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识见高超,理境澄彻1913年2月,***随四伯父周贻赓从沈阳来到天津,考入南开学校就读。从15岁到19岁,正是一个年轻人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识见高超,理境澄彻1913年2月,***随四伯父周贻赓从沈阳来到天津,考入南开学校就读。从15岁到19岁,正是一个年轻人思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识见高超,理境澄彻
1913年2月,***随四伯父周贻赓从沈阳来到天津,考入南开学校就读。从15岁到19岁,正是一个年轻人思想、性格、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从考入南开开始,***就陷入物质生活清贫、苦寒的窘境,其求学费用主要靠四伯父供给,常有不济。但他以艰苦朴素为荣,一心向学,以优异的成绩赢得师长的喜爱、同学的尊敬。毕业时,同学为他写下这样的评语:“君家贫,处境最艰,学费时不济,而独能万苦千难中多才多艺,造成斯绩。”时任南开校长的张伯苓先生更称赞***“是南开最好的学生”。
1916年5月6日,在有260名同学参加的作文比赛中,***以一篇《诚能动物论》荣获第一名。在这篇文章中,***开宗明义,指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必须崇诚信、弃诈伪。在列举了中外历史上一些名人政绩后,深刻地阐明:“一人之智慧有限,万民之督察极严,期以一人之手欲掩天下目者,实不营作法自毙,以诈为利,以伪为真,卒至自覆自败,与人以可讥可耻之据”。文章结尾,他将矛头对准当时的反动统治者:“虚伪可惑少数人,惑人类一时,不能惑人类最长时期”,统治者欲驱使人民的“生命脑力以供一二私人之指挥,其智可悯,其愚不可及也”。阅卷的所有老师对此文激赏不已,批语道:“识见高超,理境澄沏”,“用笔之遒劲,布局之绵密”殊为罕见!作为南开创办人和校董的严修欣然题匾额“含英咀华”以示嘉奖。
***曾在南开校刊上撰文,论述好文章的三条标准:“全篇主意须具有识远超群之处;章法笔致须紧密完备;事实或议论应有关世道民俗。”这也正是他中学作文所具备的文风。   
***在南开学习的4年中,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处在最危急的时刻。他将内心的悲愤凝聚在笔端,写下了《或多难以固邦国论》《中国现实之危机》等多篇作文。在文中,他历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事实,大声疾呼:“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砥柱伊谁?弱冠请缨,闻鸡起舞,吾甚望国人之勿负是期也。”振聋发聩的语言表达了他拯救民族危亡的爱国革命思想。
1915年1月,日本在强占山东胶州湾后,又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2月11日,中国留日学生千余人举行抗议活动。在此历史背景下,***在《尚志论》中,发出“是而人者,使之立国于二十世纪竞争潮流中,乌得使神州不陆沉耶”的感叹!文中运用古今中外大量典故,论述立志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抒发了献身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希望者何?志是也!”他在文中写道:“志在金钱者,其终身恒乐为富家翁;志在得官者,百计钻营不以为耻,此志卑之害也。”“‘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则所成之事业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也。”他所主张的“计其大”就是把个人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紧密联系起来。全篇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气象磅礴。国文老师的评语是“词腴气畅,生发不穹”,即语言丰富,文气通畅。
1915年3月所作的《论名誉》一文,最能反映青年***的伟大人格和高尚情操。在700多字的文章中,***不仅对于名誉的发生、演变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且对于如何对待名誉发表了正气磅礴的议论。文章慨叹:“智者遇之顿时其智,愚者当之益增其愚,颠倒世人,尽入壳中”。他列举孔子作《春秋》等事例,论述了舆论与名誉、名誉与气节之间的关系,主张有识之士珍惜自己的名誉,鄙视那些只谋求名誉,不计及实事,欺世盗名之徒:“若夫汲汲于利之徒,日惟名誉之是谋,不遑计及实事,虚声盗世,眩世眩俗,以淆乱风气者,是名誉之罪人也。”他告诫世人,要以正义为准绳决定如何行动,不要“幸存邀名之心”,相信“千载之下”历史会作出公正的结论。这不是***伟大一生的真实写照吗?
