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共15分。母亲的闹钟响了张健母亲的闹钟响了,这是只装在她身体里的闹钟,准时。母亲的房间靠在马路边上,凌晨的喧闹无法把她一天的劳累惊醒的。她的闹钟

阅读下面的文章,共15分。母亲的闹钟响了张健母亲的闹钟响了,这是只装在她身体里的闹钟,准时。母亲的房间靠在马路边上,凌晨的喧闹无法把她一天的劳累惊醒的。她的闹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章,共15分。

母亲的闹钟响了
张健
母亲的闹钟响了,这是只装在她身体里的闹钟,准时。母亲的房间靠在马路边上,凌晨的喧闹无法把她一天的劳累惊醒的。她的闹钟就是腰,她的腰每天四点半就会开始酸痛起来,她说再躺着那简直是万般难耐的痛苦,一起来腰就不疼了。她必须起来,开始心平气和地洗衣做饭。
我问过母亲她的腰究竟是怎么回事,她说老毛病。我总想追究这老毛病的根源,她说,生下我不到第三天,就下床洗一大堆的衣服,爷爷的,奶奶的,姑姑的,叔叔的……有时,她洗完衣服还得去地里干活,她怕爷爷回来没有好脸色。她告诉我她很怕爷爷,这老头子脾气不好,动不动就吼,虽然老头子死了多年,做梦做到他还是一副凶相,还是怕他。这腰就给这么折磨坏的。
母亲有时候会在屋子后面慢慢地蹲下来,替花盆里的花拔掉几棵杂草,还有一个是栽着碧绿的小葱的盆子,我怀疑远离村庄的泥巴也具有这种不可抵抗的力量。我对泥巴是尊敬的,它宽容于一切依赖它的事物,给它们存活下去的空间和可能。
有一天,我很认真地看完了韩国影片《远路》(又译《妈妈》),那是一个由好玩开头到催人泪下的过程。影片里的母亲在四十岁时,突然有了眩晕症,只要坐车就会头晕,甚至看到大巴经过都会出现头晕的症状,因此这以后的28年来母亲从未离开过这个小村。但是现在,母亲有了苦恼的事——小女儿的婚礼迫在眉睫。即便走路也要参加小女儿婚礼的母亲的第一次远行就这么开始了。
我看的时候格外亲切是因为我的母亲也如此,虽然没有影片里的母亲那么严重,但她确实很少离开过家。而现在,我的母亲也有了苦恼的事,妹妹在三百公里外的城市订婚,母亲也开始担心这一段路程能否挺得过去,但妹妹也是她身上的一块肉,能不赶过去吗?大巴在四个半小时后到了那儿。妹妹无比开心,可母亲的脸色苍白,只是坐在桌子边喝了几口水,什么也没吃;隔了一天后,母亲又要赶回来。到家后,好像大病了一场。三个月后,妹妹的婚礼在远在一千五百公里外的城市举行。尽管母亲执拗着要去,我还是阻止了。我想起了《远路》的结尾,母亲跋山涉水、风雨无阻地到达目的地后正好赶上小女儿的婚礼,以为母亲不会来的小女儿激动得流出泪来,可当她和丈夫手挽着手走上殿堂的时候,过于疲劳的母亲坐在椅子上睡着了,带着微笑永远地睡着了……
有时候一起吃饭时,我就盯着母亲的脸,我仔细看着,我怕这张脸一眨眼也像爷爷那样消失了。母亲不知道我的心思,在这个时候她就说,多吃点菜。我嚼着那些碧绿的菠菜,真想狠狠地把光阴也嚼碎。时间停止,我们可以一辈子在一起进行富足的晚餐,而她坐在我的对面,我就可以看见她永远像月亮那样不变的脸。
在小镇的镇南东路,这里居住着一百多户人家。我家的屋檐与众不同的是,还有一个燕子筑的屋。邻居总和母亲说,干嘛让它们筑巢,脏死了,母亲笑笑,她说她喜欢燕子。仿佛看到的是多年以前,居住在乡村屋檐下的那两只。那时,我家门口常常铺满一层沙子,或者一张报纸,看起来不雅观,可母亲几乎每天都收拾它们拉下来的屎。我始终不明白,母亲能够平静到把燕子当成孩子一样,她能够宽容它们。突然有一天,我偶然抬头的时候发现燕子窝不见了,我怀疑母亲最终还是忍受不了燕子住下来造成的麻烦,一发火把它捅掉了。我问母亲,母亲说小燕子长大了,它们会在来年重新筑窝。我恍然大悟。
母亲的闹钟依然准时响着,响的时候,她又开始了反复的劳作。母亲的闹钟响的时候,我就得结束这一天的写作开始我的睡眠。我不会让她看见我,我怕她心疼,我睡着的时候她也不寂寞,她说有燕子会在屋檐下唱歌,它们好像是从老家赶来看看她的。
小题1:从全文看,“母亲的闹钟”有什么含意?(4分)
                                                                          
