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

(10分)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0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又何焉(   )     ⑵小惠未(   )
小题2:下列选项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入见。入据陈B.再而衰,而竭人行,必有我师焉
C.肉食者之为人而不忠乎D.何君为长者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题4:本文中曹刿这个人物形象血肉饱满,奕奕动人,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许多美好的东西作为当代的中学生,你认为我们应该从曹刿身上汲取些什么?(3分)
                                                                                   
答案

小题1:参与  通“遍”,遍及         
小题2:C
小题3: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根据实情处理。
小题4:曹刿在鲁国危急之时挺身而出,足见他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使命感。在作战过程中,曹刿能仔细观察,谨慎从事。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汲取的。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的题目。小题(1)要注意“间”是古今异义词,要记准它的古义;小题(2)“徧”是一个通假字,要注意通的字,并解释意义。
小题2:
试题分析:A中前面的“乃”意思是连词“于是,就”,后面的“乃”是“才”的意思;B中前面一个“三”解释为“数字三”;后面的“三”解释为“几”。D中前面的“以”是“凭借”的意思;后面的“以”是“把”的意思。所以只有C中两个“谋”都是动词,谋划。
小题3:
试题分析:这个翻译句子中要注意“狱”和“情”的古今异义。
小题4:
试题分析:这其实是一道考查人物形象的变式题。曹刿在国难当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情况下,挺身而出,体现了一个臣民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在战场上,他不急于冒进,细细观察之后才追击,体现出作为一个古代军事家的谨慎小心。这都是我们今人应该汲取的美好东西。这道题主要考虑分析清曹刿这个人物形象就可以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4分)
戴胄犯颜执法
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小题1:用“/”线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中的节奏停顿。(2分)
卿 欲 守 法 而 使 朕 失 信 乎?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上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②陛下忿选人之多
断之以法
④天下无冤
小题3:翻译下列文言句子。(4分)
①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②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小题4:从选文看,戴胄与唐太宗各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
赵简子问子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简子不说,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
【注释】① 赵简子:赵国开国君主,名鞅。② 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③终业:完成学业。④譬:好像,犹如。⑤奚:怎么。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⑴孔子为人何如(   )  ⑵简子不(   ) ⑶终业而之(   )
小题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三处)(3分)
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
小题3:翻译句子。(3分)
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
                                                                                     
小题4:下列对文章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赞扬赵简子求贤若渴、不耻下问的作风。
B.称赞子贡谦虚好学、尊重老师的品德。
C.说明孔子的贤明犹如江海,深不可测。
D.闸述求学问必须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0分)
(一)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父裒①,太常卿。安年四岁时,谯郡桓彝②见而叹曰:“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③。”及总角④,神识沈敏,风宇条畅,善行书。少有盛名,时多爱慕。后安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安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⑤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二)及帝崩,桓温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陈兵卫,将移晋室。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 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阼⑥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⑦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注释】①裒(póu):谢裒,谢安的父亲。②桓彝:尚书吏部郎桓彝,桓温的父亲。③王东海:即王承,晋名臣。④总角:指童年时。⑤将无:相当于“还是……吧”。⑥阼(zuò):国家。⑦趣:通“促”,赶快。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孙、王诸人色并(惊慌) B.便使还(通“倡”,提议)
C.转于色 (看见) D.望阶席(快走)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众人即承响回 挟天子令诸侯
B.于是审一犬坐于前
C.王恐状 牡丹,花富贵者也
D.趣解兵凡三往,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②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
小题4:两篇短文都体现了谢安怎样的品质?具体表现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8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玉,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诸葛亮《出师表》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2分)
①皆美于徐公                  ②今齐地方千里
③亲贤臣,小人                ④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小题3:请你分别说说甲段文字中三个“莫不”和乙段文字中“未尝不”的表达作用。(2分)
小题4:请联系文章说说诸葛亮与邹忌向君主进言的内容和方式有何不同。(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小题1:上文节选自__________写的__________一文。(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小题3:选文①②两段回顾了作者人生中重大的三件事,它们分别概括为:(3分)
(1)                   
(2)                   
(3)                   (每空不超过五字)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