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运河就不能不谈到扬州,谈扬州就不能不谈到瘦西湖。当年决定让运河在这里分道入城的那个人或许只是默默无闻之辈,但他无意中却成就了
题型:陕西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运河就不能不谈到扬州,谈扬州就不能不谈到瘦西湖。当年决定让运河在这里分道入城的那个人或许只是默默无闻之辈,但他无意中却成就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那么密集的拱桥和亭阁,那么精致的园林,那么多浓得化不开的人文历史。平山堂前唱曲的欧阳修,曲栏歌院纵酒的杜牧,画风惊世、影响身后几个世纪的石涛,虹桥修禊,组织七千多人写同题诗的王渔洋、卢见曾,还有断定天下三分明月二分在扬州的徐凝。也难怪扬州人对自己城市的感情总是那么深。光凭大禹时天下九州就有广陵,而杭州直到隋初还不过是一个小渔村这一点,跟西湖叫叫板,又算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现在的人很难想象历史上的扬州富奢繁华到什么程度,但可以很负责地说,像前人“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这些诗句,根本算不上有什么夸张,甚至完全是可以作为纪实文学来看待的。《扬州画坊录》里记载了两个荒谬的故事:“有欲以万金一时费去者,门下客以金尽买金箔,载至金山塔上,向风扬之,顷刻而散。又有三千金尽买苏州不倒翁,流于水中,波为之塞。”虽说富人烧钱玩儿的事现也偶尔见诸报端,但和扬州历史上的大腕一比,无论方式还是豪奢程度,恐怕都要相形见绌。大运河在那里有点像是一条飞速运转的印钞机的输送带,把这座幸运的、得天独厚的城市宠得有些忘乎所以。 五亭桥是瘦西湖的标志和点睛之笔,这和西湖上许仙白娘子的断桥刚好又堪一比。当地旅游手册以其形状颇似莲花绽放,又给它起了个莲花桥的俗名。有论者认为它在建筑风格上可能受到北海五龙亭的影响,因无北海的烟波浩渺,匠心别运,将五亭群聚于一桥,从而形成现在这样玲珑的格局。由十五个不同的卷洞组成的桥身雄壮威猛,那上面每天徜徉着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但如果对他们说设计者当初的原意并非美学所需而是为了泄洪方便的话,相信对不少人的游兴都是一个打击。运河打在扬州身上的烙印总是这样深刻而醒目,哪怕是湖畔的一根柳条、半截残碑、三分曲栏、几处苔痕,都暗结着浓重的历史与沧桑。甚至在眼下湖面仿古龙舟船女清澈无邪的黑瞳里,如果你凝神注目,仿佛也能看到火焰将熄时那动人的余烬——这通常通过自信和落落大方的眼神表现出来。(有删改) 1.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 ) A.那么密集的拱桥和亭阁,那么精致的园林,如五亭桥等。 B.平山堂前唱曲的宋人欧阳修,曲栏歌院纵酒的庸人杜牧。 C.曾组织过七千多文人雅士共写同题诗的王渔洋、卢见曾。 D.扬州又叫广陵,大禹时分天为九州,扬州就是九州之一。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虹桥修禊、画风惊世,影响身后几个世纪的石涛,也曾和其他人一同融入这扬州的人文历史,使扬州人对自己的城市一往情深。 B.金山塔上扬金箔,流水波中不倒翁,出自《扬州画坊录》,作者认为这些都是荒谬的故事,不能把它们当成纪实文学来看待。 C.作为瘦西湖的标志和点睛之笔的五亭桥的用来泄洪的十五个卷洞,形状颇似莲花绽放,所以当地人又称其为莲花桥。 D.现在你如果去扬州坐仿古龙舟,看到船女那自信和落落大方的眼神,那都是运河在扬州身上留下的美好印迹。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瘦西湖对扬州很重要,运河对扬州也很重要,但作者在谈及瘦西湖和扬州时,总是免不了要和西湖与杭州作对比。 B.作者把大运河比作一条飞速运转的印钞机的输送带,其目的是想说大运河使得历史上的扬州富奢繁华到极高的程度。 C.作者认为五亭桥的设计者当初在设计的时候,只有实用主义的理念,没有美学意识,并且受了北海五龙亭建筑风格的影响。 D.瘦西湖虽然没有西湖和北海那么浩大,但由于玲珑精美的五亭桥,以及湖上景物所蕴含的历史与沧桑,它在全国仍有很大的吸引力。 |
答案
1.A 2.D 3.C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六点钟准时晌起的电话 巩高峰 |
秘密是我发现的。那天我提前回了家。母亲抱着电话神采奕奕,坐在沙发里的姿势和说话的语气都显示这样的电话不是第一次,而且这个电话肯定聊了很久了。母亲从来没这么高兴过。 在第一时间,我把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叫到了一起,分析情况。父亲去世十年了,我们是看着母亲怎样在忧戚里度过这十年的。我们一直自豪地以为,这是父母情深的表现。所以很多人劝过我们姐弟四个,给母亲找个老伴吧。而我们姐弟四人的意见出奇得一致,母亲想做别的什么都可以,就是找老伴这事我们坚决不同意,那是对父亲的侮辱。也许我们还有很多别的理由,尤其是女儿的出生让我很快就坚定起来,因为两个姐姐和哥哥生孩子从来没动过找保姆的念头,母亲把几个孩子带得一个比一个健康、漂亮。 就是怕母亲孤独寂寞,我们给了母亲一大堆建议,社区老人馆、秧歌队、夕阳红舞蹈班、老年大学,等等。母亲似乎是怕我们失望,就不太热心地选了个老年大学。我们四个还排除万难,相继把家都安到了一个社区,每到周末,就是全家大团圆的日子。我们觉得,应该万无一失了。可母亲还是出了状况,就在她上老年大学的一个月后。 在新的周末大团圆时,我们姐弟四人的沉默还是让母亲一下子就明白了什么。母亲神色黯然,也没什么胃口,一直是心不在焉地看我们吃。