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剪纸于德北  二姑奶算家乡的一个传奇人物吧?她已经三十几年没有回老家了。我见过她一次,面色白皙,双眉入鬓,一看小时候就是个美人坯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剪纸于德北  二姑奶算家乡的一个传奇人物吧?她已经三十几年没有回老家了。我见过她一次,面色白皙,双眉入鬓,一看小时候就是个美人坯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剪纸
于德北
  二姑奶算家乡的一个传奇人物吧?她已经三十几年没有回老家了。我见过她一次,面色白皙,双眉入鬓,一看小时候就是个美人坯子,怎么出落也不会走样。
  和所有农村姑娘不同的是,当年的二姑奶绝不像其他的女孩,手指粗短,肤黑皮糙,毫无关感。她有一双非常纤细的手,二姑奶三岁学剪窗花,我老家那个村每逢过年,都要请二姑奶剪许多的窗花。各家各户自买红纸,一沓沓铺在二姑奶的炕上,不少孩子趴在二姑奶的窗台上,看二姑奶舞执剪刀的手上下翻飞,从她指间飞落的纸屑,像冬天飘落的雪花,给残阳照了,红白相间,十分好看。
  二姑奶有一个青梅竹马的伙伴,叫彪子。人长得十分壮实,可惜十九岁那年往县里送粮,翻车压断了腿,从此成了一个跛子。
  人们都说,两个人毕竟没有定亲,她不会那么糊涂,她有的是理由,也有的是机会,给自己剪出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所有的人都这么认为。
  但二姑奶没有。她告诉彪子,好好养伤。伤好后,她又拿出自己的积蓄,让彪子拜师傅学木匠,将来找机会出去做工。二姑奶相信,他们一样可以过上让人羡慕的日子。
  二姑奶说:“过日子不一定非靠卖苦力。咱能行。”
  彪子哭了。
  二姑奶和彪子的婚礼办得很热闹。二姑奶没向彪子家要一分钱彩礼,她的举动令周围的姐妹很不解。
  二姑奶和二姑爷婚后的生活是幸福的。二姑爷在二姑奶的帮助下学会了木匠手艺,吃穿不是问题。东家盖房子,西家嫁闺女,都要找他去,除了管吃管喝,哪次完工后都会得到丰厚的报酬。
  但二姑奶不能生育。婚后三年,他们的怀里还是空空的。后来请大夫来看,说二姑奶得了一种病,失去了生育的能力。面对农村中这天大的打击,二姑爷出人意料地接受了这个现实。在二姑奶悄然垂泪的时候,二姑爷欣然坐在二姑奶身边,轻轻抚摸她的后背,对她说:“没孩子怕啥,我又不喜欢热闹。”
  我们那个村有一个小学校,校长是一个民俗学家,很喜欢二姑奶的剪纸。他约二姑奶去学校给孩子们讲课,就讲讲怎样剪窗花。二姑奶不好意思地推却了,她一边低头羞涩地笑,一边说:“俺哪会讲课。”
  校长说:“那就给俺们表演。”
  一群孩子跟着起哄。
  二姑爷在一旁拍了手说:“去,咋不去?别人想去还去不成呢!”就这样,二姑奶在我们村的小学校当了一回女先生。
  那天,小学校的校长和二姑奶突发奇想,把学生们从家里带来的红纸用糨糊粘上,宽宽大大地铺了大半个操场。阳光照下来,把红纸照得透明,鲜艳。
  二姑奶收拾停当,手执剪刀上了场,她打扮得分外精神,人也爽气了十分。有十几个小姑娘帮她抬纸,二姑奶像龙行云,凤鸣天,身子轻快、便捷;抬臂落臂处,人呀、鸟呀、山呀、水呀随着大片大片的纸屑落地,一件件、一层层地显露出来……
  这是一幅普天同庆图。望着这件完成的作品,二姑奶脸上的笑意一如三月的春光。
  这也许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幅剪纸作品。
  二姑奶说,这么大一张纸,如果把她心里设计的美丽图形剪出来,怕是一辈子也不够。可是,天忽然下了大雨。大家守在雨里不肯离去,可是没办法,雨水可以使万物萌发,也可以把一切毁灭——二姑奶以至全村人的大窗花在雨水的冲刷下都成了泡影。但是,全村的人们都乐于传颂它的美丽。
  热爱民俗的老校长哭了,他说他为自己能够参与这样一个壮举而感动。(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题为“剪纸”,是想通过写二姑奶的家事表现剪纸这种民间艺术在人们心目中独特的地位和影响。     
