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体系稳态延续的基本前提。但人类社会的活动由于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总会对某些生物物种过分偏爱,而对另一些生物物种漠然视之,甚至对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16 期中题
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体系稳态延续的基本前提。但人类社会的活动由于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总会对某些生物物种过分偏爱,而对另一些生物物种漠然视之,甚至对某些物种厌恶有加,因而在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的生物物种,在人类社会中总会受到各不相同的待遇。这种不公正性,首先表现为人类社会控制下的生物群落,在物种数量上比自然生态系统中要少得多;其次表现为不同物种受到的待遇也互有区别,而且无视其原生特性;再次表现为相互间的关系得按照人类的意志加以调控。这些特征体现了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的偏离。这样的偏离积累扩大后,最终都会影响到地球生命体系的生物多样性。 不同文化对生物物种的价值定位,完全屈从于相关民族文化稳态运行的需要,而这样的需要又具有多重性,因而不同民族文化对生物的价值定位并不具有通约性。比较不同民族文化对生物物种的价值定位,其间也无规律可言。目前愈演愈烈的农田化进程和作物种植、牲畜饲养的单一化,恰好是全球范围内文化辐合趋同演替的自然结果。要消除这些威胁,更好地维护生物多样性,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类的食品结构必须尽可能多样化,尽可能从更多的生物物种中获取食物来源。而做到这一点的根本保证,也只能是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 在文化辐合趋同演替的背景下,人类生产食品的办法也会日趋单一化。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最为通行的作物保护措施就是化学农药的使用。但任何化学农药都会不加区别的消灭一切除作物和家养动物以外的物种,这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是不言而喻的事实。然而,随着文化的辐合趋同,人类无法找到一种更好的化学农药的替代品,以至于生物多样的保护成了一纸空文。 生物多样性维护的另一个重要的威胁是化肥的滥用。人类在使用化肥时关注的仅是作物本身,对使用化肥的负面效应即使了解,也往往是不加理会。化肥的使用对于土壤微生物的存活是一个重大威胁,而这又会导致其它众多生物的生存压力。加上过量化肥对水体的污染,还会威胁到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然而,在文化辐合趋同的背景下,这些对生物多样性的明显威胁却无法得到缓解与消除。工业文明的食物生产模式在这一背景下,被不加区别地大范围推广,这同样会使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更加艰难。 为了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人类社会应当拥有尽可能多的食物来源渠道和食物生产办法,以便分散对不同生物物种的生存压力。要使食物生产的多样化成为可能,同样需要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因此,文化的辐合趋同本身就是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负面效应,维护生物多样性永远只能是一个理想,而无法落到实处。 1、对体现“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的偏离”的特征,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物种不公正是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 B、在物种数量上,人类社会控制下的生物群落远远少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C、人类社会对待不同物种或厌恶、或漠视、或偏爱,且无视其原生特性。 D、人类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调节控制物种与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根据全文内容,最适合做这篇文章标题的一项是 |
