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我为什么而活着英  罗素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我为什么而活着英  罗素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激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我为什么而活着
英  罗素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它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我希望了解人的心灵。我希望知道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这方面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可厌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小题1:文中罗素说:“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这里的“天堂”与“尘世”分别指什么?
小题2: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技巧及内涵。
①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②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小题3:下面是本文另一版本译文的最后一段,你认为那一种更好?请简要陈述理由。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发现人是值得活的。如果有谁再给我一次生活的机会,我将欣然接受这难得的赐予。(孟宪忠译)
答案

小题1:天堂: 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或 作者理想中的世界           1分                                                
尘世: 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            1分  
小题2:(6分)① 运用了形象的比喻(1分),表明了这三种激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追寻、奋斗的原动力(1分),在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1分)。                                                                              
② 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孤寂的恐怖和可怕(1分),反衬了真挚爱情的可贵(写出反衬即得1分),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切追求(1分)。
小题3:(4分)答: 本文的译文,比较简洁,口语色彩较浓,这使得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感情表现得更加干脆利落、发自肺腑。 (语言特点2分,内容表达2分)                                                           
或:另版译文,书面色彩较浓,句子较长,语气较为舒缓,这使得作者的思想感情仿佛是深思熟虑所得,表现得更为沉稳厚重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18分)
想象鸟鸣的幸福
曾柱
①我一直认为,鸟声是一切声音里最美妙的一种,这缘于她们质朴的乡土味。鸟们是乡村的大使,是乡村用雨水和谷粒喂养出来的。它们总会在某个淅淅沥沥的早晨抑或夜晚,站在我的面前,说很多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一粒粒细小的鸟鸣,像赤脚农夫在软软的耕地上撒种时脱手而出的种籽,唤醒牛马,唤醒村庄,唤醒道路,唤醒树林,唤醒房屋。我知道好多人不知道应该把自己归到城市一族还是乡村一族,既渴望乡村的自然,也期盼城市的奢华,就是这样矛盾的统一体。在接近最乡村的人物或者物什时,我们会习惯地用城市的口吻说:那些乡村老大。
②春天来了,仿佛空气在燃烧。记得这是一部电影里的对白,这句话让我感动。我想到的不是春天,而是与乡村春天有关联的事物:鸟鸣。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路口抵达另一个路口,从一家的房顶抵达另一家的房顶,从一方树丛到另一方树丛,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鸟的叫声也是这样,只要你认真倾听,你就会情不自禁地飞起来。鸟声透着细瓷的质感清清纯纯地传过来。我只闻鸟声,不见鸟影,我想象那么好听的声音是由树上的叶子发出的。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诗:鸟声是树的花朵。多好,这样,满树叶子便变成了满树的鸟。这样想就有了一种隐隐的牵挂,隔着暮霭,似乎感觉那鸟鸣在夜风中微微摇动。
③依然回到乡村的视角上来。鸟声,这是个有着古典诗歌般美感的名称,充分体现出了汉语表达的简洁性和准确性,略带暖意的鸟声很快就雾一样地在乡村里弥漫开来,词语里暗含了一个多么生动的过程。对于村庄,我向来怀有这样一种诗意的构图:树荫丛中,国画简墨般的村庄在熹微的白光中显现出模糊的轮廓,四周雾霭萦绕,看不出一切具体的具象。一个农家小院木门轻掩,屋檐下半圆碗状的鸟窝里燕子在呢喃,院子里的树枝叶间,成群的麻雀跳跃啁啾,细碎的鸣叫声催醒了昨晚贪玩迟睡的顽皮儿郎……
