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湖 泊王小妮①带着一根擀面杖,德国的朋友坐两小时火车来和我们共同包一顿饺子。如果他不来,我们就得一律用细酒瓶擀面。吃过了中国饭喝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湖 泊 王小妮 ①带着一根擀面杖,德国的朋友坐两小时火车来和我们共同包一顿饺子。如果他不来,我们就得一律用细酒瓶擀面。吃过了中国饭喝过了中国酒,朋友说,这附近有一个熊湖,很值得一看。随后的一星期,找熊湖成了大事情。树林茂密,又不会问路,我们捉迷藏一样乱走。几次遇到一个跑步的德国小伙子,后背像扎武装带满满地扎了一排,远看像一排手榴弹。我们经常见他,细看时背后捆扎的竟是饮用水。 ②别人的湖啊,你在哪儿?秋天了,橡树、核桃树、栗子树的果子劈劈啪啪又砸头又硌脚,路上采了我所见过的最大蘑菇,直径有30厘米。举着蘑菇见到了湖。哪里有熊,只有野鸭子在红黄绿各色树叶的粼粼倒影里。湖边有一个小酒吧,两层楼,有人端坐在高处看水,有人坐在水边晒太阳,我估计那一天有30人在熊湖边,一丝人声都没有。 ③离熊湖几公里远有大停车场,车辆到那里为止,不能再接近湖。除林间偶尔有原木的秋千木椅外,没有什么设施。从公路到熊湖边,至少步行一小时的沙石路。林间几家原住户,外墙高处挂着鹿角猎枪松枝,湖区不供游人留宿。 ④这以后的又一年秋天,我们早回了国回到东北,去看长白山脉的一串火山湖。夜里听到当地人讲各种熊瞎子的故事,熊瞎子掰苞米,熊瞎子偷蜂蜜,熊瞎子和老虎打架……在阵阵笑声中,那又笨拙又憨实的家伙,竟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于是让我想起了熊湖。在中国的东北部更应该有熊湖,一百年前这一带还完全蛮荒。德国的纬度和中国东北差不多。在德国中部平原上,能闻到中国北方旷野中浓烈的草香。特别在秋天,湖水山色完全相似,只是居住的人不同。 ⑤10月的东北,过了旅游季节,立刻萧瑟,紧临火山湖修建的宾馆正要锁门过冬,松林间拉根电线,洗衣机整日整夜突突地响,脏水冲着飞旋的落叶直接流进湖里。 ⑥有个清凉的早上,想到一个人的两句诗:德意志啊德意志,得到了意志,丧失了激情。 ⑦和德国人比,中国人的激情实在太高涨了。这几年旅游业兴起,每逢旺季,或举家出行,或单位公款出游,大小车辆涌向这里,成排地挤满湖边。东北宾馆里的人说,来这儿的客人多数是彻夜打麻将,有时候下湖一会儿,主要是打鱼。谁看湖?拔凉拔凉的水有什么好看? ⑧中国东北最有名的湖是松花湖,10月中旬去,水边的简陋木屋全上了锁。说服老板开一间最豪华的,但是一打开房门,看到的竟是满天花板黑压压地爬满快冻僵的瓢虫,有电视机,没卫生间。在德国刚好相反,可以没电视机,干净的卫生间是必须的。德国的家庭旅馆还会送过来一份果盘,或者一束鲜插野花。在松花湖过的那一夜,老板送过来一只超长手电筒,专门叮嘱我们,出门就可以方便,不要走远,惹得狗叫。 ⑨别人的东西不要羡慕,因为你自己也会有,我的长辈这么告诉我。但是,我怎么告诉我的孩子? 小题1: 文中描绘的熊湖周围环境有何特点? 答: 小题2: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在德国中部平原上,能闻到中国北方旷野中浓烈的草香。 答: (2)德意志啊德意志,得到了意志,丧失了激情。 答: 小题3: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它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 小题4: 解释文章最后一段的含意,写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 |
答案