B.小说写二姑奶的婚事,意在表现人物的真诚、善良。     
C.小说用较多的笔墨写二姑奶的家事,意在表现生活中的不幸往往难以避免。     
D.在对生活充满真诚和热情的人眼中,尽管他们对生活有美好憧憬和不懈追求,但像二姑奶这样的遗憾与不如意也是客观存在的。     
E.文中的“婚事”与“家事”并非闲笔,它们丰富了人物形象,使主旨更鲜明,更具现实意义。
2.结合作品,简析二姑奶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场剪纸的一段,一方面写二姑奶很快完成了一幅普天同庆图,另一方面又写二姑奶说“这么大一张纸”,剪完它“怕是一辈子也不够”。这里,作者对人物的言行描写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触及生活中的遗憾与不幸,对这一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一谈。(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E
2.①人美(天生貌美);②手巧(擅长剪纸);③心纯(忠于感情);④聪慧(相信手艺);⑤对生活充满美好憧憬并懂得用心设计和努力描绘(创作也许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幅剪纸作品)。
3.不矛盾。作者写二姑奶很快完成了一幅普天同庆图,意在通过人物轻快、便捷的剪纸姿态,表现其剪纸技艺的高超。作者写二姑奶感叹“这么大一张纸……怕是一辈子也不够”,意在表现人物对生活之美的追寻、设计、经营永无止境。作品通过人物的艺术实践表达了她的生活态度,故言行是统一的。
4.所谓“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十之八九”,人生百年,孰能无憾?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希望接近成功。(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4题。
  在任何社会里,不管是禽兽的或人类的社会,从前都是暴力造成霸主,现在却是仁德造成贤君。地上的狮虎,空中的鹰、鹫,都只以善战称雄,以逞强行凶统治群众;而天鹅就不是这样,它在水上为王,是凭着一切足以缔造太平世界的美德,如高尚、尊严、仁厚等等。它有威势,有力量,有勇气,但又有不滥用权威的意志、非自卫不用武力的决心;它能战斗,能取胜,却从不攻击别人。作为水禽界里爱好和平的君主,它敢于与空中的霸主对抗;它等待着鹰来袭击,不招惹它,却也不惧怕它。它的强劲的翅膀就是它的盾牌,它以羽毛的坚韧、翅膀的频繁扑击对付着鹰的嘴爪,打退鹰的进攻。它奋力的结果常常是获得胜利。而且,它也只有这一个骄傲的敌人,其他善战的禽类没一个不尊敬它。它与整个的自然界都是和平共处的:在那些种类繁多的水禽中,它与其说是以君主的身份监临着,毋宁说是以朋友的身份看待着,而那些水禽仿佛个个都俯首帖耳地归顺它。它只是一个太平共和国的领袖,是一个太平共和国的首席居民,它赋予别人多少,也就只向别人要求多少,它所希冀的只是宁静与自由。对这样的一个元首,全国公民自然是无可畏惧的了。
  天鹅的面目优雅,形状妍美,与它那种温和的天性正好相称。它叫谁看了都顺眼。凡是它所到之处,它都成了这地方的点缀品,使这地方美化;人人喜爱它,人人欢迎它,人人欣赏它。任何禽类都不配这样地受人钟爱:原来大自然对于任何禽类都没有赋予这样多的高贵而柔和的优美,使我们意识到它创造物类竞能达到这样妍丽的程度。俊秀的身段,圆润的形貌,优美的线条,皎洁的白色,婉转的、传神的动作,忽而兴致勃发,忽而悠然忘形的姿态,总之,天鹅身上的一切都散布着我们欣赏优雅与妍美时所感到的那种舒畅,那种陶醉,一切都使人觉得’它不同凡俗,一切都描绘出它是爱情之鸟;古代神话把这个媚人的鸟说成为天下第一美女的父亲,一切都证明这个富有才情与风趣的神话是很有根据的。
