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哲学的冰峰伍恒山①我赞美哲学,但哲学教我们应当这样,应当那样,也许最终我们什么也不能做,什么也不能收获。②我喜欢哲学,就是因为它的玄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哲学的冰峰 伍恒山 ①我赞美哲学,但哲学教我们应当这样,应当那样,也许最终我们什么也不能做,什么也不能收获。 ②我喜欢哲学,就是因为它的玄想特征,使我们的心灵得到休憩和慰藉,也许有时还能 使我们的思想在人类肉眼望不到的天边任意翱翔,翻腾起数不清的波涛,直至淹没凡俗的世界,而与形而上的精灵永存。 ③有人说,哲学是带给人类智慧的,事实上也应该这样,但智慧的接受者因为资质的差 异而有浅深的表现,有的任凭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但取其沾溉已足,有的则闳中肆外,博览广收,至于发动处,则如鲲鹏之展翅,磅礴九万里,而不肯休止。尼采说:谁能够接受我的思想,他应当有非常强健的体魄,否则非但从中得不到力量,而且反会受到这种力量的伤害。 因为他的声音是高寒冰山上的最强音,在冷冽而稀薄的空气下,具有强烈的攻击习性及力量,一般的体质是无法抵拒的。如果你没有最好的体质,那就不要靠近他。让有强健体魄的人去和他表示亲近吧。普通的人是只能和普通的哲学相安无事的。最好的哲学也在寻觅着最好的接受者,最高的智慧总是诞生在有着强健精神的思想者之中。尼采快接近智慧的高峰了,但他的体质不允许他继续攀登,因而他从云端中掉了下来,到命运的收留地去寻找他 遗失多年的记忆去了。我们从地上看到尼采的影子,那是一缕飞扬的轻烟,在清明大阳的照射下显出透澈的本质,而倏忽融入浩渺无际的宇宙之身心里,那强烈的亮光使他最后的一刹那显得非常的美丽。 ④然而从尼采的思想里我们能找到那超越时空的玄想吗?能找到壮美的色彩吗?我想 我们像走进一个清明透亮的童话境界中,也许这个童话有着非常残酷的特质,里面也许有些 普通人无法触及的神秘的东西,也许只是一个发狂者偶发的一场梦呓。但我们毕竟看到了 一个与普通人有着相当大距离的近乎超人的哲学家在振臂疾呼,这个世界大平庸了,应当有 些鲜明的色彩,有些活跃的声音,出来点缀这个沉闷的现实,于是这个哲学家就填充了不平 庸的位置,确实在他所经历的处所,有些像地震一般的震动,也许有毒气弹,也许有成千上万被他视作劣等的人被***,也许有数不清的血影刀光在我们的周围舞动,也许有无量数的腥风血雨在我们周围徘徊,然而我们仍会振臂高呼,啊,这个宇宙最伟大的哲学家,是你给予我们的力量,是你赐予我们的智慧,我们在你的思想里呼吸、生息,即使我们遭到了惩罚,我们也不会就此趴下来。我们还会接过你扔过来的拐棍,向那座也许永远无法攀缘而上的冰山顶峰奋力地攀登而去。 • ⑤尼采的价值是使人不要趴下来。但普通人在前进的路上不由自主地倒了下来,前面 是一派荒漠的戈壁滩,没有水草,没有道路,没有车驼,没有人踪,穿过了千里无人烟的沙漠, 然后才能到达那洁净的冰山。你是用自己的一双赤脚去穿越那沙漠吗?你会不会感到寂 寞,感到畏惧,感到颓丧?你有力量穿越这片荒漠而不会中途倒下来吗?我内心发出这样的 疑问,或许吧,我或许不会受这无边的寂寞的侵迫,用准备好了的宽实的肩膀去扛命运的重 负,但这只是一种可能的估计,我能有把握穿越这无人的沙漠吗?我能不受到外物的诱惑而走到终点吗7 . ⑥我知道我有时会犹豫,有时会害怕,有时会停滞下来,有时简直就想朝来路飞奔回去, 不过,我知道这都只是心中的幻影,只是短暂休息途中的错觉而已,我的心中已经有鲲鹏展翅飞翔,我的思想中已经有“九万里风斯在下矣”的宽阔境界,我不会被这个沙漠般的荒凉之境所吓倒,我知道哲学在前面向我发出邀请的信函,“小伙子,你的梦想就要实现了,干吗不再加把劲呀?”于是,我就奋力加了一把劲,玄想从我的肩膀上站了起来,带着我向冰山跋涉而去。 ⑦然而我仍在想,我到达冰山顶上的时候,是取一瓢饮,只求沾溉已足,还是挥斥八方, 展其自由翱翔之翅膀呢?但沙漠是不听我思索的,它用无边的怒号、飞扬的沙土回答我说:“走吧,再不快走,我就要将你淹没起来了。”我于是只好飞速向前奔行而去。 1.细读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最好的哲学也在寻觅着最好的接受者”,这“最好的接受者”应该是什么样的人?(4 分) (2)“尼采的价值是使人不要趴下来”,你对“趴下来”是如何理解的?(4分) 2.文章中多次提到“玄想”,作者是如何追求“玄想”的?请分条概括。(6分) 3.阅读第七段中划线部分的文字,结合自己学习、生活的经历,谈谈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 (4分) 4.文章多处论及哲学家尼采,尼采也是文章唯一论及的哲学家。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 意。(4分) |
答案
