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加题)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又是空间的艺术。所谓空间主要是指环境,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活动的特定场所。请指出下列典型的环境描写出自于哪部(篇)小说并写出作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附加题)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又是空间的艺术。所谓空间主要是指环境,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活动的特定场所。请指出下列典型的环境描写出自于哪部(篇)小说并写出作者。(4分) ①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②已经到了傍晚,路旁的灯火还没有燃起来。街上的一切逐渐消失在灰暗的暮色里。路上尽是水和泥。空气寒冷。一个希望鼓舞着在僻静的街上走得吃力的行人一一那就是温暖、明亮的家。 ③小溪流下去,绕山咀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汀。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④索漠城有一条起伏不平的大街,直通高处的古堡,街尽头有一所房子,外表就有这种忧郁苍凉的成分。街上现在已经不大有人来往,夏热冬寒,有些地方还很阴暗,但有一个特点,鹅卵石铺的路面总是干爽、清洁,发出响亮的回声…… ① ② ③ ④ |
答案
解析
略 |
举一反三
(附加题)写出《红楼梦》中大观园里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李纨、贾探春、妙玉的住处名。(6分) |
(附加题)阅读短文,归纳要点,分析问题。(15分) 有学者指出,长篇小说量多质差,“繁”而不“荣”,好的和比较好的作品所占的比例,一直徘徊在百分之一二左右,大量的是可出可不出、可看可不看的半成品、“膨化”品,还有不少次品、赝品,总之是泥沙俱下,相当芜杂。从生产环节看,出版运作越来越市场化是症结之一。“市场化”是把双刃剑,它的长驱直入使文学出版的路子更为宽广了,但随着市场运作与媒体炒作的日益深入,在长篇作品的出版领域,“市场化”的规则渐渐地代替了“文学化”的原则,“市场”这只看不见又无所不在的手,既把一些名家的新作打造成赚钱盈利的利器,又使一些新手的习作成为追名逐利的敲门砖。利润的杠杆,已成为长篇出版运作中的潜规则。从创作方面看,作者的心态在这样的环境中被引向了“实用”、“实惠”和“实利”,一些作者,包括一些名家,在市场的种种诱惑之下,都不同程度地改变了自己,用种种方式去屈就市场乃至迎合市场,甚至表现得相当地急功近利。他们一方面适应着市场使自己的写作“提速”或“变味”,一方面又待价而沽,吊人胃口;有的一年能写两三部长篇,有的光有个书名就签了合同,有的一部作品非一百万元不卖。这样他们就心甘情愿地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从小说的创作者变成了“市场”的合谋者。从出版界看,现在各个出版社都把抓一原创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作为自己的出路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造成长篇小说创作低迷的一个原因。加之出版商也在抓“原创”,这就超出了作家应有的创作能力。众所周知,长篇小说的创作有一定的规律,也有一定的限度,不管这些一味去抓,就构成了一种“强加”、“强制”行为,甚至是“催化”、“膨化”行动。这样的抓“原创”,对于文学创作的良性发展来说,并不具有什么积极意义。 小题1:造成长篇小说量多质差的原因有哪些?(6分) 小题2:如何看待文学出版的市场化?(9分)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金融百货公司”过时了吗? 董玉华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分分合合,似乎也有一个魔咒在左右着它。最近花旗银行有意“瘦身”,将其困难重重的投行业务和消费者金融业务从全球商业银行运作中剥离出去,再次向人们提出了一个似乎永远都不会有答案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银行业务模式是最好的? 金融危机之前,花旗银行一直通过并购构筑一个多元化的业务经营体系。它通过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由一家以商业信贷为主的专业化金融机构,转变成为一家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业务为一体的全能型金融集团。但是,投资银行的运作模式与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有很大不同。在金融危机中,花旗投行业务的巨额亏损更是严重危及了其商业银行业务的经营和公众的切身利益。因此,花旗银行将其投行和消费者金融业务剥离出去,把证券经纪业务与摩根士丹利公司合并,这在当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是一个明智之举。 从历史上看,以德国银行为代表的全能银行模式,一直实行混业经营,而美国银行则经历了混业经营—分业经营—混业经营的历史变迁。 