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味道【日】加太洁二   ①广告宣传上有一句话,“"卡耳庇斯"是初恋的味道”,我却说是母亲的味道。   ②我在小的时候和母亲分剐了。不是父母离了婚,乃是因为

母亲的味道【日】加太洁二   ①广告宣传上有一句话,“"卡耳庇斯"是初恋的味道”,我却说是母亲的味道。   ②我在小的时候和母亲分剐了。不是父母离了婚,乃是因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18 会考题
母亲的味道
【日】加太洁二
  ①广告宣传上有一句话,“"卡耳庇斯"是初恋的味道”,我却说是母亲的味道。
  ②我在小的时候和母亲分剐了。不是父母离了婚,乃是因为家里穷,所以寄养在亲戚那里。到了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才回到母亲那里同住,细细的看见了母亲的脸。那个母亲和这小孩的我在梦里所见、甄上所画的母亲似乎不同。乃是一个穷人的主妇。颧角突出。身体瘦弱,个子矮小,很可怜的样子。母亲是贫穷武士安藤某的长女。二十二岁嫁到父亲这里来的。此后过的是非常穷苦的生活,简直没有吃过常人吃的略为阔气的东西。我回来同住以后,亲自做菜给我吃.这样那样全都是很咸的穷人吃的莱。做菜是要凭了经验才做得来,没有吃过好莱。就没有敢出好菜来的道理。
  ③母亲是生来的穷命。这是当然的,大半世都跟着我那酗酒胡闹的父亲在一起,平常为了一分二分钱的事情.常闹意见。有时候看见母亲买了食物来了,便伸手出去,说也给我一点吧。拿出来的乃是煎饼的碎片,便大失所望了。
  ④母亲不知道装饰的事情。什么书画装饰当然不知道,不懂得插花,连自己的头发什么也不修饰。不是因为没有这个意思,所以不做,因为要这样做,便要另外多花一分钱,这是没法子办的。交通工具也就竭力避免,如是可以走了去的地方,总是一直走了去。说坐电车是要晕的,常以此为口实,其实是可惜电车费实在是比晕车更要重要吧。昭和十七年(一九四二年)三月我住在新宿户冢地方,母亲从小岩远远的看我来了。这时候我的长女刚才出生不久。母亲为得要看孙女,便坐了向来不大坐的电车来。晚饭请她吃的什么已经忘了。但是那时她的身体已经很是衰弱,所以我送她到了小岩。半路上她说是有点累了,就在上野广小路的永滕餐馆稍息。我问她吃些什幺,她说道:
  ⑤“什么叫做"卡耳庇斯"的,我想喝一回看。这名字我是知道的,却是没有喝过卡耳庇斯这东西。”我于是叫了一杯熟的卡耳庇斯和咖啡。母亲一口一口的很珍重的喝着。并且喜欢的说:
  ⑥“这样好吃的东西我是第一次喝着。过年时,再给我喝一回吧。”
  ⑦在这一句话里边,母亲的穷苦的一生可以想见了。就在那年的秋天,有肺结核的母索因为结核菌侵犯了喉头,什么也不能吃而死了。死的地方在扫帚梅乱开的小山一座疗养所里,母亲所随身带着的古旧的钞票夹里,有着一元多的零钞,以及一张旧的明信片。这是地在龙泉寺町给人家当保姆的昭和五年(一九三〇年)时候,我受了父亲的吩咐向她借钱的明信片。当时我走去找她,她将钱蛤了我,可是那明信片却像抱着小时候的我似的。放在钞票夹里带着一直到死。
  ⑧我不能给母亲再一次喝那卡耳庇斯,一直到现在很是难过。
  注:“卡耳庇斯”是一种饮品,即酸牛奶加钾。
1.“卡耳庇斯”一词在文中反复出现,对于全文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概述小说中“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相关段落,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将第⑥自然段独立成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你对第⑦段划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1)母亲既然坐电车晕车,为什么后来还是坐了电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阅读全文,说说“母亲的味道”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一词语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反复出现,首尾照应,构成全文情节的线索;突出了母亲既有辛酸苦涩,又给家庭和孩子带来甜蜜这一主题。(意对即可)
2.母亲身体瘦弱,个子矮小,显得可怜弱小;母亲出身卑微,一生穷苦而辛劳,生活极其窘迫;母亲无微不至地关心疼爱子女,对美好的生活充满憧憬。(意对即可)
3.(1)这是母亲留在“我”记忆中刻骨铭心的话。母亲对喝卡耳庇斯的喜爱和愿望,给“我”留下了无尽的伤感和遗憾。独立成段,能起强调、突出文章情感的作用。
  (2)这张借钱的明信片是12年前的“我”送来的,所以母亲很珍惜这带着子女一些信息的物件。这个细节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无声而又深挚的爱。(意对即可)
4.(1)母亲坐电车晕车其实是她吝惜钱财的借口,因为家庭经济的拮据。后来母亲坐电车来看“我”,既是因为路途遥远,母亲体弱多病;更是为了尽快看到孙女。这样写更能表现母亲具有“卡耳庇斯”苦涩而又香甜的味道。
