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25分)震  心朱佳隧道里光线昏暗,只有前方一点雪白的光,烟头般大小。那是尚永和雪梅此行的终点。  尚永走得急,为了等落在后面的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25分)震  心朱佳隧道里光线昏暗,只有前方一点雪白的光,烟头般大小。那是尚永和雪梅此行的终点。  尚永走得急,为了等落在后面的雪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25分)
震  心
朱佳
隧道里光线昏暗,只有前方一点雪白的光,烟头般大小。那是尚永和雪梅此行的终点。
  尚永走得急,为了等落在后面的雪梅,就停下来,刚把烟点燃,一滴水珠从隧道顶滴落,砸在烟头上,炭火一样红的烟头还没来得及冒烟,就噗地灭了。雪梅刚好赶上来,瞅了他一眼,手里攥着一件白色的东西,在闷湿的空气里一扬,说:“怎么样,就在这儿把事办了吧,免得再走。”
  不用看,尚永也知道雪梅此时的脸色。他哼了一声,意思是“不行”。
  隧道尽头传来轰隆隆的声音,混杂着人们的尖叫,还有犬吠,有些恐怖。那里是终点,没有出口,要回到外面的世界,必须原路返回。
  被浇灭的烟是尚永的最后一支。他刚才在隧道外面等雪梅的时候,就吸光了所有的烟。现在,仅有的一支也湿了。尚永无奈地把烟扔到地上,用脚踩瘪。雪梅听到隧道底端的叫喊,来了气,快走几步,扔下一句话:“你都三十好几了,还是永远长不大。像你这样,怎么过日子?”
  尚永不回答,闷着头跟在后面。
  隧道的地面湿漉漉的,凸凹不平,踩在上面容易打滑。尚永小心地注视着雪梅的脚步,以防万一她摔跤,他可以及时扶住她。可是,一直走到隧道底,他都没有机会。
  隧道底端显出一道深绿色的铁门,充满惊惧的叫喊声就从后面传出来。铁门上用红油漆写着:每次最多仅限十人。从门外无法看到门后的内容。雪梅在铁门前停住脚步,两手一抱,怨气十足,想不通尚永带她来这里的目的。
  两秒钟的工夫,嘶叫声彻底平息,铁门徐徐地被打开,一群人兴奋地走出来,有大人,孩子更多。他们看上去挺高兴,看见门外的这对男女一筹莫展甚至怒气冲冲的样子,都觉得奇怪,两口子吵架,凭什么上这儿来?莫名其妙。
  等人走光,尚永从衣兜里拿出十张门票,交到看门人手中。看门人诧异地接下门票,又扭头看了看尚永身边的雪梅,撇了撇嘴,暗想这年头,什么怪事都有,然后关上铁门,在前面领路。
  看门人把尚永和雪梅带到里面,那里有一个四方铁质平台。平台的周围围着铁栏杆,平台前面的隧道顶端,遮盖着铁皮顶棚。平台上并排放着三排椅子,每排椅子之间也有扶手栏杆。雪梅生气地走进去,坐到最边上,脚踩在铁皮上,咚咚地响。看门人看这架势,知趣地离开。他一边走向控制室,一边想,这叫什么事,包了全场进来吵架?!