                                                                                    
小题2:文章主要写自己的母亲,在中间为什么又用两个自然段写韩国影片《远路》中的情节?(4分)
(1)                                                                      
(2)                                                                      
小题3:“我嚼着那些碧绿的菠菜,真想狠狠地把光阴也嚼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小题4:整合作品中的信息,用几个词概括母亲这一人物形象。(3分)
                                            
答案

小题1:答: 指母亲的腰每天四点半就会开始酸痛,这是母亲勤劳艰辛的见证。(4分)  
小题1:(1)两个母亲的形象非常相似,文章用《远路》中母亲的形象来烘托自己母亲的形象,突出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真挚的爱。
(2)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母亲的形象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小题1:“作者想把“光阴嚼碎”,把时间留住,以便把母亲留住,表达了作者热爱母亲、感恩母爱的思想感情。
小题1:勤劳坚韧朴实善良 宽容无私
解析

举一反三
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作品。(18分)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神领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纯粹的诗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的诗的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心与其所观境如鱼戏水,忻(注:同“欣”)合无间。姑任举一诗为例: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行》)
这首诗俨然是戏景,是画境。它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段。本是一刹那,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诗人在一刹那中所心神领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的生命,便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使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地去心领神会。
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要产生诗的境界,“见”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
第一,诗的“见”必为“直觉”。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崔颢的《长干行》,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见”所须具的第二个条件是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含有创造性。“见”为直觉时尤其是如此。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躯体,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这种现象是以人情衡物理,美学家称为“移情作用”。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例如“残菊犹有傲霜枝”句的“傲”,“云破月来花弄影”句的“来”和“弄”,都是原文的精彩所在,也都是移情作用的实例。                                 (节选自朱光潜《诗论》,有删改)
小题1:阅读第一段,概括作者或是读者在领会诗的境界时的三个关键词。(6分)
                                                                  
