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西湖梦①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西湖梦①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西湖梦
①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②清人查容咏苏堤诗云:“苏公当日曾筑此,不为游观为民耳。”恰恰是最懂游观的艺术家不愿意把自己的文化形象雕琢成游观物,于是,这样的堤岸便成了西湖间特别显得自然的景物。不知旁人如何,就我而论,游西湖最畅心意的,乃是在微雨的日子,独个儿漫步于苏堤。也没有什么名句逼我吟诵,也没有后人的感慨来强加于我,也没有一尊庄严的塑像压抑我的轻松,它始终只是一条自然功能上的长堤,树木也生得平适,鸟鸣也听得自如。这一切都不是东坡学士特意安排的,只是他到这里做了太守,办了一件尽职的好事。就这样,才让我看到一个在美的领域真正卓越到了从容的苏东坡。
③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了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了这个湖边,建成了这两条生命堤坝。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
④多年以前,西湖边也曾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了千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道地、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分。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⑤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了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的人生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埋进一座座孤山。
⑥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在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下,总体上走向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样,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小题1:作者认为,“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其原因是什么?请分两点简要概括。(4分)
小题2:为什么作者说白居易、苏东坡“是难以追随的”,“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4分)
小题3:第五自然段中作者说:“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你怎样理解和评价这种“机智”和“狡黠”。(6分)
“机智”:
“狡黠”:
评价:
小题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散文缘景而议,借白堤、苏堤赞扬了白居易、苏东坡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的人品和文品,否定了林和靖式的中国文人。
B.因为白堤、苏堤是“西湖间特别显得自然的景物”,因此被作者称为“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C.白堤和苏堤还不足以体现白居易和苏东坡的整体情怀,作者对此深感惋惜。
D.贫乐道的人生修养、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埋藏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使之日趋黯淡而走向不道德。
E.第五段末“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便把一切埋进一座座孤山”一句,形象地写出了旧社会对知识分子的迫害。
答案

小题:(4分)(1)它们是白、苏为解除人民疾苦而留下的两条生命真正坝(1分),是中国历代 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或白、苏办的尽职的好事,1分)。(2)它们是中国文人创造的西湖间特别显得自然的景物(2分)。(从文中筛选出正确信息一条记2分,语言表述不通畅者酌情扣分)。
小题:(4分)在封建社会中,白、苏的志向不可能实现,但他们没有消沉隐退,而是尽职尽力为社会,为人民办好事,知其不可为而努力为,他们这种思想境界是难以追随的。(2分);而林和靖急流勇退,远避官场与市嚣,知不可为而不为,这一点世人容易做到。(关键点是一个是知不可为而为之,另一个是知不可为而不为,答题时缺其中任一要点扣2分)。
小题:(6分)“机智”:知识分子在现实社会碰了壁,急流勇退,确保“安全”,这是“机智”。“狡黠”:知识分子的志向不能实现于社会,便躲进小天地自娱自耗,这是“狡黠”。评价:这是一种无国的自卫和无奈的自慰。(答案意思相合即可,每点解释正确,评价得当记2分。)
小题:(4分)C、D
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C项由第3段中“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等句,可判断其正确。D项综合最后两段意思,可判断其正确。A项白堤、苏堤不涉及文品,故错。B项没有涉及筑堤“纯粹是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这个根本目的,故不正确。E项说“迫害”是无中生有,故不正确。)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都江堰
余秋雨
我以为,中国历中外最激励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意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风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但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封锁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它,就是都江堰。
小题1:用一句话概括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作用是□□□□□□□□□□(不超过10个字)。
小题2:第2段首先概述长城的伟大,原因是(请用原文回答)□□□□□□□□□□□□(不超过12个字)。
小题3:第3段中从哪三个方面对都江堰和长城作了比较?