在六点的钟声敲响时,全家似乎都默契地预示到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电话。母亲犹豫了一会儿,终于也没接。 从这天起,我们姐弟四个开始轮流跟母亲谈心。我们只是抒发着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母亲的无限依恋。车轮战很快就有了效果,母亲跟我们说了她的那位老年大学的同学。他们俩各方面都已经商议好了,谁去谁家过日子,不办证书免得出现遗产纠纷,甚至连怕给我们添麻烦而不举办喜事的细节他们都取得了一致意见,只等我们这些做子女的表态。不用我们表态,我们其实已经表态了。之后母亲向我们保证,以后再不接那人的电话,这事到此为止。 侦察了一段时间,我们总算放下心来。只是每天的六点,电话仍是准时地响两声,然后就停了。周末的时候我们能听到,六点钟电话一响,母亲就回自己屋里了。我们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背着母亲我们找那位老人谈过,这是老人唯一的要求,似乎也是他放弃的交换条件。每天六点,电话准时响两声,就挂了,就是他打来的,两声代表着他的平安。 母亲的精神状态很快就影响了健康,身体虚弱下来,精神更是委顿。她一直就像一张弓,把孙子孙女们一个一个都射出去了,自己才松弛下来。在病中,母亲念叨父亲的时候特别多,母亲走得很平静。 已经很久了,每天六点,电话依旧准时响起。有一天,六点的钟声和电话依旧一同响起,但两声过后,电话声仍顽强地持续着。很大一会儿,我才迟疑着拿起话筒,是老人的女儿,她泣不成声。老人脑溢血,在昏迷中一直叫着我母亲的名字。希望我母亲能去看她父亲一眼,只一眼。我按捺了半天,才用平静的语调告诉她,我母亲已经去世半年了。 从此,六点钟准时响起的电话就没有了,世界也仿佛就此寂静无声。只是每到周末,我总爱默默地坐在电话旁的沙发里,什么也不干。在六点的钟声响起时,我总是稍带惊悚地轻颤一下身子,习惯性地看一眼电话。(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一段的最后说“母亲从来没这么高兴过”,是说母亲整个一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兴过,表达了“我”的惊奇和由衷的高兴。 B.对于母亲找老伴这件事,我们坚决不同意。一方面是由于封建贞节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出于想让母亲带好自己的孩子等自私的心理。 C.在新的周末大团圆时的电话,母亲犹豫了一会儿终于也没接。这个行为既表现了母亲对老年大学同学的留恋和不舍,也赞颂了母亲伟大的克制和坚决精神。 D.小说在后面写老人的女儿泣不成声的电话内容,形象具体地写出了我们对老人们婚姻干涉所造成的伤害,具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E.小说的最后写“我”总是习惯性地看一眼电话,写出了我的担心,即害怕仍有人给母亲打电话和母亲结婚。 (2)小说以“秘密是我发现的”为开头,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电话”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联系文中“电话”的不同情况,分析“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中的母亲在晚年想和老年大学同学一起过日子,但子女们坚决反对。最后母亲按着子女们的心愿走完了人生,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
中国的大损失 朱自清 |
大家都知道闻先生是一位诗人。他的《红烛》,尤其他的《死水》,读过的人很多。这些集子的特色之一,是那些爱国诗。在抗战以前,他也许是唯一的爱国新诗人。这里可以看出他对文学的态度。新文学运动以来,许多作者都认识了文学的政治性和社会性而有所表现,可是闻先生认识得特别亲切,表现得特别强调。他在过去的诗人中最敬爱杜甫,就因为杜诗政治性和社会性最浓厚。后来他更进一步,注意原始人的歌舞:这是集团的艺术,也是与生活打成一片的艺术。他要的是热情,是力量,是火一样的生命。 但是他并不忽略语言的技巧,大家都记得他是提倡诗的新格律的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诗大家都知道,不必细说;散文如《唐诗杂论》,可惜只有五篇,那经济的字句,那完密而短小的篇幅,简直就是诗。我听他近来的演说,有两三回也是这么精悍,字字句句好似称量而出,却又那么自然流畅。他因此也特别能够体会古代语言的曲折处。当然,以上这些都得靠学力,但是更得靠才气,也就是想象。单就读古书而论,固然得先通文字声韵之学;可是还不够,要没有活泼的想象力,就只能做出点滴的工作,决不能融会贯通的。这里需要细心,更需要大胆。闻先生能够体会到古代语言的表现方式,他的校勘古书,有些地方胆大得吓人,但却是细心吟味所得;平心静气读下去,不由人不信。校书本有死校活校之分;他自然是活校,而因为知识和技术的进步,他的成就骎骎乎驾活校的高邮王氏父子而上之。 他研究中国古代,可是他要使局部化了石的古代复活在现代人的心目中。因为这古代与现代毕竟属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而历史是连贯的。我们要客观地认识古代;可是,是“我们”在客观地认识古代,现代的我们要能够在心目中想象古代的生活,要能够在心目中分享古代的生活,才能认识那活的古代,也许才是那真的古代——这也才是客观地认识古代。闻先生研究伏羲的故事或神话,是将这神话跟人们的生活打成一片;神话不是空想,不是娱乐,而是人民的生命欲和生活力的表现。这是死活存亡的消息,是人与自然斗争的纪录,非同小可。他研究《楚辞》的神话,也是一样的态度。他看屈原,也将他放在整个时代整个社会里看。他承认屈原是伟大的天才;但天才是活人,不是偶像,只有这么看,屈原的真面目也许才能再现在我们心中。