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天演论》,真理的第一道台阶(1)周树人不爱游玩,不爱交际,不爱说话,他把整个的身心都投入学习之中。他是那般亢奋,勤勉,精力充沛。(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天演论》,真理的第一道台阶(1)周树人不爱游玩,不爱交际,不爱说话,他把整个的身心都投入学习之中。他是那般亢奋,勤勉,精力充沛。(2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天演论》,真理的第一道台阶
(1)周树人不爱游玩,不爱交际,不爱说话,他把整个的身心都投入学习之中。他是那般亢奋,勤勉,精力充沛。
(2)矿路学堂最使他满意的是平等的空气。汉文仍旧是“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外加一点《小学集注》,论文题目也是什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之类,但还有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德语和体操,过去所未曾学习过的科目。至于生理学,虽然并不讲授,却可以看到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比较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他已经悟到,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无意的骗子罢了。
(3)他以非常浓厚的兴致,学习这些课程,尤其是地质学和矿物学。一本英国赖耶尔的《地学浅说》,就不知给了他多少惊奇和喜悦;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后,他的讲义,都用毛笔抄写得十分细致和工整,插图则用铅笔绘制,也一样的精密。
(4)凡是新课程,都得使用洋课本,这些课本对于中国的情况是无从顾及的。为此,他常常联系对比中国矿冶的实际,在《金石识别》一类的边页上写下批注,补订其中的纰漏和错误。纸上谈兵,照抄照搬,无论如何是不能令他满足的;他特别喜欢采集矿石标本,不但因为标本可以加深对矿物知识的理解,而且喜欢那嶙峋而不规则的形体本身,它们以最质朴的方式,在荒无人迹的旷野间显示自己的存在。
(5)他于物质生活无所求,穿一条夹裤,吃吃辣椒,照样过长长的冬天;而精神生活却是充实的,他的心灵,似乎长驻着一个火热的季节。每当功课作完,他便从书架上检取一部《红楼梦》,或是《西厢记》,或是别的小说杂书,徜徉于人类历史的原野和心灵的幽洞之中。那里,是自然科学所无法窥觅的又一个奇妙的世界。
(6)知识之火既然点燃起来,他就不会围着炉子取暖。比起周围的同学,他越来越热心于阅读课外的书籍。他愿意像篝火那样,在无遮的天幕下作野性的燃烧……
(7)第二年,学校变得相当自由化,看新书的风气也流行起来了。这时候,听说《天演论》出版了,他特地趁星期天跑到城南书店去,花五百文钱买了回来。这白纸石印的厚厚的一本,一翻开,就使他坐不住了:
(8)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籍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
(9)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恢宏的气魄!多么新颖的思想!一口气读下去,苏格拉底出来了,柏拉图出来了,斯多噶派也出来了。这些人物,各各带着自己的思想,走向纵深的历史。思想超乎一切,甚至比创造它的思想者更崇高!“物竞天择”呵,“适者生存”呵,“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呵,“保群进化,与天争胜”呵……他觉得,“天演”的思想,无不与矿石.动植,以及自己周围的物质世界息息相关,但显然有着更为炫目的光耀:他读得那么贪婪,一遍又一遍,《察变》和另外的好些章节,他都熟落得能够背出来了。
(10)《天演论》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一头猛犬”赫胥黎于1893年在牛津大学作的演讲,原题为《进化论与伦理学》。1894年,他加写了导论,并与其他三篇论文合编成集。他坚持了达尔文学说内在的真理性,把关于生物学的理论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从而开拓了近代科学思想的新课题。严复,将其中的导论及前半部意译出来,结合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天行人治,同归天演”的思想,淋漓酣畅地发挥了自己的观点。由于严复立足于民族存亡的基点,以最富于说服力的科学事实和最富于煽动性的文学语言,阐述“取法于人”的中心思想,得出“非最宜不能独存独盛”的结论,因此,《天演论》在中国的出版,首先引起的就不是自然科学的革命,而是整个思想界的“一种当头棒喝”。