在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之前,美国银行业是实行混业经营的。由于人们普遍将经济大萧条和金融危机归咎于银行的混业经营模式,美国在1933年颁布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严格将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相分离。这种严格的分业经营的模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从80年代初开始,又出现混业经营的迹象,到90年代中后期,美国金融业进入了完全意义上的混业经营,特别是《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出台,标志着分业经营模式在法律上已结束。 那么,这次花旗银行的“瘦身”,是否意味着美国银行业又要从混业经营重新回到分业经营的时代?是否意味着像花旗银行这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金融百货公司”已经过时了呢? 应该说,目前还不能作出这样的判断。 一方面,应该看到,混业经营的内在动力和需求没有改变,混业经营仍然是未来银行业发展的趋势所在。可以说,金融危机并不会改变未来银行业的根本发展趋向,只会促使银行更加稳健审慎地经营。 另一方面,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美国次贷危机直接引发的;从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的传导,则是因投资银行过高的财务杠杆效应引发了金融衍生产品链条断裂造成的。金融危机确实暴露出投资银行的内在缺陷,也反映了金融市场存在“市场失灵”问题。但是,这次危机的成因,与上世纪大萧条时期商业银行直接贷款给投资银行有很大的不同,对银行业分业经营的监管要求还不是那么迫切。 尽管如此,这次金融危机也使我们认识到银行开展稳健经营的极端重要性,这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金融安全,关系到一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混业经营、综合化经营、多元化业务格局并没有变,但银行过分追求“金融百货公司”、“金融超级市场”的模式,客观上容易造成主业不突出、比较优势不明显的经营局面。一家银行应该构筑核心业务突出、适当发展多元化的稳健审慎的经营战略,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选自2009年1月22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金融百货公司”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金融百货公司属于银行建构中混业经营的模式,是银行业中一种多元化的业务经营体系,与这种经营模式相对的是分业经营。 | B.金融百货公司可以是一家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业务为一体的全能型金融集团,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 C.金融百货公司是未来银行业发展的趋势所在,由美国次贷危机直接引发的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目前银行业混业经营、综合化经营、多元化业务的格局。 | D.金融百货公司属于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它与投资银行的运作模式有很大不同,投行业务的巨额亏损会严重危及商业银行业务的经营。 |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花旗银行是一个多元化的业务经营体系,目前它已成为一家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业务为一体的全能型金融集团。 | B.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以后,美国银行业长期实行分业经营的模式,这与当时美国人对引起经济大萧条和金融危机的原因的认识有很大关系。 | C.目前的金融危机的成因与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的成因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对银行业分业经营的监管还不是十分迫切。 | D.银行开展稳健经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金融安全,关系到一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 |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花旗银行将其投行和消费者金融业务剥离出去,把证券经纪业务与摩根士丹利公司合并,这意味着美国银行业将要回到分业经营的时代。 | B.从历史上看,德国银行的发展比较稳定,一直实行混业经营,没有像美国银行那样经历了混业经营——分业经营——混业经营的历史变迁。 | C.