④之所以是燕子和麻雀在村庄的清晨歌吟,是因为它们是中国古典乡间最常见的两种凡鸟。勤劳的燕子一身黛黑的羽翼,凛然、高贵,令不少孩子敬而远之。而体形更纤小、毛色更灰土、鸣声也更短促琐碎的麻雀,则极像一位调皮、可爱的灰姑娘,成了跟鸡、狗一样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动物。一位作家这样说,麻雀是鸟类中的“贫民”。我深以为然。平常日子,麻雀在瓦楞、林间,或搭在墙洞里的草窝里,叽叽喳喳地像马路歌手一样地歌唱,单一的音调不停歇地平衡着乡村生活的动与静,它们是最能够与人一起和谐相处及至同存共荣的一种飞翔动物。这些对音乐充满好感的小生灵总能在起飞的瞬间听到树枝“嗡”地一声弹响。假若它们能有机会落在盛中国的那把小提琴的弦上,小爪子也那么划拉一下,我相信其中的美妙一定是不可言说的。
⑤这些可爱的小鸟,在上个世纪50年代,曾被人为地列为“四个坏蛋”之一,几乎被人们赶尽杀绝。这让我想起《瓦尔登湖》中的一段话:“要是没有兔子和鹧鸪,一个田野还成什么田野呢?它们是最简单的土生土长的动物,与大自然同色彩,同性质,和树叶,和土地最亲密的联盟。”
⑥ 兔子也好,鹧鸪也罢,它们是自然的亲近者。仔细想想,在城市蛰居的人们又何尝有一只土拨鼠快乐呢?《幽梦影》言道:“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萧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生此耳。”此种情境,今天的我们已只可在诗中画中略见一二,又哪里还有心静听?因此,对于我来说,对于蛰居在钢筋水泥里的人来说,想象一下鸟鸣也是幸福的。
小题1:第①段中鸟鸣声“唤醒”牛马、村庄、道路、树林、房屋,无理而妙,请说说用“唤醒”一词的妙处。(4分)
答:                                                                           
                                                                              
小题2:说说第④段中“单一的音调不停歇地平衡着乡村生活的动与静”一句所表达的意蕴。(4分)
答:                                                                           
                                                                            
小题3:简要分析第⑤段在全文的作用。(4分)
答:                                                                        
                                                                            
小题4:文章最后一句说“对于我来说,对于蛰居在钢筋水泥里的人来说,想象一下鸟鸣也是幸福的”,作者为什么说“想象一下鸟鸣也是幸福的”,又有何深意?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12分)
国家、母亲及男权主义
不少90后女生在网上倡议,集体拒绝过三八妇女节而改为过三七女生节。尽管对这些小女生的倡议我并不完全赞同,但我也并不持反对意见。孩子们有点想法很难得,而这种想法并不危害社会、伤害他人,所以我就觉得这未必就是一件什么坏事。但从道理上讲,我总以为她们还是有点短视。按现在的国际、国内界定,你现在是女生,但终有一天你会成为妇女的。联合国当初设立妇女节,旨在维护妇女合法权利,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你总不能今年十八,明年后年还是十八吧?
从感性认识上讲,我会认为这些女生的想法是合理的,符合她们这一代人的特点:自我意识很强。妇女有妇女的节日,但这节日并不属于如花似玉,正是豆蔻年华的小女生,所以要过完全属于自己的女生节。
在我看来,妇女节多多少少都有点政治的味道在里面。国际上的传统认知是维护妇女的合法权利和地位,而在我国,则更强调“劳动妇女节”。这个界定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劳动人民要和那些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官太太们区别开来。你地主富农和小资本家的女人,是不能过这个节日的。
正是因为这种政治的参与和导向,从而让妇女的界定将女性与母亲的角色进行了强行的剥离,所以以民间流传为纽带的母亲节,往往并不为人们所重视。窃以为不论是维护妇女的合法权利也罢,还是提高妇女地位也罢,只要一个问题搞清楚了,那就是承认妇女的母性。这个问题搞明白了,搞清楚了自己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就必然会出于本性而维护妇女的权益,尊重女性的社会地位。
西方社会和我们不同,西方社会更强调个体,过分强调独立性,所以你生出我来,我就是我了,而你还是你,你不是我,我也不是你,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自己。而历史上,我们国家最讲究认祖归宗。但作为一个男权社会,我以为认祖归宗其实很虚伪。所谓的认祖归宗并没有解决自己或者压根就没有正视自己是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所以所谓的认祖归宗,不过是强调和维护男权社会里,君臣父子的伦理,强调的是地位和权力问题,而不是根源问题。
我总认为我们这个民族很有一股子倔劲,所以到了现在,年年过三八,天天喊着妇女解放,但仍然不敢去正视根的问题。周洋在冬奥会上得了金牌发表获奖感言,这位朴实的姑娘就表示首先要感谢自己的父母。就在众多网友为周洋的朴实和直率而兴奋的时候,来自两会官方的却着实让大家大吃一惊。体育总局副局长于再清就忿忿不平地表示:这孩子德育不好,言外之意就是她没有被教育好。你得奖了,首先要感谢国家啊,怎么能先感谢自己的父母呢?心里一点没有国家。
我的道理很简单:没有他爸他妈,国家培养谁去?我就不信国家能有本事把丁俊晖培养成鲁迅,能把齐白石培养成姚明?这么说不是说我不爱国,我也不是说国家为培养周洋没有尽力没有花钱。爱国和爱母亲,没有一个谁先谁后的问题,而且我就不信一个不爱她母亲的人会真的爱国?所以呢,感谢谁都没问题,谁先谁后更没问题,只要她有一颗感恩的心我觉得就好。你如果真的要排个顺序来,那么对不起,我还是周洋,我当然要先感谢我母亲。说白了,国家没有周洋可以,没有这周洋,还会有别的更多的更优秀的周洋。但是呢,倘若没有我母亲,连我都没有,哪还有我吃饱穿暖了在这里唧唧歪歪的机会?
