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境界   ①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②“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

读书三境界   ①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②“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月考题
读书三境界
  ①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②“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③“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昏脑涨、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juan)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④“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tihu 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默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⑤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⑥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⑦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宇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用于消遣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1.作者认为读书三境界“吞”、“啃”、“品”的具体含义是:
  “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吞”“啃”“晶”三种读书境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在读中外名著时,采用的是什么读书方法?有什么收获?请略举一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本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列举了大量的具体的事实,阐述了读书三境界的观点。
B. 本文阐释了“吞书”、“啃书”、“品书”的内涵和三种境界对不同的读书人的意义。
C.作者善于取譬说理,说理透彻,深入浅出,使读者心悦诚服。
D. 本文在阐释道理时态度平和,言辞中肯,使人易于接受。
答案
1.“吞”:泛读或博读(生吞活剥,囫囵吞枣)
  “啃”:精读(咀嚼消化,强行吸收)
  “品”:体悟( 焚香沐浴,如饮醍醐 )(可从文中找答案,也可自己概括。)
2.层递( 层进、递进 )关系;“吞”是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乔”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意思相符即可)
3.“略”。(开放题,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4.A
举一反三
砚铭考  
  砚,是人们熟悉的磨墨工具,在我国已经有悠久的历史。黄帝时代是我国从原始氏族阶段向国家形成过渡的时期,当时,已经出现私有财产,人们把自己心爱的墨海——大砚,刻上自己的名字表示拥有。砚铭,是刻在砚底、砚头、砚盖、砚身四侧或其他空余部分的一种可长可短,亦诗亦文,不拘一格的自由文体。古人大多把格言、诗句、警句作为砚铭,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时时劝勉自己要躬身力行。就是今人,也时闻有如此雅兴。因此,它也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它不仅能增加砚台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还是文物评定的标准和鉴定真伪的依据,故颇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砚铭也由最初简单表示所属关系的姓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记事咏物、说理寄情、言志叙怀的文学形式。《大戴礼记》所载的西周太公金匮砚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砚铭,是以文学形式写成的,其铭曰:“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谗言,得无白。”不过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的砚铭,还是到了汉魏时期才形成。作为文学形式的早期砚铭,大多数是就砚说砚,是文人用以品评和赞美砚的。到了宋代,人们喜欢用它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从此以后,言志寄情、赋诗颂词便成了砚铭创作的主流之一,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文天祥写的砚铭:“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就属此类。
