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完成小题。牲畜林(节选)德国兵在林子里转悠,对自己看到的东西感到惊奇:小鸡栖息在树上,豚鼠从树洞向外伸头探脑。简直像诺亚方舟一样。看,松树枝上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完成小题。 牲畜林(节选) 德国兵在林子里转悠,对自己看到的东西感到惊奇:小鸡栖息在树上,豚鼠从树洞向外伸头探脑。简直像诺亚方舟一样。看,松树枝上站着一只开屏的火鸡。他连忙伸手去抓,但火鸡轻轻一跳,跳到更高一层的枝上,尾羽依然展开着。德国兵放开了山羊,开始爬树。他每向上爬一层,那只下巴垂肉鲜红的火鸡,就跳到更上一层的树枝上,挺着胸脯,一直保持着开屏的姿势。 朱阿头顶茂盛的树枝,双肩和枪筒也用树枝伪装起来,他悄悄来到树下。这时,一位年轻的、戴红头巾的胖姑娘来到他身边。“朱阿,”她说,“你听我说,如果你打死德国人,我就嫁给你。要是打死了我的火鸡,我就割断你的脖子。”听了这话,年纪已经不轻、但还没结婚的、腼腆的朱阿羞得满面通红,手中的猎枪像烤肉的铁叉一样在眼前转动起来。 德国兵继续向上爬,树枝越来越细,脚下的树枝突然折断,他掉了下来,差点砸在朱阿身上。这次朱阿不糊涂了,拔腿就跑,伪装的树枝掉了一地。德国兵摔在松软的树枝上,没有受伤。 跌倒在地上之后,他看到小路上有只兔子,但又不像野兔。它圆鼓鼓的,比野兔肥实,听到响声不但不跑,反而趴在地上不动,原来是只家兔。德国人一把抓住了它的耳朵。提着吱吱乱叫、左右扭动的兔子,他又上路了。为了不使兔子跑掉,他不得不高举手臂,跳来跳去。林子里到处是牛叫、羊叫、鸡啼。每走一步都可以发现新的动物:一只鹦鹉站在冬青树上,三条红鱼在泉水中游动。 朱阿骑在一棵老橡树高高的树枝上,一直盯着提兔子的德国兵。虽然兔子不时地变换姿势,但总是离不开准星。朱阿觉得有人在拉他背心的下摆,一看,是个梳着辫子、满脸雀斑的小姑娘。她说:“朱阿,别打死我的兔子,反正德国人已经把它拿走了。” 德国兵来到一个布满灰岩石、长满绿苔藓的地方,附近只有几棵干枯的松树,前面就是悬崖。一只母鸡正在洒满松枝的地上觅食。德国人急忙去追鸡,兔子乘机溜走了。 小题1:节选部分在结构上采用了哪几次“延迟法”,请分别归纳。(2分) 小题2:“延迟”结构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3:文中将“猎枪”比喻成“烤肉的铁叉”,试分析这样比喻的好处。(2分) 小题4:文中有多处对“牲畜林”的场景描写,请归纳其特点。(2分) |
答案
小题1:第一次:因胖姑娘要求不要打死她的火鸡,朱阿没有射击抓火鸡的德国兵(1分);第二次:因小姑娘求情不要误伤她的兔子,朱阿没有射击抓兔子的德国兵(1分) 小题2:这种“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1分),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1分) 小题3:把“猎枪”这种凶恶的意象比作生活味极浓的“烤肉的铁叉”,体现了作家丰富的想像力(1分)。这种比喻联想的实质,暗示了自由精神对战争阴霾的反抗(1分) 小题4:生机勃勃,和谐欢乐(1分),没有对战争的恐惧,如同避难的诺亚方舟(1分) |
解析
略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遥远的岛 (芬兰)别卡宁 在天气晴和的日子,辽阔的水面上可以清清楚楚看到一个孤独的小岛;打从汉奈斯和别卡记事的时候,他们就总是对那个小岛怀着永不减退的兴趣。 岛上密密层层长着一片茂密的、异常高大的松林,因此小岛宛若一束绝妙的花束,插在一望无垠的大海花瓶里。它从早到晚一直沐浴在阳光之中。当太阳的巨轮在东方天际刚一露头,这一瞬间,阳光就已经在爱抚小岛上那些参天大树的树梢了;而当红日西沉的时候,它又仿佛依依惜别,用熊熊燃烧着的余晖把那些树梢染得红艳艳的。