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垫底的人陈大超终于调到一个局机关,吃上朝思暮想的“财政饭”,徐芳高兴得一天到晚都是笑盈盈的,可是等她醒过神来,她就发现在这个既讲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垫底的人陈大超终于调到一个局机关,吃上朝思暮想的“财政饭”,徐芳高兴得一天到晚都是笑盈盈的,可是等她醒过神来,她就发现在这个既讲级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垫底的人
陈大超
终于调到一个局机关,吃上朝思暮想的“财政饭”,徐芳高兴得一天到晚都是笑盈盈的,可是等她醒过神来,她就发现在这个既讲级别也讲资历同时也讲能力的机关里,她原来是个垫底的人,谁都可以指派她,谁都可以指责她,谁都可以对她垮下脸来。人到中年,在原来的单位里大小是个头儿的徐芳,心里的高兴劲立刻就烟消云散了。
好在没过多久,局里又来了一个脑子不好使的人——基本上就是个只能拖拖地夹夹报纸冲冲厕所的傻瓜。虽然傻瓜来头不小,但徐芳仍然可以把他当作垫底的人,只要她受了谁的窝囊气,她立刻就找到傻瓜,或者说“把地再拖一遍!”或者说“把报纸都好好夹起来!”或者说“帮我捶捶背!”傻瓜简直像个一摁按钮就立刻动作起来的机器人,不论你的脸色多难看,不论你对他的指使多么不合情理,他都是一点反抗一点想法也没有。
这个名叫闵天飞的傻瓜,考大学时离读清华的分数仅仅只差一分,一阵狂笑就变成了一个痴不痴呆不呆的傻瓜了。徐芳也挺同情他的,但她一旦受了谁的气,仍然要把他当作出气筒,恶言恶语地把他使唤一通,让自己产生某种虚幻的优越感。她甚至觉得在这个机关里,对她真正重要的,不是那些局长科长们,而是这个傻瓜——没有这个傻瓜给她垫底,她真不知道自己会怎么过下去。
这天上班,她居然没见到天飞,楼上楼下各个科室都找遍了,也没见着他的身影。一问,原来是他家里人领着他到上海治病去了。她听了心里猛然一惊,接下来一整天都恍恍惚惚、心神不宁的。她就总是下意识地跟人家讨论:“你说天飞的这种病真的能治好吗?”“你说天飞的病治好的把握到底有多大?”还假惺惺地说:“要是真能治好那就太好了啊!”其实她潜意识中非常害怕他真的给治好了。
一个星期后天飞出现在局里的时候,仍然是那副呆不呆傻不傻的样子。徐芳见了差点笑出声来。她也仍然常常在背后整他、吼他,拿他垫底、出气。后来她竟然发展到敢用鸡毛掸子打他了。也就有一次,她一失手,竟然将鸡毛掸子重重地打在他的后脑勺上。打得他当时猛地一激灵,全身仿佛触了电似的一抽搐。谁也没想到,这一击,竟然使天飞的智力因此而恢复了。
天飞在家里休息了几天,再到局里上班的时候,脸上就再无半点呆气傻气了,局长也不让他再做那些杂事了,而是要他在秘书科“适应适应”。仅仅过了两三个月,天飞就给人一种英气勃勃年轻有为的感觉了。自然,在这个局里,徐芳又成了一个垫底的人了。她是多么后悔啊!后悔自己竟然用鸡毛掸子去打他——这一打,又把自己打入了度日如年的冰窟里。
她常常幻想在天飞独自在办公室里值班的时候,悄悄地出现在他的后面,用一个暗中准备好的小木棒,对着他的后脑勺乒乒乓乓地从各个角度猛敲一气——再把他脑子里的那个开关敲关上……
(原载《金山》)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徐芳能够调到局机关,很是高兴,只是后来她发现谁都可以指派她,谁都可以指责她,谁都可以对她垮下脸来,就高兴不起来了。
B.闵天飞是个脑子不好使的傻瓜,痴痴呆呆,只能干些杂活,这使徐芳很高兴,因为局里终于有了个不如自己的垫底人了。
C.徐芳虽然很同情闵天飞,因为高考时离清华的分数线只差一分而变傻,但她仍然拿闵天飞做出气筒,这说明她心理严重扭曲。
D.家人带着闵天飞去上海治病,徐芳心神不宁;闵天飞的病没有治好,徐芳竟然有点幸灾乐祸,说明她没有一点仁爱之心。
E.徐芳偶然的一打,竟使闵天飞恢复了智力,因此,徐芳懊悔不已,常常幻想再把他打回傻瓜去,找回自己精神上的依托。
小题2:小说中的徐芳在与闵天飞的交往中,表现出了哪些心理特征?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小说中安排闵天飞去上海看病这一情节,对于故事发展有哪些作用?(3分)
小题4:小说题目命名为“垫底的人”鲜明新颖,同时也具有丰富深刻的现实意义。请结合小说内容,对其现实意义试作分析。(5分)
