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一枝白玫瑰 [美]威廉姆斯·科贝尔   ①我急匆匆地赶往街角的那间百货商店,心中暗自祈祷商店里的人能少一点,好让我快点完成为孙儿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一枝白玫瑰 [美]威廉姆斯·科贝尔   ①我急匆匆地赶往街角的那间百货商店,心中暗自祈祷商店里的人能少一点,好让我快点完成为孙儿们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浙江省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一枝白玫瑰
[美]威廉姆斯·科贝尔
  ①我急匆匆地赶往街角的那间百货商店,心中暗自祈祷商店里的人能少一点,好让我快点完成为孙儿们购买圣诞礼物的苦差事。到商店一看,不禁暗暗叫起苦来,店里的人比货架上的东西还多。
  ②好不容易挤到了玩具部的货架前。一看价钱,我有点失望,这些玩具太廉价了,俗话说,便宜没好货,我相信我的孙儿们肯定连看都不会看一眼。不知不觉中,我来到了娃娃通道,扫了一眼,我打算离开了。这时,我看到了一个大约5岁的小男孩,正抱着一个可爱的洋娃娃,不住地抚摩她的头发。我看着他转向售货小姐,仰着小脑袋问:“你能肯定我的钱不够吗?”那小姐有些不耐烦:“孩子,去找你妈妈吧,她知道你的钱够不够。”说完她又忙着应酬别的顾客去了。那小可怜儿仍然站在那儿,抱着洋娃娃不放。我有点好奇,弯下腰,问他:“亲爱的,你要把她送给谁呢?”“给我妹妹,这洋娃娃是她一直特别想得到的圣诞礼物。她只知道圣诞老人能带给她。”小男孩儿把头埋在洋娃娃金黄蓬松的头发里,说:“不可能了,圣诞老人不能去我妹妹待的地方……我只能让妈妈带给我妹妹了。”我问他妹妹在哪里,他的眼神更加悲伤了,“她已经跟上帝在一起了,我爸爸说妈妈也要去了。”
  ③我的心几乎停止了跳动。那男孩接着说:“我告诉爸爸,跟妈妈说先别走,等我从商场回来再走。”他问我是否愿意看看他的照片,我告诉他我当然愿意。他拿出一张照片:“我想让妈妈带上我的照片,这样就永远不会忘记我了。我非常爱我的妈妈,但愿她不要离开我。但爸爸说她可能真正地要跟妹妹在一起了。”说完,他低下了头,再不说话了。我悄悄从自己的钱包里拿出一些钱。我对小男孩说:“你把钱拿出来再数数,也许你刚才没数对呢!”他兴奋起来,说道:“对呀,我知道钱应该够的。”我把自己的钱悄悄混进他的钱里,然后我们一起数起来。当然现在的钱足够买那个洋娃娃了,“谢谢上帝,给了我足够的钱。”他轻声说,“我刚刚在祈求上帝,给我足够的钱买这娃娃,好让妈妈带给我妹妹,他真的听到了。”然后他又说,“其实我还想让上帝再给我买一枝白玫瑰的钱,但我没说出口,可他知道了,我妈妈非常喜欢白玫瑰。”
  ④几分钟后,我推着购物车走了。可我再也忘不掉那男孩儿。我想起几天前在报纸上看到的一条消息:一个喝醉酒的司机开车撞了一对母女,小女孩死了,而那母亲情况危急。医院已宣布无法挽救那位母亲的生命。她的亲属只剩下了决定是否维持她生命的权利。我在心里安慰着自己——那小男孩当然不会与这件事有关
  ⑤两天后,我从报纸上看到,那家人同意拿掉维持那位年轻母亲生命的医疗器械,她已经死了。我始终无法忘记那商店里的小男孩儿,有一种预感告诉我,那男孩儿跟这件事有关。那天晚些时候,我实在无法静静地坐下去了。我买了一捧白玫瑰,来到给那位母亲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的殡仪馆。我看见,她躺在那儿,手拿一枝美丽的白玫瑰,怀抱着一个漂亮的洋娃娃和那男孩儿的照片。
  ⑥我含泪离开了:我知道从此我的生活将会改变。
1.本文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阅读第④⑤两段中画线的句子,分析“我”心理发生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⑥段意犹未尽,含意丰富,试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中的“一枝白玫瑰”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不少于80 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使小说更具有真实感,拉近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②“我”的所见所闻所行构成小说的行文线索。