风和暴雨在小岛上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加猖獗,不管风从哪边吹来,无依无靠的小岛总是怀着快乐而轻信的态度迎接它。每当风暴大作,海浪撞击着岸边的岩石,浪花四溅,几乎一直飞上松树梢头。风在浓密的树冠间狂暴、凶狠地猖狂肆虐。阴雨的时候,小岛仿佛裹在一片灰蒙蒙的雾幕里,看起来神秘得像一个谜。 “真有意思,在近处它像什么样呢?”两个孩子多次互相询问。 他们竭力想探听小岛上的情况,常常向父亲提出一连串无穷无尽的问题,然而得到的却只是一些很简短的回答。小岛实在是太没有价值了,怎么能引起一个成年男人的兴趣呢。 不过孩子们从远处用自己的眼睛眺望着小岛,他们决不能相信,它是像父亲所断言的那样索然无味。他们从前就已发现,世界上有不少事物,它们的美不能打动父亲的心。 孩子们的思想里片刻也忘不了这个小岛,而且有一天他们觉得:他们简直是非到那儿去一趟不可了——这是不足为奇的。 不过怎么去呢?路很远,父亲极其严格地禁止孩子们用船,他们也不敢违抗他的禁令。那么怎么办呢?因为要到那个小岛,只能从海上去——坐船或者是从冰上走过去。这么说,没有任何旁的办法了——得等到冬天。 这期待已久的日子、实现理想的日子终于来到了。 两个孩子用由于急不可耐而发抖的手拿出了滑雪板偷偷地上路了,他们的心在战栗。冷彻骨髓的一月的寒风刺痛他们的面颊,使他们感到像火烧似的。遥远的太阳的寒光照得人眼花,可是毫无暖意。滑雪板滑得很顺利,孩子们看到前面就是在寒冷的闪光中变化万千的目的地,于是越来越鼓足劲头,继续向前滑去。他们所有的念头、所有的思想都集中到了那个奇迹的岛上,而随着每一次挥动滑雪杖,它离他们就越来越近了。 他们曾那样日夜梦想的奇遇,千百万令人头晕目眩的童话中的奇遇.——当他们的脚踏上小岛的那一瞬间,这一切就都要实现了!所有他们读过的童话,所有他们梦想过的奇迹,千千万万的童话和奇迹,今天一定都会成为现实。他们的嘴笑得闭不拢,眼睛也向风,向太阳和灿烂发光的雪面冰凌微笑着,他们忘记了世界上的一切,只除了一点:今天是他们的节日,滑雪板正带着他们向遥远的小岛飞驰。 当太阳的最后一束光线在遥远的小岛上逐渐熄灭的时候,孩子们回来了。他们回来的时候十分疲倦,神情严肃。在他们那少年人的心里带回了一个可怕的生活的秘密。他们的思想里再没有任何关于奇遇的想法。他们的心里再没有任何希望。他们已经不再向小岛眺望了,虽然在深红色的夕照中,岛上寒冷的闪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耀眼夺目。他们不再眺望了,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了真实情况,赤裸裸的、阴郁而令人痛苦的真实:遥远的神话般的小岛原来只不过是一片不成样子的可怜的荒野,遍地砾石,遍地都是暴风雨遗留下的痕迹。那儿只有普通的泥土和石头,最常见的石头和泥土——和他们的脚每天踩着的泥土完全一样,甚至还要差一些,更加粗糙,更加贫瘠。岛上的树林里也是一些最普通的树木,最常见的松树,高大的褐色树干耸立在乱石之间,生着弯曲的、被暴风雨折断的树枝。 不,他们再也不想看那个小岛了,无论是今天,还是旁的日子——永远,纵令生活突然变得千百倍阴郁,枯燥无味和毫无意义。 这天晚上,他们躲在自己的床上悄悄地哭了,背着父母,甚至互相隐瞒着。他们伤心地痛哭,不能回答自己,为什么他们这么难过,为什么睡梦不肯来临。 (蒋孔阳主编,节选自《现代世界短篇小说选》,第二册,安徽人民出版社l981年版)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两个小孩的心理变化过程。(3分) 小题2:联系全文,分别理解文中划线词或句子的含义。(4分) (1)不管风从哪边吹来,无依无靠的小岛总是怀着快乐而轻信的态度迎接它。(2分) (2)这天晚上,他们躲在自己的床上悄悄地哭了,背着父母,甚至互相隐瞒着。(2分) 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文题“遥远的岛”的理解。