他研究《周易》里的故事,也是先有一整个社会的影像在心里。研究《诗经》也如此,他常说笑话,说他研究《诗经》,越来越“形而下”了——其实这正表现着生命的力量。 他是有幽默感的人;他认识古代,有时也靠着这种幽默感。看《匡斋尺牍》里《狼跋》一篇,便知道他能够体会到别人从不曾体会到的古人的幽默感。他的《死水》里《闻一多先生的书桌》,也是一首难得的幽默的.诗。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八十岁,现在还不满四十八岁,竞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过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有删改) (1)下列对传纪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闻一多从敬爱杜甫到注意原始人的歌舞,是他对文学态度的更进一步的表现,也是因为原始人的歌舞更具有热情、力量、火一样的生命的特点。 B.闻一多不仅提倡诗的新格律,也创造诗的新格律,如《红烛》、《死水》和《唐诗杂论》等新诗集子都体现了这一点。 C.闻一多在校勘古书方面,既细心又大胆,属于活校的行列,由于知识和技术的进步,他的成就比死校的高邮王氏父子高了许多。 D.作者认为研究伏羲的故事和神话,不能将之当成空想和娱乐,而要当成人民的生命欲和生活力的表现来研究。 E.《红烛》、《死水》等集子,既有爱国热情,也有语言技巧,还有幽默感,体现了闻一多是抗战前唯一的爱国诗人的学术价值。 (2)联系全文,从“诗人”、“语言”和“研究古代”三个方面,归纳分析闻一多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末引用学生的话“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朱自清等大多数人的心目中,“闻一多先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的死,“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但在当时,国民党政府却认为闻一多是个有害的人,并派特务暗***了他。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注天人关系是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显著特点。从先秦时代到明清时期,我国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有自己的“天人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纵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观”,一是老子的“见素抱朴”、“回归自然”的“顺天说”,二是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制天说”,三是《易传》提出的“天人和谐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虽观点各有差异,但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通的,是可以统一的。 《易传》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一系列朴素而精辟的思想,主要包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其客观规律,人也要服从客观规律;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在今天,这些思想,特别是“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的思想依然对我们为人处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易传》主张天人和谐。要达到天人和谐,首先要解决“穷神知化”的问题。《系辞上》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深,指万物变化之神妙;几,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苗头。极深研几,即“穷神知化”。这就是说,无论怎样的幽深莫测,怎样的变化细微,都要穷研而知之。唯此,方能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在当时就能提出“穷神知化”的观点,对于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量。 人既要遵循自然法则,又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以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为此,《易传》又提出“裁成辅相”说:“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就是说应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加以辅助、节制或调整,使其更加符合人类的要求。