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幸福为何总在遥远的山那边谢鹏雄小时候曾听过一首外国民谣,不知何故那头两句就深印在脑子里。这两句是:在那遥远的山那边,人说,幸福就住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幸福为何总在遥远的山那边 谢鹏雄 小时候曾听过一首外国民谣,不知何故那头两句就深印在脑子里。这两句是:在那遥远的山那边,人说,幸福就住在那里…… 后来年事渐长,每想起这两句词,就产生疑问,但又不敢问人,怕问出来,人家会讥笑我傻。而且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即便是拿出来问人,大概也得不到什么答案。 稍稍长大以后,我开始偶尔看到,并蓄意去注意看起来好像很幸福的人。我想,幸福的人必是幸福住在他们家,他们才会幸福。幸福肯住在他们家,他们当然是与旁人很不一样。 看到一些幸福的人,果然是很不一样的。譬如,常看到一对夫妇从一栋白色的花园宅邸走出来,衣着华丽,面带笑容,手牵着手。他们的表情是那么自信,那么快乐。也曾看到一群人结伴在湖上坐船,大声嬉闹,不时发出阵阵哄笑。我想,他们都是幸福的。 当时,我们家很穷,父亲不在,母亲天天以泪洗面。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觉得我们是很不幸福的。 凡是幸福的人,都是很陌生的人;凡是我比较熟悉的人,好像都不怎么幸福。我的二姑妈,嫁到一家很富有的人家,听母亲说,二姑妈应当很幸福的,但二姑妈每次到我们家就向母亲倾诉婆婆待她不好,丈夫欺负她,有一次我还看到她悄悄擦眼泪。自此在我心目中,她那身华丽的衣服不再代表幸福。大姐也出嫁了,嫁的是很体面的人家。她每次回家,面带微笑,邻居们都对母亲说:“你女儿嫁得好幸福啊!”母亲与大姐都笑笑默认。但我好几次看到她们单独相处时默然无言,神色悲戚。我不敢问,但我感觉得出,大姐也并不幸福,而且非常不快乐。 于是我开始有了一点了解,幸福一定是住在很遥远的地方,一定是住在山的那一边。因为遥远的人是美丽的,陌生的人是很遥远的。陌生的人走来走去,穿着华丽的衣服,微笑,结伴游湖,谈笑风生。你只看见他们的幸福,你并不知道他们回家后,不微笑,不谈笑风生的时间,是否擦过眼泪,是否神色悲戚。 母亲生了一场病后,脸色苍白,身体很弱。她要去菜市场,我有点不放心,我说要陪她去。母亲说:“在家里用功读书。”但我再坚持,母亲便欣然同意了。 一路上母亲拉着我的手,我一手替母亲拿着菜篮子。我们买得不多,因为我们只有买一点青菜的钱。归途上,遇到了一位从前的邻居太太。邻居太太拉着母亲的手大惊小怪: “哟,你的儿子长了好多了,上中学了?”她问。 “今年刚刚考上初中,省立初中。”母亲微笑着回答。 “啊!好聪明的儿子,还会替你拿篮子!你真幸福!” 母亲没有回答,但母亲笑了,笑得很开心。我从来没看见母亲笑得如此开心,我觉得母亲可能在那一刹那,是真正幸福的。我突然觉得,我和母亲都在一个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 那地方我们从未去过。 小题1:文章开头引用外国民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2:从全文看,作者最初对“幸福”的认识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和体会?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作答。 小题3:我突然觉得,我和母亲都在一个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从这里可以看出母亲和作者都感受到了刹那的幸福。从文中看母子“一刹那”的幸福指什么? 小题4:文章结尾说:“那地方我们从未去过。”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小题5:读了本文,也许你对“幸福”有了新的认识。请根据文中作者对“幸福”的感受,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 |
答案
