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云上那朵山   ①到西藏看天,到云南看云。   ②彩云之南,到处飘着彩云朵朵。红的、黄的、白的,五彩纷呈,靠近青山的,绿云扰扰。云朵很有人情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云上那朵山   ①到西藏看天,到云南看云。   ②彩云之南,到处飘着彩云朵朵。红的、黄的、白的,五彩纷呈,靠近青山的,绿云扰扰。云朵很有人情

题型:上海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云上那朵山
  ①到西藏看天,到云南看云。
  ②彩云之南,到处飘着彩云朵朵。红的、黄的、白的,五彩纷呈,靠近青山的,绿云扰扰。云朵很有人情味,到处悠悠荡荡,飘落在树上,飘落在石头上。山间溪谷,云雾缭绕,仿若迷幻的仙境。
  ③从小在山里长大,却着实被眼前的大山镇了一把,座座巍然耸立,直插天空,似乎穿透到天的另一边,直压得你喘不过气来。
  ④早知道云南的山了。哀牢山早早耸立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了,彭老先生笔下的哈尼小姑娘,活泼善良,还有那一路纯白的梨花,让人有种深深地眷恋。特别是绵绵的群山,翻山越岭需要那么长的时间,让人特别向往。后来,看到梅里雪山,看到玉龙雪山,那皑皑白雪,冰天雪地,高不可攀,气势恢弘,更是激动人心。长年云雾缭绕,树木冰棱剔透,银装素裹。阳光朗照,银光闪闪,腾起一片迷人的金色,像是梦幻里的童话故事。
  ⑤云南的山很高,天很低,你往上仰望,只看到天,而没有看到山顶。这里是世界的脊梁,再往里走,便是西藏,就看见世界的屋脊——珠穆朗玛峰。如此高耸的山脉还不断在长着,也许这里的山有着与天试比高的勇气。
  ⑥山那么高,从山脚下仰望,大半部分都被云雾遮住了,迷迷蒙蒙,看不清楚,树木更是葱茏一片。不再浪费精力看眼前的山了,举目远眺,却能看见别的山,不过看见的是从云雾中穿出的山顶,他们或黄或绿,像一朵朵浮在不断飘动的云雾上的花朵。
  ⑦雄健的山鹰雄心勃勃,展开那强健的翅膀,想一举飞过那苍茫的高山,但一到山跟前,却徘徊犹豫了,只得落在半山腰的树上“哇哇”乱叫,扔下几声沉重的叹息,无可奈何地飞走了。那些伶俐勇敢的岩羊也在半山腰小心翼翼地走着,不敢肆意地跳跃奔跑。
  ⑧耸立的大山像一把锐利的刀子,把这广袤的高原尽情地切割,切出深不见底的峡谷。那些深深的峡谷纵横交错,割出一个个平坦的坝,又割出一座座岭。行走在谷底,犹如一只细小的蚂蚁在慢慢爬行,你不得不叹服山之庞大人之渺小。抬头仰望这巍然的高山,太阳也被大山高高地托住了,只漏下一两线亮亮的光,直直地切进谷里。
  ⑨惊叹大自然这种伟大的造化时,你惊喜地发现,自己已不知不觉也站在半山腰,脚下是深深的谷底,把云雾缭绕的大半山踩在下面。一种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举头望着四周,只见公路沿着陡峭的山体蜿蜒而上,慢慢地爬向那托着太阳的山顶。车子沿着平整的公路稳稳地走着,两旁云雾呼呼而过,你感觉那些平时让你仰视的云朵被踩在脚下了,自己会不会登上那云上的那朵山呢。
  ⑩一路高山重重,平坦的高速路依山而建,像一条结实的腰带把山紧紧缠住,又像是一把锐利的刀,在大山庞然的身躯上切出一道道崭新的口子。遇到深沟险壑,便有雄伟的大桥飞架,碰到霸气的大山,劈山开洞,呼啸而过。
  车过保山,一座更为庞大的山岭拦路而立。远道而来的路有些七弯八拐,绕来绕去。那坚硬的山体被削得直楞楞的,甚至有些小山头被拦腰斩断,路以不可阻挡的气势往前延伸。车子不停地爬,群山群岭中修建了平坦的大道,一路上,车流滚滚,各种各样的货物满堆着纷纷运到山外,那些高傲的大山仿佛并不存在。
  哎哟哟,哈哩哩。”我把头伸出窗外,听见云雾深处传来了嘹亮动听的歌声。我们的路已经飘在陡峭的半山腰上,山上唱歌的人是谁?他们在高高的山顶干什么?
  那是农民朋友在劳动,当地的朋友笑笑说,云南只有大山,他们只能靠山吃山。山民们会爬上高高的山峰种橡胶树和果树,还有山外人喜欢喝的高山茶。即使是很高的山峰,只要能种上些经济作物,不破坏水土,这些勤劳的人们都不会让双手闲着呢! 
  朋友的话充满了自豪,那样坚决有力,犹如山石的硬性。我隐隐约约感到一种振奋,我贴近车窗,望着一座座矗立的顶峰,不时看到一些小小的晃动的人影。
  云上那朵山,山上那些高亢的歌声。
1.第3段中作者说被大山“镇了一把”,谈谈你对“镇了一把”在文中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标题“云上那朵山”,其中“朵”字的表达效果如何?试加以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析第12段中,那云雾深处“哎哟哟,哈哩哩”的歌声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全文,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段各自有什么作用?从全文看,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4段中的“耸立”一词说明作者儿时心中就对云南的山有深刻印象。