1.文章要讴歌天鹅,开头为何写狮、虎、鹰、鹫?这对于表现天鹅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加粗的“一切”该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段内容,谈谈天鹅成为水上之王、太平其和国领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对文章的阅读,结合天鹅给我们的启示,你认为人类应该如何与动物相处呢?(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骆驼
梁实秋
  台北没有什么好去处。我以前常到动物园走动走动,其中两个地方对我有诱惑。一是一家茶馆,有高屋建瓴之势,凭窗远眺,一片油绿的田畴,小川蜿蜒其间,颇可使人心旷神怡。另一值得看的便是那两只骆驼了。
  有人喜欢看猴子,看那乖巧伶俐的动物,略具人形,而生活究竟简陋,于是令人不由地生出优越感,掏一把花生米掷过去。有人喜欢看狮子跳火圈,狗做算学,老虎翻跟头,觉得有趣。我之看骆驼则是另外一种心情,骆驼扮演的是悲剧的角色。它的槛外是冷清清的,没有游人围绕,所谓槛也只是一根杉木横着拦在门口。地上是烂糟糟的泥。它卧在那儿,老远一看,真像是大块的毛姜。逼近一看,真可吓人!一块块的毛都在脱落,斑驳的皮肤上隐隐地露着血迹。嘴张着,下巴垂着,有上气无下气地喘。(1)水汪汪的两只大眼睛好像是眼泪扑簌地盼望着能见亲族一面似的。腰间的肋骨历历可数,颈子又细又长,尾巴像一条破扫帚。驼峰只剩下了干皮,像是一只麻袋搭在背上。骆驼为什么落到这种悲惨的地步呢?难道“沙漠之舟”的雄姿也不过如此么?
  我心目中的骆驼不是这样的。儿时在家乡,一听见大铜铃叮叮当当响,就知道是送煤的骆驼队来了,愧无管宁的修养,往往夺门出视,一根细绳穿系着的好几只骆驼,有时是十只九只的,一顺地立在路边。满脸煤污的煤商一声吆喝,骆驼便乖乖地跪下让人卸货,嘴角往往流着白沫,口里不住的嚼——反刍。有时还跟着一只小骆驼,几乎用跑步在后面追着,面对着这样庞大而温驯的驮兽,我们不能不惊异地欣赏。
  (2)是亚热带的气候不适于骆驼居住。动物园的那两只骆驼不久就不见了,标本室也没有空间容纳它们,我从此也不大常去动物园了。我常想:公文书里罢黜一个人的时候常用“人地不宜”四字,总算是一个比较体面的下台的借口,这骆驼之黯然消逝,也许就类似“人地不宜”之故吧?生长在北方大地的巨兽,如何能局促在这样的小小圈子里,如何能耐得住这炎方的郁蒸?它们当然要憔悴,要悒郁,要委顿以死。我想它们看着身上的毛一块块地脱落,真的要变成“有板无毛”的状态,蕉风椰雨,晨夕对泣,心里多么凄凉!真不知是什么人恶作剧,把它们运到此间,使得它们尝受这一段酸辛,使我们也兴起“人何以堪”的感叹!
  其实,(3)骆驼不仅是在炎热之地难以生存,就是在北方大陆,其命运也是在日趋于衰微。在运输事业机械化的时代,谁还肯牵着一串串的骆驼招摇过市?沙漠地带该是骆驼的用武之地了,但听说现在沙漠里也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骆驼是驯兽,自己不复能在野外繁殖谋生。等到为人类服务的机会消失的时候,我不知道它将如何繁衍下去。最悲惨的是,大家都讥笑它是兽类中最愚蠢的一个,因为它只会消极地忍耐。给它背上驮上500磅的重载,它会跪下来承受。它肯食用大多数哺乳动物所⑤拒绝食用的荆棘苦草,它肯饮用带有盐味的脏水。它奔走三天三夜可以不喝水,这并不是它的肚子里储藏着水,而是因为它体内的脂肪氧化可以制造出来水。像这样的动物若是从地面上消逝,可能不至于引起多少人的惋惜。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世界,大家所喜欢豢养的乃是善伺人意的哈巴狗,像骆驼这样“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地从这个世界舞台上退下去罢!
