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23 月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来,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建国后,***、***等国家***,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然而,皮影戏艺术在遭遇“文革”劫难之后,濒危的处境至今未能扭转。
  至于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却又是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皮影人制品(简称影人)不只是用于皮影戏的演出,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用双手耍玩娱乐,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
  链接:泰山皮影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7年6月8日--6月18日,中华世纪坛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泰山皮影传人范正安受邀表演了《石敢当铲除恶狼精》。泰山皮影的独特之处是演出只有一人完成,左脚踩鼓,右脚敲锣,口中演唱,双手指挥皮影。其曲风是山东大鼓,人物的语言和性格也有着鲜明的山东色彩。
1.下列对“皮影”的定义,正确的一项是(     )
A.“皮影”是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
B.“皮影”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
C.“皮影”是用灯影达到艺术效果,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平面偶人表演的一种戏剧形式。
D.“皮影”是民间艺人用皮制品手工、刀雕彩绘制作成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借助白色幕布和灯光进行戏剧表演的艺术。
2.下列对“皮影”艺术特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皮影”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
B.“皮影”为了适应其幕影表现形式,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
C.“皮影”的人物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淳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雕功流畅,着色艳丽,通体透剔,四肢灵活。
D.“皮影”不只可用于演出,还可用于耍玩娱乐,甚至还可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品。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 B.泰山皮影的曲风是山东大鼓,人物的语言和性格具有鲜明的山东色彩,更为独特的是它是由一人独立完成的,手脚口并用。
C.皮影戏艺术在遭遇“文革”劫难之后,濒危的处境至今未能扭转,泰山皮影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是最好的证明。
D.中国皮影戏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开近代电影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发展的先河。

答案
1.D
2.D
3.B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永远的母亲
  北方的季节,说变就变。好像时令就是命令。万物都违抗不得。春天到了,再坚硬的土地也得按时返青;秋天走了,再蓬勃的树叶也得屈尊枯萎。这是老天定下的时刻表,即使在这个弹丸小镇上。它仍然被一丝不苟地执行着。
  振青嫂紧了紧身上的旧毛衣,使劲搓搓手,重新操起扫帚,一下下地扫过去。冬天越近,土地就越显得干硬,扫帚划过,响起刺耳的“咝啦”声,振青嫂的手也一阵阵干冷地疼痛。她只能把扫帚握得更紧,仿佛那是她的命一般。
  其实,这把扫帚也的确是她的命,就像身上这件脱了线退了颜色的旧毛衣是她唯一的外套一样。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七年。而七年前,她还是一个面庞红润的少妇,一个温婉朴实的母亲。只是后来,与她同来城里打工的丈夫弄丢了孩子,于是她失去了自己唯一尊贵的身份--母亲。她的亲亲的儿子豆豆,那时才只有五岁呢。
  “找不到孩子,我就死在这儿!”每次回想这句话,振青嫂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无比坚强的女人,就像扫帚下枯黄的叶片,干瘪苦涩但筋骨嶙峋。
  现在,一个胖嘟嘟的小男孩跑到她面前,打扰了她的回忆。小男孩有五岁左右,这让振青嫂想起了自己的心头肉,她忍不住暗地里比较:脸盘有点像,都是圆圆的,个头、胖瘦也差不多。不过,豆豆是双眼皮,比眼前这一个要漂亮些,而且,豆豆一边一个小虎牙,没有比他更惹人疼的孩子了。这样想过之后,振青嫂心中竟然略觉安慰。但是,既而她就想起:豆豆离开她已经七年多了。她不禁又将目光投向那个小男孩,这一次,他越看越像小豆豆了。 “豆豆--”振青嫂伸出手去。其实,几年来,她已经习惯于管所有的小孩子叫豆豆。可眼前的孩子显然被这个陌生人吓着了,小嘴一撇,就跑开了。振青嫂叹口气,这种情景她也早就习惯了,岂止孩子如此,这里的大人,哪一个不是经常对她指指点点,有时还甩下一句“神经有问题”,好像丢了孩子并非她的不幸,而是她的罪孽。当然,如果振青嫂有文化,如果她也读过鲁迅的话,她也许会知道,我们中国人是善于淡化悲剧的,尤其是淡化别人的悲剧。小男孩穿着鲜红的羽绒服,像一团小火球在马路牙子附近滚来滚去。振青嫂很想掉过头专心扫地,可那个可爱的身影像钉在了脑子里,一再吸引她的目光。于是,振青嫂又紧了紧毛衣,想到自己初为人母时的兴奋和紧张,焦虑和不安,这让她心里有些酸涩。仅仅是酸涩而已,也许她已在痛苦中浸泡太久,只能体会出除痛苦以外的感觉了。
  也许这个平凡的下午注定要爆发一场灾难,当一辆重型卡车向小男孩驶去时,振青嫂头发倏地竖了起来,浑身酸麻,像要散架一样。而这个胖宝宝显然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直到他被一记扫帚扫到三米开外,直到那个让他害怕的女人倒在车轮下。他才看着地上那一摊暗红的血,“哇”地哭了出来,而他哭的原因,可能是刚才摔倒时伤了自己的膝盖。
  振青嫂仰面朝天地躺着,突然发现小镇的天空其实很蓝很蓝,而且并不像她想象中的那么瘦狭,也许她平时只顾低头看地,却忽略了原来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天空。现在,躺在地上,她在剧烈的疼痛中感到久违的舒适。围在她身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逐渐扩大的脸……
  “没想到这个女人还挺勇敢!”