B.第5段中,“云南的山很高,天很低”,这是作者自己的一种心理感觉。
C.第10段中“切出”一词很有深意,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破坏自然的惋惜。
D.第9段中“这种伟大的造化”中的“造化”一词,含有“创造”之意。
E.第7段突写山之高峻,面对大山,山鹰也变得怯懦,岩羊也变得胆小。
F.第14段中“犹如山石的硬性”句,说明“朋友”是一位性格刚直的人。
6.结合具体语句,试对文中作者为突出主题而采用的写作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3段中写到“我”被眼前的大山“镇了一把”,紧接着讲述了被“镇”主的原因是“座座巍然耸立,直插天空,似乎穿透到天的另一边,直压得你喘不过气来”。作者用这个词,借以表达山之巍然,引起“我”内心巨大的震撼和威压,甚至有喘不过气来之感。
2.“朵”这个量词,我们常说“一朵云”“一座山”,而这里说的是“朵山”。用“朵”字给读者勾勒出一幅灵动的画面,把云朵围绕大山,让山顶只能露出一点尖儿,给读者以云山合二为一体的感觉。“朵”那原本沉稳的大山写得灵动起来,没有那么威严而不可亲近。
3.内容上,“哎呦呦,哈哩哩”是轻松愉快的民间歌曲唱词,是半山腰上农民朋友在劳动时唱的歌。表现出人们面对高山的轻松愉快的劳动心情,同时也是作者对劳动者的美之歌,让作者心里也跟着轻松愉快起来。结构上,“哎呦呦,哈哩哩”的歌声引起寻求唱歌者,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4.第1段只有一句话,单独成段,作用是突出强调内容。置于文章开头,又往往起了引起下文中的作用。这里是引起下文中关于云南云是富有盛名。最后一段与第一段内容相似,前后呼应,再次说了“山上那朵云”,文章题目是“云山那朵山”,紧扣题目,使文章显得凌而不乱。结尾还写道“山上那些高亢的歌声”,作者借歌声,表达对山上劳动人民的赞美,深化了写作主旨。
5.CF
6.文中的写作手法很多,第2段写了多彩的云,甚至说“云朵很有人情味”不仅用了拟人手法,而且借此衬托出山之可爱。第6段最后一句话用“从云雾中穿出的山顶”比作“云朵”,用比喻的手法,将沉稳的山变得灵动起来。第7段,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借雄鹰和岩羊来写山之高大险峻……(答题时,亮出写作手法,结合原文,综合分析,并体现写作主旨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宋仁宗 这……
  王辉 (急了)哎哟,老夫人,少夫人,我的众位夫人!军国大事,非同儿戏,挂帅出征,不是空谈,与杨元帅报仇事小,这朝廷的安危事大呀!
  佘太君 怎么讲?
  王辉 报仇事小,朝廷的安危事大呀!
  佘太君 (冷笑)哼哼哼!王大人你好小量我杨家也!(唱“西皮小导板”)
  一句话恼得我火燃双鬓!
  杨七娘 哈哈!王大人,照你这么说,难道我们是为了报私仇?为了报私仇?
  佘太君 (止住)嗯!(接唱“原板”)王大人且慎言,莫乱测我忠良之心。自杨家统兵马身膺重任,为社稷称得起忠烈一门。恨辽邦打战表兴兵犯境,杨家将请长缨慷慨出征。众儿郎齐奋勇冲锋陷阵,(转“流水板”)老令公提金刀勇冠三军。父子们赤胆忠心为国效命,金沙滩拼死战鬼泣神惊。众儿郎壮志未酬疆场饮恨,洒碧血染黄沙浩气长存。两狼山被辽兵层层围困,李陵碑碰死了我的夫君。哪一阵不伤我杨家将,哪一阵不死我父子兵!可叹我三代男儿伤亡尽,单留宗保一条根。到如今宗保边关又丧命,才落得,老老小小、冷冷清清,孤寡一门,历尽沧桑,我也未曾灰心!杨家要报仇我报不尽——哪一战不为江山,不为黎民!
  众人 (群情激忿地)万岁!
  杨七娘 (唱“散板”)你若求和俺不允——出征!出征!
  众夫人 (接唱)快出征!
  宋仁宗 呀!(接唱)惊天震地喊出征,忠勇果然在杨门。心有余愧主意定——
  王辉 啊:万岁,事关重大,万岁还要谨慎才是啊!
  佘太君 王大人,你敢误国不成?
  王辉 老太君,老朽一生饱经风险,处事持重,敢说万无一失。老太君此番出兵,若不败于西夏,下官情愿摘下这顶乌纱;从今以后,子孙三代,永不入朝为官。
  佘太君 哼!我杨家只知忠心保国,哪有乌纱可摘!但求万岁信及老臣,臣当拼死***敌,决不让寸土有失,就请万岁当机立断!
1.对上面节选文字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杨门女将主战与王辉主和的矛盾。   
B.佘太君一心为国,王辉却以为佘太君挂帅是为报私仇。
C.宋仁宗在主战与主和之间犹豫不决。
D.佘太君年龄太大,被王辉怀疑。
2.说说选文中佘老太君的唱词所表达的具体内容。
                                                                                
