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舜文化《尚书》云:“德自舜明。”《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虞舜)始。”舜帝是“德”的化身,简言之,舜文化就是舜帝身体力行所创造的道

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舜文化《尚书》云:“德自舜明。”《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虞舜)始。”舜帝是“德”的化身,简言之,舜文化就是舜帝身体力行所创造的道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舜文化
《尚书》云:“德自舜明。”《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虞舜)始。”舜帝是“德”的化身,简言之,舜文化就是舜帝身体力行所创造的道德文化,它是一种原生性的道德本体文化。因此,舜帝是中国道德文化的鼻祖。
舜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东夷集团与华夏集团的融合已经完成,亦即炎、黄民族的融合已经完成,在部落联盟的体制沿袭了数千年后,国家已经初步形成;作为个体的人,也已经进入了由部落联盟——诸侯国组合起来的“古国”大社会。因此,在社会生产之中,需要有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关系和双方都能接受和遵守的准则,才能维护诸侯国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与和谐。作为诸侯国联盟首领的舜,正是适应了这一社会发展的需要,身体力行地创造、想方设法地推行了这些准则,并使整个社会都遵守这个“道德”规范,成为人类由文明产生阶段进入文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我们说孔子是儒文化的创始人,然而,孔子的功绩在于集文化之大成;儒家文化实际上只是孔子对舜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纵使是儒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仁”,也只是孔子在总结商周文化基础之上的画龙点睛。儒学三重道德——人伦道德、社会道德、宇宙道德的源头来自于舜帝的道德文化。楚简中的《唐虞之道》写道:“爱亲忘贤,仁而未义也;尊贤遗亲,义而未仁也……爱亲尊贤,虞舜其人也。”由此可以证实,儒家三重道德的基本构架就是发轫于舜帝所创建的道德文化。
各民族的文化都以本民族的特有形式发展起来,形成本民族的传统。舜文化产生在炎、黄民族融合之后,所以,它代表的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利益,这也是舜文化得以继承和不断弘扬的原因。舜帝虽然居“三皇五帝”之末,但是,舜帝开创了“德治”文明的崭新时代,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和历史意义。
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帝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的三块里程碑。农耕文化、政体文化、道德文化是中华远古文化的源头。又特别以舜文化为博大精深,它涵盖了社会、自然两大学科,其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艺、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舜文化是以儒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唐代著名思想家韩愈在他的《原道》一文中梳理儒家的传授关系时说,是“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以是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孔孟传之于后人。
中华传统文化之根脉是舜文化。舜文化是儒家道德价值之根脉。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舜文化这个道德文化的源头,就不可能使中华民族保持强大的国家凝聚力和民族亲和力;没有舜文化的润泽,就不可能培养出国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没有舜文化的熏陶,就不可能造就出以国家强盛民族兴旺为己任的一批又一批国家精英。
小题1:下面对“舜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舜文化是中华民族由文明产生的阶段进入文明发展阶段的标志。