  (2) “母亲的味道”是一种甜(或温馨和亲切)的味道,因为“我”怀念喜欢喝卡耳庇斯的母亲的关爱;但更多的是-种酸酸的、苦涩的味道,因为“母亲"的一生是穷苦而辛劳的一生,不能再一次让母亲喝到卡耳庇斯,给“我”留下了无尽的难过和遗憾。(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低碳生活” 创新生活
  “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
  目前的主流看法是,导致气候变化的过量碳排放是在人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笔者以为,对占主流、有共识的“低碳生活”理念主旨可以概括为“适度吃、住、行、用,不浪费,多运动”。如以中国传统文化来解释这一理念的主要内涵,还可再简化为“勤、俭”二字。
  “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着眼于人类未来。近几百年来,以大量矿石能源消耗和大量碳排放为标志的工业化过程让发达国家在碳排放上遥遥领先于发展中国家。当然也正是这一工业化过程使发达国家在科技上领先于其他国家,也令它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长期以来习惯于“高碳”模式,并形成了全球的“样板”,最终导致其自身和全世界被“高碳”所绑架。在首次石油危机、继而在气候变化成为问题以后,发达国家对高耗能的生产消费模式和“低碳生活”理念才幡然觉悟,有了新认识。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因此“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低碳生活”理念也就会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世界被气候问题所困扰,但世界是由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组成,我们必须各自做出努力在这一理念上达成共识,共同行动。在目前阶段,我们还必须在全面、公正、有区别的原则下处理如下难题:短期与长远利益的协调,国家与全球利益的冲突与共赢,行业经济与整体经济利益的博弈与调整,国家意志与社团利益的对立统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共享与互助等。由此足见,要将“低碳生活”理念真正转化为现实,会带来怎样的挑战。
  “低碳生活”最根本的挑战是,它要求人类改变自工业化以来形成的生产消费理念,特别是那种消费至上的消费文化。现有世界流行的主流经济理论基本建立在消费至上、消费者至上、竞争优先的基础上,它提高了社会生产的高效率,却也一度导致了生产与消费领域不受控制的高碳排放。虽然消费至上看起来是美好的目标,但以“低碳生活”理念看来,它却是牺牲人类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短视行为。所以,选择“低碳生活”理念,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拿出足够的政治勇气来进行一次资源和利益的再协调和再分配,而且我们还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并准备相应的行动手段来审视我们的消费习惯。
  “低碳生活”向人类提出的是前所未有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理论与选择模式,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创新,创新我们的生活模式,以保护地球家园、为人类未来造福为宗旨。 选自(廖先旺 《 人民日报 》 2009年12月7日13版)
1.下列有关低碳生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低碳生活”这一新理念的主要内涵就是“适度吃、住、行、用,不浪费,多运动”。
B.目前的看法是,“低碳生活”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
C.“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防患未然”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
D.“低碳生活”理念着眼于人类未来,虽是新概念,却反映的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工业化过程使发达国家在碳排放上遥遥领先于发展中国家,也使发达国家在科技上领先于其他国家。 B.在人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过量碳排放导致气候变化,发达国家对高耗能的生产消费模式才幡然醒悟。 C.要解决世界气候问题,在现阶段不仅必须全面公正有区别地处理好多难题,还要接受低碳生活理念。 D.消费至上竞争优先的理论提高了社会生产的高效率,也导致了生产与消费领域不受控制的高碳排放。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低碳生活的理念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B.低碳生活理念与消费至上截然不同,消费至上是牺牲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短视行为。