(4分) 小题4:指出第二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小题5:有人认为孩子们的探险活动是失败的、没有价值的,也有人认为这是颇有意义、很有价值的。请结合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5分)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从技术迷恋到技术崇拜 南 帆 《阿凡达》似乎为电影王国带来了一个划时代的奇迹。巨大的赞叹声浪淹没了全球的传媒,偶尔冒出的几句小小的非议显然已经无足轻重。 坐在黑暗的电影院架上了3D眼镜,绚烂的视觉景象令人久久地震惊。同时震惊的还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数据:5亿美元的投资, 60%电脑动画生成,9项奥斯卡提名,超过22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显而易见,这一套数据是消费主义与技术主义共同造就的指标体系。尖端技术的消费,难道就是《阿凡达》赢得无数人亢奋地尖叫的原因吗?事实的确有些奇怪。不难看出,《阿凡达》提供的文学故事乏善可陈,一个似曾相识的成人卡通片。坚船利炮的掩护之下,西方殖民主义者闯入陌生的土地公然掠夺,这种历史曾经由众多的作家再三复述。尽管《阿凡达》将侵略的空间扩大到遥远的星际,但故事的主题一如既往。邪恶侵犯善良,从迷惑到觉悟,悲愤与抗争,如此这般,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电影即视觉:这似乎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倾向。从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到《满城尽带黄金甲》,视觉形象愈来愈瑰丽,文学的意义愈来愈单薄。当然,我所说的“文学”并非单纯的故事,而是包含了文学所遵从的各种内在范畴:人性的拷问,历史的深邃洞察,微妙的内心波纹,意味深长的隽永对白,云谲波诡的人生变局等等。相对而言,许多沉迷技术的影片仅仅是一些光和影的炫技式展览。视觉在电影院的封闭空间接受如此强烈的冲击,以至于视神经接收的许多信息无法充分地还原为思想。电影热衷于制造奇观,力图让我们见识从未遇到的景象;与此同时,从熟视无睹的日常景象之中产生独到发现的分量却不断衰减。在我的心目中,后者远为困难,同时也更为重要。正如本雅明所言,摄影机械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发明。摄影的意义远非真实地复制世界,而是教导我们如何“看”——视觉如何捕获周围各种转瞬即逝的戏剧性。因此,电影充当了我们识别生活的教科书。然而,现今的许多导演更愿意考虑的是电影的“技术含量”,例如宏大的巨型景观,栩栩如生的数码成像,航拍,胶片等等。他们不太在乎来自文学的某种异议,篝火堆旁边行吟诗人发明的叙述形式似乎已经陈旧了。电影是工业时代的产儿,影像符号的生产工具是机械、电子器材以及各种尖端技术,哪怕是令人咋舌的巨额投资也足够支持电影的骄傲姿态。 电影具有充分的理由迷恋技术,并不惜血本地筹措充足的资金。但是,当技术迷恋演变为技术崇拜的时候,电影可能遭受无形的损害。作为机械文明之下典型的艺术样式,电影可以对赖以生产的仪器设备表示足够的敬意。尽管如此,我仍然顽强地相信,电影艺术必须包含着技术以外的内容。如同所有的艺术一样,电影的某些方面同样是单纯的技术所难以穷尽的。制作技术弥补不了思想、智慧和洞察力。钢笔、圆珠笔或者电脑写作出来的文章不一定能够超过庄子或者苏东坡;精致的现代绘画器具也不是逾越《蒙娜•丽莎》的必然条件。制作技术为电影带来了许多,但电影的衡量还应该有许多制作技术以外的尺度。好莱坞大片旋风般的登陆,炫目的技术引起一片狂欢,那么,技术即是艺术吗?时至如今,《阿凡达》的完美成功令人绝望。