B.舜文化是在社会转型期为适应社会发展由当时的舜帝创造的文化。
C.舜文化是民族大融合进程中产生的具有原生性特征的道德文化。
D.舜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它涵盖了社会、自然两大学科。
小题2:对文中“舜文化是以儒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舜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
B.儒家文化是舜帝创造的舜文化的核心。
C.儒家文化脱胎于舜帝所创造的舜文化。
D.儒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
小题3:下面对文意的分析和概括,正确一项是(           )
A.舜文化得以继承并且发扬光大,其原因是它代表了炎黄子孙的共同利益。
B.舜文化是为了适应诸侯国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团结而应运而生的和谐文化。
C.舜文化的滋养和润泽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保持国家强大凝聚力的根本保证。
D.农耕文化、政体文化、道德文化是中华远古文化的源头,其中道德文化最重要。

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A
解析

小题1:民族大融合进程中,错
小题1:“舜文化产生在炎、黄民族融合之后”是原文内容,舜帝创造文中没有表述。
小题1:B是“维护”不是“适应”,C,“根本保证”无依据,D“道德文化最重要”无依据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也是水湄    张晓风
  那条长几就摆在廊上。
 廊在卧室之外,负责数点着有一阵没一阵的晚风。
  那是四月初次燥热起来的一个晚上,我不安地坐在廊上,十分不甘心那热,仿佛想生气,只觉得越来越不负责,就那么风风雨雨闹了一阵,东渲西染地抹了几许颜色,就打算草草了事收场了。
  这种闷气,我不知道找谁去发作。
  丈夫和孩子都睡了,碗筷睡了,家具睡了,满墙的书睡了,好象大家都认了命,只有我醒着,我不认,我还是不同意。春天不该收场的。可是我又为我的既不能同意又不能不同意而懊丧。
  我坐在深褐色的条几上,几在廊上,廊在公寓的顶楼,楼在新生南路的巷子里。似乎每件事都被什么阴谋规规矩矩地安排好了,可是我清楚知道,我并不在那条几上,正如我规规矩矩背好的身份证上长达十几个字的统一编号,背自己的邻里地址和电话,在从小到大的无数表格上填自己的身高、体重、履历、年龄、籍贯和家庭。
  可是,我一直知道,我不在那里头,我是寄身在浪头中的一片空白,在一瞬眼中消失,但我不是那浪,我是那白,我是纵身浪中而不属于浪的白。
  也许所有的女人全是这样的,象故事里的七仙女或者田螺精,守住一个男人,生儿育女,执一柄扫把日复一日地扫那四十二坪地(算来一年竟可以扫五甲地),象吴刚或薛西佛那样擦抹永远擦不完的灰尘,煮那象“宗教”也象“道统”不得绝祠的三餐。可是,所有的女人仍然有一件羽衣,锁在箱底。她并不要羽化而去,相信自己曾是有羽的,那就够了。
  如此,那夜,我就坐在几上而又不在几上,兀自怔怔地发呆。
  报纸和茶绕着我的膝成半圆形,那报纸因为刚分了类,看来竟象一垛垛的砌砖,我恍惚成了俯身城墙凭高而望的人,柬埔寨在下,越南在下,孟加拉在下,乌干达在下,“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故土在下……
  夜忽然凉了,我起身去寻找披肩把自己裹住。
  一钵青藤在廊角执意地绿着,我大部分的时间都不肯好好看它,我一直搞不清楚,它到底是委屈的还是悲壮的。
  我决定还要坐下去。
  是为了跟夜僵持?跟风僵持?抑是跟不明不白就要消失了的暮春僵持?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不要去睡,而且,既不举杯,也不邀月,不跟山对弈,不跟水把臂,只想那样半认真半不认真地坐着,只想感觉到山在,水在,鸟在,林在,就好了,只想让冥漠大化万里江山知道有个我在就好了。
  我就那样坐着,把长椅坐成了小舟。而四层高的公寓下是连云公园,园中有你纠我缠的榕树,榕树正在涨潮,我被举在绿色的柔波上,听绿波绿涛拍舷的声音。
  于是,渐渐地,我坚持自己到了“流水绕孤村”的孱缓的声音,真的,你不必告诉我那是巷子外面新生南路上的隆隆车声,车子何尝不可以“车如流水”呢?一切的音乐岂不是在一侧耳之间温柔,一顾首之间庄严吗?于无弦处听古琴,于无水处赏清音,难道是不可能的吗?
  何况,新生南路的前身原是两条美丽的夹堤,柳枝曾在这里垂烟,杜鹃花成把它开成一条“丝路”,五彩的丝,而我们房子的地基便掘在当年的稻香里。
  我固执地相信,那古老的水声仍在,而我,是泊船水湄的舟子。