[ ] |
A、文化辐合趋同对人类生态安全的威胁 B、文化辐合趋同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 C、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 D、生物多样性与合理利用地球资源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地球生命体系的稳态延续与民族文化的辐合趋同之间存在冲突。 B、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之所以成为一纸空文,是因为客观上存在的困难以及人类的漠视。 C、文化的辐合趋同意味着对地球生命体系的破坏,它对人类弊大于利。 D、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保证,也是地球生命体系稳态延续的客观要求。 |
答案
1、A 2、B 3、C |
举一反三
奴 性 纪伯伦 |
人是生活的奴隶。奴性用凌辱遮挡住人们的永昼,用血泪淹没了人们的长夜。 从我降生之日到现在已经有七千年了,但我所见到的只是驯服的奴隶以及用铁链锁着的囚徒。 我走遍了全世界。从定居在窑洞里的人到住在现代建筑里的人我都见过。但至今我所看到的,只有被重负压弯了的头颈,被铁链锁着的双手和跪在偶像面前的双膝。 我随着人们从巴比伦到巴黎,从尼尼微到纽约。到处我都看见砂地上足印的旁边有镣铐的痕迹,森林和溪谷重复着积年累月的世世代代的***。 我走进宫殿、学校和庙堂,伫立在宝座、讲台和祭坛的面前。在任何处所我都看到:工人是商人的奴隶,商人是军人的奴隶,军人是统治者的奴隶,统治者是神甫的奴隶,神甫是偶像的奴隶,而偶像则是恶魔所幻化,是髑髅山上的幽灵。 我和一辈又一辈的人们在一起,从刚果河走到幼发拉底河畔,到尼罗河口,到西奈群山,到雅典的广场,罗马的教堂,到君士坦丁狭窄的小街,到伦敦一幢幢高大的楼房。我看见奴性总是和荣誉、尊严并驾齐驱。我看见少年的男女们在祭坛上作为牺牲,奴性被尊崇为神;斟上美酒与香露,称颂奴性为统治者;人们在奴性的圣像前焚香,把他当做先知;在他面前下跪,奉他为金科玉律。在奴性驱使下,人们自相残***,却把这行为称做爱国;人们在奴性的面前俯首,说奴性是神落在大地上的影子;人们遵从奴性的愿望焚房屋,毁村庄,却说这是平等和友爱;人们竭罄全部的精力和时间,奉献给奴性,说这是财富和经营…… 奴性名目繁多,本质只有一个,它有许多形式,内部却始终如一。奴性--这是自古就有的一种征兆多端的病症;孩子们从父辈那里把它和生命一起承受下来;岁月把它播种在时代的土壤里,然后收获,就像在一年中的一个季节里收获另一季节的果实。 这就是我遇到过的奇形怪状的奴性。 盲奴性。——它把今天的生活和过去父辈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它迫使人们的心灵在传统面前低头;它使年轻的身体充满了陈旧的精神,把它们变做一座座只有骨灰和腐物的坟墓。聋奴性。——它强迫人们迎合人群的口味,涂他们喜欢的颜色,穿他们喜爱的衣服;它把人们的声音变成了回声,把人们的身体变成了影子。 有斑点的奴性。——它不按照物品的价值购买东西,不称呼物品本来的名字。它把欺诈叫作聪明,把空谈叫做博学;它说软弱是温顺,说怯懦是威严。 …… 当我由于追随一辈又一辈的人而疲倦了,当我由于看着人们的奔波而厌烦了,我就独自一人坐在幽灵所居的溪谷里,往古的幽灵在这里藏匿,未来的幽灵在这里期待着自己投生的时刻。在这里我看见一个苍白的幽灵,他凝望着太阳,独自彷徨。我问他:“你是谁?叫什么名字?”他回答:“我的名字叫——自由。”我说:“你的孩子们都在哪里?”他回答我:“一个牺牲在十字架上。一个得疯病死了。第三个还没有降生。”(选自选修教材《外国诗歌散文欣赏》,有删节) 1.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列举了“我遇到过的奇形怪状的奴性”,请概括出下面两种奴性所揭示的内涵。 盲奴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聋奴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结尾“一个牺牲在十字架上。一个得疯病死了。第三个还没有降生”的含意?