  砚铭作为艺术品的出现,比作为文学作品要晚得多,它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宋末元初,我国篆刻艺术空前兴盛,砚铭在它的影响下,开始向艺术方向发展。在刻制技艺上,砚铭广泛地吸收了篆刻艺术的全面构图、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大大地提高了砚铭的艺术欣赏品位。同时砚铭亦趋于完备,年款也较之前代更为普遍,并出现了在铭后加钤[注:盖(图章)]的新内容。从此,款记便成了砚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增加了砚铭的装饰美。明清时期,赏砚之风日盛。当时金石书法名家辈出,他们中不少人自己动手书写和镌刻砚铭,如纪晓岚。为了把书法、雕刻和装饰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其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在书写和镌刻之前,都要对砚铭的全面布局、章法的疏密错落和刀法运用进行反复推敲,精心设计。砚面构图,因形而异,行、草、篆、楷,因砚而择,使其布局得体,和而不同。同时刀法的运用也力求做到笔画的顿挫、轻重、快慢、转折,要刻得生动自然,既有笔意又有刀味。不过,砚铭的书写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写作,因受到砚面与雕刻过程的限制,制作者选用的铭文大多简短、扼要、精辟,因此砚铭虽短,却字字千金,均是砚铭者的真情流露,从而使砚铭的文学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真正成为既具观赏性,又具实用性的艺术品。(选自2004年12月24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砚铭作为艺术品“兴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具体体现是什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宋末元初,砚铭吸收了篆刻艺术的全面构图、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提高了砚铭的艺术欣赏品位。
B.宋末元初,款记成了砚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增加了砚铭的装饰美。
C.明清时期,砚面构图,布局得体,和而不同,刀法运用反复推敲,精心设计。
D.明清时期,砚铭简短、扼要、精辟,字字千金,能充分地表现砚铭者的真实情感。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人大多把砚铭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时时劝勉自己要躬身力行,因此文物家一般把砚铭当作鉴定文物真伪的依据。
B.宋代,文人墨客用砚铭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C.砚铭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到了汉魏时期才形成,内容上大多就砚说砚。
D.纪晓岚是清代金石书法名家中自己动手书写和镌刻砚铭的名家。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我国仍有文人学士把格言、诗句、警句作为砚铭的,且多有年款和图章。
B.散文能更好地抒情言志,从文天祥开始,宋代的砚铭大都用散文形式写成,一般不用诗词写砚铭。
C.砚铭大多能提高砚的价值,质佳的、传承可考的古砚则会有不同于一般艺术品和文物的潜在价值。
D.随着世界性收藏热的升温,带有优秀砚铭的砚,将成为当代喜欢收藏砚的人追求的对象。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帕斯卡尔的芦苇地
赵丰
  在所有的植物中,我最喜欢的是芦苇。我曾想,如果有一片芦苇地,我也许会把生命匍匐在其中。
  我之所以喜欢芦苇,是源于年轻时喜欢过帕斯卡尔《思想录》的一句话: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在帕斯卡尔看来:“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用一串串精神的记录证明,他是一根最有尊严的苇草。我常常想着帕斯卡尔说出这番话的表情。幻觉里,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芦苇,它生长在临水的河边,茎杆中空,叶子翠绿,在风里歌唱,并开出美丽的芦花,帕斯卡尔在其中行走……帕斯卡尔的芦苇地。那是属于他的精神家园,由他开垦、播种、耕耘,并最终收获的芦苇地。那是人们用肉眼无法触及的芦苇地。他可以放心的、尽情的、赤裸地在其中想象,呐喊。
  在一个雨后有阳光的秋日,朋友约我去钓鱼。他引领着我向沣河的上游奔去,在一片挖过沙的河滩,我见到了一片面积很小的芦苇,但足以令我喜出望外。我举着钓竿只有几分钟,就放弃了,先是坐着,后来就躺在那片芦苇中了。我感谢这个多雨的秋天,给了北方这片土地一片芦苇。让我有了一个驰骋思想的空间。
  秋天的芦苇一片苍茫。灰白的芦花开始到处飘荡,翩翩若雪。握住一片芦花时,自然,我想到了帕斯卡尔,他说:“人显然是为了思想而生的”。他的思想中没有规范的体系和严谨的学说,他是个任思绪流淌而不做聚集和汇总的人,宛若一片自由的芦花。他的毫无拘束的思想火花奔放不羁,直抵生命的最深层次。
  躺累了,我便起身站在一个高处,对这片芦苇进行俯视。视野里的芦苇,虽然很小,但是比起任何旷野的景致都要壮观。成熟的芦苇如满头华发的老人,脱去轻飘,归于凝重,静谧中有一种庄严和安详。我想芦苇如果有眼睛,也一定是充满阳光般的睿智,那是超越了一切悲喜苦痛的的旷达。
  其实这里是一片河滩,更多的是荒草、沙子、水面,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在水面贴着滑翔的鸟。它们翅膀扇动着,发出不可一世的鸣叫。它其实是没有思想的。任何一个思想家,都会在广阔之处表现得沉默。那正是一种成熟。就像面前的芦苇,该张扬时便张扬,该安静时就安静,似乎自己智慧地把握着生命的节奏。芦苇的境界,人是不容易达到的。
  沣河岸上的这片芦苇地,我设想它是属于帕斯卡尔的。
  朋友在收杆,西山的晚霞送走了遥落的太阳,秋风下,金黄色的芦苇在水面荡漾,一片片云朵围拢着又散去,舞动成晚霞样的遐想。朋友钓了许多鱼。他说,我在乎的是钓鱼时的感觉,没有工作,没有应酬,没有烦恼,就只有我自己的思想。在这片属于帕斯卡尔的芦苇地里,我惊喜地发现,我的这位朋友居然拥有了帕斯卡尔般的境界。当他陷于那个小城,那间只有十几个平方米的办公室时,他是陷入思想的荒芜的。当人们热衷于建立体系和规范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从事着一件作茧自缚的工作。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帕斯卡尔那样,在广阔的芦苇地里收获灵感呢?