C.解决世界气候问题的主要方法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就是要改变消费至上的文化。
D.将低碳生活理念转化为现实,就能够全面地有效地缩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景,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争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守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
  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了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怀情,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1.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该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联系全文,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一句中“月辉”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明月清泉自在怀”,作者以生活品味诗情,从诗歌领悟人生。试结合具体诗句谈谈古代诗歌在你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或你借生活进一步体会出诗的意境的生活经历。要求有具体的诗句,联系实际谈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①“意象”的前身为“象”,源于《易》(《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魏晋也有言、意、象之说,及至南朝刘勰始用这一术语来描述文学创作过程。从此以后,“意象”便以种种面貌活跃在文学批评之中。第一,它有一些近似术语如“境象”“兴象”与之混用;第二,它有合有离,运用灵活,例如“意象玲珑”“意广象圆”;第三,若分用,“意”有时通“情”“理”“神”,“象”有时通“景”“物”“色”等等;第四,“意象”说与“赋比兴”说密切相关,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潜理论。可见,我国的“意象”说实际上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
  ②正因为如此,中西学者在界定和运用“意象”一词时,自然纷纭莫定。其中,有一个明显的分歧点,那就是把它或者视为“意中象”,或者视为“意加象”。前者比较宽泛,是指艺术构思或艺术想像中的任何形象。无论是诗人构思时原有的,还是读者读后创造出来的;无论是形诸笔墨的,还是仅存于诗人头脑之中而难以描述的;无论是诉诸读者感官的,还是以其荷载的意蕴而引起读者理性认识的:所有这一切,无不包括在内。后者比较狭窄,仅仅指那些由于附有抽象事物而构成比喻、象征、寄托或暗示的艺术形象。这样去界定,尽管读者的再创造可能会得到默许,但评论家往往要怂恿他去捕捉诗人的原意。
  ③如果承认广义的意象,实际上就等于承认意象的基本性质——具象性和包蕴性。具象性是意象“与生俱来”的性质;只是在语言艺术中,其所具之象必须借助“心灵的眼睛”去观察,去玩赏,不必尽然如眼前的实物,令人寓目可得。那些确实浮现于脑海之中却又说不出、写不来的艺术形象尤其如此。包蕴性则指意象荷载抽象事物(如哲理、意向、情愫等)或关联其他具体事物的性质,这是在诗人艺术匠心的熔铸中,后天获得并逐渐得以强化的。两者相比,具象性更直接涉及意象自身的本质特征,包蕴性则更集中代表诗歌语言的艺术特征,两者均是界定时不可或缺的条件。
  ④如果承认意象的两种基本性质,也就等于承认它的基本作用--描述作用和指涉作用。前者的体现,在于意象诉诸感官而引起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至于是否会由此引起进一步的思考倒不十分重要。写景诗,应该是意象发挥描述作用的范例,诗人利用种种意象,为了的是在读者面前展示一片栩栩如生、真实可睹的画面。我们经常会说某写景诗传达了诗人的闲适心情,某写景诗透露了诗人归隐的意向等等,但这种从整首诗反映诗人情志的指涉作用,自与意象本身的指涉作用有所区别,单看“小桥流水人家”,何以见出飘零游子的孤寂心情?指涉作用的体现,在于意象诉者智识而引起理性思考。至于是否借助意象的描述作用,也是第二位的。这种作用小可见于比喻、借代等辞格,暗示、象征等局部艺术手法,大可见于讽谕诗、寓言诗等诗歌类型。然而,还有一些复合意象或意象组合,其组成部分犹如“人面桃花相映红”,令人难以辨别它们是在描述还是在指涉。不过,无论遇到哪种情况,意象具有这两种基本作用还是显而易见的。
