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祝 福于德北炸果子的这个女人有点儿瘸。她没有丈夫,丈夫三年前出车祸死了。她有一个女孩,七岁,今年上了小学。她原是一家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祝 福 于德北 炸果子的这个女人有点儿瘸。 她没有丈夫,丈夫三年前出车祸死了。她有一个女孩,七岁,今年上了小学。她原是一家阀门厂的工人,后来工厂放假,她就摆摊炸果子。一张桌,几把椅子,一张案板,十斤面。她和面很有规律,一天十斤面。用刀把面划开,用啤酒瓶子滚滚压压,再用刀切成小长条,两条一拉一捏,放进油锅里用大筷子翻动几下,眼见着果子就黄黄地酥酥地膨起来。 “浆子、果子、豆腐脑儿哎——” 她喊一声,尾音拖得长长的。 她知道,她喊过一声之后,她的第一个顾客就该到了。 果然,朦胧中那个终年一身蓝衣裤的哑男人拖着扫帚走过来了。 哑男人是市保洁大队红卫中队的工人,负责扫这条街。他四十几岁的年纪,没家没业,白天扫街,晚上回中队打更,无烟酒嗜好,爱吹口琴,却不识谱,死记硬背了两支歌,一支《洪湖赤卫队》,一支《铁道游击队》。心情好就吹“赤卫队”,心情郁闷就吹“游击队”,他的口琴和他形影不离。 他到女人的摊上吃早点,一碗豆腐脑儿,三根果子,最后喝一碗豆浆。 女人说:“你很会生活。” 他抬头笑笑,从口袋里掏出半截白毛巾在嘴上擦了又擦。 他是一个干净人,一条毛巾截成两半,两半毛巾像两个爱脸面的女孩子,一个赛一个白。 他自己洗衣服,那套不下身的衣服已经由蓝变白,领口袖头都起了毛边。 同事都逗他:“搞套西服穿上,攒那些钱干啥?” 他把六个衣袋都从里往外翻出来,意思是说他没有钱。 同事就佯装去解他的铺盖卷。 他竖竖眼睛,有力地伸出四个手指头。四大碰不得,东北有四大碰不得,其中之一就有光棍儿汉的行李。 见他脸红脖子粗的样子,同事们开心地散了。他的那些同事,都是些半大岁数的老娘儿们,平日泼辣惯了。她们和他在一起,还多了一些女人的爱护和体贴。 “一个光棍儿不易呀。”她们总这么说。 家里有好吃的,就多带出一口。他的嘴上并不亏。 大家说:“给哑巴介绍个对象。” 他听了,就嘿嘿地笑。 他总去那摊上吃早点,认识了女人的孩子。孩子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金铃。 金铃是他的知音。 周日的早上,金铃不去上学,就也扎了个小围裙来帮妈妈经营。她人小脑子却快,一般的账难不倒她。她有一双黑溜溜的大眼睛,红衣红裤梳短头,精神着呢。她早早地起来,还有点儿犯困,到底是孩子。可一见了哑巴她的神儿就提起来。哑巴一吃完早点,她就缠过去,一定要听个曲儿。听个什么曲呢?当然是《洪湖赤卫队》。 这一早,都市小街的口琴和着远处广场上扭秧歌的锣鼓唢呐成了一种特殊的奏鸣。 金铃说:“咱要住一块儿就好了,天天晚上能听你吹口琴。” 孩子一句无遮挡的话,惊了两个大人。哑巴执了口琴怔怔地坐在那里,一口气叹得悠长。 女人也是,油条在锅里已经变焦变黑了,她拿筷子的手还静静地放在那里。 孩子的话怎能当真呢! 孩子的话怎么就不能当真呢? 有的时候,一些骑车上班的人从瘸女人的摊边过,看了哑巴和金铃的风景还说:“这三口之家的日子不错嘛。” 这句话像是祝福,也像是证明,只是说的人永远不会知道被说的人在想什么。或许他们也在等待。 (节选自《北方丈学》2005年2期)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中男女主人公的命运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他们都生活在社会底层,经历了家庭变故,都能坦然面对生活。 | B.哑男人在“同事佯装去解他的铺盖卷”时,急得“脸红脖子粗”,并不是他不信任同事,而是出于一种忌讳。 | C.哑男人的同事虽然有时也会开他的玩笑,但对他更多的是爱护和体贴,这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 D.“歌”是文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一方面暗示了哑男人内心情感的变化,另一方面表明他有较高的艺术素养。 | E.本文叙事简洁,语言平实,文笔细腻;作者善于捕捉人物的神态与动作,借以表现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小题2:请简要概括“哑男人”的性格特征。(4分) 小题3:文中说“孩子的话怎能当真呢”,又说“孩子的话怎么就不能当真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6分) |
答案