小题: (1)树林茂密;(2)野生动植物没有遭到破坏(保存良好);(3)环境安静;(4)人为设施少(或爱护环境)。 小题: (1)德国中部平原与中国东北纬度相同,自然条件相同,湖光山色相似。 (2)肯定了德国人对环境保护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并有切实的行动;同时也是对一些中国人任意破坏祖国美好自然资源的做法的讽刺;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小题: 对比。中国人和德国人在旅游的情趣和对自然保护方面的对比,揭露了国人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1)旅游破坏了生态(紧临火山湖修建宾馆,脏水直接排入湖中);(2)对自然风光缺乏审美能力与兴趣(到景点打麻将,打鱼);(3)不讲究文明卫生(爬满瓢虫)。 小题: 长辈的话——不羡慕别人的东西,要有通过努力赶超别人的志气。本来有比别人好的东西却不知爱惜,不加保护,我们将无颜面对后人。用反问句,表达了自己的羞愧之情;同时蕴含着国人应该关注环保、爱护旅游资源的希望之情。 |
解析
无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丢草绳 陈传荣 ①小时候,每年的夏天,体弱多病的我,总要生上那么几天的疟疾。多少年来,我对夏天总怀有一种畏惧的情结。患了疟疾,多半是听之任之,家里没钱给我找医生。 ②有一年夏天,我病得特别厉害,时间又拖得特别长,母亲心急如焚,人明显地憔悴了,眼睛也红红的,大约是哭过了。 ③后来,母亲不知在何处打听到了一个“好办法”,说是让生疟疾的人,找一根草绳系在腰间,过上一夜后,第二天早上,将那根草绳解下丢在路口,如果有人从草绳旁经过,那么,这人就会带走草绳上的疟疾,而原来生疟疾的人也就会好了。 ④得到这样的“好办法”,母亲并没有露出喜色,反而更加唉声叹气了:都是乡里乡亲的,让谁带去也不忍心呐!但看到我被疾病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样子,母亲终究还是违着良心按那方法做了。 ⑤记得那天晚上,母亲一边给我系着草绳,一边还心事重重地说:“你这个病秧子,咋就这般累人!”我知道,母亲之所以呵斥我,其实是因为她的心里很矛盾。 ⑥一个不眠之夜过后。天色还没有完全亮,母亲就将我腰间的那根草绳解下,然后,趁着夜色,匆匆地丢在了一条并不很远的乡间小路上。丢下草绳后母亲便逃似的跑了回来。 ⑦到家后母亲还喘着粗气。过了好一会儿,母亲才定下神来。她轻轻地安抚着我:“没事了,妈已为你丢了草绳……” ⑧然而,非常不争气的是,虽然母亲为我丢了草绳,但我的病却并没有因此好转,反倒烧得越来越厉害了。这不由得使母亲更加失望和惶恐起来。 ⑨一天,在我迷迷糊糊发着烧,无力地躺在床上的时候,邻居家有位叫“三姨”的来看望我。坐在床沿,三姨用手摸了摸我滚烫的额头,心疼地说:“这伢子,真是遭罪!”母亲也就愈加悲叹了,母亲说:“在往日,生上几天也就好了,这趟都拖了这么多天,还没有见好的样子,真不晓得是怎么弄的!”然后,母亲就开始抹起泪来。 ⑩三姨的眼也红红的,她没提看病的事,她知道母亲没钱。“你给他丢过草绳了吗?”过了一会儿,三姨问。母亲显得很不好意思,说:“丢过了,但是没用,你看这伢子还是这样病着。” 三姨问母亲将绳子丢到了什么地方。母亲告诉了她。三姨拍了一下腿说:“你怎么将绳子丢在那呢,那条小路根本就没人走的,没人走,怎么能带走伢子的病呢?”母亲这才恍然大悟起来。三姨没有再说什么,她与母亲都望望躺着的我。 三姨从我家离开的时候已近黄昏,落日的余晖将乡村照得金黄金黄。母亲将三姨送出屋,说了些客套话,然后,返身回到屋里为我敷了湿毛巾,倒了一杯开水,出去了。 母亲是打算去菜园掐一些菜回来做饭的,但很偶然的一瞥,母亲怔住了。母亲发现,刚刚由我家走出去的三姨,正快步朝着母亲丢草绳的那条小路上走去…… 提着空空的竹篮,呆呆地立在菜园里,母亲的脸上淌出了许多泪花。 后来,母亲就常常对我唠叨起这件“丢草绳”的事情。我也常常想起那个令人难忘的夏天,想起那位并不是我嫡亲的三姨。 (选自《文汇报》2007年10月8日,有删节) 小题1: 怎样理解“难忘”在文中的含义? 答: 小题2: “三姨从我家离开的时候已近黄昏,落日的余晖将乡村照得金黄金黄”这一景物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 小题3: 作者刻画“三姨”这个人物形象,有何用意?