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地对天问道:“你是怎样才赢得人间的赞美呢?” 天回答道:“我无所不容,无所不纳,所以我能忘我地无私奉献,才赢得人间的永远赞美。”地赞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地对天问道:“你是怎样才赢得人间的赞美呢?” 天回答道:“我无所不容,无所不纳,所以我能忘我地无私奉献,才赢得人间的永远赞美。”地赞

题型:写作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地对天问道:“你是怎样才赢得人间的赞美呢?” 天回答道:“我无所不容,无所不纳,所以我能忘我地无私奉献,才赢得人间的永远赞美。”地赞叹道:“你包容万物,容纳众生,无私奉献,你真是无愧天之绝美呀!”
天对地问道:“你是怎样才赢得人类的赞美呢?” 地回答道:“我无所不忍,无所不载,所以我能真诚无私地奉献,才赢得人间的永恒赞美。”天赞誉:“你无所不忍,无所不载,无私奉献,你真是无愧地之壮美啊!”
智者说:“能容才大,能献才惠,能忍才威,能载才美,能认识自己,能看清别人,这是人生大境界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找准自己的位置
雄鹰注定要与蓝天为伴,不能与大地相挨。它虽为猛兽,有着锋利的爪牙,但不能与狮子对抗,它属于天空,只有在天空才找到它生存的位置,才找到它的价值。雄鹰与地面会有偶尔的交点,在俯首捕捉的那一刻有了短暂的交点,但偶尔的相交换不来永恒的相守。猎物在爪下那刻,一只雄鹰奔向天穹,蓝天白云任纵游,它是天空的宠儿,不属于大地。
李白,是一个人才。但决不是一个治国的能臣,至少也算不上是一个称职的官员。他是文人,但只能用他的才学为他的生活增添几分生趣。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一首《峨嵋山月歌》的确显示了他卓尔不群的文学造诣,让所有人都从诗歌中看到他的豪迈与狂放,让他名扬四海。他一生自认怀才不遇,自己有经天纬地之才,学富五车之识,却潦倒半生,不得重用。
于是,写诗纵酒,留下“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千古诗篇以慰藉他半生的失意。但殊不知他的的官职也只是他卓越的文学造诣换来的,而并非他有什么非一般地领导才能。他本不属于官场,官场本不为高傲不群的人开放,而你偏偏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你没有官场中人特有的圆滑与心计,你不会尊重上司,不会巴结他人,你一身正气,本无所畏惧。
但你身在官场,就要官场的规矩,你既不能容忍官场的尔虞我诈,官场有何能容忍一个傲而不群的人呢?你不顾一切冲向不能相容你的官场,最后也只能留下你一生的遗憾。
与李白一样,不为世俗的官场所容的陶渊明却明智得多了。一样的高傲不羁,“不为五斗米折腰”;一样的才情横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两人的却遭遇了不同的人生,陶渊明深知官场不是他那种高傲文人所能胜任的。他与李白一样,没有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眼睛里揉不进一颗沙子,更没有应付万千变化与蓄势待发的心计与谋略他们的位置都不属于官场,而陶渊明则明智地选择了适合他的乡村生活。“户庭无尘杂,居室有余闲。”是他的追求,也是最适合他的位置。他在自耕自足之中得到解脱,得到身心的愉悦,他的晚年虽是穷困潦倒的,但至少是幸福而安详的。
人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我们很难像达•;芬奇那样精通各个领域,但至少总有一个领域,一个位置属于你自己的。
找准自己的位置,你会看到最美的夕阳;
找准自己的位置,你会活得如阳光般灿烂;
找准自己的位置,你会感叹生命的美妙!
解析

试题分析:
从整体材料看,反映的是个人与集体、普遍联系的哲理,可提炼出话题“品德是人生最美”“认清自己的位置”;从天与地的对话中可以提炼出话题“包容”“奉献”“忍耐”“承载”等。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1)台湾知名文化人蒋勋在东海大学任教时,有一天,经过学校的草坪,看见阳光下一个年轻男孩穿着破牛仔裤,躺在草地上读诗。他想,有多久没有这样躺在草坪上读诗了?于是突然下决心要辞去美术系主任的职务。
(2)蒋勋:“我常常给美下一个定义:美就是回来做自己。”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型:写作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或是唯一该脸红的动物。 ---  马克·吐温
阅读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
(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
(2)角度自选,标题自拟;
(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欧洲西海岸的一个码头,一个渔民躺在他的渔船里闭目养神。一位穿得很时髦的游客问:“为什么您不出海呢?”渔民回答:“早上我已经出过海了。”“捕的鱼多吗?…这些鱼,就是明天和后天也够我吃了。”游客摇着头,说:“但是,试想一下,要是您今天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出海,那您就会捕到更多的鱼。等到老了,您就可以优哉游哉地坐在码头上,在阳光下闭目养神了。”渔夫说:“可是,现在我已经很悠闲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型:写作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按要求作文 (共40分)
2013年央视首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来自全国31个省市的32支代表队共160名初中生展开了角逐。考查的汉字既有“下巴颏儿”等日常生活用语,也有“醪糟”等专有名词;既有“纵横捭阖”等成语典故,又有“捯饬”等方言俚语。最终,杭州外国语学校代表队获得团体第一名;擅长数理化的陆佳蕾猜写出了“婉娈”一词,夺得个人第一名。
这段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题型:写作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 分)
有人把弯路走直,惊喜于找到捷径;有人把直路走弯,多看了几眼风景。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