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肥料的使用在20世纪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9世纪90年代,这些肥料主要来源于动物粪便。1909年,弗里茨·博施发明了第一个将空气中的氮气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肥料的使用在20世纪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9世纪90年代,这些肥料主要来源于动物粪便。1909年,弗里茨·博施发明了第一个将空气中的氮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肥料的使用在20世纪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9世纪90年代,这些肥料主要来源于动物粪便。1909年,弗里茨·博施发明了第一个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的工艺,使提供廉价肥料成为可能并最终推动了全球粮食产量的增加。但是这个成功的发明在正变成破坏环境的祸根。
氮是一种相对惰性的气体。但是在某些细菌的作用下或是在石油燃烧、肥料制造过程中,氮能生成一系列活性分子,统称为活性氮。这个分子家庭的成员包括氨、硝酸根离子和氮氧化物。活性氮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结束它们的“旅程”。据科学家估计,撒在农田里的氮元素几乎一半没有被农作物吸收利用而被冲刷走了。大多数氮元素以硝酸根的形式经土壤渗入地下水,然后流入池塘或沿海水域,过剩的养分刺激海藻肆虐生长。随着海藻的死亡和腐烂,消耗掉了水中的大部分氧气,致使许多鱼类和基他海洋生物窒息而死。密西西比河下游的农业径流区积聚了大量氮元素和其他滋养物,以至于现在墨西哥湾已经形成了一个大约2平方公里的巨大污染带。
数量庞大的活性氮最终在空气中转化成氨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许多氮氧化物溶解在水汽中形成硝酸,硝酸降回地面形成酸雨。活性氮还会使臭氧数量略微增加,臭氧促进雾气的形成并加速全球变暖进程。YCY
大量的活性氮正在落回森林,本来富含氮元素的森林会枝繁叶茂,但是当氮元素“供过于需”,植被吸收的氮元素达到饱和时,多余的氮元素主要以硝酸根的形式在土壤中聚集起来。这些带负电荷的离子会吸引钙、镁等正电荷离子并将其携带进入地下水,从而剥夺了树木生长急需的基本营养物质。营养匮乏的树木越来越难于抵抗霜冻、干旱和寄生虫等自然灾害。与此同时,土壤的日益酸性化也使灌木丛失去了往昔的生物多样化。科学家称,氮污染对森林的影响较沿海环境要漫长且不易察觉,但是这可能意味着一旦效应变得明显,再恢复这些树木已经来不及了。
为此,许多欧洲国家已经尝试向土壤中添加碳酸钙或碳酸镁等物质来中和积聚的活性氮。这会降低土壤的酸度并增加补给营养。但是大规模的应用显然太过昂贵并且过量施加此类物质可能会***死土壤中的微生物,再次导致生态系统失衡。
1.下列对活性的氮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活性氮是20世纪人类制造廉价肥料的重要成分,也是氮污染问题的祸根。
B.活性氮是在细菌作用、石油燃烧或肥料制造的过程中改变了惰性的气体。
C.活性氮是氨、硝酸根离子、氮氧化物等一系列活性分子的统称。
D.活性氮是以带负电荷的硝酸根离子形式聚集在土壤中的各种氮元素的总和。
2.下列不能作为“破坏环境的祸根”的证据的一项是YCY(   )                                   
A.大量未消耗的肥料正从农田流入沿海水域,致使许多海洋生物窒息而死。
B.数量庞大的活性氮会恶化大气环境,导致酸雨降落,雾气形成,全球变暖。
C.土壤中高度饱和的氮元素正在导致森林缓慢的,也许是不可逆转的毁灭。
D.大规模地添加碳酸钙或碳酸镁等物质会降低土壤酸度,***死土壤中的微生物。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廉价氮肥的使用,使最终推动全球粮食产量的增加成为可能,同时也会破坏环境。
B.人们本以为活性氮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会全部吸收,而事实并非如此。
C.活性氮在空气中转化成氨和氮氧化物,它们溶解在水汽中形成硝酸,降回地面变成酸雨。