小题2:“直觉的知”和“名理的知”的有何区别,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3:请以必修四语文课本所选的晏殊《蝶恋花》上阕为例,运用朱光潜《诗论》中的理论,结合具体的字句分析“移情作用”。(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近来,欧债危机持续恶化,未来走向变数增多。欧元区是全球第二大经济集团,欧盟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因此欧债危机的冲击早已突破欧元区和欧盟的范围,其对全球经济的系统性影响正日渐显现。中欧经贸关系也非常密切,因此,日益加重的欧债危机对中国的负面影响和挑战也可能进一步凸显。
  希腊近日刚组建了由技术官僚担任总理的过渡政府,但任期很短,明年2月希腊将面临大选。鉴于希腊国内形势复杂,民众反改革、反紧缩情绪强烈,暴力冲突不断,加上经济仍然深陷衰退,失业率继续攀升,未来新政府能否坚持推行不得人心的紧缩和改革政策,以满足欧盟对其提出的援助要求,这还是一个很大的疑问。如果希腊未能按欧盟要求完成愈益困难的结构性改革要求,很可能因无法得到必须的援助而导致违约,希腊将陷入经济长期萧条困境。希腊主权债务的持有者包括中国都将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如果希腊最终崩盘,传染性违约也有可能向意大利、西班牙等国蔓延,给这些国家的主权债务持有者带来更大损失。
   欧洲国家为应对债务危机,降低赤字,大力推行紧缩政策,主要做法一是增税,二是削减政府支出,打压了民众消费力和经济活力,对经济的负面效果开始逐渐显现。在当前欧盟总体经济已出现衰退迹象的情况下,欧洲国家财政仍在继续大幅紧缩,这无疑将进一步抑制欧洲未来的消费需求。欧盟是中国最大出口市场,欧盟消费市场的疲弱将继续降低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不利于中国对欧出口。 如果欧债危机继续恶化,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对欧出口还将承受更大压力。
  随着债务危机的深化,中国对欧出口还将面临一个更大的问题,即欧盟贸易保护主义。在紧缩政策大行其道的情况下,指望消费和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已不现实,更多国家重拾重商主义政策,将出口看作摆脱危机的最主要手段。经济持续增长、市场日益庞大的中国既被欧盟视为主要的市场竞争者,又被看作出口的希望所在。欧债危机虽然增加了欧盟对中国的需求,但实际上双方贸易纷争也在增多。
  一个深陷危机、前景不明的欧盟不利于中欧关系的稳定健康发展,中国领导人多次表达了对欧元区及欧盟克服危机的信心,但欧债危机的根本解决还要靠欧元区和欧盟的自救。目前,欧债危机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新阶段,如果不能有效化解,不仅可能导致欧洲一体化的大倒退,还会给全球经济带来更严重的负面影响。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都不愿看到的。
(选自《新安晚报》2011年11月19日,作者:张健)
1、从原文看,下列是对“欧债危机”问题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欧债危机正在显现对全球经济的系统性影响,它的冲击已突破欧元区和欧盟的范围,向更大范围内蔓延。
B、鉴于中欧密切的经贸关系,欧债危机的日益加重必然对中国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和严峻的挑战。
C、目前欧债危机持续恶化,未来走向变数增多。如果欧债危机持续恶化,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国对欧出口压力也将更大。
D、目前欧债危机情况非常危险 ,如果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对全球经济都将进一步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2、下列是对“希腊新政府”与“欧盟”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希腊要按欧盟提出的要求完成更加困难的结构性改革,否则希腊将很可能得不到必须的援助。
B、希腊若要满足欧盟对自己援助而提出的要求,就必须坚持推行不得人心的紧缩和改革政策,而能否满足这一要求,还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C、如果希腊不按要求实行改革,欧盟将很可能拒绝为其提供援助,从而导致违约,这对希腊经济来说,后果是严重的。
D、希腊如果无法得到欧盟必须的援助,将陷入长期的经济萧条困境,负面影响将波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主权债务的持有者。
3、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欧债危机既让中国对欧出口增速减缓,中国也将面临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欧洲国家大幅紧缩财政,抑制了消费需求,这将使中国作为欧盟最大的出口市场的地位受到威胁。
B.欧洲一些国家应对债务危机的做法有二:一是增税,二是削减政府支出,这些做法的负面效果都是明显的。
C.若想从根本上解决欧债危机,就要靠欧盟本身的自救,指望消费和投资带动经济增长是不现实的。
D.欧盟消费市场的疲弱降低了对中国产品的需求,而经济持续增长、市场日益庞大的中国又被欧盟看做出口的希望所在,这又增加了欧盟对中国的需求。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你忘了小时候冻过的那双手
马诗墨
腊月里的一天午后,室外。
  雪后,寒风刺骨。
他要走,母亲蹒跚地送出来。
  “儿啊,你冷吗?”说完,母亲一把攥住他的双手。母亲的手是热的,他的手也是热的。他觉得母亲的这个动作有些古怪。看来,母亲是上了年纪,活得有些糊涂了。刚从屋里出来,怎么会冷呢?更何况,局里的车就等在外面,司机早把暖风开得足足的,等着他呢。
  “不冷,这不,手热乎着呢。”他顺势推开母亲的手,要和母亲告别。
“不,儿啊,你看这风多硬,割人的脸呢。娘给你拿那副大皮手套去。”母亲颠簸着脚,扶着墙,摸索着,一转眼进了屋里。
  他站在那里,觉得有些好笑。母亲真是糊涂了。
工夫不大,母亲出来了。他一看,笑了。母亲拿出来的,竟是父亲在世时用的那双狗皮里子手套。这手套,暖和是暖和,只是戴过后双手就会有一股难闻的狗腥味。
  “快,娘给你戴上。”母亲不由分说,抓起他的胳膊,把手套戴在了他的手上。霎时,他仿佛感觉到狗毛上的腥味,正顺着他皮肤的毛孔往里钻。
  “娘,我不冷,我真的不冷。”他顺势一抽胳臂,逃也似的将手从手套里抽出来。
  “你怎能不冷,娘都冷呢。”母亲再次抓起他的胳膊,顽固地把手套戴在他的手上。他有些不耐烦,他觉得狗毛的腥气这次不只是弥漫在了他的手上,而且还侵入了他的心。
  “我说不冷,就是不冷!”他一甩手,啪,手套被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母亲僵在那里,他也僵在那里。寒风,在僵持的母子间,呼啸着。
  很快,母亲蹲下身子,摸索着掉在地上的手套。
母亲的眼睛瞎了,是父亲死的那年哭瞎的。那年他7岁,父亲下煤窑,去了之后,就没有再回来。家里的顶梁柱塌了,母亲的天也塌了,母亲一哭就是三天。
  母亲冻得红红的手,在地上摸索着,划拉着,一下,又一下。他的心猛地一紧。他赶紧蹲下身子,抓住母亲的手。
母亲已经泪流满面。“儿啊,你忘了小时候冻过的那双手啦。”母亲的声音不大,但一字一句,像从岁月深处扬起的雪粒,打在他的心上。
  “小时候,你的手冻得像馒头,咱家穷,娘用破布给你缝了个手套。你放学回来,冻裂的手流出的脓血和手套粘在一起,手套脱不下来,你疼得哇哇地哭,娘也跟着哭……”
  他突然跪在母亲面前,一把抱住母亲,喊声“娘……”,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颗接一颗往下掉。
是的,那些年的冬天,他的手一直冻得鲜血淋漓的。家里倒是有一副手套,狗皮里子的,那是专门给父亲干活用的。然而,这些痛苦,他已经忘得干干净净。
那双狗皮里子手套竟一直被母亲保存着!
“娘,我戴。”他把双手伸出来,伸给母亲,那情形就像小时候,他坐在炕沿边,无数次安享母爱的沐浴。
母亲的手,颤巍巍的,她把手套整了又整,再次递给儿子。
  这是一次最庄重的沐浴母爱的仪式,因为在这一刻,他觉得,他找回了自己。
(选自《中外精短小说100篇》,有删改)
小题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中儿子拒绝母亲给自己戴上手套的几点“理由”。(5分)
小题2:依据小说相关内容,试分析文中母、子的形象特点 。(6分)
小题3:试从刻画人物的方法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母亲僵在那里,他也僵在那里。
(2)“儿啊,你忘了小时候冻过的那双手啦。”
小题4: 如何理解“因为在这一刻,他觉得,他找回了自己”?当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有一股难闻的狗腥味”的父母之爱?(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小题1:本文开头极力描写“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这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母亲”这一形象的主要特点。
①作用是                                                      (4分)
②母亲的主要性格特点是                  。(4分)
小题2:文中作者两次写到了母亲要推儿子到北海看花,母亲的用意是什么?文章结尾着重描写了“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母亲的用意是                                            (2分)
②作者这样写,作用是                                      (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12分)