  尚永也坐下来,故意和雪梅隔开一个位子。他们前方的铁皮顶棚,像天文台的观察台似的,缓缓打开,露出一片蓝天。日光漏下来,照亮另一个天地:一个人工小池塘,池塘周围有房子、假山、塑料花草、塑料家禽,还有一辆仿造的塑料吉普车。都是假的,却做得逼真。
  原来,他们这座城市是地震多发地带,政府就故意修建了这个地震模仿室,让人们亲身体会—下地震的滋味,以使人们在真正地震时,临阵不乱。
  雪梅听说过这里,但从没来过。她先被那突然打开的天顶吓了一跳,很快平静下来,把手里的白纸抛向尚永,“签字吧,我没时间陪你玩。”
  “等结束了再签也不迟,就五分钟。”离婚协议书飘落在脚跟,尚永弯下腰捡起来。他记得,在他和雪梅初相识的时候,两人发过誓,生死不离。现在,他们的婚姻就面临着一场最大的地震,他们的爱情处在震心。
  看门人按下地震启动键,人工模仿的风声呼啸而至,雨丝从池塘的上方飘落,逐渐变成倾盆大雨。他们身下的铁制平台开始摇晃,越来越激烈。尚永抓紧了面前的栏杆,去看雪梅。雪梅紧闭了双眼,双手也紧紧地握住栏杆,身体像在一艘遭遇海啸的小船上颠簸。雪梅忽然想起来了,她曾经开玩笑似的对尚永说:“如果地震了,我们被压在房屋之下,如果只有一个人有生还的机会,我要你活着。我不希望你先走,因为我无法承受失去你的痛苦。”两行泪,从她的脸颊滑落。尚永在地震中,看到了那泪,自己的眼睛也模糊了。
  此时,地震进入高峰,房子倒塌了,吉普车冲进了池塘,狗叫声和人们的奔走呼号混成一片。尚永和雪梅沉默着。
  看门人在控制室里看着这两个人,他们是这个地震室开办以来最安静的顾客。
  模拟的余震也过去了,一切平静下来。按常规,看门人应该请他们出去,迎接下一批顾客。但是这次,他没有动,他要给这对夫妻更多一点时间。
  尚永拿起离婚协议,他确信雪梅的心不会没有震动。“我们,还有机会吗?”尚永问。
  雪梅抹去泪水,说:“这是一场人工地震,而我们是生活在现实里。我和你的区别,就是你永远生活在想象里。婚姻,需要实际。请你签字吧。”
  尚永的喉结滚动了一下,掏出了钢笔。
  雪梅拿走了自己的那份,走下平台前,从兜里拿出一包香烟,递给尚永:“我料到你在等我时就抽完了烟。这是我在路上给你买的。以后,一个人,要学会照顾自己。”
  雪梅走了。看门人不得不请尚永离开。他注视着这曾经是夫妻的两个人,一前—后默默消失在隧道拐弯处之后,才开始迎接下一批顾客。
《微型小说选刊》2010年第21期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隧道里光线昏暗,只有前方一点雪白的光,烟头般大小。”“隧道尽头传来轰隆隆的声音,混杂着人们的尖叫,还有犬吠,有些恐怖”等语句交待出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烘托出文章主题。
B.从看门人目睹男女主人公进入铁门开始到看门人目送两人离去的过程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纠葛的种种表现让看门人啼笑皆非。
C.小说主要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呈现出主人公微妙、复杂的内心活动。
D.模拟地震的场景让“雪梅”陷入了她和丈夫曾经的刻骨铭心的爱情往事中,作者巧妙地设置这个环节,使得文章更具吸引力。
E. “尚永”和“雪梅”各自都在努力挽救自己的人生幸福,只是,二人选择的方向不同,前者选择了努力弥补、继续相守,后者选择了坚定地迎接新的生活。
小题2:小说中的“尚永”和“雪梅”分别是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                                                         
小题3:小说为什么要以“震心”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答:                                                         
小题4:本文的故事情节在作者朴实的笔法下越发显得起伏跌宕,故事结局出人意料,有人认为这样的结局安排不合理,违背生活的真实,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答案

小题1:A  B
小题1:尚永:性情温和、用情专注、感情细腻、关心爱人胜过关心自己,为挽救婚姻和爱情想尽办法,富于想象,有一定的浪漫情怀。
雪梅:办事果断决然、理性胜于感性。