小题:照应题目(1分);引出后文作者对“幸福”的疑问和体会(1分) 小题:①凡是幸福的人,都是很陌生的人;凡是我比较熟悉的人,好像都不怎么幸福。(或:幸福似乎总在别人身边,总在遥远陌生的地方)(2分) ②因为距离,没有具体的接触,只看到表面的衣着华丽、谈笑风生,所以觉得陌生人幸福(2分);因为熟悉的人没有距离,看到的都是他们的痛苦与不幸。所以比较熟悉的人好像不怎么幸福(2分) 小题:母亲感受到儿子既聪明又孝顺是一种幸福(1分);儿子看到了母亲开心的笑是一种幸福(1分);日子虽然清贫,但母子俩感受到这种亲情就是一种幸福(1分)。 小题:强调当时的幸福感是过去从未感受到的(2分);强调当时的幸福感是用心体会所得的(1分)。 小题:能结合文中作者对“幸福”的理解而谈得1分,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得2分,语言通畅得1分 |
解析
无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①不久前,英国《卫报》评出了①“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塑料袋不幸②“荣获”这一称号。塑料袋是从石油或煤炭中提取的化学产品,一旦生产出来就很难自然降解。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在地下200年也不会腐烂降解,大量的塑料废弃物填埋在地下,会破坏土壤透气性,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如果家畜误食了混入食料或废留在野外的塑料,会因消化道梗阻而死亡;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英国《卫报》称,我们的地球似乎已经变成了塑料星球,土地、河流、高山、海洋……塑料袋无处不在,直到有一天,我们都已离去,这些东西仍然占据着地球,因为它们是③“永生”的。 ②据国外新闻媒体报道,经常有许多海洋动物如海豚、海豹、海龟等由于误食了海洋中的漂浮的塑料废弃物,堵塞消化道而丧生。如今,这事在中国也发生了。西安市动物园近两年来5只鹿、1只美洲驼不明不白地死去,经专家解剖尸体后证实,“凶手”竟是司空见惯的塑料袋,这些动物误食了游人乱丢的塑料袋而命丧黄泉。无独有偶,北京麋鹿园自1995年以来已经发生了十几起麋鹿误食塑料袋而致死的事,科研人员在一头麋鹿的胃中竟然发现了4公斤之多的塑料垃圾! ③塑料袋的发明虽然只有100多年,但是它对环境的危害已经显而易见了,它所堵塞的也不仅仅是动物的消化道了。重庆市1998年8月就由于嘉陵江、长江上取水口,致使好几家自来水厂停产减产,害得重庆市民守着两条大江没水喝。 ④据悉,爱尔兰现在已经开始征集塑料袋税,每个塑料袋征收13美分的税。这个方法级为有效,爱尔兰塑料袋的使用率降低了百分之九十。在挪威,居民外出购物大都自带塑料袋,因为商店虽然提供塑料袋,但需付费。我国这几年有不少环保组织都搞了布袋赠市民的活动。倡导人们少用塑料袋。但是也没见多少人用环保布袋购物。关键在于塑料袋是白给的,用不用与人们的经济利益无关,看来,要抵制“白色垃圾”,除了宣传、号召之外,还需要采用经济手段。 ⑤塑料袋的问世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我们都不能做往自家水井里吐痰的傻事。这种给人类带来如此大的麻烦的发明还是少点为好。 小题1:细读第①段,用简洁的语句问答,为什么塑料袋的发明是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小题2:第①段中“我们的地球似乎已经变成了塑料星球”中“似乎”一词为什么不能删去? 小题3:阅读第④段,说说国内外抵制“白色污染”的方法有哪些,请列举两条。(4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中国建筑中的塔 梁思成 现在说到砖石建筑物,这里面最主要的是塔。也许同志们就要这样想了:“你谈了半天,总是谈些封建和迷信的东西。”但是事实上,在一个阶级社会里,一切艺术和技术主要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过去的社会既然是封建和迷信的社会,当时的建筑物当然是为封建和迷信的社会服务的;因此,中国的建筑遗产中,最豪华的、最庄严美丽的、最智慧的创造,总是宫殿和庙宇。欧洲建筑遗产的精华也全是些宫殿和教堂。 在一个城市中,宫殿的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庙宇寺院的美,人民大众都可以欣赏和享受。