答案

小题1:AB
小题2:①欺软怕硬的心理,傻瓜不如自己,可以随意支使;②迁怒于人的心理,欺负殴打傻瓜,在精神上找到优胜法、出气法。(每点2分)
小题3:①看病是整个故事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这使前后的故事发生了重要的变化;②使情节波澜起伏,避免了故事发展的平铺直叙,能够增强吸引力;③推动故事发展进入高潮,为后面徐芳殴打傻瓜而使傻瓜智力恢复做铺垫。(每点1分)
小题4:①通过“垫底人”的故事,揭示出了社会上仍然存在着阿Q式的人物,以求在精神上寻得优胜法;(2分)②越是垫底,越是要欺负比自己更弱的人,讽刺“垫底人”这种卑劣的病态心理;(2分)③说明大家如果都能够体谅弱者,关怀弱者,就不会出现“垫底人”这种现象,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B各得2分。C、E各得1分。C项,“心理严重扭曲”不太恰当。D项,“没有一点仁爱之心”不对。E项,想把他打回傻瓜去的目的是使自己不再是垫底的人。“精神依托”不太恰当。
小题2:
试题分析:注意角度,题目要分析的心理特征而不是性格特征,虽然这两者有密切的联系,但表述的角度要和题目吻合。同时注意用词要有分寸,“徐芳”毕竟不是大奸大恶之人。
小题3:
试题分析:注意是对故事发展有什么作用,只能就情节的发展来谈,否则跑题。
小题4: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考生分析是“垫底的人”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即反应了什么社会现象或问题。首先要指出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实质和特征,再指出其现实认识意义。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孙中山为何斗不过康熙
盛大林
(1)孙中山斗康熙,这不是“关公战秦琼”吗?别误会,我说的是“戏”。2001年,中央电视台同时推出了两台大戏:一是《孙中山》,一是《康熙王朝》。结果《孙中山》输给了《康熙王朝》,《康熙王朝》的收视率竟高达11%!
(2)同样是一代风云人物,同样曾登上权力顶峰;孙中山距我们不到一百年,而康熙已远去三四百年。按理说,年代近的事情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为什么人们对孙中山如此冷遇,对康熙却如此热烈呢?陶醉于戏中的人们也许无暇考虑这些,而笔者却觉得这是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问题。
(3)怀念“辉煌”淡忘“伤痛”也许是个原因吧。是啊,康熙时代的中国是何等的“风光”!康熙大帝君临天下六十年,叱咤风云,纵横捭阖,威震四海,胡族蛮夷,纷纷来朝。作为“大清帝国”的臣民,当然也是“扬眉吐气”。相比之下,孙中山时代的中国实在是“不堪回首”!积贫积弱,列强欺凌,“大清帝国”,气息奄奄;而后又是军阀割据,混战连连。可怜孙中山,哀民生维艰,悲国运多舛,誓推翻帝制,望民主救国,然谈何容易!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灰暗的时期之一,还回忆它作甚!
(4)“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康熙时代虽然也有过几次叛乱,但那是边疆的事,而且为祸不长。沐浴皇恩,百姓终于吃饱了肚子,也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虽然是做奴才,但这奴才却也过得“滋润”。巴望着康熙爷“万岁万岁万万岁”,只指望安安稳稳做奴才。上千年了,习惯了,能永远像这样多好啊!可你孙中山非要“革命”不可,今天这里搞搞暴动,明天那里又搞起义,结果呢?好不容易把皇帝拉下了马,国家又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军阀割据,内战频仍。你口口声声搞“民主”,民主在哪里?民主是什么样子?你东躲西藏,出生入死,倒是很辛苦,但何苦来哉?如此乱哄哄,无终日,食不果腹,居无定所,我们还不如像当初那样做奴才呢!
