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5分)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5分) (1)老夫聊发少年狂 聊: (2)会挽雕弓如满月 会: (3)先帝知臣谨慎 谨慎:(4)夙夜忧叹 夙: (5)庶竭驽钝 驽钝: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小题3: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正确停顿(每句只标一处)。(2分) (1)酒 酣 胸 胆 尚 开 张 (2)故 临 崩 寄 臣 以 大 事 也 小题4:【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的理想与追求。诸葛亮的理想与追求是“ ”,表现了他 的思想感情;苏轼的理想与追求是“ ”,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4分) |
答案
小题1:(1)姑且 (2)定将 (3)小心认真 (4)早 (5)比喻才能平庸 小题2:(1)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接受了重任,在危急患难期间奉命出使。(2)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小题3:(1)酒酣/胸胆尚开张。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小题4: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知恩图报、效忠汉室;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第一、第三空每空1分,第二空2分)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结合语境解释词语,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次多用的情况。如本题中,“聊”是古今异义,姑且,“会”在这里表“肯定”的决心,是“定将”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翻译这一句时要注意“败军之际”:兵败的时候。 小题3: 试题分析:要掌握划分节奏的方法:1.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2.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fú),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 3.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4.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5.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小题4: 试题分析:抓住题目中的提示“作者的理想与追求”,找到对应的原句,再概括一下其中的感情即可。如诸葛亮在文中说明了此次北伐的目的“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表现了他“知恩图报、效忠汉室”的情感;苏轼在引用典故后直抒胸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 参考译文: 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命令以来,早晚忧虑叹息,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明察,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勉励三军,率领他们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能够奉献平庸的才能,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振兴汉朝,迁回旧都洛阳。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至于考虑朝中政事是否可行,毫无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诚的劝谏,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0分) 梁北有黎丘部①,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②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 !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③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梁:大梁,战国时魏国的都城,在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西北。部(pǒu):部娄,同“培塿”,小山丘。 ②诮(qiào):责备。③责:通“债”,外债。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①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 ) ②扶而道苦之( ) ③我固尝闻之矣( ) ④恐其父之不能反也( )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送孟浩然之广陵 | B.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 | C.欲遇而刺***之 | D.心之所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 小题3:翻译句子。(2分) 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 小题4:读了上面的短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2分) |
闵子骞单衣顺母 闵子骞,名损,鲁人也。父娶后妻,生二子。骞供养父母,孝敬无怠。后母嫉之,所生亲子,衣加棉絮,子骞与芦花絮衣①,其父不知。冬月,遣子御车,骞不堪甚,手冻,数失韁靷②,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欲遣后母。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愿大人思之。”父惭而止,后母改过,遂以三子均平,衣食如一,得成慈母。孝子闻于天下。 注释:①子骞与芦花絮衣:(后母)用芦花花絮给子骞做棉衣。②韁靷:这里指缰绳。 小题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2分) ⑴孝敬无怠 怠: ⑵遂以三子均平 均: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愿大人思之。” 小题3:闵子赛的行为揭示了怎样的道理?(2分)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A.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 | B.科举制度起于隋唐。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是参加乡试得中“亚元”,这一级别考试的第一名被称为状元。 | C.《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大部分是动物寓言,少部分以神或人为主人公。往往简洁客观地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 | D.乔纳森·斯威夫特是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他的小说名著《格列佛游记》以清新的文字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奇异的幻境。 |
|
(12分) 南霁云①之乞救于贺兰②也,贺兰嫉张巡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屠④,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注释】①南霁云:唐代张巡部下的重要将领。②贺兰:唐代河南节度使。③浮屠:佛塔。 小题1:下列句中的“以”与“贼以刃胁降巡”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策之不以其道 | B.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 C.一儿以日初出远 | D.以其境过清 | 小题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 本文前后主要叙述了三件事,刻画了南霁云的英雄形象。 B“拔所佩刀断一指”,“抽矢射佛寺浮屠”这些举动分别可以看出南霁云忠贞刚烈,嫉恶如仇的性格。 C南霁云向贺兰求救,但是没想到贺兰胆小怕事,不肯出兵救援,最终导致睢阳城失陷。 D南霁云和张巡都是威武不能屈、舍生取义之人。 小题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4分) ①延霁云坐 延: ②云虽欲独食: 虽: ③以示贺兰 示: ④贼以刃胁降巡 降: 小题4:翻译句子。(4分) (1)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2分) (2)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2分) |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12分)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⑴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 【乙】(桑怿)①又闻襄城②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数人,缚其馀。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③奏其事,授郏城尉……⑵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④,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民。见民荒岁,聚其里人⑤饲之⑥。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⑦,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选自欧阳修《桑怿传》,有删改) 【注释】①桑怿:人名。②襄城:地名。下文的汝旁县、郏城、雍丘均属地名。③京西转运使:官职名。下文的尉也是官职名。④廪:粮仓。⑤里人:同乡人。⑥饲:供养。⑦铁简:狭长的铁片。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4分,任选4个作答) ⑴ 伛偻提携( ) ⑵ 杂然而前陈者( )⑶ 见民走避溺者( ) ⑷ 遂弃其粟( ) ⑸ 粟尽乃止 (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小题3:欧阳修说:“怿,可谓义勇之士。”请结合【乙】文内容作具体阐释。(2分) 小题4:选出下列对两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2分)A.甲文以“乐”为核心,描绘了游宴之乐的美好场景,突出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 B.乙文中的桑怿“授郏城尉”的原因是“以舟载民”“汝旁县为之无盗”。 | C.两文中“醒能述以文”“独提一剑以往”“将以舟载之”中的“以”的意思或用法相同。 | D.甲乙两文“记”“传”一体,写景写人都充满激情,妙趣横生,又都渗透客观评价。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