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秋祭刘建超 “小贱妃”是红酒小说里的人物,红酒写小说,故事都以相思镇为背景。 当年,相思古镇有个唱青衣的女演员,演皇妃
题型:黑龙江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秋祭 刘建超 |
“小贱妃”是红酒小说里的人物,红酒写小说,故事都以相思镇为背景。 当年,相思古镇有个唱青衣的女演员,演皇妃爱由着自己的性子,她忘了自已是身穿日月龙凤衫的金枝玉叶,只要一出场,手端玉带侧身站定,就冲观众抛媚眼儿,师姐给她起了个绰号“小贱妃”。“小贱妃”的戏非常出彩,深得观众喜爱。县里的一个头头儿想非礼“小贱妃”,岂料“小贱妃”戏里戏外是两样人,义正词严地拒绝了他,全没了往日的妖媚。 我赞叹红酒笔下的人物形象,很想见识一下“小贱妃”的原型。红酒认为我的想法很可笑,那“小贱妃”是她把舅舅讲的故事加工后虚拟出来的人物,怎么能去现实中对号入座。 我和朋友相约去相思古镇寻访一座明末清初的古戏楼。时至晚秋,天已渐凉,道旁的白杨树在秋风中哆嗦着,枯黄的落叶萧瑟地飘零着。垂暮泛黄的野草却显得精神饱满,摇曳着坚韧婀娜的身姿,不卑不亢地凄凉着。 古戏楼孤零零地坐落在村口,看上去比我想象中的还要沧桑。戏楼是两层土木结构硬山式建筑,下面的一层据说是演员起居和放置道具的场所,二层就是演出用的戏台了。台子上的楼板已经破裂,围栏也变得腐朽不堪,两根柱子上有楹联一副,字迹依旧遒劲飘逸,“是虚是实当须着眼好排场,非幻非真只要留心大结局”。 村里人见有陌生的面孔来访,便三三两两地聚过来,好像也是第一次看到古戏楼,与我们一起转悠着看。 这里唱过大戏吗?我觉得这不过是民间艺人杂耍的地方。 唱过!全本的《穆桂英挂帅》、《西厢记》、《铡关案》都唱过,你们不知道,听老人说原先这戏楼子对面是东大庙和昭帝寺,再往前两里地就是清代的商铺一条街,繁华得很。每逢大集这儿都唱大戏,一唱就是七八天。热闹着哩。 噢,那你们听没听说过,当年剧团里有个绰号叫“小贱妃”的在这里唱过戏? 村民摇摇头,这是明清的戏楼,几十年前被当做学校,后来成了危房,学校早搬走了。 我走到二层的戏台前,凭栏眺望,想象着当年的繁华场景,怂恿我的朋友唱了一段《梅妃》:下亭来只觉得清香阵阵,整衣儿我这厢慢节徐行…… 朋友喜欢戏曲,上大学时曾修过此类课程,程派的韵味还是有的,我叫了声好。 村民都是在豫剧、曲剧窝里泡大的,对京剧没有多少概念。唯独一个背着柴草的老婆婆似乎听得很专注,还轻轻地点着头合着节拍。 婆婆,一看就知道您懂戏啊,我这位朋友唱得怎么样? 婆婆说,程派唱得还中,就是神态不像。 哈,真遇到行家了。婆婆,您给指点指点。 婆婆环顾四周,犹豫着。 婆婆,我们从城里来,专门来寻访古戏楼。看这戏楼子多年没有琴鼓声了,它寂寞着哪。我看您老懂戏,也来一段吧,也不枉这戏楼子在咱村口矗立了几百年。婆婆被我说动了心,放下柴草,掸掸褂子上的浮尘,伸手捋了捋头发,蹒跚着走上戏楼。就在她往台中央一站的那个瞬间,我们都惊呆了,只见她全没了刚才的不安和拘谨,一个亮相,开口唱的是《西厢记》里的红娘: 这兄妹本是夫人话,只怨那张生一念差。说什么待月西厢下,你乱猜诗谜学偷花。果然是胆量比天大,寅夜深入闺阁家。若打官司当贼拿,板子打、夹棍夹、游街示众还带枷。姑念无知初犯法,看奴的薄面就饶恕了他! 一曲唱罢,竟然往台下丢了个飞眼。我们大声叫好。 村民说,还不知道怡萍她娘会唱戏哩。她闺女怡萍在剧团唱戏,多少年也没唱出个啥样法。听说傍了个大款,立马就出名了,在城里买了房子买了车,要接她娘进城享福,她娘死活不去还把闺女给骂走了。 婆婆走下台,朝我笑笑,又佝偻着身子,背起柴草郁郁而去。 品咖啡时,我把经过告诉了红酒,我说她肯定就是当年的“小贱妃”,假如她当初能灵活些,别去得罪权贵,现在也不至于沦落到这种地步,没准还在舞台上风光呢。 人,总要活个气节吧。说完,红酒不再搭话,凝神望着窗外,轻轻地唱了两句。什么词没听清,只是觉得那曲调除了低回婉转外还有些许惆怅忧伤…(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用简洁的语言点明了小说的两个主人公——“小贱妃”和红酒,让读者对小说要塑造的人物形象一目了然。 B.文章第二段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比“小贱妃”戏里戏外的不同表现,表现了“小贱妃”表演的出众和品格的坚贞不屈。 C.红酒认为“我”想见“小贱妃”的想法很可笑,因为“小贱妃”是红酒小说中虚构的人物,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这样一个人。 D.小说花了近一半的篇幅描写相思镇的古戏楼,是因为古戏楼是贯串小说的线索,有关“小贱妃”的故事都发生在古戏楼。 