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地面应用系统:月宫科考的“智能管家”  “嫦娥一号”卫星要探取月亮的宝贵信息,就需要在地面上有一个“管家”,告诉她怎样使用各种科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地面应用系统:月宫科考的“智能管家”  “嫦娥一号”卫星要探取月亮的宝贵信息,就需要在地面上有一个“管家”,告诉她怎样使用各种科学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12 月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地面应用系统:月宫科考的“智能管家”
  “嫦娥一号”卫星要探取月亮的宝贵信息,就需要在地面上有一个“管家”,告诉她怎样使用各种科学探测仪器;当探测的信息源源不断从天外发回地球时,地面上的这个“管家”还要接收、处理和管理这些信息。
  这个连接着“天”与“地”的“管家”,就是探月工程中的地面应用系统。
  地面应用系统的核心任务是进行数据处理。以数据为纽带,地面应用系统分为五个分系统,即运行管理分系统、数据接收分系统、数据预处理分系统、科学应用和研究分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
  运行管理分系统负责指挥调度数据采集。通俗地讲,运行管理分系统就像地面应用系统这位“管家”的“大脑”。嫦娥一号卫星上的很多探测仪器就如各种“器官”听从“大脑”调度。研究人员通过运行管理分系统,协调测控系统和整个地面应用系统的任务,完成预定的科学探测与实时数据接收、处理和各种探测产品的生成,以及天地对接试验和月球探测的在轨测试。
  数据接收分系统负责数据收集。在运行管理分系统的调度下,探测仪器采集的数据经过数据传输天线发回地面。嫦娥一号卫星的地面应用系统建设了两座大口径天线(射电望远镜)用于接收数据,一座建在北京密云,口径达50米,是目前我国口径最大的数据接收天线;另一座建在云南昆明,口径为40米。这两座天线把从嫦娥一号卫星传送来的信息全部收集起来,通过与天线配套的接收系统,送到落地存储系统中保存。
  数据预处理分系统负责数据预处理。通过天线接收的数据是二进制的,不是广大科学家能使用的图像、谱线等,还需要进行数据的预先处理。这个系统最大特点是实现全自动化作业,像流水线作业一样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自动生产出合格的数据产品。这些产品就像工厂里的标准件一样,称为标准数据产品。
  科学应用和研究分系统负责数据深加工。通过预处理的数据是广大科学家都能识别的标准数据,但还不能为公众所理解。需要对这些数据产品进行“深加工”,形成直观地反映月球表面各种特征的图。这个系统是整个探月工程数据处理的最后一道工序,把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信息转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形象生动的图件和文章。
  数据管理分系统负责数据管理。从数据接收开始,到数据预处理和深加工,每一小工序都将产生大量的数据文件,数据管理分系统负责存储海量数据以便随时调用和长期保存。经过“数据编目”和“数据储存”后,“数据取出”是数据管理中更为核心的内容。在“取”的过程中涉及“身份认证”,用户只要通过身份认证,确认登记,就能根据自己的权限,获得相应的数据。
1.下列有关“地面应用系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地面上负责接收、处理并管理嫦娥一号卫星探取的有关月亮宝贵信息的控制系统。
B.地面上控制嫦娥一号卫星并负责对卫星探取的信息进行接收、处理以及管理的数据系统。
C.地面上指挥嫦娥一号卫星探取月球信息并对月球信息进行预处理和深加工的数据系统。
D.地面上对嫦娥一号卫星探取的月球信息进行数据处理的各种计算机设备和机器。
2.下列不属于月宫科考的“智能管家”管理范围的一项是(     )
A.采集、传输并保存探测仪器从嫦娥一号卫星采集的各种数据信息。
B.把通过天线接收的数据进行预先处理,使这些数据转化为科学家能用的图像、文章和谱线等。
C.转化成研究需用的各种图象、文章、计划,以及天地对接试验和月球探测的在轨测试。
D.除了对采集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数据编目”和“数据储存”外,还负责“数据取出”过程中用户的“身份认证”等。
3.下列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嫦娥一号卫星可以自行使用携带的各种科学探测仪器探取月亮的宝贵信息。
B.地面应用系统的五个分系统的关系是分工合作,自成体系,各个独立,没有主次。
C.地面应用系统处理数信息的过程是完全自动化的,不需要科学家们参与。
