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中常常出现“1+l=2”或“l+l≠2”的有趣现象。下列符合“l+l= 2”的事实是(      )A.常温下,1L水与1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等于2LB.

化学实验中常常出现“1+l=2”或“l+l≠2”的有趣现象。下列符合“l+l= 2”的事实是(      )A.常温下,1L水与1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等于2LB.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化学实验中常常出现“1+l=2”或“l+l≠2”的有趣现象。下列符合“l+l= 2”的事实是(      )
A.常温下,1L水与1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等于2L
B.室温下,1g镁与1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质量为2g
C.室温下,1g硫粉在lg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2g二氧化硫
D.20℃,l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1g氯化钠固体能得到2g氯化钠溶液

答案
C
解析
A、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指利用分子与原子的“质量小,体积小,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彼此之间有间隔;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的性质,以及它们的概念和本质区别等,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分子之间有间隔,常温下将1L水与1L酒精混合后,水分子和酒精分子要进入彼此的分子间隔中,而使总体积小于2L,故A不符合“1+1=2”的事实;
B、根据硫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可以知道,反应中硫和氧气的质量关系为32:32=1:1,所以1g硫粉在1g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2g二氧化硫,故B符合“1+1=2”的事实;
C、根据镁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镁和硫酸反应的质量关系为24:98,况且该反应中还生成了氢气,所以后得到质量不能为2g,故C不符合“1+1=2”的事实;
D、根据饱和溶液的定义可知,溶液既已饱和,在不改变温度和溶剂的质量的情况下是不能再溶解该溶液中的溶质的,故D不符合“1+1=2”的事实
举一反三
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N2
O2
将气体缓缓通过足量的灼热铜网
B
CaO
CaCO3
加水溶解、过滤
C
Cu
Zn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D
FeCl2
CuCl2
加入过量的铁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认识或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向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可证明该物质中一定含有CO
B.常温下可用Fe与AgCl反应制取Ag
C.用过量的Cu(OH)2除去CuSO4溶液中的少量H2SO4
D.可分别将Mg、Fe、Cu、Ag放入稀盐酸中,可确定它们的活动性顺序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实验目的对应的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比较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
分别将铜丝和银丝放入稀盐酸中,观察现象
B
除去CO2中的少量 CO
点燃混合气体
C
鉴别二氧化碳、氧气和空气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观察现象
D
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CO2的含量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观察现象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除去CO2中混有少量CO的方法是     
A.通入水中B.通入澄清石灰水
C.通入石蕊溶液D.通过灼热的氧化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6分)如下图所示,瓶中X为固体,滴管内Y为液体,烧杯内为澄清石灰水,当Y滴入瓶中,通入烧杯内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1)若固体X为白色,滴入Y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则:X是         ,Y是        
(2)若固体X为白色,滴入Y后,澄清石灰水未浑浊。
则:X是         ,Y是        
(3)若固体X为黑色,滴入Y后,澄清石灰水未浑浊。
则:X是         ,Y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