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们为什么如此怀念乔布斯 ①乔布斯走了。 ②关于乔布斯的一切,迅即成为全球社交网络有史以来的最热话题。人们不厌其烦、翻箱倒柜,
题型:河北省期中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
我们为什么如此怀念乔布斯 |
①乔布斯走了。 ②关于乔布斯的一切,迅即成为全球社交网络有史以来的最热话题。人们不厌其烦、翻箱倒柜,翻出任何关于他的文字、声音、影像资料,重温他传奇、自由、创造的一生,咀嚼他那激荡人心的睿智言语,心中充满温暖、感激和惋惜。 ③这份感激和惋惜并非苹果产品用户独有,也包括每一个明了其不可替代价值的人,甚至是那些对强大的苹果公司和乔布斯心怀恐惧的竞争对手。这不仅因为他的产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便利和欢愉的体验,更因为他拥有的那种全人类共同珍视和稀缺的财富——创新精神和富有想象力的心灵。 ④奥巴马说,乔布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创新者之一,他勇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敢于相信自己能改变世界。他确实改变了世界。数十年来,他一直走在世界的前面,走在时代和科技的最前沿,为全人类探路,为我们照亮未来。 ⑤假如没有乔布斯,生活会是怎样?这的确难以让人想象。现在,即便他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在生活中,乔布斯依然无处不在。书桌上,耳朵里,手掌中,你所能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进步和便捷,都有他的身影,甚至连那看似最普通不过的电脑图形化界面和鼠标,也是他的首创。短短50余年的人生,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即便是2004年接受胰腺癌手术之后,乔布斯也依然带领着苹果公司,为人类奉献了iPad和iPhone,在个人移动终端领域掀起了颠覆性的变革。乔布斯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确让人赞叹,而他面对疾病和命运时的那种坚韧和不屈,更让我们感动不已。 ⑥如今,乔布斯带着惊天创意渐行渐远,我们希望,下一个乔布斯会在中国出现,下一个苹果会砸中中国的创业者。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兴经济体,我们的市场规模和潜力,其实也具有了孕育下一个苹果和乔布斯的基础性条件。不过,国内当前创新和创业的现状,却不容我们乐观。近年来,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塞满了国内创业者和企业家的大脑,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捞到钱,成了不少企业的根本出发点。多少人、多少企业,为了眼前的一点小利,甚至不惜践踏道德和法律。而在决定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科技领域,“拿来主义”大行其道,拷贝和山寨的水平一流,却少见耐住性子的研发和创造。大多数所谓的高新技术企业,根本不敢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是热衷于直接拷贝国外的成熟技术,然后进行“汉化”和本土化等“微创新”,这不仅不能改写一个产业的发展轨迹,也在根本上扼***了自己成长为下一个苹果的可能。 ⑦除此之外,没有先进和完善的融资体系支持,当前的商业价值观,也缺乏对创业失败的宽容和理解,此等现实,的确让人感到无奈。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加怀念乔布斯,怀念他身上恣意奔流的创新和创造。 ⑧万物有时,但伟大的创新精神会永远留存。乔布斯走了,但我相信,透过圆圆的无框眼镜,乔布斯那深邃的目光,依然在温暖地注视着这个世界,打量着陷入创新困局的人们。我们如何才能穿透功利和浮躁的迷雾,安静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转身去追求创新,追求那艺术和科技的完美结合,从亦步亦趋的跟随者队伍中,冲到世界的最前面?乔布斯的一生,其实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奥巴马认为,乔布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创新者。他改变了世界,为全人类探路,为我们照亮了未来。 B.乔布斯的产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欢愉,如电脑图形化界面和鼠标,就是他的首创。 C.所有的苹果产品用户以及那些对强大的苹果公司和乔布斯心怀恐惧的竞争对手都对乔布斯心怀感激和惋惜。 D.