  ③便于直抒胸臆,能自由地表达心理感受。(意对即可)
2.使“孙儿们”的生活境况和生活观念与小男孩形成对比,突出了小男孩的苦难处境和纯真亲情,为“我”的感动和价值观的改变埋下伏笔。(意思相同即可)
3.因为小男孩的童真和在商店的举动深深打动了“我”,“我”只希望天真的他不要遭遇太多的苦难,不忍心他纯真的心遭受这样的打击,所以就勉强地安慰自己:小男孩当然不会与这件事有关;但在确定他母亲也去世后,“我”再也不想回避这个现实,也想证明白己的猜测,于是给自己一个确定的理由去表达自己的感动和敬意(送白玫瑰),所以就“预感”他“跟这件事有关”了。 (意对即可)
4.“我”被男孩的故事深深打动,“我”从小男孩身上懂得了真爱的含义,“我”会用真爱去对待身边的人;“我”懂得了童心和纯真的可贵,懂得该如何教育孙子们爱人;“我”从酒醉者身上懂得了责任和珍惜别人生命的重要;“我”还懂得了金钱用于真爱才能体现价值,懂得了商品的价格不代表它的价值,会因此改变价值观;从小男孩家人身上懂得了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亲人的死亡。(意对即可)
5.文章借助“一枝白玫瑰”这一具体的意象,赋予其特别而丰富的内涵。 “白”象征着纯洁,玫瑰代表爱,这一枝白玫瑰就象征着小男孩可贵的纯真和对其母亲深深的爱。白玫瑰是小男孩母亲的最爱,小男孩在母亲离开人世前千万百计地要买一枝白玫瑰送给母亲,来表达自己对母亲一生的追念,所以也象征着无尽的思念。“我”因为这一枝白玫瑰的故事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所以它又象征着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神圣的典礼,非封禅莫属。封禅是古代君王祭祀天地的典礼,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风俗通义·山泽·五岳》写道:“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秦汉时期,在封禅的理论中,都是以泰山作为确定的封禅地点的。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叫做封,辟场祀地叫做禅。泰山何以成为封禅的圣地?显然不仅仅因为它的自然高度,更主要的是因为它的文化高度。
  封禅泰山的原因或许非常复杂,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东方关于封禅泰山的理论和文化,不管是语焉不详的传说还是相互矛盾的故事,都在证明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存在。孔子是泰山封禅理论的支持者,他认为泰山只能接受鲁国国君和周天子的祭拜。即使很多细节都无法证明,即使所有礼仪都无法施行,但是,要封禅就只能到泰山。面对传统,不可一世的帝王也只能低头妥协。
  秦始皇封禅之时,距离传说中的封禅已相去太久,封禅之礼,几乎无人能知。学者认为,秦始皇封禅泰山之前,只有封禅理论而没有封禅实践,也是很有道理的。汉武帝封禅,情形几乎雷同。但是,他们都还是请来众多儒生,认真讨论,直到最后讨论也没有结果。主张封禅者,多来自东方,不仅有鲁国的儒生,也有滨海的方士,笼统可以如是观: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追求仙人和长生必然无果而终,但是封禅泰山却是成功的。泰山封禅,终于走出了传说的迷雾,变成了帝王心目中的神圣所在。何止是帝王,封禅大典,几乎就是一种历史创造,所以司马谈才会因为不能参与而痛心疾首,终生为憾。因为封禅不能随时进行,封禅的条件常常难以具备,所以古代帝王无数,而真正能够封禅成功者寥寥无几。
  泰山封禅,可以看做是儒家思想礼制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孔子的成功,最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筑了儒家的思想体系。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的大交融,孔子的思想体系由精神光芒的闪耀向可以操作的礼制转化。在儒家思想的传播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帝王先接受了封禅理论,然后才接受了儒家,最后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秦始皇封禅泰山,汉高祖祭祀孔子,汉武帝设五经博士,这个思想传播的过程,方向是一致的。以封禅泰山为代表的儒家礼制思想,因为与天地祭祀有关,与帝王的合法性证明有关,所以最先受到最高统治当局的青睐。而这正是儒家获得独尊地位的开始。