  帕斯卡尔关注的是生命和生命中昂扬的激情,他呼唤“人必须认识自己……我们对自己越是认识的深刻,就越是接近于一个真实的人。”在说出这番话后,他将自己置于芦苇地的深处,任冬日的晚风吹着。那个夜晚,帕斯卡尔的灵魂破土而出,他找到了皈依。他从此开始了修道式的生活,他收留穷人住在自己的寓所,帮助不知名的流浪少女,他效仿耶稣“我热爱贫穷是因为他热爱它……”
  1662年,他39岁,正值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上帝却领走了他。“思想,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这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永恒的嘱咐。(选自《福建文学》2009年第五期,有删节)
1.联系全文,简析开头一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章的第五段,作者为什么说“视野里的芦苇,虽然很小,但是比起任何旷野的景致都要壮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章第六段,作者是采用什么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来表达在芦苇地的见闻和感悟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在帕斯卡尔的“芦苇地”里蕴含了他的哪些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用脉冲星聆听引力波
  如果有一对黑洞将要撞击地球,那么你会听到它们悄然逼近的声音。当然,你聆听到的不是声波,而是引力波,因为声波在真空中无法传播。当黑洞靠近时,引力波会“挤压”你的内耳骨,产生类似照相机闪光灯充电时发出的咝咝声。尽管天文学家们认为引力波无时无刻不在我们体内回响,但是在正常情况下,引力波是听不到的。引力波在广袤的宇宙中经过长途跋涉,抵达我们时强度已被削弱,骨头或其他物体受到引力波“挤压”而造成的长度改变,可能还不到一个质子的宽度。
  为了能听到引力波,就需要一个超灵敏的“麦克风”,比如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它由两架激光干涉仪组成,分别位于美国华盛顿州和路易斯安那州,专门用来寻找由引力波造成的仪器长度的振荡变化。但是,还有其他方式可以用来探测这一长度振荡,而且新的研究表明,其中一项技术甚至能检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有关引力的理论是否正确。
  这一技术要使用脉冲星,它发出脉冲的周期犹如原子钟一般精准。如果引力波从我们和脉冲星之间穿过,它会拉长或者缩短脉冲星发出的脉冲之间的距离,因此脉冲振荡看上去就被加速或者减速了。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布朗斯威尔分校引力波天文学中心的天体物理学家李柯伽(Kejia Lee)说:“我们可以进行计时观测,而引力波会改变脉冲的到达时间。”与过去用脉冲星探测引力波不同,这一技术可以探测引力波的直接效应。
  黑洞并合或者宇宙早期过程发生的引力波,会改变脉冲星计时观测的结果,影响程度为一千万亿分之一——相当于十年偏差一微秒。频率大于每年一次的振荡,会埋没在噪声信号之中,无法被探测。而LIGO正好相反,因为地震活动,它无法观测到低频的振荡。这样一来,两种技术正好完美地互补。
  为了从噪声信号中分离出真实的计时观测振荡,天文学家们比对了许多脉冲星。按照广义相对论,引力波振动的方向垂直于它传播的方向。它会在某一个方向上拉伸物体,同时又在与之垂直的另一个方向上压缩物体。这会使得一颗脉冲星的振荡减速,而使另一颗与它成90度的脉冲星振荡加速。噪声信号却不会有这样的效果。
  李柯伽与他的同事弗里德里克·耶内特(Fredrick Jenet)和理查德·普赖斯(Richard Price)合作,正在把这一技术拓展到广义相对论以外的引力理论上。这些理论预言物体可以在各个方向上同时被拉伸或者压缩,甚至在引力波传播的方向上也不例外。脉冲星是测量这一反常振荡唯一可行的途径,这些反常的振荡在量子引力理论中代表了不同类型的粒子。美国弗兰克和马歇尔大学的另一位脉冲星计时专家安德烈亚·洛门(Andrea Lommen)说:“幸好有人愿意考虑非广义相对论的引力波,这实在太重要了。”
  不过,这项技术还没得到证实。该小组还没有计算出相对论以外的其他引力波振荡模式的强度,也没有找出区分这些模式组合的办法。澳大利亚的帕克射电望远镜从2004年起每两周就对20颗脉冲星监测一次,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引力波--既没有爱因斯坦的引力波,也没有其他引力理论的引力波。这并不奇怪,三年时间的确太短了。LIGO也还没有探测到任何引力波。希望不要等到黑洞和地球相撞的那一天,我们才能证明爱因斯坦没有错。(选自《环球科学》)
1.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除使用激光干涉仪等探测手段外,科学家很早就开始尝试用脉冲星探测引力波的直接效应。
B.与LIGO相比,脉冲星计时观测更容易捕捉到低频振荡。
C.按照广义相对论,嗓声信号和引力波对不同脉冲星振荡产生的影响可能是相同的。
D.科学家们已经着手考虑非广义相对论的引力波,并计算出其振荡模式的强度。
2.下列对“为了能听到引力波,就需要一个超灵敏的‘麦克风’”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引力波无时无刻不在人体内回响,但它的声音微乎其微。
B.引力波无法在正常情况下被听到,因此必须借助特殊的仪器。
C.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可以探测到引力波造成的长度振荡。
D.激光干涉仪是用来捕捉引力波的最灵敏的一种仪器。