  新生南路,车或南,车或北,轮辙不管是回家,或是出发,深夜行车不论是为名是为利,那也算得是一种足音了。其中某个车子里的某一把青蔬,明天会在某家的餐桌上出现,某个车子里的鸡蛋又会在某个孩子的便当里躺着,某个车中的夜归人明天会写一首诗,让我们流泪,人间的扯牵是如此庸俗而又如此深情,我要好好地听听这种水声。
  如果照古文学学者的意思,“湄”字就是“水草交”的意思,是水跟岸之间的亦水亦岸亦草的地方,是那一注横如眼波的水上浅浅青青温温柔柔如一带眉毛的地方。这个字太秀丽,我有时简直不敢轻易出口。
  今夜,新生南路仍是圳水,今夜,我是泊舟水湄的舟子。
  忽然,我安下心平下气来,春仍在,虽然已是阴历三月的最后一夜了。正如题诗在壁,壁坏诗消,但其实诗仍在,壁仍在,因为泥仍在,曾经存在过的便不会消失。春天不曾匿迹,它只是更强烈地投身入夏,原来夏竟是更朴实更浑茂的春。正如雨是更细心更舍己的液态的云。
  今夜,系舟水湄,我发现,只要有一点情意,我可以把车声宠成水声,把公寓爱成山色的。
  就如此,今夜,我将系舟在也是水湄的地方。
小题1:简要分析本文第3---9段(“那是四月初次燥热起来的一个晚上”到“兀自怔怔地发呆”)
的含义和作用。(6分)
小题2:结合全文,概括“我安下心平下气来”的原因。(5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也是水湄”?(6分)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也是水湄》以真切饱满的笔触,精彩纷呈的想象,展现了作者对生命思考终至通悟的心
路历程。
B.作者在绿色的柔波上,从绿波拍弦的声音中品味到了“流水绕孤村”的诗意。
C.文章对眼前的景物描写细腻,表现了女作家敏锐的观察力。
D.抛却忧伤,关照现实,只要拥有包容之心和热爱之情,生活中的美丽就会层出不穷,哪怕
是独处廊中的生活,也将如系舟水湄般美好而富有诗意。最终,作者的内心世界与天地相和谐,
豁达和喜悦因顿悟油然而生。
E.在反思中心安,在心安中顿悟,在顿悟中收获哲理。曾经有过的不会消失,在作者眼里,
春天依然,它从未走出自己的心灵。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宝玉去探望生病的宝钗。宝钗看见通灵宝玉上面的字,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莺儿说 这与宝钗项圈上的字是一对。宝玉果然看到金锁上刻着癞头和尚送的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第八回)
B.林黛玉曾与贾宝玉在花园里共读《西厢记》,薛宝钗知道后,就告诫林黛玉说:“至于你我,只该做些针线纺绩的事才是,偏又认得几个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书看也罢了,最怕见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第二十七回)
C.忠顺王府遣人来见贾政,说宝玉私藏了忠顺王爷的戏子,引得贾政大怒,又赶上贾环告状说宝玉逼死了王夫人的丫环金钏,贾政气急,于是打了宝玉,几乎还要勒死他,后被王夫人拉住,被贾母呵退。(第三十三回)
D.诗社即景联句,凤姐以“一夜北风紧”开头,大家争先恐后,尤其是湘云、惜春是大展其才。结果又是宝玉落第,李纨罚他向黛玉求一枝红梅来。(第五十回)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早已被世人认同。但龙的形象从何而来,却未有定论。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舒宪依据红山文化考古研究成果提出:中华先民崇拜熊图腾,龙与熊有着直接的关系,龙的身上体现出熊的特征,用熊图腾说可以解释龙的起源。
叶舒宪的观点根源于对东北红山文化的考古发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红山文化遗址开始发掘之后,便迅速引起世界考古学界的关注。今年4月,叶舒宪和另外三名学者赶赴红山文化区域做田野调查。根据他对红山文化遗址文物的考察,他认为红山文化存在着一种信仰:熊图腾。
其中,对红山文化祭祀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的发掘被叶舒宪看作最有力的证据。庙中除了出土泥塑女神像之外,还发现了真熊的下颚骨,泥塑的熊头残件。牛河梁女神庙是红山文化最主要的代表。此前,考古人员先后在辽河流域发现20余件红山文化时期形似熊龙的玉殃,这种玉块是红山文化玉器中最多的种类之一。在红山文化墓葬中,这种玉雕熊龙具有神器性质,与女神崇拜联系在一起。这证明,熊是作为神庙之中的尊神而受到红山先民的特殊礼遇。在赤峰地区方圆二百多平方公里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考古人员也曾多次发现人工塑造的熊神偶像,而且几乎每次都有女神形象与熊神形象对应。
那么熊图腾是否进入了华夏文明?根据叶舒宪的观点,熊图腾崇拜在内蒙古赤峰地区形成了数千年的深厚传统,而内蒙古南部地区又与河北、陕西、山西北部地区相互联系着。距离内蒙古东南部不远的河北北部有涿鹿县,那正是传说中中华始祖黄帝与炎帝大战的地区。在地缘上,存在着熊图腾崇拜进入华夏文明的可能。