  “哪儿啊,她肯定把孩子看成自己丢的那个了。”
  “可她的孩子,少说也有十二岁了呀。”
  “要不怎么说,她脑筋还是不清楚……”
  “唉,啥人啥命,这样去了,也算她的造化。”
  振青嫂突然觉出自己的伟大了,这些所谓的城里人,哪里懂得她的心思,他们只知道毛衣旧了要买新的,却不知道良心旧了就永远难以洗净。
  而她,现在终于躺倒在自己扫了七年的干干净净的大街上了,在蓝天白云下尽情地想念她的豆豆。也许孩子在另一个世界等她,在那个世界里,她有一所房子,她可以在厨房里煮汤、煎鸡蛋,在客厅里看电视、织毛衣,一定要织两件,一件给自己,一件给她的豆豆……
1.找出文章前两段中隐含的自然环境描写,并分析其特点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下面这两句话的理解。
(1)也许她平时只顾低头看地,却忽略了原来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天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只知道毛衣旧了要买新的,却不知道良心旧了就永远难以洗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文章第四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谈你对小说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创新是指继承往圣和诸子基础上,度越往圣和诸子,既不是照着讲,也不是接着讲。不管哪种学术文化、哲学理论思维,若封闭自我,自我设限,便是一条自***之路。当今世界,宇宙性、世界性已成为日常话语的主题词,它与现代第一代新儒家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为生民立命”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第二代新儒家“花果飘零”于异地的文化心理,已大异其趣,以往以地域性冲突和危机为化解对象的理论思维,已被全球性的冲突和危机的化解所代替。所以,当今儒学怎么办,是学者们应该深思熟虑的重要课题。
  在两千多年演进过程中,儒学尽管有时式微,但总体来说却生生不息。孔子是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下,奔走各国,在整理编纂“六书”中,吸取其理论思维的营养,创立了儒家学派,奠定了儒学理论思维的基本内容、性质、特征和框架,而成为“显学”。从诸侯国分封割据到一统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社会实现了大转型、大变革,儒学如何适应社会的大转型的需要,如何能长治久安,是当时法、道、儒各家所思议的热门话题;汉武帝为使刘汉政权“传之亡(无)穷”,而举贤良文学之士,以对策的形式“垂问乎天人之应”,经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殚精致思,吸收先秦名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入儒,建构了“天人感应”的新儒学的哲学理论思维体系,回应了汉武帝“天人之应”的垂问,为当时社会治理中所存在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政令刑罚、礼乐教化、学术思想等的不一统的冲突,与由此而产生的危机,提出了化解之道,儒学获得了新生命。宋元明清时的理学家,以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面对佛教的强势文化,他们出入佛道,“尽究其说”,既挽救了“两汉而下,儒家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的颓势,又融突和合儒释道三教,把唐代三教“兼容并蓄”的文化整合方法落实到“天理”上;援佛道入儒,适应了新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终极关切的需要,体现了时代精神的精华,使颠错于秦火、支离于汉儒、幽沉于六朝的儒学,涣然而大明于世。
  儒学之所以开创,董仲舒和宋明理学之所以发展了儒学和赋予新生命,归根到底就在“穷理尽性而至于命”的效能上,充分体贴和把捉时代的现实需求和时代的主流精神,以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新话题,建构新哲学理论思维体系,而自己讲,讲自己;当今之世,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网络普及化、文化多元化的情境下,在新危机、新冲突面前,儒学应如何“与时偕行”,建构体现当下时代精神的真正的儒学哲学理论思维体系,是当代学者的历史使命和不容推卸的责任。(节选自张立文《儒学的生命在于创新》,有删改)
1.下列对概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创新不是照抄照搬前代思想家的学说,也不是机械地延续,而是继承前代思想家学说的基础上地发展自己的学说。
B.第一代新儒家抗日为民,有爱国主义精神,第二代新儒家“花果飘零”于异地,有崇洋媚外的倾向。
C.以往人们关注的是地区性的矛盾冲突,并化解之,而现在人们关注的是世界性的危机,关心的是世界和平。
D.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学虽然有时走过衰弱的道路,但总体上欣欣向荣,健康发展,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在整理编纂“六书”中,吸取其理论思维的营养,创立了儒学,奠定了理论思维的基本内容、性质、特征和框架。
B.董仲舒吸收先秦名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入儒,建构了“天人感应”的新儒学,化解了思想矛盾和社会危机。