我们在坦诚地向杰作表示敬重的同时,这并不意味了自惭形秽,长吁短叹——尤其是面对优美的技术制作。 本土电影的最大资源即是本土的经验,这是无可代替的。本土的人情世故,喜怒哀乐,本土的历史和特殊的情结,还有本土的独特表述。技术崇拜以及利润的追逐应当适可而止,尤其是没有理由将《阿凡达》的商业成功解释为某种高不可攀的文明。否则,这种文化逻辑内部隐含的危险倾向可能诱发历史的畸变。让我们回忆一下,这些观点不就是《阿凡达》的启示吗?这一部电影之中,采矿公司和上校为首的武装力量之所以侵入潘多拉星球,并且对于纳威族土著大打出手,无非是仰仗精良武器攫取某种稀有矿物。他们心目中,无论是那一棵参天古树、六条腿的战马、原始的弓箭还是纳威族的集体祈祷、万物有灵的哲学均是低等文明的表征。因此,他们对于自己的入侵、掠夺和***戮不存在任何愧疚之意——驱逐土著犹如一种文明的拯救。当然,电影的结局令人快慰:良知终于阻止了贪婪的侵略,技术恶魔终将在正义的抵抗之下溃败。如果由于目迷五色而遗忘了这个主题,那的确有些买椟还珠了。 (选自《 人民日报 》2010年03月02日) 小题1:对“《阿凡达》的完美成功令人绝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凡达》的完美成功是以它的商业成功作为尺度的,这种完美是一种畸变。 | B.《阿凡达》的成功依靠的是尖端的技术消费,并非真正的电影艺术的完美成功。 | C.《阿凡达》的文学故事没有新意,情节都在意料之中,在文学意义上没有任何价值可言。 | D.《阿凡达》是由技术迷恋到技术崇拜的演变的体现,是对电影的无形的损害。 | 小题2:关于“电影”的论述,下列叙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电影即视觉,已经是当代电影的普遍倾向,但这样却大大削弱了电影的文学性。 | B.电影是我们认识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用摄影机为我们复制真实的生活。 | C.电影艺术水准取决于电影的思想、智慧和洞察力,而不是制作技术。 | D.对电影而言,从熟视无睹的日常生活中产生独到的发现远比运用电影技术制造视觉奇观重要。 | 小题3:下列推断中符合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A.一部影片成功与否,当然会包括视觉上的盛宴,但没有新鲜的创意和思想底蕴,是难以达成的。 | B.《阿凡达》获得9项奥斯卡提名,收获超过22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是其商业炒作的结果。 | C.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与《阿凡达》一样,都只是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赢得观众。 | D.电影艺术不应该追逐商业利润,否则,这种文化逻辑内部隐含的危险倾向可能诱发历史的畸变。 |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回 家(节选) 台湾 许达然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嚷着要回家。有乡思的地方就有中国人,连没老家的也要返乡间。 西方人的乡情虽也诗意,却不如中国的丰富深刻。希腊史诗《奥德塞》叙述伟大的回家旅程,但自荷马以后,西方人漂泊更远了。英国作家却斯特顿认为英诗里最美的一行是“遥远的在山那边”。有些诗人,像格雷、朋斯、丁尼生,也写过类似的诗句。一直到当代小说里,海明威的老人在鱼被吃后,想起究竟什么打败他时,他大声自答:“没有,是我走得太远了。”然而走远后,西方人并不一定像中国人感到“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秦观)。