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灵魂的呼唤(节选) ——访安妮故居车吉心 迈步穿过洁净临河的小街,我轻轻地走进了那座三层小楼。推开虚掩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
灵魂的呼唤(节选) ——访安妮故居车 吉心 |
迈步穿过洁净临河的小街,我轻轻地走进了那座三层小楼。推开虚掩的书架,钻过低矮的洞口,扶着窄窄的楼梯,缓缓地进入了安妮曾经避难两年之久的故居“密室”,走进了安妮姑娘催人泪下、激人奋进的故事之中。 安妮·弗兰克姑娘是一个美丽的才女,但她短暂的一生并不幸运,很少幸福,她还没有来得及品味少女花季的童真烂漫的人生幸福,就早早地与苦难、不幸结下了不解之缘。 是的,安妮也曾经有过几年幸福的童年生活,那还是她很小很小的时候。 安妮1929年6月12日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家庭,父亲奥托·弗兰克手握一家公司总经理的重权,母亲门当户对,身居富家闺秀。此时,童真烂漫的安妮,朝夕幸福地荡漾在父母亲手筑起的爱河之中,当她年龄稍长,背上书包,跨进校门之后,迎接小安妮的依然是老师的关怀、同学的宠爱,小安妮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地天天在欢笑中长大。但是,清晨的晴天不是全日的晴天,童年的幸福并非是终生的幸福。就在安妮刚刚吹灭四支蜡烛,祝福生日的歌声刚刚落地不久,她,可怜的小安妮的命运开始迈入了不幸与苦难的人生旅程。这一年,祖国的上空平地卷起了一股震撼世界的黑色云团,狂人、恶人、罪人希特勒鬼使神差地登上了德国的政治舞台,随即罪恶的“排犹”浪潮席卷了全国上下。惊恐迷惘的小安妮偎依在犹太出身的父亲的身边,裹挟在逃亡潮流中,举家迁居到邻国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暂避凶险。 可是,时局的进一步恶化,使小安妮一家仅仅过了几年平静的日子,就又一次面临新 的痛苦的生与死的抉择——荷兰沦陷,被德军占领,安妮一家被勒令立即出境。此时此刻欧洲已是炮火连天,战火弥漫。何处是安生之处,哪里有立身之地? 走投无路的奥托·弗兰克毅然决定,不再逃亡,全家立即藏进自己营业楼上的附属建筑阁楼“密室”中,因为这里面对运河,地处偏僻,阁楼深藏,不易发现。可爱、可怜的13岁的小安妮就这样拉着父母那颤抖的双手,与姐姐等八人偷偷地爬进了“密室”,开始了她刻骨铭心的两年零八个月的“黑人”生涯,开始踏入了她人生苦旅的最后驿站。 走进了黑暗的阁楼,开始过上了担惊受怕的生活,听着窗外莺歌鸟语、水响风吟的奏鸣声,天真烂漫的小安妮多怀念往日那自由自在的生活啊,多珍惜昔日那童真好友的真情厚谊啊! 小安妮想念逝去的生活,小安妮怀念生活中的朋友,但最令她无穷回味的还是自己刚刚度过的生日。 小安妮13岁花季的生日还是在密室外度过的,那天是6月12日,星期五,时钟刚刚敲过六下,日思夜盼的小安妮就再也睡不着了,因为今天是她的人生又一个难以忘怀的生日。尽管荷兰沦陷,时局危急,但慈父爱母还是在命运难卜之际,张开了久违的笑脸,尽其所能为安妮举办了个简朴但又情深意长的 生日庆典。天真的小安妮在亲人送来的诸多生日礼物中,唯一珍爱的竟是后来伴她走完生命最后一息的粉红色格子布面的日记本。这难道是命运,还是巧合?一个月后,小安妮就带着这心爱的日记本和家人一块躲进了这座昏暗的密室。蜗居于密室的小安妮,为了防止被外人发现,为了保全八条活生生的生命,不能大声说话,不能发出任何声响,不能点灯照明,更不能玩耍交友,他们必须立即对外抹***自己的存在。暗无天日的密室生活,日复一日的无尽的期盼,对正是活泼好动年龄的安妮来说,简直是一种难以忍受的人间地狱,压抑、寂寞、苦闷和深深的忧郁像瘟疫一样紧紧叮咬着安妮幼嫩的心灵。可是,坚毅懂事的小安妮,面对着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对着生与死的考验,面对着难以预料的种种折磨,她没有陷入长辈们日深一日的长吁短叹和争执埋怨之中,而是勇敢坚强地捧出她心爱的日记本,饱蘸着少女纯洁滚烫的热血,夜以继日地挥笔写着自己的心声,自己的苦乐,自己的憧憬…… 多才多情的安妮,在屈居密室的近千个日日夜夜里,思索着人生的种种苦难和不幸,憧 憬着未来和希望。她用少女的双眼,审视人生, 审视自己,她以惊人的毅力和才华,记录着生命,记录着命运,呕心沥血写下了几十万字的日记,朴实无华地真实记录了她的孤独和恐惧,表达了她对生的追求和期盼,对未来的向往和祝福。这里记录的一句句、一行行、一篇篇是十几岁少女心灵深处的呼唤,是发自肺腑的呐喊,是血与泪的控诉! 