1917年6月,***优异的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并获得“国文最佳者”特别奖。
(选自2013年2月27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物质生活的清贫影响了青年***的人生观,使他养成了以艰苦朴素为荣的优良品质,一心向学,埋头苦读,深受赞誉。
B.《诚能动物论》思路缜密,用中外历史名人政绩为例,阐明了必须崇诚信、弃诈伪的观点,并指斥当时反动统治者的愚蠢。
C.***所写文章被老师激赏,并获得严修先生的盛赞,因为他面对民族危机敢于大声疾呼,影响了周围的许多青年同学。
D.***在年轻时就立志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把个人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联系起来,不计个人得失,不求个人荣辱。
E.本文按照时间的顺序,选取了***在南开读书时写文章激励人们的事迹,表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人格和崇高追求。
小题2:文中大量引用***文章的原文和老师的相关评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3: ***所写文章“识见高超,理境澄沏”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小题4:年轻的***在思想、性格、人生观三个方面所表现出的伟大与高尚对你有什么启发,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案

小题1:BD
小题2:①引用***文章的原文直接表现了***重诚信,弃诈伪,拯救民族的爱国思想,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人格。②引用老师的相关评价侧面表现了***朴素好学的品质及文章深刻、语言丰富的才华。③二者结合使文章真实可信,为作者评述提供依据,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刻了解***的为大人格及思想,提升阅读价值。
小题3:①指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必须崇诚信、弃诈伪,将矛头对准当时的反动统治者,揭露了他们的虚伪愚蠢。②在中华民族处在最危急的时刻,他将内心的悲愤凝聚在笔端,用振聋发聩的语言表达了他拯救民族危亡的爱国革命思想。③日本在强占山东胶州湾后,他发出立志的论述,把个人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紧密联系起来,抒发了献身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④面对名利,他发表了正气磅礴的议论,主张有识之士珍惜自己的名誉,鄙视沽名钓誉,要以正义为准绳。(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满分6分)
小题4:示例一:
一、观点:我们应像***一样有拯救民族的爱国思想。(2分)①在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处在最危急的时刻,***大声疾呼,发出力挽狂澜狂澜、中流砥柱、振聋发聩的语言,表达了他拯救民族危亡的爱国革命思想。(2分)②在日本在强占山东胶州湾又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后,***主张“计其大”,就是把个人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紧密联系起来。(2分)③“归家兴旺,匹夫有责”现在我国虽处在和平、安定时期,但为了我国能在世界强国之林立稳脚跟,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分发有为,以爱国之心建设祖国,以大局为重捍卫祖国的利益。(2分)所以,无论何时、何处都应该始终保持一颗爱国爱民的思想
示例二:一、观点:我们应该学习***以艰苦朴素为荣,一心向学的品格。理解的采分点同上。
示例三:一、观点:我们应该学习***淡泊名利的人生观。理解的采分点同上。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的情况下,仔细辨识选项与文本内容的细微差别,做出取舍。A是“***就陷入物质生活清贫、苦寒的窘境”更不是物质生活的清贫使***养成优良品质。注意原文中的“但”。C原文没“影响了周围的许多青年同学” 。E“时间顺序”表述不正确。所以选BD。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示人物形象特征和人生价值。引用***的原文是为了直接表现***的形象特征;引用老师的评价是侧面表现他的人物形象。文本通过直接表现和侧面表现有利于更真实的展现***的人物事迹和性格,给读者真实可信的感觉。