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共25分)看 麦 熟 ①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走到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共25分) 看 麦 熟 ①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走到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清明麦子埋老鸹。”于是,田野处处,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儿,绿光闪烁,好不喜人。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绒被便膨起来,膨起来,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忽然有那么一天,麦梢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麦梢儿的变化是一种信号,它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而跳得最快最欢最美的,却是婆娘们的心。 ②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作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人性美,最有人情味。 ③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都准备着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丈夫、公婆都理解她们,由着她们的心性。咱关中俗话“麦梢黄,女看娘”呀!这种风俗辈辈沿袭。她们小曲悄唱,加紧了手中的活儿。手疾脚快地找篮篮,装礼物,梳洗打扮——家家屋中大体都是这样。她们恨不得转眼间就能扑到亲娘的怀里。 ④于是,麦黄天,人们都惊叹关中路广漠的田野上,到处闪耀着看麦熟的婆娘的身影。她们的肌肤有的粉红,有的微黑,有的如春萝卜般的细嫩,有的如秋白菜般的健康,真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于是,这麦黄天,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黄的色块,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色块有了曲线喜悦的旋律,曲线有了色块成熟的神韵。而这一切是被馨香浸透。 ⑤天那么蓝,那么纯,布满麦田的大地显得更黄了。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它那么丰盈,那么辉煌。婆娘们就走在那原色之中。丰收在望,庄稼人被它所燃烧,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飘荡着吼唱的秦腔。在那原色中,婆娘们踏着秦腔的节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婆娘们虽然不懂得《诗经》,但这声音,早就存于她们的心坎了。 ⑥奔着爹,她们在走。奔着娘,她们在走。她们粘着轻尘的布鞋、皮鞋、胶鞋,踩下的脚印,千姿百态,南来北往地撒布在旷野,一如总也开不败的夏的花朵。 ⑦一片胜似一片的麦子,常常逗引得她们停下脚来。她们被关中大丰收的景象撩拨得晕晕乎乎,竟至忘了此刻身在何处,以为自己嗅到的已是娘家麦子的芳香,等恍然大悟——这哪是娘家的麦地呢,便独个儿笑了起来,如歌似地灿烂。但绝不吝惜泼出去的情意,娘家爹和丈夫不都常说么,人不能太自私了,天下农民是一家。是的,也应该为别人喜欢喜欢。何况,娘家地土好,人又勤,麦子一定不会比这儿差,也应该提前为之开怀一乐了。 ⑧满怀的麦香,满心的快活,满鬓角的汗珠,满眼睫的光。她们的身姿是大小雁塔上的风铃。正干农活的男人们都知道她们是干什么去的,都为她们而感到自豪和充实。婆娘们喜滋滋地迈开脚步。现在,娘正在做什么呢?是不是早站在村口的老椿树下等我了?爹又在做着什么?一定是风风火火地联系收割机去了,但他这两天会早早地赶回家的。爹娘都上了一把年纪了,女儿多么想这回多住上几天,好给他们凑一把力,把麦子颗粒不剩地收到囤子里头。这期间一定要尽量多帮爹娘干一些事情,比如缝缝补补呀,比如领着患老年病的爷爷上医院诊治呀。可是,爹又会厉声吼叫:“哪有这种情理?”娘也会柔声相劝:“听你爹的话,回去吧。麦忙天,谁家不是等着人手用哩?”而她们自己也放心不下婆家的事啊!婆娘,婆娘,婆娘的心里有多少牵挂啊! ⑨脚下的这条路,已经走过百遍千遍了,却愈走愈亲切,愈走愈爱走。而且总是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悄悄呼唤:娘啊娘啊,我回来了!