1、[8分](1)有强健的精神的人(2分);能够抵抗住哲学思想的力量和强烈攻击,坚定、执着,接受梦想的召唤并为之奋进的人(2分)。意思对即可。 (2)畏惧前途的艰险,怀疑梦想的实现(2分);在前进的路上停下了自己的脚步(2分)(或因寂寞、畏惧、颓丧而中途倒下)(2分);因受外物诱惑而停下脚步(2分)意思对即可。 2、[6分](1)战胜哲学带来的痛苦,奋力向顶峰攀登。(2)战胜寂寞、畏惧、颓丧,用宽实的肩膀去扛命运的重负。(3)能够不受外物的诱惑走到终点。(4)拥有宽阔境界,不畏荒凉之境,奋力前行。(每点2分,答出三点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3、[4分]沙漠(困境)给了我们压力,但我们除了前进别无选择,因而沙漠又逼促我们前进。(要举出我们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类似情况。感悟理解2分,结合经历分析2分) 4、[4分]文章提及尼采,只是用他作为一个例子,(2分)来说明哲学具有玄想特质,能给人的心灵以智慧与慰藉,能让人的思想获得任意翱翔的自由。(1分)因为尼采是“这个宇宙最伟大的哲学家”,所以以他为例最具典型性说明力,无需再用其他哲学家为例。(1分)(各要点意思对即可) |
解析
无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指人与自然达成和谐的相处方式。表现为人们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不仅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不断改善,也是和谐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承认自然界内在价值,首先要承认价值的双重效应。既要承认自然界对人的效用价值,又要承认人对自然界的效用价值。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而和谐也是关系范畴。要处理好双方的关系,达到和谐共融的状态,必须靠双方的共同“努力”。如果一方处于霸主地位,另一方处于奴仆地位,无伦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自然之间都是不可能达到和谐的。价值关系虽然有主客体之分,但构成某种价值关系的主客体各自都存在内在价值,即其自身的功能,属性都对对方有有用性,否则就构不成价值关系。因为关系都是双向的,如土地对人有用,是土地能生长出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为人提供生命动力,但如果人们不去维护土地的这种功效,即为土地服务,最终土地将失去其原有的功效,不能为人类效力。从这种意义上讲,土地为人服务和人为土地服务是同时存在于一对价值关系之中的。过去我们之所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处于紧张状态,从价值哲学的角度讲,就在于只承认自然界对人的有用性或功效,而不承认人对自然界的有用性;只强调人对自然界征服,改造,不重视人对自然界的顺应和保护。在挖掘自然界最大程度的效用价值的同时,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还要尊重自然物的存在。自然界一切物体,都是经过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按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发展而确定下来的,它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它的合理性和有用性,也就是它的效用价值,随意地破坏或消灭任何一个物种都是对自然界地“不敬”。人类只不过是自然界中无数种群地一个,虽然比其他种群和物质更有“灵性”,但应该承认生物地平等性乃至整个世界的平等性。正因为人有思想意识,就更应该懂得物质之间双向地效用价值地平等性,而不应该居高临下,或以世界霸主地身份、或以救世主地身份看待其他生物或物质。在一定意义上,我们要“敬畏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还要求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规律是客观地,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规律,更不能违背规律。这些道理一般人都懂得,但在具体处理人与自然地关系时,则往往要显示人的“特殊性”,结果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使自然界一次又一次地“报复”我们。所以,人类必须在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地基础上,顺应规律,在顺应中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 (选自《新华文摘》2006年第7期) 1.下列不属于“价值的双重效应”的一项是 A. 承认土地为人服务与人为土地服务。 B. 承认自然界对人有用与人对自然界有用。 C. 强调人征服改造自然与顺应保护自然。 D. 要求利用规律与创造规律。 2.对“人与自然的和谐”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 B. 和谐是关系范畴,必须靠双方共同“努力”。 C.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以其他种群或物质更有“灵性”自然物为人类效力就是和谐的相处方式。 D. 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顺应规律,在顺应中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
