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知识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三”的小结 | B.环境保护 | ①燃烧必须同时具备: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②构成原子的粒子:质子、中子、电子 ③三大化石燃料:氢气、石油、煤 | ①滥用施用化肥和农药 ②重复使用热固性塑料制品 ③工业“三废”处理达标后排放 | C.数字含义 | D.物质俗名 | ①Fe2+:一个亚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②SO2:一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③Ca(+2):化合物中钙元素显+2价 | ①固体二氧化碳俗名干冰 ②氢氧化钠俗名纯碱 ③金属汞俗名水银 |
答案
A、三大化石燃料:天然气、石油、煤,故A错. B、滥用施用化肥和农药,会污染环境,不利于环保,故B错. C、Fe2+表示一个亚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故C正确. D、氢氧化钠俗名烧碱、火碱、苛性钠,纯碱是碳酸钠,故D错. 故选:C |
举一反三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氧气、温度有关.其中证明可燃物燃烧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的实验是( )
编号 | 实验① | 实验② | 实验③ | 实验④ | 装
置 | | | | | 现象 | 白磷不燃烧 | 白磷不燃烧 | 白磷不燃烧 | 白磷燃烧 | 煤的气化是提高煤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煤的气化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C+H2O(气) H2+CO,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的是 A.元素的种类 | B.分子的种类 | C.原子的数目 | D.物质的总质量 |
| 下列灭火方法与灭火原理不相符的是A.实验室用灯帽盖灭,利用了隔绝空气的原理 | B.用水灭火,利用了降低可燃物温度的原理 | C.用嘴吹灭蜡烛,利用了隔绝空气的原理 | D.在森林火源外一定距离处清除树木,利用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的原理 |
| 据统计,我国仅20世纪90年代就发生火灾约89万起,给人民造成重大损失。应用化学知识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火灾。下面对图中灭火实例的灭火原理解释不正确的是 | (13分)在高效课堂中,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灭火的原理”进行了探究学习。 【课堂归纳】 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我们归纳出燃烧的三个条件是: ①可燃物 ② ③ 【演示引导】 我们进一步学习灭火的原理。如图所示,烧杯中有一支燃着的蜡烛,烧杯底部有一些碳酸钠粉末,向烧杯中倒入少量稀盐酸,发现蜡烛迅速的熄灭。 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熄灭蜡烛所依据的原理是 。 【小组探究】 点燃一长一短两支蜡烛,同学们分小组对熄灭蜡烛的方法展开探究。
⑴小何说:“因为人呼出的是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我可以将它们吹灭。” 小邹对小何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氧气,并设计如下实验证明了自己的说法。 看了小邹的实验后,小何发现了吹灭蜡烛所依据的灭火原理是 。 ⑵小丽说:“可以在燃着的两支蜡烛上罩一个大烧杯,过一会蜡烛也会熄灭。”(如图)
小苗说:“蜡烛熄灭是有先后顺序的,因为蜡烛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短蜡烛先熄。” 小张说:“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上部氧气少,所以长蜡烛先 熄。” 同学们一起合作进行了实验,发现长蜡烛先熄。 小苗对小张的说法仍心存疑惑,认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不是长蜡烛先熄的主要原因,并设计实验进行了证明。她的实验方案是 。 通过实验,小苗终于发现了长蜡烛先熄灭的秘密,她的发现是 。 ⑶通过探究,小丽进一步提出采用与上述灭火原理不同的方法是 。 【归纳反思】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灭火的原理,而且还有了新的启示是 。(答一条)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