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态度和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纪伯伦的《奴性》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联系人类文化或人们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于奴性、奴性存在的原因、奴性的本质、奴性的危害或克服奴性的看法。(选一个方面谈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 魏金树 |
刘备同学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这件事在校园里掀起了轩然大波。在班主任刘老师的办公室里,刘备“呜呜”地哭了,哭得很伤心。几天前的一个早晨,班长曹操的手机在宿舍里被盗了。曹操与刘备、孙权住在一个宿舍,当时只有刘备因病在宿舍里睡觉,大家做完早操回来,曹操的手机便不见了。一开始刘备也不肯承认,后来刘老师发了怒,就停了课让大家反省。不到两天,刘备就挺不住了,向刘老师承认自己偷了手机。可追查赃物时,刘备却又说弄丢了。刘老师强抑怒火,心平气和地对刘备说:“念你平时表现还不错,只要将手机交出来就没事了,如若死不改悔,哼!--你先回去想想吧。” 刘备刚走,刘备的朋友诸葛亮敲门进来:“刘老师,我刚才看见刘备很委屈的样子,料定其中必有冤情。”“你有什么依据吗?”“当然有!”诸葛亮不紧不慢地说,“据我分析,案发现场只有他一个人,按说最易成为怀疑对象,刘备若行窃岂不是太蠢了吗?何况刘备同学平时仗义疏财,怎会做这种事呢?” “可他已经承认了呀。”刘老师说。“不错,但我想他可能另有苦衷。现在高考临近,寸阴足惜,为追查手机,你给大伙儿停了课,刘备同学肯定是为了让大伙儿尽快复课,才选择了牺牲自己的下策。”“那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呢?”“我也不敢肯定,只是,我怀疑孙权。记得那天早操期间他去了一趟厕所。操场离宿舍很近啊。”“啊,我想起来了。”刘老师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他请假说拉肚子去厕所,而且时间很长。对,肯定是孙权偷的。” “不,不可能是孙权偷的!”门一响,孙权的朋友周瑜推门进来。 “周瑜同学有何高见呢?”刘老师问。 “孙权家中非常有钱,为人也很豪爽,他不可能去偷别人的东西。倒是刘备最为可疑,刘备虽不爱财,但可能由于赌博、谈恋爱等原因急需用钱,而他家中很穷,便只有去偷。”“不!”诸葛亮打断周瑜的话,“谁不知道刘备胆小怕事,而曹操身强体壮,性情暴戾,咱班上哪个同学不畏他三分。不怕他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副班长孙权。” “好了,你们别争了。”刘老师站起来说,“周瑜同学去调查刘备,诸葛亮同学去调查孙权。就这样吧!” 二人走后,刘老师将曹操叫来,说了刚才的事情,然后问:“你说谁有可能偷了你的手机呢?”曹操很大度地摆摆手,说:“无论是谁偷的,都应以大局为重,我看这事就算了吧。同学之间,别伤了和气。”“不行!难得你如此宽宏大量,别人要都像你这样就好了,此事虽小,但关系到咱们三国中学的声誉,曹操同学你就别管了。”曹操还想分辩,刘老师挥挥手,曹操只好退了出去。周瑜和诸葛亮受命后,分别对刘备和孙权展开调查,虽无进展,却搞得刘、孙二人声名狼藉。后来学校推荐唯一一名重点大学保送生时,刘老师理所当然地提名曹操,唯曹操的朋友杨修在一边冷笑。 毕业了,大家收拾东西各奔前程时,杨修忽然站了出来,大声说:“你们想知道到底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吗?” 嗯,是谁呢?人群一阵***动。杨修掏出自己的手机,只摁了一遍曹操手机的号码,就听曹操身上“嘀嘀嘀”地响了起来——大家都怔住了。随后有人问杨修:“你怎么知道曹操自己藏了手机呢?” 杨修哈哈大笑:“诸葛亮,是刘备的朋友;周瑜,是孙权的朋友;我,是曹操的朋友啊!”言罢,扬长而去。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A、刘备因为“仗义疏财”、公而忘私,所以有真心朋友诸葛亮同学鼎力支持,最后不被冤枉。 B、孙权因为“为人也很豪爽”,所以没有被人怀疑,而且还有真心朋友周瑜同学的积极维护。 C、曹操因为狡猾奸诈,所以他不会有真正的朋友,即使有朝夕相处的朋友,也难保不被朋友出卖。 D、老师推荐曹操当保送生,曹操一再推辞,并力荐刘备、孙权,同学们赞叹,唯杨修在一旁冷笑,可见杨修的嫉妒与阴险。 E、杨修在揭露了真相后说“我,是曹操的朋友啊”,以不言之言的弦外之音,一语道破了真相的缘由,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2、本文是一则移植经典名著人物的故事新编,既再现生活,也符合“历史的逻辑”,有趣又可信。请举例说明这篇小说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根据文本加以分析、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百家讲坛”是个奇怪的坛 刘洪波 |