D.科学家认为氮污染对森林的影响短时间内不易察觉,但这些被污染的树木已无法恢复了。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根除墨西哥湾的巨大污染带,就必须降低密西西比河下游径流区的滋养物含量。
B.如果活性氮污染加剧,一些对多余活性氮特别敏感的树种很有可能会完全消失。
C.一旦氮元素“需过于供”时,土壤的酸性化就会得以避免,森林最终会枝繁叶茂。
D.假如向土壤中施加适量的活性氮的中和物质,就能暂时改善生态系统失衡的现状。
答案

1.C
2.D
3.B
4.C
解析

1. 氮气才是制造廉价肥料的重要成分,故A项错。活性氮不是气体,故B项错。活性氮并不仅仅包括硝酸根离子,故D项错。)
2. 添加碳酸钙和碳酸镁不属于活性氮破坏环境的影响之列,且降低土壤酸度不应视为破坏环境。)
3. “最终推动全球粮食产量的增加”已实现,而非“成为可能”,故A项错;“溶解在水汽中形成硝酸”的只是氮氧化物,不包括氨,故C项错,被污染的树木无法恢复的前提是“效应变得明显”,故D项错。)
4. 无法推出氮元素“需过于供”时,森林就会枝繁叶茂。)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流放出生命的精彩
杨晓雷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深圳来到遥远的伊犁。那里,曾是林则徐的流放地。到伊犁的当天下午,穿过宽阔的伊犁河,我们来到这里的林则徐纪念馆,只见门前冷冷清清,没有一个前来参观的人。走进展馆,里面仅一间的两百平米的展室,室内布置简陋,文物不多,四壁的图片及说明也大多见过,远不如虎门的气派。
家住深圳,我几乎每年都要去虎门。那里的林则徐纪念馆与鸦片战争博物馆建在一起,规模庞大,展馆外还有林则徐销烟和虎门炮台遗址。每次去,总见到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故来前,对参观的事不太在意。犹如看戏,高潮过了,后面的戏,则容易被忽略。
然而,或许是身临其境的缘故,当我越过千山万水,从发达繁荣的广东,来到偏僻遥远的边疆伊犁,当我从林则徐虎门销烟、任两广总督的辉煌之地,来到他被革官免职、惨遭发配的偏僻遥远的流放地,再看这曾经熟悉的图片和文物,再去体验和感受林则徐的风雨人生,尤其是流放伊犁这段经历,静观他辉煌之后的坎坷,和“高潮之后的戏”,心中的震撼和感动,却是我在虎门所不曾有过的。
林则徐是在年近花甲之年被流放伊犁的。此时,他的仕途一落千丈,前途一片渺茫。昔日的辉煌,已成过眼烟云,从声名赫赫的两广总督到被皇帝革官免职;从威震四海的禁烟英雄到发配边疆的“罪臣”。因大功获重罪,真是千古奇冤!但更折磨人的是,处罚并非一步到位,而是“钝刀割肉”般地拖了一年半。从1840年9月到1842年3月,林则徐先后被革职查办、以“四品钦衔”遣戍伊犁、改遣开封协助王鼎治水,最终仍被流放伊犁,整个过程历时一年半,前后跨三个年度,其结果,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比一次伤心。尤其是最后一次,林则徐治水立了大功,按惯例应可将功折罪,但道光帝仍将林则徐发配伊犁。王鼎不平,向皇上当面苦谏,不成,便自***,成为一时震惊朝野的“尸谏”事件,然,道光帝依旧无动于衷。林则徐身心俱损,国难当头、报国无门的绝望,加上治水劳累、戍途奔波,林则徐走到西安时大病不起,休养两个月,到1842年8月才从西安启程,再次踏上流放伊犁的漫漫戍途。
站在林则徐当年的流放地,我难以想象,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一个曾居高位的功臣,当年是怎样顶风冒雪,走过风沙滚滚的大漠戈壁,走过冰天雪地的天山山脉的。我耳隐隐听到,从大漠深处传来车轮碾压乱石的隆隆声,和天山峡谷中传来马车失陷的惊叫声。
在流放伊犁三年多的时间里,林则徐拖着多病之躯,为新疆呕心沥血。他亲历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等地勘察,行程二万多里,所到之处兴修水利,开荒屯田。他亲自设计修建的“林公渠”至今还起作用;他积极推广的“林公井”(坎儿井),现仍造福百姓。
从展馆出来,默默走在陌生的塞外边城,独自漫步静静的伊犁河畔,我陷入沉思。从广东到西安,从西安到伊犁,以及伊犁三年多流放的日子,如果说林则徐的身体还能勉强支撑下来的话,那么,他的心呢?从高官到流放、从英雄到“罪臣”,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他的心如何承受?这是一条比踩在他脚下的流放之路,更为难走、更为坎坷的路!
