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①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 冬十一月已已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山东省会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①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 冬十一月已已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②伤,不禽二毛③。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④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⑤,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⑥可也。” [注]①宋公:宋襄公。②重(chóng):再次。③二毛:头发斑白,指代老人。④勍(qíng)敌:强敌。⑤胡耇(gǒu):年纪很大的人。⑥儳(chán):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人未既济——济:渡河 B.既陈而后击之——陈:同“阵”,列阵 C.天赞我也——赞:赞同 D.金鼓以声气也——气:士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楚人伐宋以救郑——不以阻隘也 B.天之弃商久矣——古之为军也 C.宋公及楚人战于泓——何有于二毛 D.既济而未成列——阻而鼓之,不亦可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文中看,宋军虽处弱势,但如果能善于利用形势,抓住战机,也很有可能打败楚军。 B.子鱼认为作战就要抓住战机,先发制人,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C.宋襄公在战斗过程中对敌方能始终坚持仁义之心,不乘人之危,这是值得赞扬的。 D.宋襄公迂腐愚昧,不能审时度势,又不能虚心采纳正确的意见,难免失败。 |
答案
1.C 2.B 3.C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神明:人的智慧 B.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骐骥:劣马 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功:成功,成绩 D.用心躁也——躁:浮躁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圣心备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蟹六跪而二螯 ④某所,而母立于兹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下列对本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出自荀子的《劝学》。荀子是我国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的思想。 B.本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作者分别从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条理清晰。 C.本段运用了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韵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D.本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例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三句从反面论证,“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两句则是从正面加以论证。 4.请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对《论语》章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知?”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A.孔子认为对百姓不能施行暴政。 B.孔子认为执政者应该率先向善。 C.孔子认为道德对人有感化作用。 D.孔子认为执政者应当虚心纳谏。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节选自司马迁《鸿门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欲呼张良与俱去——去:离开 B.君安与项伯有故——故:故交 C.张良出,要项伯——要:邀请 D.籍吏民,封府库——籍:依靠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之”字指代对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伯杀人,臣活之——之:项伯 B.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之:张良 C.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之:沛公 D.不如因善遇之——之:沛公 3.下列句子不能体现刘邦“机敏有谋”特点的一项是( ) A.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B.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D.吾人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这使战争危机忽然出现了转机。 B.骂鲰生、拉拢项伯等细节表现出了刘邦粗中有细的性格。 C.项羽对亲信项伯的信任,为鸿门宴最后的结局埋下伏笔。 D.人物语言精练,寥寥几笔就刻画出刘邦等人的突出个性。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赢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逾句注,二十余万兵已业行。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 高帝罢平城归,韩王信亡入胡。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上曰:“诚可,何为不能!顾为奈何?”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嫡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嫡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官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无益也。”高帝曰:“善。”欲遣长公主。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上竞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冒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刘敬从匈奴来,因言“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东有六国之族,宗强,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也。臣愿陛下徒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桀名家居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上曰:“善。”乃使刘敬徙所言关中十余万口。(选自《史记》卷九十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使者十辈来——辈:放在数词后表示同类的多数 B.徒见赢瘠老弱——徒:在路途 C.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控弦:拉弓箭,指代“士兵” D.蛮夷必慕以为阏氏——阏氏:君主的正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伏奇兵以争利/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今乃妄言沮吾军/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C.但见老弱及赢畜/但愿人长久 D.因言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我欲因之梦吴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知韩王信与匈奴勾结要共同进攻汉朝的消息,皇帝大为震怒,就派使臣出使匈奴摸清底细。派去的使臣十余批回来,都说匈奴可以攻击,刘敬则认为匈奴是不能攻打的。 B.冒顿做单于时,匈奴兵强马壮,常常侵扰北部边境。高帝听从刘敬的建议把大公主嫁给了冒顿,并送给了他丰厚的礼物,轻而易举地解除了北部的边患。 C.刘敬从匈奴回来后提出,把齐国的田氏各族,楚国的昭、屈、景三大宗族,燕、赵、韩、魏等国的后裔,以及豪门名家迁移到关中居住。这个建议得到赞赏并付诸实施。 D.这是一篇相当精彩的传记,叙事细腻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突出表现了刘敬的机敏、睿智。不仅写人物还写气氛,不仅写人物的动作还写人物的语言,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可以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上曰:“诚可,何为不能!顾为奈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
陈情表 李密 |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为语文版教材所用,标点依据人教版教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吊:安慰 B.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等到 C.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矜:自夸 D.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鉴:明察 2.以下句子中,全都是李密必须尽孝的理由的一组是( ) ①祖母刘悯(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②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④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⑤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⑥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表达了对祖母的孝情、对朝廷催责的畏惧、处境狼狈的忧虑、感念国恩的忠诚等情感,诚恳真挚,感人至深。 B.文章开头的“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概括了李密早年遭遇的不幸,起笔酸楚,奠定了全文悲凉的基调。 C.李密提及曾在蜀汉做官的经历并极力自贬,其实暗含怀念旧朝之情,委婉地表明了不事二主之心。 D.在最后一段中,面对忠与孝的矛盾,李密申述自己的难处,恳求允许他终养祖母,先尽孝后尽忠。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