(11)每读到澳洲土蜂的沦灭,美洲红人和澳洲黑种的耗减,周树人就明显地感觉着一种危机感在压迫着自己。民族的危机。家庭的危机。个人的危机。危机感使人意识到生命的力。自力,自强,自立,自主,这就是一切。正是由于这被唤起的人类的自觉意识,推动着他奔向民族解放和民主运动的前沿。
(12)只要有空,就照例嚼他的侉饼,花生米和辣椒,看那看不得的《天演论》。
(选自林贤治《人间鲁迅》有删节)
注:鲁迅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姓周,名树人,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1899 正月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1901 路矿学堂毕业。
小题1:本文表现了怎样的精神与品格?(4分)
答:                                                        
小题2:请从表现看手法和内容两方面欣赏第(4)和(9)两段文字。(5分)
答:                                                      
小题3: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天演论》给予鲁迅的启发和影响。(6分)
答:                                                          
答案

小题:沉默寡言,(1分)勤奋刻苦,追求知识,(1分)追求真理,关注国家与民族命运。(2分)
小题:第(4段),作者运用细节描写,表现鲁迅学习的求真以及独有的个性。第(9)段,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并以抒情的笔调,充分地表现了鲁迅在获得新知识时的兴奋与喜悦。(每段2分,全对5分)
解析
小题:进化论学说使鲁迅认识到了社会也是变革发展的,于是他感觉到民族的危机.家庭的危机和个人的危机,(2分)而危机使他意识到人一定要自力,自强,自立,自主。(2分)正是由于这被唤起的人类的自觉意识,推动他奔向民族解放和民主运动的前沿。(2分)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抄原文的恰当内容也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爱的哲学
1919年的冬天,已经发表了《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去国》等问题小说的十九岁的冰心,在一本杂志上,很偶然地,看到了一个十分新鲜的名字——泰戈尔,当她读着那些关于上帝、神、生命、死亡和不朽的爱等等富于哲理,而又十分清新美妙的词句的时候,这位十九岁姑娘那颗敏感、善良的心里,充满了虔诚的感动。而泰戈尔的思想,同样使她觉得与自己的思想十分合拍:“你的极端信仰——你的‘宇宙和个人的灵中间有一大调和’的信仰,渗入我的脑海中,和我原来的‘不能言说’的思想,一缕缕的合成琴弦,奏出缥缈神奇无调无声的音乐。”她觉得自己的思想与泰戈尔的思想“在‘梵’中合一了。”(《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也是在这一年的冬天,冰心在协和女大理预科这所教会学校里,学习了西方的“梵”学——《圣经》。
东方的哲理诗人泰戈尔的诗句和西方教徒信奉的《圣经》,都对着她歌唱上帝的爱、神的爱、大自然的爱、人类的爱、不朽的爱;歌唱永生、死亡、幸福、受苦、沉默等等。那么,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在上面生存的世界到底是欢乐的还是烦闷的?年轻的女作家冰心,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于是,她在1920年的八、九月间,连续写了三篇思索性的散文:《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无限之生”的界线》和《画——诗》。
  最使冰心费神的是关于人生意义的思索。——既然每一个人的生命,最终都要匆匆地归结为死亡,既然世上所有的惊才、绝艳、丰功、伟业,一遇见死亡,就立即倒下,化为尘土,那么,“这样的人生,有什么趣味?纵然抱着极大的愿力,又有什么用处?又有什么结果?到头也不过是归于虚空,不但我是虚空,万物也是虚空。”(《“无限之生”的界线》)