所以答题时,可从“直接表现”“侧面表现”“***品质”“真实可信”“作者评述”“读者了解”这些方面来组织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识见高超,理境澄沏”出自文章第三段,先在第三段中引用或者概括出其体现的内容,如第三段,“在这篇文章中,***开宗明义,指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必须崇诚信、弃诈伪”“文章结尾,他将矛头对准当时的反动统治者”可结合着这两句进行概括为崇诚信、弃诈伪,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虚伪愚蠢。然后再从第五段、第六段中所体现的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可从***的思想、性格、人生观中任选一个方面进行分析作答,答题时,先亮出观点,然后结合着文本中***在这三个方面中的体现,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阐述理由即可。如选择思想的角度,可从文本中,***的爱国思想的几个方面的表现进行分析,再从自己的理解和启发组织答案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作为一种时尚,“文身”备受当今年轻人的欢迎。实际上,这一风尚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就已经出现,被称为“刺青”。在唐代之前,刺青最初并非为了纯粹的时尚审美需求而出现,而是与一种对犯人惩罚的手段——墨刑有着密切的关系。
墨刑又称“黥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之一。“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其具体做法,先在犯人的脸上或额上用刀刻出文字或图案,再染上墨,把它作为受刑人的标志。墨刑是五刑中最轻微的一种,然而,即便如此,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古代,子女不能随意损害其身体,墨刑也就成为对有罪之人的严厉惩罚,能使其蒙受终生的耻辱。墨刑的由来与原始社会的文身习俗有关,但不同的是这种刑罚毫无审美功能,反而带有震慑、警戒、惩处的意味,它作为刑罚一开始就与违法乱纪者联系在一起。
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唐代中晚期,首都长安乃至全国范围内就已经出现了街肆恶少纯粹出于自愿、在身上黥刻文字或图案的“刺青”现象,当时刺青的方法几乎和今天的文身无异。就工具而言,刺青多是用针刺于表皮,而非以刀刻划;就身体部位而言,刺青者倾向于刺在臂上或身上等可被衣服覆盖之处,而非在脸上或额头等显而易见的部位;就文字或图案而言,刺青因出于自愿而带有较强的个人喜好色彩或趣味性,刺青的内容,除了山水之外,还有人选择一些印章、与个人经验有关联的诗句或具有神秘色彩的图案。曾有一个街卒在自己身上刺了三十多首白居易为众人熟知的诗歌及相应的插图,荆客陈至把此人唤作“白舍人行诗图”,话虽似刻薄,然而十分形象,令人忍俊不禁。仅就这一类文身而言,实际上是无伤大雅的,无非是为了自娱,同时又引起他人的关注,并不会对社会造成实质性的危害。
唐代以后,有的刺青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带有反抗、叛逆色彩的标志。《水浒传》里宋代梁山好汉史进,虽然正是凭着身上的九条青龙文身得到了“九纹龙”的美称,但他在身上刺“青龙”这一图案本身就暗含了某种令人不安的意图。当局者对将具有政治敏感性、僭越色彩的称号文在自己身上,并借此煽动群众以图不轨的文身者的态度是十分严厉的。
刺青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黥刑,但从对身体发肤的侵害上讲,与黥刑同样应当作为一种刑罚。身体的神圣性使其拥有者不能随意对其进行损害,除非有罪受惩;无罪而自行损害身体,无疑是一种大不孝,这种行为本身便是对传统伦理观念的挑衅。一个可以损害神圣身体的人,对他人也会造成威胁,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因为这种行为本身包含了危险性和潜在的敌对情绪甚至仇恨。因此,在古代社会,刺青还被认为是一种跳出伦常的“异端”行为,在这一点上,刺青也不同于今天的时尚文身。 摘编自《文史知识》2012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关于唐代“刺青”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唐代“刺青”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古代的刑罚有关,第二阶段才成为几乎和今天的文身无异的风尚。
B.到唐代中晚期,“刺青”现象基本在全国范围出现,“刺青”的群体是街肆恶少,他们黥刻文字或图案完全出于自愿。
