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河西走廊的月亮黄文山  就这样升起来了,这千里河西走廊的月亮,这西北戈壁滩的月亮。  没有一声寒暄,也用不着预告,一轮圆润而又皎洁的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河西走廊的月亮黄文山  就这样升起来了,这千里河西走廊的月亮,这西北戈壁滩的月亮。  没有一声寒暄,也用不着预告,一轮圆润而又皎洁的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河西走廊的月亮
黄文山
  就这样升起来了,这千里河西走廊的月亮,这西北戈壁滩的月亮。
  没有一声寒暄,也用不着预告,一轮圆润而又皎洁的月亮,就这样贴着车窗,朝你灿然一笑,而后缓缓地升上中天。全车的人都又惊又喜,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赞叹。司机把车停住了,于是大家纷纷跳下来,站在戈壁滩粗砺的石块上,看着月亮冉冉上升。
  这一切都来得那样突然,似乎落日刚刚还衔在遥远的祁连山巅,接着,便是一阵短暂的黑暗。戈壁滩之夜不是缓缓来临的,而是猛然间,当一小片残阳被飞快地拽下,天地万物便深深地坠落于黑暗之中。车灯打开了,孤独而微弱的光柱不断被夜色大口大口地吞噬,吞得大家的心里都有些发慌。就在这时候,月亮升起来了。
  我从没见过这样圆、这样大、这样柔洁又跟人这样贴近的月亮。她仿佛近在咫尺,那份难以描摹的丰盈和难以形容的优雅简直就是美丽的极致。大家都动情地抬头注视着,连司机在内,一时都忘了自己的行旅。
  圆月,一下把戈壁滩照得透亮,四周无遮无拦,没有一丝浮云,也没有一棵杂树,有的只是空旷。
  这空旷,延展着时间和空间。从昨天到今天,几千年的故事,便是被这一片柔柔的月光照着,在卷轶浩瀚的史册里发出亮丽的光彩。一场又一场惨烈的战争,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一页又一页生动的历史,就在这月光下的空旷里轰轰烈烈地演出。在这空旷里,曾驰过霍去病的铁骑,将士的盔甲和手中的兵器在月光下翻动着银色的波涛。那场与匈奴间的战事,使得这位年轻将军名垂千古。就在这戈壁滩的美丽月夜,他将汉武帝御赐的美酒,倾于泉中与三军将士共饮,从而写尽了一个大将的豪情与风流。酒泉也因此得名。当霍去病高高擎起酒杯,那杯中一半是清泉,一半便是皎洁的月光。
  在这空旷里,曾走过左宗棠西征的大军。月光洒在连亘百里的营帐上,洒在路边湖湘子弟新栽的杨柳枝上,也洒在这位64岁的爱国老将不平静的心田里。在清廷“海防”和“塞防”之争中,他坚持收复新疆、保卫祖国统一的主张,最终获得胜利。如今,他要将朝策付诸军事行动。千里河西走廊,正是他这首煌煌战争之歌的长长的前奏曲,使他得以利用行军的间隙,梳理一番纷繁的头绪。多少军情,多少家书,便是蘸着帐前的月光写就。
  在这空旷里,还曾经经过红军西路军伤痕累累的队伍。雪山、草地乃至四川军阀的猛烈炮火,都未能挡住这支队伍的犀利锋芒。然而,一道河西走廊,却导演了一出悲剧。红四方面军的战旗就在惨白的月光下被子弹撕成了碎片。也许,正是这毁灭前的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长留在幸存者的脑海中,使他们久久地反思着这页沉重得难以翻开的历史。
  自然,这空旷里也奔过张骞凄惶的赢马,也碾过林则徐悲愤的囚车;自然,这空旷里还回荡过班超投笔从戎的誓言,还踯躅过玄奘西行取经的身影……还有那绵延不绝的东来西往的商旅驼队,将一条两千多里的戈壁长廊,踏出了一首首慷慨悲壮的阳关曲。
  这一个个被史笔庄重地记载或因为平凡而被忽略不计的众多人物,却都在命运的驱使下,以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姿态、不同的方式,走过长长的河西走廊。
  这便是河西走廊,在这漫长的驼路上,绝非只有空旷;这便是河西走廊,在这片荒芜的戈壁滩上,绝非只有寂寞。
  战争的狼烟与和平的驼队,苦难的历程与热诚的求索……都在这里频繁地发生和发展。几千年的时间,拓就了中华民族一条西行的辉煌通道。从此,多少男儿的豪情,多少男儿的热血,多少男儿的希望,都与这空旷的土地联系在一起。
  于是,我才明白,为什么这样美丽的月亮,偏偏垂青这块荒凉之地,即使是南方的湿润、富庶和繁华,也无法使她动心。
  此刻,月亮充满柔情地注视着这又干又冷的戈壁滩,用她光洁的玉臂抚摸着荒芜,抚摸着粗砺,抚摸着苍凉,也抚摸着我们这群不期而遇的旅人的心情。