C.宋元明清时的理学家,出入佛道,融突和合儒释道三教,把唐代三教“兼容并蓄”的文化整合方法落实到“天理”上。
D.儒学从开创到发展,其生命力就在“穷理尽性而至于命”的效能上,自己讲,讲自己,涣然大明于世。
3.根据文意,不属于儒学创新要素的一项是(     )
A.从社会实际的发展需要,把往圣的思想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产生改造社会、推动历史进步的理论。
B.取百家之长来丰富、发展自己,树立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新话题,形成新的哲学理论思维体系。
C.儒学作为一种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汇聚,是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的结晶,亦是哲学家、思想家主体精神的度越和流行。
D.哲学理论的建构,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宋元明清学者的“存天理”说,为儒学发展提供立论依据。

题型:0113 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福建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
  北京时间2007年7月7日6点30分,从加拿大魁北克城传来喜讯,经世界遗产大会表决通过,“福建上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又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列入“世遗”名录的福建土楼由“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组成,包括永定县初溪、洪坑、高北土楼群及衍香楼,南靖县田螺坑、河坑土楼群及和贵楼、怀远楼,华安大地上楼群。福建土楼是今年中国唯一的一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土楼建筑的起源
  在福建西部或南部的崇山峻岭里,隐藏着各式各样的供人居住的土楼,据估计,永定县有2万多座,南靖、华安等县有1.5万多座。土楼的出现,缘为千百年前,在蛮荒、动乱的年代,福建先民历尽千辛万苦,南迁落脚福建境内,为了抵御匪盗的侵袭和野兽的威胁,他们用当地的生土、砂石、竹木,将房子夯筑成一个浑然一体、精巧奇特的庞大建筑,兼具安全防卫、通风采光、抗震防火、防潮保温、隔音隔热、冬暖夏凉等种种功能,是他们生存居住的理想“乐园”,并以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聚居方式、合理的布局及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选址理念备受世界瞩目。永定土楼
  据了解,“世遗”上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均在永定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岁“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刚到“而立之年”。以下是永定10个最具有代表性、最独特的土楼:土楼王子——振成楼、土楼之王——承启楼、最大方楼——遗经楼、仙山楼阁——裕隆楼、布达拉宫式——奎聚楼、富丽堂皇——福裕楼、袖珍土楼——如升楼、古朴方楼——光裕楼、防震巨堡——环极楼、秀丽商庄——振福楼、书香门第——衍香楼。其中振成楼、承启楼、遗经楼是永定土楼的代表。漳州土楼漳州土楼是福建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广阔、类型众多、数量惊人、内涵丰富,在福建上楼中的价值地位已获得一致共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华安大地土楼群,南靖田螺坑上楼群、河坑土楼群、和贵楼及怀远楼即是漳州土楼的典型代表。华安大地上楼群由二宜楼、南阳楼、东阳楼组成,其中二宜楼被誉为“土楼之王”,是福建上楼中综合价值最高的单体建筑,也是最早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上楼;南靖的田螺坑土楼群由5座上楼组成,如飞碟从天而降,是福建土楼中最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土楼群;河坑土楼群的13座上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谷河道间,构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绝景;和贵楼建在沼泽地上,是建造地质最奇特的土楼,怀远楼则是最具备崇礼重教等文化内涵的上楼。中国“福建土楼”申报“世遗”项目优势明显
  对于中国此次申报世界遗产的项目,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ICOMOS(国际古迹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罗哲文此前表示了极大的信心。他认为,福建土楼在建筑上属于特殊类型,既非汉族风格,也非当地风格,但又非常符合建筑美学上“实用、美观、经济”的三原则,冬暖夏凉,而它的成因则与西晋时的战局有关,“当时著名的历史事件是‘五胡乱华’,中国出现了大动荡,以汉族为主的士大夫纷纷南迁,集中至福建、广东、江西交界地带,利用当地的地形建筑土楼,以后历朝历代遇动乱则南迁,逐渐形成独特的土楼群,同时也形成特殊的文化现象——客家文化。这里面有一种民族交融,也有一种文化交融”。上楼申遗的优势还在于地处山区,保留得相对完好一些,周围也没有什么高楼和新建筑。