“裁成辅相”的观点,既要求深刻地认识自然,又要求能动地协调自然,朴素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易传》认为人生的理想应当与天地相合,达到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违”、“不过”,讲究天人和谐,比较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传统的天人和谐一方面强调天、地、人相统一,另一方面强调人的特殊性,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和谐关系上,不主张片面征服自然。它肯定天道之创造力充塞宇宙,而人则“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并能够将仁的精神推广于天下,泽及草木禽兽有生之物,达到天地万物人我一体的境界,天、地、人合德并进,圆融无间。这些思想启示我们,人生要“顺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天人和谐的目标。 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向来主张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重视自然资源的作用。自然资源是自然奉献给人类的珍贵礼物,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自然资源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格局、对人类生存和生活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影响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自然资源包括一切具有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的自然因素,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满足人类多方面的需求,有着极其重要的功用价值。除了具有显而易见的经济价值外,其功能和用途的多样性还决定了其具有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如森林所提供的防护、救灾、净化、涵养水源等生态价值以及自然景观、珍稀物种、自然遗产等所体现的精神性价值等。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既要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贮存量,又要运用生态学模式重新设计工业,还要通过开展服务和流通经济,改变原来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摘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与原文有关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有关于自然和人的关系的思考,都有自己的“天人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的现象。 B.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几种“天人观”都普遍认为天与人是相通的,是可以统一的,虽然这些观点各有不同。 C.自然资源可以说是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格局、对人类生存和生活产生影响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 D.只要想办法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的贮存量,运用生态学模式重新设计工业,改变原来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就能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 2.下列对《易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易传》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思想,其中的天人和谐思想,对我们今人的为人处世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B.只有深入、细致地探讨研究事物的深奥、细微之处,才能够通天下之志,才能够成天下之务。 C.《易传》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违”、“不过”,讲究天人和谐,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D.《易传》中提出的“穷神知化”的观点,对于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3.下列对《易传》中的“天人和谐”的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实现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人必须在了解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顺应自然。 B.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既要顺应自然,又要改造自然;人既不能屈从于自然,又不能破坏自然。 C.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其客观规律,人也要服从客观规律,达到天人和谐。庄子的《逍遥游》中的主体思想就与此观点一致。 D.人道应该效法自然之道,然而这种效法又不全是被动的,而是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正如《周易》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傻牛然 |