小题1:①文题“震心”初读起来,耐人寻味,制造一种悬念的效果,能吸引读者阅读。②文题“震心”点明小说的主要情节的特定发生地点。③文题“震心”同时又是在地理位置上模拟的地震“震心”与处于模拟地震中男女双方心理活动上的“震心”的语意双关,对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小题1:参考示例:合理。①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来看,在语言和行动描写方面可以看出“尚永”和“雪梅”的性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也预示着二人分手结局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②从情节的角度来看,作者从开篇就设置悬念,由开始质疑文章说什么事情的悬念到后来关心双方是否能复合的悬念一路铺设下来,在男主角的一再挽留和女主角多次埋怨、催促签字的过程中,读者也终究可以感知到二人的感情是不可以挽救的。③从主题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符合生活的真实性,现今多元化的社会里,人们追求幸福的理想和方法各不相同,二人的决定和选择也是可以理解的。(能从人物、情节、主题方面考虑,理由充分即可。若认为这样安排不合理,违背生活的真实,只要论述合理,理由充分即可)
解析

小题1:A “烘托出文章主题”错  B看门人对男女主人公的表现是逐渐充满了同情,而非“啼笑皆非”)(选对一个得2分,选对两个得5分)
小题1:略
小题1:6分,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略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杰克·伦敦的悲剧(有改动)
①杰克·伦敦(1876--1916)是美国近代著名作家。他和马克·吐温,也许是我国读者最熟悉的两个美国作家了。然而,同作为美国现实主义时代的现实主义作家,两个人的结局却大不一样。马克·吐温以七十五岁高龄病死在写作岗位上,实践了他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大的快乐”的信念。杰克·伦敦却在四十岁壮年之时,吞服了大量吗啡,在自己豪华的大牧场中结束了一生。
 ②杰克·伦敦的童年是很不幸的。他是一个在旧金山出生的私生子,生父是一个占卜者。后来,母亲嫁给已经有十一个孩子的约翰·伦敦,继父的境况也不好。杰克·伦敦的童年在穷苦的日子中度过。十一岁他就外出打零工谋生,十四岁到一家罐头厂做工,每天工作十小时,得到一元钱,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干了不多久,这个十四岁刚出头的孩子借了一些钱,买了一条小船,参加到偷袭私人牡蛎场的队伍中,希望用这种手段来改善穷困的处境。偷袭中他被渔场巡逻队抓获,被罚做苦工。不久,他放弃了“牡蛎海盗”的营生,当水手去远东。航海生涯,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遍地的贫困、剥削和暴力,深深地印入杰克•伦敦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心灵中。
 ③航海归来,境况并未好转。1894年,十八岁的杰克·伦敦参加了“基林军”,这是当时由平民党人领导的向华盛顿“进军”的失业者组织的一部分。这次“进军”的***考克西等在华盛顿以“践踏国会草坪”被捕,进军组织亦遭取缔。杰克·伦敦在退出“进军”行列之后,又继续过流浪生活,监牢、警察局成了他常进常出的地方。
  ④长年的流浪没有使杰克·伦敦丧失生活的信心,他强烈地追求知识,不甘于自暴自弃。即使在飘泊无定、随时会以“流浪罪”被拘捕的困境中,书也总是他的伴侣。1896年他二十岁时,甚至还考进了加州大学。然而,大学的门毕竟不总是向穷困如杰克·伦敦这样的人敞开的。1897年他就被迫退学,同姐夫一起去阿拉斯加淘金。“黄金梦”又很快破灭,身染重病回家。
  ⑤一条条的路走不通,一件件的事碰壁。杰克·伦敦萌发了写作的愿望。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有满腔的对穷苦人的同情,在二十三岁(1899年)时,他的第一篇小说《给猎人》发表了,二十四岁时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狼之子》。在这些作品里,淘金工人的生活是杰克·伦敦心爱的题材。
  ⑥杰克·伦敦的思想是混杂的。他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也读过黑格尔、斯宾塞、达尔文和尼采的著作。在他青年时代的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到他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脉搏。1907年(时年三十一岁)写的《铁蹄》,指出美国资本主义有向极权主义转变的可能性,还对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消灭作了有预见性的警告。我国已经有译本的《马丁•伊登》(1909年),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这本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无情,对人性的蹂躏、对正义的践踏。主人公伊登依靠个人奋斗成了名,但是成名之后得到的不是欢乐,而是可怕的空虚,结果以自***了结一生。七年后,它的作者杰克·伦敦真正走上了马丁·伊登的道路。