“百家讲坛”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坛。十年以前,丁肇中在那里讲过物理学,把物理学讲到我都能听得津津有味,很不容易。但现在这个讲坛上,讲红楼、讲清史、讲论语,大概今后还要讲与“国学”有关的一切。至于还讲不讲自然科学、现代哲学、思想、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我不知道。在我印象中,“百家讲坛”之“百家”就是赏玩传统的百家,当然中国这方面的人才很多,号为“百家讲坛”,数量上是可以保证的。 国学,据说已经“返本开新”,只差大家都来践行。不过,践行什么呢?是修习各人的心性,还是以国学来格致万物?若是前者,没有什么不好。若是后者,事情就比较难办。阎崇年先生讲清史,如数家珍,史料熟,秘闻多,吸引力强,但主要是对清宫如同对待自家一般热爱的态度,这个祖宗英明,那场屠***合理。易中天先生讲三国,权谋机变,说得津津有味,就是搞不清对权谋之术到底是赞赏还是批判。相比之下,反倒是于丹讲《论语》,固然毛病多多,总归是要修身养性,更加合乎人性,但只强调指向内省而对人之外在处境无所置辞,大概不过是训育顺民。 这次钱文忠先生为商纣王翻案,称为“文武双全,功勋卓著”,以期主导舆论。前人多有怀疑商纣王并非恶到极点者,从真实认识而言,哪怕是希特勒,你也不难找出几个“功勋”来,商纣王当然也应该有一些好的地方。但到底有多好,难说,尤其从学术上“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是困难的。商纣王处在中国信史时代之前,怎样获得充分的证据来总括他的一生?他的恶评有新朝代的虚报,有后时代的累加,可以想见。但要翻案,还是且缓吧,重建一个对商纣王的历史结论,学术上几无可能。 对商纣王的评价,与其说是“历史评价”或者 “历史学结论”,不如说是一种“舆论评价”或者 “社会学结论”。想到商纣王就想到荒淫、暴虐,他已经成为一种暴虐的符号。不可置疑的事实是,商朝在纣王手中灭于周朝,一个“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怎样被一个新朝代取代,把这一点解释清楚,何其困难。 “百家讲坛”其实是娱乐业一个景象,但貌似在布道。在这种虚妄的布道与实在的娱乐之间,人们聆听到一些离奇古怪的思维,并且把自己酱在莫名其妙的逻辑里。这些逻辑归总而言,就是“大丈夫只求建功立业,不必论其余;小百姓但求修好忍术,以接受治理” 。寓教于乐,就这样实现了。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 |
A.作者举丁肇中讲物理学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百家”应是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哲学等等非中国固有之学的真正“百家”。 B.在第三段中,作者对阎崇年和易中天持批评态度,对于丹持肯定态度,因为她的解读指向修身养性,更加合乎人性。 C.现在的“百家讲坛”都在做翻案文章,比如阎崇年说祖宗英明,易中天津津乐道权谋,钱文忠称商纣王“文武双全,功勋卓著”。 D.对“百家讲坛”,作者虽然多有批评,但在结尾还是肯定了它具有寓教于乐的作用,观点辩证,评价比较公允。 2.作者对钱文忠为商纣王翻案持批评态度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认为“百家讲坛”是个奇怪的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西藏大地 马丽华 |
