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最“牛”校长叶志平①他所在的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是一所初级中学。②地震来临时,他正在绵阳办事。第一波震荡过去后,他立即驱车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最“牛”校长叶志平①他所在的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是一所初级中学。②地震来临时,他正在绵阳办事。第一波震荡过去后,他立即驱车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牛”校长叶志平
①他所在的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是一所初级中学。
②地震来临时,他正在绵阳办事。第一波震荡过去后,他立即驱车往地处重灾区的学校赶。车开得飞快,路上他一句话也不说,惦记着那栋没有通过验收的实验教学楼,心里最怕的是那栋楼出事。上世纪80年代中,学校没有找正规的建筑公司,那栋楼断断续续地盖了两年多。到后来,没有人敢为这栋楼验收,老师和学生谁也不愿意搬进去,哪个都知道楼的质量是什么成色。
③后来,他当领导了,下决心一定要修这栋楼。他先把与这栋新楼相连的一栋厕所楼拆除了,因为他发现厕所的建筑质量很差,怕厕所牵连同样质量可疑的新楼,同学上厕所虽不太方便了,但是安全了。1998年,他发现新楼的楼板缝中填的不是水泥而是水泥纸袋。他生气,找正规建筑公司重新在板缝中老老实实地灌注了混凝土。1999年,他又花钱将已经不太新的楼原来华而不实又沉重的砖栏杆拆掉,换上轻巧结实的钢管栏杆。接着,他又对这栋楼动了大手术,将整栋楼的22根承重柱子,按正规的要求,从37厘米直径的三七柱,重新灌水泥,加粗为50厘米以上的五零柱。他动手测量,每根柱子直径加粗了l5厘米。这栋实验教学楼,建筑时才花了17万元,光加固他就花了40多万元。学校没有钱,他一点点向教育局要,钱就这样左一个5万元、右一个5万元的被他化缘而来。
④他知道如果发生特殊情况,组织不好造成学生踩踏事故,也没法向家长交待。于是他从2005年开始,每学期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如某周有演习时,娃娃们都不知道是哪一天。等到特定的一天,课间或其它休息时间时,学校会突然用高音喇叭喊:全校紧急疏散!娃娃们早已被事先教育好:教室里面一般是9列8行,前4行从前门撤离,后4行从后门撤离。孩子们事先还被告知,在2楼、3楼教室里的学生要跑得快些,以免堵塞逃生通道;在4楼、5楼的学生要跑得慢些,否则会在楼道中造成人流积压。他要求教师站在各层的楼梯拐弯处。因为孩子如果在这里摔了,老师可以一把把孩子从人流中抓住提起来,不至于让别人踩到。 再后来,学生老师都习惯了,每次疏散都井然有序。
⑤每周二都是学校规定的安全教育时间,他要求老师专门讲交通安全和饮食卫生等。他管得严,集体开会时,他不允许学生拖着自己的椅子走,要求大家必须平端椅子——因为拖着的椅子会绊倒人,后面的学生看不到前面倒的人,还会往前涌,他知道几乎所有的踩踏都是这样出现的。
⑥那天地震,他不在。学生们正是按着平时要求、以练熟的方式疏散的。震波一过,学生们立即冲出教室冲到操场,老师站在楼梯上指挥。唯一不合学校要求的是,几个男生护送着挺着大肚子的***老师同时下了楼。全校师生站好时,用时是l分36秒。
⑦他从绵阳疯了似地回来,冲进学校,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8栋教学楼部分坍塌,全部成为危楼。他的学生,2200多名11岁到l5岁的娃娃们,都挨得紧紧地站在操场上,上百名老师们全站在最外圈。
⑧他最为担心的那栋他主持修理了多年的实验教学楼,没有塌,那座楼上的教室里,地震时坐着700多名学生和他们的老师。这时,他浑身都软了。55岁的他,放声大哭。
⑨学校的墙上写着:“责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他叫叶志平,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四川省优秀校长。
小题1:第⑧段中写到“这时,他浑身都软了。55岁的他,放声大哭”,这反映了叶校长怎样复杂的心理?请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真实、感人是人物传记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如何体现这个特征的?(5分)
小题3:作者认为,叶志平校长是最“牛”的校长。从全文看,你认为他“牛”在哪里?(6分)
答案