无边麦田的金黄的底色,她们的脚步编织着一幅既古老又鲜活的关中农村的风俗画。她们望着麦子,她们也是麦子,装饰着田野。她们急匆匆地前行,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看麦熟”是文中所描写的民间风俗,它展现出关中婆娘的万种风情,也是文章叙事、写人、抒情的线索。 | B.作者笔下的人物多姿多彩,婆娘们热情洋溢、充满活力,丈夫、公婆通情达理,娘温和善良,爹严厉无情。 | C.文中所引《诗经》的内容,表达念念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情感,作者借此含蓄揭示了“看麦熟”这一风俗的内涵。 | D.本文以饱含感情的笔墨,表达了作者对关中大地丰收景象的无限喜悦之情,从而鲜明地突出了歌唱丰收的主题。 | E. 关中婆娘看麦熟的情景,宛如一幅生动鲜活的风俗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小题2:文中反复描写了关中大地麦熟的景象,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小题3:文章结尾说,“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对这句话你如何理解?请简要作答。(5分) 小题4: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请概括本文“看麦熟”这一民间风俗的特点,并联系你的阅读积累或生活见闻,谈谈你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与思考。(不少于200字)(10分) |
答案
小题1:B D 小题2:作者反复描写麦熟景象,突出了关中大地丰收的景象(1分),表现出关中大地人们对丰收的喜悦之情(1分);贯穿起婆娘们“看麦熟”的过程(1分),充分展现了她们身上的人情美、人性美(1分,如答出孝敬善良、纯朴勤劳、热爱生活、充满活力等其中的两点,便可得分);麦熟景象与婆娘的美好形象交相辉映(1分),饱含作者对我们民族勤劳纯朴本色的赞美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婆娘们身上所具有的孝敬善良、勤劳质朴等美德(1分,答“人情味、人性美”也可得分),在“看麦熟”的过程中充分彰显(1分),这也是我们民族传统美德(人情美、人性美)的传承、弘扬(1分),表达了作者对关中婆娘的赞美之意,也蕴含了作者对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讴歌之情(2分)。 小题4:评分要点:①特点:古老而鲜活(传统与现实结合),充满人情味、人性美。意思对即可(2分)。②观点明确(2分),③结合阅读积累或生活见闻恰当、具体(2分),④分析具体合理(2分),⑤语言顺畅,表达清晰(2分)。示例: 9-10分 本文“看麦熟”是麦熟时婆娘们回娘家看麦子的风俗,朴实、欢快,充满人情味,展示了关中人民的热情、善良与辛勤淳朴(2分)。我认为,民俗文化不仅能展现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习俗与生活情感,更能展示一段历史遗存的精神与一个民族的根基。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旨在纪念楚大夫为国投江的历史,饱含着中国人热爱国家,洁身自爱、刚正不阿的爱国主义与自强不息的情怀,是中华民族立身之本。一个民俗文化,一段悠久渊源。因长久而弥坚,民族便因此厚重沉稳,走向未来,走向不朽的精神。(特点解说-1分) 9—10分: “看麦熟”这一风俗十分淳朴,在麦熟之际农家妇女回娘家探亲,体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善良。(概括“看麦熟”风俗正确,2分)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创造且享用的生活文化。民俗文化有深刻的意义,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观点明确2分)我们在清明祭祖,表达对故人的思念;我们在端午包粽子,表达对屈原爱国精神的敬仰;我们在中秋与家人团聚,体会亲情的温暖……(结合阅读积累或者生活见闻,恰当具体,2分)这些习俗让我们牢记对祖辈的感恩,对爱国情怀的敬佩,对温暖人情的追慕……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们的道德与心灵,在受到这些美德熏陶的同时把它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分析1分;语言2分。合计9分) 9-10分 “看麦熟”是具有传承性、古老又鲜活,充满人情味、富于地方特色的乡村风俗。我认为民间风俗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得到中华儿女的共同保护与继承。