①山是大山,川是大川,青藏高原这片荒寒的高大陆就由这些大系山水所组成。用心地想一想,全世界哪里还能见到比它们更加浩瀚些的紫山峻岭了呢?尤其是,连脚下的地平线都已遥遥地高出海平面几千米,成为世界高极。我喜欢视野里充满山的时候,喜欢从几乎所有可能的角度端详它们:平视,俯瞰,仰望;喜欢看它们在各种光影里:朝晖里,迟暮里,光天化日下;喜欢以各种方式:乘车或徒步,去尽其所能地穿越和跋涉过它们。在藏十七八年,以山为伴。 ②——它是焦***…… ③在不经意时,我总是习惯于用北方母语自语。焦干这方言用在眼下刚好合适一不错,它是焦***,焦干而茫茫。 ④山野上苍茫无际的阳光季风丝丝缕缕地剥蚀了岁月,干涸着生命。这生命,不光是哪一个人的,不光是哪一人群的,生命是一种泛指,所有的。 ⑤智者说,水是最好的。幸好有了这些奔流不息的水。它们总在山与山对峙的峡谷和平川上要么平缓要么急急地经过。不舍昼夜,而且永不回返。凝神于流水的人,终将成为智者。它们不舍昼夜永不回返地远程奔走着,直至海洋的怀抱。沿途,它们就汇集了两岸永不止息地涌流而下的雪水、雨水和泉水。亘古以来雨雪泉水的冲刷就这样渐深渐宽了纵横交织的山谷。深深浅浅,枝枝蔓蔓,天造地设出这样一个自然环境。人类悄悄地出现并植根于这些大山的皱褶中一一那种令我多年来感慨不尽的生命和生活之流正从谷底静静地流淌开来,这生命与生活的原汁呵!我所到过的那许多村庄,无一不坐落在水经过的地方。我总是从这一山谷,进入另一山谷。涉过这一条河,走向另一条河。 ⑥近两年来,我这样穿梭奔走于西藏中部的拉萨、雅鲁藏布江山结水流之间,访问着越来越熟悉的村庄和人们。那些山野不再是一扫而过的彼此类同的,不再是纯粹客体的漠不相关的。某种共同和共通雏系着我的情感和视线。探求与整理这一地区的文化现象对我来说无疑很重要,不然何以急切向往并兴致勃勃地走近那些村庄和房屋呢。这是一股重要的动力,在民俗学家和人类学家没能张望过的地方,先人一步地去领略少为人知的生活存在,无疑是一种优厚待遇的被赐予。然而—— ⑦意义不止于此。至少最终和最高的意义不止于此。对我来说,必经的过程要比目标的到达更富有魅力和乐趣——为何对某一现象和行为兴趣浓厚,它们因何感召了我,从哪里获知线索,用何种方式从流至源,经由哪些人们去明了它,由此又牵扯出哪些未知问题,引我走向哪些更纵深的阡陌歧途…… ⑧更不待说这些神奇的事物是以我长久感到新鲜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来表现和表述的--我对于西藏民间的全部知识,差不多都是通过藏语获得的。富有表现力的藏语格外悦耳,格外奇崛,抑扬顿挫有如峭崖陡壁;而操藏语者无不健谈,又如同汩汩不歇的江河水流。访谈的时候正是神思飞扬的时刻,一些能够捕捉到的单词脱离它本来的轨迹去引领思想天马行空。简单的翻译提示,就使心领神会,引申联想,举一反三。在那种时刻,就想到自己是存心不肯去精通这门语言的了。 ⑨更何况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有缘分与那样一些泥土里生长起的人们相逢,从一些表象入手,一度参与了他们的生活。在那里,最神秘的也是最明朗的,最繁琐的也是最单纯的,最平凡的也是最神圣的,最无l心的也是最难以忘怀的。 ⑩也终于走进了最神奇最玄奥的超验世界。 一度加入了群舞与合唱的行列。 1.文章第②段中“它是焦***”,写出了西藏群山的什么特点?作者不经意使用方言词汇,体现了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中作者感叹“这生命与生活的原汁”,文中从哪些方面赞美了西藏的河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⑧段中“富有表现力的藏语格外悦耳,格外奇崛,抑扬顿挫有如峭崖陡壁;而操藏语者无不健谈,又如同汩汩不歇的江河水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作者为什么说“在那种时刻,就想到自己是存心不肯去精通这门语言的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中作者说“探求与整理这一地区的文化现象对我来说无疑很重要”,请你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探求整理西藏文化现象有哪些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宋人绝句艺术谈 季羡林 |