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兴经济体,我国的市场规模和潜力,具有了孕育下一个苹果和乔布斯的基础条件。 E.当前国内创业者和企业家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很多人、很多企业都以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捞到钱作为根本的出发点。 2.乔布斯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请联系文本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人们如此怀念乔布斯?请结合文本概括出乔布斯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怀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AC 2.乔布斯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具体体现在: (1)他勇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敢于相信自己能改变世界。 (2)电脑图形化界面和鼠标,是他的首创。 (3)50余年的人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划时代的产品,为人类奉献了iPad和iPhone,在个人移动终端领域掀起了颠覆性的变革。 3.①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划时代的产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便利和欢愉的体验。 ②他拥有全人类共同珍视和稀缺的财富-- 创新精神和富有想象力的心灵。 ③他具有面对疾病和命运时的那种坚韧和不屈的精神。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等了一整天 【海明威】 |
我们还睡在床上的时候,他走进屋来关上窗户,我就看出他象是病了。他浑身哆嗦,脸色煞白,走起路来慢吞吞,似乎动一动都痛。 “怎么啦,沙茨?” “我头痛。” “你最好回到床上去。” “不,没事儿。” “你回床上去。等我穿好衣服就来看你。” 可是等我下楼来,他已经穿好衣服,坐在火炉边,一看就是个病得不轻,可怜巴巴的九岁男孩。我把手搁在他脑门上,就知道他在发烧。 “你上楼去睡觉吧,”我说,“你病了。” “我没事儿。”他说。 医生来了,他给孩子量了量体温。 “几度?”我问他, “一百零二度。” 在楼下,医生留下三种药,是三种不同颜色的药丸,还吩咐了服用方法。一种是退热的,另一种是泻药,第三种是控制酸的。他解释说,流感的病菌只能存在于酸性状态中。他似乎对流感无所不知,还说只要体温不高过一百零四度就不用担心。这是轻度流感,假如不并发肺炎就没有危险。 回屋后我把孩子的体温记下来,还记下吃各种药丸的时间。 “你要我念书给你听吗?”“好吧,你要念就念吧。”孩子说。他脸色煞白,眼睛下面有黑圈。他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似乎超然物外。 我大声念着霍华德?派尔①的《海盗集》;但我看得出他不在听我念书。 “你感觉怎么样,沙茨?”我问他。 “到目前为止,还是老样子。”他说。 我坐在他床脚边看书,等着到时候给他吃另一种药。本来他睡觉是轻而易举的,但我抬眼一看,只见他正望着床脚,神情十分古怪。 “你干吗不想法睡一会儿?要吃药我会叫醒你的。”“我情愿醒着。” 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要是你心烦就不用在这儿陪我,爸爸。”“我没心烦。” “不,我是说,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 我以为他也许有点头晕,到了十一点我给他吃了医生开的药丸后就到外面去了一会儿。 那天天气晴朗寒冷,地面上盖着一层雨夹雪都结成冰了,因此看上去所有光秃秃的树木,灌木,修剪过的灌木,全部草地和空地上面都涂上层冰。我带了一条爱尔兰长毛小猎狗顺那条路,沿着一条结冰的小溪散散步,但在光滑的路面上站也好,走也好,都不容易,那条红毛狗跳一下滑倒了,我也重重摔了两交,有一次我的枪都掉下来,在冰上滑掉了。 一群鹌鹑躲在悬垂着灌木的高高土堤下,被我们惊起了,它们从土堤顶上飞开时我打死了两只。有些鹌鹑栖息在树上,但大多数都分散在一丛丛灌木林间,必须在长着灌木丛那结冰的土墩上蹦几下,它们才会惊起呢。你还在覆盖着冰的、富有弹性的灌木丛中东倒西歪,想保持身体重心时,它们就飞出来了,这时要打可真不容易,我打中了两只,五只没打中,动身回来时,发现靠近屋子的地方也有一群鹌鹑,心里很高兴,开心的是第二天还可以找到好多呢。 到家后,家里人说孩子不让任何人上他屋里去。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千万不要被我传染。” 我上楼去看他,发现他还是我离开他时那个姿势,脸色煞白,不 过由于发烧脸蛋绯红,象先前那样怔怔望着床脚。 我给他量体温。 “几度?”“好象是一百度。”我说。