  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典礼,封禅终于成为事实,而泰山几乎永久地独占了这个荣耀。可以说,自从秦皇汉武封禅泰山以后,泰山的五岳独尊地位才真正确立下来。泰山地位的提升,与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同步进行,泰山于是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与符号。中国文化,如果用一个人来代言,那就是孔子。如果用一座山来代表,那就是泰山。(摘编自孟宪实《泰山的祭祀与封禅》)
1.下列与“封禅”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封禅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神圣的典礼,是筑坛祭天,辟场祀地,向世人宣告帝王执政得到了天地认可的盛大仪式。
B.封禅泰山,与泰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高度有关,更与它的文化高度有关,它代表了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
C.传说中的泰山封禅礼仪不详,一些学者认为,从秦始皇起才有了泰山封禅的实践,而汉武帝封禅基本照搬了他的模式。
D.秦始皇和汉武帝泰山封禅,昭示一个事实,即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创立了泰山封禅的理论,他认为只有鲁国国君和周天子才能到泰山祭拜,从而确立了帝王祭拜泰山的传统。
B.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泰山封禅之前,都曾请来众多儒生,试图商讨出封禅大典可操作的礼制,但讨论均无果而终。
C.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典礼的封禅终于在秦汉时期成为事实,是当时儒家思想已转化为可操作的礼制的必然。
D.如果说建筑了儒家思想体系的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言人,那么几乎永久地独占封禅荣耀的泰山,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筑了儒家的思想体系”,可以说周公的礼乐制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基础。
B.司马谈因不能参与泰山封禅而遗憾终生,看来无论是帝王还是一般官员,都把参与几乎是历史创造的封禅大典看作一大幸事。
C.“帝王先接受了封禅理论,然后才接受了儒家,最后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可见无“封禅理论”就难有儒家特殊的政治地位。
D.封禅代表了儒家礼制思想,暗合帝王身份合法性证明的需要,在帝王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因此帝王首先主张封禅。
题型:河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雕花烟斗