小题4:第5段中作者指出都江堰的文明和长城的文明大不相同,这可以概括为
长城□□□□□□□□□□□□□□□,而都江堰□□□□□□□□□□□□□(各不超过15个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题。

东山魁夷
古老的装饰着墙板的房屋。城门钟楼的尖塔上是鹳鸟的巢。广场上的泉水。马车通过暮霭沉沉的石板路。马蹄下火花迸射。这是拜恩洲①的古城。
从品川车站穿过灯火管制的黑暗街道,到区公所领取应征通知书。走在雨后的道路上。
灼热的瓦砾、断落的电线、倒毙的马匹。黑烟。日蚀般的太阳。空袭下熊本的街道。
拖着母亲的灵车走在荆泽的都路上。风猛烈地吹着,初雪闪亮的富士山,浮现在澄碧的天空。
道路的回忆是无尽的。此后还要经历怎样的道路呢?舒伯特的歌曲集《冬日旅程》是根据缪勒的诗创作的,全篇描写了一个旅人在冬日的道路上踽踽独行的身影,咏唱着人生的寂寥。那首有名的《菩提树》则是一首乡愁之歌,通过一系列诗句,表现游子在冬天的旅行中,回忆起城门泉边菩提树叶子下面那令人销魂的场所。另一首《路标》描述了徘徊旷野的旅人见到路标,知道自己是走上了一条难以生还的路。旅人来到"旅馆",这是坟墓,"旅馆"的标记是送葬的蓝色花朵。他想在冰冷的卧床上休息一下疲惫的身体,然而遭到了旅馆老板的拒绝:"走,或者永远留下"。于是继续徘徊。这是一条令人绝望的冬日之路。此后,我艰难的踏上了缀满朝霞的初夏草原的道路。
那年秋天,我把《路》送到第六届“日展”上展出。纵长的画面,中央是一条灰黄的路,左右的田野和山丘一片青绿,天空狭长,呈现蓝色。我考虑这三种颜色在分量上的比重。作为展品,这是幅很小的画面,如果再放大开来,画面就会失掉紧凑感。我想使这幅画的画面得以充实,对这幅画来说还是必要的。
经过孜孜不倦努力的圆满而细致的制作,终于完成了。
这年我首次成为“日展”的审查员。这幅《路》的展出,受到众多的好评,获得了画坛和社会的承认。
人生的旅途中有许多歧路,比起自身的意志来,我受到了更大外力的左右,这种情况至今未曾改变,正因为我心中孕育着这种意志,要走过这条路,所以我才完成了这样的作品。不是吗?可以说它在我心中的地位、它的方向是早已定了型的。然而,这条路既不是被光芒炽烈的太阳映照的路,也不是被阴惨的暗影包裹的路,这是一条在熹微的晨光里默默地呼吸着的永生之路。(略有改动)
注:②拜恩州,德国最大的一个州,首府是慕尼黑。
小题1:①作者走过的"路",有哪几个阶段?(分项请加序号)(5分)
② "冬日之路"的特点是:
小题2:第三自然段用的都是名词性短语,我们熟悉的一首古诗也用了这种写法,作一点联想,说说使用
这种写法的好处是:
小题3:文章末句的意思是什么?使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好处是什么?(3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第一段中作者用马车通过石板路时"马蹄下的火花迸射",给拜恩城染上了生命的亮色。
B.作者倾其心血精心创作的参赛作品《路》,表达了作者的生命体验,正是作者人生之路的写照。
C.末段中说"我受到了更大外力的左右",在前文是有所铺垫的,如第二自然段对当兵经历的述说。
D.尽管人生之路,有时难免受到外力左右,但人的意志对人生道路的走向最终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E.作者虽然经历了艰辛的生命之路,但意志没有动摇,所以本文始终贯穿着一种明快、达观的感情基调。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霍金——轮椅上的“爱因斯坦”
提起轮椅,中国青年人会立即想起张海迪,却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一位坐在轮椅上的科学巨子——史蒂芬·霍金。尽管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思想却飞越广袤的时空,迈步解开宇宙之谜的“几何之舞”,成为当今世界公认的爱因斯坦以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作为英国剑桥大学卢卡逊数学教授(这一职位的光荣在于他之前,只有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霍金的辉煌成就以及巨著《时间简史》,都是他在30余年的轮椅生涯中完成的。也许是“天妒英才”吧,霍金在他风华正茂之年患上了卢伽雷病(运动神经细胞病),使他不得不放弃剑桥划艇队舵手的位置,永远地坐上了轮椅。这种病不断恶化使他的生活越来越麻烦,不能写字、翻书,只能把资料平铺在一张大桌上,靠驱动轮椅边转边看,后来一场肺病又使他几乎失声,必须通过一种语言合成器才能讲话,他就是用这种方法做了无数次的讲演。霍金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但他是一个坚强而乐观的人,终究是他战胜了困难,而不是困难压倒了他。