D.嫦娥一号卫星探取月亮的宝贵信息需要经过极其复杂的处理过程才能应用。
答案
1.B
2.C
3.D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
  ①当代中国的社会格局,从2007年底、2008年初开始转型,标志是厦门Px(一种化工产品,别名对二甲苯)事件和“周老虎”事件,市民或网民分别在街头和网上开始社会运动。当代中国的文化格局,则是从2008年底、2009年初开始转型,标志是“草泥马”的横空出世。随着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由下而上的启动,公众逐渐理性地表达反对立场和戏谑性地使用反讽话语,公民意识呼之欲出。
  ②2010年,各种社会事件目不暇接,加速度出现。“俯卧撑”、“躲猫猫”在2008年、2009年分别是年度关键词,但是在2010年,此类事件昙花一现,就立即被层出不穷的其他事件覆盖。在社会事件的重重压力之下,文化领域暗流涌动,不时激荡成风波,摩罗、汪晖、唐骏、李一、周立波等纷纷成为风波中的主角。唐骏、李一、周立波并非文化界人士,分属商业、养生、娱乐领域,但是他们都事发于文化层面,唐骏的学历、李一的信仰、周立波的网络观均遭到摧毁性的质疑。除了李一的“天价养生班”被暂停,唐骏的“打工皇帝”身份没有动摇,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依然票房不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无需付出代价。
  ③与80年代精英“启蒙”公众不同,当下,公众“启蒙”精英成为常见现象。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的专业化取代了公共性。许多精英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各有所长,在专业以外几乎一无所知,对于公共问题的看法缺乏“常识”,却凭借对话语权的垄断成为权威。在网络时代尤其是微博时代,话语权失去了决定性作用,价值观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公民意识在中国匮乏,不仅表现于公众缺乏公民意识,更表现在精英缺乏公民意识。不同的是,公众通过网络进行自我教育,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从顺民到公民的转型,虽然这个转型过程远未完成,但是卓有成效。公众的“反智”倾向值得反思,但是部分精英对于公民意识的拒绝,更加值得检讨。
  ④公众对于部分精英的批判,“反智”的成分越来越少,“启蒙”的成分越来越多。由于社会问题日益凸显,难以回避,精英们纷纷走出专业领域,扬短避长,对公共问题发表意见,这增加了他们失言的几率,进而增加了他们“被启蒙”的机会。有些公众更像精英,有些精英则泯然众人。或许,根据身份划分公众和精英的做法,本身就值得检讨。不管公众还是精英,都需要有公民意识,专业化不能成为排斥公民意识的理由。 (节选自《南风窗》2010年第26期,有删改)
1.下列对“公民意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众和精英都需要有公民意识。
B.中国相当一部分精英排斥公民意识。
C.中国匮乏公民意识的表现主要是公众缺乏公民意识。
D.专业化不能成为排斥公民意识的理由。
2.第三段划线句子说“当下,公众‘启蒙’精英成为常见现象”,下列对其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多精英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各有所长,在专业以外几乎一无所知。
B.许多精英对于公共问题的看法缺乏‘常识’,却垄断了话语权。
C.网络的发展让精英的话语权失去了决定性作用。
D.精英们不敢对社会问题发表看法,为公众所诟病,增加了他们‘被启蒙’的机会。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都是由下而上启动的。
B.在文化领域暗潮涌动的压力下,各种社会事件目不暇接,加速度出现。
C.唐骏、李一、周立波并非文化界人士,但是他们都事发于文化层面。
D.中国公众的公民转型过程远未完成,但是卓有成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泥土的声音
樵夫
  ①我又听到了泥土的声音。
  ②匍匐在绿草茸茸的田埂上,我喃喃着,我甚至用手紧紧地攥起一把水涔涔的黝亮黝亮的泥土,我凝视着,几乎是贪婪般地嗅着那久违了的气息,我分明听到了泥土细腻而真实的呢喃声。我合掌,侧耳良久,然后我张开掌,泥土又顺着手心落下,那一捧泥土又漫开去。一阵令人心悸般的惬意透过手心浸入心脾。人,似乎无端地就舒坦起来。
