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虹影杨文丰  山野间童年的我,却常常被美丽而神幻的虹所迷惑。我时常戴一顶大斗笠,仰着童稚的脸,长久地看、认真地读那静卧在山野上空被村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虹影杨文丰  山野间童年的我,却常常被美丽而神幻的虹所迷惑。我时常戴一顶大斗笠,仰着童稚的脸,长久地看、认真地读那静卧在山野上空被村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虹影
杨文丰
  山野间童年的我,却常常被美丽而神幻的虹所迷惑。我时常戴一顶大斗笠,仰着童稚的脸,长久地看、认真地读那静卧在山野上空被村人喊做天弓的虹。故乡的虹,大都悬生在午后的天空,彩虹起兮云飞扬,天地间总是微雨细细,雨光氤氲,若有似无,我一低头,汪汪积水中,竟也见有虹影流转。童年的我,以为虹都是从土地里拱起而飘然升空的。大人说地上的蜈蚣,背不总是那么驼吗?在我童年的天空里,虹,仿佛和地上某种东西总有莫名的感应,神性充盈。我甚至想,那虹,是地里蜈蚣升天的么?
        及至青年,丰满的物事无止无息,人,总顾不上停歇脚步,仰头读虹。重负的中年即便偶能读读虹,所读出的,恐也多是岁月的况味。 老年时至,夕阳在天。人生舟楫,早早告别了土腴木秀的春夏,急急就滑入了水瘦山寒的秋冬,人与虹,早疏离焉。
虹的色彩,使人漫生想像啊。诗人北岛就有一首诗叫《姑娘》,短得只有两句:“颤动的虹/采集飞鸟的花翎”。姑娘与虹,大抵是皆有照人光彩,诗人才能当上月下老人,将她们红线联姻吧。
        虹,也算得上是阳光和雨滴曲折而奇幻的“合作”。 与雨滴“合作”的、射在雨幕上的阳光,是齐刷平行的、集团无边的箭簇。每一根阳光之箭,进入雨滴的位置和角度都不同,因而,每一根阳光之箭的折射以及反射角度相应也不同。 你能否看见虹,取决于经雨滴反射过来的光波,能量是否集中,光色是否够强,最根本的,还在于能否如前所述,正好射入你的眼帘。
        陆龟蒙在《和袭美咏臬桥》中咏虹:“横截春流架虹桥。”毛润芝诗曰:“青山着意化为桥”。这些诗词,当然皆是先观虹桥而后作。虹何以常被喻作桥呢?抑或说, 虹何以总是弧形的呢?这是因为,惟有此一弧段之上雨滴反射过来的各色色光,能量才最集中,光色才最强,更重要的,是只有这些斑斓色光,才能被人看到。
        作为生命的虹,命运之路总是曲曲折折的。有了光,有了雨幕,有了光在雨幕中的折射,方生虹。虹的光明前途,只能是短暂的。虹的生命多斑斓在夏日雨水的天空。这是因为夏季才多有雷雨或阵雨天气,这类雨范围不大,容易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晴”的景象,利于虹生。大雾中,水汽空蒙氤氲,阳光遥遥地、斜斜地射来,霎时彩虹如练,也自在情理之中。 空气干燥的冬季,雨少,阵雨更少,是不太可能出现“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的。雪花纷飞时节,谁能见到虹?