小题1:反映了叶校长内心的焦虑、痛苦、不幸与万幸相互交织时的复杂心理。(2分)学校的教学楼全部成了危楼,学校报废了,所以他担心与痛苦极了(1分);实验楼没有倒塌,所有的师生都平安无事,不幸中有万幸,他紧绷的心一下子放松了。(1分)
小题1:①使用大量的具体数字,如第三段,真实地再现了叶校长重视学生的安全,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的形象。②运用细节描写,在质朴的描述中,如第二段,在地震发生后,把车开得飞快,路上一句话也不说的细节,表现了叶校长关爱学生的高度责任感。
小题1:①叶校长关爱学生,具有高度责任感和长远目光。②十分重视教学设施的质量安全问题,防范于未然。③叶校长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重视并坚持紧急情况的疏散演练,大地震时,全校师生能快速有序疏散到安全地点。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小题1:对一点2分,对二点5分。结合“真实”、“感人”,言之有据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每答对一点2分,全对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陈连山)
  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大江南北,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每到元宵节期间,人们都会走出家门,涌上街头,除了闹花灯、猜灯谜外,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敲舟山锣鼓……其中,有很多风俗和活动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同庆佳节,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共同享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们留下的审美记忆。
  其实,元宵节不是一个孤立的节日,它是春节的一部分。要理解元宵节的意义,不能不把它放在春节之中来考察。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
  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连平时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妇女也可以自由出门游玩了。当然,个别礼法之士反对这个习俗,比如宋代的司马光。元宵夜,他夫人打扮了准备出门赏灯。司马光问:“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游人。”司马光说:“某(我)是鬼耶?!”这就太不讲理了,总不能只让夫人终年只看他一个人一张脸吧?好在社会不买这些礼法之士的账,大多数妇女照样游乐。元宵节允许民众自由娱乐,这是古代社会针对过分严格的礼法制度而设计的一个发泄渠道。一些年轻人乘机会见意中人。正如辛弃疾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但是其社会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是娱乐。
  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类命运。祭祀他,可以获得丰收和平安。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蚕事丰收。
  元宵节也是一个求子的节日。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这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一直到民国时代,各地多有送灯给那些无子家庭的习俗,祝愿他们添子孙。清代有摸城门门钉的活动。钉,也谐音“丁”。人们希望通过摸门钉而祈求生育儿子。有些地区的人们还赋予汤圆以象征意义。
当然,在人口压力巨大的今天,元宵求子活动已经很少看到。现代人又赋予汤圆以新的解释,那就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象征一家团圆,幸福美满。它很符合人们的内心希望。元宵节因此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                               (《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题1:下面对“元宵节的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春节不一样,每年的元宵节更多的是强调“普天同庆”,全社会的“狂欢”。
