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被冤枉了吗 方舟子    历史上,流感大流行每隔10-50年就出现一次。现在距离上一次流感大流行已经有40年,许多专家担心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迫在眉睫。上个世纪

猪被冤枉了吗 方舟子    历史上,流感大流行每隔10-50年就出现一次。现在距离上一次流感大流行已经有40年,许多专家担心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迫在眉睫。上个世纪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13 期末题
猪被冤枉了吗
方舟子  
  历史上,流感大流行每隔10-50年就出现一次。现在距离上一次流感大流行已经有40年,许多专家担心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迫在眉睫。上个世纪的3次流感大流行都被发现是由禽流感病毒演变而来的新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所以禽流感在近年来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但是禽流感病毒直接变成能在人群中传播的人流感病毒的可能性不大,通常认为如果有猪做中介就会容易得多--现在你明白了为何这次出现了能在人群传播的猪流感让全世界都如临大敌了吧。
  目前并没有在猪当中发现这种病毒,有人——特别是养猪业的人士--为猪鸣不平,认为猪被冤枉了。为了不想让猪担当恶名,世界卫生组织在叫了一阵猪流感之后,正名为A型H1N1流感,国内把它汉化为甲型H1N1流感。
  一些病毒学家并不体谅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试图保护养猪业的苦心,仍然坚持把这次流感称为猪流感。虽然目前并没有发现它曾经在猪群中传播,也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它是从猪传给人的,但是间接的证据表明它只能是来自猪。流感病毒总共有8个基因片段。这次的流感病毒有6个基因片段是猪流感病毒的,剩下的2个片段原来分别属于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但是早在1998年就已经被结合到猪流感病毒里面去了。
  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为什么会跑到猪流感病毒里面去了呢?流感病毒通过和细胞表面上的受体结合才能感染细胞。人细胞和鸟类细胞上的受体并不相同,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分别只和相对应的受体结合,因此人流感病毒通常不能感染鸟类,禽流感病毒通常也不能感染人。但是在猪的细胞表面上同时存在这两类受体,除了猪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也都能感染猪。这样,如果一头猪同时被这三种病毒感染上,它们就可能在猪的细胞内进行“杂交”,组合出一种同时含有猪、人和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的全新的流感病毒,进而再传染给人或鸟。
  要有这样的“杂交”,猪必须有机会同时和禽、人有亲密的接触。在亚洲南方农村,猪、鸡、鸭、鹅常常养在一起,而且和主人朝夕相处,正为流感病毒的杂交提供了大好机会。所以亚洲南方通常被认为是新的流感病毒的发源地。人与家禽家畜"和谐共处"的传统养殖方式,才是培养新型病毒的温床。(原文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历史上每隔10-50年就出现一次流感大流行,这次猪流感就是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  
B、禽流感病毒如果有猪做中介就容易变成人流感病毒,从而在人群中传播。  
C、目前并没有在猪当中发现猪流感病毒,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猪被冤枉了,为猪流感正名。  
D、一些病毒学家坚持把这次流感称为猪流感,因为他们认为这次流感病毒只能来自猪。  
E、猪的细胞表面同时存在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受体,也能被这两种病毒感染。
2、本文题为“猪被冤枉了吗”,对这次流感而言,猪被冤枉的正反方论据各是什么?  
