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5分)【甲】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5分)【甲】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5分)
【甲】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乙】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令微凸,收人面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4分)
(1)为秋田之害              (2)为两段                  
(3)令微凸                  (4)收人面               
小题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为秋田之害  以瓦而之B土中狗蝎 匠师其言
C以钳搏之 鉴大平     D虫旧曾有之一犬坐于前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2)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小题4:根据甲乙文段内容,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4分)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什么样的效果?请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傍不肯”是怎样消灭子方虫的?(2分)
答案

小题1:(1)正、正当 (2)全、都 (3)因此、所以 (4)使、让
小题2:C
小题3:(1)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消灭,年成因此获得了大丰收。(2)这种做工巧妙智慧,后人是造不出来的。(4分,每句2分。)
小题4:(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2)“傍不肯”碰到子方虫,就用大钳子跟它搏斗,并用大钳子把它夹成两段。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为秋田之害”中“方”是正、正当的意思,“为两段”中“悉”是全、都的意思,“令微凸”中“故”是因此、所以的意思,“收人面小”中“令”是使、让的意思。此题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平时考生也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以便考试时能够灵活运用。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虚词“之、如、则、其”的意义和用法,找出“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只要根据句位和搭配,再结合上下文就能找出来。A“方为秋田害”中“之”是介词,意思是的;“乃以瓦而”中“之”是代词,指塔。B“土中狗蝎”中“如”是就像的意思;“匠师其言”中“如”是按照的意思。C“以钳搏之”“鉴大平”中“则”是就的意思。D“虫旧曾有之”中“其”是这种的意思,“一犬坐于前”中“其”是其中的意思。因此,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的翻译,句中的“旬、尽、岁、穰、巧智、不能”等,都是重要的采分点,做翻译题,要注意几点: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2、注意词类活用、特殊句式;3、注意句子整体连贯。在翻译句子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对译。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因此,此题可以翻译为:(1)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消灭,年成因此获得了大丰收。(2)这种做工巧妙智慧,后人是造不出来的。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的能力。做这类题型,要求考生必须仔细阅读原文,找出原文能够回答的话,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是用原文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回答,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来分析归纳。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的效果,用原文回答是:“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而“傍不肯”是这样消灭子方虫的:“傍不肯”碰到子方虫,就用大钳子跟它搏斗,并用大钳子把它夹成两段。
举一反三
塞翁失马(10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马无故而入胡(      )       ②数月(      )
③人皆之(      )             ④死者十九(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小题3: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文章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故事后来演变出一个成语“                     。”(2分)
小题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破瓮救友(7分)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注释:光:司马光      凛然:稳重的样子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退为家人讲(    )       ②众皆弃(       )
③自是手不书(      )
小题2:在庭院嬉戏的孩子中只有司马光砸缸救人,究其原因,前文已打下伏笔,请找出这句话。(2分)
小题3:司马光破瓮救友的故事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雨果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使用反语艺术来谴责侵略者的罪行。
B.鲁迅对她小时候的保姆阿长直呼其名,可见对她并无怀念之情。
C.战地通讯《蜡烛》以此为题,是因为点在坟头的蜡烛有着特殊含义。
D.杨绛通过《老王》传达给我们的是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郑板桥开仓济民(6分)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公之余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①谴,我②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小题1: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写字用的木片)B.阻之(或:有的人)
C.岁荒,人相食(值:遇到)D.公之余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小题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4分)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请根据你的阅读经验,回答问题。   
小题1:该书共辑入10篇文章,外加“小引”和“后记”。其中写到“某友人失学回到故乡,又受到排挤,只能教几个小学生糊口”这一内容是哪篇文章?(2分)
小题2:该书中《父亲的病》和《藤野先生》两篇文章分别写到了“庸医害人”和“国人围观枪杀中国人”,这两个事件先后触发了鲁迅怎样的思想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不超过20字)(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