1921年年初,冰心在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之后不久,发表了一系列的小说:《超人》《世界上有的是快乐……光明》《月光》等。其中《超人》引起强烈的反响,小说男主人公何彬,是生活在似寂寞荒凉的古战场一样的土地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的,患有阴郁症的一位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冰心想用母爱这一个无病不治的药方来医治像何彬这样的患着忧郁症的青年人。这正如她在《世界上有的是快乐……光明》中,想用童心这一个无病不治的药方来医治凌瑜这样的患有厌世症的青年人一样。这是她的善良愿望,她希望像何彬这样的同时代人,能够从苦闷、悲哀、抑郁、幻灭的精神境界中摆脱出来,重新走上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热爱人类的道路。
冰心在为同时代人医治时代病的时候,也把求援的手,伸向了美丽的大自然。冰心认为大自然是灿烂庄严的,而寄居在大自然中的人类,却有许多的烦恼,还人为地造出来了许多的什么贫富、智愚、劳逸、苦乐等等。这种人类社会与美丽的大自然不相和谐的思想,在短篇小说《月光》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月光》中的那位青年维因,他觉得社会是充满了悲凄苦痛的,他本人生活在这个人类社会里,既乏味又无聊,他很想把自己与美丽的大自然调和起来。这种思想发展到极端,就使他想要选择一处极美的风景,在他的内心与大自然高度协调的时候,骤然地结束掉自己的生命。
  既然母爱、童心、大自然,都不能完全解除青年人的时代病,那么,烦闷的情绪大概就是永远难以避免的了。每当冰心这位年轻的女哲人想到这里的时候,她就用积极的态度来提醒着自己:“我的心啊!警醒着,不要卷在虚无的漩涡里!”(《繁星•五三》)
有人在熟读了冰心的诗作之后,会说她是一位诗人;而有人在看完了冰心的清新优美的散文之后,又称她是一位散文家;而从冰心以“问题小说”步上文坛看,又称她是一位小说家。无论是她的诗作、散文或小说,在思想风格与艺术风格两方面,都充分地表现出了冰心“这一个”。那就是:有一种互相矛盾的心理,常常困扰着大学时代的冰心——使她在歌颂快乐的时候,也不曾忘记了忧愁;在歌唱幻想的时候,也不曾忘记了失望。这种互相矛盾的心理,逐渐地形成了冰心许多断断续续的思想和观念,于是它们便像深深的流泉一样,从冰心那颗聪慧的头脑里,潺潺地流向她那清秀的笔端。
(节选自《冰心传》作者肖凤)
小题1:青年时期的冰心其思想主要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她对人生社会有哪些思考?
小题2:在这篇传记里,作者对冰心的称呼在不断的变换,请举例说明为什么?(5分)
小题3: 作者曾在写作本文前征求了传主的意见,冰心只是说:“真。我希望写得能够像我。”你觉得本文达到了冰心的要求吗?为什么?(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人类如何前往距地4.37光年的类地行星
在距离地球4.37光年外的“半人马座”,很可能存在着一颗适宜生命的类地行星——阿尔法星。人类如果想要前往这颗行星上生活,通过什么方式才能够顺利抵达呢?
或许反物质发动机可以被用来提供动力,其动力来自于反物质与物质相互湮灭时释放出的巨大能量。然而,这种反物质发动机的问题在于如何在航行中产生足够多的反物质并将其储存下来。科幻小说作家、美国宇航局物理学家杰弗里·兰迪斯说:“目前,所有制造反物质的方法都需要大型粒子加速器,并且产生的反物质还为数不多。此外,如果要储存一克反物质的话,则需要一吨磁铁。储存大量反物质的想法听上去非常轻松,但是实施起来却不那么轻松了。这个设想目前还未被推翻,一点反物质就可以帮我们一个大忙。”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施蒂芬·霍金此前曾表示,人类未来必将会离开太阳系寻找别的可生存行星,反物质能源将是星际旅行中飞船的主要动力。霍金说:“利用物质/反物质对冲产生的能量,可使飞船达到亚光速。这样我们仅需六年就能够飞抵最近的恒星。”反物质推进被看作是恒星际航行中极有前途的方式。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能量定律,利用物质——反物质湮没反应能把质量全部转变成动能,因此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物质的潜能。
物理学家罗伯特·布沙德则提出另一个设想,就是使用电磁场,通过吸收纯氢来为核动力火箭提供燃料。把核燃料做成很多细小的颗粒——“微型氢弹”,然后通过激光或者粒子束加热到极高温度并引起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粒子流将形成反作用推力。逐个点燃“微型氢弹”可获得脉动式的持续推力。不幸的是,布沙德的这种喷气引擎可能无法工作。兰迪斯说:“星际媒介并不如布沙德想像的那么密集。到目前为止,所有尝试设计某种喷气引擎的想法产生的都是后拖力而不是后推力。况且,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如何利用星际中的纯氢作为聚变燃料。这个主意虽然不错,却不现实。”
