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十六届五中全会举世瞩目,“十一五”规划的建言献策活动更是见证了公众的参与热情,这份热情从最新公布的一份调查中便可见一斑。由中华环保联合会首次在全国范围

(12分)十六届五中全会举世瞩目,“十一五”规划的建言献策活动更是见证了公众的参与热情,这份热情从最新公布的一份调查中便可见一斑。由中华环保联合会首次在全国范围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2分)十六届五中全会举世瞩目,“十一五”规划的建言献策活动更是见证了公众的参与热情,这份热情从最新公布的一份调查中便可见一斑。由中华环保联合会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公开征集公众对编制国家“十一”环保规划意见和建议大型问卷活动结果公布,8万字的《中国公众对编制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意见、建议书》汇集了412万公众的智慧与热情。这412万中国公众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也包括海外的中国留学生。该意见建议书已报国务院,其中的内容将被吸纳到“十一五”规划中去。
(1)请运用所学的哲学常识说明国家要向全社会征求对“十一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6分)
(2)上述材料体现了政治常识的哪些道理?(6分)
答案
(1)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国家向社会征求对“十一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体现了尊重实践、实践第一的观点。(3分)
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有许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真知灼见。动员全体公民为“十一五”规划的制定献计献策,是科学制定“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保证。(3分)
(2)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有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体现了我国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体现了公民民主参与的意识不断增强和提高,政府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水平在不断提高。(6分)
解析
第(1)问要求说明向社会征求“十一五”规划建议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抓住材料中“公众”一词,强调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第(2)问可从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参政意识及民主集中制的体现等方面作答。
举一反三
(14分)
材料一:  图表1 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图(单位:亿元)
 
注:(1)发达国家高新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份额一般为30%~40%。
(2)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企业较少,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要依靠外商或进口。
        图表2 苏南、苏北、苏中高新技术产业占全省比例(%)

材料二: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要实现产值l万亿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就要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这必然给江苏经济带来增长方式的改变和未来的发展空间。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最重要的是人才,人才是打造“中国创造”最重要的棋子。
(1)图表1、图表2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江苏如何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4分)
(3)根据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观点分析江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谋划。(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9分)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欧元升值,我国对欧盟出口增加,贸易顺差有所扩大。欧盟不断要求我国增加从欧盟进口,并对我国出口设置很多限制(如对我国产品实施贸易保护措施、提起反倾销诉讼、设置技术壁垒等),中欧贸易摩擦进一步扩大。欧盟还和日本、美国一起要求我国改变汇率管理体制,促进人民币升值。
(1)汇率变化会影响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的水平。请简述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可能产生的影响。(3分)
(2)结合材料,谈谈我国应如何进一步扩大对欧盟的出口。(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9分)“循环经济”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其含义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技的大系统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这一观点在当前全球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应该怎样发展“循环经济”。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1分)石油是我国相对短缺的资源,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油气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时期。由于供需矛盾突出,国内油价大幅上涨。为缓解经济社会发展受石油资源制约的现状,我国的三大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收购海外石油公司和合并开发等多种方式来获取石油资源,并取得了好的效果。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常识回答:
(1)我国石油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
(2)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有什么经济意义?(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1分)材料一:根据广东省的统计,2005年广东全省民工短缺超过百万。以往的用工大市深圳、东莞、中山、佛山等市都面临5万至20万不等的用工缺口。涌动多年的珠三角“民工潮”骤变为“民工荒”。与此同时,江苏、浙江地区的企业也普遍存在劳工紧缺情况。
材料二:根据调查,许多企业,特别是对劳动力需求最为迫切的制衣、制鞋、玩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小企业,由于产业技术含量低、企业利润率过低,缺乏承受提高工资待遇的能力。但持续的劳动力短缺迫使许多企业不得不设法压缩固定支出,以节约成本。此外,不少企业开始注重改善工人劳动环境,提高工人工资待遇,加强工人的技能培训。
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8分)
(2)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产生“民工荒”的原因。(8分) (3)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民工荒”的问题?(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