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北方大旱与体制型缺水  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北方尤其如此。此次北方大旱虽然主要是由天灾引起,但亦有人祸原因。  在受灾严重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北方大旱与体制型缺水  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北方尤其如此。此次北方大旱虽然主要是由天灾引起,但亦有人祸原因。  在受灾严重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15 期中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北方大旱与体制型缺水
  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北方尤其如此。此次北方大旱虽然主要是由天灾引起,但亦有人祸原因。
  在受灾严重的河南省汝阳县内埠村的主要灌溉工程陆浑水库干渠,多座提灌站和一段已经堆满垃圾的毁坏水渠是当年花巨资修建的灌溉设备,现在都废弃了。像这种花巨资修的灌溉工程,因长久失修、管理不善被废弃,关键时刻不能派上用场的情况,在这次北方大旱中,肯定不只一例。与此相关的是,目前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没有水利设施,主要是靠天吃饭,但我国农业仍大部分采用大排大灌的方式,实际上让大气将十分宝贵的水资源给蒸发了。
  上述情况也是造成北方大旱的重要因素。这是一种体制问题而引起的缺水,是体制型缺水。体制型缺水有别于因水本身很少而引起的资源型缺水和因水质污染而导致的水质型缺水。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节水、治污、调水等水资源配置措施不仅带来水资源供需关系的调整,更带来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由此出现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也不仅仅在于水资源本身的稀缺性,更在于我们自身在水的利用与分配方式上存在一定缺陷。体制型缺水是造成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北方干旱地区缺水乃至产生纠纷的重要原因。作为一种具有“公地悲剧”(在免费使用公共资源的情况下,每个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使资源因被滥用而枯竭)特性的商品。水变成一种稀缺资源后,在现行的水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下,人们就会过度使用、侵占和浪费,导致河道断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后果。
  对于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我们可以采取加大投资兴修水利工程、开发更先进的节水设备、加强水污染治理等措施来解决,但是解决体制型缺水的问题,还得从水的分配和管理入手。像南水北调这样的大型工程建设,如果在水的分配上没有作出一个公平合理的制度安排,引水后能否收到预期效果很难说。
  要解决水资源的“公地悲剧豫,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政府管制,即计划方式,二是将公共资源变成私有资源,即市场方式。但就中国转型时期的实际来看,比较可行的是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逐步形成水资源的宏观控制和微观定额体系。
  张掖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农业生产区,但是通过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构,把缺水带来的危害降到很低程度。其中的关键在于它确立了用水价值的该年和水权交易制度。农民有了水资源商品观念后,会考虑改进技术来提高灌溉效率,或者选择需水量更少的作物进行播种,进而刺激农业产品结构和农村结构的调整。(《中国青年报》2009.2.11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水资源的“公地悲剧”的理解,准确地一项是(     )
A.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因节水、治污、调水等水资源配置措施带来的水资源供需关系、经济利益关系的矛盾难以调和。
B.因水资源稀缺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造成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北方干旱地区缺水乃至产生纠纷。
