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1分)①在我的感觉里,奶奶是一部极富传奇的大书。这部传奇不仅在于她的非凡经历,而且在于她的生命历程对我成长的影响。②奶奶是在雪花飘

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1分)①在我的感觉里,奶奶是一部极富传奇的大书。这部传奇不仅在于她的非凡经历,而且在于她的生命历程对我成长的影响。②奶奶是在雪花飘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1分)
①在我的感觉里,奶奶是一部极富传奇的大书。这部传奇不仅在于她的非凡经历,而且在于她的生命历程对我成长的影响。
②奶奶是在雪花飘飘的季节来到这个世上,又在雪花飘飘的静谧里安详地长睡而去。奶奶临去前的那个冬天,下了一场几十年不遇的大雪。下雪的那个早上,我又一次让自己肯定了奶奶那超凡脱俗的美丽。我曾不止一次想象着美丽的奶奶冲出闺阁的小楼,穿着白色裙裾,不顾曾祖父、曾祖母的反对,翩翩迈进女子师范学校时的风姿;我曾不止一次想象,奶奶与英俊潇洒的军官爷爷相遇相亲相爱,并结为连理的浪漫情怀;我甚至不止一次想象,奶奶与爷爷一定在雪地里相识,在雪地里见证他们的爱情。我难以想象的是,在爷爷早逝不久,奶奶坚强地满怀悲怆地生下遗腹子——我父亲时的景况。
③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周围的老人几乎都是不识字的,唯有奶奶是个例外。奶奶不仅识字而且还挺有学问。上小学时,有一阵我怎么也分不清“鲜”和“艳”字,为这事奶奶揪着我的小耳朵说过几次,可我仍然转眼就忘了。
④那一回,当我又写错了以后,奶奶真的生气了,罚我将每个字写500遍。我哭哭啼啼地半夜才写完。一直没作声的奶奶,这时将我拉到怀里,一边给我洗脸,一边对我说:“饿了吗,想吃什么?”我说:“不想吃!”奶奶说:“那就喝点汤。”奶奶说着就端一碗汤,我尝了一口,味道真是好极了。我问奶奶这是什么汤,奶奶让我猜。我猜了半天没猜着。奶奶这才告诉我,说这是用鱼肉和羊肉混合后做的汤。
⑤奶奶说,鲜吗?我说,真鲜。奶奶说,你再想想它为什么鲜,因为它是用鱼和羊做的!奶奶这解释真是妙极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写错“鲜”“艳”二字。
⑥一个人的一生倘若能真正做到淡泊名利、清心处世,实在是不容易。然而,奶奶却用其一生的品行实现了这一点。
⑦奶奶的嫁妆里被她视为最珍贵的是十几幅清代字画和一些古瓷器。爷爷死后,因房子被没收,这些心爱之物也在辗转迁徙之中一点一点地流失了,最后保存下来的只有四五幅字画和两个青瓷花瓶。在后来的岁月里,那些文物贩子当着奶奶的面说某某的画值多少万元时,她似乎一切都不曾有地沉默着。
⑧奶奶也并非对一切都不在乎,凡是她真正视为生命的东西如果被损坏了,则后果不堪设想。8岁那年,我乘奶奶不在家时,翻开了她那只平常不让我们靠近的红色小皮箱。皮箱里有她出嫁时的首饰,有几幅年轻时与爷爷合拍的照片。翻了一阵,我被一只白色雕花烟斗吸引住了。我想奶奶又不吸烟,留着这东西做什么呢!我将它装进口袋一溜烟地跑出去,在同伴中炫耀一阵后,又和同伴一起打开了水仗。当我回家后准备将烟斗放还到皮箱里时,才发现那烟斗不见了,我不敢声张,偷偷地问小伙伴们是否拾到,当我一无所获以后,又想这没用的东西丢了,奶奶是不会知道的。
⑨谁知奶奶第二天下午就发现了。她那惊慌失措的样子就连父亲也是第一次见到。
⑩那天我放学一进门,见奶奶端坐在竹椅上,脸上的那种惨白让人不敢看第二眼。一旁的父亲冲着我大声呵斥:“是不是你拿走了皮箱里的烟斗?”我犹豫了一会儿,眼见躲不过便只好说了实话。当奶奶知道事实以后,立即绝望地大声唤了一声爷爷的名字,然后就昏死过去。
⑾奶奶醒后说的第一句话是:烟斗不是掉的,是他拿走的,他想我,要我过去陪他!