例如“清明节”踏青扫墓,作为一个传统民间风俗,包含着人们对先人深深的缅怀,自周朝至今,仍为中华儿女所认同,如今国家定为法定假日,不仅可以让“清明节”的传统民俗文化得到继承与发展,更可以让中华儿女增强对祖先的认同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由此 增强民族凝聚力,大力保护传统民俗文化,融铸真情,让它更加发扬光大。(2+2+1+2+2=9)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B项中 “ 爹严厉无情”错误,爹的严厉恰是他就有情的体现。D项中“从而鲜明地突出了歌唱丰收的主题”错误,本文的主题是对关中人特有的淳朴风情的歌颂。 小题2: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我们看第一点应该是交代麦收时的丰收景象。突出人们在丰收时的喜悦之情。它贯穿于婆娘看麦熟的全过程,又突出了关中人的人情美、人性美。另个作者这样写来也表达出了作者对关中人代表的我们整个民族的勤劳、善良的精神的赞扬和歌颂之情。 小题3: 试题分析: 此类试题要考虑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结构上的作用,二是内容的作用,三是关于主题的作用,四是修辞或者表现手法上的作用。这里看这一句是作者对关中婆娘的赞美之词。结合前文,应该是歌颂婆娘善良勤劳等优美品质。她们代表着我们民族传统美德(人情美、人性美)的传承、弘扬。作者把这种感情用“麦芒中前行”充分彰显 “看麦熟”的过程。表达歌颂出来。 小题4: 试题分析: 本题为开放类试题,它用小作文形式来体现。看它的要求应该是包括这样几个成分:“看麦熟”这一民间风俗的特点的概括,结合生活实际的阐述分析,观点的鲜明正确,语言表达的顺畅、生动。 注意字数不可过多或者过少。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 罗银胜 杨绛与钱钟书都是有名的“读书种子”,对于他们来说,读书已经不是职业所需,而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一如既往杜门谢客,潜心读书。她的闭门读书不是消极避世,不通人情世故,而是“追求精神的享受”。她说“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 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 杨绛非常珍视如此读书的自由,她还感叹道“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真真切切地观赏一番……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是‘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 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杨绛读书时的惬意,无疑也是众多读书人心向往之的精神世界。 杨绛生活是非常简朴的,她摆脱了世俗的陋见。如今她住的房间,水泥地、白灰墙,比照当今一些教授们新迁的住宅,可谓简陋至极,但所有房间都干净、整洁、雅致,涌流着一股沁人心脾的书卷气。 2007年夏天,年近期颐的杨绛推出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按照她自己的说法,“我试图摆脱一切成见,按照合理的规律,合乎逻辑的推理,依靠实际生活经验,自己思考。我要从平时不在意的地方,发现问题,解答问题;能证实的予以肯定,不能证实的存疑。这样一步一步自问自答,看能探索多远。好在我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无党无派,也不是教徒,没什么条条框框干碍我思想的自由。而我所想的,只是浅显的事,不是专门之学,普通人都明白。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灵魂也没有了吗?” 摆脱了羁绊和束缚的杨绛先生,在书中更多体现的是个人的感悟。老人家九十多岁,快到生命的尽头,仍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本原,还极认真地反思自己年轻时的过错。 杨绛的文学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情。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先生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节选自《名人传记》2011年第10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杨绛先生是“读书种子”,她享受读书的生活,也勤于思考与创作,读与写构成了她完整的“书香世界”。 | B.钱钟书逝后,杨绛杜门谢客,潜心读书,在读书中追求并获得了“精神的享受”。 | C.杨绛先生的生活是简朴的,她生活需求的有限与她思想的无限构成了巨大的反差,也凸显了她伟大的品格。 | D.杨绛先生认为:读书人目光短浅是可以通过读书贯通三界、神游万里来改变的。 | E.杨绛先生的文学语言平淡而不贫乏,干净明晰而有巨大的表现力,这样的成就是她苦心经营的结果。 小题2:杨绛先生把读书比作串门,她在读书中创造了“众多读书人心向往之的精神世界”。请简要概括这个“精神世界”的特点?(6分) 小题3:这篇传记从哪几方面来写杨绛先生的?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小题4:年近期颐的老人杨绛推出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她问答的内容是什么?她的问答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阐述。杨绛先生的问答对你有怎样的启迪和影响呢?请结合实际谈一谈。(7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9分,每小题3分)中国古代的家学传承 王立群 在中国古代,家学传统最早出现在史官家庭,因为史官要懂得数学、天文、历法,这些东西不靠学校讲,靠父子相传。所以,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史记》就是由父子两代人完成的,这就是家学的影响。二十四史的第二部是《汉书》,主要作者是班固,但是班固的父亲班彪首先写了几十篇,然后班固接着写,班固没有写完,坐牢死了,他的妹妹班昭接着写。所以,《汉书》实际上经过了班彪、班固、班昭之手才最后完成 。 中国古代的家学很容易出现,这种例子太多了。“唐宋八大家”里有父子三人的“三苏”, 苏洵、苏轼、苏辙,诗书相传,一家三口都是大文豪;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是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曹操,还有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历史上号称“三曹”,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和“三曹”同时代的著名女作家蔡文姬,其父蔡邕,也是大学者大作家。 很多家族家风是代代相传的,而且有教育子女的格言,叫家训。所以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了很多家训的书,最有名的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一直到今天,《颜氏家训》仍然被誉为家教典范。 中国古代家学、家风的兴盛,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家业的代代相传。祖父和父亲是史官,儿孙就继续做史官;祖父和父亲是搞天文历法的,儿孙就继续钻研天文历法;祖父和父亲是中医,儿孙往往也继承医学传统。 世界上有许多古老的民族,但是,唯独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家学传统的民族。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小农经济形成极其浓厚的家庭观念;第二,世代相传的儒家思想影响了我们的每一个家庭;第三,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读书的重视是世界上很多民族所不及的。 中国古代的家学有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钱学森在回想他的童年的时候说过,他四岁开始,每天都要站在家长面前背书。这些大科学家的古文功底好得很,就是从小背出来的。古代孩子从小背什么书?《论语》、《诗经》、《尚书》、《易经》、《左传》、《国语》、《周礼》、《礼记》等。 第二种家学是请个老师上门来教自己的孩子。汤显祖的《牡丹亭》里,杜老爷请了一个私塾先生到家里来教他唯一的女儿杜丽娘。但这种家学往往是官宦人家、富商所用,他们有钱请得起老师。 当然,在中国古代,最有钱请得起家教的人是谁?皇帝。所以我们往往看到的是,第一代开国皇帝的文化水平都不高。比如刘邦,他流传到今天的作品也只有《大风歌》和《鸿鹄歌》。但是当了皇帝以后,刘邦对儿子的教育就不一样了。刘邦就请了一个很有名的先生,叫叔孙通,做太子太傅来教他的儿子。 魏晋南北朝以后,才出现了比较强的家族观念,家族开始办学。刘禹锡写过两句很有名的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王导;谢,谢安。 他们的家族是两个最有实力的北方大家族,东晋时期,这两大家族扶持了一代王朝。