C.因水的利用与分配方式存在缺陷,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产生水资源供需矛盾,造成开春我国北方大旱。
D.由于水资源稀缺和开发管理体制不合理,人们过渡使用、侵占和浪费水资源,导致河道断流、环境恶化等后果。
2.以下不属于体质型缺水表现的一项是(     )
A.耗费巨资修建的灌溉工程,因年久失修,管理不善,关键时刻不能派上用场。
B.耕地没有水利设施,主要靠天吃饭,一旦遭遇旱情,便很难解决。
C.采用大排大灌的方式,十分宝贵的水资源被大气蒸发,浪费严重。
D.水资源的分配和管理没有使农民建立起水资源商品观念,灌溉效率低下。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加大投资兴修水利、开发更先进的节水设备和加强水污染治理可以解决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的问题。
B.如果在水的分配上能够作出一个公平合理的制度安排,南水北调工程引水后定能收到预期效果。
C.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形成宏观控制和微观定额体系,是解决水资源“工地悲剧”最易推广的办法。
D.甘肃张掖虽然严重缺水。但通过确立用水价值得概念和水权交易制度,消除了缺水带来的危害。
答案
1.D
2.B
3.A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超介质材料的应用,研发隐身斗篷成为一大热门。英国《每日电讯报》近日报道,美国波士顿大学和塔夫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制造出一件丝绸隐身斗篷,能使光线弯曲绕过,使其覆盖的物体隐形。
  以往的隐身衣还属于应用超材料的光学技术,并非真正的衣物,而这件“隐身斗篷”的先进之处就在于它由丝绸制造。虽然仍未能实现可见光范围内的“隐身”,它只在电磁波和红外线之间的太赫兹波段才起作用,但研究人员相信,随着技术发展,将能制出适用于更短波长的隐身衣,甚至在可见光下也能隐形。
  这件丝绸隐身斗篷覆盖着一层金质螺旋纹理,每个微小的螺旋线都是一个“开口环谐振器”。开口环谐振器对光有神奇的效果,能吸收或反射一定波长的光或使光线弯曲绕过目标。丝绸超材料上每平方厘米分布有1万个隙环谐振器。
  通常,太赫兹光波能毫无影响地穿过丝绸,而光线照射到新型介质丝绸上时,会产生共振。这种丝绸只在非可见光领域起作用,研究人员更寄希望于它在医学上能有出色表现,使人体或目标隐形不见。由于丝绸具有“生物相容性”,植入人体时不会引发免疫排斥,这种介质丝绸可被广泛用于医疗领域。研究放射线的科研人员可以在医疗中用它覆盖器官,这样就能更好地看到被器官挡住的部分。它也能作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传感器,当血糖浓度改变时,超材料也会随之变化,这种变化可通过无线电波或其他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去,用手机就能接收到。
  塔夫斯大学研究人员费奥伦茨·奥门内托表示,对超材料来说,这是一个独特视角,因为丝绸具有与人体相容的能力。给人们制作哈里·波特式的隐身斗篷只是研究的一个方面,把它应用到医学领域才最有价值。(节选自《科技日报》)
1.下列各项不是隐身斗篷能够隐形原因的一项是(     )
A.这种丝绸隐身斗篷,能使光线弯曲绕过,从而使其覆盖的物体隐形。
B.以往的隐身衣还属于应用超材料的光学技术,而这件“隐身斗篷”的先进之处就在于它由丝绸制造。 C.这件丝绸隐身斗篷覆盖着一层金质螺旋纹理,每个微小的螺旋线都是一个“开口环谐振器”,它能吸收或反射一定波长的光或使光线弯曲绕过目标。
D.太赫兹光波能毫无影响地穿过丝绸,而光线照射到新型介质丝绸上时,会产生共振。
2.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超介质材料的应用,研发隐身斗篷逐渐成为科学领域的一大热门。
B.隐身斗篷仍未能实现可见光范围内的“隐身”,它只在电磁波和红外线之间的太赫兹波段才起作用。 C.开口环谐振器对光有神奇的效果,它能够使所有遇到的光线发生弯曲,或者使光线绕过目标。
D.这种丝绸只在非可见光领域起作用,研究人员更寄希望于它在医学上能有出色表现,使人体或目标隐形不见。
3.下列各项根据原文所做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丝绸具有“生物相容性”,植入人体时不会引发免疫排斥,所以这种特殊介质丝绸可被广泛用于医疗领域。
B.人们研究隐身斗篷的创造动机是看了哈利·波特这部电影,看到其中隐身斗篷的神奇功效产生的。
C.研究人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能制出适用于更短波长的隐身衣,完全实现在可见光下隐形的理想。
