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清倜傥①尚大节,领乡荐②,游国学。时同舍生有秘书③,清求而不与。固请,约明日还书。生旦往索。曰:“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生忿,讼于祭酒④。清即持所假书,

景清倜傥①尚大节,领乡荐②,游国学。时同舍生有秘书③,清求而不与。固请,约明日还书。生旦往索。曰:“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生忿,讼于祭酒④。清即持所假书,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景清倜傥①尚大节,领乡荐②,游国学。时同舍生有秘书③,清求而不与。固请,约明日还书。生旦往索。曰:“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生忿,讼于祭酒④。清即持所假书,往见,曰:“此清灯窗所业书。”即诵彻卷。祭酒问生,生不能诵一词。祭酒叱生退。清出,即以书还生,曰:“吾以子珍秘太甚,特以此相熙耳。”
[注释]①倜(tì)傥(tǎng):洒脱,不拘束。 ②领乡荐:科举制度在各省举行的考试叫乡试,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也叫领乡荐。③秘书:少见的珍贵书。④祭酒:国子监的主管官员。
小题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4分)
①清求而不(      )                      ②亦未书于汝(      )
③生忿,讼于祭酒(      )                  ④特以此相耳(      )
⑵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即以书还生
A.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B.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C.以残年余力 (《愚公移山》)D.不以疾也 (《三峡》)
小题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时 同 舍 生 有 秘 书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固请,约明日还书。
译文:                                                                                  
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文:                                                                                                                                                      
小题4:从古人读书的这则充满戏剧性的故事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

小题1:①给予 ②借③恼怒、愤怒④同“嬉”,开玩笑(4分)B (2分)
小题2:时/同 舍 生/有 秘 书 (2分)
小题3:(1)(景清)再一次向他请求借书,并相约第二天就还书。(2分) (2)略
小题4:书的价值在于阅读与使用,而不仅仅在于把它当宝贝一样的珍藏与炫耀。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与、忿”根据语境可推断出分别是“给”“恼怒”的意思。“假”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较为固定,应译为“借”。“”是通假字,应译为“开玩笑”。第二步,例句中的“以”是“把”的意思,B中的“于”相同,A译为“因为”,C译为“凭借”,D译为“用”。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要断句,首先要把句子的意思大致翻译一下,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当时同宿舍的人有本珍贵的书”,其中“时”为句首的状语,“同舍生”为主语,后面的是谓语,因此,正确的停顿应是“时/同舍生/有秘书”。
点评: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给语段标出停顿,其实是把几个句子断开。所以要注意句子意思不能改变,语意要完整。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这两句中的关键词有 “固请”“所以”等。“固请”根据语境推断可知,应译为“一再请求”,“所以”应译为“通过这些,用这些”。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4:试题分析:理解文章的大意,尤其要抓住里面的“即诵彻卷。祭酒问生,生不能诵一词”的这些语句,由此可知,把书当作宝贝的珍藏而不去阅读,书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文中切题的关键语句,结合整个故事的情节,从中得出感悟。
举一反三
古文阅读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世耕 (       )              (2)自指物作诗立就(       )
(3)不能前时之闻(       )        (4)泯然众人(       )
小题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译文:                                                             
小题3:划分下列节奏(每句只画一处)(2分)
余闻之也久
贤于材人远矣
小题4: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其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一个人成才需要哪些因素?(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5分)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许之,乃使荀息以屈产之乘为庭实,而加以垂棘之璧,以假道于虞而伐虢。
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道之道也!”
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攻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权勋》)
【注】①虞、虢(ɡuó):周代国名。②垂棘、屈产:古地名,在今山西,分别以产玉石和马著名。③庭实:把贡献、赠送的东西陈列在庭中。④滥:贪求。⑤辅:车子两旁夹车的木。⑥马齿:马的年龄。
小题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荀 息 操 璧 牵 马 而 报
小题2: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而求道焉(          )      (2)不可也(          )
(3)夫虢之不也,恃虞(          )(4)荀息伐虢,之(          )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
译文 :                                                                      
小题4:请写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                 。(1分)
小题5:选文中的宫之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的邹忌同为谋臣,善于进谏。请结合两文内容,具体分析二人进谏技巧的相同之处。(5分)
【链接】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
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晋侯赏从亡者
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③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④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⑤?”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⑥为之田⑦。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
【注释】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②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子是对人的美称。⑤怼(dui):怨恨。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⑦田:祭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3分)
①侯赏从者(    )     ②能如乎(    ) ③以吾过(    )
小题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2分)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小题3:细读选文,你觉得介之推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一)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谋攻》)
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4分)
(1)公将之         鼓:
(2)小惠未        徧:
(3)彼竭我        盈:
(4)既,公问其故   克: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题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
                                                                          
小题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迁缓,望之如偃赛老儒。一日,稚①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或指所在,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魏问相见何意。曰:“适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②,倦而假寐。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
①:美好不粗俗。②针黹:针线活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小题1:比相见,喘息良久,魏问相见何意。
                                                                              
小题2: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