  正方:猪被冤枉了 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方:猪没被冤枉 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型H1N1流感病毒怎么产生并传染给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C
2、正方论据:没有在猪当中发现这种病毒(或“没有发现它曾经在猪群中传播”),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它是从猪传给人的;
  反方论据:这种病毒包含的猪、禽、人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都能在猪流感病毒中找到。  
3、猪和禽、人有亲密接触(或“猪与鸡、鸭、鹅养在一起,而且和主人朝夕相处”,或“人与家禽家畜‘和谐共处’养殖”),然后,一头猪同时被猪、禽、人三种流感病毒感染,这三种病毒在猪细胞内进行杂交重组,进而传染给人或鸟。(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不要失去一个民族的教养
季剑青
  在文化的传承中,历代积累的经典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经典由于文字和时代的暌隔,往往不易为一般读者所接受。为了使经典成为一般读者文化素养的一部分,前辈学者做出了卓越的努力。
  1938年,朱自清受杨振声的嘱托,开始写一部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精华的教科书。此后几年,在昆明和成都以及来往于两地的旅途中,朱自清一直没有停下这本书的写作,1942年,《经典常谈》终于出版,几年间仅在文光书店就印了五次。季镇淮称赞它“言之有据,深入浅出,意无不达,雅俗共赏,运用现代语言,讲述古史内容,令人读之不厌”。
  同样致力于经典普及工作的还有钱穆。上世纪50年代,钱穆在香港新亚书院讲学时,即有意写一部通俗的《论语》注解,使初中以上学生人人能读。钱穆早年就著有《论语文解》、《论语要略》,对先秦诸子特别是《论语》浸淫日久,用力甚深,写这样一部书本来并不是难事。然而钱穆反复斟酌体例和文体,数易其稿,直到1963年才最后写定,题为《论语新解》。对于一部通俗著作如此用心经营,不能不让人感慨于前辈学者的严谨与认真。
  这样一种严谨与认真的态度,归根结底,仍是出于对经典怀有的敬意。钱穆在《论语新解》的序言中谦逊地表示:“本书取名新解,非谓能自创新义,掩盖前儒,实亦备采众说,折衷求是,而特以时代之语言、观念加以申述而已。”换句话说,钱穆并非要在《论语新解》中贩卖一己的“心得”,而是备采前人的各家学说,加以申述,给读者以最为通达简要的知识,目的仍是让读者“直明《论语》本义”。
  在后来撰著的《孔子传》中,钱穆更是明确地希望读者借助此书,继而“进读《论语》以及其他先秦古籍”,不要认为读了此书,就以为“对孔子了解尽其能事”。其实朱自清写《经典常谈》,也是同样的用意,他希望读者把这本书当做一条船,借它“航到经典的海里去”,“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钱穆和朱自清都认识到,经典普及工作并不能代替经典本身,它们的意义是让读者亲近经典,接触经典。经典的普及不是把经典通俗化甚至庸俗化为当下实用的知识,而是充当灯塔和航船,把读者的心灵引入到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中去。这就是朱自清所说的:“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怀抱着如此庄严崇高的宗旨,下笔临文时自然不会苟且轻慢。
  也正因为这,他们也就不会随便迁就和迎合读者的阅读趣味,不会为了书的好卖而牺牲了经典的尊严。钱穆在写《论语新解》的时候,本来为了通俗,打算全部用白话,然而写了四分之一就后悔了,推倒重来。因为《论语》“难在义蕴,不在文字”,如果全用白话来阐释宏深的义理,一味追求浅显,就像“嚼饭哺人,滋味既失,营养亦减”,所以最终改成了浅易的文言,只是在每一章的结尾,用白话对全文做一个翻译。
  自然,这一切都要求作者本人对经典了然于心,了然于手与口。有如此的热忱,又有如此的学力,《经典常谈》和《论语新解》才成了新的经典。只是如今,有心、也有能力做这样工作的学者,已经很难见到了。
1.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一般人对经典的理解有困难是因为语言文字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
B.钱穆在《论语新解》中既申述了前人的各家学说,又提出了自己的个人见解,目的就是让读者“直明《论语》本义”。
C.《经典常谈》与《论语新解》虽是通俗著作,但都成了新的经典。
D.钱穆认为用浅易的文言写《论语新解》,就好比拿嚼过的米饭来哺喂他人。
E.钱穆希望读者能借助《论语新解》,进一步阅读《论语》及其他先秦经典。
2.下列对“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经典训练不能取代经典本身。
B.这句话是对学术通俗化和庸俗化的批判。
C.经典训练是读者理解经典,感受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