宋人绝句,也是名家辈出,有不少高手,他们在唐人的阔大宏放、高华典丽之外,另辟蹊径。清末著名的诗评家陈衍说:“宋诗人工于七言绝句,而能不袭用唐人旧调者,以放翁、诚斋、后村为最。”(《石遗室诗话》)石遗老人这里只举出陆游、杨万里、刘克庄三人,是太少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还存有唐宋之见。应当说,宋代的绝句佳品在数量上或者还可以与唐人相匹敌。宋人绝句的创作特色,是构成宋诗特有的艺术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人绝句自有其新意,这种新意不妨概括为两点,一是诗的日常生活化,二是诗的哲理化。而这两点,又与宋代士人的社会l心理和文学观念相联系。 宋人绝句中,写社会重大题材的不多,这可能是它们的缺点,但宋代诗人却也把诗的题材向另一面扩大,把日常看来平淡无奇的生活情号,用平易浅近的语言形式,表现得很细腻,很有诗意,有美感,因而触发读者的再创造,发现生活中固有的美,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即使生活中的一个小小角落,诗人们也表现得富有情趣,在诗歌的意象中有所开拓创新,因而使得极为平凡的场最也闪耀出不平常的光彩,使人产生新的审美感受,感到人世间和自然界本有的诗意和美感。试读下列一些诗句:“何处山村人起早,橹声摇月过桥西”,“分得鱼虾归野寺,满江鸥鹭夕阳闲”,“莫言春色无人赏,野菜花开蝶也来”,“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津津细雨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不都是可以开启感情的窗扉,领略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美景吗? 诗的哲理化在宋人绝句中更为普遍,更为明显。这倒不仅仅是因为宋代禅学盛行,祥理入诗,而且是因为处于中国封建社会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地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地位有了新的变化:地主经济的发展使得地主阶级文人文化知识得到普遍的提高,他们中不少人有着较高的古典文化修养,并从而能在对世界、人生的整体探讨中具有哲理的深度。另外,通过科举制度的改革,使得大批中小地主文人走上仕途,在封建政体组成中增加新的成份,但因此也引起比前朝复杂得多的政治纷争。宦海的波澜和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引起士人们对本身命运的思索,包括对文学创作本身的思考。这一切的总和,就是宋代哲理诗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宋人绝句中的哲理诗有的写得很粗率,很平淡,缺乏诗味,但其中好的哲理诗,即诗的哲理化,却是诗人们对社会人生、宇宙自然的深刻观察,是对日常琐屑和无聊庸俗的解脱,使人的感情得到一种洗涤,似乎重新认识了自己,因而产生一种领悟的喜悦,好像超越自我而迭到新的境界。像下面一些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此身舍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是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经验,给人以启迪智慧的理趣吗?至于像“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深”,“云里烟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诗怀自叹多尘土,不似秋来木叶疏”,更可看作创作l心理的别开生面的探索,有益于对古代美学思想的研讨。(《濡沫集》) 1.下面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 |
A.清末诗评家陈衍说:“宋诗人工于七言绝句,而能不袭用唐人旧调者,以放翁、诚斋、后村为最。”《石遗室诗话》)陈衍之所以只举出陆游、杨万里、刘克庄三人,是因为他对宋诗有成见,认为宋诗不如唐诗。 B.作者季羡林先生认为宋代的绝句佳品在数量上或者还可以与唐人相匹敌,可见季羡林先生不同意陈衍对宋诗的评价,他认为宋诗的艺术成就整体上可以与唐诗相抗衡。 C.宋诗的日常生活化是指诗人们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开拓创新了诗歌的意象,关注平凡的生活与场景,使人产生新的审美感受,感到人世间和自然界本有的诗意和美感。 D.作者认为宋诗的哲理化与宋代士人的社会心理和文学观念相联系,也与宋代的历史文化背景紧密相联。 2.作者对宋人绝句与唐人绝句的艺术特色作了对比,综观全文,简要概括两者的主要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人绝句表现出诗的哲理化的原因有哪些?作者对宋人绝句哲理化的态度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