在寺院建筑中,佛塔是给人民群众以深刻的印象的。它是多层的高耸云霄的建筑物。全城的人在遥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它。它是最能引起人们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的。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这种新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的基础上产生而且发展。 在佛教未到中国之前,我们的国土上已经有过一种高耸的多层建筑物,就是汉代的“重楼”。秦汉的封建主常常有追求长生不老和会见神仙的思想;幻想仙人总在云雾缥缈的高处,有“仙人好楼居”的说法,因此建造高楼,企图引诱仙人下降。佛教初来的时候,带来了印度“窣堵坡”的概念和形象------一个座上覆放着半圆形的塔身,上立一根“刹”竿,穿着几层“金盘”。后来这个名称首先失去了“窣”字,“堵坡”变成“塔婆”,最后省去“婆”字而简称为“塔”。中国后代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上一个“窣堵坡”而形成的。 小题1:选文介绍了塔的哪些特点? 小题2:“这里面最主要的是塔”中“最主要的”不能删除,为什么? 小题3:“塔”是怎样形成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修剪*** 赵功强 ①曼谷的西郊有一座寺院,因为地处偏远,香火一直非常冷清。 ②原来的住持圆寂后,索提那克法师来到寺院做新住持。初来乍到,他绕着寺院四周巡视,发现寺院周围的山坡上到处长着灌木。那些灌木呈原生态生长,树形恣肆而张扬,看上去随心所欲,杂乱无章。索提那克找来一把园林修剪用的剪子,不时去修剪一棵灌木。半年过去了,那棵灌木被修剪成一个半球形状。 ③僧侣们不知住持意欲何为。问索提那克,法师却笑而不答。 ④这天,寺院来了一个不速之客。来人衣衫光鲜,气宇不凡。法师接待了他。寒暄,让座,奉茶。对方说自己路过此地,汽车抛锚了,司机现在修车,他进寺院来看看。 ⑤法师陪来客四处转悠。行走间,客人向法师请教了一个问题:“人怎样才能清除掉自己的***?” ⑥索提那克法师微微一笑,折身进内室拿来那把剪子,对客人说:“施主,请随我来!” ⑦他把来客带到寺院外的山坡。客人看到了满山的灌木,也看到了法师修剪成型的那棵。 ⑧法师把剪子交给客人,说道:“您只要能经常像我这样反复修剪一棵树,您的***就会消除。” ⑨客人疑惑地接过剪子,走向一丛灌木,咔嚓咔嚓地剪了起来。 ⑩一壶茶的工夫过去了,法师问他感觉如何。客人笑笑:“感觉身体倒是舒展轻松了许多,可是日常堵塞心头的那些***好像并没有放下。” (11)法师颔首说道:“刚开始是这样的。经常修剪,就好了。” (12)来客走的时候,跟法师约定他十天后再来。 (13)法师不知道,来客是受谷最享有盛名的娱乐大亨,近来他遇到了以前从未经历过的生意上的难题。 (14)十天后,大亨来了;十六天后,大亨又来了……三个月过去了,大亨已经将那棵灌木修剪成了一只初具规模的鸟的形状。法师问他,现在是否懂得如何消除***。大亨面带愧色地回答说,可能是我太愚钝,眼下每次修剪的时候,能够气定神闲,心无挂碍。可是,从您这里离开,回到我的生活圈子之后,我的所有***依然像往常那样冒出来。 (15)法师笑而不言。 (16)当大亨的鸟完全成型之后,索提那克法师又向他问了同样的问题,他的回答依旧。 (17)这次,法师对大亨说:“施主,你知道为什么当初我建议你来修剪树木吗?我只是希望你每次修剪前,都能发现,原来剪去的部分,又会重新长出来。这就像我们的***,你别指望完全消除。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把它修剪得更美观。放任***,它就会像这满坡疯长的灌木,丑恶不堪。但是,经常修剪,就能成为一道悦目的风景。对于名利,只要取之有道,用之有道,利己惠人,它就不应该被看做是心灵的枷锁。” (18)大亨恍然。 (19)此后,随着越来越多的香客的到来,寺院周围的灌木也一棵棵被修剪成各种形状。这里香火渐盛,日益闻名。 小题1:法师对大亨的诱导分哪几个过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小题2: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一句,仔细品味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4分) (1)那些灌木呈原生态生长,树形恣肆而张扬,看上去随心所欲,杂乱无章。 (2)十天后,大亨来了;十六天后,大亨又来了……三个月过去了,大亨已经将那棵灌木修剪成了一只初具规模的鸟的形状 小题3: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旨。(4分) 小题4:“此后,随着越来越多的香客的到来,寺院周围的灌木也一棵棵被修剪成各种形状。这里香火渐盛,日益闻名。”用了什么手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适意地活着 商 果 清明过后,央求兄长驱车带我去玩太湖,一路遐想太湖之美,乐得像小孩子盼着过年。清晨出门,中午方到,急巴巴跳出车去,一下子愣在那里,这就是太湖么? 眼前是许多许多的水泥建筑,路标指示这边通什么宫,那边通什么乐园……太湖自己呢?我的好心情一下子解散了。眼前的人工旅游花样,仿佛把西施硬按住头打扮成了媒婆——那一头恶俗的假花啊,那一脸廉价的脂粉啊,天生丽质就被浓艳的假花与脂粉糟践得一败涂地。 我只好剩下点哀愁。 人为什么要“扭曲”太湖(何止是太湖)呢? 为挣钱。 为什么非得如此急切地挣钱呢? 因为别人都富了。 别人与你有什么相关呢? 当然有。别人都在看着我。 是啊是啊,人不免都活在别人的眼光中。于是,累死累活地去争去挣,为达目的,不惜用一切手段给自己装扮成标准的模样——左鬓该插6朵假花,决不少插1朵;身上该穿体面的三件套,决不冒险穿休闲服;走路该手背在身后四平八稳下巴稍稍抬起,就决不低头匆匆赶路或生动活泼得像匹难以驯服的小野马……总之,自己是不重要的,要得到的位置、职称、金钱、名声、别人充满含义的目光,这一切,才是值得舍命相求的东西! 所以,太湖必然被“扭曲”了,太湖只能用混浊的眼泪,来为人类展示彼此的不自然与不美丽。 我当天便告别太湖掉头而去。一如10年前便告别职称自寻一条只属于我的小路。 10年前,我已是科研界的中级研究员了。当我拿起那本枣红色的专业证书里,我有一种很奇异的感觉——好像在欣赏别人的东西。这一瞬间,我明白了我不再属于高级职称的世界,虽然按部就班,走进那个世界,是我最省心的最正常的最容易的一条光明大道。 但我不属于那里。 我有我的另一小片世界。非常非常的小,犹如一丛地丁香。但那微小而芳香的世界,它适合我,它适宜我这个小小的生物,天然自在地活在这个阔大的世界上,它使我可以不施粉黛,随意而安适地生活。为此,我常感谢上苍的厚爱。 这小片世界,是存在于我心里的。从小,父亲大书柜中的世界文库,就是这片世界的第一把土壤,第一朵淡紫色的地丁香。地丁香是北京寒春时最早开放的小野花,在河畔、路边、向阳的小土坡上,自在地开着,直开到夏天。它高不过两寸,一小丛一小丛的,和野草为伍。它谈紫色的花瓣,总像是兴高采烈地笑着,一点没有骄矜之气和求人呵护的娇柔之态,它高高兴兴地东张西望,乐呵呵地欣赏着迎春的热闹、桃李的繁华和牡丹的富贵,好奇地看着满天星斗和大路上的车水马龙。累了,它就随意地呆着,管自做自己小小的有趣的浪漫或稀奇的梦。我喜欢地丁香,极喜欢它的神态,也极喜欢它的活法儿。它只需要一点点土壤,不需要别人专门的养护,同时也就避免了别人的修枝与当然的期望与要求;它不必在一条花畦中与别的花统一规划,整齐开放;也不必接受人们的赞赏或指责,移栽或出卖。它只需要简单地活着,在太阳下玩或笑,在月亮下梦或睡。 青年时,我插队去了,在内蒙古辽阔的田野上。苦当然苦,但有很多的意料不及的喜乐。像在公路和田野拼命飞跑,身后一道雨幕齐刷刷地追赶着我们,大太阳仍留在当头热烈地当裁判,这种游戏游戏机怎么比?如大雨过后,拎着脸盆到小草滩上去拣大坝里冲出来的鱼,一大盆一大盆的拣不完,还可以尽情地看大鱼小鱼在草地上银光翻舞,这可是钓鱼俱乐部望尘莫及的大手笔。再到丘陵上去采回大把大把的繁星一样的干花,插满整条大柁,屋顶上像一条倒着的花路,粉白相同,如今的哪一家豪华商场也没有这样的天然大气。到荠麦花开起来,那几百亩一整片的花海,更是公园里装不下的美丽。总之,田野中那种辽阔而自由的美,那种美的开阔和自由,给我心里的小地丁香以足够的滋养,使它越发地扎了根。 若干年后,我拐了个弯,到了社科界,这是可能容纳我的好地方呀。不坐班,整日里自由得像一阵风。只要不像改造太湖一般地刻意修理自己,且能够放得下不适合自己的鬓边之花,以及一篮子别人的闲碎话语,那么,就好啦!我留在了自己小小的世界里,开着自己的淡紫色的三两朵地丁香。