3.佘太君本意是要请求西征,为什么要提及杨令公父子兵和杨家将? 
                                                                                

题型:北京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铁梅搬小凳傍坐在奶奶身边。
  李奶奶 孩子,你爹他好不好?
  铁梅 爹好!
  李奶奶 可是爹不是你的亲爹!
  铁梅 (惊异)啊!您说什么呀?奶奶!
  李奶奶 奶奶也不是你的亲奶奶!
  铁梅 啊! 奶奶!奶奶,您气糊涂了吧?
  李奶奶   没有。孩子,咱们祖孙三代本不是一家人哪!(站起)你姓陈,我姓李,你爹他姓张!(唱)【二黄散板】十七年风雨狂怕谈以往,怕的是你年幼小志不刚,几次要谈我口难张。
  铁梅 奶奶,您说吧。我不哭。
  李奶奶 【慢三眼】看起来你爹此去难回返。奶奶我也难免被捕进牢房。眼见得革命的重担就落在了你肩上,【垛板】说明了真情话,铁梅呀,你不要哭,莫悲伤,要挺得住,你要坚强,【原板】学你爹心红胆壮志如刚!
1下列有关这一段文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紧承李玉和被捕,形势严峻,也是奶奶向铁梅痛说革命家史的前奏。
B.爹不是亲爹,奶奶不是亲奶奶,这样的诉说与告白,目的是要表明铁梅身世凄楚。
C.“您说什么呀?奶奶!”“您气糊涂了吧?”这里表明铁梅担心奶奶心里承受不住打击。
D.“我不哭”,表明铁梅在奶奶的影响下,已意识到家庭的特殊性,逐步变得坚强起来。
2.选文中李奶奶为什么在李玉和被捕之后,却向铁梅说明了“咱们祖孙三代本不是一家人哪!你姓陈,我姓李,你爹他姓张”的残酷事实?
                                                                                      