  ⑦极端的个人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把杰克·伦敦带进了一个矛盾的精神世界,使他青年时期具有的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叛逆者的性格,逐渐消褪,变成了一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
  ⑧1911年,他公开声明,他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钱。他在成名之后,得到很多的钱。他认为他有权过豪华奢侈的生活。他曾经用一大笔钱建造一条命名为“斯纳克”(一种想象中的恶兽)的游船;1913年用了十万美元(在当时是一笔惊人的钱财)以近四年时间建造一所名叫“娘居”的别墅,在落成后即将迁居的时候,忽然起火焚毁。这位已经跻身上流社会的大作家,看了看价值十万美元的废墟,摆了摆手,宣布将另建一个庄园。这时的杰克·伦敦已经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拜金主义泥淖,为了得到更多的钱,粗制滥造,写出一些完全背离自己信念的低劣之作。他在1911年时还说过:“我如果自己能够作出选择的话,除了写一篇说明我对资产阶级世界是多么鄙视的社会主义者的文章外,我什么也不会下笔。”可是在1916年1月,他公开声明脱离自己曾经积极参与活动的美国社会党。
⑨这位曾经饱尝人世艰辛,也曾经用自己的笔为社会底层的不幸者呼喊过的作家,随着他的成名和发财,沉沦到了极端个人主义的深渊。1916年11月22日,杰克·伦敦用自***结束了四十年的一生,留下了鱼龙混杂的四十九部著作。
【注】①马克·吐温(1835—1910),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幽默大师、著名演说家。他出身贫苦,上学时就不得不打工,做过印刷所学徒,送报人和排字工,后来又在密西西比河上当水手和舵手。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通过《马丁·伊登》我们看到,杰克•伦敦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才被毁灭是有着很强的预见性的,但自己也免不了这样的结局,说明他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B.二十几岁的杰克·伦敦是以他丰富的生活经历、对穷苦人的满腔同情开始的文学创作,因此,他从一开始就是一位鄙视资产阶级世界,敢于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大胆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残酷无情的社会主义者。
C.极端的个人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是使青年杰克·伦敦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叛逆性格逐渐消退,直至成为彻头彻尾的拜金主义者的重要的思想根源。
D.对于饱尝人世艰辛、思想混杂的杰克•伦敦的一生,作者是抱有批判和惋惜之情的。但作者也认为,杰克·伦敦及其所留下的鱼龙混杂的四十九部著作,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异化的研究方面深具价值。
E.这篇传记语言简明流畅,结构清晰,并采用倒叙的写法,将传主从童年直到自***身亡的短暂的一生清晰、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小题2:简要概括杰克•伦敦的主要人生经历。(6分)
答:                                                                   
小题3:作为一篇评传,这篇传记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举例说明。(6分)
答:                                                                   
小题4:作者为杰克•伦敦作传,为什么开篇写了同时代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两位作家截然相反的结局给你怎样的启示?(8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创新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甚至一些“以创新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的口号在企业中响起。时代呼唤创造性人才,他们也受到企业的青睐。你到底是不是一名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人具有什么特质?要想成为创造性人才,应当在职业规划中如何塑造自己呢?
