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①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本来是结合在一起的。大约从16世纪开始,科学进入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同时科学与艺术就隔膜起来。②分道扬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①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本来是结合在一起的。大约从16世纪开始,科学进入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同时科学与艺术就隔膜起来。 ②分道扬镳使两者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辉煌成就,同时也给两者带来困窘。本来,人的左脑专司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则司形象思维功能和综合功能,二者通过处于中间位置的结合骈胝(piánzhī,大脑两半球的底部联合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纤维组织叫胼胝体)而传递信息,交互作用。然而,一些潜入科学深宫或钻入艺术象牙塔而目无旁顾的人,由于思维长期集中在一边的脑半球内进行,便易产生心态失衡,乃至心理畸形。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就患有神经过敏症,荷兰伟大的画家受高则患有抑郁症。 ③也许是这种绝对分离,使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感到孤寂和厌倦。所以近百年来,许多科学家便涉猎于艺术,而不少艺术家也开始垂青于科学。结果,不仅有益于心灵的健康,而又有助于事业的创新。 ④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不仅给个体的科学家或艺术家带来福音和成就,而且使科学群体和艺术群体呈现新的前景。正因为如此,当今的一些科学大师、艺术大师多力图推翻科学与艺术之间人为的藩篱,实现两者的大融合。 ⑤高科技与艺术各行其道,怎会走到一起?李政道先生的一席话可谓鞭辟入里:“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她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而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道路吗?没有智慧,情感的因素能够取得完美的成果吗?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她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小题1:.分析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第①段中“隔膜”的含义是 (2)第④段中“如此”指代的内容是 小题2:.文中与第⑤段画线句子含义相同的语句是(填写原句) 小题3:根据文意分析“也许是这种绝对分离,使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感到孤寂和厌倦”的原因。答: |
答案
: 小题:(1)比喻科学和艺术完全分离,成了独立的学科。(意思对即可) (2)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不仅给个体的科学家或艺术家带来福音和成就,而且使科学群体和艺术群体呈现新的前景。(意思对即可) 小题:“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她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 小题:因为科学和艺术本来就是结合在一起的,而且人的左右半脑尽管专司的功能不同,但能相互传递信息,交互作用(或答如果一味在某一领域走火入魔,就会心态失衡,乃至心理变态) |
解析
无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大学生怎样离校 大学生离校时的一幕幕生死离别,内心难免有些凄凉于吾心有戚戚焉。于是决定去走近我们的这些师兄师姐们。 迈进毕业生宿舍,看到毕业生宿舍的肮脏混乱,许多人可能会感到震惊,更甚者一些人可能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产生怀疑。不错做事应该善始善终,大学生是我们这个社会里平均素质比较高、文化修养比较深厚的一个群体。从经验看,大学生在公众生活中经常扮演的也都是正面的、积极的角色。比如,每年暑假的时候,许多院校都组织社会实践团,从一些新闻媒体中,相信大家也都了解,大学生们走入中国社会的底层,既给普通百姓带去了鲜活的文化知识,大学生自己也从社会中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 “这些大学生的到来,不光帮我们科学地种植,还送来了许多书帮我们增长知识,真希望他们能经常下乡。”这是来自调查百姓的最多的回答。 再比如,每当城市里举行大型活动时,大学生总会踊跃充当志愿者。