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儒家安身立命之道“安身立命”作为一个成语,出自禅宗。可是“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则出自儒家。 在《论语》中,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儒家安身立命之道 “安身立命”作为一个成语,出自禅宗。可是“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则出自儒家。 在《论语》中,已分别论及安、身、立、命,但还只是一些初步的想法。到孟子这里,则形成了儒家关于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较系统的说法。孟子把人性善视为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而“天道诚”则是他为安身立命之道指出的超越指向。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离娄上》)所谓“思诚”,就是以“天”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扮演好天民的角色,力求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至于进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路径,孟子不可能选择外求的认识路线,只能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他称之为“求放心”。他指出,现实的人之所以流于不善,并非人的本心所致,而是人不肯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他慨叹:连自己家的鸡犬丢失了,知道找回来;可是自己的本心丢失了,却不知道找回来,真是一种悲哀!他对这种人的忠告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人们寻找精神生活方式,可以选择外在的路向,也可以选择内在的路向。如果选择外在路向,会形成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把超越的目标定位在彼岸世界。这种精神生活方式通常会否定人生的价值,如基督教有原罪说,佛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说法。按照外在超越的路向,人无法自己实现超越,必须靠救世主或佛来拯救。儒家所选择的是内在超越的路向,找到了一种哲学的精神生活方式,这就是安身立命之道。所谓“安身”,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性中具有崇高价值,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用传统的说法,就是“人性善”,就是“人为贵”。这个“身”字很要紧,表明人的精神世界不可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所谓“立命”,就是主张追求理想人格,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用传统的说法,就是“超凡入圣”,成就理想人格。这种内在超越,完全靠自己努力,“我欲仁斯仁至矣”,不必指望外力的拯救。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建立在“一个世界”的基础上,没有设置彼岸世界。儒家认为,在现实的人生实践中就可以达到超越的目标,不必企慕彼岸世界,也不必寄希望于来世。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具有包容性,可以同人们的其他信念相兼容。一个人认同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并不妨碍他接受任何宗教信仰,也不妨碍他接受任何政治理念。只要这些信念有助于人格的自我完善,儒者都会表示充分的尊重。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可以实行现代转化,可以成为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资源。精神文明程度固然同物质文明程度有关系,但不会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而自然而然地提高,需要人们有意识地去“建设”。如果忽略了精神文明的建设,人们的精神世界将会坍塌,物质文明也将随之失掉价值。 小题1:下列有关“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系统的过程。 | B.儒家安身立命之道是一种外在超越路向的精神生活方式。 | C.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就是孟子的“人性善”主张。 | D.儒家安身立命之道具有包容性,可以同人们的其他信念相兼容。 | 小题2:下列解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思诚”就是要以“天”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力求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 B.“求放心”就是要求那些不善的人,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最终扮演好天民的角色。 | C.“安身”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性善”,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依据。 | D.“立命”就是主张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超凡入圣”,成就理想人格。 |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不选择外求的认识路线,而是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说明孟子不否定人生的价值。 | B.基督教有原罪说,佛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说法,这些说法表明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是选择外在的路向。 | C.因为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没有设置彼岸世界,不必寄希望于来世,所以儒家都是无神论者。 | D.如果只注意建设物质文明,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不能提高,也会影响物质文明的价值。 |
|
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相关概念的能力。B项原文是“儒家所选择的是内在超越的路向”。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分析的判断理解能力。B项缩小范围。孟子所谓“求放心”是通过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进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不仅仅是要求那些不善的人。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能力。C 项强加因果或无中生有。原文没有“儒家都是无神论者”这一信息。 |
举一反三
害怕回乡 刘志坚 回乡不是回家。 回家是亲切的。记得母亲在世时,回家是那样的温馨,是那样的顺理成章。一踏上故土,远远地望见屋顶上的炊烟,望见炊烟下的竹篱,竹篱后,有慈母倚门而望。 未进家门,早有乡邻,用真诚而纯朴的眼光,迎候你:“哇,回家看母亲来了。” 匆匆推开柴门,扑进母亲怀里,一卸世路风尘的艰辛。 母亲去世后,家就变得飘渺了。但那是我的根,那里有陶冶过我的乡情乡音。在那里,我懂得蒲公英是怎么飞,蚱蜢是怎么跳,画眉鸟是怎样唱,它们都在呼唤我回归。 回归是必然的,只是先人已渺,旧居不存,算不了回家,就算回乡吧。但回乡的路是艰难的。 当我踏上那弯曲的乡路时,山还是那座山,村还是那个村。乡邻依旧友好,迎候你的眼光也依旧真挚。但语意里有了陌生:“啊,回来看看?” 是的,回来看看,看什么呢?流水依旧白,前山依旧青。但自己的目光已不知往哪儿看,脚步不知往哪儿挪了。 “到乡翻似烂柯人”,一颗系念故乡的心,顿时被悬了起来。因为随着母亲的去世,没有了依恋的那扇柴门,也没有了一缕炊烟。 于是无可挽回地要坠入从前,黯淡地走进童年的记忆,很悲壮地站到了昨日已远,来日无多的路口,踯蹰复踯蹰。在乡邻目光的探询下,不得不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回乡之路,进行一番审视和梳理了。 故乡,是生命之根,在抚摸生命之树的根须时,如果没有结出丰厚的果实来回报,那么,你可曾以自己树冠的绿荫,给故乡带来一丝一缕的清凉? 你会想到自己没有做官,不是荣归故里;你不很富有,不是衣锦还乡;你也不是名星,不为故乡增色。也许,这并不重要,故乡无意苛求于你。只是对你脚下这片生你养你的土地,可曾做过应有的付出? 想到这,你会明白前人为什么有“近乡情更怯”的感喟了。 你会感喟自己是一只鸟,在山外的天地飞了一圈。感喟自己是一条鱼,在人生的江河里漫游了一圈。如今日暮乡关,想到故乡厚实的土地,能歇你坎坷多愁的奔波,能抚慰你疲惫至极的心灵。于是你想回乡,因为你是从这里赤条条地来到世上,也是从这里背起行囊,携着故乡的期待,开始世路风尘的跋涉。而今倦游知还,鸟归林,鱼归渊,回到了生命的源头,你不得不回望一下自己的漫漫长途,也不得不反躬自问:你留在山外世界的行踪,足迹是否歪斜?你是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你坐食的一饭一粥,是否取之有理有节?面对依旧贫瘠的土地,你是否无愧于心,无愧于乡呢? 所以回乡,不只是回到往昔,回到记忆,而是回到生活的始发站,去审视自己的生命行程。 回家,也许你会生出丝丝愧疚,但会因亲情的抚慰而释然。 