⑿这时我才明白那烟斗是爷爷最后一次上战场时留给奶奶的。为了找烟斗,爸爸和妈妈动员了所有邻居的孩子,光是送给他们的水果糖就有十来斤,然而,烟斗再也没有回到奶奶身边。奶奶用那游丝般哀怨的声音说:人啦,我以为可让留有你气息的东西伴我入土,看来这最后的希望也没有了。
⒀为了安慰奶奶,父亲专门到省里找了一家文物商店,请人做了只与先前那只相差无几的烟斗,然后对奶奶说烟斗找到了。奶奶看着烟斗,努力地对父亲笑了笑。
⒁奶奶86岁那年终于彻底衰老了,病危之际,爷爷的远房亲戚蜂拥而至,要求分享爷爷留下的遗物遗产。而这时,爷爷遗下的物什中有一幢房子。
⒂奶奶将房子分给了他们,父亲连一片土也没有得到。奶奶对父亲说:“孩子,妈把房子都给了他们,把烦恼也给了他们,妈给你的唯有这一片宁静、这一份温馨。没有人因为钱财来搅扰你,你可以平心静气地过日子,妈一生就求这个,所以妈把这当做最珍贵的留给你!”奶奶的话让妈妈和我们心中的不快一下子化为云烟。
⒃奶奶最后拿出那只假烟斗,反复看了一阵后说,“我很爱这个烟斗,就让它伴我入土吧,我这一生有缘和你们组成一家,并得到大家的爱,我都心领了!”
⒄这话让父亲立时哭起来,随后我们也明白了,奶奶她早就知道了烟斗的秘密。
小题1:(2分)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小题2:(2分)从全文看,第②段加点的“超凡脱俗”具体指(1)      (2)       
小题3:(3分)第②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说其表达作用。
小题4:(6分)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奶奶出生在雪花飘飘的季节,又在雪花飘飘的季节静谧地离去,既是巧合,也暗含人洁如雪的暗示,寄托了作者对奶奶的赞美与挚爱。
B.文章以倒叙的方式,按时间先后选择了奶奶生前的几个典型片断,展示了一个聪慧、淡泊、多情的女子形象。
C.奶奶对我成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她教我识字,使我再也没有写错过“鲜”“艳”二字。
D.奶奶坚强地满怀悲怆地生下了父亲,奠定了她一生痛苦的基调,也展现了她性格中的沉稳与坚毅。
E、奶奶对字画、爷爷的遗产的淡泊与对烟斗的珍视形成对比,着力凸现了她重情轻财的性格特点。
F、“父亲立时哭了起来”,既因为欺骗了奶奶,还因为奶奶病重不久人世。
小题5:(4分)第(13)段,奶奶“努力”对父亲笑,表达了她当时                   的心理;而最后她说她爱这个烟斗其实是表达了她                 的心理。
小题6:(4分)面对钱财与权位,有人痴迷,有人淡然。从关汉卿、白莽、华盛顿中任选一位,列举其面对名利时的典型表现,谈谈对你的启发。
答案

小题1:总领全文,强调了奶奶对我的影响,表达对奶奶的热爱之情。
小题2:作为女子走进学校(周围人不识字,奶奶例外);一般人很难做到淡泊名利、清心处世,奶奶却做到了。
小题3:排比,运用一连串画面再现了奶奶的风采(超凡脱俗的美丽),抒发了对奶奶的钦佩与爱。
小题4:AE
小题5:既因烟斗无法找回而失望又极力想安慰爸爸的复杂心理;
领受了孩子们的善意与爱,也爱这个家的心理。
小题6:关汉卿:面对叶和甫、忽辛的利诱,断然拒绝,凛然赴死;
白莽:面对走向哥哥的一方可以获得的名号、纸帽,坚守真理,割舍亲情;
华盛顿:站在名利的顶峰,为了理想的民主社会,毅然告别权力。
启发:面对名利的取舍其实体现的是一个人的价值取向,这些人放弃名利的同时也成就了他们人格的高度,精神的富有。(有明确的看法即可)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和”之内涵与定位    李中华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郑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史伯认为,这样的道理随处可见::如“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一种声音构不成动听的音乐,一种颜色构不成美丽的图画,一种味道构不成美味佳肴,一种事物则无从比较。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内容。据《左昭•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明确指出“和与同异”。他认为,“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如果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儒家所谓的“中庸”。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新华文摘》2009年第1期)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史伯提出“和”与“同”两个概念,标志着“和”的理念趋于成熟。