E.小说通过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个性鲜明,形象丰满,富有感染力。 (2)结合文本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①垂暮泛黄的野草却显得精神饱满,摇曳着坚韧婀娜的身姿,不卑不亢地凄凉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婆婆走下台,朝我笑笑,又佝偻着身子,背起柴草郁郁而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以“秋祭”为题,“祭”的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婆婆是不是红酒小说中“小贱妃”的原型?请加以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AD (2)①“不卑不亢”表现了野草饱满的精神和坚韧的身姿,象征了老婆婆的气节。②一是婆婆演艺高超,但无人知晓;二是女儿贪恋富贵名利,失去做人气节;三是婆婆现在处境凄凉。(意对即可) (3)一祭古戏楼的衰败,二祭传统戏剧文化的衰落,三祭像婆婆一样有气节的人命运凄凉。(意对即可) (4)示例一:是。理由:两人演戏特点相同,如演戏都很出彩,都喜爱抛媚眼;性格相近,婆婆痛恨女儿丧失气节的行为与“小贱妃”拒绝权贵的非礼相似;命运相似,两人都湮没无闻;生活环境相同,都在相思古镇。 示例二:不是。理由:红酒认为“小贱妃”是虚拟的人物,不能去现实中对号入座;小说中的人物富有典型性,在现实生活中总能找到小说人物的影子,但未必是小说人物的原型;村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婆婆会唱戏。(言之有理即可)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思维像风儿一样自由 ——记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 |
①刘先林不讲究吃,也不讲究喝,单单讲究空气流通。即使在北京冬天凛冽的寒风中,他家的窗户也处于敞开状态。办公室来了客人,刘先林让座,然后便:开窗,通风!将已经打开的窗子开到最大,门也敞开,然后满意地坐下:“这样好。”办公室调整,刘先林拒绝套间办公室,唯独看中空气对流的办公室。有人找他时,他就在靠门的办公桌上,从高高的两摞书间抬起头来。 ②在“文革”中,中国测绘局的科研人员被打发到工厂去。很多人靠打牌聊天闲度光阴,而刘先林却在车间学会了工人师傅的本事——车、刨、铣、钳等各工种。当年大家都觉得没用处的计算机,刘先林竟然在全北京没有几台计算机时,为了凌晨在别的单位上机,前半夜就去排队等候。 ③刘先林喜欢流通的空气,流通的空气里有充足的氧气,这是刘先林创造的源泉,而创造是刘先林的生命。在这样的富氧环境中,刘先林研究出了JX系列解析测图仪,这个专攻图像处理的系列设备,成了国外产品独占中国市场的终结者。目前可以直接快速获取影像并将其记录于硬盘的领先世界的数字航空摄影仪也已是刘先林研究成果中的“待嫁新娘”。测绘界使用的都是高级精密的设备,中国从纯进口国到出口国,刘先林在其中起了革命性的作用。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对科研工作者业务水平的最高褒奖,几十万人的中国测绘界一共只获得过两次,而这两次的得主都是刘先林。 ④刘先林最喜欢说的四个字就是“直奔主题”。 ⑤刘先林认为,无论是自己还是产品,都不应华而不实。实验时,他戏称自己是“胶布工程师”,用胶布粘贴就解决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在研制JX-3解析测图仪时,刘先林特意邀请生产单位的作业员来参与,生产作业需要什么功能,他就在仪器上设置什么功能。因为刘先林认为:“需要是发明之母。”刘先林产品的用户们评价他的产品:看上去不那么漂亮,但是实惠、好用、细致、功能强大。 ⑥我国科技界申请课题,大多数情况是先论证国外如何如何,刘先林却很少去关注某个课题是不是国外研究的热点。他说:“我从事研究的项目,总是从国家需要出发,从测绘生产的需要出发。”他的同学、一位两院院士说自己是传统的,写一堆文章,带一群学生;而刘先林是基层的、快速的、简捷的,几乎不写科研文章,也不去考学位,更不去考虑自己科学家的身份与衣着是否相配。 ⑦也许是用心专一的人都有的特点吧,他们需要用纯粹的心去做纯粹的事,其他问题在他们看来可以予以最大程度上的忽略。刘先林泡茶用的不是杯子,而是一个塑料大茶壶,没有壶盖。