光航行可能是另一种方法——依靠光束提供的轻微推力进行轻便的反射航行。光航行并不只是利用来自太阳的大量光能,它还利用了激光束提供额外推进力,尤其是在飞船航行到距离太阳较远处时。借助激光进行星际航行的问题在于,需要在很长时间中使用大量的光,以在人的寿命期间迅速抵达半人马座阿尔法星,这意味着需要在整个航行过程中一直使用大量高能激光。
与传统的化学推进方式相比,激光推进最突出的优点是不需携带燃料。航天器在大气层中飞行时,只需对空气加热,穿越大气层后,只需少量工作物质即可工作。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出现激光器以来,由于激光推进巨大的潜在优势,美国、俄罗斯、德国等发达国家联合攻关,在激光推进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目前美、俄等国已经提出并制造出了激光光船,并把激光推进作为发展运载工具优先考虑的目标。据预测,如果新一代大功率激光器的研制能够取得突破,到2015年前后,利用激光推进系统可将数百千克的小卫星送入轨道。
(选自《中国UFO资讯网》2008年3月18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描述的星际航行方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装利用物质——反物质对冲以提供动力的反物质发动机的星际飞船,其速度可接近光速。
B.因为反物质潜能巨大,反物质推进被看作恒星际航行的极有效方式。
C.用电磁场吸收纯氢作为燃料的核动力火箭,其动力来源于众多微型“氢弹”的爆炸所形成的反作用推力。
D.光航行,即可利用太阳光能,也可利用星际飞船上安装的激光器产生的激光束提供的推进力进行反射航行。
小题2:下列对几种星际航行方式优劣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行同等距离的星际飞行时,安装反物质发动机的飞船所需的反物质的量远低于传统的化学推进方式所需的能源量,但反物质的获取和储存却面临着一些问题。
B.使用电磁场来为核动力火箭提供燃料的方式,其优势之一在于不需预先携带纯氢燃料,而是从星际空间中吸取,但它的喷气引擎可能无法工作。
C.之所以把激光推进作为发展恒星际运载工具优先考虑的目标,就是因为它不需要携带任何燃料,且极易成为现实。
D.物理学家罗伯特·布沙德的设想尽管不错,但是还有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所有尝试设计某种喷气引擎的想法所产生的都是后拖力。
小题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储存大量反物质的设想虽然目前还未被推翻,但实施起来却不那么容易。
B.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的利用反物质能源的设想,遭到了美国科幻小说作家杰弗里·兰迪斯的质疑和否定。
C.星际空间中纯氢的密集度并不如布沙德想像的那样,而且对利用这些纯氢作为核聚变燃料的问题,人们也并不真正了解。
D.光航行式星际飞船要在人的寿命期间迅速抵达半人马座阿尔法星,需要长时间地大量地使用高能激光,而现有的激光器显然还满足不了这个要求。
小题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从现有科学技术的熟练程度看,光航行是人类星际航行方式的首选,也必将是人类抵达阿尔法星的第一种航行方式。
B.再过七年左右,新一代大功率激光器的研制就能够取得突破,那时人类就可以开始星际航行了。
C.由于物质/反物质对冲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物质的潜能,反物质能源将被作为恒星际飞船的主要动力,所以星际飞船安装反物质发动机将是人类未来的必然选择。
D.通过与文中所述的这几种恒星际航行方式的比较,可以感觉到传统火箭主要有速度和燃料两大不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2008年1月10日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出现建国以来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天气。这次罕见的雨雪、冰冻天气,具有范围广、强度大、持续久、灾害重4个特点。
这次我国部分地区遭受的异常天气灾害,直接原因可以归结为“一冷一热一湿”。而“拉尼娜”则是与此相关的深层原因。