所以,仅仅是因为大学生在毕业时候扔了点儿破烂,或是因为极少数人破坏了公物,就判定当代大学生素质不过关,那是太过轻率了。而且,据调查,现在这种现象已有所改善。经了解,大学生毕业宿舍凌乱,并不是近来才出现的现象,知情人知道,那几乎是一年一度芳草绿的。在情况比较严重的年头里,毕业生宿舍的墙壁上写满了各种书法,地上扔满了垃圾,能拆的东西都拆掉,真堪称满目狼籍。后来,各院校纷纷出台管理政策措施,包括暂时性扣发毕业证等等。情况才有所好转,但并没有什么根本性变化,要说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因为大学生不懂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那倒不见得,更不能把这看作大学生的本质大暴露,正确的做法是抛开简单的谴责,从毕业生的毕业心态上寻找根源。 据调查的大多数大学生毕业生反映,因为最后阶段比较忙,比如找工作,还有实习,再者因为一起生活过四年的舍友马上就要各奔东西时的凄凉心情才导致了我们所看到的那一幕。是的,四年大学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弥足珍贵的日子,一旦毕业,那种割舍不掉的乡愁会占据毕业生的脑海,种种复杂的情绪会油然而生,如果这个时候学校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细致就极容易让毕业生产生被遗弃的错觉。遗憾的是,一些大学在临近毕业的当口对待即将离校的学生往往是一副温情不再的样子,动辄以扣发相要挟,限期的布告张贴的到处都是。至于毕业典礼,早已是几十年一贯制,无非是领导讲话学生听,缺乏参与互动,很难让人产生庄重和自豪的感觉。在这样的情形下,毕业生的情绪找不到适当的宣泄途径,再加上一些技术方面的原因,比如缺乏合适的垃圾清扫工具,离校日程安排紧张,就容易导致一屋不扫的结果,不过现在各院校已经试图一改旧颜。据98级我们的师哥师姐讲,我们院的毕业典礼互动性强,如果你去看一下,你甚至分出那个老师,那个又是同学。而且我们药学院通知离校日期提前,给了毕业生们足够的时间来安排事情。 大学生学成离校应该是一个很温馨、很庄重的过程,应该组织一些仪式性的活动让毕业生参与,应该给它们提供正确的表达渠道。比如,毕业典礼应该富有时代气息,毕竟大学生是最富有时代性、最富有生气的,因而他们渴望与他们同步进行性的毕业典礼、毕业证的发放也应该更有表彰性,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应该更畅通等。这些都是他们的强烈呼声,当然还可以给毕业生提供公共留言本,让学生留下最想说的话,这在我们药学院早有例子。总之,就是要让毕业生产生精神上的归宿感,要让他们感到,即使毕业了,学校仍是自己的家,学校的一草一木仍然需要自己去爱护。这样,相信我们那些可敬的大学毕业生会让那些曾怀疑它们大学生的素质的人们感慨一番的:善始善终。确确实实也!如果学校方面和毕业生方面做到以上这一切,一屋不扫的怪圈被打破的日子将为时不远了。 作为我本人,真心希望所有大学生切切实实善始善终。因为我们是国家的栋梁,是整个民族素质的体现者。我希望当我们跨出校门的时候,不会有师弟师妹为我们的终而产生疑问,我们应该给他们的是做出好的榜样、典范。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则调查报告针对大学生毕业时总会出现的各种不文明现象的原因进行了调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 B.作者承认大学生是社会上高素质的人员之一,毕业时出现的不文明现象只是个别人的行为,不必太过担心。 | C.毕业后的就业压力,朋友离别的心理折磨,学校制度上的限制,这些都导致毕业生做出不文明举动的原因。 | D.大学毕业生离校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者认为学校对学生心理关怀不够,是导致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 E.本文语言平实流畅,叙述与议论相结合,作者通过亲身的调查来揭示问题的本质,为解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本文中多次出现的“一屋不扫”一词,具体的内容是指什么?请你简要概括。 3.本文作者对大学生应该如何离校经过调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请分点列出。 4.本文就大学生离校时出现的一系列不文明的举动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调查,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有人认为,不管是谁,只要是做出不文明的事,就应该受到惩罚,大学毕业生破坏公物也不能不追究责任;也有人认为,大学生毕业生离校时的不文明现象存在多年,这说明我国的高校在管理上还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请作简要分析。120字左右。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复活的“哥德堡”号到了广州 2006年7月17日中午,“哥德堡”号劈波斩浪九个多月,途经西班牙加的斯、巴西累西腓、南非伊丽莎白港和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及新加坡,停靠中国港口第一站——广州南沙港,预计8月29日,将抵达上海。 