  ③我抬头仰望着碧蓝的天空,此时,天空一尘不染。而遥远处山峦逶逶迤迤,像一幅写意画,线条像被水墨泼着,渗浸无痕。眼前是一眼望不见尽头的橙绿,近处的稻穗已是摇摇曳曳。满眼的青和橙绿,这是多年已没有过的哦,我的心兀然就颤栗起来。然后,头又俯下去,我几乎是贴在茸茸的草地上,我被无边无垠的橙绿湮没了。我又听到泥土细细的声音,那声音轻轻的,那么幽悠,那样静穆,那般叫人无法言说,只有用心匍匐在土地上才能听到。
  ④稻穗抽出来了,趋于成熟。我坐起来,我看着西天边那轮爽朗的落日。我抚摸着已有些蕊花的稻穗和叶子,我摇了一下,便搅动了一团幽香,青青的,泛泛的。我狂躁不安的心此时完全安顿下来,久居都市被尘嚣侵扰的心灵,陡地就回归到宁静中,虚空的心被眼前的景象充盈着。
  ⑤在一轮落日的霞光里两个大叔扛着锄头走过来,他们在不远处停下。我听到他们的对话,他们说,要晒田了,稻要熟了。他们用锄头就给田埂开了一个缺口。我听见他们用脚还在泥土上跺了跺。他们的裤管高高卷起来,然后拄着锄头在絮说着,他们的对话简洁,交谈中有爽朗的和憨厚的笑,我虽然没有听见他们说什么,但我明白他们的交谈绝对与名利、权力无关,我晓得他们多半说着他们眼前的庄稼。
  ⑥这是我儿时曾有的记忆。这幅景象越发让我感动,我眼里几乎噙着泪水,这记忆使我于艰难苦涩时嚼之如饴。我似乎看到泥土被犁头一浪一浪翻开,跳跃着令人心颤的黑亮黑亮的光泽。牛,是弓着背的;犁也是弓着的;庄稼人也是弓着的。我明白,庄稼人只有当他们的脚踩在泥土上时才会弯下他们的腰。他们不仅仅是对土地接触,而是在亲近生命。父亲就对我说,种庄稼的,只有双脚踩在泥土里,心才会踏实。我想,他们才是伟大的哲学家。苦么?苦;累么?累。但父亲即使在两腿粘满泥土时,只要枕着田埂,他就能心安地睡起来。父亲说是泥土给了他生命。
  ⑦太阳快西沉了,大叔又用脚在泥土上跺了跺,然后扛着锄头走了。此时,夕阳的余辉与天与地合起来。我再次匍匐在土地上,我又听到泥土细腻中夹杂着的哔剥声,那是泥土在发酵,那是庄稼在抽节,那声音让人心颤,它让人虚空的心充盈起来。
  ⑧人,狂躁不安时抑或怨忧难解时,你去亲近土地,聆听泥土的声音吧。那声音像天籁之音,它使人宁静使你的心空一尘不染。我又一次趴在田埂上,双手捧着一掬泥土,然后,张开掌,泥土顺手心落下,又浸洇开去。我又听到泥土的呢喃声。(选自《中华散文》)
1.文章第一段说:“我又听到了泥土的声音”,请问泥土的声音有什么特点?泥土声音的实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四段划线句子在表达上生动独特而有意蕴,请具体常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读原文,请说说我们怎么做才能听到泥土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家韩少功在《土地》一文中曾说:“总有一天,人们终究会明白绿遍天涯的大地乃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得多。”读完本文后,结合你对土地的认识,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感受或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0112 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雨 前
何其芳
  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在微风里划一个圈子后,也消失了。也许是误认这灰暗的凄冷的天空为夜色的来袭,或是也预感到风雨的将至,遂过早地飞回它们温暖的木舍。
  几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撒下的一抹嫩绿,被尘土埋掩得有憔悴色了,是需要一次洗涤。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雨却迟疑着。
  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得使我忧郁了。我心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落下。
  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有的还未厌倦那船一样的徐徐的划行,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巴后,不停地扑击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不知是在寻找沟底的细微的食物,还是贪那深深的水里的寒冷。
  有几个已上岸了。在柳树下来回地作绅士的散步,舒息划行的疲劳。然后参差地站着,用嘴细细地梳理它们遍体白色的羽毛,间或又摇动身子或扑展着阔翅,使那缀在羽毛间的水珠坠落。一个已修饰完毕的,弯曲它的颈到背上,长长的红嘴藏没在翅膀里,静静合上它白色的茸毛间的小黑眼睛,仿佛准备睡眠。可怜的小动物,你就是这样做你的梦吗?