1.下列对“意象”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是能够引起某种体验(尤其是视觉体验),传达某种意蕴的文学艺术形象。
B.是活跃在文学批评之中,用来描述文学创作过程的一种艺术形象。
C.指由于附有抽象事物而构成比喻、象征、寄托或暗示的文学创作手法。
D.“意”专指“情、理、神”,“象”专指“景、物、色”,二者合称为“意象”。
2.下列各项中与意象的包孕性有关的一项是[     ]
A.意象是鲜活具体的,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做到完全如眼前实物。
B.意象能荷载或关联其他事物,但这一特性因诗人的创作水平而异。
C.意象“与生俱来”的性质就是诉诸感官而引起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D.意象包含复合意象和意象组合,因而产生了意象的包蕴性。
3.依据文章内容,不属于“广义意象”的一项是[     ]
A.广义意象是作者的构思与读者创造的艺术形象。
B.广义意象是形诸笔墨与作者头脑之中的艺术形象。
C.广义意象是附有抽象事物而构成比喻、象征、寄托或暗示的艺术形象。
D.广义意象是诉诸感官的与引起思考的艺术形象。
4.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易》中的“圣人立象以尽意”、魏晋关于言、意、象中的“象”,意思应该与本文“意象”的“象”不同。
B.如果只承认意象的狭义定义(意加象),那么,意象的具象性和包蕴性也许就无从谈起了。
C.意象具有具象性,因而具有描述作用;意象具有包蕴性,因而具有指涉作用。
D.只有把意象的描述作用和指涉作用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分析诗句中的复合意象或意象组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转 身
李汉荣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曾经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的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似已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的一瞥里只看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⑤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给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的衣服披在了这位贫苦的老人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⑥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⑦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①段“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一句中,“打捞”就是“寻找”的意思,它与“人海”相呼应,显得别致而生动。
B.第②段“转身,就是永别”这句话,表达了一种颇为耐人寻味的人生感受,同时也自然地引起下文。 C.第④段开头对“秦岭深处”一段山路环境的描写,暗示了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使得“秦岭女孩”“脸上满是羞涩”。
D.从第⑤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的处世态度:即使是对擦肩而过的陌生乞丐,也应给他们以力所能及的关爱。
E.“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句中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 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因人生苦短而生的惆怅。
2.请结合上下文,说明④⑤段中两个画线句子的具体含义。
(1)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③④⑤段和⑥⑦两段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写法,请作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题目“转身”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作者借不同情境中的“转身”,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超重