小题1:(4分)A D 小题1:(4分)勤劳朴实,率真随和,善良乐观,热爱生活。(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1:(6分)答案示例:孩子的话是出于对哑男人的好感脱口而出的,并不代表她真正理解了大人之间的微妙情感,所以说“怎能当真”。但孩子无遮拦的话却说出了主人公的心声,从全文的描写来看,“女人”与“哑男人”相互牵挂,以后住在一块,成为一家人,是符合生活逻辑、完全可以期待的。作者用反问的语气来肯定孩子的话,蕴含了作者的深切关怀与美好祝福。 |
解析
(A.“哑男人”是“一个光棍儿”,并没有“经历了家庭变故”;D.“死记硬背了两支歌”,未能“表明他有较高的艺术素养”。)(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 ⑴填词,首要的是选定词牌。词牌有两个作用:一是明确调类,即音律特征;一是框定词类,即语言格律特征。词牌的原始涵义,既包括了音乐性,也包括了文学性,这是因为词是用来歌唱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词牌的音乐属性逐步淡化甚至退化,最后只剩下文学的特定格式了。 ⑵原生态的词牌,就像现在流行歌曲的曲目一样,林林总总,数量繁多。其中好听的很多,流传甚广;一般的也不少,当时的人唱过也就淡忘了。《宋词全集》中共收词牌一千多个,《全宋词》中收录的更多,可见词牌浩繁。面对这么多的词牌,想要填词表意,不借助工具书是很难全都把握准确的。不过事实上,真正常用的词牌远没有那么多。所谓常用词牌,是指大多数词家喜欢使用的词牌,也就是在词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那些词牌。掌握了这些词牌,也就掌握了词的精华。 ⑶《宋词全集》共录编宋代词作者202位,词牌1107个,收录作品14932首,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宋代词作面貌和宋词在文学艺术发展史上的价值。 ⑷我们以《宋词全集》为样本,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在这一千多个词牌中,真正常用的词牌只有41个,只占词牌总数的3.7%。这些词牌出现的频率为全部词牌的50.32%,作品数占全部作品数的59.64%。这些词牌,在词史上出现过许多传颂千古的名篇,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等。 ⑸除此之外,还有22个词牌,也有不少名篇为人们所熟悉,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苏轼的《行香子·过七里滩》、辛弃疾的《汉宫春·立春》等。这些词牌作品数量不是很多,但其名篇被引用和刻印的次数也非常多,因而令人印象深刻。这些词牌连同上面所说的41个常用词牌,可以称之为“多见词牌”。 ⑹初学词的人,如果能够掌握这63个词牌的格律和其代表作,就可以基本掌握宋词的精华,对宋词的文化价值和格律规律有初步的了解了。 (取材于杜肇昆《常用词牌的统计分析》)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随着词牌的音乐属性的退化,词逐渐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文学体裁。 | B.原生态词牌数量繁多,其中一部分可能因艺术表现力平凡而消失。 | C.历朝大多数词家喜欢使用的、出现频率最高的常用词牌只有41个。 | D.要想学习了解宋词,可以从掌握多见词牌的格律及其代表作入手。 | 小题2:从统计分析的结果看,多见词牌有哪些特点?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4分) |
阅读下面的作品 晚 秋 ⑴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瓦萨卡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⑵他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边停下了脚步。两个身材姣好、穿着入时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他的妻子是孤儿院长大的玛妮克。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一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抱怨他,总是一肚子怨气。瓦萨卡嘴角露出一丝冷笑,但马上又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悲痛,后来又生育了一个女儿(他不知道在这无望的生活中,等待自己女儿的又将是什么)。