  我想起故乡放雏鸭的人了。一大群鹅黄的雏鸭游牧在溪流间。清浅的水,两岸青青的草,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牧人的手里。他的小队伍是多么欢欣地发出啁啾声,又多么驯服地随着他的竿头越过一个山野又一个山坡。夜来了,帐幕似的竹篷撑在地上,就是他的家。但这是怎样辽远的想象呵!在这多尘土的国土里,我仅只希望听见一点树叶上的雨声。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悴的梦,也许会长成一树圆圆的绿阴来覆荫我自己。
  我仰起头。天空低垂如灰色的雾幕,落下一些寒冷的碎屑到我脸上。一只远来的鹰隼仿佛带着怒愤,对这沉重的天色的怒愤,平张的双翅不动地从天空斜插下,几乎触到河沟对岸的土阜,而又鼓扑着双翅,作出猛烈的声响腾上了。那样巨大的翅使我惊异,我看见了它两肋间斑白的羽毛。接着听见了它有力的鸣声,如同一个巨大的心的呼号,或是在黑暗里寻找伴侣的叫唤。
  然而雨还是没有来。
  [注]《雨前》写于1933年春。当时中国政治气氛沉闷,民族危机深重,作者正在北京大学求学。
1、请简要概括文章写了“雨前”哪些、具有何种特点的景物?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和加粗词语的含意。
(1)我心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悴的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题目为“雨前”,作者为什么还要用两段来写“怀想”故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然而雨还是没有来”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河北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何为国学
方克立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不仅国学是山,而且其中的每一类都是一座山。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实确实如此。就以四部中的“子部”来说,《四库全书总目》又分为十四类,其中每一类都内涵丰富,比如“医家”,最近出版的一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历代中医古籍13000余种,说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张之言。
  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学无分中西”意义上说,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又边界不清,所以有学者主张慎用,而事实上它已广泛流行。
B.目前学界所言的“国学”,实际上是狭义的国学概念,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指称的是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
C.广义的国学的研究对象、范围,除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外,还包括传入中国的近现代学术文化中的西学和马克思主义。
D.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六艺之学”。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务之急不是国学这个概念是不用还是“缓行”的问题,而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B.狭义的国学概念既是一个相当笼统,同时内涵又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是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C.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等等。
D.“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时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系统的分类法。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库全书总目》包括经、史、子、集四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类,譬如“医家”,收录历代中医古籍一万三千余部,可归入“集”部。
B.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国学的地位更高,影响力更大。
C.现代学科体系与国学存在大量交叉重合的现象,这是现代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说明现代学科具有很强的交融性。
D.对于中国的国学,我们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既要对它心存敬意,又要对它进行分析、开放、前瞻、批判和创新,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题型:江西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体系稳态延续的基本前提。但人类社会的活动由于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总会对某些生物物种过分偏爱,而对另一些生物物种漠然视之,甚至对某些物种厌恶有加,因而在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的生物物种,在人类社会中总会受到各不相同的待遇。这种不公正性,首先表现为人类社会控制下的生物群落,在物种数量上比自然生态系统中要少得多;其次表现为不同物种受到的待遇也互有区别,而且无视其原生特性;再次表现为相互间的关系得按照人类的意志加以调控。这些特征体现了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的偏离。这样的偏离积累扩大后,最终都会影响到地球生命体系的生物多样性。
  不同文化对生物物种的价值定位,完全屈从于相关民族文化稳态运行的需要,而这样的需要又具有多重性,因而不同民族文化对生物的价值定位并不具有通约性。比较不同民族文化对生物物种的价值定位,其间也无规律可言。目前愈演愈烈的农田化进程和作物种植、牲畜饲养的单一化,恰好是全球范围内文化幅合趋同演替的自然结果。要消除这些威胁,更好地维护生物多样性,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类的食品结构必须尽可能多样化,尽可能从更多的生物物种中获取食物来源。而做到这一点的根本保证,也只能是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
  在文化辐合趋同演替的背景下,人类生产食品的办法也会日趋单一化。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最为通行的作物保护措施就是化学农药的使用。但任何化学农药都会不加区别的消灭一切除作物和家养动物以外的物种,这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是不言而喻的事实。然而,随着文化的辐合趋同,人类无法找到一种更好的化学农药的替代品,以至于生物多样的保护成了一纸空文。
  生物多样性维护的另一个重要的威胁是化肥的滥用。人类在使用化肥时关注的仅是作物本身,对使用化肥的负面效应即使了解,也往往是不加理会。化肥的使用对于土壤微生物的存活是一个重大威胁,而这又会导致其它众多生物的生存压力。加上过量化肥对水体的污染,还会威胁到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然而,在文化辐合趋同的背景下,这些对生物多样性的明显威胁却无法得到缓解与消除。工业文明的食物生产模式在这一背景下,被不加区别地大范围推广,这同样会使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更加艰难。
  为了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人类社会应当拥有尽可能多的食物来源渠道和食物生产办法,以便分散对不同生物物种的生存压力。要使食物生产的多样化成为可能,同样需要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因此,文化的辐合趋同本身就是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负面效应,维护生物多样性永远只能是一个理想,而无法落到实处。
1.对体现“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的偏离”的特征,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物种不公正是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
B.在物种数量上,人类社会控制下的生物群落远远少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C.人类社会对待不同物种或厌恶、或漠视、或偏爱,且无视其原生特性。 
D.人类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调节控制物种与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2.对文化辐合趋同造成的结果,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食物来源集中于较少的生物物种,食品结构相对单一。 
B.农田化进程愈演愈烈,作物种植、牲畜饲养单一化。 
C.人类生产食品的办法日趋单一化,如作物保护措施单一。 
D.工业文明的食物生产模式使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更加艰难。
3.根据文章内容,总结有哪些人类活动影响生物多样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