“拉尼娜”是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于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2007年8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拉尼娜”状态并持续至今,形成“拉尼娜事件”。“拉尼娜”使西太平洋的副热带高气压减弱,位置较常年偏东,这样就有利于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这是其一。其二,一般冬季影响我国的寒潮有东、中、西三条路径。今年1月份的寒潮主要是从西部侵入我国的。今年冬季,在乌拉尔山地区有一个高压脊,导致这股寒流先入新疆,再沿河西走廊一路往东南方向而来,影响范围极大。其三,由于位于青藏高原南侧的“南支槽”比较活跃,有利于从孟加拉湾和印度洋而来的暖湿气流到达我国南方地区,为强降雪天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降水、降雪都是发生在冷暖气流交汇的地方,孟加拉湾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带来的丰富水汽与西北路径侵袭我国的冷空气先后在我国中部和南部地区交汇,产生了严重的强降雪和降雨过程。同时冷空气造成了严重的低温冷害。
气候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也就是说,一个参数的改变,将导致结果的巨大变化。影响中国冬季气候的主要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拉尼娜”现象仅仅是影响因子之一。
应对极端天气,气象部门责无旁贷,要做好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监测分析、预报预警和灾害影响评估工作。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冰雪灾害成灾因素复杂,对雨雪预测预报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除了加强建立南方地区的防寒机制,积极做好灾害防御措施之外,还要提高公众对暴风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防范意识,及早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有关“拉尼娜”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拉尼娜”是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
B.2008年1月10日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出现建国以来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天气是“拉尼娜”直接导致的。
C.2007年8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拉尼娜”状态并持续至今,形成“拉尼娜事件”。
D.“拉尼娜”现象是影响今年中国冬季气候的原因之一。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对“这次我国部分地区遭受的异常天气灾害”原因的理解,最全面最准确的一项是
A.“拉尼娜”使西太平洋的副热带高气压减弱,位置较常年偏东,这样就有利于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
B.今年冬季,在乌拉尔山地区有一个高压脊,导致这股寒流先入新疆,再沿河西走廊一路往东南方向而来,影响范围极大。
C.从孟加拉湾和印度洋而来的暖湿气流到达我国南方地区,为强降雪天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
D.这次我国部分地区遭受的异常天气灾害,直接原因可以归结为“一冷一热一湿”。而“拉尼娜”则是与此相关的深层原因。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平常年份冬季影响我国的寒潮有东、西、中三路,而今年1月的寒潮主要是西路。
B.孟加拉湾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是通过青藏高原南侧比较活跃的“南支槽”过来的。
C.今年冬天,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出现了有记载以来罕见的具有范围广、强度大、持续久、灾害重的雨雪、冰冻天气。
D.预防冰雪灾害,既要政府各个部门建立预防机制,又要公众提高对暴风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防范意识。
小题4: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一个参数的改变,将导致结果的巨大变化,这根本无规律可循。
B.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冰雪灾害成灾因素复杂,对极端天气的预测预报难度将不断增加。