D.经典训练的宗旨是要让读者接受经典的精神滋养,使文化传统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3.关于“经典的普及”,文章针砭的时弊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典常谈》和《论语新解》为什么能成为新的经典?请根据文意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蓝 调
朱以撒
  在漫长委婉的海岸线上,暮色渐渐地飘落下来。已经是深秋的海滩,清寒随之而起。依然是裸足在沙滩上走,这些洁净的细碎颗粒,被温热的脚底揉搓着、摩擦着,沉了下去,显出一串歪歪斜斜的脚印。
  眼前的蔚蓝色调,至少可以和这几个词联系在一起--空旷、清澈、洋溢,还有岑寂、萧瑟。永远持有一种节奏的是那一层层皱纹般的海浪,带着摩擦的力道,涌到沙滩上,消失,又复始。这种单调和机械般的持续,让人体会到了自然界的耐性,无始无终。简单产生了大美,在我们的视野里、耳听中,也就是这种推移的单调,表达了一种敞开式的阔大,毫无掩饰,不会是习惯地躲在面具的后面,把假相给人。一座城市被海洋环抱着,本来是可以设计成为个性城市的,却很遗憾,格局狭促,街巷潦草,多拐弯抹角少畅快通达,多花里胡哨少单纯简约。
  我住在海边,懒得跟车到市里转上一圈。海与海有许多不同,城市和城市却有太多的雷同,它们反蓝调而行,它们和嘈杂、拥挤、脏乱这些词有关,也和脂粉、艳冶连在一起。一座城市和环抱它的海洋如此大的区别,可见生活是以相互对照的方式展开的。一个人从城市到海边,开始了几天止息的、向下的、解脱的日子。心境、举止,连说话的口吻、言说的内容都有所更变。夕阳眼看着又一次西颓,有些亚麻色的光线,让眼前荡漾着的蓝色液体,更多了一层心理上的冰凉。所谓的休闲就是这样,休闲服、沙滩鞋只是改换了肢体上的行头,更要紧的是自身的节奏律动,像被抽走了绷紧的那根筋,一下子松松垮垮。
  远处有人在昏暗中吹着一只小号。缓缓地把一个柔和圆转的中音送了出来,而后是主旋律随之跃起。吹奏者的技巧不高,只是心气随和,透过空旷,传到耳边已经十分的柔软。烧烤的营地里燃起了篝火,舔着夜色的火舌将暗中的一角轻轻撩开。这是我少年时熟悉的一串动感,只有在学期末了,该考的全都过去了,才会有心思举办一场篝火晚会。少男少女围坐在篝火旁,唱歌或者起舞,没有忧虑,却有无数漫无边际的幻想。一个人成长并有生存意识之后,他的劳累就开始了,像一首歌,没有休止符,调子又那么高,唱起来尤其吃力。这些在篝火前满脸稚气的少男少女,也许下次来时,已经是计较油盐的小丈夫或者少妇了。似乎一只小号曲未了,人事已多错舛。
  我还看过一本地理杂志,撰写者显然亲身到达了这几个地方,他提到了塞班、圣托里尼、塞舌尔、马尔代夫,在他细腻的描述中,我感到了他的陶醉。这是一种纯粹之蓝,与我今生所见过的蓝调不可相比。那是我从未见过的蓝调啊,我不知用哪一个词汇可以贴近,它们在词汇之外,在人的破坏之外。许多的河流污染了,对此我并不惊奇,河流毕竟太小,一家造纸厂、石板材厂就足以改变它的颜色。可是大海大洋,它的浩瀚无边,天水相接,能使大海变色,这需要多大的一种能量。古代的海洋是什么样的色调,如果要追问,就有一堆类似的问题要牵扯出来--天空、云彩、空气、气候是否都如这般混混沌沌?那时的眼力可以穿透到多远?你我都回答不了这些问题。追问远古永远是浪漫的,决不像今日的生存环境,在追问中变得不开心了。
  月亮升上了海面,使沙滩上那些毫无关联的景、物都浑然一体,带着水淋淋的清洁。立秋之后,沙滩上已经没有行者的影踪了,越往后的日子,它越发走向冷清,在冷清中慢慢清洗盛夏带来的杂沓和纷乱,沉淀污浊,在冷下去的氛围中,大海得到了歇息。
  当我孤零零面对如此浩大的海面,并不会有孤寂感——人之初始大抵也是如此。让一个人变成一滴晶莹的宿露,会比化为一缕青烟更有诗意,更为透亮。当它垂落海中,刹那被无声地收藏着。
1、 阅读文章第二、三自然段,然后概括蓝调的“大海”与反蓝调的“城市”各自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写道:“简单产生了大美。”作者为什么认为“简单产生了大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自然段中写道:“调子又那么高,唱起来尤其吃力。”如何理解“调子又那么高,唱起来尤其吃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标题“蓝调”除了“蔚蓝色调”这一字面意思之外,还有更深层的含义。请结合文意探究其更深层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西自治区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语文教学呼唤“诗教”回归——“诗歌与诗歌教学”网谈录(节选)
钱梦龙等
  主持人(钱梦龙):下面,我们再谈谈现代诗的阅读和教学问题。现代诗是最具有时代气息和青春活力的,而青年学生正处在“诗的年龄”,他们最需要现代诗的滋养。但现行的语文课本中所选的现代诗,不仅数量少,而且大多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不能反映近二十年来现代诗的发展。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青春在语文课上缺席”。钱涛老师是一位现代诗人,对这个问题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吧?