D.在医疗过程中,医生不仅可以用它覆盖器官、让它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传感器,而且可以应用到所有的医疗领域,实现一场医学界的革命。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回家
章珺
  在羁留异乡的日子里,回家是一种感觉
  茫茫人海,鳞次栉比的楼群,无意间听到的一个声音,或是偶然间瞥见的没有别人注意到的情景,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在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
  我们突然间感到很孤独,又突然间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上,我们来去匆匆,却不会无影无踪。那一刻,我们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又是那么的坚韧无比。
  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感觉,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那是一种没有来由的触动,既可以让人喜极而泣,又可以让人欲哭无泪。如果它能发出声音,那声音一定是微弱而固执的;如果它能行走,那步履一定是蹒跚而执著的。可是它无声无息,短暂的刺痛,还没有伤口,就被异乡的声音和风景抚平。
  在他乡我们又有了另外一个家,漂亮的房子,富足的生活,想到自己曾背井离乡的时候,庆幸也许远远多于伤感。可是被我们淡化了甚至遗弃了的故乡,又注定会在某一天清晰无比。我们曾经用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和稚拙的童音呼唤过的土地,又注定会在某一时刻穿透时间和空间,呼唤着我们回家。
  于是,我们回家。背着沉甸甸的行囊,和已经疲惫的心,一起回家。无论我们早已功成名就,还是我们正在为生计奔波,当我们踏上回家的征途,我们会有着同样的冲动和期望。也许我们需要蜷缩在拥挤不堪的车厢里,也许我们要跋山涉水远渡重洋,只有在回家的那一天才发现,我们离开家已经走得太远。
  我们回到了这里,我们和我们的祖先繁衍生息的地方。我们生在这里,却命中注定要离开这里,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我们用心触摸这里的一切。在遥远的他乡,我们曾用音符去编织她;我们曾用泪水去打磨她;她的每条小路应该铺满红叶,燃烧着诗情画意;她的空气里应该弥漫着醉人的酒香,浸染着离愁别绪。我们本来可以自然而然地走到她的面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学会了刻意地寻求她感受她。可是,朴素的土地没有那么多的乡愁,对于那些依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他们甚至已经忘记了这里是他们的故乡。我们与我们的故乡之间,已经有了那么多格格不入的东西。在那么一天,一路风尘之后,倚在故乡的门槛边,也许会伤心地告诉自己: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轻轻的一声叹息,却沉重得让人无法喘息。
  我们在茫然中再次告别故乡。没有太多的依依不舍,我们甚至已经巴望着尽快离去。我们还未实现的梦想,被我们留在了他乡,还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等着我们归去。
  可是,当车轮启动的时候,我们便开始筹划起下一轮回家的行程。回家的感觉,又不知不觉涌上心头。故乡的景色还近在眼前,我们不知道,我们是舍不得离开这里,还是在盼望着再次回到这里?我们回家,毕竟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
  什么时候,对故乡的回忆里,夹杂了苦涩和痛楚,可是想起故乡时,我们还会有割舍不断的感动。也许在某一天,我们在故乡埋葬了最后一个亲人,我们不再有理由回到那里。可是在不经意间,我们还会拾起那种感觉。回家的感觉,细碎的、温暖的、潮湿的感觉,穿透了我们已经麻木而冷漠的心。回家不再是一种行动,它越来越虚化成为一种感觉。细腻而绵长的感觉,连缀着我们的一生一世。
  我们回家,独自一人,或者带上我们浩浩荡荡的子孙。也许是在梦里,风雨飘零,我们又踏上了没有尽头的归途。
1.文中反复说“回家是一种感觉”,“我们回家毕竟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我们还会拾起那种感觉”,又说“回家不再是一种行动”,结合全文分析:
(1)反复说到的“那种感觉”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还为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字)
2.第七段中说“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是通过哪几层内容来表现回家“越来越虚化成为一种感觉”的?