茶壶大,是因为一次可以倒很多水,用起来方便,而碍事的壶盖和过滤茶叶用的东西,因“直奔主题”而被扔掉了。刘先林的毛衣永远是今天正着穿,明天反着穿。他从不关注脱下来的毛衣是反是正。国家测绘局一位领导有一次到研究院调研,车子快到研究院时,看见前面一个白发老头,一边裤腿高,一边裤腿低,蹬着一辆三轮车,在小车前面走,到了研究院门口一下子就拐了进去。这位领导心想:测绘科学研究院怎么让收废品的随便进出?赶上去一看,是刘先林。即使是见大领导,刘先林有时也光着脚穿一双大两号的皮鞋。会见外宾时他也不考究衣着。外事办的人说,刘先林给中国人争气,争气不在外表。 ⑧刘先林心中装的是发明创造的大思考。采访时,只要记者让他随意谈谈,他准会侃侃而谈,没有大道理,全是与他质朴外表相称的大实话。不善言语的刘先林经常急出有些哲理的话:一个民族不能只有传递知识的能力,而没有生产知识的能力,中国人应该是有创造力的。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科技创造是严谨的,但科技创造需要开放的、大胆的、具有前瞻性的思维,用“思维像风儿一样自由”作标题不但富有诗意,而且符合人物特点。 B.文章开头叙述刘先林讲究空气流通的几件趣事,意在说明刘先林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也说明呼吸新鲜空气与刘先林科研发明的奇思妙想紧密相关。 C.健谈的刘先林喜欢“直奔主题”,文中画线的两句话均能证明他“直奔主题”的性格特点。在刘先林看来,实际需要就是科技发明创造的主题。 D.“文革”中,别人闲聊,他学技术;当年别人觉得学计算机没用,他却孜孜以求;搞科研,别人关注热点,他却从需要出发。这几处对比,突显了人物鲜明的个性。 E.文章先写刘先林的生活喜好,接着叙述他的科研特点,再记叙他日常生活中的几件琐事,最后一段介绍他的大写人生,脉络清楚,层次分明。 (2)在这篇文章中,刘先林作为科学家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⑦段写刘先林不修边幅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几个古稀之年的同事评价刘先林:不循常规,不修边幅,不善言辞,但,是一个奇才。这篇文章能印证这些评价吗?请简述理由,不超过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布鲁塞尔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古斯塔夫·盖拉茨在首届财新峰会期间发言时表示,中国的发展是迅速的,但在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过程当中,中国在很多情况下还是一个“脆弱”的大国。 盖拉茨认为,中国是介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国家,整体上讲,中国将自己视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希望能够可持续发展、和平发展,能够保持世界文明,实现社会和谐。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就需要中国以更为积极的态度来建立各国平等、相互信任、共同安全的国际秩序,能够使各个文明之间保持多样化,使各个国家通过平等互利来达到繁荣。但是要确立中国大国、强国的身份,中国的***还面临着较为艰巨的任务,中国的发展还不够全面。 中国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人均GDP仍然比较低。同时,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等都是很大的社会问题,生态恶化也使中国面临着另一种挑战。经济必须平稳发展,同时又要和亚洲邻国以及国际社会保持良好的关系也是中国面临的挑战。中国的发展必须能够使其他国家放心,使得他们不去担心中国的崛起,不去说制衡或者遏制中国。中国发展得很快,但还是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仍然需要克服很多国内的问题和矛盾,才能生存下去;而世界又需要中国承担起它的巨大的国际责任。总而言之,发展经济、调整不平衡的经济结构、应对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望——中国面临着非常多的急迫的任务。