3.此时此刻及以后的剧情中李铁梅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
                                                                                     
4.李奶奶和铁梅各有怎样的思想性格特点?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现代京剧《沙家浜》的选段《智斗》,完成下面的题。     
  主要人物:阿庆嫂——春来茶馆的老板娘,中共地下工作者
  刁德一——忠义救国军参谋长
  胡传魁——忠义救国军司令
  胡传魁 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多亏了阿庆嫂,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她那里提壶续水,面不改色无事一样,骗走了东洋兵,我才躲过大难一场。似这样救命之恩终身不忘,俺胡某讲义气,终当报偿。
  阿庆嫂 (白)胡司令,这么点儿小事儿,您别净挂在嘴边儿上,当时我也是急中生智,事过之后您猜怎么着,我还是真有点儿后怕呀。参谋长,烟不好,请抽一支,胡司令,抽一支!
  刁德一 这个女人那,不寻常。
  阿庆嫂 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胡传魁 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阿庆嫂 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刁德一 她态度不卑又不亢。
  阿庆嫂 他神情不阴又不阳。
  胡传魁 刁德一,搞得什么鬼花样?
  阿庆嫂 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刁德一 我待要旁敲侧击将她访。
  阿庆嫂 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防。
  刁德一 阿庆嫂,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              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阿庆嫂参谋长休要谬夸奖,舍己救人不敢当。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呈祥。
  刁德一 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荫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用详。
  阿庆嫂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胡传魁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1.下面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
A.阿庆嫂讲话很得体,把自己对胡传魁的恩惠轻轻带过,淋漓尽致地刻画出阿庆嫂谦虚、亲切、平和、不居功、不自傲的女老板形象。
B.胡传魁是个土匪出身的草包司令,说话带有很重的江湖义气,这一点被刁德一利用,做了挡箭牌。
C.刁德一险诈狡黠,说话绵里藏针,多次表面上称赞阿庆嫂,实际上是在下圈套试探。
D.阿庆嫂唱词中的“大树”指的是新四军,被刁德一抓住话柄,说阿庆嫂要“背靠”新四军这棵“大树好乘凉”,可谓别有用心!
E.这段唱词翻对白虽然简短却十分干练,堪称心理较量的经典:刁德一、胡传魁、阿庆嫂各怀心思,又不动声色;内心涌动,却表面平静;互相猜忌,又外显谦和。     
2.刁德一说:“这个女人那,不寻常。”这句话可谓话里有话,请分析其深层含意。
                                                                                        
3.刁德一问及阿庆嫂是否抗日,她是怎样巧妙回答的? 
                                                                                         
4.阿庆嫂的唱段“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历来为人称道,你是怎样理解的?请作简要赏析。(200字左右)
                                                                                          
题型:北京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虽然京剧只有一百几十年的历史,但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源远流长。中国戏曲源于古代的民间歌舞戏传统,经过长期的孕育和发展,从唐代歌舞戏到宋杂剧、金院本以及南戏,初步形成了中国古典戏曲的完整形式。发展到元杂剧,有了结构比较严谨的剧本,有了表现生活和塑造人物的多种艺术手段,提高了舞台艺术,成为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一个高峰。到了明代,衍化成为北杂剧和传奇并存,及至明末清初,涌现出数以百计的地方剧种。它们既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历史传统,又各自吸收了当地的民间艺术,因地域之不同而有不同的音乐声腔和艺术表现手段,呈现出许多剧种争奇斗妍的繁荣局面。这中间,作为京剧前身的徽戏(微调)、汉戏(楚调)、昆曲、秦腔和弋阳腔(包括后来在北京融化成的京腔)等,都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突出的艺术成就,为人们所喜爱。
  京剧来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又为清代宫廷所重视和提倡,加上京都人文荟萃,使它得以广泛借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吸收融化各地多种文艺形式的精华。正是在这种得天独厚的环境里,京剧博采众长,经过一代代表演艺术家的辛勤努力,终于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特色,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被称为“大戏”“国剧”,一度在剧坛独领风***。京剧艺术蕴涵丰富,比如京剧的声腔和音乐方面,是在吸收徽剧、汉剧及其他地方剧种的一些曲腔和民间调的基础上形成的,以西皮、二黄为主,兼有昆腔、吹腔、小调的声腔音乐体系。它的唱词继承了我国诗、词、曲和说唱文学的艺术传统,确立了由上下句组成的“板腔体”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剧诗。它的唱腔和板式,多种多样,不同行当、不同流派各有不同的声腔和演唱方法,宜于表达各类人物丰富多变的思想感情。它的伴奏,既有很高的音乐欣赏价值,又能对演唱起重要的烘托作用,形成了文武场合奏和以京胡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独有风格。在表演手段和技巧方面,它在生活原貌的基础上加以提炼、美化,吸收了各地方戏曲中的民族舞蹈、武术、杂技的长处和技巧,经过不断丰富加工,形成了唱、念、做、打、翻兼有,手、眼、身、法、步俱全的程式化、舞蹈化的表演特点。在服饰、道具、人物造型、脸谱方面,它借鉴和吸收了我国的民族绘画、雕塑、书法、刺绣及民间工艺的特长,具有象征性、装饰性和程式性的特点,不但鲜明生动、艳丽多彩,而且同京剧表演融为一体,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另外,在剧目方面,也很有特色。它在内容上确有不少封建糟粕,应予剔除,但也有相当部分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如惩恶扬善、崇俭戒奢、褒勤贬懒、精忠报国、孝亲尊师、扶弱济贫等等,还有不少戏表现了民族的智慧和人生的哲理,并给人以历史的知识。这些可以异时共存、异地共赏的东西,有助于人们道德品质的熏陶和思想智慧的启迪。观赏这些剧目,不但可以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一定的教益。(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清代宫廷的重视、提倡以及京都特有的人文环境对京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B.京剧正是在元杂剧这个中国古典戏曲艺术高峰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C.京剧唱词的表现形式是由上下句组成的“板腔体”。
D.作为一种表演艺术,京剧具有高度贴近生活的特点。
E.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具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
2.第一段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3.“观赏这些剧目,不但可以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一定的教益”,其中“教益”指的内容是                                                 
4.京剧是国粹,但在现代社会,京剧的发展也面临着种种困难,有人说:京剧必然消亡。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一谈。(200字左右)
                                                                                      