  于是我们继续西行。(摘自《散文》)
1.为什么河西走廊的月亮刚升起时,“全车的人都又惊又喜,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赞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描写在圆月照耀下的戈壁滩“没有一丝浮云,也没有一棵杂树,有的只是空旷”,这对下文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亮”这个物象,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作者在列举一个个历史故事时,分别是怎样紧扣“月亮”来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章结尾时说“于是,我才明白,为什么这样美丽的月亮,偏偏垂青这块荒凉之地”,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究竟是为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为月亮的升起是那么突然,它是夕阳落下后,天地万物都坠落于黑暗之中时突然升起来的,它那么圆,那么大,那么柔洁且跟人那么贴近,美到了极致。
2.作者这样描写戈壁滩,更能突出其“空旷”的特点,在这空旷里,能够很自然地“延展着时间和空间”,从而生出对“一场又一场惨烈的战争,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一页又一页生动的历史”的联想与回忆。
3.“月亮”并非本文的写作目的,而是以它为线索,引出一个个的历史故事。为了紧扣“月亮”这条线索,作者列举历史故事时写霍去病是在月光下与将士们共饮汉武帝赐的美酒的;写月光洒在左宗棠的营帐上,军情、家书是在月光下写成的;写红四方面军的战旗是在月光下被子弹撕碎的。
4.因为在月光下的戈壁滩绝非只有空旷和寂寞,战争的狼烟与和平的驼队,苦难的历程与热诚的求索……都在这里频繁地发生过。几千年的时间,拓就了中华民族一条西行的辉煌通道。无数男儿的豪情、热血和希望,都与这块荒凉之地联系在一起。(言之有理即可)
举一反三
《故都的秋》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故都的秋》开头两段文字,看看分别表现了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纵观《故都的秋》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家乡的桥
陈根生
  ①苏北平原,枕江俯海,河港交叉。生我养我的如皋古城就浮在这一片波光粼粼之上。
  ②有山就有路,有水就有桥。船是水乡的精灵,桥是水乡的天使。可不,车水马龙,行人如织,哪一时离得开桥?哪一刻离得开桥?别看家乡这么个小县城,有名有姓的桥就有五十六座!家乡流传着一副对联,多年前听说过,至今铭记不忘。上联是:冒家姐姐看迎春,一(益)人丰乐;下联是:白衣奶奶拜观音,万佛愿修。这上联指:冒家桥,姐姐桥,迎春桥,一(益)人桥,丰乐桥。这下联指:白衣庵、奶奶庵、观音堂、万佛庵、愿修庵。利用楹联这支中国文学的奇葩,二十二个字便巧妙地联结了古城里五座桥、五所庙,而且刻画得有姿有态、有情有趣,实在令人拍案叫绝。这副趣联是哪位文人学士的大作已不可考,但字里行间所倾注的家乡人民对桥的感情,比桥下的水都深、都长!
  ③家乡的桥呵,每一座都涂抹出一片风景。无论是古朴的砖木桥,还是厚重的石板桥,还是现代的钢筋水泥桥,都是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画框里出色的一笔。不是有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艺术风格吗?首先就美在桥呗。平原上没有山峰,没有峡谷,湍急的飞瀑是看不到的,桥洞里的水总是缓缓地、静静地,跨羞轻盈的碎步,踏着舒徐的旋律;流着银杏的壮伟、刺槐的蓬勃;淌着楝树的秀丽、杨柳的婀娜。于是水也妩媚了,桥也风姿了。一位摄影家曾来拍过照,水上桥拱是半个圆,水下倒影是半个圆,合起来似一轮满月,作品题名“圆洞替月”。现在想起来其实并不贴切,因为树也好,桥也好,全都影影绰绰在夜色迷茫中,月色氤氲中,改题为“***,桥朦胧”不是更逼近一首上乘的朦胧诗么?