最近玛妮克不幸摔了一跤,一只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尽快挣到钱给玛妮克拍X光片和治疗…… ⑶秋风吹过,瓦萨卡不禁打了个哆嗦。现在他必须马上找到工作,每一分钟都很重要!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可要治好疝气也得花一大笔钱哪! ⑷不知为什么,瓦萨卡的两腿突然不听使唤地朝着从小向往的大学走了过去。“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你才能活得像个人。”妈妈当年曾对他这么说过。后来父亲有病,妈妈死了,中学退学后他就去找工作了,一直干苦力……是啊,他以前那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经常逃学的同桌梅鲁日。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了…… ⑸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步履匆匆,无意间轻轻碰了他一下,接着从路边停着的两辆汽车之间穿了过去,急着过马路。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穿戴讲究的女人一眼:她也来自另一个世界。突然他被刺耳的刹车声和令人恐怖的尖叫声吓了一跳。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的女人一动不动地倒在一辆大客车的车轮下。脸色煞白的司机跳下车来,随后是慌慌张张的乘客们。一个姑娘第一个跑到了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亮闪闪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快来人啊!快来人啊!” ⑹瓦萨卡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看在了眼里,他愤愤地叹息了一声。 ⑺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离他只有十几步远。瓦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这个小包显然是那个被撞倒的女人的。过了一会儿,救护车开过来了,受伤的女人被放到了担架上。救护车走后,围观者散尽了,出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黑的血迹……那个小包还在原地,似乎已经和周围绿色的树丛融为一体了。 ⑻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扣和装饰链熠熠生辉。小包真漂亮,肯定价格不菲!它就这么神奇地被抛到了瓦萨卡的眼前,离他只有十几步远…… ⑼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他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他刚走了两步,马上又停住了:他心砰砰直跳,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突然,他惊恐地发现,对面一个体态臃肿、手里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快速地捯着两条腿,像跳舞似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去,一把捡起小包,然后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依旧迈着跳舞似的脚步朝着一个小花园的方向走去了。 ⑽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这简直就是当着他的面把他抢劫了! ⑾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 ⑿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卸重负。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 ⒀“我鬼迷心窍了。”他心烦意乱地嘟囔了一句,“真是鬼迷心窍了……” ⒁当他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老同学梅鲁日正在建的那个小别墅的工地上时,他才明白,其实他的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 ⒂“不就是疝气嘛,有什么了不起的!”