牛然是我初中时的同学,他的脸上永远挂着谦和的笑。他长着一个大脑袋,一双大耳朵,穿着一双他老爸扔掉的大头鞋。平日上学,他总是背一个他姥姥去菜市场买菜时用的大提兜。牛然的样子笨笨的,傻傻的。我们都说牛然有点傻。 “牛然,擦黑板去!”牛然听到我们的叫声,便会把黑板擦得一尘不染。他不知道擦黑板,根本不必那么使劲,把自己弄得一头一脸都是粉笔末。 “牛然,明天替我值日!”次日下午,牛然便连玻璃也给擦了,连楼道也给拖了。他不知道,那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值日,只要扫扫地就行。他卖了力气,还被我们骂得要死。 有时候,我们会心血来潮,想法气气老师,在老师的教科书里夹个小虫子,或在她的座位上画个小乌龟。老师发现后,总会气鼓鼓地站在我们面前,把锐利的目光扫向我们,然后大声发问:“谁搞的?”全班举手,异口同声:“牛然!”然后哄堂大笑。 牛然也笑着,像是为我们担负着。老师自然不信:“牛然你说,是谁***?你说是谁,那肯定就是谁。”老师望着牛然,满眼鼓励的目光。 牛然站起来,目光同样扫向大家。这时他说谁都行,说谁就是谁,不必太认真。平日班上,整他耍他,拿他开心的人多了,可他没有找出谁。“不知道。”牛然老实地回答。 我们就知道牛然肯定会这样回答,他肯定会这么老实,这么蠢笨。牛然不会错怪任何人,不会抱怨任何人。“牛然,你怎么这么个脾气?将来是要吃亏的!”老师对牛然愤愤然。 一次下大雨,好大好大的雨,学校前面的路全被淹没了,白茫茫的一片。老师说,谁在前边带路?我们把牛然推到了前头。他好几次摔在沟里,一身的泥水,却微笑着,把我们一直带到家。一次班上野炊,要从家里带各种用具。老师给我们分配了谁该带什么,下课了,大家蜂拥至牛然的面前,再把任务一一分配给他。 第二天,牛然背着锅、碗、米、面、油、醋……把他家的东西几乎都背来了。东西重重地压在他的身上,似小山一样,牛然一头一脸的汗水。老师惊得瞪大了眼睛,接着把目光扫向我们,我们全都两手空空。牛然的样子,第一次让我们感到惭愧。 中学快毕业时,我们又长大了一些,多少懂得了一点为人处世的道理。一次选班长,大家不知为什么,举手选的竟然全都是牛然,特别一致。老师看着我们齐刷刷的手臂,眼里含着泪花。 我们也为自己所感动。我们知道,牛然不是班上学习最好的,更不是班上最聪明的,他甚至什么都不能胜任。他是班里最笨,学习最差,做人最傻的,但我们却诚恳地愿意选他。 老师说,今后你们谁愿意帮助牛然做事?大家的手又都齐刷刷地举了起来,我们都愿意帮助牛然。牛然是个班长,但班长的事,却由我们去做。 多少年过去了,我们还是会时常想起牛然。想起他的微笑,想起他背着一身的锅碗瓢勺的样子,想我们为什么要选他当班长…… 其实,无论是在什么工作岗位上,有时我们都爱选牛然这样的人做我们的上司。聪明的人,有能力的人,出类拔萃的人,我们的身边并不缺,甚至有的是。可我们不是担心,就是害怕,并不完全信任他们。在我们的生活里,都曾出现过与牛然相似的人。在许多领域里,当我们面对某个关键人选时,有意无意的,我们会寻找像牛然这样盼人去担当。至少我们希望能从某个人的身上,看到与牛然相似的影子,我们喜欢牛然。 我们看中的自然不是牛然的傻,而是他的善良和对生活的那种真诚与待人的厚道。无独有偶,在世界许多重要的领域里,大名鼎鼎的董事长、总经理、掌管大印的人,不一定都是出类拔萃的,不少人反而更像我们的傻牛然。为此,很多人大为惊奇,深感疑惑。总是发问,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当家掌权?甚至背后要去悄悄地了解他的阅历,问他曾经几何,做过何等的伟业。其实不必问了,因为人们从小到大,都会喜欢像牛然这样的人。不必担心,牛然的事,大家都会帮着去做。(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牛然“穿着一双他老爸扔掉的大头鞋”,平日上学,他总是“背一个他姥姥去菜市场买菜时用的大提兜”。这些都说明牛然家境贫寒。 B.“牛然,你怎么这么个脾气?将来是要吃亏的!”老师对牛然愤愤然是因为他认为牛然明明知道,却故意包庇做坏事的学生,这样的老好人将来是会吃亏的。 C.牛然什么也不能胜任,而我们却齐刷刷地举手选他当班长,这是因为我们大家都觉得愧对牛然。 D.文中作者反复提到牛然的“笑”,表现出牛然是一个不计得失的真诚的人。 E.“在许多领域里,当我们面对某个关键人选时,有意无意的,我们会寻找像牛然这样的人去担当。” 这说明人都有嫉妒心,更愿意选比自己差的人去担当重任。 (2)小说中的牛然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结构上看,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牛然这个人物形象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以“傻牛然”为题,赞美了牛然这样的“傻”人,有人认为小说主题深刻,包含了生活的辩证法;有人认为,小说主题虚假、平庸,不利于弘扬正气。请选择一个方面,联系实际,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回想铁生 陈村 |