  ④家乡的桥呵,人们一脚踏上去就踩在一片烟尘茫茫的历史里,走过桥便翻阅了一份份辉煌的履历。南门红桥得名于一支太平军曾经威风凛凛地经过桥上呀;北门奉安桥得名于人民群众自发悼念中山先生呀;东门集贤桥不是一座普通的石桥,它可是因为宋代城里连续出了王维熙、王观、王觌、王俊、王成、王正纲祖孙叔侄五代状元、进士而建造,那一块石板、石条都曾煊赫一时哪!西门的雁桥也不是一座普通的木桥,它可是石姓三兄弟因为隔条河来往不便才应运而生的,取名雁桥表示兄弟友爱如雁,清康熙状元胡任舆写过一篇《雁桥记》,至今读起来每个字都滴着浓浓的兄弟之情。
  ⑤家乡的桥呀,桥石上蹒跚过我童年的幼稚,桥栏上偎依过我青年的幻想,我的往昔的岁月像落叶似的一片片飘落在桥面凹凹缝缝罅罅里……上小学、上中学我都走的是迎春桥,上大学、分工作,在外面转悠了几年回来,依旧走迎春桥。迎春桥是座十六七米长、六七米宽的古老石桥。东桥堍原先有座低矮的土地庙,小时候我们小孩子有个头疼发热什么的,哪像现在动辄打针呀、输水呀尽折腾,总是在夜深人静时母亲一个人悄悄地到土地庙里烧炷香,然后一路低声地喊着“娃儿哎——回来哟!”“娃儿哎——跟妈回家哟!”喊进了巷子,喊进了家门,一直喊到娃儿的床头,我还要从被窝里抬起昏沉沉的头答应一声“噢——到家了!”才算灵验。我们管这叫“喊魂”。是母亲爱心感动了土地公公、土地婆婆老两口发慈悲,还是小孩子本来有耐受性,休息这么半天一夜也就自然痊愈?总之第二天一早就又背上书包跨过迎春桥上学去了。
  ⑥我走在迎春桥上每每怦然心动,更主要的是因为桥两边栏杆上嵌着两块条石,一块刻着六个字:“愿天常生好人。”另一块还是刻着六个字:“愿人常行好事。”多少年风吹雨打下来,至今仍然清晰可见。我每行至此,触目所及,都不免感受到一种人生的教诲,仿佛听到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站在路边用苍凉而恳切的语调殷殷叮嘱后辈。当然这“二愿”并不是那位捐银造桥的明朝知县的创作。记得宋朝罗大经《鹤林玉露》一书记载说,豫章的一家旅馆的墙壁上有人题了十二个字:“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后来罗大经的一个叫彭执中的长辈,又受到这一奇语的启示,自己立下一条生活准则:“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其实,何须这么引经据典舍近求远?出色的例子远在天边的注释和示范么!每当人们急匆匆地赶到岸边,面对茫茫河水,无可奈何之时,这桥就见义勇为,挺身而出,把两岸连接起来,替人们排了忧解了难,静静地,默默地,不要谁道声谢,不望谁报个恩。
  ⑦我深爱着家乡的桥……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散文以“家乡的桥”为线索,串起如珍珠般的各个段落,使文章前后勾连,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B.文章的第①段,交代了如皋古城枕江俯海、河港交叉的水乡特点,具有总领全文、暗示主题的重要作用。
C.东门的集贤桥、西门的雁桥的名字都具有深刻的含义,它们记载了一段家庭的历史,表现了浓浓的兄弟情谊。
D.第⑥段,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桥以人格特征,形象地体现了桥对人们所起到的道德教化作用。
E.这篇散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娓娓道来,耐人寻味,体现出一种清新自然、绚丽飘逸的风格特点。(2)文章第③段语言灵动、意境优美,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这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深爱着家乡的桥?统观全文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1.“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这句话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一段写槐树的落蕊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往往讲究一字着色,一词着情。请赏析“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这句话中“息列索落”一词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