这些大家族重视家教,往往一个家族办一所学校,代替了地方政府办学的职能,不仅收本姓人,外姓人也可以来上学,这些家学在中国古代非常兴盛。 (选自《名人传记》2012年5期) 小题1:下列对于家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的史官要靠父子相传才能懂得数学、天文、历法,而这些是史官必须具有的知识,所以在中国古代,家学传统最早出现在史官家庭。 | B.《史记》和《汉书》的编写,都是家学传统的具体体现,《史记》是司马迁父子两代人完成的,《汉书》是班固及其父亲、妹妹共同完成的。 | C.中国历史上的一家都是大文豪的比比皆是,如“三苏”“三曹”、蔡邕父女等,说明中国古代的家学很容易形成。 | D.中国古代家业能够代代相传,如祖父和父亲是搞天文历法的,儿孙就继续钻研天文历法。其直接结果是中国古代家学的兴盛, |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家训是教育子女的格言,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就出现了很多家训的书,最有名的是一直到今天,仍然被誉为家教典范的《颜氏家训》。 | B.在中国古代,皇帝是最有钱请得起家教的人,所以我们往往看到的是,第一代开国皇帝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但是他们的子孙都有很高的文化水平。 | C.家庭观念、儒家思想、对读书的重视等原因,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在世界上独有的具有悠久的家学传统的民族。 | D.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是中国古代的家学内容之一,像钱学森他们这些大科学家的古文功底很好,就是从小背出来的。 |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很多家族的家风是代代相传的,表现最明显的是家学的传统中父子甚至是祖孙几代都会从事一种职业或研究。 | B.中国古代的家学表现在官宦人家、富商等有钱人,他们或是家长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或是请私塾先生到自己家里来教自己的孩子。 | C.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才重视家学、家风,这时出现了比较强的家族观念,也有很多家训流传后世。 | D.魏晋南北朝之后,有实力的大家族都重视家教,往往一个家族办一所学校,代替了地方政府办学的职能,使得家学更加兴盛。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25分) 1916年,张作霖出任奉天省长。上任伊始,即在一份教育条陈上批示:“学务为造就人才之所,振兴国家之基,关系最重,而奉天又处特别地位,若不从整顿教育入手,更无以希望。” 教育经费的短缺一直是制约奉省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此,张作霖认为必须把教育经费问题当做首要大事来抓。他训令各道尹重申省令,严责各县知事增加教育经费,要求各县每年的教育经费务占全县岁出总数的40%,并将此标准作为考核各县知事政绩的内容之一。此外,张作霖还注意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问题,为防止挪用、侵占教育经费的情况发生,督派专员赴各县调查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 职业教育是培养实用性人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但由于对职业教育缺乏认识,奉天省当时仅有8所职业学校,这远远满足不了对实用性人才的迫切需求。张作霖治理奉省后,采取的又一重要措施就是加强课余时间的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寓于普通教育中。为此,他特训令各道尹、省辖各学校,强调学校教育务注重实用,要求“所有中小男女各校,对于图画、手工、算术各课程,毋徒专求美观,务当注重实用主义”,以使学生全面发展。他还派人对全省的职业教育状况进行调查,了解了各地方究竟需要何种人才、何种职业最受欢迎等情况,制订并实施了职业教育的标准。 1917年6月和12月,张作霖分别派出两批公费留学生,入日本高等预备学校学习。为便于掌握留学生情况,张作霖还特派有经验的经理员到日本,对留学生加以管理,制订并要求学生必须遵守《奉天省管理留日学生暂行规则16条》。日本物价飞涨时,留日学生在生活上遇到了一些困难,为使学生安心向学,张作霖下令对公费学生增加学费额数,规定自费学生考入奉省指定的专门大学学习指定学科者,给予额定的奖励金,奖金额数根据所在学校学科程度、地方生活状况和学年考试成绩等确定,分等发放奖金。