  钱涛: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的淡化确已有些时日了。这种淡化,自然可以从教材中诗歌篇目过少(现代新诗尤少)、选择的篇目过老(基本不选当代新诗)、教法陈旧(与议论文记叙文体教法雷同)等方面列出许多依据来,但在我看来,根本性的淡化,恐怕还是上述淡化之后的淡化,那便是师生都日渐远离诗歌,尤其是远离已从山谷溪涧艰难跋涉而出,经八十年积淀正走向成熟的中国现代诗坛。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兼写现代诗的人,从我自身的实践中,深感这种淡化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推进,尤其是对新一代中国人气质的陶冶和锻造,都是十分不利的。
  这里着重谈谈诗歌教材的选择问题。
  教材是教学的媒介。教材的导向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诗歌教学的淡化,是教材中淡化诗歌的必然结果。之所以产生这一现象,我看原因大致有:(1)老教材自身容量过小,窄小的篇幅,点缀一些古诗词,让一、二首新诗插足其间,在编者恐怕已是很费心思了。(2)应试教育使教学过程功利化了,能直接引导学生同时进入阅读与写作两扇大门的,自然是记叙、议论文体,诗歌是不在其中的(高考试卷上作文命题“不得以诗歌体写”便是证明),诗歌考查的题目古诗词居多,新诗则极少。(3)教材编写者对现代诗,尤其是对八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诗坛十分隔膜,这也是许多优秀诗作难登教材之堂的原因所在。
  对前两个原因,我不想细作剖析。随着语文教改的深入,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开设,加上高考内容和题型走向的一些变化,诗歌教学正在加强。但是我依然对目前的中学诗歌教学满怀忧虑。翻翻我们的语文课本,以前仅将眼光盯住《有的人》《回延安》等有限作家作品的状况是改变了,但语文教材的视野还是闭塞得可以。许多人不去深入研究新诗的发展,似乎新诗总是“老名家”的好。他们不去思考,中国新诗于八十年前挣脱古诗词格律的束缚,只是一种反叛行为,虽然开了新诗写作的先河,功不可没,但毕竟少了点对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承,从“我手写我口”到“放大了的小脚”的诗体尝试,其意境的创设,尤其是集中代表诗美的词语的锤炼,都显得不成熟。时过八十年,不管你承认与否,当今中国诗坛,佳作迭现,人才辈出,不但自由体诗的散文美、意境美都获得了张扬,而且由于新诗在成长和反思中,不断融进中国传统诗词的精华,在其潇洒自如的行板里,闪动着经过锤炼的语言美的光彩。一般地说,这是过去时代的新诗诗人的作品所不能企及的。当今中国诗坛,且不说从半个多世纪前的“七月”“九叶”中走来的新诗前辈(如1998年在马其顿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上获“金杯奖”的诗人绿原及他的同代诗人牛汉、杜运燮等人),即如当代诗人昌耀的《鹰·雪·牧人》《旷原之夜》,章德益的《西部太阳》,杨牧的《我是青年》《汗血马》等大量佳作,不但显现了当代中国诗人的精神风采,而且闪烁着中国古典诗词的浑厚余韵。这类新诗不下几百几千首,都可以遴选进中学语文课本,遗憾的是它们都没有进入教材编者的视野!