我极其奢侈地享受着闲暇与适意,自由自在地沉思着生命与生活,我为这个世界,散发着我真实的一点芳香,同时,我适意地活着,并且因为适意而感到了生命的快乐。 小题1:结合全文,说说“我”心里的犹如一丛地丁香般的一小片世界有怎样的特点,地丁香的活法与“扭曲”太湖们的人们的活法有什么区别。(4分) 小题2:“我”心中的“地丁香”得以茂盛地生长,主要得益于什么?(3分) 小题3:仔细品读文章第2段的划线句子以及倒数第3段描写地丁香“活法儿”的文字,说说这样的文字的表达效果。(4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暖冬带来怎样的危机 曹红涛 ①今年全球变暖让黑龙江出现56年来最暖的冬季。上升的气温让哈尔滨市的街头冰景变得面目全非,有关部门不得不提前拆除融化的冰景。这些冰雕至少比往年早谢幕20天! ②暖冬,不只在东北。2月5日,北京最高气温达到16摄氏度,创下自1840年有温度记录史以来同期气温的最高纪录。南京及广州近日气温也先后创出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③暖冬,全球告急。美国新泽西州暖冬的天气,让街道上厚重的冬衣几乎绝迹。欧洲阿尔卑斯山一带的不少滑雪胜地,由于降雪少得可怜而被迫关闭。就连爱沙尼亚的熊和英国的刺猬都不肯冬眠…… ④联合国政府兼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日前最新评估报告指出,人类若不重视环保,到本世纪末,估计平均气温最多将上升6.3摄氏度。而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在亚洲每年将有700多万人面临洪水袭击,全球将有1亿多人面临粮食不足窘境;如果上升4摄氏度,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北美地区受热浪侵袭的次数将增加3至8倍,北极海冰将减少35%…… ⑤随着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耗能企业对全球变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节能降耗不仅是企业的事,每位社会成员都负有一份责任。 ⑥温水煮青蛙,青蛙在劫难逃。“可恼的是,机警的青蛙或可跳出热锅保全性命,而对全球气候变暖先知先觉、有环保意识的人们,并不能“独善其身”,他们正无可奈何地被拖入“温室效应”的“热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力倡导节约型社会理念、普及节能环保知识,更具深远意义。 ⑦其实,我们并非无可作为。据研究,房间供暖和制冷“吃”掉了世界上能源总量的36%。也就是说,人们为调节室温以求得舒适之感,给地球带来了巨大的能源压力。从建筑节能角度来看,建设部的数据表明,尽管全国迄今为止已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10.6亿平方米,但这一数字仅占全国城镇既有建筑面积的7%。很多购房者对这种成本更高的房屋“想说爱你不容易”。 ⑧再说家电。家用电器消耗了家庭所需能源的一大半,二氧化碳排放量排名第五。国际能源机构研究表明,环保家电能减少全球家庭耗能的43%,但是,这些价格偏高的环保家电常常是“叫好不叫座”。再退一步说,就是随手关掉带电状态的电视,又有多少人能坚持? ⑨在社会生活中,其实每个家庭每个人都面临着与耗能企业同样的抉择。是加大投入提高自身成本,还是坐视不理提高社会成本?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道德问题。个人短视的结果,是社会遭殃,最终每个人都难逃自然的惩罚。 ⑩什么时候,当节约成为习惯、环保成为时尚,当每一个电灯开关都像安在自家卧室、每一个自来水龙头都像安在自家厨房,当冬天还有雪、冰雕也不再早早消融……那时,我们共同栖息的地球家园才有希望。 (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第④段中列举一系列的数字,是为了说明什么?(3分) 小题2:第⑥段中所说的“温水煮青蛙,青蛙在劫难逃”,比喻什么现象?(4分) 小题3:第⑨段中加点的“这”指代什么?请摘录文中原句回答。(3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