7月18日,当广州人翘首期盼的“哥德堡”号出现在他们视野的时候,船上船下一片沸腾。象征中国与瑞典两国国旗的红、黄、蓝彩带飘舞在古老的木船上,瑞典国王卡尔·古斯塔夫十六世和王后西尔维娅在众人的簇拥下微笑着走下舷梯。 时隔262年,这艘瑞典人花费了十年时间精心打造的仿古船终于来到了广州。重建“哥德堡”号、驾驶它重返中国——这是瑞典人的一个梦想。 “哥德堡”号回来了,却沉在了家门口 18世纪初,欧洲刮起一股“中国风”。在当时的欧洲,拥有中国瓷器是权贵的象征;穿中国服装是一种富有的体现;喝上中国茶,那更是奢华的享受。18世纪中叶,葡萄牙、英国、荷兰等国相继成立了从事对华贸易的东印度公司,苏格兰贵族克林·坎贝尔携巨资来到哥德堡,与当地富商通过上层关系获得政府特许,成立了从事垄断贸易的东印度公司。该公司以最快的速度建造船只。1738年,继第一艘“东印度人”号后,第二艘充满传奇色彩的“哥德堡”号正式下水。第二年,“哥德堡”号开始驶向遥远的中国,并且先后顺利地完成了两次远洋航行,带回大量的中国货物,包括西方人喜爱有加的中国瓷器、丝绸和茶叶。“哥德堡”号给瑞典东印度公司带来巨大财富。 1743年,“哥德堡”号开始了它的第三次远航。1744年冬天,“哥德堡”号从中国广州启程回国,船上载满了来自东方神秘古国的共计700吨上等物品。 1745年9月12日这天,“哥德堡”号抵达哥德堡港口,离码头900米之时,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刹那间,海水涌入船舱,在无数人惊恐的目光下,船身慢慢倾斜,带着庞大的身躯和满载的中国财富沉入海底。“哥德堡”号上的船员无一伤亡,救援人员还成功地从海水中抢夺回1/3的货物。光靠这1/3的货物拍卖所得的资金,就完全能支付这趟历时30个月的东方之行的费用。 巨大的利润空间刺激着商人们的神经。很快,瑞典东印度公司又张罗着重建一艘与“哥德堡”号一样的商船。 第二艘“哥德堡”号很快建造出来了,只可惜第一次远航就在南非海域沉没。 商船沉了,“哥德堡”号还活着 上世纪80年代,“哥德堡”号探险热席卷整个瑞典,从沉船里打捞出来的商品让瑞典人兴奋不已。据说,当时被打捞起来的雍正年代的茶叶竟然还能泡出清香。深埋在瑞典人心底的航海梦想再次被唤醒,他们决定重建“哥德堡”号,再现当年航海的辉煌壮举。越来越多的赞助商挤上了赞助者名单,越来越多的国际文化交流团体也关注着“哥德堡”号的重建,瑞典媒体几乎天天都有“哥德堡”号重建的消息。 “哥德堡”号“监护人”之责理所当然地落在了国王卡尔·古斯塔夫十六世和王后西尔维娅身上。 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哥德堡”号,人们习惯于把261年前的那一艘沉没于哥德堡港口近海处的商船称为“哥德堡”一号,把沉没于南非海域的那艘帆船叫做“哥德堡”二号,而把今天事隔200多年后重新驶入广州港的这艘仿古帆船称为“哥德堡”三号。 东印度公司成了历史,“哥德堡”号又现广州 1738年,耗费巨资打造的“哥德堡”号商船是瑞典东印度公司所拥有的38艘商船中第二大船只。而今天仿古的“哥德堡”号帆船也耗掉了差不多4000万美元。从1995年船体的第一根龙骨安放成功,到2003年6月6日正式下水、2004年9月3日西尔维娅王后为她命名祝福、2005年5月22日第一次海上试航获得成功,“哥德堡”三号整整花费了十年光阴! 新“哥德堡”与“哥德堡”一号在形状、结构、大小上基本相同,但新“哥德堡”的内脏却配置了高科技设备,它完全具备了现代远洋航海安全的条件。 2005年10月,一艘18世纪的古船再次扬帆远航了。 2006年7月17日中午,“哥德堡”号成功停靠广州南沙港。同一天,瑞典国王偕王后乘坐皇家专机飞抵广州,下机后率90多名王室成员登上了“哥德堡”号,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海上中国之旅。 (节选自《世界知识》2006年第16期) 小题1:“哥德堡”二号有没有到过广州?联系原文说说你判断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本文倒数第二段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3:作者称“哥德堡”三号为“复活的‘哥德堡’号”,请联系原文谈谈你对这个称谓的感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就是要用公权力制止“超时加班” 一些企业将生产旺季要求职工超时加班加点视为理所当然,这似乎成了业内行规。治理超时加班问题已经提出多年,但一直收效甚微。近期上海市再出重拳整治企业超时加班,并拟对违规企业处以重罚,对此措施我们倍感欣慰。 《劳动法》早就有了每日工作不得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不得超过44小时,加班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的规定。但由于就业形势严峻,不少人被迫加入超时加班行列,个别企业日均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甚至出现恶意超时加班的行为,不少企业加班工资标准也大大低于法定标准或者干脆不支付加班费,严重损害劳动者健康和权益,是典型的既违法又短视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超时加班有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企业,从民工向白领蔓延的趋势,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关注。