C.应对极端天气,只要气象部门做好各项工作,政府建立严密的防范机制,公众提高对极端天气的防范意识,及早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就一定能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D.这次罕见的雨雪、冰冻天气,一定会给我国政府和人民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许多有益的启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太阳系诞生过程比想像的要丰富
新华网南京12月27日电(记者蔡玉高、周润健)“从目前天文学家对‘星尘号’飞船取回的彗星尘埃样品的研究结果看,太阳系诞生的过程远比人类想像的丰富多彩。”我国行星专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表示。
王思潮介绍,作为2006年重大的天文事件之一,2006年1月15日美国宇航局“星尘号”宇宙飞船携带珍贵宇宙物质平安归来,这是继1969年“阿波罗”登月取样计划后,人类第二个取回外星球物质样品的太空探索计划。
2006年12月15日美国出版的《科学》杂志登载了美国天文学家布朗利等近一年来对“星尘号”飞船采集尘埃的研究成果。天文学家不仅发现了大量在低温状态下形成的“冷”物质,还意外地发现只能在太阳附近高温状态下形成的物质,例如难熔的钙铝化合物、硅酸镁微粒。这些物质有可能是太阳系早期由太阳的强双极喷流抛射到远方的物质。在彗星尘埃样品中,天文学家还发现不少有机物和含水物质。同时,天文学家还发现有不少来自太阳系外的物质,并发现一粒仅有1微米宽的富含氧元素的尘埃,其年龄超过了太阳系的年龄。“这些均表明太阳系诞生的过程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王思潮说。
据了解,耗资1.68亿美元的“星尘号”宇宙飞船是1999年2月7日发射,2004年1月飞近维尔德2号彗星,并用一个网球拍形状的收集器采集了这颗彗星喷出的大量尘埃,这些尘埃十分微小,比头发丝还要细。
天文学家为什么要派宇宙飞船飞行近40亿公里取回这些“微不足道”的尘埃呢?王思潮介绍,这是缘于人类探索地球和其他行星起源的渴望。
据了解,通过对陨石的研究,科学家已经了解到地球有46亿年的历史,但由于岩浆等激烈的地质运动,地球上已经找不到最早6亿年的古老样品,这就像一本46页的历史书缺少了前面6页的内容。而由于月球是由一颗比火星大的天体撞击地球的碎块聚集而成的,加上月球形成后也像地球一样出现大规模岩浆熔融事件,因此,“阿波罗”计划所取回的样品也不是地球乃至整个太阳系诞生的古老样品。
王思潮介绍,彗星由尘埃和冰物质(水冰、二氧化碳冰等)组成,自从随太阳系诞生后,就一直保持零下100摄氏度的冰封状态,保存了太阳系诞生时期的珍贵信息。因此,对“星尘号”飞船采集的细微尘埃的研究将见微知著,有助于揭开地球乃至其他行星之谜;对彗星中冰物质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地球起源之谜;而对彗星中有机物的研究将有助于揭开地球上生命起源之谜。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表明太阳系诞生的过程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之证据,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文学家不仅发现了大量在低温状态下形成的“冷”物质,还意外地发现只能在太阳附近高温状态下形成的物质,例如难熔的钙铝化合物、硅酸镁微粒。
B.这些物质是太阳系早期由太阳的强双极喷流抛射到远方的物质。
C.在彗星尘埃样品中,天文学家还发现不少有机物和含水物质。
D.同时,天文学家还发现有不少来自太阳系外的物质,并发现一粒仅有1微米宽的富含氧元素的尘埃,其年龄超过了太阳系的年龄。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太阳系诞生的过程远比人类想像的丰富多彩”,是我国行星专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所表示的观点。
B.2006年1月15日美国宇航局“星尘号”宇宙飞船携带珍贵宇宙物质平安归来,是2006年重大的天文事件之一,也是人类第一个取回外星球物质样品的太空探索计划。
C.王思潮的说法的依据是美国天文学家布朗利等近一年来对“星尘号”飞船采集尘埃的研究成果
D.天文学家派宇宙飞船飞行近40亿公里取回“微不足道”的尘埃,缘于人类探索地球和其他行星起源的渴望。
小题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据了解,通过对陨石的研究,科学家已经了解到地球有46亿年的历史,但由于岩浆等激烈的地质运动,地球上已经找不到6亿年的古老样品。
B.“阿波罗”计划所取回的样品不完全是地球乃至整个太阳系诞生的古老样品。
C.对“星尘号”飞船采集的细微尘埃的研究将见微知著,有助于揭开地球乃至其他星球之谜。