(★) 答: 小题4: 文中说“母亲这才恍然大悟起来”,是因为“母亲”不知道“那条小路根本就没人走”吗?请结合全文作具体探究。 答: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没有名字的东西 (法国)奈保尔 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不过波普可从不闲着。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得不亦乐乎。我喜欢看他工作。我喜欢那些木头——乔木、香树和蟾蜍树的香味,我喜欢那些木屑的颜色;也喜欢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 “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我问。 波普总是说:“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 我就喜欢波普这一点。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 我觉得波普特别健谈。他谈的都是关于生死、工作之类的严肃话题,我发觉他真地爱跟我说话。 但在街上,波普却不是招人喜欢的人。哈特常说,“你们听,波普也太傲气了。” 波普从不挣钱,都是老婆出去工作。好在他们没有孩子,这样倒也方便。波普说,“女人爱干活就让她们干吧,反正男人也干不好。” 有一天,我发现波普在他的工棚里伤心。他坐在一块木板上,拿木屑在手指上缠来绕去。 波普说:“你阿姨走了,孩子。” “去哪儿了,波普先生?” “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他说到这便再没往下说。 波普的工棚里不再有锤子和锯子声。木屑闻起来也不新鲜了,颜色也变黑了,几乎像烂泥一样。波普开始酗酒,他身上有一股朗姆酒味,经常大哭大叫,然后就发火想打人。这使他被那帮人接纳了。 哈特说:“我们过去错怪了波普,他是个好汉,和我们一样。” 波普从不以为我年纪小,有些话不该对我讲。 “孩子,等你到了我这把年纪,”有一次他说,“你会发现你一心喜欢的东西一旦得到后,你就不再会珍惜它们了。” 他讲话就这个风格,像谜一样。 终于有一天,波普离开了我们。 波普回来后完全换了个人。我一跟他说话他就对我大吼大叫。 哈特说:“你们看,女人把那家伙整疯了。” 往日那熟悉的声音又从波普的工棚里传了出来。他拼命干活。我真想知道他是否还在做 没有名字的东西。但我害怕没敢问他。 他往工棚里拉了一盏电灯,开始在夜间干活。他家门外总停着许多车子,将东西拉选拉出。后来波普又忙着漆房子,将房子漆成大绿色,又将屋顶漆成大红。哈特说:“这家伙准疯了。” 又补充道:“怕是他又要做新郎官了。” 哈特没有全说错。大约两星期后的一天,波普回来了,还带来了一个女人,是他老婆,我的阿姨。波普很快又恢复了过去的生活方式,他仍然把时间都花在做那没有名字的东西。他又停止了工作,他老婆又到我们学校附近的那户人家做了厨娘。 后来发生的事太突然,我们都不知道会出这种事。哈特也是读了报纸后才知道的:小木匠被捕入狱。 这太不可思议了,原来波普是个作恶多端的梁上君子。所有那些新家具,用哈特的话说都不是波普做的。他偷来别人的东西然后把它们重新组装起来。实际上他偷的东西太多,有时只好把不要的那些卖掉。他就是这么被抓住的。现在我们才明白以前为什么总有许多车子停在波普家门口。 哈特说出了我们大家的心里话。他说:“这老兄真笨,为什么他要去卖他偷来的东西呢? 告诉我。为什么?” 我们都认为他这么做确实太蠢。 波普出狱后成了英雄。他成了那帮小子中的一员。但对我来说,他变了。这种变化使我伤心。 因为他开始干活了。 他开始为别人做莫利斯式椅子、桌子和衣橱。 有一次我问他:“波普先生,你什么时候再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呀?”他竞臭骂了我一通。 “你他妈的真讨厌,”他说,“快滚开,否则我非揍你不可。” 