题型:北京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戏剧需要激情
余秋雨
  戏剧需要激情。列夫·托尔斯泰对“艺术”下了一个简单明确的定义:“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别林斯基认为“激情”是一切诗歌体裁所必有的,而且,他还说:“(激情)这个字眼,在谈到戏剧时最经常地被人采用,因为就其本质来说,戏剧是最富有激情的诗歌体裁……”剧作家和观众交流的媒介是形象,而只有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剧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思想,是一部剧作的灵魂,正是它,赋予剧作家的产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可是,戏剧最忌的是理性说教,思想必须饱含着激情,才能对观众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而动作不过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如果动作不能产生感情的反应,它就失去了自己固有的意义。在不同种类的剧作中,激情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它有时引起观众热泪盈眶,有时使他们开怀大笑,有时促使他们深思冥想;但却不能没有它,失去了它,剧本就不能唤起观众的共鸣。在不同风格的剧作中,有的激情汹涌澎湃,犹如奔腾咆哮的江水;有的感情含而不露,就像水渗沙石之中……可是,如果没有它,剧本就成了一条龟裂的干河,是没有生命力的。
  剧作家需要技巧,但更需要激情。一位技巧娴熟但却没有激情的作家,最多只能成为熟练的匠人。剧本不能没有戏剧性,可是,戏剧性更需要激情的滋养;否则它就会是没有生命的枯木干枝,难收茂叶繁花之美。戏剧需要戏剧性,但也需要抒情性。两者应该是并行不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不过谈到“抒情”,人们首先会想到诗,特别是抒情诗。抒情诗要求通过凝练、节奏鲜明、感情色彩浓厚的语言,抒发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内心感受,引起读者、听众的强烈共鸣。戏剧要求的是贯穿动作,是鲜明的人物性格,是完整、紧凑的情节,而这些却是抒情诗所不能容纳的;如果不顾戏剧的特性,在剧本中让人物脱离剧情发展去大抒其情,又会造成剧情的停滞。从这个角度来说,戏剧和抒情似乎是对立的。
  可是,各种文学样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对立,都是相对的。别林斯基把抒情性称为“一切诗的生命和灵魂”,他认为“抒情性像元素一样进入一切其他种类的诗中,使之活跃起来,有如普罗米修斯的火焰鼓舞了宙斯的造物”。他还说:“如果没有抒情性,史诗和戏剧就会过于平淡,变得对自己的内容冷漠无情。”他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A.戏剧的真正的审美价值,在于剧作家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和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
B.一部剧作的灵魂是剧作家从自我情感世界提炼而升华的思想理念。
C.思想赋予剧作家的产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戏剧需要理性,又最忌理性说教。
D.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它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所以,从本质说,戏剧是动作的艺术。
E.戏剧和抒情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必然导致戏剧性和抒情性的对立。
2.文中先后两次引述别林斯基的话,作者引用这些话,要分别说明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3.领会第四段中“从这个角度来说,戏剧和抒情似乎是对立的”这句话的含义,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每条不超过25个字)
(1)“这个角度”是指什么?
                                                                                      
(2)“戏剧和抒情似乎是对立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4.在论述戏剧和抒情的关系时,作者所要表述的一个最重要的意思是什么?你对这个问题是怎样理解的,请谈一谈自己的认识。(200字左右)
                                                                                      
题型:北京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