她多么渴望长大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用自己灵巧的笔触讴歌人类的光明、进步和幸福,鞭笞恶棍暴徒们的凶残和罪恶;她多么渴望长大成为一名著名的歌星,用自己甜美的歌喉驱散人间一切乌云浊气,让金色的阳光洒满人间大地;她多么渴望长大成人,做一个靓丽的新娘,与室友彼得相亲相爱,比翼双飞,同享人间之乐;她多么渴望早早结束这罪恶的战争,消灭民族歧视,世界和平共处,团结共进,做一个真正的堂堂正正的犹太人,当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儿女…… 她渴望早早走出密室,追寻逝去的自由,每到夜深人静之际,便迫不及待地爬起来偷偷收听广播,期盼着解放的盟军早早兵临城下;她渴望着快快长大,她曾在父亲的房门上留下一道道深深的笔痕,记录着她增长的高度。她在日记中写道:“我就像一只被折去翅膀的小鸟,在一片黑暗中飞翔,却碰在了囚禁她的笼子上。” 但是呵,法西斯给予这位苦苦求生的可怜的小安妮的时间不多了,德寇已经高高地举起了滴血的屠刀。在安妮写完最后一则日记的八个月之后,在即将迎来二战胜利的曙光前夕,小安妮却悲惨地倒在德寇集中营的尸体中,永远,永远地告别了亲爱的父母,告别了日夜厮守的密室,告别了罪恶的世界。多可爱的姑娘,多可怜的孩子,你何罪之有,你何该如此命运?你没有害人,却被人害。你没有来得及享受人生的幸福欢乐,却遭受了人间一切劫难不幸,你没来得及实现自己的种种夙愿,就惨死在了罪人的魔掌中。你一定还有许多要诉说的话,但又能给谁说?你一定还有许多要做的事,但你又怎么去做呢?你还有许多要思索的问题,但思考了又将如何?安妮,亲爱的姑娘,你是一个遭受迫害的灵魂,你是一个被惊恐笼罩的女孩。 安妮,可爱的姑娘,你是不幸的,但你又是幸运的,你用自己心灵撰写的《安妮日记》已经出版,终于实现了你密室中的深深夙愿。它已经在数十个国家的人民中阅读传诵,每年又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万人在你的密室小屋参观礼拜。你响亮的名字代表了人性、人权、民主的觉醒。你的光辉形象,为乐观向上、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作出 了最恰当的注解。你的不朽著作,为和平进步发出了震撼人心的呼唤,成为了人类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安妮,你是一位可亲可爱的天才少女,你是一位用灵魂的笔与德寇搏***的伟大战士。 安妮,你不是曾在1944年4月5日的日记中这样写过吗——“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安妮,尽管你只生存了短短的16个刀风剑雨的岁月,但你是伟大的,不朽的。 你如愿以偿,你没有死,你还活着,你继续活在我们的心中。 1.文中作者说“清晨的晴天不是全日的晴天”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怜的13岁的小安妮就这样拉着父 母那颤抖的双手,与姐姐等八人偷偷地爬进了‘密室’,开始了她刻骨铭心的两年零八个月的‘黑人’生涯”中“黑人”二字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说安妮“是不幸的,但你又是幸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多处用了拟人、对比、排比等手法,用抒情的笔调写出了对安妮的尊敬,很具感染力。 B.文章第1段作者通过“迈步穿过”“ 轻轻走进”“推开”“钻过”“扶着”等动词,引领读者跟随着他走进了安妮故居,走进了安妮姑娘的故事中。 C.“你一定还有许多要诉说的话,但又能给谁说?你一定还有许多要做的事,但你又怎么去做呢?你还有许多要思索的问题,但思考了又将如何?”作者通过一长串的排比写出了对安妮苦难命运的同情以及对法西斯的痛恨。 D.文章先写安妮幸福的童年生活,目的在于和后文中安妮的悲惨命运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法西斯的罪恶。 |
答案
1.形象地说明了“童年的幸福并非是终生的幸福”。 2.写出了密室的昏暗。“黑人”的意思是在黑暗中生活的人。 3.不幸是说安妮人生遭遇不幸,被迫蜗居 在黑暗的阁楼,而且在即将迎来二战胜利的曙光前夕,悲惨地倒在德寇集中营的尸体中,是一个遭受迫害的灵魂,是一个被惊恐笼罩的女孩。幸运是说安妮用自己心灵撰写的《安妮日记》已经出版,为和平进步发出了震撼人心的呼唤,成为了人类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安妮的名字成为人性、人权、民主的觉醒的代表,安妮的光辉形象,注解了乐观向上、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4.A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
灵魂的呼唤(节选) ——访安妮故居 车吉心 |