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有关引力的理论,至今仍未得到实际观测的证实。
B.只要引力波在脉冲星周围出现,就会拉长或缩短脉冲星发生的脉冲之间的距离。
C.由于脉冲星发出的脉冲周期相当精确,因此可以用计时的方法来进行观测。
D.引力波改变脉冲振荡的情况很难被捕捉到,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探测时间。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红松擎天
张抗抗
  ①伊春城像一个巨大沙盘,隐现在苍翠的林海中,红黄蓝白,色彩缤纷。
  ②30多年前,我随农场连队在伊春某林场伐木。森林暖泉、雪地冰坂,是知青年代的珍贵记忆。然而,重新回望那个年代,心生愧疚。还记得男生用锋利的电锯,将茂密的树林扫荡;女生围着锯倒的巨木清理枝桠;卡车满载原木,运出深山。我们将大树锯断,劈成柈子,塞入炉膛,熊熊火焰给帐篷带来温暖,也将几百年成材的原木燃为灰烬……长期过量的开采,使小兴安岭可采林木锐减,生态逐渐失衡。那些消失的大树中,就有红松。
  ③伊春,如今已成为红松在我国的最后一片原始保留地。自然界但凡珍稀树种,对地理气候条件要求苛刻,决无苟活之意。这种存活于寒冷地带的珍贵树木,生长极其缓慢。几十年前,小兴安岭还是红松满山。然而,连年大量砍伐,红松所剩无几。半个世纪以来,伊春为国家输送了2.3亿立方米红松材质,据说,用火车装这些原木,车厢一节节连起来,可从最北端的漠河接至最南端的三亚。
  ④时值盛夏,在溪水国家森林公园,我寻访红松。普查表明,该地存有614种原生树木,是天然的森林博物馆。沿山路上行,只见草木葳蕤,蕨苔遍地,乔木灌木、针叶阔叶高低错落。石阶木桥、草亭木屋,与山林浑然一体。迎面扑来树叶与青草、朽木与落叶混合的浓郁气息。吸气吐气,肺腑通透,神清气爽。四周忽然幽暗,一株褐红色的巨木横空出世,挡住去路,居高临下,冷傲威严。树干浑圆敦实,树皮寸寸皴裂,呈现出清晰的时间刻度。那是红松!
  ⑤在溪水,我仰视红松。它们在这里巍然伫立了几百年,饱经风霜却容颜依旧。心无旁骛地向上生长,中途决不分叉,到树冠才打开伞状枝条。五针一束的松针,玉簪似地插在头顶。阳光透过树顶苍绿而粗硬的松枝倾泻而下。
  ⑥在溪水,我拥抱红松。红松有骨气:它直立如柱,外刚内韧。它耐腐蚀,抗风雪,可作桥梁、枕木、电杆之用。树皮可提取栲胶,采割松脂;松针可提取松针油;松子为美味坚果,亦可入药……红松,在冰雪之地伫立了千年万年,是天地日月的精华。它因过于优秀而受到人类的过度青睐,好在人类终于醒悟。
  ⑦在溪水,我要为红松祝福。五年前,伊春市在地方财政特别困难的情况下,作出了全面停止采伐天然红松的决定,同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红松实行建档立卡管理。伊春人绝不能让“红松故乡”变成回忆中的“红松故事”。伊春伐木工马永顺,一生伐树3万余株,退休后,倾余生之力,植树3万余棵,被国人传为佳话。
  ⑧登上观光塔,环山苍郁,森林像一块巨大的“祖母绿”,在阳光下发出碧玉的荧光。高高的红松树下,喜阴喜湿的细弱幼苗正在耐心生长。将来,红松高耸入云,如擎天之柱,托起伊春的未来。美丽的伊春城,该是一座隐现在莽莽红松林海之中的巨型宫殿。
  ⑨在溪水,我“认领”了一棵红松,我愿日日为这棵遥远而伟岸的红松祈福。若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了红松,蓝天还能用什么来支撑呢?
1.概括第②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分析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松的珍稀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④、⑤两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红松?请选择其中两种方法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探究文题“红松擎天”有哪几层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乞丐
屠格涅夫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衰弱不堪的穷苦老人挡住了我。
  红肿的、含泪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劣破烂的衣衫,龌龊的伤口……哦,贫困已经把这个不幸的生灵啃噬到多么不像样的地步!
  他向我伸出一只通红的、肿胀的、肮脏的手……他在***,他在哼哼唧唧地乞求帮助。我伸手搜索自己身上所有的口袋……既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至连一块手帕也没有……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上。
  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衰弱无力地摆动着、颤动着。
  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带,兄弟。”
  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紧紧地捏了我冰冷的手指。
  “哪儿的话,兄弟,”他吃力地说道,“这也应当谢谢您啦。这也是一种施舍啊,兄弟。”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
  这篇小说告诉了你哪些做人的道理?请就你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体会。要求写100字左右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