C.它在使用的工具、所在身体部位、刺出的文字或图案所体现的个意愿、具体内容等方面均不同于古代“墨刑”。
D.以诗句为内容的刺青,是为了自娱,同时还能引起他人的关注,既无伤大雅,也不会对社会造成实质性的危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唐代之前的“刺青”与后来为了纯粹的时尚审美需求而出现的“刺青”并不一样,而与作为处罚手段的“墨刑”关系密切。
B.在古代,“墨刑”能成为一种使有罪之人蒙受终生耻辱的严厉惩罚,是因为这种刑罚能损害有罪之人“受之父母”的身体。
C.《水浒传》里梁山好汉史进身上的刺青图案,表明宋代的刺青已经变成了一种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反抗、叛逆色彩的标志。
D.如果有人想借助文在身上具有政治敏感性或僭越色彩的称号去煽动群众图谋不轨,会受到当局者十会严厉的惩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始社会的文身习俗有审美的功能,墨刑的由来虽然与原始社会的文身习俗有关,但它一开始就和违法乱纪者联系在一起。
B.唐代街卒“白舍人行诗图”刺青的内容,除了体现了这个街卒的个人喜好,还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当时“刺青”的内容自由而随意。
C.从身体的神圣性上说,只有有罪的人才可自行损害身体,并以此作为受惩方式,因此,刺青是应该作为一种刑罚而存在的。
D.一个在身上刺青的人,是一个无视身体神圣的人,这样的人是一种“异端”,是具有危险性和潜在敌对情绪甚至仇恨的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1分)
荷 叶 伞
李广田
我从一座边远的古城,旅行到一座摩天的峰顶,摩天的峰顶住着我所系念的一个人。
路途是遥远的,又隔着重重山水,我一步一步跋涉而来,我又将一步一步跋涉而归,因为我不曾找到我所系念的人。——因为,那个人也许在更遥远的地方,也许在更高的峰顶,我怀着满怀空虚,行将离开这个圣地。但当我以至诚的心为那人祷告时,我已经得到了那人恩惠,我的耳边又仿佛为柔风送来那人的言语:
“给你这个——一把伞。你应当满足,因为这个可以使你平安,可以为你蔽雨。”于是,我手中就有一把伞了,而我的满足却使我洒下眼泪。
我细看我的伞,乃是一把荷叶伞,其大如荷时,其色如荷叶,而且有败荷的香气。心想:方当秋后,众卉俱摧,惟有荷叶,还在水面停留,如今我打了我的荷叶伞,我正如作了一枝荷叶的柄,虽然觉得喜欢,却又实在是荒凉之至。我向着归路前进,我听到伞上的雨声。
天原是晴朗的。正如我首途前来时的心情,明白而澄清,是为了我的伞而来的雨吗?还是因为预卜必雨而才给我以伞呢?这时天地黑暗,云雾迷蒙,不见山川草木,但闻伞上雨声。共初我还非常担心,我衣,我履,万一拖泥带水,将如何行得几千里路。但当我又一转念时,我乃寂寞地一笑了:哪有作为一枝荷叶梗而担心风雨的呢,白莲藕生长泥里,我的鞋子还怕什么露水。何况我的荷叶伞乃是神仙的赠品。
雨越下越大,而我却越感觉不安。因为我这时才发现出我的伞的妙用:雨小时伞也小,雨大时伞也大,当时雨急,我的伞也就渐渐开展着,于是我乃重致我的谢意。
忽然,我觉得我的周围有变化了,路上已不止我一个行人,我仿佛看见许多人在昏暗中冒雨前进。雨下得很急,他们均如孩子们在急流中放出的芦叶船叶儿,风吹雨打,颠翻漂没。我始觉得不安了。我恨我的伞不能更大,大得像天幕;我希望我的伞能分做许多伞,如风埂中花叶满江湖,我的念头使我无力,我的荷叶已不知于几时摧折了。
我醒来,这窗外的风雨正急。                            (选自李广田散文《雀蓑记》)
小题1:、本文所描的主要对象是“荷叶伞”,你能解读出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吗?(5分)
小题2:、你是如何理解“雨小时伞也小,雨大时伞也大”这句话含义的?(6分)
小题3:、“我”获赠“荷叶伞”后的心路历程产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6分)
小题4:、以下是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4分)
A.通观全文,《荷叶伞》描写的应该是一个梦境,但“我”却是以逼真的口气来加以叙述的。
B.“我醒来,窗外的风雨正急”一语双关:风雨正急,我前行的脚步正急。
C.本文第8段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的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中写荷叶“摧折”,所表达的是另一层面的无奈:个人能力有限,难以拯救众生。
E.全文托物抒情,荷叶伞,既能遮挡风雨,又可使人迎接雨后睛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人类以咖啡和茶作为饮料,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两种植物中均含有咖啡碱,对人体能起到消除疲劳、振奋精神、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劳动效率和思维活力等多种作用。