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在整军经武的同时,着手创办东北大学。他对奉天省长王永江说:“我没读过书,受肚子里没墨水的憋屈,不能让东北人没有上大学的机会,我宁可少养五万陆军,东北大学也非办不可。”得悉东北当局要自己办大学,日本驻奉天总领事竟公然 “劝告”:“你们要读理工科,我们已有‘旅顺工科’;你们想学医,我们早有‘南满医科大学’;你们愿学文法科,可以派留学生到帝国大学去上学,大日本政府将予以优待和官费补助。你们何苦自不量力办大学呢?”张作霖听说后,十分气恼:“他们越反对咱办大学,咱就越非办不可!要快办,办好,早出人才!” 1923年4月26日,东北大学正式成立。开课后,在聘请师资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外省学者不了解奉省财政状况,唯恐来东北大学教书,月薪用奉票发给,一旦奉票贬值,必至影响收入,因此不愿应聘。了解情况后,张作霖当即决定:“凡大学教授薪金,一律用银元发给,不许拖欠。”为吸引一流学者来此任教,东北大学设定的薪金和待遇相当优厚。以教授为例,北大、清华教授月薪300元,南开240元,东北大学则为360元,后期章士钊等人竟高达800元;东北大学还为教授们盖新村,建别墅,安排宽敞舒适的住宅。教授们回北京探亲,还报销往返路费。这与当时国内战争情况下各校教授以被欠薪、减薪为常事形成鲜明对比。 据曾在吉林当过校长的李鼎彝(台湾作家李敖之父)回忆,每当孔子诞辰日,张作霖都会脱下戎装,穿着长袍马褂到各学校给老师们打躬作揖,坦言自己是大老粗,什么都不懂,教育下一代,全仰仗各位老师,特地赶来致谢,云云。 如今,当年东北大学的学生多已作古,他们的儿女多说父辈当年在张学良任校长的东北大学的学习经历,却很少有人知道,当初创办东北大学的是老帅张作霖,而非少帅张学良。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张作霖非常重视教育经费问题,一是因为奉省各县的教育经费不足,二是因为各县常有挪用和侵占教育经费的情况。 | B.留日学生遇到生活困难时,张作霖特派有经验的经理员制订了《奉天省管理留日学生暂行规则16条》以使留日学生安心向学。 | C.“我宁可少养五万陆军,东北大学也非办不可”的态度,直接表明了张作霖内心“不能让东北人没有上大学的机会”的情怀。 | D.文中将东北大学教授与北大、清华教授的月薪相比,除了要表现东北大学薪金优厚外,还意在表现张作霖办好教育的决心。 | E. 本文的主旨是要告诉所有关心东北近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人,当初创办东北大学的是老帅张作霖,而非少帅张学良。 小题2:张作霖出任奉天省长后从哪些方面去“整顿教育”?其中贯穿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从全文看,对时间的交代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张作霖在给留学生发放奖金时,将“学年考试成绩”作为确定奖金额数的标准之一,请你从“奖学金作用”的角度,结合高中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8分) |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神奇的“脑控”技术 一个人通过脑电波对另一人的大脑进行“控制”,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近日,美国科学家首次成功进行了一次人脑“意识融合”试验,让科幻成为现实。 美国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教授罗杰西·拉奥日前在该校进行了一次试验。拉奥坐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头部通过电极与一台脑电图描记器相连。此时,在校园另一侧,拉奥的同事安德里亚·斯托克头戴一顶装有经颅磁刺激线圈的紫色游泳帽,线圈正好对准控制他右手活动的头部左运动皮层。拉奥注视着电脑屏幕,想象自己正在操纵一个电子游戏,并在游戏中用右手发射火炮,此时他的手并没有动。脑电图描记器录取了拉奥“发射火炮”的脑电活动信号,并传输到斯托克头上的经颅磁刺激线圈,斯托克随即移动起右手食指,敲打了面前键盘的空格键。按照斯托克的描述,感觉右手不由自主地活动,就像神经抽搐一样。 其实,拉奥试验中的“意识融合”概念已出现了40多年,这一学名为“脑机接口”的研究已取得诸多进展。在“脑机接口”概念中,“脑”指的是有机生命形式的脑或神经系统,“机”指任何处理或计算设备,其形式可以是简单电路,也可以是复杂的硅芯片。 脑机接口研究,是指从大脑中捕捉电波信号,然后由计算机翻译成指令,从而可以完成移动计算机光标,乃至操纵一台机械臂等动作。科研人员认为,随着脑机接口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迟早可以实现由一个大脑“影响”另一个大脑。 