迈步穿过洁净临河的小街,我轻轻地走进了那座三层小楼。推开虚掩的书架,钻过低矮的洞口,扶着窄窄的楼梯,缓缓地进入了安妮曾经避难两年之久的故居“密室”,走进了安妮姑娘催人泪下、激人奋进的故事之中。 安妮·弗兰克姑娘是一个美丽的才女,但她短暂的一生并不幸运,很少幸福,她还没有来得及品味少女花季的童真烂漫的人生幸福,就早早地与苦难、不幸结下了不解之缘。是的,安妮也曾经有过几年幸福的童年生活,那还是她很小很小的时候。 安妮1929年6月12日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家庭,父亲奥托·弗兰克手握一家公司总经理的重权,母亲门当户对,身居富家闺秀。此时,童真烂漫的安妮,朝夕幸福地荡漾在父母亲手筑起的爱河之中,当她年龄稍长,背上书包、跨进校门之后,迎接小安妮的依然是老师的关怀、同学少年的宠爱,小安妮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地天天在欢笑中长大。 但是,清晨的晴天不是全日的晴天,童年的幸福并非是终生的幸福。就在安妮刚刚吹灭四支蜡烛,祝福生日的歌声刚刚落地不久,她,可怜的小安妮的命运开始迈入了不幸与苦难的人生旅程。这一年,祖国的上空平地卷起了一股震撼世界的黑色云团,狂人、恶人、罪人希特勒鬼使神差地登上了德国的政治舞台,随即罪恶的“排犹”浪潮席卷了全国上下。惊恐迷惘的小安妮偎依在犹太出身的父亲的身边,裹挟在逃亡潮流中,举家迁居到邻国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暂避凶险。 可是,时局的进一步恶化,使小安妮一家仅仅过了几年平静的日子,就又一次面临新的痛苦的生与死的抉择——荷兰沦陷,被德军占领,安妮一家被勒令立即出境。此时此刻欧洲已是炮火连天,战火弥漫。何处是安生之处,哪里有立身之地? 走投无路的奥托·弗兰克毅然决定,不再逃亡,全家立即藏进自己营业楼上的附属建筑阁楼“密室”中,因为这里面对运河,地处偏僻,阁楼深藏,不易被发现。可爱、可怜的13岁的小安妮就这样拉着父母那颤抖的双手,与姐姐等八人偷偷地爬进了“密室”,开始了她刻骨铭心的两年零八个月的“黑人”生涯,开始踏入了她人生苦旅的最后驿站。 走进了黑暗的阁楼,开始过上了担惊受怕的生活,听着窗外莺歌鸟语、水响风吟的奏鸣声,天真烂漫的小安妮多怀念往日那自由自在的生活啊,多珍惜昔日那童年好友的真情厚谊啊! 小安妮想念逝去的生活,小安妮怀念生活中的朋友,但最令她无穷回味的还是自己刚刚度过的生日。 小安妮13岁花季的生日还是在密室外度过的,那天是6月12日,星期五,时钟刚刚敲过六下,日思夜盼的小安妮就再也睡不着了,因为今天是她的人生又一个难以忘怀的生日。尽管荷兰沦陷,时局危急,但慈父爱母还是在命运难卜之际,张开了久违的笑脸,尽其所能为安妮举办了个简朴但又情深意长的生日庆典。天真的小安妮在亲人送来的诸多生日礼物中,唯一珍爱的竟是后来伴她走完生命最后一息的粉红色格子布面的日记本。这难道是命运,还是巧合?一个月后,小安妮就带着这心爱的日记本和家人一块躲进了这座昏暗的密室。 蜗居于密室的小安妮,为了防止被外人发现,为了保全八条活生生的生命,不能大声说话,不能发出任何声响,不能点灯照明,更不能玩耍交友,他们必须立即对外抹***自己的存在。暗无天日的密室生活,日复一日的无尽的期盼,对正是活泼好动年龄的安妮来说,简直是一种难以忍受的人间地狱,压抑、寂寞、苦闷和深深的忧郁像瘟疫一样紧紧叮咬着安妮幼嫩的心灵。可是,坚毅懂事的小安妮,面对着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对着生与死的考验,面对着难以预料的种种折磨,她没有陷入长辈们日甚一日的长吁短叹和争执埋怨之中,而是勇敢坚强地捧出她心爱的日记本,饱蘸着少女纯洁滚烫的热血,夜以继日地挥笔写着自己的心声,自己的苦乐,自己的憧憬…… 多才多情的安妮,在屈居密室的近千个日日夜夜里,思索着人生的种种苦难和不幸,憧憬着未来和希望。她用少女的双眼,审视人生,审视自己,她以惊人的毅力和才华,记录着生命。记录着命运,呕心沥血写下了几十万字的日记,朴实无华地真实记录了她的孤独和恐惧,表达了她对生的追求和期盼,对未来的向往和祝福。这里记录的一句句、一行行、一篇篇是十几岁少女心灵深处的呼唤,是发自肺腑的呐喊,是血与泪的控诉! 她多么渴望长大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用自己灵巧的笔触讴歌人类的光明、进步和幸福,鞭笞恶棍暴徒们的凶残和罪恶;她多么渴望长大成为一名著名的歌星,用自己甜美的歌喉驱散人间一切乌云浊气,让金色的阳光洒满人间大地;她多么渴望长大成人,做一个靓丽的新娘,与室友彼得相亲相爱,比翼双飞,同享人间之乐;她多么渴望早早结束这罪恶的战争,消灭民族歧视,世界和平共处,团结共进,做一个真正的堂堂正正的犹太人,当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儿女…… 她渴望早早走出密室,追寻逝去的自由,每到夜深人静之际,便迫不及待地爬起来偷偷收听广播,期盼着解放的盟军早早兵临城下;她渴望着快快长大,她曾在父亲的房门上留下一道道深深的笔痕,记录着她增长的高度。