除了地区接壤外,叶舒宪还提出了另一个论据——从上古帝王名号中也可看出熊图腾崇拜的脉络:如伏羲号“黄熊”,黄帝号“有熊”。叶舒宪指出,此前就有考古学家提出过,黄帝时代的活动中心,只有红山文化的时空框架与之相应。
叶舒宪说:“更为重要的是,除了在红山史前文明发现熊图腾外,进入文明时代后,这种崇拜还一直延续着。”他指出,在考古发现中,人们看到许多有关熊的形象资料:商代玉器中,有坐熊造型,有熊头鸟身的造型;西周玉器中,也有大批的熊造型;商周后的玉器,有作为重要仪式礼器使用的双熊首玉佩、熊龙玦、熊龙璧等。
那么熊与龙实为一体吗?叶舒宪在提出熊图腾的同时,也没否认龙形象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在他看来,熊与龙恰恰是一体的。他表示,长久以来龙一直被认为是虚构出来的动物,而熊龙一体,恰恰能解释龙的起源。
红山牛河梁女神庙出土过一对玉龙,学者们通常认为这对龙的形象源于猪,而近年孙守道、郭大顺等考古学者却提出“熊龙”说,他们的理由是:这类龙的头、吻、眼和耳的形状,特别是其项无鬃,并不符猪的特征;而其短立耳,圆睛,却与熊的特征相似。
与双“熊龙”相应,牛河梁第十六地点积石冢还出土有双熊首三孔玉器。从后来对红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人们还发现了一些龙型文物,从中可明显看出:其头是熊头,其身体卷曲,像一个圆圈,嘴咬住尾巴。叶舒宪说:“照这个线索,龙的獠牙应该就是熊的牙齿。以往有人认为是狮子的。实际上,狮子后来才有,是外国传进来的。年代上也不吻合。”
小题1:叶舒宪认为“熊图腾进入了华夏文明”,以下对相关论据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熊图腾崇拜在内蒙古赤峰地区形成了数千年的深厚传统,而内蒙古南部地区与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区接壤。
B.在中国上古帝王中,伏羲号“黄熊”,黄帝号“有熊”。由他们这样的名号,可看出熊图腾崇拜的脉络。
C.有考古学家提出过,在存在的时间和空间上,黄帝时代与红山文化时代是一致的。
D.商代玉器中,有坐熊造型,有熊头鸟身的造型;西周玉器中,也有大批的熊造型。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叶舒宪提出的“中华民族先民崇拜熊图腾”的观点,根源于他和另外三名学者赴红山文化区域所进行的田野调查。
B.牛河梁女神庙是红山文明最主要的代表,因而它被叶舒宪看作红山文化存在熊图腾崇拜的最有力的证据。
C.近年,孙守道、郭大顺等考古学者力排众议,认为红山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那一对玉龙的形象源于熊。据此,叶舒宪提出了“熊龙一体”的观点。
D.根据从红山文化遗址发掘出的一些龙型文物的形态,叶舒宪推想龙的獠牙应当源自熊牙。对于“龙的獠牙是狮子的牙齿”之说,叶舒宪认为有明显理由证明它不成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在商周之后,出现有双熊首玉佩、熊龙块、熊龙璧等作为重要仪式礼器使用的玉器,但是我们不可以仅凭此而判定熊图腾进入了华夏文明。
B.在赤峰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人们多次发现人造熊神形象与女神形象相对应的情形,这表明,这两种偶像同时被当时的某一人群所敬拜。
C.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舒宪提出“熊龙一体”观点,并举出相关证据,使得“龙的形象从何而来”这个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有了定论。
D.从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那一对红山文化时期的玉龙,通常被人们称为“玉猪龙”,但将来人们有可能改口称之为“玉熊龙”。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2分)
谢土
乔忠延
①说明土地对人类的重要,其实无需任何语言,我家乡的一种民俗就可以说得清楚明白。这民俗便是:谢土。
②逢年过节,乡亲们都要祭祀。摆上自己舍不得吃的食物,先敬献土地爷。土地爷,是乡亲们最敬的神仙。从前,村村社社都有土地庙。凡是像样的门户,正房的当间儿墙上必有一个小巧精致的神龛,那里供奉的就是土地神。村里人不说土地神,都说土地爷。在村里,只有辈分大的、威望高的,才配享受这“爷”的称呼。
③土地的地位为什么高?看看神龛两边的对联就明晓了:“土能生万物 地可发千祥”。一副通俗的对联,说透了万代相传的世理。《易经》说:“坤厚载物”。乾,为天;坤,为地。万物由土地中获得生命,互为依凭,和谐生存,岂不是“发千祥”?“生万物”、“发千祥”,岂不是最大的功德?