注:奈保尔,英国作家,以其“富有洞察力的叙述和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将扭曲的历史中的真实展现出来”,获得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1.这篇小说运用了象征的写法。请根据全文内容,指出题目“没有名字的东西”的象征意义。(3分) 2.小说开头描写波普忙碌的情形,其作用是什么?(3分) 3.“我”眼中的波普与众人眼中的波普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4分) 4.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5分) 5.波普从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到做有名字的东西,他的人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这种变 化是可喜,还是可悲?请写出理由。(5分)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黑 羊 [意]卡尔维诺 (1)从前有个国家,里面人人是贼。 (2)一到傍晚,他们手持万能钥匙和遮光灯笼出门,走到邻居家里行窃。破晓时分,他们提着偷来的东西回到家里,总能发现自己家也失窃了。 (3)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居住在一起。没有不幸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从别人家里偷东西,别人又再从别人家里偷,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去第一个窃贼家行窃。该国贸易也就不可避免地是买方和卖方的双向欺骗。该国政府也是个向臣民行窃的犯罪机构,而臣民也仅对欺骗政府感兴趣。所以日子倒也平稳,没有富人和穷人。 (4)有一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知道——总之是有个诚实人到了该国定居。到了晚上,他没有携袋提灯出门去偷,而是待在家里抽烟读小说。 (5)贼来了,见灯亮着,就没有进去。 (6)这样持续了有一段时间。该国的人感到有必要向他挑明一下,纵使他想什么都不干地过日子,可他没有理由妨碍别人干事。他天天晚上待在家里,这就意味着有一户人家第二天没了口粮。 ⑺诚实人感到他无力反抗这样的逻辑。从此他也像他们一样,晚上出门,次日早晨回家。但他不行窃。他是诚实的。对此,你是无能为力的。他走到远处的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情形。每次回家,他都会发现家里失窃了。 (8)不到一个星期,诚实人就发现自己已经一文不名了;他家徒四壁,没有任何东西可吃。但这算不了什么,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错。不,总之是他的行为使其他的人很不安。因为他让别人偷走了他家的一切却不从别人家那儿偷任何东西。这样总有人在黎明回家时,发现家里没被动过——那本该是由诚实人进去行窃的。 (9)不久以后,那些没有被偷过的人家发现他们比别的人家富了,就不想再行窃了。糟糕的是,那些跑到诚实人家里去行窃的人,总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因此他们就变穷了。 (10)同时,富起来的那些人和诚实人一样,养成了晚上去桥上的习惯,他们也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情形。这样,事态就更混乱了。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在变富,也有更多的人在变穷。 (11)现在,那些富人发现,如果他们天天去桥上,他们很快也会变穷的。他们就想:“我们雇那些穷的去替我们行窃吧。”他们签下合同,敲定了工资和如何分成。自然,他们依然是贼,依然相互欺骗。但形势表明,富人是越来越富,穷人是越来越穷。 (12)有些人富裕得已经根本无须亲自行窃或雇人行窃就可保持富有。但一旦他们停止行窃的话,他们就会变穷,因为穷人会偷他们。因此他们又雇了穷人中的最穷者来帮助他们看守财富,以免遭穷人行窃,这就意味着要建立警察局和监狱。 (13)因此,在那个诚实人出现后没几年,人们就不再谈什么偷盗或被偷盗了,而只说穷人和富人;但他们个个都还是贼。 (14)惟一诚实的只有那个诚实的人,但他不久便死了,是饿死的。 1.第7自然段中“这样的逻辑”指的是什么?请作解说。(3分) 2.“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情形”的描写重复出现,其表意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3分) 3.诚实人的品性中除了诚实,还有哪些特点?作者主要采用哪种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 请简要分析。(4分) 4.这篇小说充分体现了虚构的特点,但我们读后又觉得它是真实的。对于小说创作“虚构”与“真实”的关系,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4分) 5.这是一篇寓言式的小说,关于它的寓意,有人说是讽刺现代社会的形成过程,有人说是揭示人类种种游戏规则的荒诞和脆弱,有人说是个体的品行能改变整个局面,有人说是独善其身的人会被荒诞的社会吞噬,有人说是文明社会需要自由、公正、宽容。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申述理由。(6分)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6枚硬币 侯德云 俗话说,好吃的不如饺子,舒服的不如躺着。刘二说,老辈人留下的这句话,真是有道理。他说,他从小到现在,最爱吃的就是饺子,干了一天的活之后,又累又乏,最爱做的事,就是躺着。他说他小时候不爱躺着,在村子里到处乱跑。他说他虽然瘸了一条腿,却能跑得很快,好腿的孩子也落不下他。 当然,让刘二感到最自豪的事情不是吃饺子,也不是躺着。他感到最自豪的事情,是小时候妈妈对他说过的一句话。 妈妈说:“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 这句话妈妈一连说了很多年。刘二24岁那年,妈妈一个人搬到荒山上去住了,从此不再给家里人包饺子,也不再说那句话了。 小时候,刘二家里的日子是很穷的。可是再穷,过年也总要吃顿饺子。过年嘛,不吃顿饺子能算过年? 饺子是必须要吃的,而且,乡间的习俗,饺子里还要包上一两枚硬币,谁吃到了,就预示着谁是一个有福气的人。 刘二8岁那年,在自己的那碗饺子里吃出了一枚2分钱的硬币。他把一个圆滚滚的饺子填进嘴里,用力一咬,就听见喀嗤一声,他兴奋得差一点跳起来。他把嘴里的硬东西吐出来,大声宣布:“我吃到钱啦。” 刘二的妈妈捡起他吐在桌子上的2分钱硬币,用手指擦干净之后又送给他,喜滋滋地对他说:“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 听妈妈这样说,刘二咧开大嘴笑了,还抬起一只手,在自己的后脑勺上轻轻挠了两下。 刘二8岁那年,他开始上小学了,他的一条瘸腿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在村子里到处乱跑的时候不是这样。村子里的孩子没有嘲笑他的,他们天天在一起玩儿,看不见刘二的瘸腿,或者是,他们觉得,刘二天生就应该有一条瘸腿,没啥好奇怪的。学校里的孩子还没有修炼到这种程度,他们一看见刘二的瘸腿,就大呼小叫起来,后来还把他的瘸腿编成了顺口溜到处传唱。那些日子,刘二每天肚子都气得鼓鼓的。 自从吃到了2分钱的硬币,刘二就不跟那些嘲笑他的孩子计较了。他在心里对他们说:“我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我不会在乎你们说什么。” 从8岁到23岁,刘二年年嘴里都要喀嗤一声,年年都能从饺子里吃到2分钱硬币,妈妈也年年都要重复一遍她说过的话。