  为此,我建议,从五四时代到九十年代的现代诗人的作品,都应有所选择,而八九十年代的新诗尤应适当多选。当代人读当代诗,也许更能激起共鸣,不但可以引发学生欣赏的热情,而且可以触发他们创作的火花。
  主持人:现代诗的教学确实是语文教学中尤其薄弱的部分。呼唤“诗教”的回归,理应也包括现代诗在内,当然啦,这是传统诗教的“现代版”。
1、选文认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的淡化是“青春在语文课上缺席”。其淡化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钱涛建议中学语文教材“八九十年代的新诗尤应适当多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赞同在语文课中增加新诗的学习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安徽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秋 赋
从维熙
  ①人生如同一丝游云,一片落叶;云与天宇的相栖是短暂的,叶与树相依是匆匆的。惟其短促,人生四季的秋时,才有了特殊的音韵。
  ②果实成熟了,在枝杈间露出了迷人的色泽;但是那美丽的瞬间十分短暂,随着叶片的坠落,它告别母体的时刻已然来临。那是一种忧伤的别离,[A]无论是醉红了脸的高粱,还是白了头冠的芦苇,它们从萌芽到吐穗,都经历春夏季节的风吹雨打,待到生命璀璨到极致的时刻,它们便到了与母体生离死别的日子。  
  ③树若有知,是感伤的。果实如若有情,也是恋栈的。  
  ④但是自然界的别离--无论是游云告别天空,还是果实坠离母树,在感伤的别离中,还蕴藏着再一次聚会的希望。记得儿时听过的童谣中,对自然界的生命循环,就有如下的描述:“长生不死狗尾草,草籽随风满天飘;可爱鲜红大蜜桃,为它送情把核抛。”草籽被风吹到四面八方,桃核被人们抛向新的地域,它们在秋天虽然死了形体与灵肉,但到来年春时,那桃核又从大地上萌发出树苗,各种草木历经枯黄以后,再一次轮回生长,萌芽、拔节、开花,果实便在来年秋日,又一次眩目于枝头,因而那落叶与落果抒写的秋韵,是一首“长相思,永不离”的恋歌。  
  ⑤人类与大自然相比,感情的天秤是倾斜的。母亲从分娩后代那天起,便盼望着儿女们快快长大,期望着男儿成为挺拔伟岸的山,女儿成为碧波粼粼娟秀的河;岂不知儿女们长大一天,她们就接近了秋日一天,待儿女们像燕子出巢,飞向天南地北的时日,秋色也就染白了她们的发鬓。  
  ⑥我走在街上,每每见到白发染鬓的老人,我总是联想起果实坠地的老树,想起那飞絮已去的芦苇。她们空了枝头,死了当年曾有过的美丽,像是天上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云霞,_____________,但是不同于云霞和落叶的是,大自然永远不知疲惫地周而复始,而人类自身,则无一例外地都要回归到天宇的尽头。  
  ⑦那儿是寂寞的冬季,是白雪覆盖着的荒原,如同是一张无限大的冰床,[B]他们静静地休眠在那银色的梦幻里,在咀嚼着往昔的春时夏日的欢乐之后,丛立在他们面前的,不是再生一次或几次的美丽轮回,而是生者为悼念死者而树起的墓碑。这就是人类自身一首永恒的秋赋,如果也把它谱成一首歌,那该叫做“长相思,永别离”。我不知道莫扎特的《安魂曲》是不是写在秋天,但其中的每个音符旋律,都充满了秋色的悲凉。  
  ⑧惟其人生如流萤般的短促,人类才更加珍惜生命自身。中国文化格言中,有许多是警示人们热爱生命的。比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人生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曹孟德当年在江涛滚滚的赤壁横槊赋诗时,吟唱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同是这个曹孟德,也写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诗章。这些格言和诗章,都是激励人的生命从有限向无限延伸,以不负来去匆匆的人生。
  ⑨时至秋时,眺望窗外,在秋雨迷离中遥见枝头绿色凋零;对镜自视时又见发鬓添霜,便有感而发,涂鸦此《秋赋》短章,用以自勉自励。
1.纵观全文,作者用哪两句话概括比较了自然之秋与人类之秋的不同?(每点限用6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为什么说“那是一种忧伤的别离”?请联系上下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第⑥段的横线上写一个句子,要求语义连贯,语句通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B]两个划线句中,请结合语境分析“醉”和“咀嚼”两个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那个句子与第⑧段所抒发的情感最为接近?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C.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 长歌行》)
D.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题型:0106 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拯救地球和人类
马蒂娜·贝蒂-库索
  在几十年间,人类打乱了地球用45亿年建立起来的一些平衡。地球是脆弱的,我们的生活方式是不会长久的。全世界专家们的报告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我们的发展 方式与地球资源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除了今天吸引我们消费社会注意力的石油之外,还有那些生命必需的资源──首先是淡水──再也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更不用说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的原始森林,随之一起消失的不仅是整个动植物群落,还有抵制自然灾害的天然屏障,再加上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的各种影响,它们如今已经演变为一个恶性循环:洪水、酷暑、暴风雨……而这些仅仅是开始,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正逐步蔓延到各大洲。随着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打算采纳跟我们一样的消费方式,我们陷入了一场全球困境。