B.元宵节的活动主要是出门娱乐,如赏花灯、猜灯谜、观舞龙舞狮,看敲锣鼓等。
C.伴随元宵节而产生的是民间进行的信仰活动以及因渴望子嗣而产生的各种习俗。
D.元宵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吃元宵的习俗从节日诞生到今天一直延续着。
小题2:对文中画线的“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节期间从除夕关门守岁到元宵出门娱乐,是人们由家庭关系走向社会关系的过程。
B.元宵节期间人们走街串巷,走亲访友,通过这种形式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社会的和谐。
C.通过各种娱乐活动,元宵节把社会中的人们聚集了起来,营造出欢乐与祥和的气氛。
D.元宵节为社会中不同种族和不同阶层的男女老幼提供了放松心情的良好契机。
小题3:下面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宵节除了娱乐之外,更重要的是承担着长辈们对子女能够传宗接待、香火延续下去的朴素愿望。
B.古代由于礼法制度严格,所以只有到了元宵节这一天人们压抑已久的感情才得以彻底释放,尽情宣泄。
C.现在的元宵节吃汤圆,寓意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是现代的人们重视亲情的体现和家庭观念的回归。
D.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元宵节的活动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说明现代人在不自觉地摒弃旧传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下没有不散的赵本山
肖复兴
对于已经审美疲劳的春晚,已经无新闻可言。如今爆出的最大新闻,莫过于赵本山退出今年的春晚了。
对于赵本山此次离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心情和看法,惋惜、扼腕、无所谓,觉得这样挺好,认为江郎才尽、廉颇老矣……客观地讲,长达20年的漫长时间里,赵本山不仅成为了春晚的一块醒目的招牌,而且成为了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的符号,他在春晚的地位,在大众文化中的作用,将一种二人转民间艺术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任何人无可取代。毕竟他曾经带给我们那么多难得而由衷的欢笑,陪伴我们走到了自己鬓发如霜,排练要靠吸氧来维持的地步。赵本山不是铁打的金刚,也不是百变金刚,就像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一样,天下也没有不散的赵本山。况且,赵本山曾经为我们奉献的是美味开心的宴席,而不是用地沟油炒菜糊弄我们的,我们不应该忘恩负义。
说到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天下没有不散的赵本山,也就是说,这样的一天总要到来的。这不仅是人生的客观规律,也是艺术的客观规律。作为大众文化,是大众在文化工业与日常生活的交界面上创造出来的。赵本山这样的小品形式,成为了春晚的拳头产品,也是缘于这样主客观的双向条件。就如同一个赵氏文本成为了春晚上不可取代的节目,来源于舞台和角色两方面的力量交会。如今,角色没有了,舞台空空荡荡了。为什么我们的大众文化的生产如此捉襟见肘,出现了这样尴尬的情况?为什么多年以来春晚一直在赵本山一棵老树上吊死,如同鞭打快牛一样,如同榨骨吸髓一样,非要把赵本山折磨得如此筋疲力尽,最后以这样有些无奈的方式黯然分手而体弱地退场?
这说明我们对于大众文化的认知有问题,既然大众文化是一种生产,在生产的预制和过程中,我们缺乏宏观的把握和微观的调控,以及大众文化有节奏的生产能力。其实,明眼人早在几年前就看出了问题的端倪,即便前两年赵本山和小沈阳在春晚上演出的颇受好评的小品《不差钱》,也已经看出是强弩之末,聪明的如宋丹丹和范伟早就金蝉脱壳,任凭天说海说也不再陪赵本山和春晚玩了。我们却还在可劲儿地使赵本山驾辕拉车。小车不倒只管推。