冯骥才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这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之间,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做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一一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呦,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睬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处在人生低谷中的画家唐先生,在花房邂逅花农老范,老范对他态度和善,对他的画由衷地赞美,这使他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B.看到烟斗柜时赞叹“美,美,美呀”,接受雕工简单的烟斗时“谢谢您……真谢谢您”等语言描写,刻画出老范纯朴、木讷、无知、傻气的形象。
C.老范的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依照叮嘱,把一盆特大的凤尾菊送给唐先生,既写出了他的忠厚、孝顺,也表现了他们父子的信守承诺。
D.唐先生的画被打成黑画,他再次落魄,无人理睬,这种境遇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畸形的社会现实,深刻批判了人们的虚伪。
E.一盆凤尾菊,一只雕花烟斗,几次普通的交往,表现出入性的大美,也显示了人性的缺陷,小说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引发人们深思。
(2)小说中的唐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梳理小说情节,简析情节安排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小说的线索,有人认为是“雕花烟斗”,有人认为是“凤尾菊”。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一个画家的作品,大体可以看出他是从心所欲还是胡来,也可以看出他创作时是心如秋月还是躁动不安。八大山人的用笔其实是并不狂肆的,他运用中锋,沉稳而准确地推移毫颖,画面每一笔都没有逃出他理智所控制的范围。那是一种至极的理性与至极的感悟的高度统一,在佛家称“无缘大悲”。这时,八大山人是“从心所欲”的,也是“不逾矩”的。徐渭固为不世之天才,然则其作画、写字恐怕心境不似八大山人宁静空寂,所以偶尔来一两下败笔。这在八大山人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所赖徐渭才气干霄,瑕不掩瑜倒成了徐渭蓬头垢面不掩国色的特征。现代李苦禅的用笔,我以为是在八大山人和徐渭之间的,这与苦禅先生的性格大有关系。他一面喃喃而语,对画坛的丑陋和愚蠢奉上鞭挞、调以谐谑,大笔洋洋洒洒地在纸上跌宕运行;到紧要关头,先生不免语住,紧闭着嘴,这必是神来之笔诞生的瞬间;然后,先生又恢复怡然自得之态,在率意中把握着分寸。苦禅先生的画面是不会有败笔的,现在坊间的赝品,一眼便可识别,但凡首先跳入眼帘的,正如(庄子)书中从炉中跳出的恶金,必不能成为莫邪之剑,画上的败笔非徒不能状物传神,而只能起着破坏的作用。
  对历史上的每一位大师“审问之、明辨之”,是美术史家的本分,同时可以鞭笞画坛的劣迹以昭示后之来者。现在大写意的画家多了起来,大概和“立竿见影”的心态有关,他们作画时神涣气散,横涂纵抹,自以为做到了“我不思则我在”,与笛卡儿的 “我思故我在”的理性为仇寇。殊不知“胡来”的结果是满纸败笔、惨不忍睹,心中倾慕狂士的潇洒恣肆,而笔下却出不了他们的豪纵任侠,用力过猛,立刻恶浊;泼洒无度,必成墨猪。有自知之明的,团起扔进纸篓;无自知之明者则裱以精工,悬诸华堂,获笑天下士。
  我们不要太相信古人文章所描述的狂士,以为只有在神经失控状态才会有神来之笔,那就上了古人的当了。石涛曾很激赏新安吴子作画的状态,“每兴到时,举酒数过,脱巾散发,狂叫数声,发十斗墨,纸必待尽”。怀素“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显然他心知肚明,那是在捉弄观众。其实,怀素三分醉意是有的,他却偏做酩酊大醉状而已。
  傅抱石先生“往往醉后”一印,曾引发过无数的遗闻轶事,描述傅抱石如何大醉之后画出了神品,我想这大大误解了傅翁的“往往醉后”的文学意味。这“醉”字,正是傅翁忘怀得失、纯任情性,逍遥于太虚,与天地精神侔合的最佳状态。无道之士是狂不起来的,那仅仅是胡来。庄子自知狷狂,但却放言恣肆,皆入环中,所谓“猖狂妄行而蹈乎大方”。刘熙载称:“凡物险者易颠,非具有大力,奚以固之?”