        阳光,不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天火么?雨滴不是从天上来么?看看虹吧,你还能说“水火不相容”吗?虹,不仅是天上水火相容的交响,更是水火相容的预言。
“东虹日头,西虹雨。”这句谚语,简直就是气象预言。
        我们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地球的中纬度。我们天天都可看到电视天气预报。那气象小姐所指点的江山,那中纬度地区所出现的系统性的降水天气,多数都自西而东移动。虹的方位又正好与太阳相对,所以,西虹在天,则表明茫茫雨区,正滂滂沱沱、飘飘荡荡朝我们所在地移来,不久天将雨。倘若虹影在东,则说明雨区早已告别了我们东去,我们的天地,可谓风景晴好,艳阳高照,天明地静。——选自《散文海外版》
1.联系文章的第一、二段,请分别概括说明作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虹的态度。
答:童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句子,“作为生命的虹,命运之路总是曲曲折折的”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虹“是天上水火相容的交响”,其作用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引用北岛、陆龟蒙和毛润芝的诗句的作用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童年:被美丽而神幻的虹所迷惑。青年:总顾不上停歇脚步,仰头读虹。中年:偶能读读虹,所读出的,恐也多是岁月的况味。老年:人与虹,早疏离焉。
2.虹的生命是短暂的。虹的产生与季节有关,虹的生命多斑斓在夏日雨水的天空,而干燥少雨过天和严寒多雪的季节就不能产生虹,要有阳光和雨幕两个条件才能产生虹。
3.通感。“水”指空中的雨滴,“火”指阳光。阳光照射雨滴,折射以及反射出各色色光,从而形成了“水”“火”交合的“虹”。“交响”本是音乐术语,借用交响乐的表达复杂乐曲音响的特点来表达虹的七彩斑斓。
4.北岛的《姑娘》一诗,用彩虹比喻美丽的姑娘,作者巧妙引用此诗,把“姑娘”和“虹”合二为一,表现了虹的美丽可爱。陆龟蒙和毛润芝的诗句是喻“虹”为“桥”,引出对“虹”像“桥”的这一自然现象的说明,使文章生动形象,充满诗情画意。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美国宇航局的“信使”号水星探测飞船8 月3 日搭乘“德尔塔2”型火箭,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点火升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信使”号开始了计划中的耗时6 年半、飞行79 亿公里的探测远征。
        这是30 年来人类探测器首次对水星进行全面的环绕探测。
        水星距地球约9 100 万公里,“信使”号直接飞到水星只要3 个月左右。因为“信使”号如果要直接进入环水星轨道,需要携带更多燃料,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大载荷的运载火箭和更高的科研成本。而为进入水星轨道,“信使”号要先在太阳系内飞行6 年多的时间。
        受发射运载重量的限制,“信使”号没能携带足够的燃料上天。因而“信使”号需在太阳系内部先进行数年长途环绕漫游,使自身减速。它将在飞经地球一次、飞经金星两次、环绕太阳12 圈获得足够引力支持后,在第三次飞过水星时,由于引力作用,先被猛烈甩向金星,然后借助“弹力效应”,于地球时间2011 年3 月再次被弹向水星,顺势“滑进”水星轨道,开始为期一年的环水星飞行;其间,“信使”号探测飞船上的7 种科研器将对水星的表面、空间环境、地质化学及空间距离等进行全面探测,收集相关数据。
        这次“信使”号的水星轨道探测项目,是美国宇航局雄心勃勃的行星探测项目“发现计划”的一部分。“发现计划”侧重于使用3 年内能够研制成功的小型探测器、总预算一般不超过2.99 亿美元的项目;美国宇航局空间科学主管部门鼓励在该计划研发过程中尽量采用新技术,并鼓励将这些新技术转让给私营中小企业,以增加美国中小企业参与太空科研开发的机会。
        今年1 月初“星尘”号探测器与怀尔德-2 彗星的“亲密相会”,随后“勇气”号与“相遇”号先后登陆火星都是“发现计划”的预定项目。据美国宇航局信息,目前“发现计划”的两个最新选定项目为“黎明”与“开普勒”,“黎明”项目打算进入太阳系两个最大的小行星轨道,“开普勒”项目则计划研制一台太空望远镜,用于搜寻其他类似地球大小、围绕恒星飞行的行星,两个项目都拟于2006 年启动。
        (选自《人民日报》2004 年8 月9 日,有删节)
1.对“信使”号水星探测飞船要先在太阳系内飞行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减少飞船的燃料从而减小运载火箭的运载重量。
B.增大飞船的行程从而增加飞船仪器收集的相关数据。
C.以最小的科研成本来求得太阳系内更多的行星之谜的解答。
D.飞船远征符合美国宇航局早就提出的更快、更好、更省的行星探测方针。
2.不属于美国宇航局提出的行星探测“发现计划”的一项是(     )
A.花钱不多而又能连续进行科研项目高度集中的太阳系的行星探测。
B.3 年内研制预算不超过2.99 亿美元的小型行星探测器。
C.鼓励美国私营中小企业参与太空科研开发,以求得更多的新技术。
D.“星尘”号与怀尔德-2 彗星“相会”,“勇气”号与“机遇”号先后登陆火星。
3.对“信使”号飞船实现绕水星飞行的过程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太阳系内环绕漫游→经地球、金星、绕太阳→过水星→甩向金星→弹向水星,“滑进”水星轨道。
B.太阳系内环绕漫游→飞经地球→飞经金星→环绕太阳15 圈(其中三次飞过水星)→甩向金星→第4 次弹向水星,“滑进”水星轨道。
C.飞经地球→飞经金星两次→环绕太阳15 圈(其间第3 次飞过水星)→甩向金星→弹向水星,“滑进”水星轨道。