  出席“世遗”大会的专家们指出,“福建土楼”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土楼文化根植于东方血缘伦理关系,是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体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摘自《福建旅游之窗》,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第一段为新闻的导语部分,交代了“福建土楼”申报“世遗”获得通过的时间、地点等新闻核心事件,用语简洁,内容精练。
B.本文主体部分由四个小标题构成,从内容上看,可分为三部分,分别介绍了土楼的源起、土楼的组成和土楼的优势所在。
C.新闻结尾一段提及福建土楼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可以理解为“福建土楼”在建筑艺术方面的杰出价值值得在国内推广。
D.本文花了很大的篇幅分别介绍了“永定土楼”和“漳州土楼”,并详细分析了两者的本质区别:前者历史悠久,后者规模宏大。
E.本文多次引用国内外专家对土楼的评价,目的是突出“福建土楼”的价值:当之无愧的建筑艺术瑰宝,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化遗产。
2、“在福建西部或南部的崇山峻岭里”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土楼?请分点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都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有人据此盛赞“福建土楼”为“独特的东方古城堡”,你同意这种赞誉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1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0113 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
  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删减的消息引发各界热议。支持删减者拿出“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做论据,反对删减者认为鲁迅精神到什么时候也不能丢。
  双方争执不下,让编教材的老师们好生为难。依我看来,鲁迅的文章,删点为妙。鲁迅是生活在上世纪早期的人,虽然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但毕竟是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又曾在日本留学,文风难免古风萦绕,中西夹杂,拗口难懂。不只学生看了如吃“摇头丸”,就是老师们讲起来都觉得头疼。删除一点这样的文章,可能师生们都会拍手称快,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但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硬汉”代表,***就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删了鲁迅杂文,换了金庸的武侠小说,会不会无意识中让祖国的花朵们误入迷途?鲁迅不是常青树,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所以至今被人们深深地怀念。中国有个古老的新词,叫“与时俱进”。对于鲁迅的文章,照抄照搬,“拿来主义”,是不是违背了先生的初衷?我们学的是鲁迅的精神,而不是他夹杂着日式表达的拗口白话。在教材中删除鲁迅的原文,难道不能用新时代具有鲁迅精神的文章“取而代之”?
  新时代有没有活着的“鲁迅”?我看肯定是有的。否则鲁迅逝世了,中国岂不真的折了“脊梁”?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痰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大有人在,针砭时弊的好文章也比比皆是,编辑们选用他们的文章编入教材,既继承鲁迅之精神,又克服晦涩难懂之弊端,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说:发展才是硬道理,“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把鲁迅当成权威,放进“神坛”,本身就是对鲁迅的污辱。依我看,世上的千里马不少,只是有些人迷信权威,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真正继承鲁迅精神,是善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而不是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
1.下列对于“‘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生活的时期离我们较远,文风难免古风萦绕,拗口难懂,因此他的文章,删点为妙。
B.世上的千里马不少,新时代也有活着的“鲁迅”,编辑们也可选用他们的文章,编入教材。
C.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人也时有出现。
D.对于鲁迅的文章,如果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照抄照搬,是违背先生初衷的。
2.下列各项中,对于“鲁迅作品”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作品被誉为“民族魂”,一些人认为中学语文教材删减鲁迅作品会丢掉鲁迅精神。