这归心在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上,也在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上;无动词,因诗意已被乡思贯通了。乡思扩展了民族与历史意识。英文里的“父土”“母土”,或“家土”,我们叫“祖国”,把时间推得更远,感情拉得更近了。英文里的“生地”或“家镇”,我们叫“故乡”,把时空亲切地连在一起。中国诗人甚至把空间概念“旧家”或“故家”当作时间概念“从前”用,仿佛提到过去就想起家。 家与孝牵住中国人,照礼不许远离。然而留在家有时更要挣扎。唐朝王建有首诗写被官吏差遣的水夫,胸被纤索擦破了,脚被石砾割裂了,曾想溜掉算了,却又觉得“父母之乡去不得”;孝思使他忍痛拉船。离家既然出于不得已,出门前就拜祖宗,保佑早回来;有的还从井里挖出一把土,在异地生病时当灵丹服,想家时当亲人抚,而识字的就写诗了。 开始是离开后,偶尔忆起的浓甘薯香;逐渐是流浪中,时常遇见的薄人情味;后来是泥泞思路上,一踏就滑倒的激情;再后来是拥抱祖乡的意识。结束前,惨的是归不得:“我已无家,君归何里”;悲的是不得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妄的是不敢归,被江南迷住的韦庄甚至还吓别人“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但一般人的肠很有韧性,由于谋生、灾难、做官、放逐、当兵、亡国而离乡的,即使空肠也要回家。 出外谋生的盼望回去团圆。只因拒绝补破网而出去,回来就不愿是补破梦。虽然无地,仍要生儿女,自己只好出去,留下怨妇望君早归,硬望成石头了。即使有地,也不够女儿耕,儿女只好出去,想出头天。同样奋斗,不同遭遇,以至有敦煌抄卷提到的富不归贫不归,再贫下去就死不归了。为生活,甚至不得不出国也已几百年了。在异邦,用筷子,怎样夹都不如家乡味;思想起,怎样卧都不像长城;捧唐诗,怎样吟都不成黄河。再不如,不像,不成也要精神上认同;然而身在国外嚷叫心爱国内,口再响亮头顶的仍是别人的天空。不愿空做烟囱冒烟,袅袅,了了,乡思却变成精神分析家艾利克生所指的自责,责备自己脱离了把自己踢出的土地,良知吵着要回去。 即使几乎什么都有,做官的也叫不如归。中国的官僚制度一向发达,为了公正防私,不准在故乡当官。当官的在外,因大家不认识反而歪哥(腐败)。他们被罚怀乡,偶尔圣贤起来学在陈国时的孔子吵着要回家。清朝来台湾当官的大多要尽快捞回家,像凤山教谕吴周祯苦吟“落落竟忘归”是例外,连少数好官像孙元衡都哼“他乡莫望远”。从前好官也被功名误,慨叹“故乡回首已千山”(陆游),但也有不全为功名的被放逐后更发愿回去服务。 到比荒野还恐怖的战场打战的士兵数着归期。不像西方个人主义的反战诗很少提起家,从前中国诗反战的一个原因是要回家,早在《诗经》里就表达得很清楚。回乡“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徂东山”归来的士兵,段段“零雨其蒙”,回到家却发现妻已改嫁了。未婚的木兰从军,听到黄河呜咽,胡骑叫嘶,就听不到父母叮咛;凯旋后天子要把官衔给伊,伊毫无兴趣,因要快回去!人民防守边疆为的不是争功名而是保乡土。唐朝征战繁多,边塞也苍凉了。听到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日日双眸滴清血”(贯休)。战士流血未死还流泪,只因要回家。 既然想家就振作回去。归途心情“百尺风中旗”(孟郊),行路更难,“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宋之问)。终于回到祖地,有的用胡语胡吹,乡人越听不懂,他越得意。有的乡音依旧,但未离乡的孩童不认识老头,“笑问客从何处来?”(贺之章)幸亏仍懂乡音,没被撵出去。从前吴越王钱镠回乡后,也学刘邦把酒给乡亲喝并唱歌;但歌文雅得没人听懂,他改用乡音唱山歌时,大家才欢快的合唱。回乡有的只唱唱,有的要长住。