《时间简史》是世界范围内的畅销书,该书回顾了有关宇宙的重大理论,探讨了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为统一的重力量子理论,从根本上变革了人类的时空观和宇宙观。很难用几句话概括这本书,但是我相信,阅读它绝对是一种新鲜的感受。我们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懂得了时间,懂得了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含义。其实,我们自以为最熟悉的东西有时恰恰是我们最不明白的东西,比如时间,单独讲它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时间只是相对于空间才存在,而且它有一个开端,也会有一个结束。下面是从本书中选录的一段,作者以凝练而通俗的文字概括介绍了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发展轨迹。
牛顿运动定律使空间中绝对位置的观念告终。而相对论摆脱了绝对时间。考虑一对双生子,假定其中一个孩子去山顶上生活,而另一个留在海平面,第一个将比第二个老得快。这样,如果他们再次相会,一个会比另一个更老。在这种情形下,年纪的差别非常小。但是,如果有一个孩子在以近于光速运动的空间飞船中作长途旅行,这种差别就会大得多。当他回来时,他会比留在地球上的另一个人年轻得多。这即是被称为双生子的佯谬。但是,只是对于头脑中仍有绝对时间观念的人而言,这才是佯谬。在相对论中并没有一个惟一的绝对时间,相反地,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时间测度,这依赖于他在何处并如何运动。
1915年之前,空间和时间被认为是事件在其中发生的固定舞台,而它们不受在其中发生的事件的影响。即便在狭义相对论中,这也是对的。物体运动,力相互吸引并排斥,但时间和空间则完全不受影响地延伸着。空间和时间很自然地被认为无限地向前延伸。
然而在广义相对论中,情况则相当不同。这时,空间和时间变成为动力量:当一个物体运动时,或一个力起作用时,它影响了空间和时间的曲率;反过来,空间——时间的结构影响了物体运动和力作用的方式。空间和时间不仅去影响,而且被发生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所影响。正如一个人不用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不能谈宇宙的事件一样,同样在广义相对论中,在宇宙界限之外讲空间和时间是没有意义的。
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对空间和时间的新的理解是我们的宇宙观的变革。古老的关于基本上不变的、已经存在并将继续存在无限久的宇宙的观念,已为运动的、膨胀的并且看来是从一个有限的过去开始并将在有限的将来终结的宇宙的观念所取代。这个变革正是下一章的内容。几年之后又正是我研究理论物理的起初点。罗杰·彭罗斯和我指出,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可推断出,宇宙必须有个开端,并可能有个终结。
小题1:根据文章前半篇提供的材料,写一篇《霍金生平简价》。
要求:①有主要事迹,有主要成果,还有恰当评价
②要将下列词语组织成文:风华正茂、天妒英才、科学巨子、宇宙之谜、凝练
通俗、畅销世界。(词语顺序不限)
③上半篇约700字,要将它缩为150字左右。
小题2:作者列举一对双生子的事例,意在说明一个什么科学道理?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内容,对下列理论作出的不同点作出简要说明。
A.牛顿运动定律:
B.狭义相对论:
C.广义相对论:
D.重力量子理论:
小题4: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有( )