B.史伯认为周必然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
C.“和同之辨”体现了中国哲学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D.晏婴说“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意思是“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
E.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反应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小题2:下列行为,符合“和谐理念”的一项是(   )(3分)
A.与同学称兄道弟,经常投其所好,尽量不给他提意见,彼此相安无事,一团和气。
B.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90年代苏联解体,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
C.伊朗落选的总统候选人穆萨维及其支持者,号召民众继续不顾政府禁令,参加原订于6月17日13时30分在德黑兰举行的“没有口号的沉默”新游行。
D.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聘请左派和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当教授,也请来身穿马褂、拖着一条长辫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来教英国文学。
小题3:“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内涵有什么不同?(4分)            
小题4:“和”的理念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失去四肢的游泳者   毕淑敏
一位外国女孩,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举行残疾人运动会,报名的时候,来了一个失却了双腿的人,说他要参加游泳比赛。登记小姐很小心地问他在水里将怎样游,失去双腿的人说他会用双手游泳。
之后来了一个失却了双臂的人,也要报名参加游泳比赛,小姐问他将如何游,失却双臂的人说他会用双腿游泳。
小姐刚给他们登记完了,又来了一个既没有双腿也没有双臂,整个失却了四肢的人,也要报名参加游泳比赛。小姐竭力镇静自己,小声问他将怎样游泳,那人笑嘻嘻地答道:我将用耳朵游泳。他失却四肢的躯体好似圆滚滚的梭。由于长久的努力,他的耳朵大而强健,能十分灵活地扑动向前。下水试游,他如同一枚鱼雷出膛,速度比常人还快。于是,知道底细的人们暗暗传说,一个伟大的世界纪录即将诞生。
正式比赛那一天,人山人海。当失去四肢的人出现在跳台的时候,简直山呼海啸。发令枪响了,运动员嘭嘭入水。一道道白箭推进,浪花迸溅,竟令人一时看不清英雄的所在。比赛的结果出来了,冠军是失却双腿的人,亚军是……
英雄呢?英雄在哪里。真奇怪,大家分明看到失却四肢的游泳者,跳进水里了啊!
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寻找,终于在起点附近摸到了英雄。他沉入水底,已经淹死了。在他的头上,戴着一顶鲜艳的游泳帽,遮住了耳朵。那是根据泳场规则,在比赛前由一位美丽的姑娘给他戴上的。
我把这个故事转述给不同的人听。听完的反应,形形色色。
有人说,那是一个阴谋。可能是哪个想夺冠军的人出的损招——扼杀了别人才能保住自己。
有人说,那个来送泳帽的人,如果不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就好了。泳者就不会神魂颠倒。就算全世界的人都忘记了他的耳朵的功能,他也会保持清醒,拒绝戴那顶美丽的帽子。
有人说,既然没了手和脚,就该守本分,游什么泳呢?要知道水火无情,孤注一掷的时候,风险随时会将你吞没。
有人说,为什么要有这么混账的规则,游泳帽有什么作用?各行各业都有这种教条的规矩,不知害了多少人才,重重陋习何时才会终结?
我把这些议论告诉了当初给我讲故事的外国女孩。她说,干嘛都这么负面?这是一个笑话啊,虽然有一点深沉。当我们没有脚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手奋斗。当我们手和脚都没有的时候可以用耳朵奋斗。但是,即使这样,我们依然有失败甚至完全毁灭的可能。很多英雄,在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之后,并没有得到最后的成功。
凶手正是自己的耳朵——那值得骄傲的本领!