1.下列对几位画家的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八大山人理性与感悟统一,用笔并不狂肆,他是从心所欲的。
B.徐渭心境不够宁静空寂,偶尔来一两下败笔,他有些胡来。
C.李苦禅的用笔,跌宕运行,紧要关头往往诞生神来之笔。
D.傅抱石纯任情性,逍遥于太虚,与天地精神侔合。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在好些大写意的画家,作画神涣气散,横涂纵抹,真是“胡来”。
B.怀素作画酩酊大醉,那是在捉弄观众,是假装的。
C.石涛激赏新安吴子作画的状态,是因为举酒狂叫会有神来之笔。
D.庄子狷狂,放言恣肆,但皆人环中,不是胡来。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画家如果内心躁动不安,自然会从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
B.古代所谓画坛狂士,其作品的神来之笔并非出自神经失控的状态。
C.美术史家的职责之一就是要鞭挞画坛上的胡来现象,从而警示后人。
D.绘画大师少有败笔,因为他们在作画时不仅能打破规矩,而且能达到忘怀得失与天地精神高度统一的境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画和传统西洋画的主要分别,还不在透视、描绘笔法、构图等等的技巧,而在于对绘画的基本构想。传统西洋画求逼真的形似,绘画本身是目的,画一幅画或者是为王公贵女保存肖像,或者应教堂的需要以引起人们的宗教情绪,又或是描绘战役的详情,以供国王和将军的陶醉。画中或偶有民情风俗,往往也是为了替封建领主显示属下子民的生活。中国画却是手段,目的在抒写画家本人的感情、思想和美学上的意境。中国大画家笔下的山水不必似真山真水,却要抒写画家的胸襟情怀。皇帝内廷供奉的画家应命而作,图画便成为目的,旨在迎合皇帝的癖好,除非皇帝的胸襟甚宽,鉴赏力甚高,而画家的技巧又极高明,否则不可能有佳作产生,正如承旨奉和之诗,希觏名篇。作品格调高低之别,往往即在于此。
  东西文化互相接触之后,西洋画从日本画里间接得到中国画家的基本意念,放弃了“求形似”,转而创造自己的风格。这在艺术创作上本来是正路,但他们大都趋向于形式的研究,只注意构图和色调的创作,极少企图抒发高雅情操、自然天趣。中国画却渐渐走上了西洋画家所早已摒弃了的旧路,不再注重意境感情,而求实际效果。
  这种趋向,主要是社会压力。近百年来,中华民族时时刻刻在生死存亡中挣扎奋斗,“为国家民族服务”“为军事政治服务”,成为最迫切的需要。社会不同情艺术家表现个人的闲情逸致,要求人人为民族的生存尽力。所以,在文学上,“文以载道” 成为主流;在美术上,“社会效果”成为主流。为政治服务成为艺术的主要目的,艺术就成了宣传工具。当然,就整体的社会效果而言,这种绘画是有重大贡献的,在形式技巧上,宣传画也可以十分精彩。
  就表现方式而论,近代中国画毕竟还保存了固有传统。尽管国画中混入了西洋画法,基本上终究是国画,洋为中用,中国画并没有变成西洋画。中国的新诗、小说、音乐(民歌除外)、话剧,却连形式也完全西洋化了,所以中国老百姓颇难接受,只有洋化的知识分子才喜欢。中国的传统戏曲也能保持原状。江青所提倡的钢琴伴奏 “样板戏”和“革命芭蕾舞”不受欢迎。中国戏曲和中国画,目前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两大支柱。但中国戏曲并无多大进步,只不过作了一些枝枝节节的修改。今日中国画的技巧和表现方式,却已非明人、清人之所及,更非唐人、宋人之所及。说我国近百年来主要的传统艺术成就是在绘画,此言当不为过。(摘编自《金庸散文集》)
1.下列关于“中国画”与“西洋画”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画是手段,目的在抒写画家本人的感情、思想和美学上的意境;西洋画本身就是目的。
B.中国画里的山水不必似真山真水,却要抒写画家的胸襟情怀;西洋画则要求逼真的形似。
C.中国画渐渐受西洋画影响,不再注重意境感情;西洋画间接接受中国画影响,放弃“求形似”。
D.中国画开始追求实际效果,主要迫于社会压力;西洋画放弃“求形似”,走上了艺术正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画和传统西洋画在透视、描绘笔法、构图等等的技巧上均有差异,但更主要的差异还在于对绘画的基本构想明显不同。
B.中国画里也不乏皇帝内廷供奉画家的应命之作,此类作品与传统西洋画一样,绘画本身成了目的,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
C.彻底放弃画家个人高雅情操、自然天趣的抒发,只注重构图和色调创作等形式研究,使西洋画在学习中国画时难得要义,少有佳作。
D.“文以载道”“社会效果”成为文学与美术的主流,都是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具体表现,这与中国近百年的历史状况有直接关联。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宫廷绘画虽然旨在迎合皇帝的癖好,但只要皇帝的胸襟够宽,鉴赏力够高,而画家的技巧又极高明,就会有佳作产生。
B.作为宣传工具的绘画,就整体的社会效果而言,有重大的历史贡献,这并不排除它在形式技巧上,也町以有突破和创新。
C.比之于中国的新诗、小说、音乐(民歌除外)、话剧,中国的传统戏曲和中国画保留了更多的传统元素,是“最中国”的艺术。