现代文大阅读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法]都德 在普鲁文斯省,当天气温暖起来时,把家畜送到阿尔卑斯山里取已经习惯了。畜生和人在那里要过五六个月,夜间便睡在露天底下高齐腰际的草里;随后,当秋天最初战栗的时候,他们又下山回到农庄上来,重在背迷迭香的花熏香了的灰色的小山上过着单调的牧羊生活…… 昨天晚上羊群回来了。从早上起,大门便敞开的等待着;羊圈里铺了新鲜的干草。 不时地,人们重复着说:“现在,他们已经到艾杰尔了:现在,已经到巴拉都了。” 近黄昏的时候,突然间,一声大叫:“他们到那儿啦!”而在那边,在远处,我们看见羊群在尘土腾起的光辉里前进着。 整个的路好像在跟羊群一起蠕动,老公羊走在最前边,角往前伸着,现出凶野的神气;在它们的后边,是羊群的主要部分,有点疲倦了的母亲们,偎挤在腿间的乳儿,篮子里驮着新生的小羊羔,一边走一边摇晃着的,头上戴着红绒球的骡子;再后边,是全身浸在汗里,舌头伸到地上的狗;走在最后边的,是两个高大的裹在褐色毛布外套里的牧羊的家伙,衙门的外套像袈裟一样,一直拖到脚后跟。 所有这一切,在我们面前快乐地排成行列,带着一阵急雨般的践踏声拥进了大门。 那时院子里是怎样的***乱啊!金绿两色相间的大孔雀,戴着绢绒般的冠,从它们的栖木上认出了来者,并用一种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它们。 沉睡着的鸡窝突然被惊醒了。所有的都站了起来:鸽子,鸭子,火鸡,竹鸡。整个的家禽场像是疯狂了一般。母鸡们谈着要玩一整夜………… 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气氛似的。 在这样的***动中间,羊群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住所。没有比这样的安置看来更可爱了。老公羊看到了它们的食槽,感动得流出了眼泪。那些在旅途中生出来而还从未看见过农庄的羊羔和极小的羔儿,惊奇地看着它们的周围。 但是最动人的是那些狗,那些忠于职务的牧羊人的狗。它们跟在羊群后边十分忙碌,在农庄上就只看到它们。 守夜的狗在它的窝里唤它们回来是徒劳的;井边盛满了新鲜的水的水桶向它们做手势也全无用处;在羊群进来以前,在粗大的门闩把小栅栏门关了以前,在牧羊人到低矮的小屋里坐在桌子周围以前,它们是什么也不要看,什么也不要听的。 而在这时候,它们才仅仅同意进到群狗的窝里去。在那儿,它们一边舐着它们的菜汤桶,一边同它们农庄上的同伴们谈论着它们在山里所做的事情:在那可怕的地方,有狼,有洋溢着露珠的大朵的紫色的毛地黄……。 16.在羊群秋归的情景描写中,文章主要传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感受?(4分) 17.“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的。”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4分) 18.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19.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不朽的失眠 张晓风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的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已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乌啼,粗嗄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的,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种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声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1、请从文章结构方面说说“船行似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 2、用最简洁的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作者说,“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在作者看来,这钟声对张继起着什么作用? 