其实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是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说的。” “你的体温还好,”我说,“没什么好担心的。”“我不担心,”他说,“不过我没法不想。” “别想了,”我说,“别急。”“我不急,”他说着一直朝前看。显然他心里藏着什么事情。 “把这药和水一起吞下去。” “你看吃了有什么用吗?” “当然有啦。” 我坐下,打开那本《海盗集》,开始念了,但我看得出他没在听,所以我就不念了。 “你看我几时会死?”他问。 “什么?” “我还能活多久才死?” “你不会死的。你怎么啦?” “哦,是的,我要死了。我听见他说一百零二度的。”“发烧到一百零二度可死不了。你这么说可真傻。” “我知道会死的。在法国学校时同学告诉过我,到了四十四度你就活不成了。可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原来从早上九点钟起,他就一直在等死,都等了一整天了。 “可怜的沙茨,”我说,“可怜的沙茨宝贝儿,这好比英里和公里。你不会死的。那是两种体温表啊。那种表上三十七度算正常。这种表要九十八度才算正常。” “这话当真?” “绝对错不了,”我说,“好比英里和公里。你知道我们开车时车速七十英里合多少公里吗?” “哦!”他说。 可他紧盯着床脚的目光渐渐轻松了一些,一直绷着的那股劲儿也终于缓了下来。第二天,他轻松极了,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就大哭大叫起来。 [注]①霍华德?派尔(1853-1911):美国作家、画家、插图家,为杂志工作多年,作品大多取材美国殖民地时期及内战时期史实及传说,除撰文外,并亲自作画。 1.请结合沙茨在等待死亡的一整天时间中的各种表现,分析其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篇小说以对话为主,其中“我”打猎的场景描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明威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他小说的深邃思想往往寄寓在简明的形象文字当中,请结合文本说说本小说主题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小说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该小说故事情节简洁明快,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颇费作者匠心,如在楼下医生开药的解释就很好地为下文父子误解做好了铺垫。 B.海明威选择第一人称角度,以孩子父亲“我”的身份来叙述,让读者感到自然逼真,故事中“我”一直以一种成人的心态平静地对待孩子的病情。 C.小说开头的对话,中间省去了过渡词,使得对话非常流畅,一气呵成,也更加真实而贴近现实生活。 D. “不,我是说,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句中“这事”沙茨的意思是“面对死亡”,这句表明沙茨已经意识到父亲误解了自己的意思,心中焦虑而孤独。 E.小说结尾小沙茨“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就大哭大叫起来”表明他经此打击已变得敏感而脆弱。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莫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的“俗”,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积习成俗”便是对“俗”之成因最原初的表述。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中国古人所说“王道无非人情”,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在我们这个格外看重“名正言顺”的国度尤其如此。《荀子?正名》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这句话让我们联想到“命名”这个词。对一个事物的指称以及进而的评判“合适”与否,可以“约之以命”,也可以以“约”代“命”。这种以“乡约”替以“天命”的方式,体现出荀子“人定胜天”的理念。 无论是“积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当外乡人试图与之交往或融入之时,“入乡随俗”就成为一个必要的沟通方式。“入乡随俗”是为着交往和融入的需要去附随某种文化养成;不过随着交往的深入,也有可能变“附随”为“追随”,通过“文化认同”而实现“身份归属”。但是就一般情形而言,“入乡随俗”并不意味着放弃原有的文化身份,“随俗”作为“入乡”的权宜之举,是为着缩短距离感与释放亲和力。