2010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世的消息。接着的几天有几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我一一谢绝。我自己写文章比记者写更真实。 他在送我的华夏社出版的《礼拜日》一书上写道,陈村:这家出版社,这本书的装帧,这本书的作者和这本书的存有者,都与残疾有关。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铁生八九年十月。 他跟我投缘,也许是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午餐半小时”,都属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我曾跟他说,我在走向他。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比我深入十倍。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探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明净的文字,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做作,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的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中,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的书被更多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的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欣赏自己,欣赏上帝的手艺。史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的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那些困苦,经过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以此走向内心,走向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这几天重新翻看《病隙碎笔》和他送我的其他书。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命题。关于上帝和神,关于心魂,关于爱情,关于有无,关于自卑,关于生死。他给世界找到的本质是残疾和爱情:残疾是事物的障碍,爱情是心魂的追求。他将上帝视为同行,窥探上帝作为编剧的手艺。1998年1月,我带女儿去看铁生。铁生打开电脑教她玩著名的吃豆子游戏。他说自己有时也玩两盘。这也是他的生存状态,在死神的追逐下,他飞快行走,一路蹦蹦跳跳吃下许多豆子。这个轮椅上的人是最勇敢的人,敢面对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他对许多事情都兴致盎然,关心新旧科学和新旧哲学,关心今天。他的叙述强调逻辑,推理严密,用论据论证那些看似荒谬的人生命题。他一直在思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从身体的不能去想精神,想灵魂。他的神不是星相或星座,而在自己心中。他是无法站立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2011年1月6日,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史铁生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陈村得知史铁生去世的消息之后,谢绝了几十家媒体的采访要求,决定自己写文章来纪念史铁生,是因为他觉得只接受媒体采访,让记者写文章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史铁生的伟大。 B.史铁生的身体状况很差,除了截瘫不能行走外,他还患上了肾脏萎缩,但是史铁生的喜悦和乐趣却正来自于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和探寻,他追问,但不控诉命运的不公。 C.作者在文中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自己对史铁生作品的理解和思索,是为了突出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D.陈村在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时,经常能够感受到史铁生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的豁然开朗的喜悦。他也对比了自己和史铁生的差距,感到自己的写作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但并不快乐也并不坦然。 E.史铁生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史铁生超越了生命的苦难。 (2)根据作者的回想,史铁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特别写到了史铁生打开电脑教作者的女儿玩吃豆子的游戏,史铁生自己有时也玩两盘的细节。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史铁生说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方面的命题。请你就对“残疾”、“生命”、“有无”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