(摘自2010-03-10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在我看来,妇女节多多少少都有点政治的味道在里面”的原因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联合国当初设立妇女节,旨在维护妇女合法权利,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
B.妇女节并不属于如花似玉、正是豆蔻年华的小女生,具有一定的范围限制。
C.在我国更强调“劳动妇女节”,这个界定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符。
D.妇女节让妇女的界定将女性与母亲的角色进行了强行的剥离。
小题2: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不少90后女生在网上倡议集体拒绝过三八妇女节,这种想法并不危害社会、伤害他人,所以是合理的。
B.地主富农和小资本家的女人,是不能过妇女节的,因为她们和劳动妇女的阶级地位不同。
C.在我国,所谓的认祖归宗,不过是强调和维护男权社会里地位和权力问题,而不是认祖归宗的根源问题。
D.周洋在冬奥会上得了金牌发表获奖感言时表示首先要感谢自己的父母,这在社会各界看来是不够妥当的。
小题3:“我总认为我们这个民族很有一股子倔劲”中的“倔劲”如何理解?请据文意加以说明。(不超过20字)(3分)
小题4:作者对妇女节的看法如何?请简要概括。(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20分)
向一棵树鞠躬
王崇亚
(1)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2)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日日里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
(3)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 我不由自主地站在那里,仰视着这棵不同寻常的树。
 (4)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5)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
(6)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生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7)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
(8)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 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9)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颗榆树而感动。
(10)又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
(11)一个老人背负着一棵树蹒跚而行。正是砖垛上的那棵树。
(12)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垛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艰难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
(13)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度过的。
(14)老人边走边自言自语道:“当初砖每块五分,现在涨到三毛七。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若不是用砖,要活成精呢!”
(15)我看见肩负在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竟然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几十条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16)老人背负着那棵老榆走了。一个自言自语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
(17)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选自《散文》,2009年第1期)
小题1:文中描写的这棵榆树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4分)
小题2:文章第(7)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5分)
小题3:文章结尾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联系全文,结合文中两个划线的句子,分别谈谈自己的感悟。(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4分)
西地平线上(节选)  
①这几年,我每年都要去一趟新疆。中亚细亚地面上独特的地貌,奇丽的风光,每每令我惊骇,叫我明白了“世间有大美”这句话,决不是一时偶然而发的诳语。而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我见过许多次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
②我们的车在甘肃的定西高原  a  。天已经有些  b  了,头顶上甚至隐隐约约地有几颗星星。汽车转过一个垭口。这时,眼界突然开阔起来,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  c  地停驻在那里。
③它没有了光焰,颜色像我们写春联时用的那种红纸。柔和、美丽、安谧,甚至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它大极了。我说它像勒勒车的轮子,只是一个顺手攫来的想法,它当然较这轮子要大得多。它停驻在那里,模糊的群山轮廓线托扶着它。 
④面对这落日,我们全都在那一刻惊呆了。我们的车停下来,倚托着一棵树,架起相机,直拍到这落日消失。
⑤落日在沉入西地平线以下那一刻,是跳跃着、颤抖着降落的,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一半。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但是,在停留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跃,当我们揉揉眼睛,再往西看时,它已经消失了。一切都为雾霭所取代,我们刚才见到的那一场奇异的风景,恍若一场梦境。
小题1:第二段中空缺的几个词依次填入的是(3分)
A.a盘旋b 黯淡 c静谧B.a盘旋 b暗淡 c静静
C.a飞旋 b暗淡 c静谧D.a飞旋 b黯淡 c静静
小题2:下列关于节选部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3分)
A.作者描绘落日景象时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有夸张,有拟人,有对偶,非常精彩生动。
B.“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作者用这个比喻活画出落日的外形,使之形象可感。
C.“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作者采用拟人修辞,赋予落日以人的情感,将其人格化。
D.作者写这次落日以群山为背景,写出了落日最后时刻的细节,一种令人震撼的跳动和颤抖。