(5)其实,孙中山对此了然于胸。他说,“中国百姓并不迫切要求民主自由,因为他们太穷,所以迫切想发财。所以,一些人士争民主自由抛头颅洒热血,老百姓无动于衷,胜利了也不激动,失败了也不悲恸。如果有人打土豪分田地,用发财去号召百姓,立即一呼百应。”他还说,“中国人不知民主,只知发财。”
(6)何止那时候如此。近一个世纪过去了,今天,何尝不是如此呢?孙中山至死都没有实现民主的目标,二十世纪的他“输”了。如果他生在二十一世纪会如何呢?至少在“戏”中,他又“输”了,输得一塌糊涂!——一个是拼命地维护封建帝制,一个是玩命地推翻封建专制,该“欣赏”谁?面对这样的抉择,更多的人情不自禁地回到了“康乾盛世”中。
(7)或许有人要说,不就是两部“戏”遭遇不同吗?岂能如此上纲上线!殊不知,社会也是个“大舞台”,看戏也能看出价值取向。从《乾隆皇帝》到《雍正王朝》再到《康熙王朝》,每一个“好皇帝”,都能勾起人们一段“美好的回忆”,都能让众多国人“陶醉”好长时间,直至唱出了让康熙“再活五百年”的赞歌。
(8)“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今天尚且如此,上个世纪的孙中山怎么可能成功呢?“仍须努力”的太多了。而当务之急,莫过于让民众了解什么叫民主什么是专制,让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思路。(6分)
小题2:作者认为“孙中山斗不过康熙”的原因有哪些?(6分)
小题3:文题能否改为“《孙中山》为何斗不过《康熙》”?请阐述理由。(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简答题(10分)
小题1:简析《茶馆》中常四爷这一人物形象。(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黛玉正盘算这事,忽见宝玉一问,便笑道: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我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些。”《红楼梦》中“潇湘馆”的名称有着怎样的内涵?(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鉴赏家
汪曾祺
①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他的果子的好处,第一是得四时之先。市上还没有见这种果子,他的篮子里已经有了。第二是都很大,很香甜,很好看。果子全都从他手里过过,有疤的、挤筐、变色、过小的都剔下来。他的果子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是“树熟”——不是在米糠里闷熟了的。他出去买果子比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和园主打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也不知道这些路道。
②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两个儿子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两位大布店的‘先生’,有个卖果子的老爹,不好看?”儿子连忙解释:“不是的。你老人家岁数大了,老在外面跑,风里雨里,水路旱路,做儿子的心里不安。”“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又说,“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一种风俗,早早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儿子依了他。
③叶三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④季匋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匋民送去。季匋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需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志,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
⑤季匋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谄媚。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
⑥季匋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好在哪里?”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对极了!”季匋民提笔题了两句诗: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乱。季匋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何以见得?”“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对!”
⑦季匋民最爱画荷花。他画的都是墨荷。他佩服大家李复堂,但是画风和复堂不似。李画多凝重,季匋民飘逸。李画多用中锋,季匋民微用侧笔。李复堂有时水墨淋漓,粗头乱服,意在笔先;季匋民没有那样的恣悍,他的画是大写意,但总是笔意俱到,收拾得很干净,而且笔致疏朗,善于利用空白。他的墨荷参用了张大千,但更为舒展。他画的荷叶不勾筋,荷梗不点刺,且喜作长幅,荷梗甚长,一笔到底。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匋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问叶三:“如何?”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是吗?我头一回听见!”季匋民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不卖?”“一张也不卖!”
⑧他把季匋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寿材里。十多年过去了,季匋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了,但是四季八节,他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季匋民死后,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匋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说:“不卖。”有一天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叫“迁听涛”。一问,是日本人。迁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叶三收藏的季匋民的画的。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迁听涛用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不停地赞叹:“喔!真好!真是神品!”