职业规划专家发现,创造性人才比起他们不那么具有创造性的同事,在智力和人格特征方面有差异。通常,创造性人才的思想比其他人的更为灵活,使他们可以超越传统的看待问题的方式。这种灵活性常常表现在开玩笑或其他娱乐中,比如:给公司的营销活动想一个点子。总体上,创造性人才的特质可以归纳为三大类:知识、智力能力、人格。
创造性思维需要广阔的信息背景,包括已知事实和观察。知识是产生和整合想法的基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按照某些专家的观点,创造力总是源自于将事物以新颖而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例如,苹果电脑开发的网上视频聊天,就是将美国在线服务公司的在线消息系统与视频进行了整合。这一系统使用户可以实时传送图像和消息。
通常创造性人才是聪明而非才华横溢的人。创造并不要求超乎寻常的智力水平,但是,创造性人才擅长在短期内就某一问题想出多种解决方法。根据对智力特别有研究的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的观点,创造性智力的关键在于洞察力,即发现相关信息、发现新与旧之间的联系、将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以及看到全局的能力。创造性人才还会毕生保持一种年轻人特有的好奇心,而且这种好奇心不局限于他们自己所专长的领域。相反,他们的兴趣广泛,希望涉足多个知识领域,而且他们会对几乎所有未解之谜产生热情。心理学家观察到,创造性人才会对他们周围的世界再现出开放的态度,并且做出感受和情绪上的反应。 创造性人才可以用发散式思维进行思考,他们可以扩充问题解决方案的数量,从而避免固定式思维。同时,他们知道何时应当进行收敛式思考,即收窄有用解决方案的数量。例如,一位发散式思考的创造性人才,可能会为一家出售流行饰品的网站想出27种名字,并在适当的时候,将想法汇集成最佳的选择。
一个人的情绪和其它非智力因素,也会影响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人才通常具有积极的自我印象,但不盲目自信。因以,他们可以应对思想上的危机。创造性人才能够忍受产生新思想所必须经历的孤独。与他人交谈,的确有利于发散思考,但是,有些时候,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者必须独自和专心地工作。创造性人才常常是反传统主义者,对来自群体的认同并不十分渴求。他们是智力或实践上的刺激寻求者,把形成对问题的富有想象力的解决方法作为刺激的一个来源。创造性的个体通常很有韧性,这对于一个新想法付诸实施特别重要。将新想法推销给合适的人选需要大量的工作。
小题1:下列关于“创造性人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创造性人才是相对而言的,从特质上看,他们和那些不那么具有创造性的同事相比,在智力和人格特征方面存在着差异。
B.创造性智力的关键在于洞察力,洞察力强,就能够发现相关信息、发现新与旧之间的联系,解决问题的方法多,见效快。
C.创造性人才既可以用发散式思维进行思考,扩充问题解决方案的数量,又可以通过收敛式思考,收窄有用解决方案的数量。
D.创造性人才能够忍受产生新思想所必须经历的孤独。有些时候要想解决问题,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者必须独自和专心地工作。
小题2:下列说法,不属于创造性人才“智力能力”的一项是
A.创造性人才应该是聪明的。创造并不要求超乎寻常的智力水平,但他们擅长在短期内就某一问题想出多种解决方法。
B.创造性人才兴趣广泛,无论在自己专长的领域还是其他多个领域,创造性人才都会毕生保持一种年轻人特有的好奇心。
C.对创造性人才来说,发散性思维很重要,通过发散式思考,一位创造性人才能为一家出售流行饰品的网站想出27种名字。
D.创造性人才通常可以应对思想上的危机,排除影响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不利因素,具有积极的自我印象,但不盲目自信。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创造性人才的特质之一是知识,,包括已知事实和观察。它是产生和整合想法的基石。
B.创造性人才的思想比其他人的更为灵活,在开玩笑或其他娱乐中常常有所表现。
C.创造性人才常常是反传统主义者,他们不很合群,不易获得来自群体的认同。