瓦萨卡心里想,“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⒃老同学梅鲁日正在跟一个工程主管说话。瓦萨卡迈着沉重的脚步朝梅鲁日走了过去。 ⒄稍后,瓦萨卡背起第一袋水泥。在晚秋的风中,他突然觉得心里有一丝暖意:上帝早晚有一天会注意到他的存在,保佑他生存下去,而且不会让他误入歧途。 (取材于埃利达·格林同名作品)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A.小说以“晚秋”为题,暗示主人公生活前景黯淡,使全文笼罩着悲凉的氛围。 | B.遭家庭变故的瓦萨卡中学辍学,一直干苦力,但他对大学生活充满向往之情。 | C.瓦萨卡处境窘迫,曾是同桌的梅鲁日却是个大富翁,说明同学情谊很不可靠。 | D.由于内心迟疑动作缓慢,瓦萨卡丧失得到贵重小包的良机,对此他懊悔不已。 | E.本文语言平实自然,没有复杂情节和人物对话描写,但内涵丰富,发人深思。 小题2:小说第⑴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6分) 小题3:解释画线的词语和句子在文中的含意。(6分) ①另一个世界 ②我鬼迷心窍了。 小题4:小说常常使用描写这种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旨。这篇小说中的描写细致入微,生动形象,意蕴丰富。请以文中的具体描写为例,写一段赏析文字。(不少于200字)(10分) |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27分) 钥 匙 立夏 ①昨天,我把钥匙丢了。 ②谁都知道,自从上次我丢掉一把钥匙,惹了一连串风波之后,我就和我的钥匙形影不离了。我把钥匙挂在腰上,还特意把一个奥特曼的小挂件拴在上面。走路的时候,我时不时去摸摸钥匙在不在,即使睡觉,我也得把它放在枕头边才安心。老婆说,你对奥特曼比对我还关心。其实她不知道,奥特曼是我为钥匙找的守护神,我关心的只是我的钥匙。 ③可是现在,钥匙不见了! ④整整一天,我都处在恍恍惚惚的梦游状态。办公室的小余哼着周杰伦的歌进来,他只对上网感兴趣,对其他的事情都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不就一串钥匙吗,再去配一串不就得了?我说:如果你回家,突然发现电脑没了,你会怎么样?他愣了愣,干笑一声,走开了。 ⑤主管发现我送上去的报表错了好几个数字,大发雷霆,把我叫过去训了一顿。我说主管,今天犯错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丢了钥匙。主管诧异地看着我:丢了钥匙跟出错有什么关系?我说:如果你今天回家,发现皮皮不见了,明天你也会出错的。皮皮是主管的心肝宝贝,一条纯种的雪纳瑞。主管恼怒地挥挥手,让我出去。 ⑥晚上回家后,老婆交给我一把新钥匙,说家里的门锁都换掉了,你就别整天像丢了魂似的,丢了就丢了呗。我对老婆说:如果明天你那些麻友突然集体失踪,你得换一批麻友,你会不会习惯呢?我又说,如果你把儿子每天抱着睡觉的泰迪熊藏起来,答应他明天再买一个新的,你看他会不会哭。老婆把眼睛瞪得跟桂圆似的重重地跺了一下脚说:疯子! ⑦从那天晚上开始,我就睡不着了,整夜整夜睁着眼睛想我的那串钥匙……上班的时候,我满脑子想的也是我的钥匙。 ⑧主管对我已经束手无策,所以经理亲自召见了我。经理说,你已经因为钥匙的事严重影响了工作,公司近期正在考虑裁员,你可不要为了芝麻丢了西瓜。我说你现在是经理,如果你到了一个全是陌生人的地方,发现身上没有一张名片,你还是经理吗?经理惊惧地看看我,打电话叫主管进来,嘀咕了几句。 ⑨没过多久,我老婆到了,她一脸焦虑,把我领到一个医院,医生看上去挺悠闲,我进去的时候他正拿着手机按来按去。我一进门,他马上把手机放在旁边,一边问我:为什么睡不着?你是怎么想的?一边不时拿眼睛瞟一下手机。我说:我想、我想你还是先把短信发完再跟我说话吧。 ⑩现在,我住在一座大楼里,每天按时吃饭、睡觉,我住的房间不用上锁,所以我身上没有一把钥匙,有穿白大褂的人按时给我吃药,我发现他们身上也没有带钥匙,这让我觉得很轻松。那天我问隔壁房间里的人:你也丢了钥匙吗?他本来乐呵呵的,一听这话,马上变了脸色,惊慌地摸着身上的口袋,不停地说:钥匙呢?我的钥匙呢?没有钥匙我怎么回家呀? 我冷笑了一声走开了。很多人看上去很快乐,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钥匙已经丢了。 那天晚上我终于睡着了,还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奥特曼哭得很伤心,它面前有一大堆钥匙,但找不到它守护着的那一串钥匙了。 