答: ⑵倒数第二段画线句子中的“某一种心情”所指的是什么样的心情? 答: 3、文章最后一段说,当年的状元已被人遗忘,不朽的诗篇却使落榜者张继不朽。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怎样一个道理? 答: 4、下列对文章的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文章中,作者将联想和想象发挥得淋漓尽致,由一首七绝演绎出的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感情跌宕起伏,意蕴丰富,可谓推陈出新。 | B.文章前半部分写了张继的失意落魄,讽刺他消极悲观的一面,后面则写了张继因诗而不朽,赞扬他能正视现实的精神。 | C.文章的标题一语双关:失眠既指夜不能寐的忧愁,又指超脱人世进入一种新的境界。 | D.捕鱼者“也有撒空网的时候”,“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生活不会一帆风顺,困难挫折在所难免。 | E.一般人解读“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都说不仅衬托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将张继当时种种难以言传的心理感受都表达出来了。可是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却读到了另一番意味。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没有留住的 冯积岐 大概是风把瞎子吹醒了。瞎子走在街道上,风从屁股后面吹来,把清晨的亮光卷起来给他贴在了背后,瞎子的身后是堆积如山的光明,光明就是长上五条腿也跑不到瞎子的前头来。瞎子的前面是塞得严严实实的黑暗,黑暗像丰收了的小麦一样多。 瞎子手里的竹竿是瞎子眼前的亮点。竹竿在街道上一点,那光亮就像麦苗儿一样长在了街道上,长在了瞎子的所过之处。瞎子身后的亮光是瞎子自己播种的。 瞎子手里的竹竿响动着,鸡啄食一样的声音顺着竹竿爬上去,爬上了瞎子的身体,瞎子的身体上长满了声音。瞎子的嘴里念叨着:“一五、一十、二十……”瞎子不是数他把多少光明丢在了身后,瞎子在数他留下的脚印有多少。 街道上最多的是脚印。大人的、小孩的、男人的、女人的,脚印像大雪一样堆了一层又一层。脚印能留住的话,脚印就把街道憋破了,就把街道堵严了,人也休想走过去。可是,脚印生不出根,长不出芽,风一吹,就没有了,就无影无踪了。人以为脚印会留住的。即使不刮风不下雨不晒太阳,人自己的脚印也留不住。人刚一走过去,又有人的脚印牛的脚印猪的脚印鸡的脚印踩上来了,人的脚印被踩乱了,踩塌了,踩死了,踩没了。 瞎子却数得津津有味,他的兴趣很大。大概知道自己的脚印也是留不住的,他才聚精会神地去数。人活在世上,不知道自己的脚印有多少,人就太糊涂了,而人能把自己的脚印弄清楚,人就太聪明了。瞎子不是为了把自己的脚印弄清楚才去数的,瞎子只是为了数一数,不停地数。瞎子的脚印就是瞎子存在的对应物,面对着自己的对应物瞎子就明白了自己的“在”。既然自己在,自己就要活!眼前一片光明的人未必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瞎子每天都要数,他起码知道,自己的脚印哪些是歪歪扭扭的,哪些像禾苗一样嫩,哪些像镬头般硬,有哪些是凹凸不平的,有哪些像狗舌头一样光滑。他起码知道,他在哪一天是踩着虫子、蚂蚁而过的,他在哪一天是绕着猪和狗而过的,或者说,他把那些禽兽挥走之后,照样行走在街道上,行走在人世间。 街道上先是有了瞎子竹竿的响动声,尔后才有了亮光。街道上的亮光是瞎子的竹竿带来的。瞎子无视在他身后轻俏的风、***动的风、肆虐的风。你吹吧,你刮吧。反正人的脚印是留不住的,哪怕你把脚印刮到爪哇国去也罢。瞎子知道,他的脚印被风刮在了头顶,像树叶一样绿,像星星一样亮。瞎子知道,他的脚印在人世间。所以,他每天还是要数,不停地数。 1.解释文中加线句的含义。 ①瞎子的前面是塞得严严实实的黑暗,黑暗像丰收了的小麦一样多。(2分) 答: ②瞎子身后的亮光是瞎子自己播种的。 答: 2.瞎子为什么总是不断地数着脚印?根据文意写出它的原因及其寓意。(3分) 答:① ② ③ 3.“瞎子手里的竹竿”在文中反复出现,请分条概述它的作用。(6分) 答:① ② ③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本文不属叙事,也不属抒情,而是阐释一种人生哲理的散文,文章的重点是阐发人生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的道理。 | B.本文的表现手法主要是象征,也用到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双关、排比等修辞方法。 | C.文章重在启示人们珍惜生命,强健人格,像瞎子那样永葆心中的一点亮光,时时反省自己的行为,千万别走歪路邪道。 | D.文章避开抽象玄奥的述说,而采用形象的、跳跃的、诗的语言,看似扑朔迷离,实则哲理意蕴豁然照彻全篇。 | E.在构思上,本言颇有特色,一是文眼显现,反复照应,二是说理水到渠成,卒章显志。