D.让创造性的想法付诸实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所以创造性的个体通常都很有韧性。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不久前,一些媒体出现的关于健康养生的节目越来越受到观众的追捧,致使一些人甚至不顾医生的劝阻,扔掉药瓶子,拿起菜篮子,力图证实靠中医的养生理论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有人甚至认为如果不懂得食物颜色搭配,不知道足三里、关元穴,没听过阴阳五行和任督二脉,那就是“OUT一族”。许多苦于药费之重、药物副作用之大的病人,到处搜寻各种“有利于”身体健康的饮食资讯,把饮食吃饭当成“功课”来做,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包括祖国医学在内。因为这些养生知识多是在医学极不发达的历史年代产生的,必然有它的无奈和局限性。正如中医学界公认的那样,祖国医学的核心是“辨证施治”,没有一个药方是对所有人都管用的。
祖国医学尚且如此,说吃日常的粮食和果蔬有“神奇”的预防、治疗作用,那就更是谬说了。
客观上讲,食物含有的某种维生素、微量元素或矿物质对人体的发育生长都是有益的。例如,豆腐里的植物蛋白和钙质。但如果说患了软骨病等严重缺钙的疾病,还不服用钙质剂而靠“食补”,就会延误病情。因为要达到治疗的目的,单靠吃豆腐或豆制品,那每天要吃的量需要禁食其他所有食物才能达到。而豆腐或豆制品所含的嘌呤较多,那就会因短时间里进食大量蛋白质而加重肾脏负担致使尿酸增高而有“痛风”的危险。再如说西红柿能防癌。的确,西红柿中所含的番茄素,被世界上许多医学专家公认能降低前列腺癌的风险。但科学证实,这是要每天食入数公斤的量才可以达到的效果。
“吃长条茄子能减肥、降压、降血脂”及“喝绿豆汤能治疗肿瘤”更是捕风捉影的论点。事实上,凡是患有上述疾病的人不会是从来不吃茄子与喝绿豆汤的。大量的以治疗为目的地进食茄子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一个正常人如果每天食用超过200-300克茄子的话,那茄子中所含的“茄碱”就会伤害人的消化系统。
至于食用各种颜色蔬菜达到健康并治疗某些疾病的说法,虽非谬说,也没什么可神奇的。其实就是中国营养协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第一条说的“食物多样”的翻版。各色蔬菜所含的维生素、微量元素或矿物质的比例不同,“什么都吃,适可而止”才是真理。
(取材自杨军《痴迷健康绝不是健康》,有改动)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一些人轻信某些健康养生节目的宣传,由痴迷健康而“误入歧途”。
B.传统中医养生知识必然有它的局限性,并不能包治百病,包治百人。
C.“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没什么可神奇的,它主张的其实是“食物多样”。
D.“什么都吃,适可而止”的观点才是对中医饮食养生理论的正确理解。
小题2:文中第3段“说吃日常的粮食和果蔬有‘神奇’的预防、治疗作用,那就更是谬说了”, 请分条概括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每条不超过20个字)(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
大地的语言
收获了一季小麦的中原大地上,无边无际的玉米在大地的宽广中拔节生长。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在细雨中吮吸。这些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那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人类文明史上,好多闪现过文明耀眼光辉同时又被人类自身推向一次次浩劫的土地,即便没有变成一片黄沙,也早在过重的负载下苟延残喘。
翻开一、部中国史,中原大地兵连祸接,旱涝交替。但我的眼前确实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大地,这片土地还有那么深厚的肥力滋养这么茁壮的庄稼,生长人类的食粮。无边无际的绿色仍然充满生机,庄稼地之间,一排排的树木,标示出了道路、水渠,同时也遮掩了那些素朴的北方村庄。我喜欢这样的景象,这是令人感到安心的景象。
如今是全球化城市化时代,在我们的国家,数亿农民耕作的田野,吃力地供养着越来越庞大的城市。农业,在一些经济学家的论述中,是GDP统计中效益最低、越来越难被人看好的一个产业一在那些高端的论坛上,在专家们演示的电子图表中,农业便是那根最短的数据柱,是那根爬升最乏力的曲线。问题是,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又不能直接消费那些爬升最快的曲线,不能早餐吃风险投资,中餐吃对冲基金,而晚间配上红酒的大餐也不能直接是房地产。那些能将经济高度虚拟化的赚取海量金钱的聪明人,那些能把人实际上并不需要的东西制造为一种巨大社会需求的聪明人,他们身体最基本的需求依然来自土地。他们几十年生命循环的基础和一个农民一样,依然是那些来自大地的最基本的元素。他们并没有进化得可以直接进食指数、期货、汇率,但他们好像一心要让人们忘记大地一一这个世界一直有一种强大的声音试图在告诉人们,重要的不是大地,重要的不是大地哺育人类的那些根本的东西。