有人曾说赵本山明知如此为何不急流勇退,是因为他和他的本山传媒集团与电视有利益的互通有无的紧密关系,彼此借水行船。对于赵本山,商人的思维运用在演员的身上,这样做合二为一,一石两鸟,无可厚非,但对于电视却实在说明不大懂得现代的大众文化的生产模式与范式的成因,依照的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运作方式,和做大型晚会的习惯思维,起码是一种偷懒的缺乏眼光的方式,以致和赵本山有了这样长的蜜月期而未有什么进取和改观。其实,只要放开眼光,真正地做好大众文化的生产,在喜剧或小品的民间市场上大有可为,只要看看北京如今几乎遍地开花的相声舞台就可以看出,江湖上芳草芊芊,生命力极其旺盛而鲜活。只是需要发现和培育,需要时间和眼界,以及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平等而开阔的心胸。
赵本山如今的病退春晚,不见得就是坏事,即便赵本山依然是我们的“旧爱”,大众和生产商却会不约而同并马不停蹄地寻找自己的“新欢”,就像俗语所说:缺了穿红的还有挂绿的,缺了梅兰芳还有马连良。这就是大众文化,道是无情却有情。它让我们有些伤感,却也有了新的期待。                        (节选自2012年2月1日《广州日报》)
小题1:下列有关赵本山今年“病退春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本山今年“病退春晚”并非坏事,虽然他的离席让我们有些伤感,但也给了大众和生产商去寻找自己“新欢”的机会。
B.赵本山捧着一颗诚心,曾给我们奉献了春晚美味大餐,虽然他已鬓发如霜,拖着疲乏的脚步突然离席,但我们也不能忘记这个“旧爱”。
C.虽然说赵本山退出今年春晚是人生和艺术的客观规律,但京剧缺了梅兰芳还有马连良,春晚缺了赵本山还有宋丹丹等人。
D.赵本山在精疲力竭的时候才退出了春晚,这足以说明我国的大众文化生产出现了诸多弊端,出现了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造成赵本山“小车不倒只管推”的悲剧原因,除了他自身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比如,我们缺乏对大众文化的宏观把握等。
B.赵本山在春晚中的地位和他在大众文化生产中的作用是无人可取代的,在众多的春晚议论中,人们把议论焦点聚集在退席的赵本山身上。
C.赵本山是春晚的看点和笑点,如今的春晚角色没有了,舞台空荡荡的,所以,今年的春晚出现了老演员唱老歌曲的现象。
D.赵本山不急流勇退的原因是他的本山传媒集团与电视有着紧密的利益关系,他想借助商人的思维,彼此借水行船,一石双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小沈阳将不再陪赵本山玩春晚,赵本山只身一人玩到现在才退出春晚,可见,人们对春晚早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
B.人们对赵本山今年退出春晚议论纷纷,这实属正常现象,但春晚20年一直在赵本山这棵树上吊死,也真让人有点遗憾。
C.央视春晚如同榨骨吸髓一样把赵本山折磨得如此筋疲力尽,使得赵本山最后以有些无奈的方式与春晚黯然分手。
D.赵本山的二人转小品是春晚的重头戏,但透过他与小沈阳合作的《不差钱》,也已经看出是强弩之末。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将军家门前
阎连科
①新近,五连受命来接替一连盖一座办公大楼。照说,也没啥大不了的,就是给泥瓦师傅供砖、供灰的小工活儿。难道集团军的“猛虎连”还当不了“小工连”?当然能!问题是施工地点不是别处,而是在部队的首脑机关——军区大院。让连长感到头痛的不光是这军区大院,重要的是他们连的饭堂、宿舍和主要活动场所,都在一位将军家的大门口。“我的天,这上班、下班、吃饭、睡觉,都在将军眼皮子底下,除了搞好施工,连队的思想、作风、纪律、军容都马虎不得。”连长想,“堂堂大军区的中将呀,可不比军师级的少将、大校们,他点一下头意味着什么?摇一下头又意味着什么?”
②乘船坐车,连日赶路。一到目的地,连长就提前半小时开饭,集合部队宣布:“一连施工任务完成得不错,为什么还被撤走了?就因为住在将军的门口嘛,我们要从中汲取教训啊!现在,我宣布有关作风纪律的15条新规定……”其实,也无非是注意礼节礼貌、军容风纪、不大声喧哗之类的条条款款。连长把规定宣读完毕,正要开饭时,突然觉得眼角被什么牵动了一下,回身一看:喔!是将军从小车里出来了。苍苍的白发,从将军帽下垂出来,两颗金星在他肩上灼灼闪光……连长身子微微一震,立刻清了一下嗓子喊:“立正——”
③战士们被这冷不丁一声口令弄呆了,瞬间,一个个便像木桩一样钉在了原地。通信员的筷子吓得掉在了地上,也不敢弯腰去捡。这当儿,连长左转45度,跑步向将军报告:“报告首长——陆军第××集团军×师××团二营五连奉命在此施工,参加人员112名,其中干部8名、战士104名。现在,连队正准备开饭。报告人:连长张大山。请指示!”