她在日记中写道:“我就像一只被折去翅膀的小鸟,在一片黑暗中飞翔,却碰在了囚禁她的笼子上。” 但是呵,法西斯给予这位苦苦求生的可怜的小安妮的时间不多了,德寇已经高高地举起了滴血的屠刀。在安妮写完最后一则日记的八个月之后,在即将迎来二战胜利的曙光前夕,小安妮却悲惨地倒在德寇集中营的尸体中,永远,永远地告别了亲爱的父母,告别了日夜厮守的密室,告别了罪恶的世界。多可爱的姑娘,多可怜的孩子,你何罪之有,你何该如此命运?你没有害人,却被人害。你没有来得及享受人生的幸福欢乐,却遭受了人间一切劫难不幸,你没来得及实现自己的种种夙愿,就惨死在了罪人的魔掌中。你一定还有许多要诉说的话,但又能给谁说?你一定还有许多要做的事,但你又怎么去做呢?你还有许多要思索的问题,但思考了又将如何?安妮,亲爱的姑娘,你是一个遭受迫害的灵魂,你是一个被惊恐笼罩的女孩。 安妮,可爱的姑娘,你是不幸的,但你又是幸运的,你用自己心灵撰写的《安妮日记》已经出版,终于实现了你密室中的深深夙愿。它已经在数十个国家的人民中阅读传诵,每年又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万人在你的密室小屋参观礼拜。你响亮的名字代表了人性、人权、民主的觉醒。你的光辉形象,为乐观向上、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作出了最恰当的注解。你的不朽著作,为和平进步发出了震撼人心的呼唤,成为了人类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安妮,你是一位可亲可爱的天才少女,你是一位用灵魂的笔与德寇搏***的伟大战士。 安妮,你不是曾在1944年4月5日的日记中这样写过吗——“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安妮,尽管你只生存了短短的16个刀风剑雨的岁月,但你是伟大的,不朽的。你如愿以偿,你没有死,你还活着,你继续活在我们的心中。 1.文中作者说“清晨的晴天不是全日的晴天”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怜的13岁的小安妮就这样拉着父母那颤抖的双手,与姐姐等八人偷偷地爬进了‘密室’,开始了她刻骨铭心的两年零八个月的‘黑人’生涯”中“黑人”二字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说安妮“是不幸的,但你又是幸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多处用了拟人、对比、排比等手法,用抒情的笔调写出了对安妮的尊敬,很具感染力。 B.文章第一段作者通过“迈步穿过”“轻轻走进”“推开”“钻过”“扶着”等动词,引领读者跟随着他走进了安妮故居,走进了安妮姑娘的故事中。 C.“你一定还有许多要诉说的话,但又能给谁说?你一定还有许多要做的事,但你又怎么去做呢?你还有许多要思索的问题,但思考了又将如何?”作者通过一长串的排比写出了对安妮苦难命运的同情以及对法西斯的痛恨。 D.文章先写安妮幸福的童年生活,目的在于和后文中安妮的悲惨命运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法西斯的罪恶。 |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
冬阳·童年·骆驼队伍 林海音 |
(1)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2)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3)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4)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5)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6)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7)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地,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8)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9)“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10)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