“苟利国家生死以,届因祸福避趋之”。面对厄运,面对人生的巨大落差,林则徐没有惊慌,没有绝望,他镇静坦然、慷慨悲歌。这一著名诗句,正是他以“罪臣”之身,在西安登程伊犁前,告别妻子家人所作。
林则徐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也不仅在于他虎门销烟、广东禁烟等的惊世之举。还在于,或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
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亮点,成为林则徐青史留名的标记。但这并不足以体现林则徐人格和精神的全部精彩。时势造英雄。危难的时局,百姓的呼声,肩负的职责,把林则徐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给他创造了成为英雄的历史机遇。而流放伊犁,使林则徐远离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如何生存,如何作为,坚守什么,追求什么,更多地依赖于他本人主观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他个人意志和品质,这对他的英雄人格和品质恰恰是个严峻的考验。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人在顺流中顺势而为容易,但要在逆境中坚守慎独困难。林则徐经历的是真正的大起大落,这是一般流放者永远无法达到和经历的“人生落差”,这是由他原有的高位和功绩决定的。他似乎更有理由,或更容易选择怨恨、消沉、放弃和绝望。但是,没有。在极端的逆境中,林则徐选择了忍辱负重、舍身为国,他用自己的行动,跃过了新生命高度。流放伊犁,不仅未使林则徐倒下,反而给了他演绎人生精彩的舞台,反而给了他彰显英雄本色的机会,使他灵魂中最深刻、最本质、最精彩的内涵得以显现。
人生如戏。如果把林则徐的人生看作是一出戏的话,那戏的高潮,恰恰是他被流放伊犁的这段经历。而以往的辉煌与显赫,似乎都是为此所作的铺垫和积蓄。就像瀑布,其精彩动人之处,并非上游河水的浩荡,也非中间崖的陡峭,而是水到断崖处,那奋不顾身的纵身飞泻。而此前的一切,似乎都为那悲壮的一跃,所作的铺垫,所制造的落差,所积蓄的能量!
1.文章的标题是“流放出生命的精彩”,请你结合文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4分)
(1)“流放”一词有哪两层含义?(2分)
(2)“精彩”包括哪些具体内容?(2分)
2.依据文章内容,如何理解“人生如戏”这句话?(4分)
3.简要回答。(6分)
(1)本文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4分)
(2)结合文义,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彩色头发基因技术
你能想象一只绿色老鼠的样子吗?科学家最近通过基因变化技术使老鼠长出了绿色的毛,试验的成功让科学家们相信,将相关基因移植入毛囊可以改变毛发的颜色,这意味着对毛囊进行基因变体疗法可能大有作为。
抗癌公司是美国加州圣迭戈的一家生物技术公司,这里的科学家将一种水母基因移植到老鼠的毛囊中,使老鼠长出了在蓝光下呈现荧光绿的毛发。该公司总裁,罗伯特·霍夫曼说:“这些毛发之所以是绿色的,是因为其中有荧光绿色的蛋白质。”这种荧光绿蛋白质就是使水母在暗处发绿光的那种基因。霍夫曼将这种水母的基因移入一块剪下的老鼠皮上,他用一种名叫胶原酶的物质将老鼠皮组织软化,胶原酶可使毛囊更容易接受水母的基因。然后将老鼠皮放入培养液中。培养液含有一种腺病毒,这种病毒与平常引起感冒的腺病毒相似。该病毒很快进入老鼠皮上的水母基因细胞中。霍夫曼采取措施使病毒迅速复制,这样病毒细胞就可以将自己携带的基因成分载入老鼠的细胞中。霍夫曼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变化过程,他发现,老鼠皮的毛囊中明显出现了绿色蛋白质的斑点,这是每根毛发生长的基础,此后,这块老鼠皮上80%的地方长出了绿色的毛。然后,霍夫曼将这块长有绿毛的老鼠皮移植到活老鼠缺少毛发的皮肤上,移植的毛发在老鼠身上不断生长,逐渐遍布全身。