一个叫利奥波德的美国人在半个多世纪前就质疑过这种现象,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
因是几千年的人类历史只发展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观念,一种人与财富关系的伦理观念。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一种处理人与土地,以及人与在土地上生长的动物和植物之间关系的伦理观。
伦理关乎全人类。不幸的是,我们并不生活在一个一切社会规则以全体人类利益为考量
的世界上。现在有一种价值体系,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只是资源。人是资源,土地也是资源,都可以用来创造经济效益。而当土地成为资源时,在其上种植庄稼。显然不如在其上加盖工厂和商贸中心。这个体系运行的前提就是,弱小的族群、古老的生活方式需要为之付出巨大的牺牲。
农业需要作出牺牲,土地产出的一切,农民胼手胝足的劳动所生产出的一切,都是廉价
的,因为有人说这没有“技术含量”一一几千年才培育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农作物没有技术含量!积累了几千年的耕作技术没有技术含量!只因为古人没有为了一个公司的利益去注册专利。玉米、土豆在几百年前从美洲的印第安人那里传入了欧洲与亚洲,但墨西哥的农民至今还挣扎在贫困线上,他们背井离乡,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带建立起全世界最大的贫民窟,只为了从不得温饱的土地上挣脱出来,到城市里去从事最低贱的工作。我曾经走在墨西哥那些被干旱折磨的原野上,在一株仙人掌巨大的阴凉下黯然神伤。我想起一本描述拉丁关洲如何被作为一种资源被跨国资本无情掠夺的书——《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如果书名可以视为一种现实的描述,那么,当时在我眼前的墨西哥原野的确已经流尽了鲜血。当时眼前的地形地貌,让我想起胡安·鲁尔福的描写乡村破败的小说《教母坡》中的描述: “我每年都在我那块地上种玉米,收点玉米棒子,还种点儿菜豆。”但是,风正在刮走那些地里的泥土,雨水也正冲刷着那些土地里的最后一点肥力。
(取材自阿来《大地的语言》)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认为,中原的广袤大地是世界上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也是唯一曾经被各种农具都耕作过的土地。
B.中国数亿农民耕作于田野,但是在供养城市方面却表现出吃力,作者认为其原因在于城市发展太快。
C.在作者看来,一个人再富有,其最基本的需求也离不歼土地,因此对更多财富的创造没有实际意义。
D.有的人认为农业“没有技术含量”,但在作者看来,经过几千年成长的农业,不可能没有技术含量。
E.在墨西哥时,面对干旱的原野的地形地貌,作者联想到墨西哥农民的悲惨境遇,并因此而黯然神伤。
小题2: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1)开头两段写中原大地上田野的景象有什么作用?(3分)
(2)如何理解文中“这个世界一直有一种强大的声音试图在告诉人们,重要的不是大地, 重要的不是大地哺育人类的那些根本的东西”的含意。 (4分)
小题3:文中最后一段画线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认识和情感?(4分)
小题4:文中说:“现在有一种价值体系,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只是资源。”如何理解其中“资 源”一词的含意?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或思考,谈谈你对这种资源观晶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题。(16分)
上海城市文化的多歧性格
⑴海派文化作为以上海为中心的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海派文化究竟是什么?七十多年前一场京派与海派的争论,鲁迅先生一锤定音: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闲”。从此,海派文化被绑定在商业、消费、休闲的定位上。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却不是海派文化的全部,甚至不是主流。
⑵事实上,在海派文化之中,有非常复杂的各种互相对立、互相冲突和互相渗透的元素。上海既曾经是自由派文化的大本营,又是左翼批判文化的故乡;上海有悠久的知识精英启蒙传统,也有同样源远流长的市民消费文化传统;上海是一座世界主义的城市,被人讥讽为“崇洋迷外”,但在近代历史之中,又是爱国主义、抵制洋货运动的发源地;上海拥有近代中国最发达的市场资本主义的历史遗产,又有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深厚传统。这一切,都塑造了上海城市文化的多歧性格。