A.文章开头说的宇宙之谜的“几何之舞”即霍金《时间简吏》阐述的内容,亦即“重力量子理论”。
B.无论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还是霍金的“重力量子理论”,都说明时间只是相对空间才存在,宇宙既然有个开端,也可能有个终结。
C.文章最后一段划横线的句子是一个复杂的长句,可简缩为“观念为观念所取代”。前一个“观念”即宇宙会有终结的观念,后一观念即宇宙无限延伸的观念。
D.本文的标题有两层意思,一是突出了霍金轮椅生涯的不幸遭遇,二是突出了霍金可与爱因斯坦媲美的光辉成就。这个标题也构成了本文结构的特点。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过目成诵”君亦能
①林黛玉曾对贾宝玉说:“你说你能‘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了?”严格说来,林妹妹的“一目十行”,只是一种“连读方法”(当然也包括记忆),而“过目成诵”才是对“记忆能力高强”的凝练的概括。宝黛这对才子佳人记忆力确实不同凡响。
②据报道,参加美国总统竞选的侯选人中,有的人短期内竟能记住近万人的姓名。日本索尼公司的一名职员能将圆周率背至小数点后两万位。《后汉书·应奉传》说,有一车匠曾于门中露半面对应奉看了一眼,后数十年,应奉路遇车匠,依然能“识而呼之”。科学家指出,人类的记忆潜力几乎是无穷的,一个人的一生中,大脑的记忆容量可高达1千万亿个信息单位,这差不多相当于全世界图书馆收藏的信息总量。因此,你只管去记忆,无需有“满面溢流”之
③科学家对动物的研究发现,记忆机能主要存在于大脑中一种称之为“脑肽”的微小的蛋白质分子中,并且提取了这种神奇的“记忆脑肽”。稍后,科学家还人工合成了这种药物,经试用,效果良好。
④记忆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物质基础,因此,古今中外,人们无不希望自己能拥有最佳的记忆力。《开元天宝遗事·记事珠》中写道:“唐张说任宰相,有人送给他一颗珠子。名曰‘记事珠’。或有阙忘之事,则以手持弄此珠,便觉心神开悟,事无巨细,涣然明晓,一无所忘。”此“记事珠”,真可谓胜过今日电脑,因为电脑必须标入相应软盘,才可调出所需之数据、资料、报告等等。
⑤一般说来,记忆是指对经历过的事物能够记住,并能在以后再现(或回忆)或在它重新呈现时能再认识的过程。但这一“定义”似乎应该补充近年来研究的“记忆可以移植”的内容。
⑥英格兰乌沃汉普顿多元科技研究所的科学家,用精密仪器将那些年老但识途蜜蜂的脑体中职司“记忆”的蛋白质抽取出来,再用超微注射器将这些分子注入正在蜕变中的幼虫脑体中,等幼蜂羽翼长成后,将其带至离巢1公里之遥处放飞。令人吃惊的是这些从未离开过家门的小蜜蜂居然个个“不迷而返”;而那些未移植老蜂脑的参照组的小蜜蜂却迷途而不知归了。
⑦美国的乔·昂加尔博士选用了更高级的哺乳动物老鼠进行记忆移植的试验。他将老鼠觅食的鼠笼分成两室,放有相同的食物,但一室明一室暗。大家知道老鼠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喜暗怕光,故取食总是光顾暗室。但鼠笼暗室设有电击装置;每当老鼠前往取食,必遭电击之苦。久而久之,老鼠只好记住暗室之危,改去明亮的地方去取食。昂加尔将这些“弃暗投明”的老鼠解剖,发现它们脑中的核糖酸中悬浮着一种特殊的物质,他将其称之为“惧暗素”。然后他将这种“惧暗素”注射到无此经历的老鼠的脑中……奇怪是这些老鼠竟无一例外地直扑明亮小室去觅食——记忆移植的试验成功了。
⑧人类的记忆是否也可移植?科学家正在深入研究,说不定有朝一日,人们会像今天购买专利一样,移植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的记忆之宝,集众多才华于一身,“过目成诵”当然更不在话下了。
小题1:根据语境,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满面溢流(溢流:指汗水流淌;虞:忧虑)。
B.阙忘之事(阙通“缺”。阙忘:遗忘,忘掉)。
C.涣然明晓(涣然:形容有光彩)。
D.职司“记忆”(职司:负责操作、管理某件事)。
小题2:本文列举了大量古今中外的轶事及实验事例来阐述作者要说明的事理,请将它们各自阐述的意义写出来。
例如,贾宝玉林黛玉事例说明人的记忆力不同凡响。