目前,该研究最乐观的前景可能就是让灰白头发恢复成黑发。研究人员已通过基因疗法使白老鼠长出了黑色的毛,这对于治疗灰白头发是重大进步。但这种基因变体技术还要在老鼠身上再做几年试验才能用于人类。科学家认为,一旦人类掌握了关于头发颜色的基因,基因疗法就可以用于美发。黑头发是因为真黑素在发挥作用,红头发和褐色头发也都有其生成色素,但目前还没破解金发的分子构造。一旦科学家们发现丁所有决定头发颜色的基因,那么人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头发的颜色,只需激活或减少相关基因,而不是通过染色物质。
霍夫曼同时指出:“毛囊是个了不起的工具。”他相信基因工程能使毛囊产生任何形式的蛋白质,比如胰岛素和干扰素(一种免疫系统蛋白质)。小小的毛囊其实是个巨大的工厂。通过基因疗法,毛囊里不仅能长出健康的头发,还有可能承载某些基因来治疗白化病、糖尿痛、癌症等。实际上,把基因疗法用于美发要比治病困难得多。美发需要把头上所有的毛囊都进行处理,而治病只在几个毛囊上进行处理就可以了。                            (节选自《环球时报》)
1.下面对“相关基因”这一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相关基因”指科学家们最近通过基因变化技术使老鼠长出了绿色的毛的基因。
B、“相关基因”指美国加州圣迭戈的一家生物技术公司的科学家移植到老鼠的毛囊中的水母基因。
C、“相关基因”是科学家们将它植入毛囊内钓可以改变毛皮颜色的一种基因。
D、“相关基因”是指老鼠皮上已经带有病毒细胞的水母基因。
2.对老鼠身上长出的毛发是绿色的原因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胶原酶将老鼠皮组织软化,使老鼠的皮囊更容易接受水母的基因,进而生长出了绿色的毛。
B、将移植了水母基因的老鼠皮囊放人培养液后,受培养液中腺病毒钓影响,所以长出的毛发呈绿色。
C、因为霍夫曼将长有绿色毛的老鼠皮移植到活老鼠的缺少毛发的皮肤上,故长出的毛发是绿色的。
D、原因是美国加州圣迭戈一家生物技术公司的科学家植入老鼠皮囊的水母基因中含有荧光绿色的蛋白质。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基因变体技术使老鼠身上长出绿毛的试验,意味着对毛囊进行基因变体疗法必将大有作为。
B、基因疗法使白老鼠长出了黑色的毛的研究成果表明,治疗人类的灰白头发已取得了重大进展。
C、人们要能随心所欲地改变头发的颜色的关键在于科学家要发现所有决定头发颜色的基因。
D、基因疗法,既能改变头发颜色,还能使毛囊承载某些基因来根治白化病、糖尿病、癌症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乐 水 贾祥伦
我国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我不是聪明人,但却十分喜欢水。
有一首写水的诗歌,也不知从哪儿抄来的,早已背得精熟,还常常用来自勉:“穿山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溪间焉能留得住/终向大海作波涛。”
水是有灵气的,水是有生命的,水是有思想的,水是有精神的。水的精神是可贵的,当我萎靡不振的时候,郁郁寡欢的时候,自我陶醉的时候,水的“穿山透地不辞劳”的气魄,“到底方知出处高”的追求,“溪间焉能留得住”的境界,“终向大海作波涛”的执著,都给我以鼓舞和鞭策,那“丁丁冬冬”的水声,催我自省,催我开拓。
我喜欢水的安分随时。你无论把它放在哪里,它都能适应:放在盆里,变作盆形;放在碗里,变作碗状;放在长江大河,便能奔腾咆哮;装进试管烧杯,也能安稳闲静。水有极强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就是生存能力,生存能力就是发展能力,发展能力就是创造能力。人不也是如此吗?首先是生存和适应,然后才是发展和创造。试想,那种能官能民、能上能下、能进能退、能苦能乐的人,不就是具备这诸多能力吗?人在世上炼,犹如刀在石上磨,没有安分随时的处世本领,还真不好做人。
我喜欢水的随机应变。在不同的情况下,水会有不同的变化,这本领,颇为人称道。我们平常看到的水,是液体的、流动的、不定型的,遇到天冷,会凝结成冰,宏伟巨大的冰山、冰川,是大自然塑造的水的壮美形象;遇到天气炎热,它又可以变为升腾的水蒸气,由地面飞到山顶,飞上无尽的苍穹,变成云,变成霞,以展示柔美多彩的身姿;有时候它又借助太阳的眼睛,在天上凌空架起七彩的虹桥,诱发人们丰富的想像;有时又会在海上湖面,凭空变成一座城市,一片仙境,那就是有名的海市蜃楼。水的这般神奇的变化,是令人羡慕和神往的。人当然不会像水那样一忽儿流动,一忽儿矗立,一忽儿飘曳,但人的变化还少吗?想到人的那种对外多侧面的变化,不也是奥妙无穷吗?两面三刀者有之;阳奉阴违者有之;当面是人 ,背后是鬼者有之。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在生活里不也是要扮演多种角色吗?水万变不离其宗,人也万变不离其宗才好,人总是人嘛!