妈妈的话,给了刘二做人的底气,他觉得,这辈子,他一定会做出一件让人高看一眼的大事情。 刘二23岁那年,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秘密。年夜饭的饺子已经煮好了,却迟迟没有端上来。刘二着急了,进厨房去看,他看见妈妈正在用手指头去捏那些煮好的饺子,嘴里还嘟嘟囔囔的说:“我做了记号呀,怎么找不到了?” 那年的饺子,有不少让妈妈的手指头捏破了。吃饺子的时候,刘二的眼圈一直是红的。 刘二23岁那年,他总共积攒了16枚亮晶晶的带有齿痕的2分钱硬币。 妈妈去世以后,刘二用那16枚硬币买了一棵槐树苗,栽在妈妈的坟前。转过年,他向村委会递了申请,承包了那座荒山。 从此,每年的年夜饺子刘二都是跟妈妈在一起吃的。他把一碗饺子端到妈妈的坟前,说一句,妈,过年了,就大口大口吃起来。自然而然的,他的嘴里会“喀嗤”一声。他从嘴里吐出2分钱硬币,对妈妈说,妈,二小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说完,他的泪水,会像溪水一样从眼眶里涌出来。 如今,刘二妈妈坟前的那棵槐树已经长得很高了,刘二承包的荒山也绿得不能再绿了。雨后,山沟里到处都是清清的溪水。他不想让那些溪水白白流掉,就在山下修了一个池塘,种上了莲花,养上了鱼。 夏天的中午,刘二喜欢躺在池塘边的树阴里,看粉红粉白的莲花在微风中摇曳,看鲤鱼在水面上撒欢,听草鱼吃草的嚓嚓声。他的脸上写满了得意。常常,就这样不知不觉的,他沉浸到好梦当中了。 村里有人看见过刘二在树阴里酣睡的模样,感慨地说:“舒服的不如躺着,这个刘二,真是好福气。” 差点忘了说,刘二现在已经不叫刘二了,他的大名叫刘志福。 1.“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2.这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运用了哪些手法?试作简要分析。(5分) 3.有人说,小说在刘二发现母亲捏饺子的情节后便可以结束,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6分)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现代化的定义 (美)艾恺 在对世界性的现代化进行批评描述和分析之前,逻辑上首先需要将批评对象主体——世界性现代化现象做些解释和界定。“现代化”这个名词作为学术探讨的用语,还是最近的事;总之在二次大战后,这个词才开始在西方通行起来。它的用法通常都是“正面的”,指的是“好的”东西。批评“现代化”的几乎从来不用这个词作为他们攻击的对象。 我们需要的定义得满足两个条件:(一)提供一个能测量现代化程度的尺度。(二)提供一个有解释力的定义,使我们对所有进行现代化的社会中必定要发生的社会、政治、心理等等变化能够得到相当的了解。 在对现代化既存的种种定义进行讨论之前,我们先得留意论及现代化的各种历史性解释所具有的共同点。下列几点几乎是所有学者都同意的:(1)现代化的过程首先在欧洲——特别是西欧——发生。(2)这个过程和其结果可以和所有社会过去既有的性质相区别,和“传统”鲜明对照,也就是“传统”有其作为和“现代”相对立的性质。(3)现代化的发展和西方传统本身所含的一些因素有因果关系;是故,这个过程可回溯到西方所独有的文化与传统。现代社会学创始者韦伯的一生事业可以说都在对这些因果关系进行辨明。(4)要辨明西方传统中的哪些方面与现代化有关是很困难的。例如韦伯,他将“现代”(他称之为“资本主义”)溯源于“新教伦理”;其他人溯源于17世纪的“科学革命”,有的特别点明始于牛顿派物理学;有的回溯得更早,到文艺复兴时代。(5)这些历史性的解释里,“现代化爆炸”(不管怎么界定它)的最终原因和其中包含的因果性要素都从来没有清楚辨明过。因为,尽管从西方所经验的某些方面(宗教、思想、经济发展、政治发展等)人们可以追溯出许多相关联的原因,要把复杂的历史诸因梳理开,再彼此联系起来以解释现代化,欲使人满意是不可能的。 我认为现代化是各种因素的连接,而巧合在一个时间点上。