D.与中国戏曲变化较小不同,中国绘画走过了由唐宋而明清,直至当下的一条不断变革的道路,在技巧和表现形式上进步尤甚。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人类6000年文明史中,大概有5700年左右是发展很缓慢的,是神本位和君本位。直到十五世纪左右,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社会学家有了很多觉醒。又过了一百多年,牛顿的朋友一科学家约翰·洛克提出,要用规律意识、理性精神观察社会发展,人类社会的中心是人而不是神,社会发展有规律可循,治理社会的基础是人类的利益。后来,美国人根据洛克的思想写了《独立宣言》,马克思称其为“人类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并说洛克的思想是“英国政治经济学的一切观念的基础”,对他评价非常高。
  我们今天进行决策的时候,科学家和科技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中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心理学研究所荣誉研究员赫伯特·西门,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又是计算机科学家、心理学家,是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的创建者。他提出了“满意决策论”,其中有个著名的观点,“最好是好的敌人”,就是说,人在决策过程中不可能掌握所有信息,只可能达到满意而不是最佳决策。就是这么几句话,他拿到了诺贝尔奖,这就是从科学的发展所得到的一些对决策的基本认识。
  实际上,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形成了“社会物理学”这一新的学科,以自然科学的思维、原理和方法研究社会科学,推动科技与人文的交叉,同时,也发展了社会和人文科学的理论。比较早的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薛定谔,他首先把物理学里的“熵”引入到生命系统和社会现象里,这本书后来也影响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生涯。
  非线性科学里的蝴蝶效应对决策科学化的启示作用也非常大。它说,如果在非洲某个地方有一只蝴蝶的翅膀扇动一下,可能会引起纽约上空爆发一场暴风雨。在一个非线性的混沌系统里,一个地方的微小变化,可能会带来整个系统的崩溃或者大的混乱。这作为现代非线性科学或者复杂系统科学里面非常重要的课题,确实给治理国家、管理社会很大的启示。另外,现在有许多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中国科学院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像牛文元先生就应用“社会燃烧理论”研究社会稳定的几方面因素。国际上也已经有不少这样的模型了,美国很早就有一个研究全球稳定的计算机模型和数学模型,而且确实能起一些作用。牛文元先生的模型对我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也是有贡献的。(节选自郭传杰《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
1.下列对“蝴蝶效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线性科学里的一种理论。
B.混沌系统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C.微小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大的混乱。
D.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重要课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洛克关于社会发展的思想是美国《独立宣言》的思想基础,马克思盛赞《独立宣言》,并指出洛克的思想也是英国政治经济学的思想基础。
B.“最好是好的敌人”一句的意思是,要想达到“好”,就要克服想要追求“最好”的错误认识,否则就难以达到“好”的境地。
C.社会和人文科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技与人文的交叉,例如社会物理学就是以自然科学的思维、原理和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的。
D.中国科学院牛文元的“社会燃烧理论”主要研究社会稳定方面的内容,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为中国的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在人类文明史上,神本位和君本位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直到十五、十六世纪,人们才逐步认识到,人类社会的中心是人而不是神。
B.由于从科学的发展中得到了一些对决策的基本认识,赫伯特·西门提出了“满意决策论”理论,并凭借这一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奖。
C.国内外的科学家已经开始利用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对社会稳定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在实际运用中发挥了一些作用。
D.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许多科学家的贡献看,科技对治理国家、管理社会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有利于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