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我们需要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不仅中国,还有所有的其他国家,都需要在各个方面进行平衡,包括在国内问题和国际期望之间达成平衡。我们需要协作,也需要有一系列的政策来进一步加强各国间的协调和合作。 中国现在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困境,就是中国现在自己国内的经济发展虽然还是不成熟,还有很多的问题,但是中国本身的经济规模已经在世界上显得举足轻重。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微妙的。第一,它要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扮演好它的角色。第二,它要作为新兴经济国家中最强大的国家,扮演好它的角色。而这两个角色之间要进行互相协调,因此,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有赖于中国角色和作用的发挥。中国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政府也要和国际社会越来越相融,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怎样看待自己和其他主要大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和其他新兴市场的国家的关系,将变得非常重要。 1.下列各句不属于“中国在很多情况下还是一个‘脆弱’的大国”的理由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国家综合实力还不够强大。 B.中国的发展还不够全面。 C.中国在贫富差距等方面有很大问题。 D.中国还没有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大国、强国身份的确立,能够保持世界文明,实现社会和谐。 B.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的责任也表现在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平发展上。 C.国内经济发展并不成熟,并不影响中国本身的经济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D.进一步加强各国的协调和合作,才有可能达成中国自身及与世界各国的平衡。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必须与亚洲邻国以及国际社会保持良好的关系,必须能够使其他国家放心,避免其制衡或遏制中国。 B.中国国内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矛盾,要生存下去,必须努力克服它们。 C.中国目前还算不上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因此必须努力改变这一形象。 D.“因此,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有赖于中国角色和作用的发挥”中的“此”指中国既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新兴经济国家中最强大的国家。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黄酒 邹汉明 |
①如果要在酒类中找出一种契合江南人性格的品种来,那既非性情火暴的白干,也非混浊暧昧的米酒,更不是带着翻译口味的葡萄酒之类的假洋鬼子,而几乎——肯定——是黄酒。 ②首先是它的颜色,黄酒的暗黄,那是炎黄子孙皮肤的颜色。最初的造酒师傅一定洞悉了空气、皮肤与水的关系,才酿造出了这么一种与劳苦大众的肤色相呼应的性格鲜明的中国酒。不用问,老百姓家里的黄酒自然姓黄,是一种有着绵长时间概念的暗黄;是一灯如豆,映在原木家具上的暖色调的黄;是一种草黄,而非紫禁城里富贵至尊华美雍容的黄金之黄。这样一瓶与天下穷苦人的脸色相匹配的黄酒,千百年间,在底层百姓的手上传递着,温暖着他们眼睛里混浊的希望。苍白的嘴唇,混浊的眼睛,慢腾腾的性格,一张油腻腻的八仙桌,都是适合黄酒登场的。“菰正堪烹蟹正肥”的时候,村场酒薄,光膀赤膊,点几粒花生米,呷一小口一小口的黄酒,酒力泛滥,一醉又有何妨!只是,黄酒仅仅局限在长江以南一块并不很大的区域——此间又以广大寒冷的乡村最为常见。 ③当然,黄酒的中心是绍兴,绍酒天下闻名。说黄酒,不说到绍兴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袁子才在《随园食单》中,对绍酒推崇备至,把它比作品行高洁、超凡选群的清官和名士。老头儿大概喝绍酒有点过量,一张嘴终于彻底绵软下来,于是,冲口而出:“绍兴酒,如清官廉吏,不参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长留人间,阅尽世故,而其质愈厚。”一句话,可看出黄酒在文人士大夫心中占据的位置极其重要。正宗的、窖藏数十年的绍酒,总是不多见的,吾辈也极少有机会喝到。但在江南底层百姓的八仙桌上,在油腻腻的老灶头边,每家每户,至少是有一瓶包装简陋、价格便宜的黄酒在的——那是用于去除腥味的料酒,扮演的是和姜、葱、蒜等一样的角色。比如,在剖开的鱼、捏好的肉丸子里兑上一点黄酒,立刻就会散发出一种醉人的酒香。即使在某些蔬菜如茄子清炒的时候兑入一些黄酒,也别有一番风味。 ④黄酒有一股中药味,入口绵软,回味醇厚,暖心暖胃,其酒力是慢慢地上身的,喝起来不会像高度白酒,感觉到喉咙里有一道火舌流过。黄酒如丝绸,一层一层,温柔地抽剥你、缠绕你,不知不觉地,你就醉倒其中——醉得如软泥一般,扶也扶不起来。故性子刚烈的北方人,是不大敢喝黄酒的,他们宁愿喝性格暴烈的白酒,也不愿喝如丝绸般缠绵悱恻、被江南人唤做“中国可乐”的黄酒。黄酒的功夫是渗透,是温柔的梦乡,在你还没有觉察到它的劲道,完全将它忽略的时候,轻轻地将你掀翻。黄酒就是这样一把温柔的软刀子,***人的功夫其实远在白酒一类的利器之上。所以,黄酒的缘分,总是偏向于阴郁的江南人,它似乎是为了顺应江南人的性格而发明的。 ⑤如果往抽象里考量,黄酒带有中国哲学里特有的颜色和气味。它一味的顺从、宽厚、无奈以及庞大的苦难意识,是有点像普通的江南百姓。在一灯如豆的旧江南,你不会想到,围着火炉,有着数量庞大的人群正在喝它,因为有这样一种和他们的苦难相匹配的黄酒,渐渐的,他们开始由沉默变得多嘴多舌。这个国家的人民,或许真的是因为喝多了黄酒,才不知不觉变得这样的沉闷、守旧、琐细和绝望——幸亏善良的眼睛里还残存着最后一丝温存。很明显,黄酒一旦喝过量,一时间还真不易醒过来。而有着黄酒性格的江南人,一旦从沉闷、守旧、绝望中觉醒,我相信,其抗击的坚韧勇毅,自会令人肃然起敬。(选自《昆山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中说“黄酒自然姓黄”,是因为黄酒的颜色本来就是黄色的,这与炎黄子孙皮肤的颜色近似。 B.白干性情火暴,米酒混浊暖昧,它们都与江南人的性格不符,只有性格鲜明的黄酒与江南人的性格相契合。 C.黄酒虽然有千百年的历史,但因为它太普通了,所以也只能成为穷苦老百姓的爱物,始终上不了台面。 D.因为黄酒的中心是绍兴,所以作者对绍兴黄酒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引用了袁子才的话,增加了作品的文学情趣。 E.“黄酒如丝绸,一层一层温柔地抽剥你、缠绕你,不知不觉地,你就醉倒其中”,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黄酒色泽鲜亮、回味醇厚、酒力发作慢的特点。 (2)在第③段中,作者先引用袁子才语,把黄酒比作“清官和名士”,后又说黄酒常出现在“底层百姓的八仙桌上”和“油腻腻的老灶头边”,是否矛盾?你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语言十分典雅,请以第④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手法使用中任选两个方面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以“黄酒”为题,评论者对此褒贬不一。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程万琦的爱国心 |
①1992年8月28日,程万琦创建的“世界华人协会”在香港成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协会会员已逾600万,分布在138个国家和地区,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华人社团。 ②程万琦祖籍广西,1940年生于越南,家中四个子女,名字中间的字分别为“世、泽、万、民”,以表爱国之心。程万琦的曾祖父程圆亮,是清朝刘永福“黑旗军”中的得力干将;祖父程璧金,曾任孙中山秘书、中国银行行长;父亲程成虹,1921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早期党员。