A.美国总统竞选及日本索尼公司职员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
B.唐代张说宰相“记事珠”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蜜蜂幼虫的实验和老鼠弃暗投明的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能正确体现本文说明的逻辑顺序的图示是( )

小题4:本文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列举如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变性之谜
①在高等动物中,性别的特征是比较明显的,而且是一生不可改变的。但是在自然界的低等动物中,变性却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而且是一个令生物和古生物学家迷惑不解的难题。
②有一种常见的帽贝类软体动物,它们大多摞成塔状生活在一起,常常多达12只以上。下边是较大的个体,支撑着上边的小个体。分类学之父林奈对此迷惑不解,他给大小不同的它们命了不同的种名。
③科学家们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在这种塔状的堆积中,顶部的小个体一律是雄性,下边的大个体总是雌性个体。这丝毫也不会妨碍雄雌的繁殖能力。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帽贝会自然变性,被称为“连续的雌雄同体”。幼年期小个体首先成熟为雄性,之后又变成雌性,在一垛帽贝中,中间部位的中等大小的是正在经历雄变雌的过渡型!
⑤研究人员详细地观察过这种动物的变性。在一垛帽贝中,雌雄的生态体系相对稳定地保持一段时间。雄性的长大了变成了雌性的,雌性的又吸引了一些小个体的雄性,垛子又长高了,但比例总是一样的。
⑥鱼类是高等脊椎动物,也存在着由于雌性和雄性的竞争而产生的变性现象,而且也和脊椎动物中大多数变性动物相似,是雌性先成熟。有一种很美丽的在珊瑚礁中生活的鱼就属这种。
⑦在这种鱼群中,有1条成年雄鱼和8条成年雌鱼。一旦其中的雄鱼离去,这个群体中就会有一条雌鱼变成雄性。这条变了性的鱼鳍变长,颜色更加华丽。科学家们对鱼类的这种变性现象,迄今依然不能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因为它既不能用来解释达尔文的单种竞争的原理,又不能被认为是适应自然的进化。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植物界也存在着变性的现象。在北美大陆的一些森林中,生长着一种被称为“金特普”的木本植物,早期的植物学家曾把它的多种生命形式命名为不同种的植物。
⑨直到60年代中期,一位美国生物学家在马萨诸塞的一片森林中潜心研究,才发现“金特普”与绝大多数植物不同,它的花是雄雌分开的,而且雄性植物个体小,仅有一种叶子,较大的雌性则生有两种叶子。
⑩这种植物从幼树开始即为雄性,当长到一定高度时,就会进入变性阶段。理论计算认为,从雄性至雌性的转变应该发生在398毫米的高度。
经过几个春秋的观察,这种植物的变性界线在380毫米处。在这一高度以下,该种植物的雄性多于雌性;而在此高度,则雌性多于雄性。
自然界中,不论是变性的动物还是植物,都是雄性个体小、雌性个体大,这似乎与其它生物种的特征不同。
不但生物学家尚未对这种变性现象做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古生物学家们对此也感到茫然。他们以前所鉴定的地层中那些略有差异的化石种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
小题1:下面是帽贝类软体动物的塔状“垛子”示意图,合文意的一项是( )

小题2:下面是对本文层次结构的分析,正确的是( )

小题3:下列说法,合乎文意的一项是(  )
A.动物的性别特征比较明显,而且一生不可改变。
B.动物和植物都是雄性个体小,雌性个体大。
C.森林中的绝大多数植物是雌雄同株的。
D.生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研究对象是一样的。
小题4:第四段和第八段中划线句子可否互换?从上下文语境和句子本身的表意倾向说说你的看法。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