  注:梁实秋,中国现代著名作家。1949年从大陆到台湾,20世纪70年代移居美国西雅图,80岁时怀着深深的遗憾重返台湾。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写台北动物园的骆驼,意在表现骆驼不宜在亚热带生存。  
B.作者借写骆驼,表现了对忍辱负重的人不容于现实的感慨。
C.作者欣赏家乡的骆驼,是因为感受到骆驼的庞大而温顺。  
D.骆驼行将消失,是时代的选择,作者为此感到无能为力。
E.文章写于作者居台时期,作者借写骆驼表现了游子有家难回的痛苦之情。
2.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开篇首句“台北没有什么好去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过“那两只骆驼”“值得看”之后,为什么要去写猴子、狮子、狗、老虎等动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末说“像骆驼这样‘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地从这个世界舞台上退下去罢”,对骆驼的遭遇,句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试简要说出其中的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骆驼不仅是在这炎热之地难以生存,就是在北方大陆,其命运也是在日趋于衰微。这就像许多美好的事物,不能走出日趋消亡的境地,令人遗憾。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请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谈一谈。(2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     
1.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意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建筑的“文法”
梁思成     
  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梁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语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物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把每一构材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做“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他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还是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
1.下列对斗拱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整座建筑物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是根据它们相对于拱的宽度,按倍数或分数计算出来的。     
B.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直接压在木柱上所产生的剪力,以消除梁折断的危机。     
C.斗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可以用来承托梁枋和出檐,也可以用来装饰美化建筑物。     
D.檐下彩绘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显得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格外强烈。     
2.下列涉及中国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屋顶的辉煌,表面上出自瓦脊、脊吻、重脊和脊兽等的奇妙组合,实际上全都源自建筑物内部的木构。     
B.盖顶的瓦,有一些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在结构上发挥作用,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物,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C.梁枋上妍丽繁复的彩绘,使用了各种颜色,主要的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为点缀,这就是“青绿点金”。     
D.如果说“彩画作做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文法”,那么木柱和门窗上朱红或黑色的漆料,就应该是它的“语汇”。     
3.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无论官署寺院还是住宅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辅建筑物按一定的布局规则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     
B.把阳光、花木等引入到建筑范围内,打通内外,让居住者尽享无限空间带来的生趣,并使建筑更加活泼和适用。     
C.数千年来,遍及中国的构型各异的建筑,从富丽堂皇的宫廷到简陋朴素的民居,无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     
D.院落组织有主有次,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在空间处理上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4.本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多种“文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时间
     时间有“向”的概念,并不是一直都有的。潮水、冬夏二至、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做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白天跟随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2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马特,是他们日历的基本单元。
  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身也是一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元4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循环不已。
  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宗教史学者埃里阿德在他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书里,认为世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认再生和更新。
  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难,都是唯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它为迭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总之,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和因之而起的观念改变,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
  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细胞的分裂,以及体内各种不同节奏——从高频的神经脉冲到悠闲的细胞更新一一所组成的交响乐,都牵涉到循环式时间;而不可逆时间则体现于从生到死的老化过程之中。日常用的钟表也具有这两个不同的时间面貌。一方面,不停的钟摆或晶体振荡积累成一般所谓的“时间”,在地球上这时间就表现为12小时或24小时的周期。另一方面,各种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涸,发条的松弛,都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节选自柯文尼、海菲尔德《时间之箭》,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化时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意义,其中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向”的概念。
B.文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C.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D.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时间被理解成循环模式,任何事物都由时间辨别,所有的自然现象、人和历史都将经历循环往复的周期。     
B.当时间被理解成线性模式,则意味着时间被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不可逆转,这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     
C.相对于线性模式而言,循环模式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和认同,因为它所具有的“复生”观念更能给人以安慰。
D.“时间之箭”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没有真正的‘历史”’则意味着过去也就是将来,指向的是世界的重新再生。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许多原始人通过对自然界循环现象的观察建立起对时间的认识,并用这种认识来解释历史,由此形成了最初的文化时间。     
B.文化时间不同模式的形成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希腊各宇宙学派和犹太基督教传统对时间的认识大相径庭。     
C.人从生到死体现的不可逆时间理论,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为达尔文生物学说研究人类进化开辟了道路。     
D.从文化层面解读时间,冬夏交替标志着时间的循环往复,而日常生活中钟表的旋转、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