④将军若有所思地看了一眼部队,还了一个礼说:“开饭吧,12点10分了。”
⑤时光像小渠流水似的,晃晃悠悠一日一日过去了。将军每天出门上班,就会看到五连队列整齐地从他身旁走过,脚步声刷刷刷整齐一致,连长总要给他敬个标准礼。而每当将军下班回来,就会看到五连正围着露天的水泥饭桌,无言无语地吃饭。直到夏天来临,烈日当空悬着,大地上散发着蒸腾的热气,地上放块肥皂,即刻也会烤化了。五连依旧是在烈日下军容严整地吃饭,安安静静地洗碗,没有一个人大声说笑……
⑥有一天,指导员突然问:“连长,将军去哪儿开会了,怎么半个月不见啦?”
⑦连长一怔,是有二十来天没在门口见过将军了,但他还是正经八百地说:“将军在家也好,不在家也好,我们都要注意,万一……”
⑧说是这样说,将军终归不在家,连他家的公务员、警卫员、驾驶员、家属老小们,似乎也很少碰到了。天气这么热,施工那么累,吃饭、走路时,谁解开扣子,脱掉军装,大声说笑,连长再也没像先前那样盯得紧了。
⑨一个月后,全连吃饭也不在太阳下围那烫手的水泥饭桌们了。他们都一手端饭,一手端莱,三三两两地,围聚在伙房周围或将军家门口的大树下,边吃饭,边说笑。更有甚者,还敢穿个背心在门口打打闹闹……
⑩将军不在家嘛!
⑾三个月后,天凉快了。连长在工地上偶然碰见了将军家的公务员,问:“将军去哪儿开会了?一去就是几个月?”
⑿公务员犹豫了一下说:“将军没去开会,这些日子他上下班都绕道儿从后边小门走的。”(选自《名家微型小说选读》)
小题1:请从将军的外貌和言行两个方面简要分析将军的形象特点。(4分)
小题2:请就本文第五段中的环境描写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有人认为,将军故意走后门避开五连这个情节很精彩,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这是因为作品在前面做了很好的铺垫。”前面为这个这个情节的出现做了哪些铺垫?请做简要分析。(6分)
小题4:“一连施工任务完成得不错,为什么还被撤走了?就因为住在将军的门口嘛,我们要从中汲取教训啊!”你觉得张连长这话说得对不对?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8分)
默契合作的“黑牡丹”
①黑鹳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野禽之一,目前的数量十分稀少。它的外形酷似鹤、鹭,长嘴长腿,一对翅膀丰厚宽大,飞翔起来显得极其轻快优雅。它是一种大型涉禽,主食小鱼、小虾、蟹、螺和蛇类、蛙类等,白天喜欢在竹木掩映的河溪之畔散步、觅食和小憩,晚上则成群栖息在高高的树桠上。它体长1米左右,雄鹳除腹肋部的羽毛是纯白色之外,其他与雌鹳一样,均呈深黑色,并泛出一种浓淡变幻、富丽秀美的紫青色光泽,曾被称为鸟中的“黑牡丹”。
②黑鹳是一种十分友爱的野生禽类,配偶之间在共同生活中,合作得十分默契,特别是协力捕鱼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在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中,一对比翼飞来的“黑牡丹夫妇”徐徐降落在清流溪畔。个头稍矮的雌鹳,首先警觉地前后扫视一番,就跨入一段较为狭窄的溪中,缩起长脚,静静地伫立着,做好守溪待鱼的准备。个头高大的白肋黑鹳,一直用温柔的朱红色圆眼,看着雌鹳做好了准备,便展翅飞到水面较宽的溪水上游,放开两条健壮的长腿,使劲扑打着翅翼,快速地从溪中朝下奔去,身后溅起了一道白练,“哗哗”地响个不停。溪中的鱼儿,受到雄鹳的惊扰驱使,无不惊恐万状,成群结队地顺流逃逸,自然要冲过雌鹳守着的浅水窄口。于是,恭候在一旁的雌鹳,只需举“颈”之劳,便可啄住活蹦乱跳的小鱼、小虾,当做美味。当雌鹳在下游吃饱之后,就会飞向上游,让雄鹳去守口,自己到上游赶鱼下来,让雄鹳也美美地享受一番。
④当然,除了抓小鱼、小虾当“点心”外,“黑牡丹夫妇”还能抓鳝鱼当“大餐”呢。