戴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11)我的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12)“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13)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14)“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15)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的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16)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17)“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18)“谁?” (19)“骆驼呀!” (20)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21)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22)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3)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24)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贝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1.第(6)段画线句的作用是 ___________。 2.对骆驼挂铃铛的解释,“我”的想法比爸爸的想法“更美”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多处描述骆驼队,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第(1)段由一句话构成,简洁而有画面感,将骆驼队这一描述对象凸现出来。 B.第(2)段先写骆驼群的沉默,再写拉骆驼的人头上冒的热气,有比较的意味。 C.第(3)段中画线的“但是”一词有强调的作用,语意上与上文没有形成转折。 D.第(4)段“屈”、“撅”、“跪”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让人们感觉到骆驼的温顺。 E.第(10)段不用对话描写而是转述爸爸的话,改变了表达方式,行文富有变化。 F.第(15)段描写了冬天快过完时的骆驼队,暗示“我”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改变。 4.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7)段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请根据前后两部分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1.解释“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中加粗字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真是一番苦旅”的实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
听雨的奢侈 林如求 |
近日夜雨,雨水顺着防盗网上的铁皮一层淌下一层,响声随着雨势,时骤时疏,时轻时一重,朦胧之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 就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样,古时的雨与今时的雨自然无太大的区别,今时的雨点拍打树叶、细润花草、敲击河滩、筛落水面的声音与古时也决无二致,所不同的只是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例如,同样是春雨,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高兴地放声高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晚唐的李建勋对春雨的感受就要复杂得多:“春霖未免妨游赏,唯到诗家自有情。