D.飞经地球一次→飞经金星两次→环绕太阳15 圈(其间第2 次飞过水星)→甩向金星→第3 次弹向水星,“滑进”水星轨道。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信使”号飞船进行探测远征的原理是通过数年长途环绕漫游来使自身减速,再通过环绕太阳15 圈获得足够的引力支持,然后借助“弹力效应”由金星弹向水星。
B.“信使”号飞船的升空是人类首次对水星进行全面的环绕探测,人类将借助飞船上的7 种科研仪器收集水星表面、空间环境、地质化学空间距离等方面的数据。
C.“信使”号水星探测飞船真正环绕水星飞行只有一年的时间,而为了节约科研成本,却要在太阳系内漫游飞行6 年半。
D.2006 年,美国将启动“黎明”项目以进入太阳系中两个最大的小行星轨道,同时,启动“开普勒”项目研制出一台太空望远镜。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文学因何而伟大
李建军
  对托尔斯泰而言,艺术就是为了生活而存在的,为了现实中的人而存在的,所以,它天然地有着“功利主义”的性质——只有对生活有效用,只有成为人们之间交流情感的有效手段,它才是有价值、有生命的,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艺术。  
  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是巨大的,他的作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们包含了作者终其一生都不曾放弃的“对真理和博爱的渴求”。无视真理、博爱、苦难和拯救等重大的问题,仅仅追求“文学”价值的文学,是不可能成为伟大的文学的。事实让,文学没落和破败的显著标志,就是作家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文学”上,只追求技巧的新奇和形式的完美,或者,就放在自己身上,只满足于对肉体快感的叙写和阴暗情绪的宣泄。在那些褊狭、平庸的作家看来,文学与他人是没有关系的,与政治是没有关系的,与道德是没有关系的,与苦难的历史、沉重的现实、茫远的未来,都是没有关系的,总之,文学只为“文学”本身而存在。
  文学必须面对的“迫切问题”,是人的生存境况。真正的作家把文学当作讨论生活的一种方式。他关心、同情弱者。他把写作当做帮助人们摆脱苦难的伟大的伦理行为。他大胆地抨击罪恶,无畏地追求真理,执著地探寻生活的意义。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时代,文学的这些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常常被当作做一种陈腐的教条和失效的纪律。
  为他人而写作,而不是仅仅为自己写作;为真理而写作,而不是单单为荣利写作;敢于对抗邪恶,而不是与之同流合污;勇于直面苦难,而不是视若无睹;充满拯救不幸者的焦虑,而不是陶醉于掉臂而游的逍遥——这就是俄罗斯文学的精神传统,也是俄罗斯文学显得伟大和高贵的根本原因。
  对比起来看,中国文学则呈现出与俄罗斯文学完全不同的精神气质,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文章被视为“经国之大业”,诗歌则被当做“观风俗”的镜子和“正得失”的手段。我们的文学被夸大了政治作用,写文章的人反倒失去了自由感和余裕心,而统治者则因为多疑和恐惧,常常通过“文字狱”等手段,在控制写作者的灵魂,长此以往,很多作家便恂恂然如辕下驹,完全失掉了灵气、朝气。然而,大地上总有巨石压不住的竹笋,总有野火烧不尽的春草。从批判精神和责任意识的角度来看,中国也有与俄罗斯大师一样伟大的作家。我们的优秀作家——例如司马迁、曹雪芹和鲁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高贵气质,他们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成熟经验,与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作家和作品相比,都毫不逊色。
  对那些被市场绑架、被欲望劫持、被时尚裹挟的作家来讲,司马迁和俄罗斯文学意味着方向和出路,只有像太史公和俄罗斯大师那样勇敢地生活,那样无畏地写作,我们才有可能写出有价值的作品,才有可能使自己时代的文学显得高贵而伟大。(有删改)
1、对于托尔斯泰而言,“真正的艺术”是怎样的一种艺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作家的责任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说“司马迁和俄罗斯文学意味着方向和出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饮一口汨罗江
熊召政
  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
  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
  我报以苦笑。
  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
  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惟俨看到一个和尚,问:“你从哪里来?”和尚答:“我从湖南来。”药山又问:“湖水是不是在泛滥?”答:“湖水还没有泛滥。”药山接着说:“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是在泛滥。”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何劫中不曾泛滥!”
  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何水不脏?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
  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