《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和《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都以法律的形式严格限制着美国银行的经营模式,这不利于美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 D.金融危机的爆发,主要是因为投资银行财务杠杆效应过高,因此,有效地控制投资银行过高的财务杠杆效应,就不会爆发金融危机。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杜维明:中国文化的课堂有多大 陈祖芬 美国学生从小接受个人主义教育,强调人的独立。如今他们有兴趣聆听杜维明不那样思考问题,说人是一个个同心圆。中国传统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道路,就这样设定。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人不是孤立的,是一个个互为影响的同心圆。 杜维明运送的中国儒家文化,吸引了许多最有独立思想、最不受束缚的哈佛学生!偌大一个哈佛,杜维明讲的中国文化的课堂最大。 几百双蓝眼睛的追光跟着杜维明移动,身子是不动的。几百个人就是几百座雕像。直到听他说“可以提问了”,台下那几百人的群雕才好像经仙人指点,全都活了过来。 前边的金发女生举起手,她披的外衣滑落下来,瘦削的身材穿着一件黑色背心。她高高举起裸露的洁白手臂,好像要把手伸进东方文化的神秘云雾里。 杜维明的助教拿来麦克风走到举手学生前,我感觉那助教拿的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接力棒。课结束时,全场掌声哗哗,好像中国鞭炮,在西方世界震响。 一次,他在教堂演讲儒学和基督教的对话问题。台下的牧师问身边的人:杜维明有没有加入教会?杜先生要给我们布道,效果一定好极了。英文世界里,传道士意味着代表上帝布道,意味着使命感。很多西方学者也称赞杜维明是儒学的传道士。 杜维明在大讲堂里上课,常有些女学生占前排座位,超越儒家伦理地观察这位儒学权威的形貌衣着。她们会说出杜维明有怎样的几条领带,在什么场合系哪一条领带。她们很惋惜地觉得老师太不顾及自己了。老师的裤子上有一个小洞。当然,这个洞只有这些非儒家的女学生能看到。杜维明自己是不知道的。 我想,这个洞就是著名一洞了。 一次杜维明先生主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资金一时没到。杜维明和他的助手只好拿出信用卡先支付会议费用。助手用自己的卡取出3万美元。再用杜维明给她的卡取,卡上没钱了。 在杜维明的生活中,一定有不少的“洞”。他五年没在家过圣诞节了。因为圣诞长假,是他最可以飞行演讲的时间。唯去年圣诞他在哈佛病了。要不,圣诞他又要一路演讲过去——台湾、香港、新加坡、北京。 在哈佛,在英语世界,杜维明首创用汉语作为讨论语言——哈佛儒学研讨会。我想,这决不仅仅是为了中国,而是为了人类——在21世纪的世界,中国文化对人类可能有的贡献。 杜维明的儒学研究,总和社会变迁、世界进步有关。中国文化和现代性碰撞激发的活力,使他注意传统资源和现代化的相关性,使他的儒学研究总具有开辟创新的能力,而他对中国文化精神血脉的坚守与弘扬,又使他多了几分传统士大夫的精神。 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来,这种士大夫精神失传,学子回到书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杜维明要来大陆从事儒学活动了。那时大陆刚刚开放,一些大学对他要讲儒学还不大敢应承。 他说:有些事情你不做没有人做。如今儒学和西方各种学术思潮的对话越来越活跃了。如果有好事者把杜维明乘坐飞机的航线一道道记录下来,大体可看出儒学在今日世界上传布发展的轨迹。 杜维明的学问是动态的学问,是知行合一的学问。他的儒学能面对当代世界,与各种思潮建立沟通,接受现代性新模式的挑战,激活了许多黑眼睛蓝眼睛黄头发白头发。 一天晚上七点钟,来到杜维明家里探讨儒学问题。和一屋子饱学之士在一起,我第一次觉得,中文比英文难懂。 他们在讨论什么呢?学术和学术生命的活性——中华民族的再生——两岸三地的互动——东西方价值取向重叠的可能性越来越大——错过十年,我们就变成西方文明的消费国——儒家伦理和在世界范围的普世价值——中国经济的强大和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可能发出的声音——儒学重在身体力行的——知识群体的独立和尊严——中学西学的微妙混合——儒家的带有宗教性的情怀——公众知识分子的角色——美国国会请杜维明讲《论语》——世界给你发言的机会,你发什么言? 我想起哈佛校徽上的拉丁文:真理。w.w.^w.k.&s.5*u.c.#om 这场壁炉前的讨论一直到午夜。我想起杜维明的话:“哈佛已经成为在英语世界中经常用普通话谈论‘国学’(中国学问)的道场。”壁炉里的火,杜维明加了又加。思想的火,生生不息。一个夜晚对一个世纪来讲,自然短暂;在杜维明家壁炉前发出的声音,有如世纪般地深沉。 1928年以来,杜维明是哈佛东亚系第一个华人系主任。不久前,北京大学成立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2010年1月4日《文汇报》报道,美国留学中国的人数10年増长6倍,2008年世界各国到中国留学的人数达20万…… 小题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本文语言平实生动,文字富有表现力,通过记叙杜维明在世界各地传播中国儒家文化的典型事迹,真实具体的再现了传主的光辉形象,塑造了杜维明中国文化传播者的形象,读来令人振奋。 | B.“偌大一个哈佛,杜维明讲的中国文化的课堂最大”,这说明杜维明运送的中国儒家文化,吸引了许多最有独立思想、最不受束缚的哈佛学生! | C.