⑤生活在水田、沼泽淤泥中的鳝鱼,善于拱泥入洞,隐居其中。生性孤癖的鳝鱼,只在夜间出来觅食,白天一般躲着不出来,对于涉禽来说,黄鳝的外表溜滑,易于吞吃,且营养丰富、热能耐久,是难得的美味佳肴。夏秋之交,鳝鱼特别肥腴,自然会成为“黑牡丹夫妇”的捕食对象。“夫妻”俩成天徜徉在黄鳝出没的荒沼野塘中,常以自己的长喙当做犁头,耐心犁开洞穴,寻找着鳝鱼起居留下的蛛丝马迹。一旦发现鳝鱼的泥穴,双方就会轻轻地拍起“翅语”,并配以短促的低叫,示意齐心协力。于是,两只黑鹳摆开围堵的架势,轮番对着泥穴口察看。如发现成功在望,雄鹳就跃入水中,使劲将长喙插入泥穴,朝两边翻动;雌鹳则屏息静气地严阵以待,准备举喙擒捉受惊逃出来的鳝鱼。由于鳝洞一般都打得很深,很难挖掘,雄鹳经常要累得抬头小憩,只好由雌鹳来继续完成。经过反反复复的轮流苦战,终于逼得鳝鱼夺路逃窜。这下子正中“黑牡丹夫妇”的下怀,两鹳立即伸颈夹击,将鳝鱼擒拿到嘴。
⑥当然,这种成功的概率还是很小的,因为鳝鱼也是个聪明的求生者,常常是“狡兔三窟”。当“黑牡丹夫妇”在洞外忙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滑溜溜的鳝鱼早已悄悄溜走了。“夫妻”俩运气不好,苦苦地折腾了大半天,却是徒劳无功。遇到这种情况,雄鹳便显得暴躁不已,连连仰天长鸣,并使劲儿用翅膀抽打着水面。雌鹳却很有耐心,常常柔声柔气地应答着,紧紧地依偎在“丈夫”的身旁,不停地用翅膀梳理着“丈夫”的羽毛,极力安抚它。经过雌鹳一番安慰,雄鹳的情绪开始稳定下来,恢复了平静。接着,就交头接耳一番,似乎又有了好主意。一会儿,双双展翅飞起,在绿野清流的视野里,两只优雅的“黑牡丹”飞向新的地方。(选自《科学之友》2009年第4期)
小题1:本文第二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说,“鳝鱼也是个聪明的求生者”,作者为什么这样说?(4分)
小题3:“黑鹳是一种十分友爱的野生禽类,配偶之间在共同生活中,合作得十分默契”,从全文来看,黑鹳的“友爱”和“默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小题4:作为科普文章,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举例加以赏析(答出两条即可)。(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0分)
希伯先生
李健吾
①接到哥哥来信,说家乡失陷,希伯先生被迫做了几天维持会的新贵,设法逃到外县。他有一个儿子被日本兵打死了。
②希伯先生是一位有风趣的好好先生。一张并不虚肿的圆脸,沿边布满了荆棘似的短髭;鼻梁虽高,眼睛却不算大;毛发浓密,然而皮肤白净:处处给人一种矛盾的印象。小孩子初次站在他的旁边,不免望而生畏,听他三言两语之后,便意会到这位大人是怎样一位赤子,心情和他的年龄又是一个可爱的对比。他是一位半新不旧的文人,字写得规规矩矩,圆圆润润,和他自己一样平稳,和他自己一样没有棱角,而且,原谅我,和他自己一样默默无闻。中等身材,相当宽大,夏天他爱脱掉上身衣服,露出他厚实的胸脯,他的健康和强壮值得人人羡慕。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个结实的身体,藏着一颗比鸡胆还小的小胆。他虽说是一个文人,因为缺少名士的清骨,究竟还有撒野的地方,招人喜爱。方才我说他赤裸上身,未免有伤风化,实际当着亲朋家小,他才敢这样洒脱无礼。有一个毛病,不问前面是否远客高谊,他依然夺口而出,顺口而下,好比清流潺潺,忽来一声鸦噪。这就是那句一般厮走的口头禅:狗的。
③我喜欢他。十岁的光景,父亲托了两位朋友把我远迢迢从西安送到津浦沿线的一个小站。他是其中之一。另一位是著名的二楞子,一句话就瞪眼,两句话就打架的李逵一流的人物。他们两位永远在冲突,我夹在中间象一道坝,或者不如说象一位判官,因为最后排难解纷的一定是我。我很乖巧。他们一路在轿车争吵,临到歇店的时候,我总插进一句:
——叔叔,回头喝酒吗?