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倾听滴水 何 羽 我常常因幻觉中的滴水声响而惊悸。在睡梦中,在清醒的白天。 少年时为了复习迎考,我想出了一个方法(灵感来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的勤学故事),在洗手间,我将水龙头关至仅能滴水的程度,下面摆放一只水桶。滴,嗒,滴,嗒,然后,我跑回房间,练字,背书。间或在凝视的瞬间,在绷紧的心思稍一松弛的瞬间,我便听见那滴水的声音在催促。我知道,这会儿,水桶底部已铺上一层水膜,且正以极难察觉的速度攀升。 乃至睡梦中,我也常被幻觉中的滴水声惊醒,猛然坐起,冲进洗手闯,胡乱擦了把脸,又坐回书桌前,却两眼发懵,茫然无措。只好倒头又睡,总不敢睡深,半梦半醒之间,思维一片沉重的混浊。 而那滴水的声响却异常清晰,粒粒分明,坚定,固执,扣人心弦。 这滴水的声音就这样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地追逐着我。 听,这滴水是有生命的。 将滴水控制在一秒钟两滴的速度,这水声听起来就像十六七岁的我,年轻,矫健,兴致勃勃,勇往直前,滴,滴,滴,滴,来不及看清什么,来不及后悔什么,细细密密的日子就这样快速地过去了;稍慢了一些,就像中年的我,矜持,沉稳,稍作停留,但也不及多想,被身后一大摊琐事杂务推着向前;再慢一些,那就是老年的我,慢慢地渗化出来,汇拢,凝聚,像一颗盈盈欲滴的泪,又像一颗思维的结晶体,饱满,丰硕,而后,“咚”的一声,落入耳膜,凝重,庄严,掷地有声,像一句古代的誓言。 这滴水的声音,是存在的宣告。而后,一切又归至于沉默的虚无。 你说,这一条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是由多少颗这样微弱而真实的水滴汇成的呢?生命投入时间的长河,如一滴水跃入无边的汪洋。世间万物的历程,又与一滴水的生命有什么不同? 我常常无言以对滴水的责问。 这滴水工夫,地球上,抑或宇宙间正上演着多少出剧目呢? 这滴水之舟,究竟能承载多少的笑与泪,悲与喜,生离与死别? 一滴水,谁都可以掬之于掌心,然而,谁也无法掂出一滴水的分量,谁也无法将一滴水永远留住。 天地之间,万籁俱寂,惟有滴水声,如珠玑,如佛音,点点滴滴落心头。 神龟虽寿,犹有尽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水滴,石穿,更何况是脆如蝉翼的生命?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有多少智者,倾听滴水之声,浊心因此而明净,他们顿悟后的长叹落在历史之河中,激起滴水的层层回音,至今不绝如缕。 漫步田野,一颗颗露珠正凝于叶尖。无色,无声。 一忽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光芒四射。 露珠们开始闪烁不定,窃窃私语,如忽明忽灭的萤火。 光线慢慢移过来,移过来。在一个恰当的角度,聚集。瞬时,灵犀一点,心领神会,回应着阳光的这滴水珠便折射出炫目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雍容富丽,金碧辉煌,如梦如虹……与平生的素朴纯净形成反差。 任何生命拥有的色彩它都拥有,一切大红大绿,大喜大悲,都消融其间,默默包涵,而自身却是剔透无比,通体明亮,这是一种何等气度的生存智慧? 甚至,这一滴水的华美比之一颗罕世的钻石更无价,因其转瞬即逝,而更富有灵性,富有生命的绚丽的喧响,因而,美得异常触目惊心,无与伦比。 或许,这一滴水一生的期待,只为了这瞬间的辉煌? 此时,谁敢鄙视,谁敢漠视,这一滴水的存在? 此时,谁还能说,无色与沉默是一种苍白与单调? 无色是至色,沉默是绝响。 也许,人的一生,还不够用来守望滴水升腾为云的历程,但我不能不信奉这滴水之音。 (选自《散文》,有删节) 1.为什么“幻觉中的滴水声响”会让作者“惊悸”?(2分)为什么说“这滴水是有生命的”?(4分) 。 2.“一滴水,谁都可以掬之于掌心,然而,谁也无法掂出一滴水的分量”,为什么?请分点阐述道理。(4分) 。 3.作者从阳光下水滴的光彩,领悟到了“生存智慧”,这“生存智慧”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作简要阐述。(4分) 。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中引用了一些著名的诗句,为的是说明人生的短暂、脆弱,而滴水却永恒、坚韧的道理。 | B.本文通过倾听滴水而展开联想,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像小水滴一样的人:外表不张扬,内心却无限充实、丰富。 | C.作者笔下的小水滴,微小与宏大,柔弱与坚韧,平凡朴素与辉煌璀璨和谐统一,令人叹为观止。 | D.文中写太阳的光芒四射,水滴折射出的炫目的颜色,为的是反衬水滴的“无色”,因为只有无色,才能使人的浊心因此而明净。 | E.作者在赞美滴水的精神的同时,也惋惜露珠的“闪烁不定”“忽明忽灭”,追求的仅是阳光下的瞬间的辉煌。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