陶潜住下后,比喻自己是失群鸟飞回孤松潜起来,并不想服务乡土;他一大早出去耕种,晚上才“带月荷锄归”,穷得开心。回乡有的满怀壮志,发现早已无家了,但总坚信家是自己创造的,最好在故乡。小题1:在作者看来,中西方的乡情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6分) 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先后提到钱镠和陶潜的事意在表达什么?(4分) 小题3:本文是围绕“回家”展开的,请分点概括本文的思路。(5分)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6分)A.“有乡思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思乡的中国人总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作者用其一管凝重的毫笔,完成了一次对“回家”、对乡愁文化的叙说。 | B.文章主要讲的是一种文化层面的乡愁。作者在文章中谈古论今,沟通中外,广征博引。纵观全文,几乎是由中外历代乡愁作品贯串而成,可称得上是一部“思乡文化史”。 | C.作者自觉地继承吸收古典文学语言,行文中有不少从文言中催化出来的极富韵味的语言,读来流利爽口有含有青苹果般的涩味,耐人咀嚼,回味无穷。 | D.文中多处使用对偶句、排比句,整散结合,错落有致。作者在写作时, 颇为注意词语音节的调配, 尽可能使音节在变化中显示匀称美, 增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 | E.质朴的文字、真实的情感,从文中隐透出来,重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他对青春时光、对家乡的绻恋,以及对社会的深刻感悟和省思,其中洋溢着理性的光彩和感性的温暖。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株野百合开了 李汉荣 那天我在南山游荡,在一个长满艾蒿的坡地,我被一股浓郁的草木香气迷住了,我停下来,让脑子里什么念头也没有,只让鼻子和肺专心工作。我闭着眼睛深呼吸了一会儿,像做了一个梦似的睁开眼,竟看见一束雪白的光灼灼地、然而又很温柔地在面前闪着,是一株野百合开了。刚才我来到这艾蒿地的时候,只看见它还是含着苞的,我被草木苦香所陶醉而忘情地闭目呼吸——就趁我走神的时候,它悄悄地完全地绽开了自己。这之前,我知道站在我面前、害羞地躲在艾草身旁的这株美好植物,是会开花的,如一个女孩儿出嫁是迟早的事情。但是我没有想到它这么快、这么奇妙地开了——趁我闭目呼吸的时候,它开放了自己。 你可想象我该是怎样地惊喜以至于狂喜,是那种透明的狂喜。心灵被纯粹的美、圣洁的事物打动,连心灵里那些皱褶的部位,藏着细小阴影的部位,都被这突然降临的神一样的光芒完全照亮了。我们这些成人,即便是善良的人,也早已被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们过于复杂地重塑,心,已经成为一团交叠的***或一种混浊的冲动的代称;而透明的心,更是我们日渐远离,终于不知为何物如上古神话一样陌生的东西了。我们似乎懂事了,懂得了钱、官职、名声、市场、名牌服装等等的无比重要,除此之外,那些与心灵有关的事物,比如美德、彩虹、上帝、屋顶上方专注地凝视着我们的那颗星星、旷野上一位散步的老人投给我们的那一瞥善意的眼神,等等,都是不重要的,因为这些东西都不能存入银行产生利息,或投进官场赚取暴利。我们是真正地成熟了,成熟的最可靠的标志是我们荒废了感动,却学会了盘算,而且成了一把快速演算的算盘。我听见一个市侩曾经认真地教导一群孩子:像我这样,每一根头发都想着“发”,每一个表情都知道向权力微笑,你们就快成熟了。啊,都成熟了,都懂事了,你指望浩浩荡荡的市侩的洪流,造出一个怎样的海? 