注: 1. 【作者简介】立夏:女,原名张海霞,浙江舟山人。在《小说选刊》《读者》等数十家报刊发表小说60余篇,有作品入选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 2. 【奥特曼】:是日本著名科幻电视剧中的人物,具有“超人”的色彩。 小题1:找出对文章内容、、手法分析有误的两项:( )(6分)A.从全文看,“钥匙”对“我”来说意味着用来守护隐私、情感、职业安全的心理防线以及无法取代的生活方式。 | B.文中“我”仪因丢失一把钥匙就惹出了一连串风波,以致陷入无法自拔的焦虑中,变得精神恍惚,夜不能寐、严重影响工作,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疯子被送进了医院。 | C.本文是一个荒唐的被严重夸张了的故事,类似于病人的白日梦,这种超现实的文学手法未能准确而深刻的表达该作品的主题,——人类失去了安全感,永远找不到回家的路。 | D.本文从微观的角度着眼,既未脱开现实人生,又充满了深邃的哲学况味,致力于向人类共同的生存境遇做深度开掘,以小见大,构思巧妙,堪称小小说中的精品。 | E. 本文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与细节,再现了一个鲜活、生动且血肉丰满的故事,其语言自然直白,叙述精当简约,体现出女性作家的感性与细腻。 小题2:第⑨段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我”的哪些心理活动?“我”为什么这样回答医生的提问?请结合前文简要分析。(7分) 小题3: 综观全文,小说以“梦里奥特曼哭得很伤心”结尾有哪些用意?请简要分析。(7分) 小题4:小说中的其他人物是否也有类似“我”的钥匙的东西?试举一例简要说明。(7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 十二生肖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十二生肖的起源,历代学者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生肖与地支同源,可以追溯到史前的传说时代,清代学者赵翼则认为生肖最早源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有的学者甚至持生肖外来说的观点,认为十二生肖是由古巴比伦传入中国的,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有郭沫若,他认为生肖为中东地区居民模仿巴比伦黄道十二宫而制定,其传入中国的时间,当在汉武帝通西域之时。以上观点见仁见智,作者不敢主观判断是非,但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证明,生肖的确起源于中国,是华夏先民动物崇拜、图腾崇拜以及早期天文学的结晶。 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现有文献资料中,以《诗经》为最早。《诗经•小雅•吉日》里有:“吉日庚午,即差我马”八个字,意思是庚午吉日时辰好,是跃马出猎的好日子,这是将午与马相对应的例子。可见在春秋前后,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的对应关系已经确立并流传。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竹简,进一步证明十二生肖在春秋前后已存在。出土竹简的《日书》甲种有一章标题为《盗者》,其内容为占卜盗者相貌特征,其中记载有:“子,鼠也,盗者兑口希须;丑,牛也,盗者大鼻长颈;寅,虎也,盗者状,希须,面有黑焉……”《日书》中所记十二生肖大体近似于现在流行说法。据考证,睡虎地十一号墓下葬于秦始皇三十年,因此十二生肖的产生至少可以追溯到秦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学者们认为,《日书》中有关十二生肖的内容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关于十二生肖的最早而又较系统的记载。 和今天流行的十二生肖说法完全一致的是东汉王充的记载,王充《论衡•物势》中,十二生肖动物谈到了十一种,唯独缺了辰龙。该书《言毒篇》说:“辰为龙,已为蛇。辰、已之位在东南。”如此,十二生肖便齐了,且与现今流行的十二生肖配属完全相同,这的确算是古文献中关于生肖的较早的最完备的记载。 到了南北朝,生肖已普遍使用,南朝《南齐书•五行志》中已经有具体的按人的出生年份称属某种动物的记载。