(1)试用简洁的文字分层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种结构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不像一般写乡情的文章那样去回忆故乡的生活场景,而是着重抒写了自己羁留异乡时,对故乡的一种刻骨铭心的复杂感情。
B.作者描绘了回家时所见的故乡景色,创造了诗情画意的境界,写出了对故乡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C.文章构思独特,虚实交融,反复抒写了对故乡矛盾而又缠绵悱恻的情思,有回肠荡气之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D.文章结尾处,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们因追逐功利而迷失自己、变得冷漠的现象的讥讽,深化了主题。
E.本文语言优美典雅,含蓄蕴藉,化用古诗词贴切自然,富有抒情笔调的语句使文章韵味无穷。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她只能活七小时”[注]
[美]保罗·舍恩斯坦
  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只能活7个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药。我必须找到某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濒于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丽夏,两岁,现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会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致几乎不能得到它。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援助工作。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只能活7小时,除非……”
  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作。“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贵宝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理查兹博士说,“我得打电话,要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权直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
  “你将得到青霉素。”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那是下午4点钟。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下午6点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7点30分
  3个卫兵等在那里。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利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
  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小时。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
  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的房间。她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乱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一个护士低声说。
  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谢天谢地。”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
1.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0119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地面应用系统:月宫科考的“智能管家”
  “嫦娥一号”卫星要探取月亮的宝贵信息,就需要在地面上有一个“管家”,告诉她怎样使用各种科学探测仪器;当探测的信息源源不断从天外发回地球时,地面上的这个“管家”还要接收、处理和管理这些信息。
  这个连接着“天”与“地”的“管家”,就是探月工程中的地面应用系统。
  地面应用系统的核心任务是进行数据处理。以数据为纽带,地面应用系统分为五个分系统,即运行管理分系统、数据接收分系统、数据预处理分系统、科学应用和研究分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
  运行管理分系统负责指挥调度数据采集。通俗地讲,运行管理分系统就像地面应用系统这位“管家”的“大脑”。嫦娥一号卫星上的很多探测仪器就如各种“器官”听从“大脑”调度。研究人员通过运行管理分系统,协调测控系统和整个地面应用系统的任务,完成预定的科学探测与实时数据接收、处理和各种探测产品的生成,以及天地对接试验和月球探测的在轨测试。
  数据接收分系统负责数据收集。在运行管理分系统的调度下,探测仪器采集的数据经过数据传输天线发回地面。嫦娥一号卫星的地面应用系统建设了两座大口径天线(射电望远镜)用于接收数据,一座建在北京密云,口径达50米,是目前我国口径最大的数据接收天线;另一座建在云南昆明,口径为40米。这两座天线把从嫦娥一号卫星传送来的信息全部收集起来,通过与天线配套的接收系统,送到落地存储系统中保存。
  数据预处理分系统负责数据预处理。通过天线接收的数据是二进制的,不是广大科学家能使用的图像、谱线等,还需要进行数据的预先处理。这个系统最大特点是实现全自动化作业,像流水线作业一样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自动生产出合格的数据产品。这些产品就像工厂里的标准件一样,称为标准数据产品。