⑨迁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叶三说:“不卖。”迁听涛怅然而去。叶三死了,他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小题1:小说题目是“鉴赏家”,第一段却用了大量笔墨写叶三卖果子,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小说写了叶三是鉴赏家,写了四层,按照下面的示例,对另外三层进行简要概括。(3分)
①示例:叶三看画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赏析第四段划线句“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五段划线句“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写出了季匋民怎样的性格特点?这对叶三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作者以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作为小说的结尾,你认为这个结尾合适吗?为什么?(80字以内)(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从情节和结构而言,本文没有强烈的冲突和波澜起伏的情节,只是写了一个爱画的人,写了他的生活,其实只是写了一个字“美”。
B.季匋民的“紫藤花开”“老鼠上灯台”“红花莲藕”三幅画着力于工笔写实,色彩绚烂,生动形象,具有诗化的意境。
C.季匋民爱画荷花,作者有意将季匋民和李复堂所画的荷花进行对比,突出了二人画风的不同,也将褒贬寄于其中。
D.日本人迁听涛很想花大价钱买叶三珍藏多年的画,却被叶三一口拒绝,这说明叶三比对方更了解季匋民画的价值行情。
E.这篇小说用朴素的语言讲述叶三和季匋民两人身份迥异却意趣相投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厚的人文理想,引导读者感受生活中的美。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苹果:偶像的黄昏
iPod、iPhone、iPad……自从上世纪末在盖茨的支持下回归苹果,乔布斯就用他惯常的创新手段,收获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和令业界难望项背的成功,从而使苹果重新成为IT巨头之一,甚至与Google和微软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这样的成功,在离开乔布斯的时代,对苹果而言就是一个奢求。
谈论技术的人总是想从苹果的产品身上挖掘出更多领先技术的表现,虽然偶有收获,但最近的失望却越来越多:Mac机型越来越慢的更新换代、iPad的新瓶旧酒,都表现出苹果的创新乏力。我想请果粉们扪心自问,如果不是乔布斯站在苹果的大柜台后面叫卖,你会对iPad有恁大的热情吗?于是,谈论营销的人又想从营销的角度去探求苹果的经验,总结了苹果掌握有“少数派”和“神秘感”两大营销定律。但实际上,乔布斯不在苹果的那些年,苹果走的同样一条道路,结果却是一败涂地。其实他们不知道,苹果的成功是不能被复制的,即使是苹果自己。因为苹果精神从核心而言,就是一个偶像崇拜。业界将苹果如今的成功归结为“苹果的精神”:叛逆、无拘无束、藐视权威……殊不知并没有这样的苹果精神存在,苹果精神的关键决不在于藐视权威,因为乔布斯自己就是一个权威、一个教主、一尊神。
2008年经济学诺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将全球金融危机比喻为“金融传染病”,这个比喻用在苹果的用户群身上也非常合适。苹果就象是一种传染病,而乔布斯则是这种传染病的病原体,乔布斯的创新确实与众不同,没有章法可循,也没有所谓的创新方法可以复制,就象是病原体的不断变异。一旦将来某一天,离开了乔布斯这个可以不断变异的病原体,“苹果传染病”的感染能力便岌岌可危了。
《哈佛商业评论》认为,“如果一个艺术性的流程很少失败,就说明这一流程已经具有了可预测性,是时候把它转化成科学流程了”。乔布斯对苹果的率领和对苹果迷的吸引显然是一个艺术性的过程,经过这么多次这么多年的检验,也确实很少失败;但是很遗憾,这一艺术过程常葆青春的核心力量之一就是不可预测性。于是,要想把乔布斯的偶像光环变成一顶可以摘下来转手他人的帽子,似乎彻底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每一款苹果新品的上市,都能在很多地方引发追捧,中国的北京、上海也不例外,但这一传染力到了成都就势微了,在成都买iPhone、iPad既不抢购也不排队。是成都人不知道苹果吗?肯定不是,成都作为中国西部的IT中心,苹果同样享受极高的知名度。是成都悠闲的生活态度;成都人深知,小白鼠不是人生的理想模式,“生活的目的是生活本身”,不需要在对什么东西的追逐和追捧当中得到体现和发泄。
小题1:.下列有关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谈论营销的人从营销的角度去探求苹果的经验,总结出了苹果成功的两大经验,即“少数派”和“神秘感”。
B.由于盖茨的支持,苹果重新成为IT巨头之一,甚至与Google和微软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C.离开乔布斯的苹果,成功只能是一种奢望,所以乔布斯对苹果而言就是一个权威、一个教主、一尊神。
D.苹果的成功是不能被复制的,即使是苹果自己;苹果在当下的成功可以归结为“苹果的精神”:叛逆、无拘无束、藐视权威……
小题2:下列相关椎断与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学诺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说,苹果就象是一种传染病,而乔布斯则是这种传染病的病原体。
B.要想把乔布斯的偶像光环变成一顶可以摘下来转手他人的帽子,似乎彻底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因为它是一个艺术性的过程,而非科学流程。
C.中国的北京、上海,对每一款苹果新品的上市,都热烈的追捧,表明他们还不明白“生活的目的是生活本身”这个道理。
D.只“创新,才能使苹果取得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和令业界难望项背的成功,而这一切只有乔布斯才能做到。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请分三点概述苹果的成功经验。(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