南朝•陈•诗人沈炯,曾创作了一首十二属相诗,明显是按十二地支所配动物的顺序写成的,说明当时十二生肖已为人们所十分熟悉。 依据生肖外来说的观点,生肖是汉代由中东传入中国,与佛教传入时间差不多,而我们从以上文献中可以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便有有关生肖的记载(《日书》、《诗经》),说明生肖的产生以及生肖与地支的相配是早在汉以前就产生了的,因此可以肯定生肖是产生于我国本土的一种古老文化。 那么生肖究竟是因为什么产生的呢?部分学者认为生肖起源于原始时代的动物崇拜,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张秉伦先生便持这一观点。他认为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认识自然能力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对与自已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产生一种依赖感(如马、羊、牛、鸡、犬等),对危害自身安全的动物产生一种恐惧感(如虎、蛇),对一些超过人类的动物器官功能产生崇敬感(如狗的嗅觉等),导致产生对动物的崇拜。十二种生肖动物便是人们在动物崇拜的原始信仰影响下产生的用来纪年、纪月的“兽历”。 小题1:根据原文,下列材料能证明十二生肖起源于中国的一项是A.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日书》中有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 | B.东汉王充《论衡·物势》一书中对十二生肖的记载与现今流行的十二生肖配属完全相同。 | C.南朝《南齐书·五行志》中已经有具体的按人的出生年份称属某种动物的记载。 | D.南朝•陈•沈炯创作的十二属相诗,是按十二地支所配动物的顺序写的。 |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关于十二生肖的起源,学者们说法不一,作者虽然没有直接指出学者们的观点谁对谁错,但从下文看,作者的观点还是明确的。 | B.据《诗经》和《日书》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十二生肖已经存在,而且与地支已经确立了对应关系,而《日书》中的说法与现在流行的说法大致相似。 | C.持生肖外来说的郭沫若认为,生肖传入中国的时间,应在汉武帝通西域之时,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一致。 | D.古人对动物产生的依赖感、恐惧感和动物某些器官功能的崇敬感,导致他们对动物产生崇拜,这是十二生肖产生的心理基础。 |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肖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十二生肖的起源,对研究早期天文学和民俗文化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 B.从《诗经》的记载来看,当时人们把生肖和吉凶联系在了一起;从《日书》的记载来看,当时人们用生肖来进行占卜活动。 | C.作者据现有文献资料推断,十二生肖至少产生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那么,十二生肖也可能产生得更早,只是现在还没有发现确切的证据。 | D.按照部分学者的观点,生肖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的动物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随着人类对自然了解的不断深入,生肖将会淡出人们的生活。 |
|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柴门风雪 宋长征 柴门在记忆之门的门外,轻轻打开,浮现出温暖的面容,窄窄的门框,薄薄的木板,透过去能看见岁月深处的模糊与清晰。我相信,只要有家的地方都会有单薄的柴门,你看不见它的孤单与落寞,而远去的无奈,也只在眼神与心灵交互的刹那,一股暖流瞬间流遍了全身。柴门不说话,敞开或闭合,沉静地面对天空与大地,朝向一间温暖的老屋,朝向老屋里摇曳的灯光和远行的旅人。 每一个旅人在即将远行的时刻,都免不了和柴门轻轻握别,童年的气息,母亲的气息,柴门之里的蔬菜瓜果与烟火的气息,都将渐行渐远。天,晨曦微露,星,黯淡了光辉,人生的一卷长路在远方铺展,徘徊或踯躅,留恋或珍藏,柴门总是在深情地守候。 与柴门相守的人,是一生勤劳的农人。