中国奥运第一人
1932年7月8日上午。上海黄浦江畔。
刘长春,这个正要踏上第十届奥运会征程的中国唯一的选手,踏着微微颤动的渡桥,登上威尔逊总统号。他回眸岸上,送行的人们挥动着红红绿绿的小旗,如潮水般向码头边流涌。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汇集成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江上船只都减速行驶,几艘货轮和客轮拉响了汽笛,向即将远行的健儿致敬。刘长春不由涌出两行热泪,心情十分激动、亢奋,可又是沉重、悲壮的。是的,偌大的中国,四万万同胞,第一次出征世界奥运会,仅仅派出他一个选手!自己的两肩,能挑得起这千钧重的国人期待吗……
  刘长春14岁时,100米成绩已达到11秒8,400米成绩59秒。1927年,他的百米成绩提高到11秒。年底,他被东北大学录取为体育系学生。一次,与俄侨进行4×400米接力对抗赛,刘长春接第4棒时已经落后几米,可他急如闪电,竟然先于对手十多米到达终点,令俄国裁判目瞪口呆。1929年的一次中、日、德田径运动会上,他以10秒6的百米成绩名列世界前10 名。这是当时世界上中国人百米成绩的最好名次。
7月29日下午4时,在太平洋上颠簸了二十五个昼夜的威尔逊号,在数百华人的欢呼声中抵达洛杉矶港。刘长春乘上轿车,在美国警察的四辆摩托车引导和护送下,直朝唐人街开去。闻讯赶来的华侨华人排成近1公里的长龙,为刘长春欢呼,鞭炮声、锣鼓声、汽笛声、喇叭声冲天而起,场面十分壮观。许多热情的美国人聚集在奥运村,发现刘长春便欣喜地高喊:“China!”请他签名,围住他问长问短,刘长春常久久难以脱身。当然,也有蔑视与嘲弄他的美国人,一家美国报纸登出了他的照片,照片说明是:“看看,这个小中国人明天如何跑法……”
8月1日,第十届奥运会男子百米预赛正式开始。还没有来得及好好休整的刘长春直接参加比赛,被分在第二小组第四跑道。发令枪声一响,各国好手奋力冲刺,刘长春用尽全身力气冲向终点的红丝带,20米,10米,5米,刘长春仍然跑在第四名。美国观众热情地欢呼着,给刘长春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身体触及丝带的一瞬间,他奋力超过了前面一名法国选手。裁判报告他的成绩为11秒35。可惜的是,按照规定只有前8名才有资格参加决赛,而第8名的成绩为11秒02。
刘长春千里迢迢远涉重洋,在海上颠簸近月,到达洛杉矶第二天就得参加比赛,身体疲乏,无法正常发挥水平,竟与奥运决赛失之交臂,国人为之扼腕。
小题1:文章第三、四自然段插叙刘长春小时候的事情,突出了刘长春哪些特点?(4分)
答:                                                                                   
                                                                              
小题2:文章第五自然段末尾,作者还选用了一家美国报纸蔑视与嘲弄刘长春的材料,其作用是什么?
(4分)
答:                                                                                   
                                                                              
小题3:刘长春只身远涉重洋参加奥运会,送行和迎接的场面热烈壮观,海内外华人及华侨的热情和期盼超乎寻常。对此,你有何见解?(4分)
答:                                                                                                                                                                                                                               
(节选自《安东尼奥·萨马兰奇》,有删改)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