咖啡由茜草科的一种常绿灌木所结的果实加工而成。咖啡有“黑色金子”之美称,全球年消费量为茶叶的三倍。咖啡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其原产地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早在公元前2000年,埃塞俄比亚的阿族人就已经在咖法省的热带高原采摘和种植咖啡了,尔后咖啡就逐渐成了人们的饮料。咖啡的名称来源于“咖法”这个地名。一提到咖啡,埃塞俄比亚人总是自豪地说:“咖啡是我们送给全世界的一件礼物。”而今南美洲的巴西是咖啡的最大生产国,其咖啡产量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咖啡是一种结果早、可连续收获几十年、经济价值高的特种经济植物。干燥的咖啡种子中一般含有1%—2%的咖啡碱,咖啡的香味主要来自咖啡种子中的香精油和咖啡醇。在我国,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地已引种栽培。饮用咖啡要讲究科学,早晨在咖啡中添加牛乳,既能提神又可增加营养;下班后喝上一杯,可加速脉搏跳动,消除疲惫,振奋精神;饭后饮上一杯,可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但产妇、孕妇及胃病、皮肤病、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好不要喝咖啡。
茶叶由山茶科的一种灌木(或小乔木)的嫩叶经发酵或烘烤焙制而成,是中国界的一大贡献。茶作饮料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约成书于公元前300年的《尔雅》一书中,就已有茶叶的记载。唐代茶叶专家陆羽,撰写了世界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世界各地的栽茶技艺、制茶技术、饮茶习惯等都源于我国。现在,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全世界饮茶的人数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我国人民不但最早发现并利用了茶这种植物,而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茶叶品种,在茶叶制作工艺上更是不断创新发展。在我国,茶叶可依据制作过种中多酚类物质氧化程度的不同,分为红茶、绿茶、青茶、黄茶、白茶和黑茶六大类。红茶中多酚类物质氧化最多,称为完全发酵茶,如产于安徽省祁门的“祁红”。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保持鲜叶的原色,富含维生素,称作不发酵茶,如产于黄山市的“屯绿”、苏州的“碧螺春”。青茶为半发酵茶,白茶为微发酵茶,黄茶和黑茶为后发酵茶。茶叶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特殊的医疗保健作用。新制成的茶叶中含有4%的咖啡碱,以及茶单宁、维生素、芳香油等。其中茶单宁可使细菌中的蛋白质凝固,有***菌之功效。茶叶中的钾、磷、钙等元素,有利于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经常饮茶除了可以兴奋中枢神经、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外,对龋齿、癌症、慢性支气管炎、痢疾、肠炎、贫血及心血管疾病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节选自李鹏翔《三大植物饮料》,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咖啡或茶叶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咖啡的名称来源于“咖法”这个地名,咖啡产于热带和亚热带,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栽种历史。
B.茶叶由山茶科的一种灌木(或小乔木)的嫩叶经发酵或烘烤焙制而成,在我国至少已有两千三百年的历史。
C.咖啡是一种结果早、可连续收获几十年的高价值特种经济植物,它由茜草科的一种常绿灌木所结的果实加工而成。
D.在茶叶的制作过程中,茶叶发酵的程度和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氧化程度有密切联系,根据不同的发酵类型,我国的茶叶可分为六大类。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和咖啡两者都是人类的重要饮料,对人的身体有一定好处,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最好饮茶,不要喝咖啡。