④他们在这一点上永远是同意的。看着未免矜矜在意打开我的小箱。一枚一枚数着我的铜元,预备下了轿车请客,他们彼此望了望,眼睛全闭小了。我母亲给我小箱放了十块钱的铜元,因为我的乖巧,变成他们的调节费。
⑤我想他们不会真打真闹起来的,希伯先生的性格先不允许。然而他之所以要抬杠的,大约只是寻开心,故意激逗而已。假如他晓得对方霸道的时候他会笑着脸,寻个机会,一转身溜掉的。
⑥这种怕事的性格决定了他退守的引止。他不肯接受我父亲的介绍,孤零零到一个陌生的队伍。他指望我父亲有一天飞黄腾达,成就他的功名。同伴远走高飞,有的发了财,有的做了官,有的为害于民,有的为利于国,有的流转沟壑,死而不得其所,只有他,自从我父亲遇了害,收了他仅有的野心,烧掉所有我父亲寄给他的危险的书札,安分守己。默默然,只做了一个善良顺民。每一个人有他自己的磁石,我父亲是希伯先生的磁石。这块磁石碎了,也就没有谁能再吸引他这块顽铁了。年轻时候尝够了冒险,如今心灰了,面冷了,他牢牢守住他的处世哲学:明哲保身和与世无争。名有好处也有坏处,他不要了;利,他要的,然而也只是那饱暖无缺的蝇头小利。没有大奢望,他也就没有大风波。他像一条蚕,啃着他那一片桑叶。还不如蚕,他放弃了走动的念头。二十年来,难得有人听到他的名字。我晓得他在家乡一个什么职业学校教书,发两句无谓的牢***,讲两句他那点儿半新不旧的破捞什子,如斯而已。
⑦一阵狂风暴雨卷进了这和平的渺小的生活,他把自私当做他的硬壳,慵慵逸逸,拖拖沓沓,胶着在他绿英英的石头上面。他已经忘记什么叫做行动。万一他在滚转,那不是他,而是石头,是波浪。但是,可爱而又可怜的希伯先生,我同情你。现在你陷在沸腾的血海,还丢掉了你所依恃的小小石头,你心爱的儿子也被强敌打死了,逃到什么地方去,你这前不着天后不着地的田螺?你学会了生活,却不晓得怎样生活:生活是一条链子,你是一个环子。他不是一块块不相连接的石头
⑧我一点没有责备希伯先生的意思。我宝贵我过去的生命,希伯先生是它一个寂寞的角落。他属于我的生命,他的悲哀正是我的悲哀。有谁说我不就是希伯先生呢?有谁说谁不是呢?站出来,让我崇拜你。
(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选》第四卷)
小题1:希伯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试解释第⑦段中画线语句的含义。(6分)
小题3:联系全文,试说说作者对希伯先生持怎样的态度。(4分)
小题4:细读文章结尾一段,谈谈你对作者这样写的用意的理解。(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