  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
  何劫中不曾泛滥!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
  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骆;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
  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
  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
   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得好逍遥啊!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
  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
  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
  萧瑟寒塘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选自《问花笑谁:熊召政美文精选》,有删改)
1.结合文意,概括“泪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每种不超过1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已经流了两千多年,浑黄而不清澈,因此,它的味道是苦涩的。
B.在作者朋友眼中,诗人的追求是崇高的,但行为是怪异的,所以他们是“圣徒”与“疯子”的矛盾集合体。
C.文中“禅家公案”一段,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拓展了文章的表现空间。
D.“嵇康的泪罗江”一段,作者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语势增强。
E.作者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但虑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而决定躲进书斋,做一个明哲保身的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烟花三月下扬州
熊召政
  ①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维扬。清代之前,扬州因靠着大运河,一向被誉为南北枢纽,淮左名邦。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扬州在苏北,不属江南。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了江南。江南是以长江为界的,从这层意义上,扬州不算江南,但它处在淮河以南,属不南不北之地,且扬州的人文风气,山水风光,都是近南而远北。杜牧写扬州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便绝不是凛冽的北地所能产生的情境了。
  ②历史上的扬州,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虽屡遭兵燹,却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大凡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命运各异,有好有坏。扬州属于那种“贵人多难”一类,但每遭蹂躏之后,它总能顽强地恢复生气。“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八字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
  ③记载扬州古时的繁华,典籍甚多,但最好的要数清代李斗撰著的《扬州画舫录》了。杭州、苏州乃人间天堂,值得记载的盛事比扬州还要多。但无论是张岱的《西湖梦寻》还是顾禄的《桐桥倚棹录》,都不及李斗的这本书。     
  ④古扬州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当在小秦淮与瘦西湖两处。其繁华、其绮丽、其风流、其温婉,《扬州画舫录》皆记述甚详。西湖之名借于杭州,秦淮之名借于南京,但前头各加一“瘦”与“小”字,便成了扬州的特色。我一直揣摩扬州人的心理,天底下那么多响亮的词儿,他们为何偏爱“瘦”与“小”呢?这两个字用之于人与事,都不是好意思。我们说“这个人长得又瘦又小”,便有点损他不堪重用;说“他专门做小事儿”,便暗含了鼠目寸光。时下有种风气,无论是给公司起名,还是为项目招商,均把名头拔得高高的。照这个理儿,瘦西湖完全可叫“大西湖”或“金西湖”,小秦淮也可叫“中国秦淮”或“银秦淮”了。古扬州城中,虽然住了不少点石成金的商人,但铜臭不掩书香,负责给山水楼台命名的,肯定还是李斗这样的秀才。这两处名字最令人寻味: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珑的味道;秦淮一小,便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觉。如此一来,山水就成了佳丽一族,而扬州城也就格外的诗化了。
  ⑤如是,话题就回到“烟花三月下扬州”上头,知道扬州的地理与历史,就知道什么季节到扬州最好。因为没有红枫,更没有与红枫相配的壮阔逶迤的峰峦沟壑,秋老时分到扬州的意义就不大。杜牧说“秋尽江南草木凋”,未凋并不等于葳蕤,失了草木欣欣的气象。莺歌燕舞的三月却不一样;那杨柳岸畔的水国人家,那碧波深处的江花江草,园林台榭、寺观舫舟,一色儿都罩在迷离的烟雨之中。此时的扬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轮廓都被朦胧的雨雾软化了下来,曲折的小巷浮漾着兰草花的幽香。湖上的画舫,禅院的钟声,每一个细节上,都把江南的文章做到了极致。