回乡,面对养育你的土地,你想到故乡厚恩,未有寸功回报,你会怵然而惊。 所以,我害怕回乡。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母亲在世回家时“匆匆推开柴门,扑进母亲怀里,一卸世路风尘的艰辛”,句中用“匆匆”、“扑”、“卸”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母亲的思念、依恋和见到母亲的激动和安慰。 | B.回家不等于回乡,意在表明只有在温馨的家才能引发思乡的情。 | C.“鸟归林,鱼归渊”的比喻贴切形象,活用了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诗句,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 D.作者用“回乡之路”象征人生之路,认为没有取得成就便会“近乡情更怯”。 | E.文中写“怵然而惊”、“害怕回乡”是因为面对故乡厚恩而未有寸功回报,正反映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深爱。 小题2:文中作者为什么说“回乡不是回家”?为什么又要回乡?(4分) 小题3:文中的第6段,作者为什么说“但回乡的路是艰难的”?请联系全文简要说明。(6分) 小题4:第10段中划线的语句,(1)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作者要“审视、梳理”些什么?(4分) |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题目。 木屐 老夫子 (1)沉重的木屐扎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爸爸的背上,不是背着我,就是驮着犁。 (2)木屐被爸爸疲惫的双脚拖着,弯弯的田埂上便留下一行行清晰的屐齿。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与江南雨伴着他的木屐,随着池塘边上的水翻车,一圈圈地碾动了岁月的车轮。 (3)有一天,我爬上了老黄牛的背,而犁却驮上爸爸的肩膀。雨声中,我反复聆听木屐敲击土地的声音,那是爸爸沉重的步履。就在这颤抖的敲击中,我长大了。 (4) 转眼,我到了上学的年纪。爸爸送我上学那天又下雨,我骑坐在爸爸的肩上。然而,一条淹没小木桥的河水阻住了我们的去路。爸爸卷起裤管,咬着牙涉过冰寒砭骨的春水,我分明听见他牙关的磕碰并体会到他身体的颤抖。第一次,我感觉江南的雨天是惆怅的。 (5)放学时,我冲出教室,却发觉雨地里微笑着的爸爸,他执意要让我骑“高马”,我拗不过,便再次爬上爸爸的肩膀。路上,他喘着粗气将我放下休息,我回头时却见一行零乱、不规则的屐齿印。看着爸爸苍白的脸,我眼泪夺眶而出,便再也不肯让他背了。 (6)于是,我拥有了自己的木屐。 (7)一天,有位同学穿着一双半旧的雨靴来上学,引起全校学生的羡慕。回到家,我嚷着要一双雨靴。为了达到目的,几天后我将我的木屐藏在一个山洞里,谎称丢了。从不打骂我的爸爸恼怒了,扬起手打我,落下却轻轻的。在他的天平上,一头是祖辈财物,一头是儿子。 (8) 当晚,堂屋响着不断的咳嗽声和斧头声,我失眠了,发誓再也不让爸爸生气,准备第二天取回木屐。然而,当我从黎明的迷糊中醒来,却见一双新的,但做工粗糙的木屐摆在床前。 (9) 我看到套上牛准备去春耕的爸爸通红的双眼,我的眼泪悄悄地流了下来。爸爸忽然返身,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珍惜东西要像爱惜牲口一样。” (10)我呆呆地点点头,看着晨曦中爸爸远去的身影和他身后的一个个屐齿印…… (11)终于,我接到了那张从我梦想的地方寄来的录取通知书。走的前夜,乡亲们来送我,屋檐下摆放着一排木屐。我在送乡亲们回家时,望着漫天的雨,忽然想:“斗笠划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圆。”回过头来,却发现爸爸坐在堂前,神色黯然,眼睛停留在门角摆放的没有继承人的铁犁和木屐上。见我望着他,爸爸忙挤出一丝笑,自我安慰地说:“放心去吧!孩子,我有乡亲们照顾。” (12)看着爸爸斑白的头发,我才猛然意识到他老了。 (13)坐在行将远去的汽车上,我脱下了那双木屐,这时,几次劝不回去,坚持再送送我的爸爸忽然塞给我一样东西,就转身走了。我知道爸爸不忍分离的痛苦,拼命擦亮雨窗看着他那微驼的背消失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 (14) 我心里像堵着什么,不觉触到爸爸送我的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一双新雨靴……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A.本文以饱满的情感、精巧的构思、朴实的语言,刻画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以及他们各自对生活的追求,表现了“我”对父辈生活的深深思索。 | B.本文选材上都是选取了生活中的小事,但却以小见大,表现了父辈深深扎根于土地,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 C.(11)段中写到爸爸“神色黯然”、“挤出一丝笑”,刻画了爸爸内心复杂的情感,包含了不忍分离的父子情深,也包含了父亲对祖业无人继承的失落。 | D.文章最后,爸爸送“我”的一双“新雨靴”,蕴涵着爸爸希望“我”学成归来,改变家乡面貌的深沉嘱托。 | E、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一样,都以深沉的笔调,表现了无私的父爱和父子情深;同时也表达了曾经对父亲不理解的悔恨。 小题2:文中反复写到“屐齿印”和“江南雨的惆怅”,这样写分别有什么作用?(8分,各4分) 屐齿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南雨的惆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父亲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2分)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 ) ”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小题1:第一段文字写了北平哪两个特点,重点是哪个?(2分) 小题2:第一段括号内应填“花草儿”还是“草花儿”?至少说出两个理由。(4分) 小题3:第一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花菜果子?至少写出两种并举例说明。(3分) 小题4:作者笔下的花菜果子寄托了怎样的审美趣味及情感?(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6分) 庄子的草帽 陈所巨 庄子在濠上观鱼,正是初夏,阳光强烈,他戴着一顶宽边的草帽。他那顶草帽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不是两淮平原上农人们惯常戴的那种金黄色的麦秸草帽,而是青色的,由蒲草编成的,显得格外的招眼和时髦。他的朋友惠子也戴着草帽,是很平常的那种。他们俩相互看了一眼,都笑了笑,相互也都明白对方笑的含义:庄子想说他的朋友像个稻草人,惠子觉得庄子像只刚从草丛中钻出来的绿冠草鸡。接着他们就看那濠中的鱼,看得很投入,庄子情不自禁地说:哎呀,鱼真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呢?庄子看了惠子一眼,说道: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 庄子和他的朋友都是极为散淡的人,他们压根儿没想到,就是那几句简单的对话,竟然在几千年后,还被人们背诵,作为构筑他们思想框架的主要材料。要是他们知道了,肯定会大笑不止。就庄子这个人而言,应该留下来的倒不是只言片语的对话和杂感,而是那顶青青的蒲草编的草帽。因为他真正的思想在那上面,在每一根蒲草的纤维上面。 庄子喜欢躺在草地上睡觉,尤其是在容易惹人困倦的夏天。他放松自己,仰面向天地躺着,将草帽罩在脸上,舒坦而惬意。他听得见泥土的声音,草的声音,炊烟的声音,狗和女人的声音,以及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发出的微弱的声音。他闻得见天的气味,云的气味,泥土和草丛中看不见的虫子的气味和南风从淮河带来的水的气味。这些声音和气味缓缓地带着他进入梦乡。他的梦很茂盛,像那些茂盛的野草。庄周梦蝶就是这时候的产物,野草一样的产物。一个象征的童话,一片错乱的思想的树林,一只真正的比车轮还大的蝴蝶,让人们吃惊,也把庄子弄糊涂了。但他这个人的特点就是沉得住气,糊涂就糊涂吧,糊涂总比不糊涂好。正是那个糊涂的梦让他名声大震,成为贯穿历史的思想界的明星。而历史和人们并不知道,那个梦正是随着他的鼾声,留在那顶蒲草帽上的。睡醒之后,庄子什么都不记得,回到家里,才发现有个梦粘在草帽上,他便将那梦收拾,刻写在竹简上。 这当然是几千年前的事,现在庄子还在那地方,就是他曾经观鱼、做梦的后来叫蒙城的地方。庄子祠与其说是他的香火祭祠,不如说是他精神和思想的庄园。鱼和蝴蝶好像还在各自的状态之中,但此鱼非彼鱼,此蝶亦非彼蝶,都是些后来的变种!庄子还是那样,悠闲散淡,梦幻而多思。他当然是以雕塑的方式出现的,一张稍稍苍白而修长的脸,手臂和腿较长,服装似乎有点儿不伦不类。但他确实是庄子,是那个用绿色的蒲草帽遮着脸,躺在草地上睡觉和做梦的人。他的悠闲散淡的人生方式,甚至让女人也不敢走得太近。 庄子端坐着,膝盖齐齐地并拢,双手搁在上面,旁边好像还有一柄葵扇。我发现少了件东西,是草帽。草帽是乡野里的东西,民间的东西,也就是说是庄子那时候作为散淡文人的东西。后来他成为圣哲,人们便顺理成章地认为应该与那顶粗糙的蒲草帽无缘了。人们往往爱犯这类错误,往往以想当然代替本质。其实,就在淮河两岸,以及更多的地方,那种蒲草帽已经很多了,庄子因此有些高兴,因为蒲草帽罩着的那些头脑里,多多少少都有些活着的鱼和蝴蝶。时间改变了许多东西,而草帽的功能没有改变,有些人戴在头上遮太阳,有些人拿在手里扇风,有些人垫在屁股下面坐在土坎上…… 蒲草帽依然是青色的,像大平原上青青碧碧的草,也像一只只孵化原始思想的青色鸟窝。 (选自《华人优秀散文精选》,有删改) 小题1:钱钟书先生说:“史家追述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时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本文开篇以目击现场的方式再现了濠上观鱼的情景,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2分) 小题2:本文多次提到庄子悠闲散淡的人生方式,阅读全文,说说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3分) 小题3:结合原文内容,理解主旨,揣摩句意。