B.人类喝茶的历史比喝咖啡的历史短得多,现在茶叶的年消费量约为咖啡的三分之一,但世界上饮茶的人数约占总人口的50%。
C.咖啡和茶都能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加速脉搏跳动,降低胆固醇,对龋齿、癌症、肠炎等疾病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D.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具有栽茶技艺、制茶技术和饮茶习惯的国家,而且也是世界上拥有最多茶叶品种的国家。
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白茶中多酚类物质的氧化状况接近“碧螺春”,而和“祁红”有较大区别。
B.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而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又保留了鲜叶的原色,因而绿茶是茶叶中的精品。
C.在茶叶制作过程中,茶叶发酵的程度和维生素含量成正比,发酵程度越低,维生素含量越少。
D.咖啡和茶都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可以在我国广泛地种植。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客家人为了生存的需要,以家族为单位,营建了各种各样具有浓郁地方风格和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其中主要集中在梅县等地的围龙屋则是最有“客”味的民居建筑。这种建筑以堂屋“祖祠”为主体,横屋与围屋错落围合,其屋脊与瓦片好似龙脊龙鳞,层层叠叠,宛若盘缠的巨龙俯卧在山坡上,因而有了“围龙”之称。在漫长的岁月里,客家人把自己独有的民俗文化特点融合进这种建筑里,使其成为了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风水观念渗透在各种形式的建筑景观中,这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理念的一种体现: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客家人对于中原文化的传承,在围龙屋的建造上则更为明显,一般建在依山傍水之丘陵山麓,周围绿水回环,山峦如案,山峰呈笔尖形状,在客家人看来,这是财丁兴旺、文人辈出的最理想屋场。再看看围龙屋的取材,与中国多数传统土木构架基质的建筑文化一样,传统围龙屋属于生土建筑,从周边的环境直接取材,其建筑融入了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中,充分表现出通过建筑营构,达到人文与自然的亲和统一。
与传统文化一样,围龙屋首先讲究对称。建筑以南北线为中轴,东西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以正堂纵轴线为基点,围龙高于上堂,上堂高于中堂,中堂高于下堂,对称式的庭院房屋结构与屋前池塘和屋后围龙组合成一个太极形整体。其次是讲究配套。围龙屋前无一例外有一口池塘,蓄水养鱼、防火抗旱。正中大屋为正堂,分上、中、下三堂,上堂供奉祖龛神台等物,中堂是族人议事、宴会主要场地,下堂则是婚丧喜庆设席的地方。上下堂两侧的房间叫正房,供父母长子居住。位于最外层的一道或几道半圆形建筑,就是“围龙”。最后,讲究整体的功能性,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生活的缩影,在围龙屋内,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整个外坚固内开敞的结构,既是适应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的结果,也是适应岭南湿热自然环境的产物。
客家围龙屋的整个结构,是扩大了的殿堂式的结构,其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呈现出昔日中原汉族府第风貌及伦理观念,建筑里面的空间序列是严格规整的。围龙屋所代表的圆满、团圆、平均、平等的观念,一直是古代圣贤的乌托邦理想。在这个时期,客家人居住的地区,生产手段原始落后,但意识形态却很超前。
围龙屋对建筑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围龙屋前的池塘不仅实用价值高,而且具有审美意义:当人身处于建筑中时,能够感受的是严格的对称及建筑本身所展现出的严肃;而在建筑之外,同样可以感受到围龙屋以另一种对称的美感呈现在你面前,即建筑和它倒影在水面上的反转对称。
围龙屋的美就在于其与环境的完美结合,人工融合自然,创造出“虽由人作,犹如天开”的意境,充分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而它的建筑装饰,也以视觉的审美形式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