我喜欢水的不甘寂寞。水往洼处流,这是水有目标的运动,它总是朝那一个目标流啊流,永不休止,永不歇脚。在运动中决不寂寞,永远歌唱。一时寂寞,它便死亡,一潭死水便是。你听,水在天上歌唱;水在海里奔腾呼啸着歌唱;水在山洞滴答滴答地歌唱······水歌唱着生存,歌唱着生活。水的可贵就在于它不甘寂寞,不甘寂寞便不会寂寞,不甘寂寞也才会有快乐和幸福。是的,萨特是说过人生就是痛苦,但痛苦是幸福的源泉,这源泉的开凿,需要不甘寂寞。
但我更喜欢的是水柔能克刚的精神,这一精神是水的魂。对此,老子在他的《道德经》里这样阐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可谓鞭辟入里之论。水是天底下最柔弱的,柔情若水,感情柔到像水一样就到了极限了。但冲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水的,大海边的礁石,可谓坚强无比,但被浪花咬得全是窟窿。
韩信当年受胯下之辱,后来又挂了相印算不算柔能克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战胜了夫差算不算柔能克刚?而生活里边又有多少柔能克刚的例子!柳枝条是柔弱纤细的,在疾风暴雨中完好无损算不算柔能克刚?在自然界,新生事物总是柔弱的,而柔弱的新生事物总是充满生机的,所以柔弱是“生”的自然法则。人法自然,就是“守柔”,守柔若强。
1、文章写水,生动活泼。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强调“水得精神是可贵得”以为人要像水那样有一点精神,作者借“水”写了哪些精神?(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的语句“人也万变不离其宗才好”,为什么这样说?(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柔弱是‘生’的自然法则。人法自然,就要“守柔”,“守柔若强。”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象外有象,景外有景,是创造作品意境的原则之一。而这一原则是诗歌美学家司空图在《与极浦谈诗书》一文中提出来的。我们读某一作品,感到其中的形象描军非常生动、具体,能不能说这就是意境的艺术形象呢?不能。因为它只是使读者感到有“象”,还没有使读者感到“象外有象”。凡是有意境的作品,它能够使读者感到在艺术作品所描写的具体形象之外,还可在自己想象中萌生出一个与此相关的新的形象境界,它远远地超出了作品已经表现的部分。“象外有象”中的第一个“象”,是作品已经描写到的切实的形象体;第二个“象”是借第一个“象”的比喻、暗示、象征作用,由读者发挥想象力来获得的,它是没有直接描写的虚幻的形象体,是在已经描写出来的切实的形象体的指引下产生的。这便是刘禹锡在论到意境时所说的“境生于象外”。比如画云中飞腾的龙,画家画出露在云雾之外的一鳞半爪,使读者由局部的实象想象出腾跃舒卷的全龙整体的虚象。
不但如此,“象外有象”还可以由象征性的实象,萌生出指向性的虚象。如鲁迅的散文《秋夜》着重描写的是枣树的形象。枣树护着底下细小的粉红花,把果实奉献给孩子而默默护盖着他们用打枣的竹竿造成的伤痕,同时不屈地把铁似的枝干刺向黑暗的夜空。《秋夜》所刻画的枣树实象,由于它的隐喻和象征作用,能够使读者在想象中幻化出一个富于人生经验的坚强斗士形象,甚至化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身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形象。总之,有意境的作品能够用各种艺术方法使读者产生象外有象、景外有景的审美感受。
(1)“象外有象”中,第二个“象”指什么?选出说明不正确的一项(3分)         (  )
A.指读者根据作者的描军而想象出来的虚幻的形象体。
B.指读者在作者描写的实象指引下产生的虚幻形象体。
C.指在作者自己的想象中萌生出来的新的虚幻形象体。
D.指在作品中实象的比喻、暗示、象征作用下,由读者发挥想象力产生的虚幻的形象体。