企业本性是趋利的,为逐利而迫使员工加班本属情理之中,而员工在目前就业形势下,明知频繁加班和超时工作会影响身体,却没有多少人坚决拒绝,相反还常表现为“自愿”承担,确实令人玩味。当员工为了保住职业、争取晋升机会或赚取一点加班费而不得不超时加班时,甚至把“超时加班”与“敬业精神”等同,形成了难以逆转的“加班潜规则”时,当劳资双方的利益趋向达成“共识”时,问题就变得严重和复杂了。 既然超时加班是违法行为,那么执法者应该站在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义的立场上制止超时加班现象对员工的损害,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市场主体即企业和员工的行为。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政府也有必要应用其公权力对违规进行处理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利。要遏制超时加班现象,在加大惩治力度和劳动执法力度的同时,还特别需要进一步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当法律严重滞后甚至空白或不适合现实情况时,很容易给政府相关部门的权力寻租和不作为创造条件。 既然超时加班是短视行为,企业必定要为此付出代价。一些企业屡屡超时加班和克扣职工的加班费,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的违法成本较低,目前重点是要重视加大对处于弱势的劳动者保护的执法力度。劳动保障部门应保障劳动者能以最快速度、最少成本维护其合法权益,同时更应该加强监管,做好防范,提高企业违法的成本,使其不敢随意侵害劳动者权益。问题还在于,不少企业在重罚之下仍顶风作案,原因一是超时加班难以界定,甚至根本就无从罚起。二是处罚力度难以掌握,对于大企业区区几十万元的“重罚”根本起不了阻吓作用。三是担心处罚过重吓跑企业。笔者认为,对于因处罚其超时加班扬言要将工厂搬出的企业,其实它们并无长远打算,除了赚取血汗钱外,对地方长远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力并无帮助,即使搬出也无碍大局。 在相关法律仍存在滞后性的情况下,工会等组织要充分扮演好职工权益代言人和维护者的角色。目前工会至少可以在确立三条基本底线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一是每周必须保证工人休息一天,每人每天最多加班3小时;二是加班必须是工人自愿;三是必须按标准支付加班费。同时,劳动者自身也应加强维权意识,要从根本上破除“加班潜规则”,需要包括政府、企业、员工乃至整个社会舆论的共同努力。 小题1:你是如何理解“加班潜规则”的? 答: 小题2:从全文来看,超时加班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答: 小题3:、从全文来看,抵制超时加班的措施有哪些? 答: 小题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破除“加班潜规则”,根本出路在于加大企业的违法成本。 | B.在有些时候,一些潜规则的作用很大,甚至超过了法律的地位和影响。 | C.因“超时加班”而施重罚吓跑企业,对于当地经济发展有害无益,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 | D.超时加班完全是一种两方情愿行为,他人对此无可厚非。 |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提示:《玩偶之家》描写了娜拉和丈夫海尔茂之间的冲突,娜拉的丈夫像对待宠物一样地喜爱娜拉,却无情地剥夺了娜拉的独立人格;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他最后暴露了自私虚伪的一面,使娜拉感到震惊与绝望,她愤然离家出走。 娜 拉 照我现在的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 海尔茂 我有勇气重新再做人。 娜 拉 在你的泥娃娃离开你以后――也许有。 海尔茂 要我跟你分手?不,娜拉,不行!这是不能设想的事情。 娜 拉 要是你不能设想,咱们更应该分开。(走进右边屋子,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椅子上。) 海尔茂 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 娜 拉 (穿外套)我不能再在生人家里过夜。 海尔茂 难道我们不能像哥哥妹妹那样过日子? 娜 拉 (戴帽子)你知道那种日子长不了。(围披肩)托伐,再见。我不去看孩子了。 …… 海尔茂 可是,娜拉,将来总有一天―― 娜 拉 那就难说了。我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 海尔茂 无论怎么样,你还是我的老婆。 娜 拉 托伐,我告诉你。我听人说,要是一个女人像我这样从丈夫家里走出去,按法律说,她就解除了丈夫对她的一切义务。不管法律是不是这样,我现在把你对我的义务全部解除。你不受我的约束,我也不受你的约束。双方都有绝对的自由。拿去,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给我。 海尔茂 连戒指都要还? 