D.对彗星中有机物的研究将有助于揭开地球上生命起源之谜。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为了弥补从营养不良的土壤中所获食物的匮乏,肉食植物会诱捕一些小虫和其它生物,然后逐渐将猎物消化。最近,法国科学家公布了肉食植物之所以能够吞食小动物的谜底。
  除了众所周知的捕蝇草外,自然界中还存在着其它各种各样的肉食植物,例如生长在亚洲热带的猪笼草,这种植物很像一个个装满了甘露的瓶子,更准确的说是像极了一张张淌着口水的嘴巴。迄今为止,人们一直认为猎物之所以被猪笼草诱食,是因为它们拥有滑溜溜的内壁,以及像口水一样用来消化猎物的分泌液。目前,法国研究人员们发现,猪笼草分泌的粘液正是致猎物于死地的元凶。
  法国生物学家劳伦斯·高梅与物理学家约尔·法特冉做了一个实验,观察研究婆罗洲本地猪笼草分泌的粘液是如何诱捕猎物的。高速录像表明,一旦苍蝇身上粘上了猪笼草分泌的粘液后,就没法再动弹了,很明显,它们被这种致命液体中的粘丝粘牢了。 粘丝是猪笼草分泌粘液的典型特征,其弹性稠度使得粘液表现出类似流沙的特性。法特冉解释说,这意味着,粘上粘液的昆虫挣扎得越快,就被粘得越牢。高梅说:“昆虫逃脱粘液的唯一办法就是慢慢地移动。然而,几乎所有的昆虫都是一样,一旦落入猪笼草的瓶状体中,就变得惊慌失措快速扑腾,以期逃离。”
  高梅和法特冉发现,即使用水将这种粘液稀释90%,它们依然能有效地捕食动物。他们推测,这种特性对猪笼草而言非常关键,因为热带环境中常常会有暴雨。研究人员表示,该发现可能同样适用于其它86余种猪笼草。法特冉表示,对猪笼草分泌的粘液是如何工作的进一步了解有助于科学家们认识类似的弹性液体,如动物的黏液和血液;这种认识反过来又可以帮助科学家们解释动物界中更广泛的现象,如蜗牛和软件动物的缓慢爬行,或者雄性生殖道中精子的运动。令人惊奇的是,整个猪笼草的共生动物群常常生活在这些瓶状体中,却从不会掉入猪笼草分泌的粘液中,如蚊子和摇蚊的幼虫,它们以生物的残骸为生,因而还会加速猪笼草猎物的死亡和分解。更有甚者,有一种花蟹蛛甚至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出猪笼草的瓶状体。高梅说:“我们将开展更多的野外工作及实验室观察,以研究昆虫是如何在这些粘液中得以生存的。”
  在生物学上,具有捕食昆虫能力的植物均被称之为肉食植物。肉食植物一般具备引诱、捕捉、消化昆虫,吸收昆虫营养的能力,甚至是一些蛙类、小蜥蜴、小鸟等小动物,所以也称为食肉植物。肉食植物是一个稀有的种群,目前已知的全世界肉食植物共有10科21属约600多个物种,典型的如猪笼草、捕蝇草、茅膏菜、瓶子草等。这些植物大多生活在高山湿地或低地沼泽中,以诱捕昆虫或小动物来补充营养物质的不足,它们以这种特有的方式,在贫瘠的土地上顽强的生存了下来。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肉食植物”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植物以食用昆虫等营养物质为主,个别时候它们也能从土壤中获取养分,以保证个体的成活。
B.肉食植物的劣势武器就是体内分泌的粘液,猎物一旦为粘液所困,粘液中的类似流沙的物质就会压迫猎物,使其窒息而亡。
C.肉食植物一般具备引诱、捕捉、消化昆虫,吸收昆虫营养的能力,个别时候也能不是一些形体稍大的小动物。
D.肉食植物是一个稀有的种群,目前已知的全世界肉食植物共有600多个物种,它们大多生活在热带玉林等食物来源丰富的地区。
小题2:下列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通过对蚊子和摇蚊的幼虫以及一种为花蟹蛛的昆虫的研究,高梅和法特冉等科学家已经初步发现了昆虫在猪笼草粘液中得以生存的奥秘。
B.昆虫逃脱猪笼草粘液的唯一办法就是慢慢地移动,但所有的昆虫一旦落入猪笼草的瓶状体中,就会快速扑腾,以期逃脱,结果彻底失去了生还的可能。
C.花蟹蛛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出猪笼草的瓶状体,而不被粘液所困,是因为它能够分泌一种特有的稀释剂,并以此脱身。
D.对肉食植物的粘液的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们认识类似的弹性液体,如动物的粘液和血液;进而帮助科学家解释动物界中更广泛的生命现象。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动物具有食肉和“食素”两方面的功能,至于发挥哪一方面的功能,取决于生存环境的食物状况。
B.高梅和法特冉用水将猪笼草粘液稀释90%的实验,意在证明猪笼草“食肉特性”在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的适应性。
C.猪笼草有动物共生群的这一特性,说明猪笼草分泌的粘液对昆虫和小动物不完全是致命的。
D.世界上已发现的600多种食肉植物捕食昆虫和小动物的能力,是这类植物在贫瘠的土地上得以生存的主要原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