今年2月,美国的研究人员米格尔·尼古莱利斯采用电子传感器捕捉到巴西一间实验室里小老鼠的脑活动信号,并通过互联网将其传输到美国一只小老鼠的大脑,结果美国小老鼠获得信号后模仿出巴西小老鼠的动作。最近,杜克大学实验室里一只猴子的脑电信号通过互联网传输到日本后,操纵了一台机械人的手臂。 大多数此类研究的目标在于帮助瘫痪病人重新获得某些活动能力,但生物伦理学家也对这种“脑控技术”可能会被应用在引起争议的领域表示不安。一些人担心,脑机接口技术会被应用到军事领域,制造出“动物士兵”,或者行动受控于人的“脑控士兵”。拉奥认为,斯托克大脑中读取的只是简单的脑信号,而不是思想,这种“意识融合”试验无法不知不觉地用在任何人身上,更谈不到对他人进行“操控”。拉奥强调,这一研究在未来将产生巨大的应用价值。 不过,脑控技术最先可能在电子消费领域得到应用。利用这一技术,人们通过意念便可操纵智能手机发送邮件,或者调节音量大小。据悉,韩国三星公司正利用头戴式脑电图感应器,测试大脑与平板电脑的互动方式,而其他科技公司同样也在研发相似产品。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3日 22 版) 小题1:下列对有关“脑控”技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意识融合”又称之为“脑机接口”,就是说,智能的电脑可以通过简单电路或复杂芯片实现对生物神经系统的“控制”。 | B.在拉奥的“意识融合”实验中,拉奥的头部左运动皮层电波信号让斯托克右手不由自主地活动起来。 | C.美国科学家拉奥的“意识融合”实验实质是将意识转换成脑电波,通过脑电波的传导刺激,从而实现对另一人大脑的“控制”。 | D.要实现“脑控”技术,简单电路或复杂芯片等中间媒介是必不可少的。 |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杜克大学的猴“脑控”技术实验表明,这只聪明的猴子具备了操控机械臂的能力。 | B.神奇的“脑控”技术,其实就是拉奥试验中的“意识融合”,一个人通过脑电波对另一人的大脑进行“控制”。 | C.韩国三星等公司拥有的“脑控”技术,已经居于世界“脑控”技术前列。 | D.米格尔·尼古莱利的“老鼠实验”,是在两只老鼠之间实施“脑控”技术的一次成功实验。 |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由一个大脑的思想“影响”另一个大脑的思想,这个愿望人类迟早会实现。 | B.一些人认为脑机接口技术会被应用到军事领域,制造出“动物士兵”,或者行动受控于人的“脑控士兵”,拉奥认为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 C.由于一些人的担心,致使“脑控”技术会首先应用于电子消费领域,而不是帮助瘫痪病人重新获得某些活动能力的医学临床实践。 | D.尼古莱利斯的“老鼠脑控”实验技术,因其空间距离更远,比拉奥的“意识融合” 实验技术显得更成熟、先进。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25分) 奇遇 莫言 1982年秋天,我从傈定府回高密东北乡探亲。因为火车晚点,车抵高密站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通乡镇的汽车每天只开一班,要到早晨六点。举头看天,见半块月亮高悬,天清气爽,我便决定不在县城住宿,乘着明月早还家,一可早见父母,二可呼吸田野里的新鲜空气。 这次探家我只提一个小包,所以走得很快。穿过铁路桥洞后,我没走柏油路。因为柏油公路拐直角,要远好多。我斜刺里走上那条废弃数年的斜插到高密东北乡去的土路。土路因为近年来有些地方被挖断了,行人稀少,所以路面上杂草丛生,只是在路中心还有一线被人踩过的痕迹。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梁地、玉米地、红薯地等,月光照在庄稼的枝叶上,闪烁着微弱的银光。几乎没有风,所有的叶子都纹丝不动,草蝈蝈的叫声从庄稼地里传来,非常响亮,好像这叫声渗进了我的肉里、骨头里,蝈蝈的叫声使月夜显得特别沉寂。 路越往前延伸庄稼越茂密,县城的灯光早就看不见了。县城离高密东北乡有40多里路呢。除了蝈蝈的叫声之外,庄稼地里偶尔也有鸟或什么小动物的叫声。我忽然感觉到脖颈后有些凉森森的,听到自己的脚步声特别响亮与沉重起来。我有些后悔不该单身走夜路,与此同时,我感觉到路两边的庄稼地里有无数秘密,有无数只眼睛在监视着我,并且感觉到背后有什么东西尾随着我,月光也突然朦胧起来。我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加快了。越走得快越感到背后不安静。终于,我下意识地回过头去。 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 继续往前走吧。一边走一边骂自己:你是解放军军官吗?你是共产党员吗?你是马列主义教员吗?