  科学应用和研究分系统负责数据深加工。通过预处理的数据是广大科学家都能识别的标准数据,但还不能为公众所理解。需要对这些数据产品进行“深加工”,形成直观地反映月球表面各种特征的图。这个系统是整个探月工程数据处理的最后一道工序,把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信息转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形象生动的图件和文章。
  数据管理分系统负责数据管理。从数据接收开始,到数据预处理和深加工,每一小工序都将产生大量的数据文件,数据管理分系统负责存储海量数据以便随时调用和长期保存。经过“数据编目”和“数据储存”后,“数据取出”是数据管理中更为核心的内容。在“取”的过程中涉及“身份认证”,用户只要通过身份认证,确认登记,就能根据自己的权限,获得相应的数据。
1.下列有关“地面应用系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地面上负责接收、处理并管理嫦娥一号卫星探取的有关月亮宝贵信息的控制系统。
B.地面上控制嫦娥一号卫星并负责对卫星探取的信息进行接收、处理以及管理的数据系统。
C.地面上指挥嫦娥一号卫星探取月球信息并对月球信息进行预处理和深加工的数据系统。
D.地面上对嫦娥一号卫星探取的月球信息进行数据处理的各种计算机设备和机器。
2.下列不属于月宫科考的“智能管家”管理范围的一项是(     )
A.采集、传输并保存探测仪器从嫦娥一号卫星采集的各种数据信息。
B.把通过天线接收的数据进行预先处理,使这些数据转化为科学家能用的图像、文章和谱线等。
C.转化成研究需用的各种图象、文章、计划,以及天地对接试验和月球探测的在轨测试。
D.除了对采集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数据编目”和“数据储存”外,还负责“数据取出”过程中用户的“身份认证”等。
3.下列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嫦娥一号卫星可以自行使用携带的各种科学探测仪器探取月亮的宝贵信息。
B.地面应用系统的五个分系统的关系是分工合作,自成体系,各个独立,没有主次。
C.地面应用系统处理数信息的过程是完全自动化的,不需要科学家们参与。
D.嫦娥一号卫星探取月亮的宝贵信息需要经过极其复杂的处理过程才能应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
  ①当代中国的社会格局,从2007年底、2008年初开始转型,标志是厦门Px(一种化工产品,别名对二甲苯)事件和“周老虎”事件,市民或网民分别在街头和网上开始社会运动。当代中国的文化格局,则是从2008年底、2009年初开始转型,标志是“草泥马”的横空出世。随着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由下而上的启动,公众逐渐理性地表达反对立场和戏谑性地使用反讽话语,公民意识呼之欲出。
  ②2010年,各种社会事件目不暇接,加速度出现。“俯卧撑”、“躲猫猫”在2008年、2009年分别是年度关键词,但是在2010年,此类事件昙花一现,就立即被层出不穷的其他事件覆盖。在社会事件的重重压力之下,文化领域暗流涌动,不时激荡成风波,摩罗、汪晖、唐骏、李一、周立波等纷纷成为风波中的主角。唐骏、李一、周立波并非文化界人士,分属商业、养生、娱乐领域,但是他们都事发于文化层面,唐骏的学历、李一的信仰、周立波的网络观均遭到摧毁性的质疑。除了李一的“天价养生班”被暂停,唐骏的“打工皇帝”身份没有动摇,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依然票房不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无需付出代价。
  ③与80年代精英“启蒙”公众不同,当下,公众“启蒙”精英成为常见现象。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的专业化取代了公共性。许多精英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各有所长,在专业以外几乎一无所知,对于公共问题的看法缺乏“常识”,却凭借对话语权的垄断成为权威。在网络时代尤其是微博时代,话语权失去了决定性作用,价值观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公民意识在中国匮乏,不仅表现于公众缺乏公民意识,更表现在精英缺乏公民意识。不同的是,公众通过网络进行自我教育,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从顺民到公民的转型,虽然这个转型过程远未完成,但是卓有成效。公众的“反智”倾向值得反思,但是部分精英对于公民意识的拒绝,更加值得检讨。
  ④公众对于部分精英的批判,“反智”的成分越来越少,“启蒙”的成分越来越多。由于社会问题日益凸显,难以回避,精英们纷纷走出专业领域,扬短避长,对公共问题发表意见,这增加了他们失言的几率,进而增加了他们“被启蒙”的机会。有些公众更像精英,有些精英则泯然众人。或许,根据身份划分公众和精英的做法,本身就值得检讨。不管公众还是精英,都需要有公民意识,专业化不能成为排斥公民意识的理由。 (节选自《南风窗》2010年第26期,有删改)
1.下列对“公民意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众和精英都需要有公民意识。
B.中国相当一部分精英排斥公民意识。
C.中国匮乏公民意识的表现主要是公众缺乏公民意识。
D.专业化不能成为排斥公民意识的理由。
2.第三段划线句子说“当下,公众‘启蒙’精英成为常见现象”,下列对其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多精英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各有所长,在专业以外几乎一无所知。
B.许多精英对于公共问题的看法缺乏‘常识’,却垄断了话语权。
C.网络的发展让精英的话语权失去了决定性作用。
D.精英们不敢对社会问题发表看法,为公众所诟病,增加了他们‘被启蒙’的机会。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都是由下而上启动的。
B.在文化领域暗潮涌动的压力下,各种社会事件目不暇接,加速度出现。
C.唐骏、李一、周立波并非文化界人士,但是他们都事发于文化层面。
D.中国公众的公民转型过程远未完成,但是卓有成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