多么可叹,我们慷慨地将心灵弃置于黑暗中,并生怕它跑出来干扰我们去赴魔鬼的筵席,所以我们在埋于暗处的心上再压上砖石覆上灰土让它长出毒菌,这样我们就心安理得地吃肉、喝酒、猜拳作乐了。在市侩安排的晚筵上,必须是没有灵魂的人,才能获得最大的快感。 多么可叹,谁还怀疑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没有道理?我们已经进化到不需要灵魂也能快乐生活的境界。我们只崇拜利益的灯盏,而抛弃了心灵的信仰之光;在池塘里我们争夺每一条鱼每一只虾,甚至想刨挖出池塘最深处、据说在地壳附近深埋的盘古老先生的化石,然后盗卖给和你一样贪婪的人。池塘就是我们全部的乌托邦,在池塘之外,我们失去了壮丽的精神的天河。 没有了星星,天空可以无限地黑下去,没有了灵魂呢?人会是个什么样子? 我想的似乎远了一点。总之,荒废了心,荒废了感动,我们失去了透明的情怀,我们不再或很少能够领略那种纯粹的、有着神圣感的幸福,那种为心灵显现的事物,我们看不见也看不懂了。 我就这么站在这株野百合面前,感动着,忏悔着。我感到我不配面对这么洁白、纯真的礼物。我的内心里有着很多的不洁和阴影。我真想把人类中的相当一部分都领到这株野百合面前,在清澈目光的注视里,想想自己,想想自己的灵魂。 真的,我感到惭愧,我感到不配。我什么也没有做,而它,野百合,却送给我奇迹般的礼物。我真正感到植物的伟大了,植物站在任何能够存活的地方,哪怕潮湿、光线不足,只要能与土地和天空发生联系,植物都会把绿色、把鲜美的花、把芬芳的果实拿出来,以这种美好的方式证明自己有一颗美好的灵魂。而我们,占有了多少阳光、雨水和历史的土壤啊,我们能拿出多少绿叶、花朵和思想的氧气呢?即使我们站在光线充足的地方,心里也常常充满黑暗;即使我们的根须扎进本来还算肥沃的土里,我们也难得抽出青翠的枝条。贫瘠的灵魂使我们既辜负了自己,也辜负了岁月的期待。我们站在植物面前,太像一个阴影。 在我的惭愧之外,百合花却一直微笑着。 小题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语句的含义。(6分) (1)我们是真正地成熟了,成熟的最可靠的标志是我们荒废了感动,却学会了盘算,而且成了一把快速演算的算盘。 (2)池塘就是我们全部的乌托邦,在池塘之外,我们失去了壮丽的精神的天河。 小题2:文章第七段中说“我就这么站在这株野百合面前,感动着,忏悔着”,联系上下文,你觉得“我”为什么“感动”?又为什么“忏悔”?(4分) 小题3:第八自然段中作者说“即使我们站在光线充足的地方,心里也常常充满黑暗;即使我们的根须扎进本来还算肥沃的土里,我们也难得抽出青翠的枝条”结合全文,你觉得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抽出青翠的枝条”?(6分) 小题4:开放的“野百合”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得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全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冰城情牵温哥华 ——申雪冬奥会圆梦“全家总动员” 新华网哈尔滨2月16日体育专电(记者邹大鹏)16日是大年初三,申雪的父亲申杰一大早在摆满奖牌的书房驻足许久,手中抚摸着这些奖牌和奖杯,口中念叨着“就差一块了,就差这一块了……” 几个小时后,这枚独缺的冬奥会金牌终于毫无悬念地落入了申雪和赵宏博的囊中。作为“四朝元老”,他们赢得了温哥华冬奥会中国队的首金,也摘得了中国花样滑冰项目的首枚冬奥会金牌,打破了俄罗斯人在这个项目上的“一统天下”…… “虽然夺冠只是几分钟的比赛,但我们全家却等了近20年!”申杰说。 当申雪和赵宏博在冬奥会赛场上向终极梦想发起最后一次冲击时,他们的家人经历着怎样的心路历程?记者这一天目睹了申雪“全家总动员”。 2岁小侄女:“第一、第一……” 16日早晨8点,记者准时敲开了申雪家的门。两人的比赛中午才开始,但十多个亲属却早已守候在电视机旁。