娜 拉 要还。 海尔茂 拿去。 娜 拉 好。现在事情完了。我把钥匙都搁在这儿。…… 海尔茂 完了!完了!娜拉,你永远都不会想我了吧? 娜 拉 嗯,我会时常想到你,想到孩子们,想到这个家。 海尔茂 我可以给你写信吗? 娜 拉 不,千万别写信。 海尔茂 可是我总得给你寄点儿―― 娜 拉 什么都不用寄。 海尔茂 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忙。 娜 拉 不必,我不接受生人的帮助。 海尔茂 娜拉,难道我永远都只是个生人? 娜 拉 (拿起手提包)托伐,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 海尔茂 什么叫奇迹中的奇迹? 娜 拉 那就是说,咱们俩得改变到――托伐,我现在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了。 海尔茂 可是我信。你说下去!咱们俩得改变到什么样子? 娜 拉 改变到咱们俩在一起过日子真正像夫妻。再见。(她从门厅走出去。) 海尔茂 (倒在靠门的一张椅子里,双手蒙着脸。)娜拉!娜拉!(四面望望,站起身来)屋子空了。她走了。(心里闪出一个新希望)啊!奇迹中的奇迹!― (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 1.剧中“你的泥娃娃”指的是谁?“生人”指的是谁?说话人为什么要这样称呼?(6分) 答: 2.娜拉说的“奇迹中的奇迹”指的是什么?“我现在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了”这句话向海尔茂表达的具体意思是什么?(4分) 答: 3.联系剧情,说说舞台说明“穿外套”“戴帽子”“围披肩”“拿起手提包”的作用。(4分) 答: 4.《玩偶之家》的结尾是“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对这个结尾,肖伯纳的评论是:“在他身边关门的砰一声,比滑铁卢的大炮还要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4分) 答: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人物简介:钱之江——打入国民党内部的中共地下党员(代号“毒蛇”),国民党上海警备区司令部总破译师 代主任——蒋介石委派至上海的亲信特使,国民党军统特务头目之一 背景概述:1931年,由于叛徒出卖,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重创,党中央派特使前往上海。这一行动被敌人破译到而暴露,唯一的知情者钱之江却和另外几个国民党的破译人员,即“南京密电”的知情者都被软禁起来。代主任基于手段卑劣的连翻审查,基本确认钱之***是“毒蛇”,但就是找不到证据。就在“南京密令”(若找不出“毒蛇”则把软禁人员一律枪***)生效的前夜,两个不同信仰的人之间有了一段经典对白。 代主任 钱总是何等卓越之人,大可不必一条道走到黑。你可以跟我去南京,蒋委员长太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钱之江 中国人的饮食以长江为界,南人喜米,北人好面;前者口清,后者味重。广东客家人爱好煲汤,山西老西儿喜欢吃醋。你我的祖籍南辕北辙,所以吃不到一起的人,难进一个门。 代主任 你的意思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我生是党国人,死为党国鬼,你与我道不同,那你是何道?① 钱之江 同是吃饭,国人用筷子,洋人用刀,此人和彼人,不都一样是人吗?难道你我之间竟有一个不是人? 代主任 钱总过于能言善辩,三寸不烂,巧舌如簧。我是真舍不得你,孤掌难鸣呐!没了你,我就再也听不到这种响声了。 钱之江 谁笑到最后,谁才笑得最好。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足以影响一枝蜡烛的光辉。我不言败,因为大幕还未落下;而你过早叫喊胜利,却可能孤独面对舞台,座位下无人喝彩。 代主任 其实我心里已经知道你是什么人了,只是我无法证实。我遗憾造物主让我们成为敌人,而不是同志,只能各为其主。 钱之江 我是什么人?你是什么人?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这是你。而我,生来死往,象一片云彩,为太阳的升起,宁肯踪影全无。② 代主任 好口才!钱之江,那我告诉你,即便大幕拉上,我也绝不会让你曲终人散。这个世界离开你,我会孤独,我会一览众山小,我会高处不胜寒。所以你不光不能离开,我还要你坐在舞台下为我喝彩。 钱之江 那我们都拭目以待。 代主任 不到黄河不死心。 钱之江 不见棺材不掉泪。 1、细读两人的对白,请用简要的语言写出他们各自表述的主要意思。 钱之江: 代主任: 2、你最欣赏钱之江身上哪些富有魅力的性格特征?请选取两点并依据选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3、选文中的许多语句都有意味深长的潜台词(言外之意),请联系上下文写出文中划线句的潜台词。) ①: ②: 4、假如你是导演,在上述片断中,就“钱之江”这个角色的语气或神态应向演员提出怎样的建议,并说明理由 5、正是千千万万个“钱之江”的舍生忘死,才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请调动你的积累,再列举一个你所熟知的革命志士的事例。(2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