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话题引起某中学高三(3)班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浓厚兴趣,他们就此展开了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话题引起某中学高三(3)班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浓厚兴趣,他们就此展开了一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话题引起某中学高三(3)班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浓厚兴趣,他们就此展开了一系列探究性学习活动。
材料一 同学们通过上网查询,获取了以下数据:
表1 我国人口增长(单位:亿人)
 
总人口
劳动年龄人口
2000年
12.72
7.75
2010年
13.65
8.52
2020年
14.43(预计)
8.60(预计)
表2 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单位:万人)
 
1995年
1999年
2005年
2010年
人数
520
586
681
834
失业率
2.9%
3.1%
3.6%
4.2%
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材料二 同学们通过走访、问卷调查了解到,在该城市中,有的活没人干,有的人没活干。
材料三 同学们通过探究还发现,本市存在着这么一个“失业怪圈”:家庭成员失业,导致家庭生活贫困,以至于家庭教育支出比重减少,形成家庭成员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偏低,最终又引发贫困家庭新一轮的就业困难。
如果你现在加入该学习小组,请继续探究以下问题:
(1)同学们研究性学习所搜集的资料,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
(2)依据材料,请你为本次探究性学习拟定一个课题,并简要说明拟定这一课题的经济学依据。
(3)联系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破解贫困家庭“失业怪圈”,政府应该怎么做。
答案
(1)①材料一主要说明了我国人口总量大,就业人口多,城镇失业人口在不断增加。②材料二主要表明我国劳动者就业观念不正确。③材料三说明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关系到社会生产的发展,劳动力的再生产,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2)课题:“扩大就业,保障民生”、“解决就业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等。
依据:①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较大,劳动力的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劳动者就业观念不正确,从而导致我国就业形势严峻。②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扩大就业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具有重大意义。
(3)①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经济实力。②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③加强宣传,引导劳动者面向市场,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④组织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解析
本题属于研究性学习试题,此类试题在高考中考查的幅度有所上升。解答第(1)问,首先应该明确三则材料的主旨:就业。然后认识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内容,材料一反映了就业形势,材料二反映了就业观念,材料三反映了就业的重要性。第(2)问研究性课题的确定,最好应该能够概括三方面内容。第(3)问属于探究类措施题,主要考查了如何促进就业,但是注意主体指向政府。可以结合材料中的内容,从经济发展、就业政策和环境、就业观念、再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来分析。
举一反三
材料一 下图表是我国2001年以来,能源环保产业发展情况和单位GDP能耗情况。

材料二 广东2013年工作思路和目标提出今年我省单位GDP能耗下降3.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争取实现万家企业节能300万吨标准煤。今年我省将在2~3个重点行业开展能效对标试点,并将节能监察范围向交通、商贸酒店、公共机构等非工业领域进一步拓展,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1)请你指出上述材料中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2)要实现材料二中的能耗目标,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为有关企业提出一些好的建议。
(3)结合材料二,请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广东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如何落实上述能耗目标?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企业2013年年初自有资本500万元,向银行贷款200万元,当年贷款的年利率为6%,企业的毛利润率(毛利润/总资产)为20%,则2013年该企业的年净利润为
A.98万元B.140万元C.100万元D.128万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从一般经验看,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必然导致就业人数减少,就业率也将应声下跌。不过,统计结果显示,2013年前三个季度,尽管宏观经济增速路有放缓,但城镇新增就业总体平稳,出现所谓“不对称现象”。体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我国尊重和保护一切有利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
②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增加,供过于求,利于就业
③个人的就业观念转变,比较适应当前经济形势
④国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政策支撑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30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推进文化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我国传媒业与国际传媒业相比规模小,传媒信息化水平低,经营管理和创意人才缺乏,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依然存在。
材料二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近年来,浙江省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创业板“电影第一股”华谊兄弟、“网吧软件第一股”顺网科技、“演艺第一股”宋城集团、“电视剧第一股”华策影视等一批明星民营企业。在资本的拉动下,浙江文化产业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2013年,宋城集团以“千古情系列演出”为依托,斥资数十亿元打造“中国演艺谷”项目;12月初,华策影视宣布收购青年作家郭敬明旗下最世文化26%的股权……这不仅是一串光彩耀眼的数字,其中更包含了文化理念的更新、文化自觉的提升、文化自信的增强。
材料三 我省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深厚的人文底蕴、敢于创新的人文精神,为激发文化创意、发展创意产业奠定了基础,使浙江的文化创意产业有着鲜明的浙派特点,散发着传承于越剧、诗词、儒商传统等具有浙江特色的文化基因和浙江味道。创意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和灵魂,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有效整合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影视传媒、网络动漫等文化产业,并把产业链延伸至各种后文化产品中,充分展示了文化创意的市场魅力。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6分)
(2)有人认为:“只要引入民营企业的强大资本,浙***能提高传媒产业的竞争力”。结合材料二请运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司经营、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12分)
(3)结合材料,请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如何处理好“文化资源、创意、产业”之间的关系。(1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6分)在我国总体就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众多企业手握订单却找不到工人,这种现象引起了某校一(1)班同学的关注。为此,他们成立课题组,对“用工荒”现象进行深入研究。
情景再现:
情景一 一家大工厂招收开机床的工人,开出60元到80元一天的工资,但是要求能看懂机床构造图,由于劳务市场上没几个人能看懂,所以招不到工人。
情景二  80后的小王在一家玩具厂做生产工人,半年后她顶不住车间的高温和长时间加班还不能及时获得报酬,于是辞职回家了。
情景三 某工厂招聘普通技工,小李说:“也知道好的技工挣的比白领多,说实话,大学毕业后我是不愿意回头再去做工人的。”
(1)请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上述几家工厂是什么原因招不到工人的?(15分)
(2)“用工荒”的出现会带来什么经济影响?(11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