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固然,局限性决定了“俗”的特殊性,众多的特殊性又构成了“俗”的多样性并呈现出文化的丰富性;但显而易见的是,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俗”的空间“界域”与时间“代沟”在交流之时,既可能交融也可能交锋。 我国作为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古国,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其最重要的构成特征就是在发展中丰富,同时又在丰富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的动因是每一个体的“自强不息”,丰富的成因则是个体之间的“厚德载物”,前者意味着“奋发”,而后者意味着“包容”。也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如《荀子?荣辱》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节选自《中国艺术报》2011年11月23日) 1.下列关于“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所谈的“俗”并非“俗气”“庸俗”之意,而是指民风民俗;俗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更确切说应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 B.积习成俗表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也是无需言明的默契和无需说理的律令,而这是日后施行法律的基础。 C.俗,最初是因“积习”而成。后来随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和精密,一定的乡民社会需要规范、透明的公约,俗就依“约定”而成。 D.俗,有着它的地域性和时间性,不论是“积习成俗”的“俗”还是“约定俗成”的“俗”,都体现着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俗,在一定情况下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对一个人的言行进行评判,就可以用“乡约”的方式。 B.入乡随俗是外乡人与某个乡民社会进行沟通、交往和融入的一种方式,但随着交往的深入,外乡人都会通过文化认同完全融入当地社会。 C.俗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不同空间界域和不同时间代沟的俗交流时,有可能相互交融,包容同化;也有可能互不相容,相互交锋。 D.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习俗既要不断发展,又要不断丰富。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个体的奋发,而丰富的形成则有赖于个体间的相互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人所讲的“王道无非人情”表明,国家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乡民社会的民风世俗,法律的制定也会照顾到百姓的风俗习惯。 B.荀子讲的“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表明,约定俗成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 C.当今时代,我们要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使我国成为文化强国,就应该彻底摒弃具有个体特质的“俗”文化,而追求全民族共同认可的“雅”文化。 D.荀子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讲的就是真正的贤人君子会跳出带有局限性的一己之俗,而追求代表共同理想的“雅”。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
下坡或者上坡 |
从县政府往东走,是一条长长的下坡路。当然也可以这样说,从国税局往西走,是一条长长的上坡路。两种说法,指的是同一条道路。人间的事情就是这样,同一个事物,至少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乍一听,好像是矛盾的,是相反的,仔细琢磨,其实是一回事儿。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说法自然就不会相同嘛。 从县政府到国税局之间那条长长的下坡路,几天前发生了一场交通事故,把我和我的朋友老周都牵扯进去了。 老周曾经是我的同事,两个人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坐对面,关系相当密切。