百年来,“民族大义”是程家祖上传下来的家规祖训之根本。 ③“有国才有家”,程万琦带着浓重的粤语口音屡次表达着他人生信念的核心。创建一个团结世界华人华侨组织的想法也随之在他心中萌生。中国本土有13亿中国人,散居于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大约有4千多万。如此庞大的群体,要想成立一个非政治、非牟利的团体,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是程万琦清楚:天下华人是一家,振兴中华,必须发动更多的华人参与其中,将华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排山倒海之势。为了这个梦想,程万琦奔波了10多年,跑遍了世界上200多个国家,会晤了无数的华人组织,调解了无数组织间的纷争…… ④程万琦将“世界华人协会”的宗旨定为“团结全球华人,提高华人在当地社会中之地位和保障华人权益,弘扬中华文化和振兴中华”,多年来,“世界华人协会”正是在这一宗旨的指导下为祖国的富强贡献着力量。目前,经“世界华人协会”牵线搭桥在内地成功兴建的外资、合资企业已近5000家。 ⑤1975年,程万琦第一次到内地,看到内地百姓的生活与世界的距离明显拉大,心情极为沉重。1978年,程万琦见到了***,将中国非常有必要引用外资,增强国力,提高百姓生活水平的这一想法讲了出来。一段时间后,中国开始坚定不移地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⑥20多年来,程万琦将自己的满腔热血投入到祖国的复兴与富强中,而他本人从来没有从中拿过一分钱的报酬,也没有赚过国家的一分钱。他将自己的主要业务大都集中在海外,香港只占一小部分,他的经商宗旨是不赚同胞的钱,所以未到内地投资。他说:“我即使是最初打工,也只给外国公司打工,赚外国老板的钱。” ⑦程万琦出生在一个祖国积贫积弱的年代,“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屈辱,让程万琦在心里发誓要挺直腰板,在所谓“西方人的领域”做出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一番事业。 ⑧1980年,程万琦在纽约创建了东方银行并任行长,同时在世界各大城市开设金融公司,从事金融投资业务及国际贸易。 ⑨2002年,他以亚洲篮协代表的身份竞选国际篮联主席并获胜,代表13亿中国人,走上了有212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世界级第一大体育总会主席的位置,成为亚洲有史以来进入国际篮联的第一人。此前,程万琦曾任亚洲跆拳道协会会长、亚洲篮球联会会长等职务,是第一个身兼两个洲际体育组织会长的华人。他代表中国作为一个体育大国在国际场合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⑩很多人试图描绘程万琦的一生,却因他的经历太丰富而罢手。唯有“传奇”是对程万琦一生最准确的概括。而他缔造了这个属于中华民族的传奇,除了与生俱来的坚韧和豪爽,家族的传承与教育,赋予他超乎常人的魅力与魄力之外,最主要的还是他深入骨髓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与血脉。(选自《中华儿女》,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程万琦的家族有着悠久而优良的爱国传统,家族的传承与教育,以及与生俱来的坚韧豪爽的性格,使他魅力超群,魄力非凡,这是他事业成功的重要原因。 B.“世界华人协会”是程万琦创建的非牟利的政治团体,其宗旨是“团结全球华人,提高华人在当地社会中之地位和保障华人权益,弘扬中华文化和振兴中华”。 C.程万琦的经历太丰富,使许多试图为他立传的人感到难以下手。唯有“传奇”一词,是对程万琦一生最准确的概括。他缔造的这个传奇是属于中华民族的。 D.为了祖国的复兴与富强,程万琦不惜抛洒满腔热血却从不拿一分钱的报酬,他从没赚过自己国家和自己同胞的一分钱,即使最初打工,也是赚外国老板的钱。 E.这篇文艺性较强的人物通讯,是一篇对广大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作者以细腻的描写、丰富的事例,从多方面记叙了程万琦的爱国事迹。 (2)从第③段开始,作者从哪些方面记叙了程万琦的爱国事迹?请分条简要概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第⑨段与振兴祖国经济建设没有关系,应将其删除。