B.从“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中可以看出鲁迅文风晦涩难懂的一面。
C.“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这句话不仅对社会发展适用,对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选编也非常适用。
D.鲁迅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教材选编他的作品是为了学习他的白话语言。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太相信权威而把鲁迅放进“神坛”,这是对先生的一种污辱。
B.“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可用其他针砭时弊的好文章来代替鲁迅文章进入教材。
C.***十分赞赏鲁迅,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方向。
D.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并不能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的,是善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
题型:0123 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用心灵走近蒲松龄
  (1)一个人沿崂山古径攀援,直至崂顶。在这与天穹比邻的天界,择石坐定。那苍海波涛,翩飞鸥鸟,尽收眼底;那阵阵经声,缭绕烟雾,也随罡风一起遁入云端。一个人的世界,最易浮想。想到自己离开生我的这片海边热土已近三十余载了,而这些年来,我苦苦求索的精神之旅中,每每徘徊不定时,冥冥中不时有一面容清癯的老者与我直面,让我汗颜。我知道,他就是清代伟大的布衣作家蒲松龄。
  (2)我似一颗蒲公英的种子,从海边起飞,降落在鲁中的孝妇洞畔,一呆就是三十余年。一旦在这儿扎下了根,就再也不想挪窝起飞了。在淄博,我经常以地主的身份带领外地客人去蒲家庄蒲松龄故居访问。岁月不居,前尘如海。蒲松龄既平凡近人又崇峻旷远的形象,便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灵深处。记不清去过蒲家庄多少次,但给我印象刻骨铭心的还是我一人前往的第一次。
  (3)第一次去拜谒蒲松龄先生正是“文革”动乱年代,当我听说蒲松龄的墓椁被挖开了时,我的心震颤了,便乘公共汽车到洪山,再沿乡间泥路磕磕绊绊地去了蒲氏墓园。那时墓园没有围墙,老远就能见到几丛高大的古柏下新挖的黄土堆积如丘。走近了,看清墓穴洞开着,只见些许朽木、碎骨、发丝,墓地周遭纸灰飘零,据附近一老者言,这是墓中一部书的残迹。这是一部从未面世的书,是作者临终前叮嘱家人务必与其合葬的一部书。
  (4)果真如此,这太可悲了。日后若以现代高科技摄像技术,必将真迹大白于天下。先生《聊斋志异》成书后,王渔洋1688年题写了那首著名的《戏书蒲生〈聊斋志异〉卷后》的绝句:“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这一年,蒲松龄48岁,离他驾鹤西去,还有27年的人生旅程,作为一生勤奋笔耕的蒲留仙,决不会坐等时光,我想坟前这部“飞天”之作,很可能就是他继《聊斋志异》之后,又一部力作。我想,在写作上,或许会丢掉他惯用的狐鬼花妖的表现形式,而选择直抒胸臆的笔触,既然要去另一世界阅读,就不必再讳避文字狱的加害了。
  (5)上述王渔洋“戏书”的绝句,肯定了《聊斋志异》源于民间生活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却忽略了作者创作此书的“孤愤”襟怀。蒲松龄在《次韵答王司寇阮亭先生见赠》言道:“《志异》书成共笑之,布袍萧索鬓如丝。十年颇得黄州意,冷雨寒灯夜话时。”这就让我们真真切切地看清楚寒夜灯下,一个受难的知识分子,面对自己灵魂的拷问和鞭笞。这与《聊斋志异》所言:“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正说明作者是有所寄托的,而并非仅为“姑妄言之”。
  (6)“文革”期间,蒲松龄故居的大门被一把锈锁将其与外边疯狂的喧嚣隔开。当我被留守故居的蒲玉水老人从一个便门带进院内时,顿觉寂静异常,满院荒草离离,墙壁、屋宇都露出些许破败的样子。蒲松龄居住过的正房那纸糊着的窗棂,被风当做口哨不时吹响,几只麻雀从窗棂间飞进飞出,我们步入屋内,见几样破旧物件随便地堆在地上,正面悬挂“聊斋”匾额的背后,已被一对麻雀夫妇选作生儿育女的暖巢,破败至此,令人不免心寒。但当我听到蒲玉水介绍说,蒲松龄墓穴中出土的印章、灯台、酒盅等什物,还都保存完好时,我不仅感到这个死后不得安宁的灵魂,日后必将还有重修墓园之日。我相信:泯灭的是肉体,而不死的是灵魂。
1.文章第(1)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写法?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蒲松龄写作《聊斋志异》“并非仅为‘姑妄言之’”,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回答以下两题。
(1)简要分析第(6)段中划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标题说“用心灵走近蒲松龄”,那么,作者走近后得到的最大的触动是什么?请用原文的一句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革”动乱时期,蒲松龄的墓椁被挖,与蒲松龄合葬的一部力作遭到破坏。关于这部书风格的推断,你是否赞成作者的观点,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困难|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