由于随后赶来的记者太多,好客的家人不得不将脚上的拖鞋送给“不请自来”的客人。虽然准备了很多沙发和椅子,但在这个春节,申家的客人似乎注定多于亲人,几个亲属为了把有利的位置让给记者,不得不坐在地上观看比赛。 为了抢到独家新闻,每个媒体都拉着一个家人采访,试图挖掘申雪和赵宏博不为人知的秘密。一时间,申家人成了“全明星”。其中,最“耀眼”的莫过于一个走起路来跌跌撞撞的2岁小姑娘,梳着“1”字冲天辫的她是申雪表弟的女儿,不时跑到镜头前竖起食指嘟囔着“第一、第一……” “孩子会说的话不多,就这句说得最清楚!”申雪的妈妈吕曼丽一把抱起这个一身喜庆红衣的小家伙,亲了又亲。 夺金一刻:申妈妈晕倒在沙发上 虽然申妈妈口中说着不紧张,但她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带着对远方这对冰上情侣的牵挂。“等会让你们随便采,现在大家都别着急,让我好好看一下电视!”面对不停地在电视 机前和几个房间游走的各路媒体,申妈妈的紧张和着急让人开始担心她的身体。 “老太太心脏不好,血压还高,这两天都没好好睡觉,也没怎么吃东西!”一位亲属告诉记者,“睡不踏实、心总感觉悬在空中,两天没吃什么东西了,不饿、也不渴,就是今早喝了杯咖啡!”申妈妈的黑眼圈难掩疲惫。 虽然距离两人比赛还有几个小时,但突然出现的电视转播故障让申妈妈坐立不安。“怎么搞的?怎么只有图像,声音断断续续的……是信号的问题还是现场的问题?等下小雪和宏博比赛的时候不会这样吧?”面对老伴的担心,申杰不停地安慰:“没事,信号的问题,等一下就好、等一下就好。” 与申杰在每组选手比赛结束后都急迫地上网查成绩不同,申妈妈在等待申雪所在组别候场浇冰时,径直走向另一个房间,口中焦急地喊着“浇冰、焦心……” 当两人成功夺冠后,刚刚站起身准备接受采访的申妈妈突然后仰跌倒在沙发上,亲人们赶快找来了降压药和心脏病药。“熬到今天,这俩孩子实在太不容易了,这块金牌就该是他们的!”眼里噙着泪水的申妈妈说,“说不紧张是假的,刚刚看比赛的时候走神了,眼睛在这,心走了!就怕他们有个闪失!” “不是一半,整块金牌都是儿子的!” 庆祝的爆竹在小区摆了一条长龙,申杰亲手点燃。对于这枚金牌,老俩口把功劳都给了“儿子”。 “在我眼里没有女婿,只有儿子,宏博这么多年来太难了!”申妈妈说。 “您觉得这块金牌小雪和宏博谁的功劳最大,还是一人一半?”面对记者的提问,申妈妈毫不掩饰对“儿子”的偏爱,“不是一半,整块金牌都是儿子的,他的功劳最大!” 小题1: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块金牌就该是他们的”,充分说明在这块金牌背后,是申雪、赵宏博艰辛训练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 B.申妈妈说“整块金牌都是儿子的”,她的话真实地反映了在夺取这块金牌的过程中,赵宏博付出的比申雪多。 | C.这篇新闻的第一段是新闻的导语,详细地记录了在申雪、赵宏博夺冠过程中,他们家人经历的心路历程。 | D.这篇新闻的选择角度独特,作者没有写申雪、赵宏博在温哥华赛场夺金的实况,而是从申雪家人的角度,表现了申雪家人的牵挂。 | E.这篇新闻中的人物语言平实质朴,具有口语化,充分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 小题2:概括说明申雪、赵宏博在冬奥会上向冠军冲刺时,申雪家人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6分) 小题3:“当申雪和赵宏博在冬奥会赛场上向终极梦想发起最后一次冲击时”属于新闻的哪部分内容?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本文的标题是“全家总动员”,可是记者只是详细写了申妈妈、侄女两个人,有人认为这样写没有呼应题目,你认为是这样吗?为什么?(8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