中国儒学文化,杜维明传播初期在大陆遭到冷遇;而在倡导独立自由的西方世界,却很快得到传播,产生广泛影响。很重要的原因是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也不同。 | D.杜维明在大讲堂里上课,常有些女学生占前排座位,超越儒家伦理地观察这位儒学权威的形貌衣着。这一方面表明了杜维明具有极强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也写出这些学生学习不够专注。 | E.本文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具体形象的表现了杜维明的卓越精神。 小题2:杜维明生活中的“洞”具体指什么?可以看出他怎样的精神?(6分) 小题3:请赏析理解下面的句子。(6分) ①几百个人就是几百座雕像。直到听他说“可以提问了”,台下那几百人的群雕才好像经仙人指点,全都活了过来。 ②一个夜晚对一个世纪来讲,自然短暂;在杜维明家壁炉前发出的声音,有如世纪般地深沉。 小题4:有人说杜维明是儒学的传道士,有人说他是传统的士大夫,有人说他是现代公众知识分子。你怎么看?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4分) 父亲与粮仓 田机耕 父亲与粮仓,是我打小时候起记忆尤为深刻的一件事。 粮食于父亲,就像命根子。 当时家里的粮食囤在楼上,是一个长方型的大木柜子。粮仓落盖处锁了一把瘦长型的旧式锁。惟一能打开这把锁的人就是父亲。只有当父亲从他的裤腰带上取下那把同样是瘦长型的钥匙时,锁才能打开,仓储里的稻谷才会被舀出来挑下楼,成为全家人的食粮。 因此,每到家里米缸没米了,母亲就会对我喊:“满伢,快去把你爹唤回来,叫他开仓。” 于是我便咚咚咚一溜小跑出去,满街满巷地寻找父亲。父亲回到家,往往并不立即去上楼,而是先问娘一句:“真没米了?”说着就去掀米缸盖看。看过,有时他会一声不吭径直上楼,有时则边走边唠叨:“吃得太快了,要省着点。” 我们村一带,有逢年过节用米做各种小吃的习俗,像米糕、米粉、米豆腐。这无疑是诱惑我们小孩儿的食物。但有无福分享用,那还得看父亲的脸色。若父亲的脸上写着“晴”,我们便会陡然一喜,不用说,父亲会端起撮箕上楼去取谷;若父亲的脸上布着“阴”,我们心会重重一沉:这回肯定没戏了!果然没错,这个节我们只能“吃”到父亲的一句话:“粮食紧,就省了吧。” 正因为父亲粮食抓得紧,管理有方,在我的记忆中,家里没断过一天炊。哪怕年成再差的歉收年。那些年,搞大集体,田瘦得皮包骨也没人心疼,就像人家的孩子再瘦不关自己的事一样。因此一年只有半年粮是常有的事。每每遇上这种情况,父亲在秋后就会对家里的用粮作出调整。我记得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大忙时一天两干一稀,稍忙时一天一干两稀,冬闲时一天两稀,外加一小锅红薯芋头。这样安排,虽然我们的肚子常会在半夜里鸣冤叫屈,但看到别人家过罢年就断了炊,我们家则还能“细水长流”,我们便深感父亲的这一决策是何等英明伟大。 父亲是个性格比较内向的人,一年中难得有几回笑。但队里分粮这天,父亲的笑容早就会挂上脸。这天他会比平日里更起得早,笑盈盈地,提一把扫帚上楼扫谷仓,准备进粮。分粮一般要进行一整天,一整天中父亲的笑容似乎从没离开过脸庞。如若年成好,分得的粮食颇丰,父亲还会哼起他极喜爱的“花鼓”,晚饭还会兴致悠悠地饮上两杯小酒。 在我的记忆中,家里很长一个时期只有一个粮仓。直到我上初二那年,家里才又添了两口小仓储。那年的初夏,父亲像有些迫不及待地请来木匠师傅,打好两只仓储,并高高兴兴安放上了楼。后来我才知道,这一年上面放宽政策,队里栽种了不少杂粮作物。结果这年秋后,家里除分得稻谷外,还囤积了两小仓储的杂粮。 但不幸的是,好景不长,只过了一年,这条好政策便被收回去了。从此那两只小仓储就一直闲搁在楼上。只是每年,父亲往大仓储里进谷的时候,都不免要过去望上两只小仓储一阵,脸色阴沉沉的。 终于有了让父亲舒展眉目的时候。那是我到县城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春天,村里的田地责任到了户。望着大块大块的田地从此归自己掌管,父亲高兴得一时有些手足无措。为了精确落实栽种计划,父亲没日没夜地去田地转悠,还邀来几个亲戚共同合计。这年父亲除栽种主粮稻谷外,还栽种了多个杂粮品种。如同失落在外的孩子抱回了家,父亲每日里精心伺候着庄稼。随着庄稼不断长高、长大、长旺,父亲也变得愈来愈兴奋,整日里“花鼓”不离口。有天我回到家,正赶上父亲荷锄从外边回来,乐不可支的样儿,母亲就打趣说:“瞧你爹,这样下去怕要乐癫喽。”这一逗,父亲更是喜上加喜,说道:“到了秋天收回大担大担的粮食,别说我,就连你们也会一块乐癫呢。”确如父亲所言,这年秋收打下的粮食不仅装满了家里所有仓储和器皿,还从姐姐家搬过来一个大谷仓。翌年秋收又到来的时候,家里还有满满一仓谷原封未动。这是我们家盘古开天地首次有了余粮。 往后几年,粮食愈积愈多。父亲先是又打了两口仓储,后又添养了些牲畜,粮食仍是没法打发完。终于,父亲下定决心卖粮了。当一担一担的粮食换成一叠叠钞票攥在手里的时候,我看见父亲激动不已,眼里还闪耀着晶莹的泪花。 父亲与粮仓,这个令父亲,也是令父亲他们这一辈人感觉沉重无比的话题,终于从生活中落下了。就像家里的那把旧式瘦长锁,永远地从谷仓上落下了一样。 (选自《散文百家》2004年第9期) 小题1:简要概括父亲难得有的几回“笑”。(4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父亲的性格特点。(6分) 小题3:“粮仓由一变三,由三变多,终于盛不下了,以至出现了余粮”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