(选自《重庆晚报》副刊频道专栏 2009年10月08日第12版)
小题1:请你谈谈这篇微型小说题目的特色和作用。(4分)
小题2: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划线句在文中的深刻含义。(5分)
小题3:小说中“一位漂亮的女孩子”送来了“美丽的游泳帽”,这一情节颇出人意料,对这一情节的设置,你是怎么看的?(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蔡元培的北大时代    黄艾禾
北大因蔡元培,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
1916年时的北大,虽然已经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其作为“皇家大学”的官僚气与衙门气依然浓厚。在教员中,有不少是北洋政府的官僚,这些教师即使不学无术,也受到学生巴结,以便日后自己当官仕途方便。陶希圣先生对那时的北大曾有这样的回忆:“民国初年,贵族子弟仍然不少。……两院一堂是八大胡同(当时的妓院集中地)受欢迎的重要的顾客。一堂就是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北大的这种腐败名声,蔡元培早有所闻,朋友们也劝他不要去,担心他“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名声有碍”,然而蔡元培内心里已经下定决心。实际上,“教育救国”的理念,是蔡元培自戊戌变法失败后一直坚信不移的信念。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接受了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的北大校长委任状。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赴北大上任。据当时正在北大上学的顾颉刚的回忆,到任那天,校工们在门口恭恭敬敬排队向他行礼,蔡元培“脱下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实际上,蔡元培从来也没有把北大校长一职看作是一官职,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
蔡元培1月4日到北大上任,1月11日就呈请教育部聘任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当时的北大,被重新分为文、理、法三科,下面再分系;文科学长,相当于文学院院长。蔡元培与陈独秀,个性完全不同。陈独秀锋芒逼人,而蔡元培却外圆内方,连疾言厉色都很少见。但是蔡元培看中陈独秀的,是他的新锐和毅力。蔡是在翻阅了十余本《新青年》后决意聘他的,一旦下定决心,就一趟趟“亲顾茅庐”。他去陈的住处拜访陈时,因陈习惯晚睡晚起。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
在蔡元培引进了陈独秀后,陈又引进了胡适进北大当教师。而胡适当时不过是个连博士学位还没拿到的毛头小伙——后来,胡适在他的纪念文章里曾提到,如果没有蔡元培,他的一生很可能会在一家二三流的报刊编辑生涯中度过。
引进陈独秀与胡适,是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著名八字方针下的两段佳话。蔡决心以这八个字来塑造北大,是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就已埋下的心愿。在这种精神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大师云集,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
实行教授治校,也是蔡元培在国外留学期间感悟到的。在蔡任北大校长期间建立起教授会、评议会,各科学长由教授会公举等举措,都是对德国大学管理方法的仿效。据时任北大教授的沈尹默的回忆,当时的评议会,由全体教授推举,约五人中选一人。凡校中章程规律,都要经评议会同意。
讲到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就必然讲到“五四运动”。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孕育了丰厚的文化背景,而“五四运动”本身,也直接与蔡元培相关。1919年5月4日,在游行队伍从红楼出发之前,蔡元培曾在出口处挡了一下。他表示大家有什么要求,他可以代表同学们向政府提要求。但在激愤之下,学生们不肯。
5月4日当晚,北大学生群集在三院大礼堂商讨对策。蔡元培对学生们说:“你们今天所做的事情我全知道了,我寄以相当的同情。”话一出,全场欢声雷动。蔡又说:“我是全校之主,我自当尽营救学生之责……我保证在三天之内,把被捕同学营救回来。”
在社会的强大舆论压力下,被捕学生于5月7 日被保释出狱。而蔡元培却在5月8 日向政府提出辞呈。第二天,就悄然去了天津,后来回了浙江老家。
1923年之后的蔡元培,人或在海外,或在国内办大学院和中央研究院等,已不再管理北大校务,但是,北大却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伟大的教育家。(选自《新闻周刊》,有删改)
小题1:蔡元培任校长前北大是什么样的现实?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改造北大,从而“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5分)
小题2:同是写蔡元培引进不同风格的杰出人才,写陈独秀与写胡适的表达方法有何不同?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3:毛泽东曾赞誉蔡元培先生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重庆《新华日报》1940年3月8日)。依据本文内容,探究本文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蔡元培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特征,请简要论述。(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10分)
A
有一天下午鲁迅先生正在校对着瞿秋白的《海上述林》,我一走进卧室去,从那圆转椅上鲁迅先生转过来了,向着我,还微微站起了一点。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刚刚我不是来过了吗?怎么会好久不见?就是上午我来的那次周先生忘记了,可是我也每天来呀……怎么都忘记了吗?