十几年前“下海”热的时候,老周义无反顾地下去了,开办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如今,老周的事业红红火火,连奥迪都开上了。我呢,还窝在原先的那个部门。当然也“进步”了,不过跟老周相比,我的“进步”可以忽略不计。 老周不忘旧交,忙里偷闲,会主动来电话,约我出去小聚。去的是老地方,农家菜馆。 那个黄昏跟往常一样,老周亲自开车来接我。跟往常不一样的是,在那个下坡路的中间地段,我们发现前面路边上围了一群人。老周把车停下了。 老周说:“肯定是交通事故。”说完,老周打开车门走了出去。我坐着没动。我不想管这种闲事,弄不好会管出一身麻烦的。这样的例子我见到的不少,听到的更多。原本是一种美德,可很多人都被自己的美德弄得焦头烂额…… 我正胡思乱想着,老周回到车上,从公文包里拿出纸和笔,匆匆地写着什么。 我说:“老周,别管闲事。”老周没有抬头,边写边说:“不管不行,弄不好有生命危险。”我知道自己拖不住老周的后腿。他认准要做的事,谁反对都不行。当年“下海”的时候就是这样。 我心里有点儿不踏实,跟老周一起下了车。我看见柏油路上躺着一个白发的老人,脑袋上有血,手上也有。跟我想象的一样,肇事司机逃走了。没逃走的是一群围观的看客。事不关己,看看又何妨呢?何况,看过以后,他们至少会捡到一个话题,跟别人说来说去,还可以发几声感慨,加几句议论,甚至还可以骂骂娘。 老周走到白发老人身边,扶起了他的上半身,把纸和笔都递给他,说:“老人家,你签个字,证明我不是肇事的司机。签完字,我送你上医院。”老人的神志还算清醒,他看了老周一眼,点点头,接过笔,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我注意到,老人的手有些颤抖,字写得歪歪扭扭,而且,还把手上的血蹭到那张“证明”上去了。 这时候围观的人群里发出不同的声音。 一个声音说:“救人要紧,签哪门子字呢?”又一个声音说:“快点吧,出了人命谁负责?”还有一个声音说:“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哇。”老周一声不吭。我不知道他在心里想什么。我倒是有些愤愤不平。一大群人没一个肯动手帮忙的,现在倒说起风凉话了。 我们把老人送进了医院。还好,伤势不算太重。医生说,需要住院观察一下。恰好,老人的儿子也赶到了,住院的事情,让他去安排吧。 老人的儿子是个穿着皮夹克的中年人,脸色很阴,似乎有些愤怒。他没去安排住院的事,而是瞪着眼睛走到我们身边,说:“怎么回事儿?”老周把前后的经过跟他说了一遍。皮夹克沉默不语,他的表情很怪,似乎不相信老周的话,又似乎是将信将疑。屋子里的空气僵硬了。老周轻轻叹了口气,把“证明”拿出来给他看。皮夹克低着头看“证明”,看了很久很久,才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冷冰冰的字:“那就,谢谢啦。”说完,一转身走了,连老周的姓名都没想起问一下。老周不是肇事司机,他心里是不是特别失望呢? 我对皮夹克非常不满。什么人呀?人家帮了你父亲,你就用这种态度来对人家?老周长长吁了一口气,突然在我的胸脯上擂了一拳,大声说:“走,我们到富丽华大酒店,一醉方休!”富丽华是本地最高档的酒店,我和老周还从来没有一起去过呢。 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说去农家菜馆聚会,为结尾老周决定改去最高档的富丽华酒店“一醉方休”埋下伏笔,以突出老周做成好事后的兴奋之情。 B.小说中的“我”反对老周救人,反映了“我”的世故与冷漠,说明本质上“我”与车祸现场的“看客”没有什么区别。 C.小说描写老人在“证明”上签字时的情形,说明老人可能伤得很重,突出抢救老人的紧迫性,也自然引出了围观者的一番议论。 D.小说描写“皮夹克”的行为,既验证了老周坚持让老人签“证明”行为的正确性,也批评了国人的某种阴暗心理的劣根性。 E.小说没有明确表明“我”的身份,而是通过对“我”的言行及处事方式的描写,暗示“我”是县政府机关的干部。 2.小说中的老周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结尾“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一句有什么含意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描写了老周救助车祸中受伤的老人又坚持让老人在证明他不是肇事司机的字条上签名的故事。有人赞同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时注意保护自己;也有人反对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不应有附加条件。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
千年古港泉州港更名引争议 |
