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时,甲组同学安装的器材如图所示,他们在实验中只能在光屏上看到一个残缺的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在研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时,甲组同学安装的器材如图所示,他们在实验中只能在光屏上看到一个残缺的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在研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时,甲组同学安装的器材如图所示,他们在实验中只能在光屏上看到一个残缺的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乙组同学安装的器材如图14所示,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在不改变烛焰和光屏位置的前提下,当把凸透镜移到某一位置时,光屏上再次出现一个烛焰的像。他们是把凸透镜向        (选填“左”、“右”)移动到该位置的,新出现的像是       (选填“缩小”、“放大”)的          (选填“实”、“虚”)像。
答案
凸透镜位置低于烛焰(2分) 右  缩小 实
解析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当物距处于1倍和2倍焦距之间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2倍焦距;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之间时,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处于1倍和2倍焦距之间.
并且要知道光路是可逆的.
为使像能成在光屏中央,在实验前应调节光屏、凸透镜、烛焰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
解答:解:由甲图可以看出,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未在同一高度处,凸透镜的高度偏低.所以像没有全部成在光屏上.
由甲图知,此时像距大于物距,物体在1倍和2倍焦距之间,成的是放大倒立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2倍焦距.
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如果将蜡烛和光屏对调位置,则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所以若将凸透镜向右移动使物距等于原来像距时,将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凸透镜位置低于烛焰;右;缩小、;像.
举一反三
清晨,草地或树木上的露珠下面的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是露珠产生了_________镜功能的结果,形成了放大的_________像。这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造成的。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正常的眼睛可以使远近不同物体的像都成在视网膜上,近视眼则将远处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_________(选填“前”或“后”),可以在眼前加一个_________透镜来矫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等(如图所示)。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  大致在同一高度。
(2)调整好器材后,将蜡烛放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的某点,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像,说明像距太大了,导致像距太大的原因是  
(3)将蜡烛放在一倍焦距以内的某点,所成的像是正立、    像。如果将蜡烛从该点向凸透镜移动,在这个移动过程中,所成的像   。(选填“逐渐变大”,“逐渐变小”或“大小不变”)
(4)若烛焰、凸透镜、光屏分别放在某位置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当凸透镜位置不变,烛焰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小段距离时,为了在光屏上再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远离/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适当的距离.
(5)对于焦距相同的凸透镜,一个物距应该对应唯一的像距,但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物距均为12.00cm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23.00cm,24.00cm,26.00cm.若他们的数据差别不是因为长度测量误差导致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操作原因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同学将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在图表示视力矫正的光路图中,与 上述实验情形一致的是 (      )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是小张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过程,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如图甲,将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后汇聚于点F,则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cm;
(2)实验中应该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调节至_______,目的是_______;
(3)在探究过程中,当蜡烛、透镜、光屏三者处于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则光屏上呈现的是________(倒/正)立________(缩小/放大/等大)的实像,根据该成像原理制成_____________;
(4)保持图乙中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向左移,适当调节光屏位置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光屏上的像将________(变大/变小/不变);
(5)若将凸透镜用黑布遮挡一半,则光屏上所成像的大小将____(变大/变小/不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