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他缔造了这个属于中华民族的传奇,除了与生俱来的坚韧和豪爽,家族的传承与教育,赋予他超乎常人的魅力与魄力之外,最主要的还是他深入骨髓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与血脉。”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运河就不能不谈到扬州,谈扬州就不能不谈到瘦西湖。当年决定让运河在这里分道入城的那个人或许只是默默无闻之辈,但他无意中却成就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那么密集的拱桥和亭阁,那么精致的园林,那么多浓得化不开的人文历史。平山堂前唱曲的欧阳修,曲栏歌院纵酒的杜牧,画风惊世、影响身后几个世纪的石涛,虹桥修禊,组织七千多人写同题诗的王渔洋、卢见曾,还有断定天下三分明月二分在扬州的徐凝。也难怪扬州人对自己城市的感情总是那么深。光凭大禹时天下九州就有广陵,而杭州直到隋初还不过是一个小渔村这一点,跟西湖叫叫板,又算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现在的人很难想象历史上的扬州富奢繁华到什么程度,但可以很负责地说,像前人“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这些诗句,根本算不上有什么夸张,甚至完全是可以作为纪实文学来看待的。《扬州画坊录》里记载了两个荒谬的故事:“有欲以万金一时费去者,门下客以金尽买金箔,载至金山塔上,向风扬之,顷刻而散。又有三千金尽买苏州不倒翁,流于水中,波为之塞。”虽说富人烧钱玩儿的事现也偶尔见诸报端,但和扬州历史上的大腕一比,无论方式还是豪奢程度,恐怕都要相形见绌。大运河在那里有点像是一条飞速运转的印钞机的输送带,把这座幸运的、得天独厚的城市宠得有些忘乎所以。 五亭桥是瘦西湖的标志和点睛之笔,这和西湖上许仙白娘子的断桥刚好又堪一比。当地旅游手册以其形状颇似莲花绽放,又给它起了个莲花桥的俗名。有论者认为它在建筑风格上可能受到北海五龙亭的影响,因无北海的烟波浩渺,匠心别运,将五亭群聚于一桥,从而形成现在这样玲珑的格局。由十五个不同的卷洞组成的桥身雄壮威猛,那上面每天徜徉着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但如果对他们说设计者当初的原意并非美学所需而是为了泄洪方便的话,相信对不少人的游兴都是一个打击。运河打在扬州身上的烙印总是这样深刻而醒目,哪怕是湖畔的一根柳条、半截残碑、三分曲栏、几处苔痕,都暗结着浓重的历史与沧桑。甚至在眼下湖面仿古龙舟船女清澈无邪的黑瞳里,如果你凝神注目,仿佛也能看到火焰将熄时那动人的余烬——这通常通过自信和落落大方的眼神表现出来。(有删改) 1.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 ) A.那么密集的拱桥和亭阁,那么精致的园林,如五亭桥等。 B.平山堂前唱曲的宋人欧阳修,曲栏歌院纵酒的庸人杜牧。 C.曾组织过七千多文人雅士共写同题诗的王渔洋、卢见曾。 D.扬州又叫广陵,大禹时分天为九州,扬州就是九州之一。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虹桥修禊、画风惊世,影响身后几个世纪的石涛,也曾和其他人一同融入这扬州的人文历史,使扬州人对自己的城市一往情深。 B.金山塔上扬金箔,流水波中不倒翁,出自《扬州画坊录》,作者认为这些都是荒谬的故事,不能把它们当成纪实文学来看待。 C.作为瘦西湖的标志和点睛之笔的五亭桥的用来泄洪的十五个卷洞,形状颇似莲花绽放,所以当地人又称其为莲花桥。 D.现在你如果去扬州坐仿古龙舟,看到船女那自信和落落大方的眼神,那都是运河在扬州身上留下的美好印迹。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瘦西湖对扬州很重要,运河对扬州也很重要,但作者在谈及瘦西湖和扬州时,总是免不了要和西湖与杭州作对比。 B.作者把大运河比作一条飞速运转的印钞机的输送带,其目的是想说大运河使得历史上的扬州富奢繁华到极高的程度。 C.作者认为五亭桥的设计者当初在设计的时候,只有实用主义的理念,没有美学意识,并且受了北海五龙亭建筑风格的影响。 D.瘦西湖虽然没有西湖和北海那么浩大,但由于玲珑精美的五亭桥,以及湖上景物所蕴含的历史与沧桑,它在全国仍有很大的吸引力。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