  这种过度开发将不会惠及所有人。今天,地球上的60亿人中有30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足2美元。人们因为石油、水和捕鱼而发生冲突……只要存在财富和资源的分配不公,这些冲突就不可避免。到2050年,有80-120亿人生活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呢?人们要迎接这样的挑战:协调人类的持续扩张和地球的有限资源;协调经济需求和生态的迫切需要。改变发展的方向是唯一的机会。这是一场人文主义斗争,涉及人类的未来。在此背后,有一个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问题和一个哲学问题:人类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进步的方向在哪里?更多地消费还是更合理地消费?更多地生产还是更合理地生产?“拥有”更重要还是“存在”更重要?我们要创造既尊重环境又对发展中国家更为公平的新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早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科学家和生态学家们就开始思考持续发展和资源有限的地球之间的协调性。有些人主张人口零增长以节约迟早要枯竭的自然资源;有些人寻找在尊重环境的前提下使经济生活和社会进步相协调的方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由此产生。在提交给联合国的报告中,它被定义为“一种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自己需求的能力造成危害的发展”。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这一概念得以推广。它涉及面很广,这既是它的优势也是它的不足,它可让人放心,又可促进广泛团结。今天,没有一份国际的、国家的和地区的声明不提到“可持续发展 ”。但人们是否明白它指的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呢?人们是否真正抓住了关键问题呢?不得不承认,尽管这一表达方式应用广泛,但实际行动鲜有变化。
  运用这一概念确实是最简单的事情。而且,富裕国家的人民把他们生活方式中的一切改变都想象成被剥夺。老布什就宣称“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不容商议”!我们应当进入一个有节制的社会,而不是被剥夺的社会。我们应该摆脱这种浪费文化。如果知道有超过10亿的人喝不上饮用水,人们是否还能容忍农业消耗我们用水总量的72%,而实际上作物只需要非常少的水呢?为什么要容忍我们购买的产品有五六层包装呢?人们的行为肯定要逐步改变。只不过,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要求社会各方人士如政治家、工业家、研究者和公民都动员起来。要合理采集资源,合理消费资源,寻找资源替代品,公平分配资源……总之,这个社会需要一种能够采取重大行动的真正的政治意愿。(法国《费加罗杂志》2005.10) 1、体现“我们的发展方式与地球资源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的一项是[     ]
A、只有吸引我们消费社会注意力的石油暂时还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包括淡水在内的其他那些生命必需的资源却再也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
B、原始森林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随之一起消失的还有整个动植物群落。
C、作为抵制自然灾害的天然屏障──原始森林的消失,导致洪水、酷暑、暴风雨等灾害和全球气候变暖。
D、我们的生活方式打乱了脆弱的地球用45亿年建立起来的一些平衡,人类陷入了一场全球困境。
2、文章认为我们应该准备迎接怎样的挑战?不合文章的一项是[     ]
A、协调人类的持续扩张和地球的有限资源,协调经济需求和生态的迫切需要。
B、改变发展的方向,即消除财富和资源的分配不公,避免因此产生的冲突。
C、解决关于社会发展的一个哲学问题:明确人类进步发展的方向,消费和生产的合理安排等问题。
D、创造既尊重环境又对发展中国家更为公平的新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
3、文章提到了下列应对地球资源有限问题的方法,不属于其中的一项是[     ]
A、实现人口零增长以节约迟早要枯竭的自然资源
B、在尊重环境的前提下使经济生产和社会进步相协调。
C、探索一种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自己需求的能力造成危害的发展。
D、积极发展高科技,在现有自然资源最终枯竭之前找到可以替代的资源。
4、下列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目前人类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地球资源濒临枯竭,只有改变这种方式才能避免这样的后果发生。
B、尽管所有的国际的、国家的和地区的声明都接受“可持续发展”理论,但是,都没有采取实际行动。 C、富裕国家比如美国把他们生活方式中的一切改变都想象成被剥夺,因此,要改变现状,需要有一种能够采取重大行动的真正的政治意愿。
D、人们没有真正抓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不明白“可持续发展”指的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