周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了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
B
梅雨季,很少有晴天,一天的上午刚一放晴,我高兴极了,就到鲁迅先生家去了,跑得上楼还喘着,鲁迅先生说:“来啦!”我说:“来啦!”
我喘着连茶也喝不下。
鲁迅先生就问我:“有什么事吗?”
我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海婴一看到我非拉我到院子里和他一道玩不可,拉我的头发或拉我的衣裳。
为什么他不拉别人呢?据周先生说:“他看你梳着辫子,和他差不多,别人在他眼里都是大人,就看你小。”
许先生问着海婴:“你为什么喜欢她呢?不喜欢别人?”
“她有小辫子。”说着就来拉我的头发。
C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字不一定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青年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节选自《回忆鲁迅先生》)
小题1:以上三个片段选自散文《回忆鲁迅先生》,作者是现代小说家         ,该作者的代表作品有《             》。(写出一部即可)(2分)
小题2:三个节选片段,从不同角度写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场景,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请分别用一个词语加以概括。(3分)
A:                       B:                       C:                
小题3:片段C中的空格应填的一项是(   )(1分)
A.因    B.但   C.为
理由:                                                                (2分)
小题4:“选取生活琐事来展现人物性格”是叙事类文章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请从《老王》、《项链》、《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任选某一内容,对其加以具体说明。(2分)
生活琐事概述:                              
人物性格特点: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5~9题。(13分)
窗前的树
张抗抗
⑴我的窗前有一棵树。
⑵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树冠差不多可达六层的楼顶。粗壮的树干与三层的阳台相齐,碧绿而茂密的树叶部分正对着我的四楼的窗户。
⑶坐在我的书桌前,一树浓阴收入眼底。从春到秋,由晨至夜,任是着意的或是不经意抬头,终是满眼的赏心悦目
⑷那树想必已生长了多年。我们还没搬来的时候,它就站立在这里了。或许,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它就已成为一棵树了。就因着它的缘故,我们曾真心希望能拥有这个单元的一扇窗。后来果真如愿,我们从此天天享受着它的清凉与恬静,便因此很是满足,很觉幸福。
⑸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他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粒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决不喧哗。又过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身子为之一震,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⑹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
⑺洋槐开花的日子,是我们的槐花节。
⑻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许轻松。
⑼夏日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战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却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树身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⑽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树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⑾洋槐伴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是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它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这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样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⑿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树杈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枝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到我的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⒀四季的洋槐树便如一幅幅不倦变幻的图画,镶入我窗口这巨大的画框。冬去春来,老槐衰而复荣、败而复兴,重新回来的是原来那棵老槐;可是,我知道它已不再是原来的那棵槐树了——它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滴浆汁,都由新的细胞、新的物质构成。它是一棵新的老树。
⒁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度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摘自《新读写》2007年6月5日)
小题1:第⑶段中的“从春到秋,由晨至昏,任是着意的或不经意抬头,终是满眼的赏心悦目”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答:                                                                      
小题2:第⑸段中画线句运用叠词的表达效果是什么?(2分)
答:                                                                      
小题3:第⑿段中“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的含义是什么?(3分)
答: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2分)
A.在材料安排上,本文以槐树的四季为序,层层推进,由感性到理性。
B.在夏日暴雨时作者“思维沉重”,是因为槐花被暴风雨折磨而心痛。
C.第⒁段将槐树拟人化,表现“我”对槐树的一往情深,同时使文章有亲切感。
D.文章由树到人,表达“我”对沉稳、朴实和坚强等可贵品质的向往。
E.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语言清新华美,且有画面美。
小题5:文章托物言志、咏物抒怀,借槐树四季表达人生态度,请你依据文本中槐树四季的特点,分别说说作者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