3月31日,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发布公告称,从4月1日起,福建省内原湄洲湾港港区、原泉州港港区以及莆田港,合并整合成“湄洲湾港”,原“泉州港泉州湾港区”也更名为“湄洲湾港泉州湾港区”。千年古港“泉州港”的更名,引起当地民众和不少网友的争议。 湄洲湾港,位于福建沿海中部,北岸是莆田市,南岸是泉州市,被业界认为是“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深水良港。但泉州港的历史知名度却为更高。泉州港,古称刺桐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空前繁盛,泉州港为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而根据公开资料,2011年,湄洲湾港的货物吞吐量约为4509万吨,泉州港是9330万吨,约为湄洲湾港的2倍。论历史底蕴,论现在的经济地位,泉州港都不比湄洲湾港弱,为什么两者整合后“泉州港”反而消失了?不少网友在福建当地论坛、新浪微博、天涯论坛等地发出类似疑问。“如果是湄州湾港并入泉州港,可以扬名,借泉州的品牌嘛。摘了自己的牌子,我就完全蒙了!问了泉州人民吗?凭什么呢?”知名网友“薛蛮子”的上述微博被网友转发次数过万。微博认证身份为福建省泉州市公安局油城分局政治委员的网友“李园春園”称:最近几年,全国不少地方争名人故里,打历史品牌。一些地方政府甚至不惜花巨资为名人塑像,造名人故居。连西门庆的故里都争得热火朝天,而我们泉州港这样具有千余年历史、名扬世界的港名怎能不力保?“港口整合在于提高其全球影响力。国际大港多以名城命之,城市知名度助推了港口影响力。整合命名不能心血来潮,资源优化、文化传承、品牌塑造、市场价值都要顾及,放弃用历史名港命名泉莆海港群绝非最佳选择。建议改为:‘泉州一湄洲港’。”泉州晚报社副总编辑郭培明在其实名认证微博上称。 中新社消息则称,整合之后,福建沿海正式形成厦门港、湄洲湾港、福州港三大港口格局。消息引述福建省湄洲湾港口管理局局长陈宜国表示,新的湄洲湾港将对原有各港区功能布局进行优化调整、有效分工、连片开发、错位发展。有网友在哀悼“泉州港”时想起了北京的崇文区、宣武区,同样富有厚重历史底蕴,却在并入东城区、西城区后消失不见。 据媒体报道,近年来,不少地方纷纷改名换姓,最常见的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风景名胜所在地改以景点名作为城市名。例如,安徽的徽州改为黄山,湖南的大庸市改为张家界市,四川灌县改名都江堰市,福建崇安县改名武夷山市等。也有改名后因争议太大又改回去的。湖北的襄阳改为襄樊近60年后又改回襄阳。***总理的故乡,原县级淮安市,在2001年被更名为淮安市楚州区,原来的淮阴市则同时改成了淮安市。此次更名引起了不少“老淮安”的反对。2012年,淮安市楚州区又夺回了“淮安”之名,更名为淮安市淮安区。 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钱文忠认为,很多地方改名,“背后都是‘钱’字作怪,为了眼前的利益,不惜牺牲悠久的历史文化”,然而,“泉州之改名,似乎对发展经济并无好处。究竟出于什么考虑?实在参不透。”实际上,泉州港整合进湄洲湾港早有预兆。早在2009年,《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就指出,《福建省港口体制一体化整合总体方案》当年正式出台。海峡西岸沿海将建起三大港口群——北部的福州港,中部的湄洲湾港,南部的厦门港,方案对各港口的腹地使用进行了明确划分,其中,湄洲湾港腹地范围主要覆盖泉州、莆田、三明。投资数据更能说明政府对两个港口的偏好。2011年,湄洲湾港港航固定资产投资达30.5亿元,而原泉州港的投资仅接近4亿。 郭培明认为,“古代大港虽不等同今日价值,但一个新港的品牌更非一时之功可及,何况泉州港己近亿吨港,放弃泉州港名称是对文化资源与经济价值极大的浪费。” 1、下列各项中对文中所列现象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从4月1日起,泉州港泉州湾港区将更名为湄洲港泉州港湾区,千年古港“泉州港”名将不复存在。 B、北京的崇文区、宣武区在并入东城区、西城区后,这两个具有厚重历史底蕴的地区名称也已消失。 C、徽州改为黄山,大庸改为张家界,灌县改为都江堰,崇安改为武夷山,都是以其景点名改作了城市名。 D、周总理的故乡淮安市在改名为楚州区后,引起了不少“老淮安”的反对,几经努力,2012年终于又改回了淮安市名。 2、下列各项中对泉州港更名反对意见的概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泉州港古称刺桐港,宋元时期,是世界最大港口之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具有历史底蕴。 B、2011年泉州港的年货物吞吐量为9330万吨,约为湄洲湾港的2倍,这说明泉州港比湄洲湾港具有更重要的经济地位。 C、泉州比湄洲更具全球影响力,因而以泉州命名港口,更能助推港口的影响力。 D、放弃泉州港名称,是为了眼前的利益,不惜牺牲悠久的历史文化,背后其实都是“钱”字在作怪。 3、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进行整合后,福建沿海将正式形成厦门港、湄洲湾港、福州港三大港口格局。这一变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争议。 B、整合后,湄洲湾港将会对原有的各港区功能布局进行优化调整,有效分工,连片开发,错位发展。但也有人认为这似乎并非最佳选择。 C、从2009年《人民日报》的文章和2011年湄洲湾港和泉州湾的投资情况看,将泉州湾港并入湄洲湾刚是早有预兆的。 D、泉州港是一个古代大港,不等同于今日的价值,这可能也是政府放弃泉州港名称的原因之一。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凿碑高手 余显斌 |
