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分)爆发自美国的金融危机不断向实体经济蔓延,受此影响,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速放缓。材料一  我国投资、消费、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情况表年 份经济增长率投资率

(36分)爆发自美国的金融危机不断向实体经济蔓延,受此影响,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速放缓。材料一  我国投资、消费、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情况表年 份经济增长率投资率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36分)爆发自美国的金融危机不断向实体经济蔓延,受此影响,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速放缓。
材料一  我国投资、消费、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情况表
年 份
经济增长率
投资率
消费率
出口率
2005年
10.2%
44.8%
50.7%
17.9%
2006年
10.5%
44.5%
50.1%
20.4%
2007年
10.5%
44.7%
50.8%
23.7%
2008年(截至10月)
9.9%
44%
55%
21.5%
注:①世界各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30%,我国的投资率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约15个百分点 
②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应在80%左右。(2008年10月6日易富网),我国的消费率则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多个百分点。
③我国的出口依存度高达60%左右。受金融危机及全球经济减缓的影响,2008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增速回落4.8个百分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比上年同期减少1.2个百分点。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6分)
材料二: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产生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提出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
中国人民银行下调存款贷款利率和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情况表
次数
调整时间
调整内容
1
2008年10月9日
下调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2
2008年10月30日
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3
2008年11月26日
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1.08个百分点
4
2008年12月23日
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
5
2008年12月25日
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请运用银行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二,说明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上述措施的原因(10分)
材料三: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 在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居于主导地位,而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率仍比较低,消费结构不合理,农民消费水平低,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大,不能更好地拉动经济增长,因此,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我们要继续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3)用经济常识知识,简要说明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率低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分)用生产与消费辨证关系的原理,简要分析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理由(6分)。
(4)结合材料三,从经济常识的角度,为我国如何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出谋划策(10分)
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2005年-2008年10月我国经济增速较快 ,但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经济增长放缓。(2分)在经济增长中,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较,我国投资、出口的贡献大,消费的贡献偏低。(2分)说明我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将影响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2分)
(2)①在我国,银行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部门,是整个经济活动的总枢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巨大作用。 (2分)②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是我国银行金融机构的领导力量,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2分)通过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并利用贷与不贷、贷多贷少、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升降等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2分)③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上述措施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抵御国际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2分)有利于调整经济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结构,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分)
(3)、①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从根本上说,是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1分)此外还受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多少(1分)物价水平的高低(1分)人口数量多少的影响(1分);②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2分)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1分)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1分)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有利于刺激经济增长,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根本目标,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生产发展,社会进步。(2分)
(4)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②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和水平,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把提高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的重点.
③加强宏观调控,加大对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特别是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的投入,引导居民消费预期和消费行为,不断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提升居民消费意愿.
⑤完善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提高低收入者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稳定物价,优化消费环境,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⑦消费者要转变消费观念,树立正确消费观,不断调整消费结构,实现消费需求的扩大.(每点2分,任答5点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

举一反三
材料一 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7个中央一号文件发布,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决定》。连续7个一号文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年年有新政,支农力度不断加大,惠农成效不断扩大,开创了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多年难得的好局面。今年文件的主题,是党中央在大范围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反复讨论、慎重决定的,表明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材料二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句出自2010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的话,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新生代农民工(即80后90后农民工)约占70%。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不仅要求在打工中挣钱,更希望扎根城市、成为城市中的一员;受教育程度较高、职业期望值高,有梦想有追求,不愿从事最脏、最累、最“没出息”的工作,很多也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
材料三 小张是一位80后农民工,他准备返乡自主创业。他的家乡在重庆某偏僻的农村,那里盛产富硒土豆,其制成品市场需求大,但由于缺乏相应技术,品种单一,质量差,经济效益低下。
(1)材料一体现了认识论的哪些道理?(10分)
(2)结合材料二,新生代农民工应怎样正确认识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12分)
(3)根据材料三,运用经济常识相关知识为小张成功创业提出合理建议。(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10年7月1日,是建党89周年纪念日。89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伟大理想的指引下,前仆后继,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回答1—3题。
小题1:上述材料中的“伟大理想”是指(   )
①共产主义理想       ②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 
③社会理想            ④生活理想       ⑤最高理想
A.①②③B.①③⑤C.③④⑤D.①④⑤
小题2:89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伟大理想的指引下,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巨大胜利。这说明,科学、崇高的理想(   )
①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②是个人人生的精神支柱
③是社会进步的有力助推器
④是我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小题3:我国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是(   )
A.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B.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C.现实奋斗目标与未来发展方向的关系D.特殊个性与一般共性的关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随着全球人口的剧增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全球气候日益恶化严重,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这促使人们开始反思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了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从而减少碳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生活共识,并为被人们普遍接受。现在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我国某市提前洞察了这一趋势,在发展低碳经济理念的指引下,率先布局,结合自身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新能源、改进电力技术、创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材料中“低碳生活”的形成和影响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10分)
(2)简要分析材料中“某市”发展低碳经济的事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12分)
(3)请分别从观念和行动两个方面为“低碳生活”草拟两条倡议,并写出相应的哲学依据(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2009年3月27日,“志愿世博文明上海”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标志、口号、歌曲发布仪式在上海市五卅纪念广场隆重举行。   

材料二:中国馆主题短片《和谐中国》以《论语》中的三句警句概括了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讲述中国人民用30年时间加速发展,迈进“城市化时代”;“君子和而不同”,展现一天之内的每时每刻,中国现代城市都是如此丰富与多元;“从心所欲不逾矩”,则揭示了中国社会在崇尚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也尊崇社会伦理。
(1)简要分析材料一中“志在、愿在、我在”包含的人生价值观道理。(11分)
(2)请从哲学角度阐释材料二中三句警句对我国城市发展的指导意义。(9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表一: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状况(单位:元)
时间
城市
乡村
1979年
400
200
2008年
20000
8000
 表二:某地居民消费结构(%)
时间
食品
衣着
教育
旅游
1979年
75
18
5
2
2008年
30
30
20
20
表一和表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它们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