好比说,没有牛顿力学的革命和资产阶级的兴起,工业革命就不可能发生;反言之,如果不是有15、16世纪的探险时代及欧洲的扩张,加上文艺复兴时代与君主集权出现时的古典学复兴,这些也都不可能发生。过去两百多年来许多应用历史的社会科学(包括新近的分科如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实际都持续进行了辨明欧洲现代转变终极原因的讨论。可是,要抓住现代化的精义,他们是远不足以叫人满意的。 过去30年来,很多学者把重点专注于离析西方(西欧和美国)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及其他领域发展的特殊性和现代化的“通则”。韦伯的分析本身即可成为一例。新教伦理显然不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充其量它只是西欧所呈现的特殊形式的现代化的一种原因。因为,到1900年,验诸多重标准日本都无疑是个现代化国家,然而不但日本传统宗教理论和基督教毫无相似之处,在日本任何“新教式”的运动都不存在。不过,我们需要指出,日本的现代化(无论二次大战前后)是建立在许多实际的西欧特殊模式之上的,它将西欧文化中的诸因子如衣饰、家具、音乐、文学、社会习惯、工厂生产方式以至于经营技术等等加以整合。 资本主义虽说在日本这个例子上是一项明显的要素,它的发展也和西欧所采取的模式不一样。至于在俄国,现代化发生在一个极端反资本主义的极权政权成立之后,其现代化是完全没有资本主义的,虽然,从彼得大帝以来,俄国已经有相当程度的现代化了。 (选自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现代化”一词,始于二战,通常是“正面的”“ 好的” 东西,批评“现代化”的人从来不用这个词作为攻击对象。 | B.作者认为现代化是各种因素的连接,在时间点上是一个偶然,而非象韦伯所说的现代化始于某种单一的因素,肇始于一个必然的时间。 | C.日本传统宗教理论和基督教毫无相似之处,但却是个现代化国家,这与韦伯的“新教伦理”理论是不一致的。 | D.西方学术界在界定“现代化”这个术语的过程中,虽然从西方经验的宗教思想、经济发展等方面追溯出许多相关联的因素,并进行梳理,但结果还是不能令人满意。 | E.西方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和结果,能跟所有社会过去既有的性质相区别,因此,“传统”是与之相决裂的过程。 F.过去30年来,很多学者把研究重点专注于离析西方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发展的特殊性和现代化的“通则”,其实他们并没有抓住现代化的精义。 小题2:下列论述和理解,与定义“现代化”必须满足的条件(一)有关的一项是(3分)A.“现代化爆炸”(不管怎么界定它)的最终原因和其中包含的因果性要素都从来没有清楚辨明过。 | B.没有牛顿力学的革命和资产阶级的兴起,工业革命就不可能发生;反言之,如果不是有15、16世纪的探险时代及欧洲的扩张,加上文艺复兴时代与君主集权出现时的古典学复兴,这些也都不可能发生。 | C.过去两百多年来许多应用历史的社会科学(包括新近的分科如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实际都持续进行了辨明欧洲现代转变终极原因的讨论。 | D.如果只有从新教伦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现代化,那么目前现代化程度很高的日本和俄国都不能算作是现代化国家。 | 小题3:虽然本文的标题是“现代化的定义”,但是作者并未在这篇文章中对“现代化”作出自己的界定。请你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用一个单句,尝试帮助作者给“现代化”下一个定义。(不超过70个字)(4分) 小题4:请你以这篇文章所蕴含的科学研究方法为例,说明研究一个复杂的社科问题应该从哪里入手,有哪几个主要环节。(4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