你是,你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共产党员死都不怕还怕什么?有鬼吗?有邪吗?没有!有野兽吗?没有!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但依然浑身紧张、牙齿打战,儿时在家乡时听说过的鬼故事“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听到前边有货郎挑子的嘎吱声,细细一看,只见到两个货挑子和两条腿在移动,上身没有……一个人走夜路碰到一个人对他嘿嘿笑,仔细一看,是个女人,这女人脸上只有一张红嘴,除了嘴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光面”鬼……一个人走夜路忽然看到一个白胡子老头在吃青草…… 我后来才知道我的冷汗一直流着,把衣服都溻湿了。 我高声唱起歌来:“向前向前向前——***——” 自然是一路无事。临近村头时,天已黎明,红日将出未出时,东边天上一片红晕,村里的雄鸡喔喔地叫着,一派安宁景象。回头望来路,庄稼是庄稼道路是道路,想起这一路的惊惧,感到自己十分愚蠢可笑。 正欲进村,见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定睛一看,是我的邻居赵三大爷。 他穿得齐齐整整,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 我忙问:“三大爷,起这么早!” 他说:“早起进城,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 我跟他说了几句家常话,递给他一支带过滤嘴的香烟。 点着了烟,他说:“老三,我还欠你爹五元钱,我的钱不能用,你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他吧,就算我还了他钱。” 我说:“三大爷,何必呢?” 他说:“你快回家去吧,爹娘都盼着你呢!” 我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匆匆跟他道别,便急忙进了村。 回家后,爹娘盯着我问长问短,说我不该一人走夜路,万一出点什么事就了不得。我打着哈哈说:“我一心想碰到鬼,可是鬼不敢来见我!” 母亲说:“小孩子家嘴不要狂!” 父亲抽烟时,我从兜里摸出那玛瑙烟袋嘴,说:“爹,刚才在村口我碰到赵三大爷,他说欠你五元钱,让我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你抵债。” 父亲惊讶地问:“你说谁?” 我说:“赵家三大爷呀!” 父亲说:“你看花了眼了吧?” 我说:“绝对没有,我跟他说了一会儿话,还敬他一支烟,还有这个烟袋嘴呢!” 我把烟袋嘴递给父亲,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 母亲说:“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 这么说来,我在无意中见了鬼,见了鬼还不知道,原来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他和蔼可亲,他死不赖账,鬼并不害人,真正害人的还是人,人比鬼要厉害得多啦!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A.作者儿时听说过的鬼故事让人听后牙齿打战,一身冷汗,而“奇遇”将这种恐惧心理推向极端,让作者改变了原来的看法,认为鬼不可怕。 | B.作者走夜路见了鬼,见了鬼还不知道,他为碰到好鬼三大爷而庆幸,于是他在文中称赞鬼神,说他和蔼可亲,以致谢意。 | C.莫言似乎特别钟情于故土上那片红高梁,在本文中,我们又看到了那片红高粱,它们依然是那样神秘,沉寂中充满着躁动。 | D.人鬼之间,孰善孰恶,孰亲孰疏,并无定规。为人者,心怀鬼胎,其害甚于鬼;为鬼者,与人为善,死不赖账、讲信用。 | E.作者在第二段中写从庄稼地里传来的蝈蝈的叫声,是为了以动衬静,突出当时环境的阴森沉寂,也影射当时社会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鬼故事”和“奇遇”作铺垫。 小题2:文章第三段的是从哪些角度进行环境描写的,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小题3:请就文中画线语句的内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莫言的小说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通过大胆荒诞的虚构手法,把一种魔幻现实主义创作风格融入作品,请尝试结合本文具体内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探究莫言小说创作的成功之处。(8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