……闲忆昔年为客处,闷留山馆阻行行。”春雨所引发的是诗人对过往岁月的一种深情的怀念和咀嚼。南宋词人蒋捷写的那首《虞美人·听雨》,对雨从感怀到慨叹,更是把人生的悲凉况味传达至今,简直痛人心髓。 我没有经历过历史上山河破碎、家破人亡那样凄风苦雨的日子,自然也就没有如古人那“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对雨声会那么地百感交集和痛彻心扉,可在物质生活匮乏和丰裕时的感受却迥然不同。 回想小时住在乡下,最恼的就是雨天。雷鸣电闪风狂雨骤,令我惶恐万分。因此,每逢雷雨夜,我常龟缩在被窝里,以幼稚的心灵感受大自然的神经,带着惊恐惶惑,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即使是和风细雨,我也不大喜欢。因为我家离学校有好长一段路程。那时家里穷,没有雨伞,只有一个锅盖大的大竹笠,以它遮阳尚可,遮雨则只遮个头脸,衣裤难免要淋湿。冬春时节,没有雨鞋的我雨天赤脚踩在凉冰冰的地上,更难受!所以那时夜半听到嗒嗒的雨声,我绝不是一首抒情诗,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 长大以后,我读了许多书,特别是参加工作后,生活渐渐好起来,渐渐也喜欢起雨来了,不仅喜欢和风细雨,而且更喜欢狂风骤雨。因为此时在我看来,只有雨,没有风,没有雷电,也就缺乏了震撼心灵的力度。别的无庸费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要是只有狂风骤而,而无雷鸣电闪,恐怕屈原就写不出那奇谲瑰丽的杰作《天问》。正是大自然的雷电风雨触动了大诗人心灵深处的冤屈、激情、忧虑、沉痛、苦闷、仿徨、坚贞、无畏……才有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杰作。由此我也悟出了后世许多大文学家如莎士比亚、巴金、曹禺等所以喜欢写雷写电写风写雨的真谛。 身居闹市多年,已经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除了台风登陆,也少见那种狂风拔树的骤雨和暴雨;水泥屋顶也使夜雨没了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因此每逢下雨,我常会因此生出一种遗憾。但我还是喜欢雨,不论是“细声巧作蝇触纸”,还是“大声铿若山落泉”,自是一种难逢的天籁。宁心静气地倾听那淅沥的雨声,对当今污染严重,整日笼罩在电视、卡拉OK歌吟声和汽车、摩托喧嚣声中的城市人来说,不啻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那雨声是大自然与你的絮语,它轻轻地搓揉着你的心,消去你因忙忙碌碌争名夺利而生的郁闷和烦乱、疲惫和冷漠,唤醒你回归大自然的亲情,找回你那颗失落的平常心,带给你一份平和的心态,让你变得更加青春妩媚、安详可人,从此迈向生命的圆满。因此,每当久晴不雨时,我就特别盼望着下雨。这时,不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听到那呼呼的风声,就好像在倾听大幕揭开的前奏;听到那嗒咯的雨声,仿佛是在欣赏一首大自然的赞美诗;而此时的闪电扰如闪烁变幻的舞台灯光,隆降的雷声自然就是高亢激越的黄钟大吕了…… 于是,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你也就不会觉得无稽和过分了吧? 1.联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听雨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看,作者举杜甫、李建勋、蒋捷的例子,在内容上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描写了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听雨的不同感受,表现了经历人生风雨之后的淡然心境,表达了亲近自然、回归田园的美好愿望。 B.文章由雨夜听雨“朦胧之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起笔,以“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落笔点题,首尾照应,浑然一体。全文脉络清晰,开阖自如,严谨有致。 C.作者借写听雨的感受,回忆了自己的人生历程,并对人生进行了深刻思考。全文感情基调昂扬豪迈,且富于哲理气息和思辨色彩。 D.文章写对雨声的不同感爱,实际也暗示了生命成熟的过程,在作者看来,既要保持青年人的热情、激情,又要有一份平和的心态,生命才能走向圆满。 E.作者把风声比作“大幕揭开的前奏”,把雨声比作“大自然的赞美诗”,把闪电比作“闪烁变幻的舞台灯光“,独特新颖而又贴切传神,体现了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