(5分) (1)“蒲草帽”在本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2分) (2)“蒲草帽依然是青色的,像大平原上青青碧碧的草,也像一只只孵化原始思想的青色鸟窝。”本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3分) 小题4:时下,很多人在忙碌之余投身自然,亲近自然,放松心情。你认为他们与庄子的悠闲散淡是否相同?结合作者对庄子的理解,作简要分析。(6分) |
现代文阅读(12分) 我们在十七岁时干些什么 舒婷 17岁,有个共同点,就是每天在镜子前,龇牙咧嘴挤压青春痘。 儿子现在的班级成立文学社,众同仁在冥思苦想给班刊命名时,盯着社长硕果累累的苞谷脸,豁然贯通,遂一致同意叫《青春痘》。社长即儿子,一任而已,其伟大使命莫非就是贡献脸上那张“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样板? 他老爸17岁时,引为己任的是作家使命感,社长交椅一坐好几年,几至坐穿。文学自是圣殿一般,班刊非“采贝”即“鼓浪”,满纸豪言壮语。脸上火力更足,未有“珊拉娜”洗痘水、敷痘霜之类济世良方,常常这瘤那瘤叠罗汉,冒冒尖尖,岌岌可危。至今太阳穴两旁还赫然留有遗迹,雨天可存好几盅水哩。 我17岁时下了乡,水清风净滋润,缺鱼少肉没有油脂浪费在脸上。偶尔鼻尖眉头爆出一两颗信号弹,便忧心如焚,有男知青来串门,将刘海儿拉来拨去设法遮丑。就着油灯读名著,唱“外国民歌两首”,抄古今中外格言,写华丽动情的信。技痒时诌几行诗,随着手抄本四处乱飞,没有刊名,捞不到社长当,时时提心吊胆。 17岁,儿子不叠被不整理书桌,更不洗衣服和臭袜子,喊泡茶来饭盛好,鞋要自选衣要名牌,每月上一次发廊,整天问有什么好吃的,惟一自己动手的只有开冰箱和打电脑游戏。不过,长途旅行时他是家中的全劳力,因为老爹老妈的颈椎、腰椎、肩周关节遭岁月风化,儿子便手提肩扛,嘴里咬着自己的机票和身份证。同学中有“月薪、周薪”的,儿子领“日薪”,从未超支略有节余。压岁钱、奖金(提琴或作文比赛所得)或生日红包统统自觉上缴,尚无经济头脑不懂回扣。 他老爸17的上半岁紧锣密鼓地打拼,准备上中文系。屁股和膝头的补丁厚如烙饼,而且颜色迥异。海外频频寄来的进口布料、纯毛衣服,窝赃般地压在箱底发霉生蛀。他身任学生会副主席、团委书记、对敌斗争积极分子兼足球队长,该足球队转战全省没有失过一个球,遂去大连参加全国少年足球比赛度过17岁生日。下半岁碰上“文化大革命”,忙着写大字报、贴标语,早请示晚汇报,被抄家和去串联。绘画学三个月,小提琴练半年,饭不会做衣服不会洗,直到两年后去插队。 我17岁体重只有42公斤,要挑50公斤的谷担,摸田、育秧、割稻,学一样哭一场。自留地里栽菜秧子,不长叶子只生虫,幸亏种番薯倒是光长叶子,便不绝采来炒着吃。跟着新华字典每天学5个生字,翻英汉读物,背唐宋诗词,做大学梦。腋下夹一本禁书,到各知青点去投桃报李,换来各种意外的惊喜。衣裳、头发每日一洗,抽屉、衣箱纹丝不乱,学会用二两肉、一板豆腐、几棵芥菜做一桌佳肴。和伙伴过中秋节,然后佯醉,为了不必到结霜的小河边刷碗。 17岁的儿子崇拜贝克汉姆、谢霆锋和麦当劳。小时候口必称郑渊洁,从未仰视过老爸老妈,称班主任“凡姐”,直呼物理老师“阿弟”,说班上男生都叫女朋友“老婆”。趁机追问儿子有没有拍拖?答:还没有那么畅销。上网聊天,打又臭又长的电话,时而卷着舌头说两句英语。从幼儿园开始,音乐小学、音乐中学、小提琴专业浸泡10年,一打开私房音响,还是张信哲和王菲。功课百忙之中,不忘见缝插针频频跟电视机接吻,因近视已达750度,不肯戴眼镜。 17岁时,他老爸开始写小说,至今没得发表;再写诗,发表以后除了他的老娘将《诗刊》放在菜篮里向左邻右舍显宝外,似无追星女青年;改写寓言、随笔、科幻小说,书出得薄薄的,反响也是小小的。喜欢马雅可夫斯基、雷锋、贝多芬、郭小川,其中没有我。有心栽花无心插柳,而今所出版的书大多是数十万字一本的诗歌理论,这是后话。 17岁时我梦想的是一斤膨体纱毛线,可以打件时髦的套衫;一柜满满大部头小说,最后是卷了边,发了黄,略有破损,这样的书才好看;梦想不用向队长赔笑脸,不必上大队部去送礼,也无需走县城“四个面向办公室”找关系,忽然一纸通知书便腾云驾雾进了大学。猛听一声吆喝:“翻谷咯!”被震醒过来,原来自己还在晒场边打盹。 从未想过成为一名作家或诗人,更不懂得梦想当母亲。 咳,17岁! 小题1:赏析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①社长即儿子,一任而已,其伟大使命莫非就是贡献脸上的那张“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样板? ②功课百忙之中,不忘见缝插针频频跟电视机接吻,因近视已达750度,不肯戴眼镜。 小题2:试概括两代人17岁时各自的特点。(3分) 小题3:请指出本文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小题4:试分析作者对儿子17岁时的表现持什么态度。(3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