他是个瞎子,偏是个凿碑的高手。 他长到九岁,刚认识几个字时生了一场病,眼瞎了。他爹一声长叹,让他学别的手艺好长大谋生,可他不,只爱凿碑。因为凿碑是他的祖业。 他初学凿碑,并不动手,而是坐在父亲身边听,一边问父亲凿的是什么字,走的是哪一笔。不久,一听锤声钎音,他就知道了是什么字。父亲大惊,说这小东西,是凿碑的料。以后,更是有意培养他。 十四岁上,他就精通了碑上凿字,而且篆隶楷草无体不会无体不精。到了十六岁,各种龙凤花纹,更是刻得栩栩如生。一日,他在石上刻了一串葡萄,颗颗晶莹,他爹摸着胡茬看,突然发现上面蹲了一只纤黑的小虫,挡住了视线,就伸手去打,虫并不飞走。再仔细看,原来石色不纯,上有一黑点,他就势刻了一只小虫。 他爹哈哈一乐道,老了,老了。语音中,有一份苍凉,还有一份欣慰。 他凿碑有讲究,尤其墓碑,上面轻易不凿龙。他说,龙是神,是一个民族的神圣所在,不能随便凿在墓碑上。凿在好人墓碑上,龙能生色;否则,玷污了神灵。 话虽如此说,他一生却仍然破过两次例。 一年,丰川大旱,十室九空,省府王督军父亲死去。王督军来,一辆小车接走了他,要求他凿一块墓碑,碑上有字,且必须有一龙环绕。 他微微一笑,一杯茶后,开始凿碑,字用隶书,笔笔端庄,让满城书家见了赞叹不已。待凿龙时,更是让内行人见了个个鼓掌。可惜,龙无二目。 督军忙来请,道:“先生,务请为龙凿上双眼。” 他仍不慌不忙,拿起锤和钎,第一锤下去就偏了准头,砸在左手大拇指上,鲜血淋漓。 他摇头,苦笑:“督军大人,看样子给龙凿眼尚需一段时日,待伤好后再干。” 可是,死人入墓,已在眼前,总不能来一个无碑墓吧。督军急了,苦苦恳求。他一笑道:“看样子,只能用双脚掌钎了,不过价钱可不一样。” “多少,尽管说。”督军道。 “粮食十五万担。”他掐着长长的手指算着道。 “你!”督军跳起来,红了脸。 “督军大人,我一粒不要,请你拿来救济丰川百姓,也算督军大人的功德啊。”一句话让督军松了口气,连连点头,碑凿好,他准备回去,督军道:“先生就跟着粮车一块儿回去吧,也让丰川百姓知道先生的一番好意。” 他笑,推辞:“这是督军大人的德政,与瞎子何干?瞎子不敢掠人之美。”说完,一揖而去,飘然江湖。 第二次破例,已是十几年后。 一日,有人请他凿碑,上有“樱花之子”四字,并以双龙护碑。他把银元推开,默坐了一会儿,道:“给谁凿?” “你只管凿,管是谁。”来人很干脆。 “瞎子不接不明来路的活儿。”他冷冷摇头。 “告诉你,这是皇军小野二郎少将。将军战死沙场,临终遗言,要葬在他征服过的土地上,要用他征服过的民族的图腾来服侍他。”来人说,声音如剑,透着寒气。 他沉默了一会儿,道:“是大官,少于五万块银元,想也别想。” 来人愣了一下,接着哈哈大笑:“钱能通神,果然不错。”第二天,银元送来,他分文不取,发给镇民,可当夜“当啷啷”又被大家扔了回来,落了一屋。 他一声长叹,带几个人,上了后山,一心扑在整治石料上。 经过半个月又挖又炸,用了日军五六百斤炸药。终于在后山寻到了两块上等石料。他笑笑,很满意地说:“一块做碑座,一块做碑。” 然后把巨石运回来,一个人关起门来雕凿石料,绝不许人参观。一个多月后,石碑凿成。碑文以钟鼓文雕凿,双龙盘旋,腾龙欲去。最让日军称叹的,是碑座,巨大的石鼓形,上有嵌碑的榫口,四龙盘旋。石鼓四边。云牙海水,樱花灿烂。 日军司令见了,拍拍他的肩,连夸大大地好,大大地好。他抚须微笑,无言回家。 小野二郎骨灰下葬时,最隆重的仪式是立碑,几十个日兵将基座抬到墓前放好,然后又抬起巨大的石碑,向基座榫口插去。日军司令带领日军,在墓前列队致敬。 石碑落下,“轰”地一声,震天巨响,基座石碑粉碎,日军顿时血肉横飞。原来,他所要的炸药,除用了一小部分外,其余全部藏在挖空的基座里。 日军气势汹汹。围了他的家,破门而入,里面空无一人。 以后丰川人再没有看见他。 (摘编自《岁月》2010年第一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说:“他是个瞎子,偏是个凿碑的高手。”这一段最主要的作用是吸引读者去了解“他”成为凿碑高手的过程。 B.“他”初学凿碑时,并不动手,只凭“听”“问”,不久即能以锤声钎音判断父亲所凿之字,足见其悟性极高,是块“凿碑的料”。 C.“他”十四岁刻葡萄时就势而刻的“小虫”竟让父亲误以为真,父亲的感慨从反面衬托了“他”技艺之纯熟、高超。 D.“他”在为王督军凿“龙眼”时,第一锤就不小心砸了手,“鲜血淋漓”,“他”恰好借机逼王督军赈济灾民。 E.小说主人公是个传奇人物,应该极富盛名,作者却避其姓名只以“他”代之,这不仅是为了增强神秘感,更是在暗示“他”代表了一种人格,一种精神。 (2)小说中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写“他”从山上运回碑石后就“一个人关起门来雕凿石料,绝不许人参观”,这样安排情节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以“凿碑高手”为题,有主题思想、创作意图、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