  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句子把我们东方人的审美意趣,写得如同梦境。在三月的扬州,我们是可以寻到这种梦境的。
  ⑦为了这梦境,我曾动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念头。2007年,我打听何处可以雇一条船,邀二三好友于黄鹤楼下出发.一路吟诗作画,听琴吹箫到扬州去。结果人家告诉我,现在从武汉到扬州,根本无水路可通。后来打听到,从杭州或苏州出发,可从运河到达扬州。我又来了兴趣,让朋友去觅一只画舫。事情也未做成,其因是这一段运河虽然畅通,但除了运送货物的商船,渡客的帆舟早就绝了踪迹。
  ⑧由此我想到,坐一条船于烟雨濛濛的江上,去拜访唐代的扬州,已是完全不可能了。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若有意去欣赏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只能自驾车从高速路上去了。     (选自《中国小记》,有删节)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与凛冽阔大的北地气象相比,扬州城的景色显得温婉绮丽。    
B.扬州在历史上虽屡经战乱,但繁华的气象却并未因此颓败。     
C.烟雨迷离的扬州城诗意盎然,体现了东方人的审美意趣。     
D.作者以古衬今,满怀深情地赞美了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     
2.文中加粗处是唐诗名句,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描述扬州景物时切入的角度及语言的运用很独特,请结合第④段和第⑤段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岳桦
任林举
  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也是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旅游开发,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层出不穷,但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
  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
  接近山顶时,我无意中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那些树,纷纷沿着山体将身躯匍匐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
  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做林或森林,但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我们却无法以“林”这个字来定义这个集体。因为它们并不是站立,而是匍匐,像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集体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如果非给它们一个词不可的话,也许叫“阵”或“阵营”更合适一些。那么,构成这个巨大阵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它们到底肩负怎样的使命?
  我不知道白桦和岳桦在血缘上有什么联系,不知道它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植物,但我坚信,它们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当初它们的生命基因都来自于同一棵白桦树上的同一颗种子。
  白桦生在山下,与溪水、红枫相伴,过着养尊处优、风流浪漫的日子,风来起舞,雨来婆娑,春天一顶翠绿的冠,秋日满头金色的发,享尽人间的艳羡,占尽色彩的风流,如幸运的富家子弟,如万人追捧的明星。而岳桦却命里注定难逃绝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是道不尽的苍茫、苍凉与沧桑。
  有人断言:“性格决定命运。”暂不说这句话用于人是否准确,但用到树上,肯定是不准确的,实在讲,应该是命运决定了性格。岳桦,之所以看起来倔强而壮烈,正是由于它们所处环境的残酷。
  想当初,所有的桦都是长白森林里白衣白马的少年,峰顶谷底任由驰骋。后来,那场声势浩大的火山喷发,将所有的树逼下峰顶。就在向下奔逃的过程中,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前边已经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每一种树都沿着山坡占据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去路;而后面,却是火山爆发后留下的遍地疮痍与废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却有着绝地求生的巨大空间,尽管那里有风,有雪,有雷电,有滚烫的岩石和冰冷的水,最后,它们还是选择了掉头向上。
  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挺拔而明快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岳桦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岳桦却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有删节)
1.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