(2)要使创造的作品成为具有意境的艺术形象,最根本的是(3分)                (  )
A.实象必须非常生动、具体、形象。
B.实象必须具有或比喻、或暗示、或象征的作用。
C.实象必须具有指引人萌生虚象的作用。
D.实象必须能使读者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3)画龙只画出云雾之外的一鳞半爪,就能使读者想象出全龙的形象,这是因为“一鳞半爪”的实象具有(3分)                                                    
A.比喻作用       B.隐喻作用       C.象征作用        D.暗示作用
(4)联系第二段中对枣树这一实象的表述,选出与“‘象外有象’还可以由象征性的实象,萌生出指向性的虚象”一句的意思最相符的一项(3分)                          (  )
A.凭借具有象征性的枣树实象,可以幻化出与此相关的新形象。
B.凭借描写得生动形象的枣树实象,可以想象出虚幻的新形象。
C.凭借描写枣树的特征,可以想象出与此相关的新形象。
D.凭借所刻划的枣树实象,可以幻化出一个高大的形象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吸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在别的地方,你可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啮,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不够用,那干脆就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艺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
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肉筋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矜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在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
(1)文中画线处“喧闹”一词所强调的意思是(3分)                           (  )
A.莫高窟招引着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地向我们走来。
B.莫高窟艺术创作背景生动、鲜活。
C.莫高窟的雕塑衣饰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D.莫高窟有足以将人裹卷、消融的艺术洪流。
(2)下列理解不符合第一段画线句子原意的一项是(3分)                        (  )
A.看莫高窟,仿佛听见了千年历史车轮的隆隆声。
B.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中华民族艺术的恒久魅力。
C.看莫高窟,仿佛置身于旌旗猎猎、烟尘滚滚的古战场。
D.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力与美的奔涌,仿佛消融在艺术的洪流中。
(3)对“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民族间的融洽。
B.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人的活力。
C.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艺术的魅力。
E.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欢乐的生活。
(4)对唐代洞窟艺术创作特点的概括,有误的一项是(4分)                      (  )
A.色彩绚丽,线条流畅,壮丽无比。
B.彩塑雕像,生动逼真,呼之欲出。
C.场面宏伟,出神入化,莫测高深。
D.魅力无穷,令人燥热、失态欲舞。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