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古诗。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中

阅读古诗。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中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古诗。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中的“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悬”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这一联表现出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的舒坦。
B.在唐代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却以这首诗的第二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留名青史。
C.颈联把大自然拟人化,显得生动有趣;把夜和日在旧和新之间的互相依存生动地表达出来,但也暗含着诗人对流年消逝的感伤。
D.尾联紧承前三联而来,又与首联遥相呼应,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乡愁。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既含有景物的变化,又写出了哲理,请你对它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透露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 冬去春来的变化,透露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生”、“入”用拟人的手法,更有情趣。(言之成理即可)
举一反三
古诗鉴赏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_________”起,到“_________”终,以“_________”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_________”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古诗鉴赏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__”,体现“思”字的是“__________。
2.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由这首曲的题目“秋思”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E.前三句十八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修饰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F.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G.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并回答问题。新柳
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1.诗中的“新柳”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中柳影引他长”中的“引”字有什么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次韵梨花
(宋)黄庭坚
 桃花人面各相红,
    不及天然玉作容
总向风尘尘莫染,
    轻轻笼月倚墙东。
注:①玉作容:形容梨花洁白如玉。②笼月:被月光笼罩。
(1)这首诗表面赞美了梨花的___________________,实则赞美梨花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2)诗的第一句是崔护诗“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活用。把“人面桃花”改为“桃花人面”,作者这样改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苏轼的《海棠》这首诗,回答问题。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有人评价本诗中“恐”字用得非常精巧,请你说出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