⑶上海城市文化的本土渊源之一,是明清以来的江南文化。江南文化的传统便是士大夫文化与市民文化的互相交融,俗中有雅,雅中有俗。这一雅俗共赏的江南文化传统承继到近代,使得上海的城市文化,不像京城的士大夫文化那样纯粹的大雅,也不像北方民俗文化那样彻底的大俗。近代的北京是一个二元的世界,大学里的教授与胡同里的骆驼祥子们,绝不可能欣赏同一种文化。但上海不一样,上海的文化人与市民阶层在文化上处于同一个世界,既过着世俗的生活,又力图附庸风雅,风雅与世俗,精英与大众,这些两歧性的文化元素在海派文化这里获得了一种奇妙的结合,彼此嵌镶,形成了独特的上海文化性格。
⑷上海城市文化海纳百川,包容万象,很难用一种确切的概念来定位。作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开放的城市,上海是一个移民的大熔炉,一个文化的大熔炉。所有的地域文化、宗教传统和高级文明,到了上海以后,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最后都失去了其本真性,演变为极具都市风格或东方神韵的“海派”。北京容纳得了异己,各种多元文化、区域文化可以在京城以原生态的方式独立相处,互不相关又彼此竞争。而上海文化的向心力太强,各种亚文化来到上海之后,都被代表着都市文化的上海文化所改造,所同化,多元逐渐趋同,呈现出同质性趋向。上海文化的缺点是没有独一无二的东西,一切都似曾相识,又有点陌生;但另一方面,没有特点本身,又是上海文化的最大特点。
⑸相对于中国的其他城市,上海的城市年龄比较年轻,她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诞生并迅猛发展。上海的成功在于抓住时机,敢于求变求新。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上海的“与时俱进”更是显露无遗,所有的观念、所有的建筑与所有的商品,都要同全世界最先进、最时髦的水准接轨。这种精神,成就了上海的摩登、时尚和辉煌,也使得上海城市文化流质易变,缺乏底蕴;灵活有余,定力不足。有见世面、识大体的聪明,而缺乏北方古城那种自信、稳重的气象。
⑹海派文化扎根于日常生活之中,海派是世俗的,也是务实的。上海人像英国人一样,不喜欢高谈阔论,不喜好抽象的理念教条,他们更相信日常生活升华出来的理性,信奉的是拿实实在在的“货色”出来。同时,上海人将平凡的职业视为志业,在繁琐的俗务中做出美感,做出情调,做出诗意。这一点上海人又像法国人,不满足于平庸的日常生活本身,总是在追求世俗背后的浪漫、实用背后的格调。上海人身上流淌着明清士大夫的精神血脉,日常生活不一定奢华,但一定是精致的;情感或许不真诚,但一定是浪漫的。
⑺上海时尚,但不前卫;上海叛逆,又不偏激。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性格和中道哲学,淘洗了那些偏激的传统,留下了中间的市民文化和小资文化,市民阶级是务实的,小资文化是浪漫的,而这两种城市文化在上海又没有绝对的界限。
⑻这就是上海城市文化的真实面相,她的优点就是她的缺点,她的现实便是她的过去。然而,已有的文化性格和精神气质,不是一个城市不可变易的宿命,未来的上海是什么样的都市,一切有待于上海自身的选择。这不仅是一个城市的选择,也是每一个新老上海人的选择。
小题1:“骆驼祥子”是           (作家名)小说中的主人公,第⑶段中“骆驼祥子们”指代
                                                                       (2分)
小题2:第⑷段再一次提到“北京”,其用意是                                          
                                                                       (3分)
小题3:第⑸段中“与时俱进”一词加上引号有哪两层意味?(2分)
                                                                              
                                                                              
小题4:对本文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开头否定了鲁迅先生对“海派文化”的定义
B.“海派文化”因同化了各种亚文化,没有任何特点
C.城市年龄轻、发展快对上海城市文化有正负两面影响
D.“海派文化”中务实与浪漫彼此嵌镶,没有绝对的界限
E.本文结尾表达了改变上海城市文化未来走向的愿望
小题5:联系全文,概述形成“上海城市文化多歧性格”的多重因素。(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