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混合物,请你参与研究性小组有关空气成分测定和性质的实验探究。(1)下图是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 填写下表:实验现象 结

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混合物,请你参与研究性小组有关空气成分测定和性质的实验探究。(1)下图是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 填写下表:实验现象 结

题型:江苏期末题难度:来源:
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混合物,请你参与研究性小组有关空气成分测定和性质的实验探究。(1)下图是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
填写下表:
答案
举一反三
题型:0119 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湖北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倒流入集气瓶中,体积 约占集气瓶体积的1/5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P+5O22P2O5;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AC;正确
(2)溶解性;镁能与氮气反应;镁在空气中燃烧时除生成氧化镁外,还有氮化镁生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B.煤炉上放一壶水可以防止CO中毒
C.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金属铅
D.只能用红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通过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⑴甲实验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乙实验是利用红磷的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请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待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丙实验,向盛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平底烧瓶中放入几小块烘烤过的木炭,迅速塞上单孔橡皮塞,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体现了木炭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性。
⑷方法感悟:甲实验是通过电解水后,验证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来得出水的组成,其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实验是利用可燃物消耗瓶内的氧气而不生成气体,从而使瓶内气体压强减小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乙实验和丙实验中都消耗了瓶内的气体,其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也可用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40mL的试管做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人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假设此实验能够正常进行,且白磷所占体积与导管内的气体体积忽略不计,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要先检查气密性,其方法是: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活塞前沿从20mL刻度处推至15mL刻度处,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装置的气密性好。
(2)实验中,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活塞前沿将在_________刻度处;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除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白烟外,还可观察到___________,最后活塞前沿将在_______刻度处。
(3)若按上述方案进行实验,可能会遇到诸多问题而发生危险,造成实验失败。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是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装置图。

(1)指出带标号仪器的名称: 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
(2)仪器A中装的暗红色的固体是___________,它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
(3)实验中会看到:燃烧时会有大量的_________产生,它是_________的固体小颗粒;冷却后,钟罩内的水面会______________,钟罩内的气体约剩__________的体积。
如下图所示是某同学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玻璃管中装的是细铜丝。(已知:铜+氧气氧化铜;氧化铜是固体)

(1)若加热前,两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中有30ml空气,停止加热冷却到室温后,理论上密闭容器中剩余的气体的体积为________ml,由此证明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__________。
(2)不同的同学在做上述实验时结果差别较大,甲同学最后剩余气体26ml,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能否将铜丝换成木炭?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