鸡鸣犬吠的召唤,打开漫天霞光;或者,仅仅是我们的父亲母亲,用一围低矮的土墙,一架风雨飘摇的老屋,和一扇单薄的柴门,就围困了自己漫长的一生。儿女在长大,在长高,在把目光投向柴门之外的时刻,他们的心头微微震颤,知道这低矮的围墙,单薄的柴门将不是所有能与之终老的时光。风云际会,河汉浩淼,或许远方有着父亲母亲终其一生也不能参悟的深刻与繁琐。但乡村的路终究是简朴的,单纯的,我们的父亲母亲从来不屑打听,包括草,包括庄稼,包括村子里那些鸡飞狗跳的所有的事物,总以为成长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蓦然回首,风霜落满了鬓发。 乡村老了,操劳一生的父亲或母亲手把着柴门远眺,他们单薄的身影像极了柴门老朽的模样。断了一截的门框,在风中摇摆的木板,苍凉的吱呀声像一把尖利的锯子,划破暗夜的帷幕。 若是在久远的年代,是不是也会有一个落寞的征人,刚刚从战鼓厮杀声中苏醒,遥望故乡所在的方向,朔风凛冽,冰雪刺骨———一扇柴门竟成了无边却奢望的温暖。那封写给家乡的信笺呢,是否还在驿站上停泊?那沾着体温寄给妻子的手帕呢,是否依旧在夜色中跳动着爱的火焰? 柴门,等待的柴门。有离别时隐隐的疼痛,有眺望时的落寞与感伤。只是,童年的重逢呢——大地深处那一扇柴门的吱呀声响了很多年,始终未消逝生动的面孔。 我家也曾有一扇破旧的柴门,是父亲用刺槐梧桐的木板拼凑而成,门口向东,迎接着春风与朝阳。我静静地守望在柴门旁边,知道从柴门里出去的父亲母亲无论什么时候都会从柴门外进来,拍打着乡野的风尘,把夜色关在门外。偶尔,归来的脚步直到很晚才会响起,水一样的月光流泻自乡村的上空,岁月寂静而安详。作为孩子的我们有时也很有耐心,知道有一份专属于自己的爱从来不会走远,贫瘠的月光下,也能开放静美的花朵,像一只忠诚的小狗,总能盼来母亲温暖的呵斥。转回头,甚至忘记了关上那扇薄薄的柴门。在爱的小小忽略里,敞开在月色的清辉下。 走,梦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一个离家多年的人有时会忘记自己的来路。风不会提醒,雨不会提醒,只有在你孤单寂寞的时候,才会记起,在一个朦胧的清晨,你曾来自于乡村的那扇柴门。呵!你记起来了,是正月的初几还是二十几,走的时候是不是雪还在下,老屋里摇曳的灯光一夜未眠,千层底的布鞋,万层暖的棉衣,整齐地叠放在你远去的行囊里。父亲点燃一锅烟,母亲沉默不语,只在手抚柴门的刹那,嗫嚅着却欲言又止,她本来想说“早些回来”还是“在外边照顾好自己”,或者什么也没想说,此后的每天每夜,把想念记挂在了一扇单薄的柴门上,等你。 一扇柴门就是一个渡口,渡船的人老了,船老了,老不了岁月的清波暖流,此岸是家,彼岸是你,在时间的洪流里,我们打捞着希望与叹息。想家吗?想!奔波的你忙碌的你是否在深夜就开始打点行装,把心装下,把爱装进心里,把千层万卷的思念,一一叠好。回家。 窗外飘着雪花,是啊,每一片雪花都是纯洁的表达,写满爱的叮咛与牵挂,写满童年与乡村,写满着人生旅途上所有关于柴门的模糊与清晰。当一个风雪夜归人吧,就如你离开家时的那般场景——父亲点燃一锅烟,母亲手把着柴门,将浓浓的爱与幸福,悉数收纳。 一任柴门之外,风雪连天,最暖不过是一个有家的人。 (选自《散文》2010年第4期)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作者用拟人化手法描述柴门,柴门是作者感情的维系和寄托,在作者心目中,柴门已经具有的抽象的意义。 | B.作者说:“我相信,只要有家的地方都会有单薄的柴门”,“每一个旅人在即将远行的时刻,都免不了和柴门轻轻握别”,这是一种不符合实际的武断的说法,并非“有家的地方都会有单薄的柴门”。 | C.“柴门”是文章的核心意象,柴门之内是温暖与幸福,柴门之外是孤单与寂寞;尽管如此,儿女长大后仍然希望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父母对此是无奈的。 | D.文中的父母勤劳纯朴,又有些封闭和守旧,他们在柴门之内度过了贫穷而漫长的一生,他们不理解儿女的追求,更了解外面世界和深刻和繁琐。 | E.“在时间的洪流里,我们打捞着希望与叹息”。这句话的意思是:时光如水一般逝去,柴门的人和走出柴门的人都在为希望而打拼,为失败而叹息。 (2)请结合语境,说说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大地深处那一扇柴门的吱呀声响了很多年,始终未消逝生动的面孔。 贫瘠的月光下,也能开放静美的花朵。 (3)请简要分析文章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4)“柴门”这一意象寄寓着怎样的特殊意义?作者把“柴门”和“风雪”结合在一起作为文章的题目有什么好处?(8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