④乡亲们对于土地的尊崇和敬畏自然不是这么理性的,而是感性的,是从生存的愿望出发的。在他们眼里,土地是活着所必需的,没有土地,就会断了吃食。没有吃食,怎么活得下去?所以,土地对农人而言,就是他的命根子。
⑤我出生在农村,见过乡亲们的劳作。那种虔诚的态度,使我觉得用“劳作”一词是对土地的亵渎。乡亲们最喜欢用的词是“伺候”。农人一年到头就是伺候土地。秋天收过玉米,大田坦荡开去,一览无余。你看吧,男女老少都在精心伺候土地。土地犁开不行,只虚不绵,还要耙过;耙过不行,只绵不绒,还要耱过。耱一遍再耱一遍,耱得土细如面,又绵又绒,撒一把种子进去,舒适得就像在冬阳暖照的炕头上睡大觉。把土地伺候到这个份上,虽然人累得骨头都能散了架,可这会儿才是顸受活的。受活的农人不会把笑颜挂在脸上,只是干完了农活还不离开,坐在田头,拔弄起自家的烟袋。点燃一锅旱烟,一缕乳白的烟雾就载起内心的愉快缭绕在布满皱纹的脸前。
⑥一代一代的农人,就这么将青春,将壮实,将晚年全都伺候了土地,直到耗干最后一滴心血无奈地倒下,被别人种进土地。这就是叶落归根,入土为安。土地供养人活着,还供养人死去。说土地是人的命根子一点也不过分。
⑦土地是命根子,那要是有人夺他土地,他非拼命不可。那一年村里发生械斗打死了人,我的老爷爷与此事毫不相干,却被关进了监牢。家里人慌乱一团,听人说要打点,就赶紧打点。打点了车马,不治事;打点了店铺,也不治事。后来把家里的五亩地打点给人家,才把老爷爷挖出监牢。老爷爷回到家,听说卖了车马,他枯黄着脸;听说卖了店铺,他枯黄着脸;听说卖了那五亩地,他惨叫一声,倒栽后去,倒在炕上再也不睁眼。大夫来来去去,没有一个能治他的病。后来,老爷爷的哥治好了他——眼看着弟弟就要咽气,老哥又气又急,站在炕边发了火:“你死得下去?那五亩地是你家的命,你不把它弄回来家,人非饿死不可!”这么一喊,把老爷爷喊醒豁了,他坐了起来,活了!后来,费尽周折还真把地弄了回来。
⑧乡亲们对土地的态度,从“破土”中更能体现。一块土地,或是盖房,或是修路,哪怕只是在上头盘个炉灶,只要是不让它再长花草五谷,那就是对土地的破坏。这破坏就被人们视为“破土”。破土就是罪过,破土者就是罪人。因而,动工前非举行个破土仪式不可。仪式规模视动土规模而定,若盘个炉灶,垒个猪圈,往地上撒些生米生面、倒些酒水就行;若是盖房,就是大兴土木,必须***只鸡,将鲜红的血液洒在要开挖的土地上。更大规模的动土,如建新村‘,筑新城,***鸡肯定不够,***马祭祀也是常见的。临汾城有白马城的叫法,就是因为开工奠基时“刑白马而筑城”。试想,刨开金黄的厚土,牵来雪亮的白马,一刀下去,见血飞红,再将红得耀眼的鲜血洒进金黄的土地,多么惨烈!
⑨这惨烈,其实是替无言的土地设了一道无形的护栏。供人衣食的土地,难道可以随便毁坏?土地是长百草、长五谷的,盖房、修路等等,都是对土地意志的违拗!都是比流血还要可怕的残害!那血淋淋被宰的何止是鸡?何止是马?是土地,是土地在迸溅鲜血!宰***土地,无异于宰***人们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割断了命根子,那倒下的就不是土地,就不是鸡和马,而是人类自己。
⑩谢土,在我看,是人们对自己最严厉的警示。
小题1:在文末作者用了“警示”一词。请解释“警示”一词在本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小题2:在作者笔下,乡亲们是怎样伺候土地的?这样写用意何在?(6分)
小题3:本文题为“谢土”,但第⑧、第⑨段却写“破土”,这样写是否离题?为什么?(6分)
小题4:有读者说:“本文对愚昧落后的民俗津津乐道。”对此,你是否认同?为什么?(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慢城:让城市脚步慢下来
2010年11月,名不见经传的南京高淳县桠溪镇,因被世界慢城组织授予了“慢城”称号,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慢城”运动于1999年起源于意大利,意大利小镇奥维亚托是世界上第一个“慢城”。顾名思义,“慢城”必然是一个生活节奏缓慢的地方,然而如果以为仅把日常生活放慢就能称之为“慢城”,那就误解了“慢城”的真正内涵。
欧洲“慢城”的基本要求为:人口不能超过5万,城内不能行车,只有行人徒步区;城内不能卖速食,包括麦当劳、星巴克等连锁店和超市都应禁止;城内也没有霓虹灯,且周四和周日店面都不营业……以上这些要求,在适应了快节奏生活的都市人眼里,几乎是不可理解的。然而,奥维亚托却以实际行动证明了“慢城”的优越性。奥维亚托的慢城主义者别具匠心地对观光产业、农业、商店等经营方式进行了改造,使整个小镇回归欧洲中古世纪的生活速度,同时却保留了现代文明的特色,结果尽管车不入城,人流反增,小镇的观光客增多,店铺生意越来越好。