小题3:阅读第①段,你觉得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4分)                                                                    
              ▲                      
小题4:第②段和第③段对高原落日的景象的描写有何特色?试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4分)
              ▲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20分)
江南蓑衣
  ①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
  ②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那连绵的苍翠山峦,那层层叠叠的梯田,那高低错落犹如穿着蓑衣的房舍,总给人以平和而安详。满谷烟云,缭绕着江南的烟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春光迷漫,而乡村道上穿着蓑衣的赶着牛群的牧童,总把一管缠绵的委婉的笛声传入我的耳鼓。而穿着衰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则把一篇耕作文章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③我很少听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乡野之歌似乎除了采茶桃花和篱笆修竹外,就没有别的了。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在我的记忆中与我隔岸相望。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的。不光是春天,还有下雪的隆冬,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绘着悠远的江南山水。在风景中出没的穿蓑衣的人,不仅仅是牧童,而且还有渔人,他们都是志趣清雅的高人。一蓑风雨,一叶孤舟,一片兰桨,一弯明月,顺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潇洒逍遥啊。我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称之为隐士和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张开诗歌或者哲学的虚玄的羽翼翩翔在空明中,如神灵一般幽黑而深邃。这是自由狂放的,是寒山中的极致,远峰、孤舟、烟雨和萧寺,只是绝妙的陪衬。江南的蓑衣飘扬在诗意中。一袭蓑衣穿行在时空,犹如达摩的一苇渡江,把无限的禅机融入空荡和苍茫之中。
  ④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种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相处。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蓄满微凉的忧郁。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泥水,从田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则开始了默默的对话。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与主人一样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无法摆脱生活的清寒。它们的主人一直向往着远方,但总无法走出这片山坳,他与他的老牛一起在这片小小的田地间一圈一圈地跋涉着,总超越不了这历史因袭的圆周率。雨中的蓑衣凝望着主人口鼻间升腾的气息,如雾般的慨叹着,幽幽地怀想着,难道主人真的没有幸福的愿望,没有丝毫改变命运的企图?
  ⑤尽管如此,蓑衣一定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蓑衣和主人同样的劳累和憔悴。岁月的风刀霜剑早已撕裂了它的前襟。它们毕竟诞生或者寂灭在理想的记忆中,当它们在尘封的空间被人翻捡,被人展示的时候,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
  ⑥在更加苍黄的时日,主人来不及与它打招呼,溶进城市街衢的喧嚣,去寻觅所谓的幸福。然而,当他在难得的寂静时分一个人端坐,蓑衣的影子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在脑海的某个角落里难以拂去,他知道,从与蓑衣告别的那天起,曾经宁静的自由的潇洒的心或许迷失,曾经的清雅的志趣或许不再,曾经的平和的生活或许消逝。在某个下着微雪的夜晚,在某个寂寥的街道上,在街灯漠漠的照映下,他忽然发现了久违的江南蓑衣的影子。在某个茶室和酒吧间,他看见蓑衣还有他的竹笠高挂在髹漆得艳红或者金黄的柱子和墙壁上,落满红尘。那里不适合它们!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它们的心里会是如何想啊!那些酒客茶客是不知道的。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想,城市里会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头的焦渴。它们想,下雨了,主人会重新穿戴起它们,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
  ⑦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小题1:文章第③自然段引用了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中的句子,作者这样引用有什么好处?(5分)
                 ▲                      
小题2:“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这句话有何含义?(5分)
                 ▲                      
小题3:“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在寻找什么?远望什么?
“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他为什么等待“内心的救赎”?(6分)
               ▲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江南蓑衣》情切意浓,流动着清丽恬淡的神韵,贯注着一种飘忽邈远的清气,但不乏有沉滞苦涩之味,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令人回味无穷。
B.从全文来看,江南的蓑衣也被作者附加了另外的含义,它并不意味着清寒贫穷的生活,也不关联着艰辛而愉悦的劳作,只映射着逝去的宁静平和的内心。
C.作者说“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这一发问暗示了“主人”对相依为命的蓑衣的背叛与绝情,进而引出下文对存在价值的进一步思索。
D.作者借蓑衣和竹笠的“翘首远望”,形象化告诉我们,人要在平静中反省自己,开始学会渴望活得真实自然,寻找家园,安妥我们的灵魂。
E.作者笔下的“蓑衣”成了一个具有深厚意蕴的哲学符号,启迪人们去思考。但文学毕竟不能抽象的说解,作者在段末用的是一幅水墨画式的想象:微风细雨中蓑衣、竹笠伴随主人“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这是渴望,也是呼唤。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