(《现代营销>>2011年第6期《客家围龙屋文化的美学解析》,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围龙屋”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客家人为了生存的需要,往往依山傍水,就地取材,建造出具有昔日中原汉族府第风貌的民居建筑,这就叫客家围龙屋。
B.围龙屋之所以有“围龙"之称,主要因为是其屋脊与瓦片好似龙脊龙鳞,层层叠叠,从形态上看,宛若盘缠的巨龙俯卧在山坡上。
C.围龙屋不仅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所代表的圆满、团圆、平均、平等的观念更体出古代圣贤的乌托邦理想,如今也具有超前性。
D.围龙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表现在其选址与用材上面。
小题2:下列对“围龙屋”特点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围龙屋的建造讲究对称性,一方面体现为建筑本身的东西对称,另一方面体现为建筑和它在前面池塘水面上的倒影对称,都具有审美意义。
B.围龙屋前面有池塘,用于蓄水养鱼、防火抗旱;围龙屋内部的上堂高于中堂,中堂高于下堂,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可见围龙屋不仅讲究配套,而且等级分明。
C.围龙屋讲究整体的功能性,在围龙屋内各种生活设施都很齐全,呈现出中国封建社会浓郁的自给自足特点。
D.围龙屋不仅实用、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且风格上体现出一种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追求,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符合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的一项是(    )
A.从围龙屋的建筑格局与风格来看,围龙屋是中原建筑在某种程度上的异地“复制”,同时又是与岭南湿热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
B.客家民居建筑的产生,主观上是客家人为了生存的需要,客观上对原岭南民居是一种丰富,更促进了各民族建筑技术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C.围龙屋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其所蕴涵的丰富民俗文化,也是当时的客家人留给后代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D.正是因为当时客家人在居住的地区意识形态的超前性,所以才产生诸如圆满、团圆、平均、平等这些古代圣贤才有的乌托邦理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暗影生异彩
季季
①我跟一群十七岁的女孩子聊天,她们问起我平时有些什么娱乐,当时我几乎愣住了。当我提到我的娱乐包括了“暗中静坐”时,那些十七岁的女孩子差不多都睁大了眼睛:仿佛充满了疑惑和惊骇,同时掺杂着一种想要探索真相的兴味。
②其实,不能心领神会暗中静坐的乐趣,是十七岁女孩们的一种本分。她们的生活本就瑰丽多姿,哪知道生存的背后尚有暗影呢?我也曾经十七岁,曾经活得喧哗多姿,曾经充满了泡沫般华丽飞扬的梦幻,而那些,终于都在生存的这条路上渐次挥发,终而远离了。
③我幼时住在乡村,最能领略先作垃圾再作泥土的过程之艰辛与庄严。乡村的农家,大都有一间作堆肥的房子,他们把所有会腐烂的垃圾都堆在那仅有一扇门可供出入的房子里。过了一段时日,垃圾都已腐烂,他们就装进牛车,运到田里去施肥。到了那个时候,它们的身份和价值有了奇异的变质:它们不再是垃圾,不再是堆肥;它们化为泥土,而且化为沃土,使地上的生命因而活得腰杆更直,收获更好。它们消失了本来的自己,但是它们成为能滋养生命的泥土了。
④在我的生命发酵和腐烂的那段时期,我时常想起垃圾、堆肥、沃土之间的逻辑关系。那段时期,我承受高温和沼气的煎熬几至窒息,但是我深知更多的垃圾可以作更多的堆肥,而更多的堆肥可以造就更广阔深厚的沃土。这种逻辑关系看似十分浅显,然而蜕变的过程却是艰辛无比的:那是一种长久的窒息,是只剩一口气的苟延残喘。然而,我自那无窗的、满是恶臭的房子走了出来,在生命这片土地上寻得一处安身的泥土。我依赖这泥土重新滋长我自己,滋长我的儿女;更重要的是,许多过去被窒息了的***,又在这滋长的过程中伸出了敏锐的触角。这些触角时常在我脑海里张牙舞爪,跟我的脑子争辩。它们总是跟我的脑子说为什么我在你的生活里长时扮演抽象的角色?为什么我不能在你生存的那方泥土中扎根成长为一种具体的生命?面对那样的抗辩,我只能说:我赖以生存的这方泥土太小了,或许,也太贫瘠了。这方泥土滋长我自己和我的儿女都还嫌贫瘠,怎么再容得下那许多***的触角扎根成长呢?