“慢城”运动的兴起,不是城市化的倒退,更不是城市管理者为了吸引游客而想出的营销策略,而是对工业革命以来二百多年发展道路的反思。工业革命虽然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的进步,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城市被越来越多的工厂、高楼大厦所包围,原本平衡的生态环境被破坏殆尽,城市的拥挤不堪使人们的活动空间越来越狭小,效率优先的分配制度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太多传统的文化被现代化的元素所代替,城市正变得越来越缺乏个性,人和人之间正变得越来越冷漠。人们根本无法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
“慢城”的出现,使得现代人从紧张、喧嚣的都市生活中解脱出来,找回了原始悠闲生活的感觉,实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压力的释放。
“慢城”运动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世界“慢城”组织通过采取减少噪音与交通流量、增加绿地与徒步区、奖励环保科技、保护当地美学与美食传统、培养热情好客与敦亲睦邻的精神等措施,建立起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提倡的是一种融入自然的享受,而绝非将个人快乐建立在大量物质基础之上的纯粹享乐。
客观来说,与西方国家已经有的很多“慢城”相比,高淳县桠溪镇——中国的第一个“慢城”,还有很大差距。比如道路,“慢城”组织的要求是柏油路,桠溪镇现在却是水泥路。还有一些还体现了意识问题,如“慢城”里的休闲设施,按要求应尽量保留原生态面貌,像石子路、亲水栈道等,但桠溪镇却弄成了大理石、花岗岩、钢板,这些都需要一一改造。除了硬件,还要注意控制人口,进一步提升居民的素质。
且不管中国的“慢城”是不是够“格”,无法否认的是,“慢城”概念已经俘获了国人。就在桠溪镇被评为“慢城”的同时,拥有峨眉山和乐山大佛的四川乐山也宣称要打造
“国际慢城”,而烟台市更在尝试打造城市街区“慢行系统”。一时之间,谁欲争锋试比“慢”成了时尚。长久被“城市病”折磨的现代人,几乎看到了0目中的乌托邦。但“慢城”是否真能承担国人的厚望?
(选自2011年第5期《书摘》,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面关于“慢城”运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慢城”运动采用适度改变经营方式、生活方式等措施,让城市脚步慢下来,让人们找回悠闲生活的感觉,享受生活的美好。
B.“慢城”运动能将现代人从紧张、喧嚣的都市生活中解脱出来,远离现代文明,实现生话质量的提高和生活压力的释放。
C.“慢城”运动强调城市生活的和谐,注重培养居民热情好客与敦亲睦邻的精神,倡导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D.“慢城”运动提倡的是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融人自然的享受,而不是那些建立在大量物质基础之上的纯粹享乐。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奥维亚托用实践证明了“慢城”最大的优越性是能吸引观光客,让店铺生意越来越好,使旅游经济得到发展。
B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城市被工厂、高楼包围着,拥挤不堪的环境压缩了人们的活动空间,也直接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C.与两方的“慢城”相比,桠溪镇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那些用大理石、花岗岩、钢板建造的建筑设施都需要改造。
D.“慢城”概念已经俘获了国人,它几乎成了现代人心目中的乌托邦,但不一定能治愈长久折磨国人的“都市病”。
小题3:根据原文意思,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欧洲的“慢城”内不能行车,只有行人徒步区,这提醒人们从外地前往“慢城”时,不能开车,应选用步行的方式。
B.工业革命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的进步,但也产生了诸多问题,让人们根本无法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得不偿失。
C.世界“慢城”组织采取那些减少噪音、保护当地美学与美食传统的措簏,有助于保护每个“慢城”的文化个性。
D.国内一些城市正在进行“慢城”建设的尝试,受现有国情的影响,我国的“慢城”将未必能达到欧洲“慢城”的水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