马克思之墓(节选) 南 帆 |
(1)在英国,可以见到许多名流的塑像,威灵顿、丘吉尔、司各特、牛顿等等。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是某一个富豪捐赠的,图书馆门前就有一尊这个富豪的铜像。伦敦的某一个地铁站口甚至塑起了一尊福尔摩斯像。 (2)海德公园里矗立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如此之高,以至于拍照时不得不用广角镜头。纪念碑纪念的是一个叫做阿尔伯特的男人。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生平事迹,他最为重要的身份是女王的丈夫。据说他去世之后,伤心的女王大约有七年的时间不理朝政。这座纪念碑应当是爱情和皇家财富的共同象征。 (3)其实,英国人更为热衷的是另一桩爱情纠葛——戴安娜王妃的故事。纪念戴安娜的活动至今不衰。戴安娜逝世的周年忌日,无数人自愿地献上了鲜花和花圈。海德公园几条主干道的路面上,不远的距离就钉有一面铜牌子——因为戴安娜曾经从这几条路上走过。人们爱戴戴安娜的原因不仅是她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她的平民精神。她时常以王妃的身份从事多种慈善活动,她不在乎皇家装腔作势的清规戒律,也没有刻意将那一场举世瞩目的婚礼作为摆脱平民世界的仪式。 (4)可是,这种爱戴之中是不是仍然隐藏了某些势利之心吗?戴安娜的传奇寄托了众多凡人的白日梦,而且,戴安娜故事的后半段仍然是这种故事的延续。她可以大步跨出肯辛顿宫的大门,然而,接走她的仍然是埃及巨富多迪的奔驰轿车。 (5)热衷于戴安娜平民精神的英国人大概不会想到马克思了。没听说英国的什么地方有马克思的塑像。马克思说了一些权贵们不爱听的话,有钱人当然不想为他树碑立传。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穷困的马克思为无产者呐喊了一辈子,风雨无阻;然而,那么多人却慷慨地将鲜花和花圈掷给了象征性参加过几次慈善活动的戴安娜。这个世界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6)当然,还不是所有的人都被电视或者报纸上名流表演的消息所收买。还有人懂得马克思和《资本论》。英国的BBC主持了一项调查——谁是影响二十世纪的十位名人?广泛投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首。这个消息令许多人意外,也令许多人惊喜。这个消息令人恢复了一些信心:历史的天平仍然存在。 (7)前往拜谒马克思墓的时候才知道,马克思所安葬的海格特公墓已经私有化,一个毕生倡导公有制的思想家还是无法让他的葬身之地脱离旧世界。收购海格特公墓的是一个老妇人,她规定进入公墓必须交费。尤为苛刻的是,每带入一台照相机必须加付一个英镑。 (8)马克思的墓原先夹杂在一大堆坟墓之间,平躺于地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英国工人和各国共产党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新的马克思墓位于公墓东北角的路边,墓碑是花岗岩砌就的一个高8英尺的方柱,方柱顶上安放着马克思的铜铸头像。“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 (9)返回的时候,有人问起马克思的后代。据说伦敦还有一个,不知是第几代孙子或外孙,在开出租车。如果这个传闻属实,那么,他至今应该还是标准的工人阶级的一员吧。 1.本文题目是“马克思之墓”,而文章前四段却写英国其他名人的塑像和海德公园中戴安娜曾经走过的几条路。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5段作者说“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结合文意,怎样理解作者的“感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8段中引用马克思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后,作者为什么会“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请结合文意加以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以提及马克思后人的情况。请简要分析本段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