肖复兴
  那天到机场送人,飞往法兰克福、伦敦、罗马和巴黎的航班,密集得像雨点似地挤在一起。大概正赶上暑假结束,大学开学在即,到处可以看到推着装有大行李箱推车的学生们,送行的父母特别多。候机厅里,家庭的气息一下子很浓,像是客厅,相似的面孔不停地在眼前晃动。
  不时有孩子进到里面去办理登机手续,家长只能够站在候机厅里等,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都伸长了脖子,把望眼欲穿的心情赋予人头攒动的前方。不时便又看见有孩子匆匆地从里面走出来,给家长一个渴望中的喜悦。不过,我发现,匆匆出来的孩子大多并不是为了和送行的父母再一次告别,也很少见到有依依不舍的场面,那样的场面,似乎只留给了情人之间的拥抱和牵手。
  站在我身边的是一位面容姣好的中年妇女,凉鞋露出的脚趾涂着鲜艳的豆蔻,这样风韵犹存的女人,在我们的电视剧里一般还要在男人怀里撒娇呢。现在,她像是只温顺的猫,眼神有些茫然。不一会儿,我看见一个大小伙子推着行李车,气冲冲地向她走来,没好气地对她嚷嚷道:“都是你,让我带,带!都超重啦!”只听见她问:“超了多少?”语气小心,好像过错都在自己的小媳妇。“10公斤!”只有儿子对母亲才会有这样肆无忌惮。听口音,是南方人。
  于是,我看见母亲开始弯腰蹲了下来,把捆箱子的行李带解开,打开箱子,那是一大一小赭黄色的两个名牌箱。儿子也蹲下来,和母亲一起翻箱子里面的东西,首先翻出的是两袋洗衣粉,儿子气哼哼地嘟嚷着:“这也带!”然后又翻出一袋糖,儿子又气哼哼地嘟嚷一句:“这也带!”接着把好几铁盒的茶叶都翻了出来:“什么都带!”母亲什么话都没说,看儿子天女散花般把好多东西都翻了出来,面前像是摆起了地摊。最后,儿子把许多衣服和一个枕头也扔了出来,紧接着下手往箱底伸了,只听见母亲叫了声:“被子呀,你也不带了!”
  我有些看不过去,走了两步,冲那个一直气哼哼嘴噘得能挂个瓶子的儿子说:“10公斤差不多了,你东西都不带,到了那儿怎么办?”儿子不再扔东西了,母亲站了起来,一脸忧郁,本来化得很好的妆,因出汗而坍塌显出些许的斑纹。“先去试试再说。”我接着对那个儿子说,他开始收拾箱子,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儿子推着行李车走了,我问那位母亲孩子去哪里,她告诉我去英国读书。她脚下的那些东西都散落着,稀泥似地摊了一地。
  这里,我身旁另一侧,又有一个女孩推着车走到她的父母身边,表情几乎和那个男孩一样气哼哼的,把车使劲推到她父亲的脚前,说了句:“严重超重!”父亲和刚才这位母亲一样,立刻蹲下身子,替女儿打开行李箱,我一看,箱子里几乎全是吃的东西,而且全是麻辣食品,不用说,来自四川。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女儿站在那里,用手扇着风,摸着脸上的汗,说着:“这都是我想带的呀!”这让父亲为难了,倒是母亲在旁边发话了;“把那些腊肠都拿出来吧,那玩意占分量。”父亲拿出了好几袋腊肠,又拿出好几管牙膏、一大罐营养品和几件棉衣,再盖箱子的时候,鼓囊囊的箱子瘪下去一大块。女儿风摆柳枝般推着车走了,我悄悄地问母亲这是去哪儿,她说是去法国读书。
  独生子女的一代,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养儿方知父母恩,他们还没到明白父母心的年龄。他们可以埋怨父母的娇惯和期待超重,却永远不该埋怨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超重。(选自《2008年中国年度微型小说》)
1、 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超重》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儿子女儿出国读书,在机场,父母出于爱,为孩子准备了过多的行李,结果造成“超重”。
B、孩子朝着父母大发脾气,“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也有天气热以及马上就要远离父母而心情不好的原因。
C、“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这些细节描写都表现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情感。
D、小说选材巧妙,情节波澜起伏,以情动人,读起来让人深感沉重。
E、小说的结尾起到了点题和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年轻一代期望,同是也能让读者感受到了“感受爱”的重要。
2、小说中的儿子和女儿见了父母都是“气哼哼的”,其原因一样吗?你是如何看的?第6段写的是与前文相同的事情,这样写不重复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以“超重”为题,请探究以此为题目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