⑤细究起来,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是和我的生命共存亡的。它们起先也许很小、很少,然而,岁月、情感、天象、知识逐日滋润它们,使它们渐次壮大、日益增多。它们不是蝼蚁,不能一脚就可踩死;它们也不是游鱼,离水即成涸辙。它们是不死的精灵,是固执的恋人:纠缠着你、苦恼着你,却还让你感觉到生命的丰硕和甜美。我于是顿悟了:若连这些***都没有,我的生命或将更为庸俗贫乏吧?从这个比较宽容的角度来面对那些挥之不去的***,我对它们竟只有心存感激了。天涯觅知音,与君共生死,这偕行的路途是何其庄严啊!
⑥从小我就向往一个比教科书更宽阔渊博的知识的世界,我向往那个静态的世界所呈现的动态世界的相貌。我向往高山大河、波涛壮阔;向往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和草原上的牧人;向往神游太空,伸手摘星,翻掌覆雨;向往大博物馆的阴凉、古朴、丰盛;向往原始森林的小径和荆棘。我尤其向往的是许许多多在我内心中澎湃不已的人间角色:小贩、农民、工人、推销员、艺人、精神病患、孤儿……我渴望进入他们的生活,和他们闲话家常,了解他们的爱憎悲喜。我挚爱这些坚忍或者沉默的手足同胞,他们在我内心中的地位甚至超越一个大政治家或大企业家。
⑦我的***如许多,而今我却为卑微而繁琐的现实生活所禁锢。我不能出走,不能挥洒自如地去接近那些向往已久的事物,去和我的***合而为一。就在这样的困顿无奈中,我终于自寻出路,和我的***取得了另一种妥协。白日已尽,俗缘暂失,我在暗中静坐:只见得那许多***的精灵都化作实实在在的生命,在我眼前歌咏不止。暗影幢幢,我竟得和它们玲珑相见,灵犀互通了。它们不再仅是脑中的幻影;它们是嶙峋高山,是我航行过的大海,是绿得无边无际的大草原,是故宫,是荆棘,是一群群劳动者疲乏的脸和枯涩的眼神……我不仅看见,而且我还倾听:草原风声、浪涛击岸、林中猿啸、民歌悠远、牛羊哞哞……这是一片大好风景,一片在暗影中更显得清晰的异彩。只在这时,我才真正地无虞匮乏,充满喜乐;攀登高山,乘风破浪,仿佛都一蹴可就。人生至此,尚复何求呢?而这样壮观的娱乐,又有什么它物可以取而代之呢?
⑧这样的娱乐,或许要被人讥为“只不过又落入梦幻的陷阱罢了”,而我是不在乎这些的。那些***,对我来说,也不会是永远的幻影。我不知何时能逐一将它们由幻影化为真实,如今我只知道在每日的暗中静坐里,我能和它们玲珑相见,灵犀互通。而且我相信在这浑噩尘世里,也有许多人俗缘半生,却也能曲径通幽,在暗沉沉的黑影里,瞧见那繁复不尽的人间异彩。
(选自《海内外华人名家名篇选》,有删改)
小题1:从全文看,作者的***有哪些?请分点概括。(6分)
小题2:第③段写乡村垃圾化为泥土的过程,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文中④、⑤两段写自己的***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4分)
小题4:有人认为本文无非是咏叹事业、理想的失落,你同意吗?谈谈你的看法(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